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二级教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教务管理作为院校管理的核心工作,亦日趋繁杂,院校中的二级教学部门的正常运作直接关系到院校一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因此,结合二级教学部门的实际情况,如何提高二级教务管理效能显得日益重要。【关键词】二级教学部门 教务管理 人本思想 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推动下,以及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各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日益增长。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务管理,俨然成为了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务管理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监控教学过程, 维护教学秩序, 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
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两方面,由院校一级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全院(校)的教学工作,并代表学校对各教学系(部)、实习基地等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协调和检查。相比较一级教务管理部门,各教学系(部)等二级教学部门与第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其教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学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施基本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本保证。
1 二级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1.1 科学性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遵循管理工作规律,以寻求管理质量的最优化[1]。
1.2 时效性
主要内容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1)学期初教学准备工作(依次包括学生入学与注册、开学教学工作材料准备;选课与安排;补考和重修安排);2)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期中考试安排及教学座谈会组织和总结);3)新学期工作准备(教材征订的安排和实施、课程表制定和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的制订);4)期末工作安排(包括毕业生数据工作及论文、期末考试安排,试卷管理,成绩保存和公布。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工作:如学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等零散工作[2]。
1.3 繁杂性
除了阶段性教学检查工作外,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选课指导、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考卷管理、课程考试、成绩登记、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学位授予审核、教学资料的归档等是日常事务性工作。此外,还要处理突发性事件,及时解决教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些工作时间性强,责任重,头绪多,工作量大。
1.4 服务性
服务是教务管理职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为教学做好服务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5 信息性
由于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系统, 因此,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不断获取教学过程的瞬时信息,根据回馈原理及时调节各方面的工作关系,使各个管理环节保持平衡,使整个系统协调地运转,以求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与场地,提高管理效能[3]。
2 提高二级教务管理工作效能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务管理工作内涵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全国各高职院(校)一级教务管理系统已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全校教学信息进行了有效管理。而作为直接面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而工作的系(部)等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更新,如何迅速执行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如何高效完成教学文件的整理与归档,成为了二级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2.1 树立人本思想,注重沟通与协调,提高服务意识
教师是办学的主力军,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对象。对教师的管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根据教师劳动特点与心理特点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交友谈心的方式比较容易使教务人员与教师形成融洽的合作气氛从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学会沟通协调。沟通协调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有效管理沟通占40%的时间,沟通顺畅事情就好办。教务管理人员在沟通协调过程中既要讲究艺术和策略, 又要讲究我们的个人人格魅力,要把沟通协调看作是一门学科来认真对待。只有沟通协调好了,管理工作才得已顺利开展[3]。 教务管理人员在教与学之间的调度活动中,应始终树立融服务、管理、育人为一体的理念,加强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育质量提高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意识。教务管理除排课、成绩、学籍、注册等常规的、被动的教学事务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管理,维护稳定正常教学秩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服务于师生[4]。
2.2 细化系(部)教务管理制度,明确教研室主任职责
教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的管理制度、学生学籍管理、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材建设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在一级教务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二级教学部门应进一步在日常教学运行上制定管理细则,以时间为主线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责任分配。细则的制定除了为教务管理者提供依据外,还能为教师们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引,如在期初教学检查中,需对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等教学文件的准备情况进行详细检查,以保证新学期教学的正常开展,细则可对上述检查项的完成时间,检查时间,检查方式等作出说明,教师在细则的指引下将能更有效,更便捷的配合教务管理者的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并使其成为一项经常化、制度化的工作。
明确教研室主任管理职责。对于教师队伍比较庞大,下设多个教研室或课程组的系(部),应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长的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可建立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到教师的三级管理系统,建立起教师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使教学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2.3 建立部门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教务管理除了对人进行管理以外,另外一个管理重点就是对大量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文件的管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建立系(部)教学文件管理共享平台,可有效实现教学文件及教学信息的高速传输和网络化管理。
近年来,各个高校纷纷投资兴建校园网,建立信息中心,信息现代化成为高等院校一个新的发展与竞争热点,也成为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崭新的局面。作为系(部)二级教学部门,也应当考虑利用拥有的计算机网络条件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5]。
我们在教务管理实践工作中,实施了系部、教研室、教师三级管理制度的同时,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了系部教务管理共享平台,每个学期为各教研室及每位教师建立一个网络共享目录,目录中明确了整个学期的工作项目及要点,并要求其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有关教学文件及资料的撰写与整理。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我系部教学文件管理的高效运作,教学信息资源的长期共享,以及教学运行工作的实时监控。
3 教务管理制度需要引入激励机制
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学管理也需要在教学发展的洪流中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其经验化管理模式应向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转变,并且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前进。
管理功能的精髓在于知人善任、激励优秀人才。人的因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我们应在教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注重鼓励教务创新,建立健全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惩聘任挂钩,对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晋升。这些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创性开展工作、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协调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姚芳.浅析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189-191.
[2] 张楚珊.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系部教务管理能力.教育长廊,2009(4):76.
[3] 秦杰.论高校教务工作管理创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1-74.
[4] 傅学丽,陈建岚.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9(3):180-181.
[5] 李颖慧.高校教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黑龙江教育,2006(5):69-71.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及其提升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及其提升路径
作者:刘薇 高捷
来源:《电子世界》2013年第10期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中,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不可或缺,这其中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及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务管理水平而且还关乎高职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就业前景。优化教务管理人员结构,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引入有效的奖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务员;素质;提升路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构建一支以教务员为基础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教务员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基层人员,维系着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校的正常运转。教务员是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院与系部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务员的素质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教学管理工作对保证教学秩序,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当今高职院校规模日益壮大,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务员队伍的建设问题也获得了广泛关心。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教务员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教务员能力和素质的途径,对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容小觑的深远意义。
一、教务管理人员现状
历史数据表明:我国16所重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52.5%,大专以上学历占72%,学过现代管理知识的仅占11.6%。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从2008年开始设置了专职教务员岗位,目前我院有10个系,全日制在校生8308人,一共设置了16个专职教务员岗位,从属于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及各二级系部,现从政治面貌,专业,年龄,学历及职称等方面对我院的教务员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院的教务员队伍中教育背景和专业多样化,职称层次也偏低,学历本科及以上,政治面貌党员较多,年龄较年轻,专业对口很少。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管理与教育理论知识,又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
二、教务管理人员定位
在一些教师,尤其是学校领导心目中,教务员只是被动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从事的是简单的文案工作,是一个辅助性岗位,是稍加培训就能从事的岗位,这些认识上的偏见导致教务员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也就严重挫伤了教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教务员队伍的稳定。因此,要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必须正确地为教务管理人员定位,并对其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科学的研究,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
1.管理者。教务员作为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完成教学管理任务的具体操作者。主要是:教学秩序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学生学籍管理是教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籍管理是依据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的一种管理活动。教学档案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2.服务者。教务员的总体任务就是为学院的师生员工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首先,要服务于师生。教务员每天辗转于师生之间,直面学生提出的诸如注册、重修、学籍变动、选课以及考试等各种琐碎问题,但是对于每名学生而言,教务员的答复和解释都与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同时还要与教师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竭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从而使教学方针政策更容易得到贯彻落实;其次,服务于教学。教务员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并掌握相关信息,了解教学动态,从而稳定教学秩序。
3.教育者。高校的教务员要扮演好教育者角色,用“育人”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身的工作。教务员利用自身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便利,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趋势和对知识的需求方向等,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研究者。教务员是学院的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系部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系部各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其次,随着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对教务员队伍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教务员在工作中应转换角色,树立学习型研究者角色,善于发现分析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建议;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善于总结,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三、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具备顾全大局、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及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围绕确保上级教育方针、教学思想和工作指令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为中心,努力构建团结、和谐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又高效地开展;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献身教务管理工作,始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工作;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以良好的工作作风,热情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好务,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2.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务工作的琐碎复杂,教务员易在工作中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得罪人;此外,教务工作不容易量化,工作的成绩都体现在他人的劳动成果中,因而易导致教务员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这就要求教务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宽松平和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心胸,坦然面对得失和荣誉。这样有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务工作纷繁复杂,但这平凡的工作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方能胜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中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排课不缜密,会引起教学秩序混乱;传达不到位,可能出现严重教学事故;档案未管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使得教务员常常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每天得计算今天上班需要做什么;每天下班前得回头思考,还有什么事情被遗漏了没有,心理压力相当大,这都要求教务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
4.精湛的业务素质。教务管理人员要有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高校教务员日常工作很大程度上处于维持性管理,工作方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思维和魄力。在新时期,教务员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另外,教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困难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就要求教务员必须思维敏捷,创造性地作出正确的处理。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教务员是联接学校、院系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作用,经过一定的沟通协调工作,使整体运行和谐,认识得到统一,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教务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路径
教务员工作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教务员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1.努力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要主动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正确认识本职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自身工作同社会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要自觉加强自身学习,教务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管理水平。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现代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要学会借鉴和整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锻炼坚强的意志,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激励自我,努力发展自身潜能,不断超越自我。
2.重视教务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大多是重教学、轻管理,因而教务管理工作的素质建设始终是落后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管理工作往往是“辛苦而无名,劳碌而无利”,也是最看不出成果的。从待遇上看,与一线教师相比.教务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和管理岗位设定的要求,其待遇与一线专职教师有较大的差距。各级领导和师生对教务员工作应予以合理定位,对其工作予以恰当评价和认可。在制定晋级、晋职等有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务员的切身利益,让每一位教务员都感到自己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方向,从而促使其焕发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大胆创新。
3.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服务意识
要使教务员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管理,使其明白教学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提高教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乐于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4.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上台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管理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为教务员创造一个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从而系统地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启发思维,取长补短,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教务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思维得不到开拓,认识得不到提高。学校应采取集中培训、兄弟院校互访、进修或攻读高层次学位等方式给教务管理人员充电,提高其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5.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教务员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完善的上升渠道才能激励人的工作热情,但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员都属于被忽视的群体,这也导致了教务员不能专心的工作。随着学校的进步,教务员的素质也再不断的提升。遗憾的是,在工作岗位设定、评优评先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使教务员在工作中缺乏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的上进心,久而久之,会对工作产生应付心理,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完善教学管理激励制度与业绩考核方法,不仅激励教务员调动工作热情,而且鼓励教务员提高自身学历及个人素质。完善的激励制度,能稳定教务员队伍,从而使教务员们以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取得较高工作效益,最终转化为教学成果的丰收。
五、结语
综合目前多所普通高职院校的情况分析可见,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建立起教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教育
理念先进、素质优良、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校领导要切实重视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认识到教务管理队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的个人素质够高,专业技能够硬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增敏.高职院校教务员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2]张岩.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0,13.
[3]范辉君.浅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李琼.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教育科学,2010(4).
[5]余晓捷.关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2).
[6]雍志强.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管理研究,2012,8(7).
作者简介:
刘薇(1985—),女,江苏涟水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高捷(1987—),女,江苏楚州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务处工作总结
教 务 处 工 作 总 结
本学期,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主管院长的亲自指挥下,我院教学工作继续深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教方针,贯彻“充实内涵、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不断加强创建省级精品项目、加强内涵建设等工作,不断研究与探索以“2+1”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模式改革,很好地完成本学期工作任务。
一、取得的成绩
(一)围绕教学工作重点和目标,充分挖掘潜力,协调和细化影响诸元,集中力量,力争取得有效进展,并以此为标志,形成多点突破的态势。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始终是我院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并且,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同时,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高职专业达到三十多个,已基本满足需求,结构合理,并做到招生稳定。虽然2010年我院没有申报新增设的专业,但应时刻关注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动态,对社会岗位(群)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为此,我院将专业建设重点转向课程建设,并取得成效,财贸系周晓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荣获省2010年精品课,我院的省级精品课项目达到九项,这是实施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的可喜成果。
我院有8名教师参加2010年暑假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深入实习单位,调查了解实习情况,提高实操技能,开展实践活动,建章立制,突出高职教学特色,完善以“2+1”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以“2+1”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基本形成管理模式,每学期都有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成为教务处管理的常规内容。学生最终实践能力水平和提高途径,可以以“倒推”的方式看出,来自于“实习”;实习能力来自于校内实践教学和各项实践活动,标志是职业技能证书,即“双证”之一;校内实践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教学计划的安排。 本学期,教务处加强2010级毕业实习管理,按惯例继续深入实习单位,调查了解实习情况,研究总结新的实习模式。开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践教 1
学观摩课,有五名教师被遴选为院级观摩课,录像上传校园网,其中,王丹、刘玉芝在课堂进行,李树波、范华在实验室进行,刘革利的在三道沟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开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共推选出20篇,并由图书馆收藏。进行2010级教学计划修订工作,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名称和支撑课程纳入。
(三)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细化管理环节,注重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管理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以及保障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和创建省级精品项目的顺利实施。
考务和成绩管理是教务处管理职责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复杂和麻烦的工作,涉及到电子教务(网上成绩查询)、成绩台账管理、毕业成绩档案管理和移交、不毕业统计、课程重修、试卷管理、职业技能证书验证等,相当于一个系统工程。同时,还承担全国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报名和考试组织管理等。另外,接待教师电子教务咨询、学生各项报名、证书发放、成绩查询等,以致于此项工作时时在进行,人人在进行。特别是考试过程的管理,环节多,事务多,没有科学的管理,就容易造成失误。对此,教务处制订了多项考试管理制度,规范考务和成绩管理以及各个环节。
教学运行主要包括校历的制订、课程的编排,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工作量的统计与审核,教材征订与发放,教学与教科研例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准备以及编印《教学工作简报》,上报信息等工作。
本学期教务处都很好地完成了上述工作,做到学院满意,学生满意,教师满意。
(四)以职称晋升教科研指标为引导,以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为两翼,以院学术委和科协为工作保障,以省市院级教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为助推,结合教学实践,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意识和营造深厚学术氛围,提升教科研管理水平,提升优秀教科研优秀成果水平。
本学期,经职教科研所审稿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国家、省级课题22项,批准11项。省级课题结题3项,均获得批准。申报省级自然科学成果奖6项。市级自然科学成果奖18项。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末期优秀成果3项。在院学术委员会和科协的领导和指挥下,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意识,营造
深厚的学术氛围,提升了教科研管理水平,提升了优秀教科研优秀成果水平。
(五)以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为“双轨”,以岗位出勤、美化环境为基础,以参与院、处、总支、支部活动为载体,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争先创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思政工作,加强组织建设。
本学期,教务处人员积极参与“扬正气、树新风、促各谐”教育活动,参加运动会,参加拔河比赛,召开支部会议和开展支部活动。教务处的管理,既有纪律约束,也有思想引导,无论是在岗率,还是院会议活动出勤率都很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思政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教务处本学期被评为院精神文理先进单位。
二、取得成绩的原因
(一)学院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党政领导亲自督学,进课堂、进考场、参与实习调研,不断深入教学第一线。
(二)学院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学院重视向教学的资金投入。
(三)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得利。
(四)教学及教学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意识强,目标一致,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三、存在不足
(一)以“2+1”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待于进一步确立。
(二)精品项目建设数量较少。
(三)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四)教学计划修订有待于向“多证制”课程体系转变。
第四篇: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一)高职院校对资产的使用和运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7).
[2]张梦薇,董明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
[3]熊小蕙.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7).
[4]黄育杏.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中华少年,2015(26).
第五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以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为主体,只有通过科学、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合理挖掘教师的潜力。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实用性人才,但存在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内部师资力量不足等许多不足。不完善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尤其突出,已经影响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应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从事高职教育事业的人才尽其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树立人力资本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岗位分析、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具体工作,着重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凭借快捷、便利、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已经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学校也应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师资力量,购买、开发、调试适合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E”模式。
二、加大员工培训开发力度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专家李宏飞在她的《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中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质量不容乐观。学校教育,只是在知识上做了准备。而这些人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还需要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二次培训。这不仅包括技能方面的培训,还包括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高职院校员工培训工作,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1.抓好新进员工培训工作。新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社会其他行业转行,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身份转换,胜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最好能从思想上、业务上和技能上给予帮助,对工作单位的概况、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恰当的培训教育,做好教师骨干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2.完善培训开发制度。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工作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技能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出了更高的培训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3.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大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下基层锻炼,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4.大胆鼓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课程创新,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检验培训效果。
三、建立重视人才的激励机制。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一些能够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充分给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对人才的奖励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充分激发教职工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综合奖励为主、单项奖励为辅,特殊人才专门奖励的分配机制。
在张弛有力的激励机制中,始终让各类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地位、有机会、有荣誉、有回报。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根据各院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岗位激励,尽量把职工放在他最喜欢、最适合的岗位上,培养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运用参与激励,吸引职工参与本院校教学管理,以培养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满足职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教代会”的形式,让职工代表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和教育教学管理,直接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呼声。
四、建立教师绩效管理的有机体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在规划、培训开发、激励与薪酬等各项工作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制度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并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反而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家容易产生“混”的消极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培养知识经济人才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人才也已成为学院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理论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经济理论中汲取营养,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丰富人力资源理论。
实施岗位设置与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聘后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学院通过推进岗位聘任制度,实现教职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职务聘任转向岗位聘任,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一渐进过程。在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中,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实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常荔.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战略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30.
[2] 董洁, 徐洪林.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年04期.
[3]杨剑英. 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07).
[4] 常荔, 韩冰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09期.
[5]李娟.湖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6] 刘晓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