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语病的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存在语病的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园地教师文苑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办法
李忠贤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
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
下写作文的。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
“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
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 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
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 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
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如。
四、 缺少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
而经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真是缺少这种训练。他们中有90%的人从听觉中得到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这或许与历代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而有60%的人会读,也就是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有50%的人可以与人交流,也就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感受的学生只占到17%~~20%。
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缺少训练。
其次,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 教师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老师不能按要求写出一定的文章,也不能准确、简明、扼要的将一件事情完整的用语言表达清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习惯,说话重复,导致作文中语句重复。
二 、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臵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之后,只要老师布臵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
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三、讲评的方法不正确。
讲评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1.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许多教师在对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在作文的讲评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吸引不了学生,也提高不了学生对教师讲评作文的兴趣。教师尽管讲了本次作文的许多成功之处和不足,但学生收获甚微,甚至一点收获也没有。这样就是老师的讲评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因此,要改变教师讲评作文的方法,做到“师生共评”,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2.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不正确。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首先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学生写作对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准确找出文章的优点的缺点,然后再写出评语。
然而许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抓住就盲目地写批语。因此,许多批语文不对题。有的老师为了尽显其美,对文章的内容只字不提,在批语中只写道:“语句不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批语。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
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
性”,并随之做出笔记。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
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一名六年级学生在《我的哥哥》中写道“啊,多好的哥哥呀!”结果写为“啊,好多的哥哥呀”。像这类问题只要认真修改是可以避免的。
四、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
其次,在这四个能力的发展中,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就像婴儿学说话一样,一天天逐渐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说许多的话。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杜莹
回龙观小学四年级学生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07文一
1073000006
杜莹
回龙观小学四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07文一 1073000006 杜莹
在回龙观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实习的这一个月当中,我承担了这两个班主要的作文批改任务。由于作文一直是这两个班孩子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对作文的练习强度又很大,教学进度又很赶,使得我的指导老师在作文这一块一直盯不过来,于是,我在的这一个月中,主要就是负责盯学生的作文。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每个孩子七篇单元大作文,再加上平时每课都会有的小练笔,使这些孩子平时的写作任务十分的重。每篇作文,基本上都要重写4-6遍,才能最终定稿,抄到作文本上。这一点令初接触他们作业的我感到十分诧异。但事实确实如此。 第一遍收上来的初稿,基本上就是处于完全不知所云的状况,更不要说语言优美表达清晰了。程度好一点的学生,也仅限于把句子写通顺,没有跑题,而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完全使用口语化的句子,错别字百出,完全不通顺,主次不清,抓不住重点。对于机械性的“修改一遍”就等于再“从头重写一遍”这种事,也没有任何的抵触,完全被动接受。这样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改作文,也只是改病句,把重点部分改详细,把多余的废话删掉。改来改去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完全没有出彩的地方。选材的内容也很局限,基本上老师给的范文什么选材,就写什么选材,完全不懂得去创新,去思考。
比如: 《生命》这篇作文,要求通过一件事,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两个班将近60个孩子,有三分之二写的是玩蚂蚁。剩下的就是踩小草。仅仅有两个孩子写实验小白鼠。这就大大反应了孩子思维的局限性。
再比如,一篇看图作文。照片上是一片废墟,一个孩子坐在废墟旁哭泣。就是这样一幅图,来写一段话。我们一看都能明白是在表现战争的残酷,中心是要将这个表达出来,可是孩子们都着力于写战争的过程,而没有将中心点明确,这很明显是对图片的理解不够就下笔了,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过程就急于求成。
而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学校对于“量”的要求太高了,企图通过“量变”来引起“质变”。但事实并不然。
首先,学校计划中所要求的过强的练习量,和老师批改过程中高次数的重写要求使孩子们对于写作文这件事,也当成完成类似“抄课文”这样的语文作业,完全不动脑子。而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开阔思路,讲究“言之有物”。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想象,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认真的思考,想象,而是带着类似“抗体”性质的情绪一遍一遍的傻写作文,写出来的,就只能是一篇篇流水账,毫无文采可言。学校的这种做法,已经大大的背离了最初的初衷。“练习”完全起不到任何积极效果。作为一名老师,教学生怎样去写作文,和怎样写好作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真正用心去写,用心去体会,比让她们一遍一遍的修改或者无意义的练习,重
要的多。
个人认为此种现象在小学生作文中存在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最直接的后果,是流水账式或者连流水账还不如的作文数量的增多。 面对此种现象,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批改,思考,我提出了以下几点修改意见。首先,将规定的作文数量降下来,让学生们对作文形成新的认识,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填鸭式的任务,对待每次的作文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而此种想象分为几个层面: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对作文内容的思考,对表达方法的思考以及对中心思想的思考。
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引导学生对题目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知道自己要围绕一件什么事,或者一样什么东西动笔。要写什么,怎样写,哪些是重要的应该重点写以突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哪些不重要一笔带过就可以了。怎样组织怎样表达,最终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这些是对写作非常有益的,也是最基础应该去把握的。在课堂上,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把写作文真正变成一个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对作业的一种应付。
有幸的是在后来由我一个人准备的作文课《我敬佩的一个人》中,通过运用我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显著成效。首先,让同学们来分析题目,重点词是什么--敬佩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样的事让你觉得敬佩--怎么描写来突出你对他的敬佩。本课的范文也是完全由我自己原创的,将应该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运用其中,由同学们来分析范文运用的方法,结构,各段分别在交代什么?由此一来,对要写的作文的
理解,自然就很深入了。最后,随着大家写,随着挑选写的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再让大家跟着分析哪里好,为什么好,帮助互相开阔思路。
最终,收上来的初稿就大大提升了一个等级,当然,在修改的时候,尽量减少重复抄稿的遍数,个别地方个别处理。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了,而不是一味的按照粗浅的理解傻写了,作文的内涵也就自然而然的体现了,写作方法在写作中也掌握并使用了。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在下笔前多思考,多分析,用心体会,多说,多表达,充分,彻底的想象,写“有脑子”的作文,有内涵的作文,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作文指导的精髓所在。重视了这一点,许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就迎刃而解了。
--07文一 1073000006 杜莹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荔城二小
韦桂冰
【摘要】在新课程下,学生的阅读积累日益增厚拓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日益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旧“言之无物”、“言之无意”,不能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能充分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因为很多老师忽视了提高作文水平的另一关键——生活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酸甜苦辣,产生对人、事、物有感而产生表达的需求,使写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中高年级学生;关注生活;有意义的现象;学校;家庭;社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当今在新课程下,学生的阅读积累日益增厚拓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日益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旧“言之无物”、“言之无意”,不能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还发现大部分学生所作之文华丽的语言外衣下内容却平淡无味,犹如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可见学生的作文现状不乐观,相对于课改前并没有多大进步,一些“历史”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饶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他们大都被迫、被动、奉命地表达,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思想贫乏、情感枯燥、毫无个性。我就着当今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的问题归类如下:
一、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作文的教学和调查,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凑够,上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他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他们的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观察体验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雨”,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4、体验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关键。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没做家务活或做的家务活偏少,家务劳动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之一。然而,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大部分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70%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干家务活,例如整理房间、叠被子、扫地板、洗碗、擦桌子、浇花……学生都没体验过。高尔基说:“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不做家务活,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生就体会不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就不觉得“粒粒皆辛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生随手把整个馒头扔掉、把米饭倒掉浪费粮食,我们也难辞其咎。
其次,整体学生极少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从省、市、县到学区、学校,安全责任制一级级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所以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踏青、野炊、郊游、登山、野外观察、实地采访、绿化山林„„这些学生极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校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望洋兴叹,他们只好在学校的围墙内纸上谈兵、胡编乱造。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四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四、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 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是“文为心生”。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生命,如台湾问题、择校问题、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改变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积累习作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下是我根据小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关注校园生活
学习期间,学校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在这里接触了大量的同龄伙伴,在与老师交往、与同学玩耍、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有意的、有趣的、难忘的、开心的、委屈的、后悔的,遗憾的,我们应该启发他们珍惜并且特别留心观察这一阶段的生活。
1、观察课间活动。
课间是学生在学校最愉悦的时光,教室、走廊、操场成了学生活动、游戏的自由天地,他们有的跳方格、打羽毛球、叠纸飞机、走飞行棋,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在一起说悄悄话,有的可能拌嘴、甚至动起手,十分钟热闹非凡,上完课的放松,游戏的快乐,不经意引起的不快,细心观察,发现同学们的新游戏、新玩法,定格不快的小场面,捕捉其间,积累小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2、关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之事
在学校里,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为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与尊敬,一个甜甜的问候、一份小小的礼物,同学相互间的帮助„„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师生间、同学真诚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懂得“糟糕”透了与“精彩”极了都是一种爱,懂得真诚、宽容待人,使学生的作文折射出一种人性美。
3、关注班级、学校活动 每个学期,学校总会开展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如“祭扫烈士墓”、“节约零花钱,爱家美校园”、“广播体操比赛”、“我为校园添新苗”等,每个班级也都会举行一些不同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每个人的角色、任务都不一样,观察的切入不同,各自也体会不同。在参与每次活动、观看每次活动后,可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发现,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相互启迪,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能有所提升,肯定会广开言路,“有的放矢”,“言之有意”。
二、关注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更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向家庭,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加深对自己家庭的认识、理解的热爱,而且可以直接丰富其作文题材,引发其写作真情。
1、让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让学生帮忙做一些家务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只有洗过衣物,他们才知道刚洗完的衣服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当自己炒的菜被家人啧啧称赞,他们才能体会到那种无以言状的劳动幸福感。因此,学生也就能感受爸爸妈妈为家、为他所付出的艰辛,知道每一分钱来之不易,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尊敬长辈这些传统优良品质。这一些体验、这些认知使他们能够更深一层地看待事物,使笔下的文章真情留露。
2、细心体会家人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家庭成长环境,每个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也各显特点,有的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处理相关问题上能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有的父母则不善言辞,但事事、处处考虑到孩子、想得比较周全;有的父母则溺爱孩子,处处宠惯孩子,听之任之。不管怎么样,每个父母亲的出发点都是——爱。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爱都能被孩子理解、接受。
四、
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我们应引导学生站在父母亲的立场看待问题、理解父母,进而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营造浓郁的亲情。时间久了,孩子的眼睛就会更敏锐,能够从细细的琐事中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视角独特,文章的立意自然新颖。
3、累积邻里往来之事
“远亲不如近邻”,今天吃你家的黄瓜,明天盘里放着几串他家的红葡萄,喝酒时不忘叫上邻居老大哥,办喜事时邻居婶婶跑前跑后、笑容堆满面,小孩今天在我家看电视,明天到你家做作业,后天到他家下象棋,繁忙时的相助,闲余时的常聊,你一句,我一言,他一语,天南海北,自己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他家亲戚出了什么事,明天相邀上街采购,大人与大人、大人与小孩、小孩与小孩的相处,亲历、所听、所见,使邻里之间的往来平凡而真实、有趣而丰富,蕴藏着人生百态,含盖着大量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看、听、说、做、想,多种感官参与,回味其中,细细筛选,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与积累。
三、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生活的万花筒,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经常会发生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或事关正义,或事关国家,或事关民生„„,这些形形色色的事情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时谈论的热点,比如“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广东果子狸事件”“神舟六号”、“日本首相祭拜靖國神社”、“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博客”等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的圈子狭窄,也较少接触一些成人报刊,又怎么知道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呢?其实有两个途径:⑴、教师直接告知。教师把时下发生的重大新闻、社会热点话题告诉学生。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最爱吃的肯德基食品,教师告诉学生后,可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零食调查等,在让学生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围绕这个事件、此次活动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想必有根有据,情真意切,个性飞扬。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每晚的新闻联播。也可创设一定的情景,比如以“新闻追踪人”为主题,让学生在每天的早读课比比谁搜集的新闻多,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新闻发表见解,一个星期下来,在小组里评出“新闻奖”、“点评奖”,孩子肯定乐此不疲。
四、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六、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 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
结语
以学生为主体,肯定“学生是大写的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发生在学校、家庭、社会诸多领域的生活现象,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宽广的视野、丰富的信息、多采的生活,能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各个生活层面的小事物、大事件、大问题、热点话题等众多有意义的现象,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热情,从而认识社会,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使作文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集中体现,是
学生对于所学的字、词、句、篇综合能力的训练。它集中反映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想象、创作的能力,对启迪和发展学生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却普遍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感觉作文难教。其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现归类如下:
教师的因素
一、教师的指导思想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总是以仿写为主,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语气来要求学生。
以针对考试来要求学生的创作。有的甚至要求学生必须怎么写。更甚至以现成的作文要求学生背会,以应对考试。进而桎梏学生创作的思维、想象。千篇一率。没有一点的创新。
二、教师自身水平的因素:社会是进步的,知识也是在进步的。各种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做为新
时代的我们教师更应该走在知识发展的前列。但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单纯的把我们放在校园课本这个小环境中。要么作文题目一成不变,要么统一写作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怎么写。这样极大的影响学生写作文欲望。
三、教师训练、批阅的因素:教师在训练要有侧重点,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训练目的。
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的观点。要学生不仅仅认识到生活中的美,也要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丑。在教学的讲评中,许多教师在对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在作文的讲评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强加给学生。学生收获甚微,甚至一点收获也没有。
学生的因素
一、学生缺乏创作的欲望,及动力:“写作文干什么”? 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
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
二、缺少积累、言之无物。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对于日常的创作的资源积累较少,学生在写
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或者心里知道,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话来说。怎么来说。
三、教师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的情感及观点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学生不敢用自己的
话,来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抒发出,使写出的作文不真实。而是只是为了取悦教师而写作文。从而不能写出真正的、优秀的作文。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指导思想,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指导思想,真对学生的年龄、兴
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给出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及作文素材。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假如我是 》、《我学会了 》„„这样的半命题作文,由于命题灵活,不会牢牢束缚住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有话可说,也就乐意写。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的动力。
二、丰富教师自身的水平,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业务水平。运用多种现在的
教学媒体,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进一步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使文章真实而感人。不做无病呻吟。
三、培养学生多动眼、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用手来记录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让学生分类摘抄,把内容分成人物、动物、事件、景物四大类,再把四大类分成若干小类。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
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用脑来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悟使作品能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四、多种训练方法。讲评方式的多样化。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总之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不是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第五篇:三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转载学习心得)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农村学生,生活范围狭小,见识少,经历少,交际活动也少,所以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写作思路打不开,经常是无话可说,或者是重复啰嗦,内容也缺乏新鲜感,让人“嚼之无味”。而且层次不清,段落不分明,叙述一件事总是写不具体,不知如何分段。第二,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三,手法不灵活,平铺直叙。遣词造句能力差,缺乏想象力。第四,不善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缺乏写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因为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学生生活空间小,找不到可以让他乐于去写的材料,没有学会从观察生活中积累材料。有一种见怪不怪的的态度。有时候虽然观察了,但是因为没有写作的经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同时,三年级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不会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才导致作文写得短,枯燥无味,写不具体。再有,识字量有限,阅读积累的篇目少,使文章不够流畅。缺乏新意。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所以,在培养作文能力方面,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我积极为学生创造认识事物的空间,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管理评比,市场见闻心得。有了这样开阔的空间,学生提高了认识,言之有物。并乐于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捕捉素材。
但是,作文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中,及班级管理中,我都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好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的项目。逐渐到运用老师给出的两个、三个„„好词,说一段话,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课上,课外资源,让学生抄写好的句段,积累语言素材,模拟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并坚持写积累摘抄和日记。第三,给孩子提供较为丰富的课外生活 ,丰富学生的阅历。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慢慢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的方法角度与层面。第四,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结合。第五,注重作文评价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生自阅自评:自评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经过大家的指点,吸纳精粹,完善文章,使之更接近完美。最后,教师评点,在写作训练活动中,我注重捕捉学生写作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做好日常考查记载,评价等级向评价对象公开。对学生作文中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进行专评和推介,同时,参与学生的互评自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最后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为自评,小组评,加之教师画龙点睛的点评,以此更加激励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及评价能力的提高。
因为这些直接体验,留给学生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所以,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他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激发了写作兴趣、创作欲望。培养了创新能力。不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有话可说,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把作文看成是表达自己独特思想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