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一篇:让教师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张而小学刘洪梅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人文关怀、动态发展、和谐实践的有机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起点、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园地、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成为培育学生和谐精神的基石、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让数学课堂充满人生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发展的一片绿洲。
【关 键 词】课堂教学人文动态和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穿和谐精神,与人生同在,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生课堂”;必须实践动态发展,从人生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构建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总之,只有把数学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动态发展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但有认知的收获,而且有人生的感悟。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起点
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这说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总之,教师要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解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要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呈示12,学生探索得出了如下计算方法:①连加法:12+12+12=36;②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即10×3=30,2×3=6,30+6=36;③把两位数拆成几个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如12=5+7,5×3=15,7×3=21,15+21=36„„就本题而言,以上算法并无优劣之分。紧接着教师改变数据,出示23×
5、34×9等算式,让学生选用如上方法试算,从而发现用“连加法”口算34×9太麻烦;“把两位数拆成几个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口算23×5太复杂;只有“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才简便,有着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与普遍意义,从而成为学生认同的口算方法。这个教例,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算法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比较、探究中进行一次生动而充分的课堂活动。
实践证明,当教师真正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热情,课堂上就会有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就会充满学生生动学习的气息,课堂就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一节课,都会是学生发展的起点。
二、让课堂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园地
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变化的,因为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变化。动态生成的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的课堂,挑战教师的智慧。教师在课前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理解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更需要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关注学生可能的反应,拟定各种相应对策,使自己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
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努力尝试变成一节典型的动态生成的课。一节课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都是先有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另一个比“我的脸”大一些。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合理地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双方产生积极地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令人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余文森指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课堂是师生沟通合作的过程,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呼唤;课堂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相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在反思、研究、学习和创造中得以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在因材施教中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学生的人生价值统一起来。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我结合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让学生找“高兴”、“漂亮”、“聪明”等近义词。教师接着问,谁能说说“后面”的近义词?“末尾”和“后面”一样吗?当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时,组织学生做“听口令站队”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请某个学生后面的学生站起来,请某一排末尾的学生站起来,请某个学生到某行第几个学生的后面去„„开始是教师说口令学生做游戏,接着让学生说口令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最后是学生自主做游戏。一个简单的游戏,既区别了“后面”和“末尾”的不同,更为下一阶段准确表述小数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的时空,师生全员参与、全员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师生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着、沟通着,创造着体验生活、内化生活的要求,
编织出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动人画面。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碰撞、全面发展的历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赢”的时空。
四、让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和谐精神的基石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和谐课堂意味着学生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转换角色,使教学水乳交融。还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以及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和谐课堂如何创建?大家都在探索。我觉得,首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真”。即归真——,基于真实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我以为基于真实的才是最美、最和谐的。一堂好课,应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应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发自内心的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和谐而自然的“知识生成”过程之中;体现在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地生成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灵活处理与取舍之中。
有一次,上级领导号召学生捐款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学。我是班主任,有 组织、动员孩子们募捐责任。我又是数学老师,正好要讲授《元、角、分》。我决定把两件事二合为一,设计了一次义买活动。
义买活动前,我给学生放映了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片断,让他们感受和目睹山区儿童的艰苦,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换起他们的爱心,使他们乐于伸出援助之手。义买开始,先让学生竞选拍卖员。让对元角分认识最深刻的学生当选,又可以先让学生感知元角分。学生通过竞选、交流,加深对元角分理解,也为活动顺利进行铺垫。接着自己教室进行了真正的义卖活动。“拍卖员”出示一件小商品,让学生真正竞买,并把自己出价的钱数用若干的纸币表示,并在投影展示。学生的竞价不断提高,当增至十分和十角时,学生发现这种的表示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表示方法相矛盾,就要十分换一角或十角换一元。这样又不知不觉地领悟了货币单位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整一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真正的义卖情境。课堂洋溢这浓浓的爱的气息。能够帮助别人、奉献爱心这样的事实,在孩子心目中唤起了自豪感。当孩子们在充满激情的竞价中,他们奉献了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掌握了使用货币的技能,也收获了自尊,塑造了自信的人格,培养了和谐相处品德。而我,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教书育人的使命。
五、让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为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的人,我们要站在学生未来发展与生存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生存需求。要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挖掘生活内涵,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联系自己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的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数学学习。要让研究性学习走进数学教学中,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例如:在执教百分数应用题时有个“折扣”问题,就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打折”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超市、商店实地体验、调查,搜集“三折优惠、促销价、清仓大甩卖、大放血、买四送
一、降价70%、买200元送50元”等“打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分析,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而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折扣”问题。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打折”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数学知识,即现
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打折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能带动消费、盘活货源、促进资金周转。但有的商家抓住顾客的心理,以次充好,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抬高原价,欺骗消费者。还有,“砍价”也大有学问呢,一不小心就会上商家的“套”。建议有关部门要规范商家的“打折”活动,同时消费者也要学会自己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不要贸然购物„„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研究之趣、实践之意,体味到成功之乐。不仅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商品经济意识也会得以增强,这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充满活力的“人生课堂”,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人生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我们要像“沙漠之舟”那样,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勇往直前,朝着有水的地方不停地奔走,“把水变成草和树木的生长”,让数学课堂充满人生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发展的一片绿洲。
第二篇: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朱重林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3期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础途径则是教学。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校以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课程标准》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双主体教学”的教改实验,大力改革课程教学,探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营造舞台,让课堂教学达到生命主体的充分发展,凸现了主体性、自主性、差异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显,创造性解放,充盈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的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主体性:优化教学过程,强化主体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总结出的基本模式为:
①教师活动:
②学生活动:
③认知心理:
要不拘泥于这一模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允许对模式中各个环节进行灵活的删调和增补,有效避免模式的程式化。
1. 教师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在定向、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努力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循导学读”,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到“三有”和“三多”。
三有:课前有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预习,师生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课中有交流表达的机会,课中多采用分组讨论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后有个别表达的机会,对课堂上存有的疑惑,在课余时间可以继续与个别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养成有问题就讨论的良好习惯。
三多:多一些自学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看谁想得快,做得好;多一些审题时间,就是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不会解题到掌握解题规律,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多一些操作量,不论从思维的发展,还是从课堂节奏的张驰结合、动静搭配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主性:重视自主参与,促进自主发展
“双主体论”强调对学生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结构,把“读”、“讲”、“思”、“动”挤进课堂。
1.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不读熟不开讲。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体验感情,训练语感,让学生充分参与阅读实践全过程,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要把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披文入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产生共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春”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教师引读:春天树醒了(生读文中描写树木的句子,以下依此类推),雪化了……小鹿跑出来了……春水涨了……原木淌着……之后,让学生围绕“醒、化、跑、涨、淌”引发想象,拉近学生与小兴安岭的距离。
2. 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是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交流自己的感想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例如,提供“咬文嚼字、议论纷纷”的机会,让学生对重点词、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品个够,议个透。在议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根据,发现学生的疑难点,进行点拨、归纳、梳理,“峰回路转”,让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潜移默化的议论品评中自己感悟教材、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尝试语言,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
3. 把“思”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学法研究,准确地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教法,引导学生参与认识、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在头脑中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运用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开放性地去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4. 把“动”的体验留给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能让学生动眼的地方,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思绪驰骋;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让学生去写……教师要把体验还给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主动参与”的乐趣。如,在教学《要下雨了》第2~9自然段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下雨前的三种自然现象,学习有关的自然常识,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让4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
的头饰,要求扮演者读出问话、答话、陈述的语气,边读边表演。之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自由表演,以读激情,自悟自得。
三、差异性: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发展能力
“双主体论”关注和承认差异性,不把“差异”当作包袱,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还学生以需要并具有发展可能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生命体的本真。因此,充分利用、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
1.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主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学会自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如,教学《詹天佑》时,可以开宗明义,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提出本课的自学要求:①找出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了解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③哪些词句跟中心句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要求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看边想边划,边读边体会,遇到困难就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不懂就反复多读,再不懂就记下来,课上请教老师。这样,学一篇课文,教一种学法,持之以恒,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能逐步做到无师自通。
2. 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全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沟通、包容、优势共享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愉悦性:转变师生关系,关注情感体验
教师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热情。同时,还要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难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做到“三化”:
1.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和引欲的作用。
2. 问题情境动态化。在教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表演等方式,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形式化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师:“狼想吃小羊,想到怎样的程度呢?”生:“非常。”(师出示幻片,引导学生观察,把狼的神态描绘出来)生:“两眼直瞪瞪地盯着小羊,不禁口水直流”;生:“咧着嘴,龇着牙,翻卷着血红的舌头”;生:“牙帮咬得
咯咯直响,喘着粗气”……之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这样,通过观察、想象、说话、朗读使抽象的“非常”具体化,而且理解得透彻。最后,通过放录音对动作表演加深理解,强化感受,训练语感。
3. 问题情境现实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加强学生生活与课堂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具体形象、可感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如,苏教版第一册有一首优美的儿歌《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学生们都说得很好: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是月亮的家;宇宙是飞船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蓝天是太阳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
五、创造性:鼓励探究发现,培养创新思维
“双主体”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努力营造适宜学生创造性思维表现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允许插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表述进行评述时,就允许学生插话,或对某一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而进行质问或反驳。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学生,决不能训斥、挖苦、打击学生。
允许失败。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怕丢面子、怕给老师添“麻烦”。因此,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探究,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见解。
允许标新立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萌芽除了有赖上述两方面创新氛围的营造外,还应提倡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而不人云亦云。
2. 重视“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性的题型可分为: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结论性开放题、综合性开放题。
条件性开放题。其特点是根据所给的结论,要求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获得这个结论的条件,对不足的条件应给予补充,对的条件应给予取舍。经常性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
策略性开放题。其特点是一般都给出了条件和结论,解题者应由条件去推断结论,或根据条件判断结论是否成立的策略是多样的。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论性开放题。其特点是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利用条件、解题策略和艺界的知识去分析思考,多方构思。此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双主体教学”注重开放和生成,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运行体系,不只关注“教和学”,更关注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人性创造的魅力。突出了以上的五性,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和创造,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主动、和谐、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己。所以,把课堂的生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过程,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曾经很多次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生命活动在哪里?我的课堂生命活力是因为什么而缺失?原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课堂当作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在努力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努力去营造更丰富多姿的生命活力的过程。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丹阳市新桥中心小学 王振俊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一个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情境要能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1 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袋鸡蛋(500克)和一袋大米(1千克),说:“哪袋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袋大米重些。”接着把这袋500克的鸡蛋换着了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袋大米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3、情境要能促进知识的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精选适当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电化教室等现代教学技术,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教师提供探究材料要注意:(1)材料的背景要现实有趣;(2)材料的形式要多种多样;(3)材料的内容要开放有序。
2、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2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进行探究内容选择时,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采取适度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之内,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来探究,比如:生活中什么时候用时记时?什么时候用分记时?什么时候用秒记时?通过探究学生就能了解时、分、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建立起一段时间的概念。
3、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4+7)、6×100+9×100、(6+9)×100、54×4+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65×(30+42)、100×2=100×
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
3 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2、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
4 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恰当有效的媒体使用。
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教师的共识,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键盘代替了粉笔,黑板由屏幕来拓宽,语言多由音响来取代。它能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成了动态,由无声变成了有声,由黑白变成了彩色,使实验展示由隐性变成了显性,使教学信息量由小变大了,使学生接收信息量增加了。但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使我们多媒体教学步入了一些误区,教师们过分追求一种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欢迎使用”到“谢谢使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这个课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辅助教学辅助在何处,它有什么精妙之处。那么,如何使媒体使用恰当有效呢?
1、正确认识
“今天的课堂黑板还需要吗?”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
5 合。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要树立整合的思想,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替代。
2、精心制作
课件制作应摒弃以教为主角的设计理念,从服务学生的学这一主旨出发,把握好教学性、科学性与艺术性这三个向度,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展开,力求直观与生动,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课件,做到内容科学,画面简洁,信息量大,调用灵活,并适合辅助课堂教学,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且不受课件左右与约束。
3、把握时机
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识事物也不够全面,在学习中容易处于半清晰的状态。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学生感知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模糊处重现真面目。如在六年级总复习《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要在一个长8米,宽5米的教室里铺方砖。以下是三种不同的规格:①边长30厘米;②边长40厘米;③边长50厘米。请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种,并算出至少需要多少块?这于这题大部分学生对于数量关系是清晰的,既房间面积除以地砖面积等于块数,但对于“哪种最合适?”处于模糊状态,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策略选择,学生脑中的浑沌全然清晰无疑。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五篇:让我们的小小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题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 。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第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更重要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进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惠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教师与“优秀生”关系密切,与“差生”关系紧张,与“中等生”关系冷淡,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师生关系的趋向。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心理障碍,还侵害了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使课堂的民主氛围谐。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模式,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要平等地对待“后进生”把他们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会等待他们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的效能。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离不开情感”,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越来越急切地呼唤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情感,采取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就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创造性和爱心,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在真挚的情感中得以升华,
师生合作互动,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动力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传统教学中,师生双方一般表现为人体与个体的关系,一方主宰课堂,一方盲目随从;一方主角,一方配角,彼此之间陌生、封闭,互不侵犯,都在“孤军奋战”,缺乏合作互动。而生命活力化的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合作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合作互动。师生合作目前我们重视较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很少谈到“师生合作”,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讲授者,而是朋友、指导者、合作伙伴。既是合作伙伴,必然有师生之间的合作。合作的实现是需要外在环境的。这里的外在环境主要指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堂学习的环境。为了学生,都不要再“霸气指挥”,不要再“包办学习”,不要对学生的参与给予“棒喝训斥”,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合作氛围,构建外在环境的合作要素,引导学生自学进入自主式的合作状态。师生互动何为师生互动?简单地说,是师生双方在特定情境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处于支配、指挥的地位,而学生缺少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师生互动难以奏响。随着社会信息的迅猛增加和日益多元化,“文化反哺现象”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悄然逼近,并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对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的一种突破,肯定了师生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互动过程“所追求的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调整关系、角色磨合、文化撞击、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从陌生与封闭走向互相解读与选择的过程”,是“导致蕴藏在师生生命潜能中的创新火花迸发、创新思维涌动的催化剂”师生互动是通过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主动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优势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精神,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师生互动性和主体精神,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师生互动性就必须消除教师的“统治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发展其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活动,满足生命涌动的需要,激发自第
二、提升知识平台,补充互动“活水”。“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迫切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充电”,努力进取,博览群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应该具有从学生那里汲取营养的勇气,重视学生对教师“反向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唯有这样,师生互动才能在原位上得到提升,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才能为课堂注入无穷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源泉传统课堂,生命活力化课堂倡导树立大教学课堂观,要求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为课堂注入“生活”活水,增添生命活力。其实,在课堂中注入“生活”活水正反映了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是典型的与生活脱离的课堂学习,这是封建社会思想封闭。教育落后的真实写照。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思想活跃,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课堂教学要培养新朝代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一旦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不注进了充实的活力。通过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知识重新被“激活”,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重新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为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教学中来;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综合支助和,使书本生活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提升生命质量。
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灵魂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传递知识,为教“书”而教“生”,“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而内在于学生生命中的探索欲望、主动精神和创新潜质在这样的课堂中常常受到压抑、甚至扼杀。由于缺少智慧的挑战与创新,这种“教科书的课堂”是难以闪现智慧的火花、激起学生探求和创新的欲望的。生命活力化课堂将教学价值观定位在对“人”成长中的整个生命活力化课堂将教学价值观定位在对“人”成长中的整个生命的关注,培养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和谐发展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它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鼓励智慧迸发,着眼创新。学校教育对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一直成为教育学的盲点,认为其不足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个体发展功能相提并论。而在今天看来,轻视或忽视这种价值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偏颇,而且在实践上有害的,它使教师的职业没有获得真正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缺乏挑战;使教师在不断地重复自我过程中走向狭隘,人生充满着灰色和低调。但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教师遇到了全新的职业素质要求的挑战,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教师的智慧、研究与创造,这就要求学校为教师个体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提供空间。因此,要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使教师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充满智慧挑战和生命气息的动态生成过程;让教学过程充满着工作的美丽,让教师的职业每一天都充满着爱、挑战和创造,并从中获得自我成长、内在尊严和职业生命的欢乐。提升教师个体生命意义,让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智慧与花说柳说激活,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挑战智慧。因此,只有真正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才会有生命活力化课堂的高质量。从人文关爱的角度看,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在校的生存状态,提高在校生活的生命质量,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人而满足未来社会生活的高素质要求。对“现代时态”的关注源于生命本位的理念。学生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存在,需要得到人的尊重和关爱,需要“生命涌动”。个体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教师要能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作另类回答,对学生要有智慧的挑战性。学生智慧被激活了,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能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积极思维,会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