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大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大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高中历史课堂审美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摘 要: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学习历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感情上极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审美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摘 要: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学习历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感情上极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改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美育,以积极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仅是符合现行的教育理念大潮,在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上也更有效果。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入手,就审美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 历史 审美 有效性

一、活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一门学科的教学是否有效,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道式”的教学方式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在信息化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工具越来越丰富多样,信息的集散也越来越频繁。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迎合学生的心理,活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某位教师在教学高一历史的第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进入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了在一开始就给课堂定下一个活跃轻松的基调,这位教师先是简单和学生打了招呼便问到:“同学们,地球从形成至今,已经度过了45亿年,在这45亿年间,你们可知道地球具体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吗?又是如何诞生了今天的人类吗?”学生被这位教师的一番话调动了兴趣,纷纷用求知的目光望着她。“同学们,请跟着我看一段视频。”说完,这位教师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简短的科幻动画视频,视频的内容讲述了从地球形成起一直演变到现代社会的经过,里面涉及到了地质的变化,生命的形成,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视频虽然简短,可是却内容丰富,趣味十足,将几十亿年的历史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学生们纷纷看得津津有味,兴趣十足。视频放完以后,课堂的气氛已经变得十分轻松融洽,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位教师便顺势引入了教学内容开始正式课程,整堂课都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人文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热情

历史是由人类活动组成的,在人类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总不乏那些闪耀的人文精神光辉。不管是文韬武略扫六国的秦王嬴政,还是近代开眼看世界领导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那些载入史册的中外伟人们身上总有值得学生学习和欣赏的品德、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提倡这种人文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用这些历史伟人的高尚品德去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这不仅仅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的血泪史。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爱国人物,他们为了中国的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其奋斗的故事可歌可泣。某位教师在教学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先是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了教学,让学生熟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后果。之后,这位教师

又引丁汝昌和邓世昌为主线,围绕这两人的英勇行为讲述了当时的整个战争背景,历史环境。通过历史资料片的放映,电影片断的演绎,以及一些介绍当时事件的历史资料,这位教师让全体学生在学习这段历史的同时燃气了一股股爱国情怀,课堂气氛变得高昂和和谐。在正堂课的教学中,这位教师以爱国将领邓世昌和丁汝昌二人的遭遇为线索讲述,不仅发扬了这二人的崇高情怀,还在有技巧的引导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心情。最终,这整堂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课堂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现行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和合作,让师生在教学中获得共同发展。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性不高,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至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方,反而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学生的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2中有一个探究活动课,其主题是要学生讨论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某位教师在这课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力表达自身的看法,并由学生来进行评价。而这位教师仅仅是负责维护纪律和引导。经过这样一节课,学生们不仅感觉新鲜有趣,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总 结: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教学,注重其中的审美教学,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活用多媒体设备,提倡人文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审美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郎顺利.高中历史审美教育与非智力因素[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2(1) [2]谭维平.浅谈高中历史审美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2(1)

[3]拉巴曲吉.基于有效性教育下的历史审美教学探讨[J].教育界,2011(11)

第二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在形式多样的在线学习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微课辅助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如学生个体差异、学校硬件设施等。此外,要注重探索微课教学策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进而使微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微课 有效性 策略

一、前言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顾名思义,即短小的课,时间短,内容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课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发展出来的,体现出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教育特征。在网络更发达、智能终端设备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微课开始广泛流传,更是出现了风靡全球的可汗学院,包括多种不同科目的微型教学视频。后来,通过我国一些教育机构和公立学校的试验推广,微课辅助教学的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和技术理念更新。如今,传统的数学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微课则具有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如何将传统的课堂与微课结合起来并扬长避短,是教师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微课对初中数学教学辅助作用的有效性

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困难且枯燥的学科,各种各样的定理公式和繁琐的解题方式导致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基本兴趣,进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听不懂到跟不上,最后到成绩差,这样一直下去,不少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而微课,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微课资源,随时随地学习,在课前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预习,明确不懂的地方,课上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用于课后巩固,而且方便快捷。仅仅从这一点来说,微课就具有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如此,将微课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促进差异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微课的出现与发展适应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个理念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即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表达出教育要符合学生需求的观念,即差异化和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PC端和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互联网在线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新趋势,很多教育?C构开始面向初中生兜售在线教育课程,形成了较为混乱的教育资源市场。照目前来看,互联网上的课程内容非常多,基本上都是专题性的课程,需要学生很长的学习时间;互联网课程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课程。现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过去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相对于在课堂上“吃大锅饭”的形式,微课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优势。不同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存在差异,但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会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接受慢的学生则容易跟不上进度。有微课资源后,学生就可以提前在课下观看教师的微课,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开展学习,还可以通过留言、社交网络等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反馈给老师,获得老师的帮助,而老师也能了解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地方,再把这些难点放到课上着重来讲,学生则更容易掌握,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同时针对接受新知识较快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开发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微课,做到差异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孩子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兴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微课以新颖的形式进入数学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新的平台上展开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自然会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微课还有一点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情境。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但传统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往往没有情境支撑,只是干巴巴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犹如听天书。有了生动、丰富的情境之后,学生容易被吸引,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会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乐学善学,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

现在的传统课堂比之过去,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还是以知识传递为主,很少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即使现在课上有学习小组,课上的学习小组也是形式重于目的,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一般来说,积极的学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锻炼,其他学生则不能。而微课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是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资源形式。在微课中,教师扮演着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情况下,通过留言、社交网络等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同时,微课依托互联网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可以把平时课堂上学生不能接触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那无穷的奥秘,从而产生探索和研究的愿望。

(四)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资源,众所周知,现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非常流行,争议也很多,在笔者看来,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如果合理运用,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作为翻转课堂主要学习资源的微课,确实能很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微课,学生已经对课上所学知识有了了解,带着对新知识的基本了解以及自己的疑惑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能够被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在课上通过一些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并综合运用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往往是高效的课堂。

三、使用微课有效辅助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微课运用的目的

教师运用微课不能走形式、随大流,而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明确微课运用的目的,包括为什么设计微课和希望微课运用后取得什么效果。如根据运用的时间不同,那么课前微课、课堂微课和课后微课设计的目的就不一样,课前微课主要用于课前观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情境,如在讲述黄金分割之前,教师可以录制一个课前的微课,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和黄金分割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课前微课讲的就是课上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课前微课,反馈不懂的地方给老师,这样老师上课更能有的放矢。课堂微课是在课堂上播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一节课的导入,也可以是一个概念或命题的讲解,还可以是一道典型的例题。而课后微课则主要起巩固复习作用,可以是习题讲解,课程知识点总结等等,学生可以观看忘记或者不熟悉的知识点或者例题讲解,也可以看教师录制的习题讲解。总之,教师要明确微课运用的目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微课资源。

(二)合理选择微课的内容

由于时间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录制微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微课内容的必要性,合理选择适合录制微课的内容。适合录制微课的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传统课堂不能展示的内容,如生动丰富的情境;第二,重点和难点问题,微课的主题性和特有的10分钟以内的时长,非常适合录制初中数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如有理数、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等,许多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理解不深甚至很模糊,这些知识点就非常适合录制成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理解和推敲,逐渐掌握这些重难点;第三,习题讲解,教师可以把习题中典型的题目讲解和难题讲解录制成微课,学生可以在课下多观看和琢磨,逐渐提高对数学的理解。

(三)微课要精致美观并且要讲求实用性

要使微课教学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首先要保证所录制的微课视频能够满足画面清晰和声音清楚的要求,视频中教师的个人板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也要做到简洁明了,这样才能方便学生观看学习。教师也可以从网上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进行合理修改再利用,但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微课的质量;其次,微课的主题要明确,要抓住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尽量用最少的时间提炼最精华的部分,同时要切合“实用”这个功能,即微课是课本的提升和总结,不是“就书说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观看几分钟的微课而达到学习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以笔者在2015年福州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福州市中小学优秀“微课”评选初中组三等奖作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2016年福建省普教室主办的福建省初、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微课”评选初中组三等奖作品《圆的切线判定小窍门》的两个获奖微课来举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提炼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和思想,由轴对称的操作实践得到理论。《圆的切线判定小窍门》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总结为两种题型,进而能解决所有有关切线的判定问题。这两个抓住课程“要害”的微课制作方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微课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不可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在录制微课时的语速、语调不应与平时有异,应保持平常上课的基本状态。

(四)营造良好的微课教学环境

虽然微课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但教师也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上课环境,如一体化教室等。这种教室可以满足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等。在微课学习前,教师应先对学生分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后调整,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因素来划分,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很多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自学意识和能力不足,自我监控能力不够,很难完成课下观看微课的任务。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学生自学时给予一些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同时还可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的任务,帮学生制定目标、计划、设置相应的奖惩措施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结语

在新课改的趋势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在“部编本”教科书即将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在大力倡导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新兴技术运用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而衍生出的教学新产品――微课这个新媒介来有效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王凌峰.?笛?微课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4(58).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

第三篇: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题目:自主选择阅读教学案例一篇,分析执教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策略运用的合理性表现在哪里?

教学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揭示文题

1、导入。

三十年代,中国文豪鲁迅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位女作家就是黑龙江呼兰县人-----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 分析:

教师应用谈话的方法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作者,要记住作者,更有必要了解他(她)的生平经历与写作背景。教师通过鲁迅对萧红的高度评价的话

语作为导入,目的是让学生未学其文,先对作者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再潜心感受她文章的魅力所在。

2、板题、读题。 过渡:她为什么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

分析:

教师利用一个疑问句的方式过渡到下文,它既抓住了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一入园子,赏景物之自由。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用心地读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第

2、13节)

2、读书(①投入情感;②想象画面)----评议----交流(用词概括是个怎样的园子?)。

3、学习写法。

作者在写这个园子的时候,哪些词语、句子写法很特别?她是怎么把园子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写得那样生动的?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用心去发现,后再交流。

分析:

这一板块,教师先直接领导学生学习园子描写部分,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鸟语花香、生机勃勃。(表现:“所有的昆虫、农作物都是自由生长”)再教学生思考文章所应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语言清新、欢快,充满童趣, 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很容易与作者的自由心灵产生共鸣。

教师应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心,全身心投入课文之中。此外,这种教学法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联想,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激“愤”发“悱”,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二入园子,品作者之自由。

1、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用心读读3—12节,“我”和祖父在

园子里发生了哪些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划出有关词句,先与同桌说说在集体交流。

2、交流----品析----朗读。

过渡:其实,“我”在园子里做过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曾经我追根究底地问祖父园子里的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果,曾经有一次祖父拔草时,我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完全不知道,还以为是因为春天雨水大,园子里的玫瑰花开得香呢„„

3、你觉得作者在这样一个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开心幸福的„„)

4、了解“借景抒情”写法。 分析:

教师教学生先感受园子的自由,再感悟作者的自由,使教学板块清晰、明朗。本块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读懂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一天的劳动场景,与祖父之间发生的几件愉快、有趣的事情(祖父干农活,自己瞎闹,闹够了,又去玩,玩腻了,又跟祖父闹),通过这些特写的镜头,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

也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流淌着自由的气息,所以她的眼中和笔下的园中一切景物都是自由快活的,作者写昆虫、农作物的自由,其实就是在抒发自己的童年生活自由的情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自然而然的把 “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教给了学生,而且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四、三入园子,悟自由之源泉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这样自由?他有一个怎样的祖父?从文中哪些词句能体会到?

2、引导体会祖父的“笑”。(笑中有疼爱,笑中有宽容,笑中有教育,笑和爱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常常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跟孩子似的。)

3、小结:正因为有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

4、仿写片段。(借课文13节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自由自在的写法来直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句式有点变化更好!)

分析:

这一版块,如果说前面“园子自由、作者自由”两个板块的设计是“果”,那么“悟祖父之爱”就是“因”。没有一个宽容、慈祥、疼爱她的的祖父,就根本不会有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文中没有太多的笔墨直接写一个怎样的祖父,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通过爷孙俩的对话,抓住祖父的“笑”,来体会祖父的和蔼可亲、宽容慈爱。同时,教师注重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本作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和指导,不仅能有效地将写作学习和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降低学生的学业负重,改变学生在写作中感觉无话可说、无处下笔以及不懂得如何运用语言,头脑中也没有一定的语言资料的状态。

五、总结课堂,延伸课外

1、课文第一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写得很特别,体会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2、总结:萧红在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因为她是个女孩,不喜欢,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疼爱她,呵护她,所以,长大了后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就想到了祖父。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这样一个园子,才有她这样一个童年的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祝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好文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就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这本小说,再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

这一模块教师主要激发学生再次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稚拙之美,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原著和其他作品的愿望。使得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这符合新课标指出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去感悟,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并进行心灵的自我关照。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第四篇:《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为了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情况,更好的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在我校初

二、初三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其中参与的学生初二共149人、初三共143人,设计的问题共10个,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另外,还请学生就未涉及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建议写成书面材料。现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简要分析如下:

调查结果归纳

问卷调查显示:

1、学生对物理课非常有兴趣的占30%,兴趣一般的占47%,有的有兴趣,有的没有兴趣占23%。

2、认为能通过物理课堂问题的回答提高学习物理兴趣的占49%,一般的占48%,不能提高兴趣的占3%。

3、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靠自身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占57%,靠老师的点拨的占28%,靠同学提醒的占15%。

4、在老师提问中不想老师先指定人后提问的占67%,先提问再给一定时间思考后再让回答的占75%,想老师先指定人后提问的占8%。

5、在老师提问时愿意回答的的占37%,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后再回答的占55%,想听其他同学回答的占6%,不想回答的占2%。

6、认为在回答问题后,老师能说激励语的占55%,回答错老师应该纠正的占33%,能接受不说任何话的占8%,没有想法的占4%。

7、认为老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的占55%,不能体现重难点的占30%,对自己没有帮助的占15%。

8、认为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占13%,在课堂教学中喜欢互动交流的占67%,喜欢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的占14%,没有想法的占6%。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方式及提问的时机都是有着比较高的期望,也可以看出老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针对反应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㈠、课堂提问的方式

1、材料的运用情景的创设

学生更喜欢教材以外设置的情景材料,而且材料展示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应包括图表、影像等。

2、学生的反应和回答

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希望老师提问的对象能是全体学生。大多数希望通过独立思考来解答问题。

3、问题的设计和展示

学生希望老师的提问与实际生活多联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也可以以活动的方式来进行。特别是增加多媒体的运用,扩大信息来源,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新颖性、趣味性。

㈡、课堂提问的内容

1、问题的难易程度

多数学生喜欢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

2、问题的目标要求

学生希望更多的关注理解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单纯是知识的再认、再现。

㈢、对学生的回答如何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回答一些,但不够完整。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应以表扬、肯定为主,切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2、学生回答不符合要求时,老师的做法

学生希望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老师既不能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重视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对学生反馈意见的总结反思:

1、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做到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

2、注重与高考的衔接,像高考靠拢重视新材料、新情境、新视野、新角度,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科能力,适应新高考的形势。

3、以能力为核心,重视基础,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本次调查问卷反应的问题,都是课堂提问中应着力关注、着力改进的问题。愿与同行共同努力,以有效提问为突破口,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成绩。

第五篇:有效教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案例一:有多少学生睡着了

听一节学生基础较差班级的语文课,教师按教参的步骤完整的进行了教学。可是,我发现,一开始有四个学生扑在桌上,后来是六个,再就是八个、十二个„„,下课前我数了数,这个36人的教学班级,居然有十七个人睡倒了!下课时,我就问老师,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说了很多,但如何解释学生越睡越多的事实?他只一味强调这些学生如何如何差。我问,针对这样的“差生”,我们设计了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到你设计的教学目标,这节课它有效吗?他抱怨说自己每天都在进行这样无效的教学。我说你进行的是比无效的教学更糟糕的负效教学。然后我与他探讨针对这些学生实际,我们如何通过降低我们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案例分析:确立适当的课堂目标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成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满意度兴趣及课堂表现也存在密切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指导。可惜我们很多老师宁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行这种无效负效的教学,也不肯试去改变自己,进行“学生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

案例二:怎么也解不出的数学题

听一节九年级的数学课,发现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怎么也解不出那道所谓的例题。他最后只好搔着头发望着我苦笑。课后翻看他的教案,并没有看到这道题。他说,这是买的一套试卷中的一道题,他自己课前并没有做过。听课还发现有科学老师怎么也配不平的方程式;有老师做演示实验怎么做也不成功;讲评试卷“从一而终”既没有重点也没有针对性,还有老师经常上课上到一半让课代表去拿教具学生作业等等教学行为。这样不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行为都会增加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感,造成课堂的低效性。

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是即席演讲,不能靠临场发挥,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

案例三:我不组织学生讨论

听七年级的思品课,我诧异于教师的“满堂灌”。下课后,我与老师交流,我说七年级的思品课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充分参预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说,学生一讨论就收不住了,会说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话,他们习惯和纪律性太差,我不组织他们活动。这样的理由让我张口结舌,看来这仍然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指导教学行为,这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案例分析:提高科学组织课堂的能力

科学的组织指教学实施时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科学的组织表现为: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讲授和辅导、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注重课堂管理,防止课堂干扰,减少教学中的中断,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正常的进行。

案例四:做你的学生真幸福

听S老师的课常常被那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所感染。她热情,对学生满怀期望,教学有效而充满情趣;她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被她吸引,她和学生之间充满教学相长的快乐。那种真诚、平等、信任的关系摸不着、看不见,但你可以真实的感觉到。听完她的《走,看云去》一课后,我在听课笔记中写下了这样评语:“你的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生命蓬勃的激情和求知的快乐,你的教学很成功,做你的学生真幸福”。

案例分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课堂生命的质量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信其道、爱其智、乐其道。

案例五:“扯野棉花”

有天上班,打开办公室,地上一个信封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尽管有信箱,但学生还是喜欢以这种形式告诉我一些他们真实的想法。打开一看,是八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要求撤换数学老师的请求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 “他上课喜欢扯野棉花”:批评一个同学要扯出一个班的同学;说一件事要扯出从前的一大堆事;他喜欢说自己的家务事,浪费了我们上课的时间,他就拖堂,拖堂又占用我们有限的休息时间。

“扯野棉花”是武汉人的发明,是指说些与主题无关的事,或者根本就是闲话、淡话、无根据的废话而浪费听话人的时间。这个教师我是知道的,有些婆婆妈妈,与他交流过很多次,但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有些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顽固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陷入了深思。

案例分析:高效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也是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学生一节课的注意力最多只有二十分钟,并且在一节课开始的前二十分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最大程度地指向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实施课堂管理并因此造成教学中断、偏离教学内容的闲扯都会占用、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造成教学的无效性,甚至造成严重的师生对立情绪。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历史性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更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对这一理念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新课程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的几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

[案例一]失败点:将“自主”当成自由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跳水》,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大家喜欢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自己读可以,找人讨论也可以。

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

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

学生:读完了。

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

[反思】教师认为新课标应给学生充分自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自主不是沙龙闲谈、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自由活动。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都说明了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出发来组织教学。教师还必须明白,语文学习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当重视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理解。所以,语文课上老师的讲,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点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中尝试学习,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案例二]失败点:将合作当成形式主义

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段,前后座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时间5分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开始很小声,后来慢慢变得闹哄哄,不少学生甚至用书本开始打闹。)

(五分钟过后)

教师:时间到,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你推我,我推你,无人应答,最后不得不由教师点名回答。)

[反思]这里讨论仿佛变成了做广播体操,不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好到时间就停,这种名为“合作学习”的讨论是虚设的,在这种缺少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我们说,合作学习,是指学习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为了形式。有时一个不能解决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时很简单的事也来个讨论,就大可不必了。我们认为学习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制定目标、确定重点、选择方法、评价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如仍由教师“独断专行”,那么“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了。

反思上面两则失败的案例,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中,应认真、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合作提供帮助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因为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自主合作有保障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选择理解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选择展示自我的权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把自己的特长爱好随时展示给同伴得到别人的赞赏,尝到成功的喜悦;甚至要让学生有选择参与评价的权利,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的学习,对老师的教学作出评价,发展他们的个性与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