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阅读教学教什么 肥东三中 杨正霞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读了叶老的这句话,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语文课老师当年教了我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

阅读教学教什么 肥东三中 杨正霞

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

读了叶老的这句话,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语文课老师当年教了我什么?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我,又教给我的学生什么了?

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师范,每一年都要学两本语文书。老师给我们补充的关于鲁迅的故事记忆如初,但何如给我们分析闰土的,我却记不得一丁点;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诗文至今仍能一字不漏的背完,但老师如何给我们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活动时读的小画书,不仅读了那些书如数家珍,书中的人和事也是了如指掌,甚至那个故事在书中哪一页也历历在目,但老师教过的语文书中,好些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不禁想起在初中时,一节语文上,语文老师提问一同学:都德为什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当时我们的同学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来,语文老师感叹的说了句:“哎,看来我昨天教了一节课,白教了!”看着同学尴尬的表情,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什么?笑同学在课上不专心听讲。可我当时专心的听了,也把老师的分析一字不漏的记下了,还花了一晚上时间背诵,后来复习时,那一次不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可如今,我还记得吗?语文老师是真的白教了!

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又教给我们的学生什么了呢?前不久,我刚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徒生的《丑小鸭》。上课一开始,老师就问道:“同学们,你们读过安徒生的《丑小鸭》的请举手?”哇,全班同学的手如小树一样瞬间都立了起来。有的同学还兴奋的喊着:“我读了好多遍!”。老师又问道:“你们喜欢丑小鸭吗?”这一次,声音如刀切的一般:“喜欢——”,异口同声呀!老师的情绪也被感染了,顺利的进入到了检查预习的环节。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组词语,请了三个学生试读,学生读的都很准确,老师又让全班同学齐读了一下,每各词读了三遍。进入了课文内容教学环节,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张表格,布置了学习任务:“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怎样对待它?”学生接到了学习任务,开始在文中紧张地寻找,填写。几分钟过了,老师开始订正学生填写的表格内容,凡是学生说的和课件上归纳的用词有出入的地方,都被老师一一的纠正了过来。订正结束,老师分别请了三个同学读表格里填写的内容(学生是三组,每组一人),然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了一遍。这个环节,我看了一下表,共用了23分钟。接着老师问道:“大家从刚才我们读的内容里得到了那些启示呢?”不知为何,班级里的气氛一下变得凝重一起来。过了约两分钟,一个同学被老师叫了起来回答。显然那个同学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很聪明,在老师的引导,很快就说出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接下来的几个同学无一不是围绕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转。我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的神情是庄重的,表情是严肃的。在几个学生回答后,老师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她声色俱厉道:“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像丑下鸭一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后,PPT闪出了几个大字“是金子总会发光!”。老师再一次要求同学们大声的把这句话读三遍。40分钟在同学生整齐的诵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余音里结束。下课后,我悄悄地问了一下在我身边的一个小女生:“你喜欢丑下鸭吗?”“喜欢!小时候,我读了好多遍!”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我,我看到她眉宇间的陶醉。“今天课文里的丑小鸭,你喜欢喜吗?”小女孩一下子谨慎起来,不好意思的笑了,“没有小时候读的丑小鸭有意思。”为什么?同是安徒生的《丑小鸭》,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呢?

新课改已进行十几年了,但眼下,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在坚守“讲读教学”。“讲读教学”,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讲”。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这个问题不难验证,看看自己班里,语文成绩拔尖的,那个不是爱阅读的。而初中语文老师们扛着中考的大旗,忍者嗓子冒烟的危险,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的“讲”着。殊不知,我们“白教”了。

为什么我们“白教”了?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要求落实“不到位”。

关于阅读教学的任务,201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初中阅读教学是这样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再400万字以上。”

纵观我们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朗读不到位,课堂上很难听到朗朗书声,反之,学生记笔记的沙沙声到不绝于耳;赏析指导不到位,课堂上,老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老师的结论终结了学生的思考;阅读兴趣培养不到位,阅读教学中抽象的概括多余具体形象,读书味同嚼蜡,何来兴趣;阅读能力培养不到位,学生在阅读时过于走马观花,阅读不够详细,以至于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阅读时需要我们眼、儿、口、手、心,跑马式的阅读,他们的五官也用不上;课外阅读量不到位,很多老师都把学生看课外书认同为看闲书,对于大纲规定的必考名著,老师们也不会给学生阅读的,他们总是把名著里的知识点制成填空或选择题,然后把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死死记住就算读过了。

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浪费的不仅是学生的时间,更是生命,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不利。

细细研读新课标,我个人认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习惯。

一、让课堂成为阅读教学的阵地

一位当代语文教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人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和生长,没有了阅读,也就不存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二、让老师成为阅读教学的推手

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教师投入的精力也最大。

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奴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阅读教学。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无论课内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是非常关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在阅读中与学生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者.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一时一地的语文成绩的提高确有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不利。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人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和生长,没有了阅读,也就不存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来展开的,语言知识的传递、情感态度的发展及写作技法都可以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教师投入的精力也最大。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枢纽。 因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所以当前针对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指责其实也主要是对于阅读教学的指责。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①吕叔湘先生讲的“咄咄怪事”其实在二十年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位当代语文教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②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程式化”、“封闭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阅读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活力仍然不够。

要打破阅读教学的这个瓶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改进并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客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课堂上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少顾及学生的想法。因此,需要转换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让学生逐渐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就是说要把阅读归还给学生。传统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不少教师以单纯的阅读破解、解释结论封杀了学生无限的阅读体验的生成。许多所谓的阅读教改尝试,也只是在确立了阅读标准之后,让学生戴着镣铐去跳舞。这一切,都是仅仅把文学作品作为教师用来进行知识传授的载体,把它视为对所授知识的一种论证,忽视了文本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客关系,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师权威至上的传统观念。

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恢复、重建经典文本的作者原意,一直是语文课阅读教学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方法论,认为文本(课文)意义是已定的、永恒的。教材一次次变更,师生一代又一代,惟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永远不变。这些解释作为一种历史存留,我们自然是应该理解与继承的,然而把它看成是先在的、无需读解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就会僵化学生的头脑,使之失去探索的兴趣和阅读的创造能力。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先在的、确定的,更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永恒的结论传递给学生。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在不同时空,由不同的读者来阅读,意义就会有所不同。’社会时代是解释的起点,哲学家克罗齐说:“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③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也总是从当代视界出发,并应用于实践,因为读者生活在当代,受当代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所制约。譬如对《愚公移山》的读解,在当代,学生会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持生态平衡;或者开发旅游,让愚公们富起来。历史留存的文本,所以生命不老,就在于一代代不断地读出新意。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意义的创造活动.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意义的同时,必有所思、有所问,继而便会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如果牌生一味死读,只能成为书橱、书奴,失去创造能力。阅读是一种体验,最具个人性特征,由于

阅读教学中“读”得重要性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 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及教材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新课标》及教材是我们施教的根据和主要材料,老师应充分把握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

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

三、 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

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

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

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

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位臵。它不仅让学生习得一些文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获得贴切、深刻的文学体验,并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丰富情感,更新与拓展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等。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阅读教学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过于走马观花,阅读不够详细,以至于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

二、阅读教学中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情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处理之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正确地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对于乡镇中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情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觉得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处理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言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三、长期的被动式接受课堂,导致学生们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他们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因而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逃其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现象分析

爱因斯坦:“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来是素质”。

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变成阅读的“奴隶”。(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兴趣留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一个人,一旦成了阅读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 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所谓天才,是那些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就没有天才。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为语言,它主要是交际工作。 语文课标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文章: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把文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串”。因而,文章更多的是人文性。

阅读,文章是阅读的对象,是“披文得意”,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文章一旦被选进了教材成了课文,他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成了教学内容,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

潘自由先生一再说: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钱正权先生一再强调: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如果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什么办法也比不过讲解法,讲解法最便捷,最省时省力。但这样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兴趣和习惯就无从谈起了。

语文教学的“越位”现象,“不到位”现象更为普遍。 吕叔湘先生说: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课外书”是最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凡语文水平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

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是有自己的课程的,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如果拘泥于教材文本,肯定教不出有水平的学生来。只有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又“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课标语) 多读书,少做题。才是正道(课标)

“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课标)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分析(大全)

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替换法:

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品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1.从在内容上的作用来理解 2.从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 3.从艺术效果的角度来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

b不要单一地理解

c不要孤立地理解 析读:

1.明确语段的表达方式 2.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 3.分析语段的结构方式 鉴赏:

1.鉴赏语段的表达作用 2.鉴赏语段的内容组合 3.鉴赏语段的描写笔法 4.鉴赏语段的行文布局 5.鉴赏语段的佳句,警句 6.鉴赏语段中的人物形象

7.鉴赏语段或平实或生动的语言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阅读的题目套用这些,比较快.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

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初一语文阅读题题型讲解, 第十讲

现代文阅读解题思路

教学目标:1.讲述文章分析的方法 知识点精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现在均取自课外,选材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按课标精神,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已越来越重视对文章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摒弃了那种相互割裂的、琐碎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重在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理、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我们在复习中,必须充分注意在课标精神指导下这一命题思路的改变。

现代文阅读复习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地一味做题。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有缺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方案。一般的复习思路是:先根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各种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将这些基础知识复习透,在这基础上,着重突破五个考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可以运用课内外典型材料对这几点进行分项训练。从应试的角度讲,这几点训练到位了,考生才有一定的能力应对考试阅读题的考查。最后再进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各种文体的综合阅读训练。

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实践。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阅读题更注重对考题;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考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开放题的设置,为考生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将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紧密结合。写读书笔记、佳作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一、 整体阅读,把握中心

整体阅读一篇现代文,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一些非文本的相关信息,如文章的作者,写作的时间,及作品后面的注释等。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往往是解读文章的关键。其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它包括:

(一)理清文章脉络,即了解文理。做到知晓文章每一部分内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彼此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在理清文脉的前提下,跳出文章之外,博观而约取,归旨摄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对于大阅读而言,看不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二、提取信息,综合加工

(一)理解型试题

其主要考查的要点是:一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指代作用的词语内容的理解,如“其”“这”等。对于此类试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先应找到指代对象的位置、范围,再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内容;最后将答案代入原文分析是否恰当。二是对运用修辞手法词语的理解。对于此类试题先要弄清修辞手法的自身特点,然后借助原文界定其具体含义。三是对术语(概念)的理解。先要从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群,之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使之转化为通俗的文字。

2.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

对文句含意的理解题往往是针对那些内涵比较丰富,主旨比较晦涩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如文眼句、总括句、过渡句等。三是使用修辞手法;四是信息量比较大;五是主旨含蓄或内涵丰富,如具有潜在意、引申意、双关意、多重意的句子。对于这些语句的理解都应紧密地结合语境,首先要分析文句与相邻语句之间的关系,如复指、比较、呼应、总分、分总、说明、阐述、解说等,之后结合文章的中心主旨挖掘其深层含意。

(二)分析综合型试题

现代文阅读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是根据试题要求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的分析综合型试题。从近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其主要考查的要点为:第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题的实质是以信息加工为主要任务,其主要解题方法有三类:

1.蚌中取珠。即答案是原文中的原句,你只要细心搜寻,将这个"原生态"的句子从文章中摘出来即可。

2.沙里淘金。 有的答案散落在文章里,需要我们在锁定阅读区间之后,从中筛选择取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紧缩、摘引、加工组合。

3.百花酿蜜。 在文章中实在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进行加工时,或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或内容比较晦涩的语句,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后,再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整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作答时应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故而答题以前应先分清类型,区分主次,权衡轻重,或筛选引用,或摘引紧缩,或添加补充,或转化整理,要因题而异,根据字数要求及文本信息量而定。

(三)鉴赏评价型试题

所谓鉴赏评价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先了解这些手法的内涵及特点,答题时应本着"概念┼作用┼具体"的方法解题。"概念"即先说明文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手法,"作用"即说明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具体"是指这种手法在文章中使用的意义及好处,即为什么用的问题。

三、 抓住重点,限字表述

得到答案后不可以急于动笔,要再次注意题干要求(尤其是字数方面的要求),拟好草稿,做到文通字顺,对没有字数要求的要适当多写一些相关信息,且将重要的内容前置。另外,誊写时还要力求做到字迹美观,书写工整。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2.

拟人(亲切、有灵性、有人情味)

象征《蜡烛》 修

排比(节奏鲜明,情感强烈,增强气势,加深情感)

对比《我的叔叔于勒》

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或情感)

衬托(烘托、反衬)《俗世奇人》

夸张(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法

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

3.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偶(韵律美)

借景抒情《春》

反问(加强语气、情感强烈)

托物言志《陋室铭》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经〉》

引用(语言生动有力)

想象联想《天上的街市》

设置悬念

卒章显志《故乡》 前后照应《口技》 画龙点睛《行道树》

动静结合

简洁凝练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

准确严密

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

朴实清淡

丽神奇.(李白、岑参) 4.

亲切活泼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

生动华丽

细腻地描写现实。(杜甫、白居易)

节奏明快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特

清新优美

( 辛弃疾、苏轼) 色

凝重沉郁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含蓄委婉

(李清照、李煜、温庭筠、晏殊)

通俗易懂

意味深长

幽默风趣

古香古色

豪放激昂

⒈表现手法(描写、修辞等) 5.关键词的含义

⒉感情色彩: (步骤)和作用

⒊联系语境

⒋ 结合中心

三、句子的赏析

1: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

2:修辞的作用(一般来说就是什么生动形象之类的套话)

3:描写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这个有的不需要)这句话的作用,比如渲染,做铺垫,买伏笔之类的。

四、句子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引出下文(开启下文),开篇设疑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结尾照题,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问题答案里面一定会涉及,确定问题的方向,分几个方面回答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 要】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框架 作者意图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时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照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地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的论证思路,发现他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景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大明湖》一文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也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从而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两种。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在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境时,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2)“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其中(1)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和“窃”的概念,实在迂腐可笑、自欺欺人。而(2)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书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1)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2)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体现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从(1)到(2)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痛苦,引起救疗的注意和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第四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著。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的网络小说。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依赖课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进行一定的名著阅读,从而补充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课书上介绍的名著外,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名著,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篇: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中顾琼玉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值得重视和改进。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教育对话合作学习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本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占用的时间多,耗费的精力大。然而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读书习惯。

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游戏等吸引着学生,很多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即使老师布置一些阅读任务,部分学生也是应付了事,阅读形同虚设。

2.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1.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读本进行阅读。一开始,教师可指定篇目让学生阅读,同时配有适量的作业。例如布置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布置作业:(1)本文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2)叙述故事梗概(300~400字)。(3)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效率,也便于检查阅读效果。平时,除了规定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外,我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短文集,如《时文选粹》、《智慧背囊》等,这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美文,语言精美、短小精悍,文后有“赏析”和“感悟”。多读读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养成勤阅读、勤动笔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课外乐趣和精神家园。

2.立足课堂,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阅读之中。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的观点。学生在阅读中学语文、用语文,单靠课堂上、课本上的知识来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教学,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如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春》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的几幅图画外,还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加深学生对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了解。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收集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外的阅读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 重视情感体验,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功能。语言是一种工具,其本质功能便是表情达意。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物的强烈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或以情动人,或寓事于理。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请学生体验文中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在各处“背影”前添加一个修饰词。当研讨到第四处“背影”时,一位学生说:这是一个“令人思念”的“背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朱自清已身为人父,面对社会的灾难、生活的不易,更能理解做父亲的不易,车站买橘的那个“背影”怎能不令作者难以忘怀呢?那一刻朱自清先生一定有想回家看看的强烈愿望吧!但面对艰辛的生活,愿望终难实现,再多的思念也只能化作晶莹泪水,所以此处感人至深。另一位学生说:我想起了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此时,师生唱起《常回家看看》,情感达到高潮。

4.实现平等对话,构筑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虚拟性设问,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开场白: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奇幻之旅,聆听他那向往美好自由的动人旋律。你们想学习这篇文章吗?这样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性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第三节时,设计启发性问题: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②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③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④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⑤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通过这组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营造和谐性氛围,实现平等提问。新课标要求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提出问题,师生之间交流解答。当然教师要把握好让学生提问的“度”,根据课文的主旨要求,力求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必要时适当引导,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人为限制阻碍学生思维和表达。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组织合作学习,关注阅读文本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特点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和内心体验,展示了人的个性、塑造了人的心灵、关注了人的生活。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后,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研读课文。对“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进行辩论:

A方评价(肯定):母亲——节俭、有主见,父亲——可怜、稳重。

B方评价(否定):都是拜金主义者,典型的势利小市民,见利忘义、虚伪冷酷、贪婪自私、爱慕虚荣,母亲更精明泼辣刻薄。

师引导:对像于勒那样的人要有一定的同情心,对菲利普夫妇也要有一颗怜悯之心;菲利普夫妇的拜金行为虽然令人唾弃,但这并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性被严重扭曲,他们其实也是失去了自我的可怜人。

从菲利普夫妇的处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全面诠释解读菲利普夫妇,引导学生关注、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生活和悲惨命运。小说的人文性就被挖掘出来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某期封面语)。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开拓的潜力是巨大的。让我们努力创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倡导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白金声《怎样教好语文,怎样当好老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