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全文)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全文)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第一篇: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

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不是生产“廉价计算器”的流水线,而应以数学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因此,计算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需要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上。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会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可以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第二篇:对初一学生作文训练的一点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尤其是初一新生。语文老师必须面对自己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作文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的探讨、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文章汗牛充栋。然而似乎至今没有找出一个可以推广的模式,依然处在一种“绕圈子”的状态。

初一的学生还未摆脱小学生的稚气,在作文中无论是章法还是用词都不够成熟,许多学生连起码的行文要求谋篇布局都不会,更谈不上水平的发展、提高。近几年来,我觉得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每次的作文指导上要抛开理论说教,要具有可行性,要让学生尽快入门,掌握常用的基本的行文方法。然后才能在今后的两年学习中谈发展、提升。在具体的操作中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读为写先行

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多说了,问题是平时真正落实的太少了。作文的很多能力是依赖读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每个星期的2节早读课我要求至少有一天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按一定顺序集体朗读课外资料上的文章。我反对唯书本论,一本走天下。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满足教科书,没有几本课外资料是我一直认为一种荒唐的学习方法,在阅读上是不能减负的。我在不过分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征订一份20元左右的月刊:《中学语文读写天地》。这是一份不错的杂志,不仅文字精美,文章数量多,内容范围也广,是学生阅读的好资料。在阅读中吸取别人的思想,学习别人的用词及其章法,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每逢周末,适当布置一些读写任务,为了防止学生走过场,要求写读书笔记,在笔记中一般要写清书名、作者、故事情节、感受、文中精彩的片段或细节并注明欣赏的理由,最后由家长签字。

这个训练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阅读量大,给人的感觉似乎游离了教课书,在做无用功。刚开始的几个月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学生不习惯,很容易放弃,回到老路上去。要知道语文能力在于积累,要结果一定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无论怎么样,我们一定要牢记: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没有语文能力,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是无法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我手写我心”的语文宗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就是一句空话。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吸收的过程,接受影响的过程,其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是要付出一定努力和精力的。我还认为教课书只能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语文的全部。我们的语文学习若仅局限在课本上,我们的语文就死掉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议也僵化了。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至理名言 二仿为写先导

在作文中,人们一直反对学生抄袭模仿,要求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创新固然是作文的生命,本意固然很好,但这个提法我一直觉得脱离了刚进入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际。他们虽然在小学里写了一些作文,但在教学实际中发现,现在的初一许多学生连最起码的谋篇布局都不会,基本的词汇也没有,行文的要求更是不懂,修辞几乎为零,怎么去创新?作文是一门艺术,表情达意的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艺术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必须要经过学习训练,掌握基本的方法。小学作文,只能算是感觉阶段。“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且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

条理也是有益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必须让学生先掌握一般的作文格式,了解某一类题材、主题的文章一般运用什么格式来写,怎么去处理中间的一些材料,在表达手法上一般有哪些技巧等等,就像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某一类例题一样,有了入门的一般文体常用的套路,才能谈创新,写创意。

入门的捷径之一,我首推仿写,若连仿都不会的个别学生,我主张做一定的“抄袭”训练。这个“抄袭”不是传统上说的将别人的文章从头抄到尾,而是抄其精彩的语段,抄自己写不出、分析不出但必须要有的文字,是“借用”一下。我戏称这叫“借它山之石”。我认为这种“抄袭”也是一种学习,最起码能通过这样“不正确的方式”在作文的起始阶段学到一些“正确的语言和思想”,学到一些“正确的结构和章法”,形成一种“定性思维”,以后会“依葫芦”地画出些自己的“瓢”,这总比茫然无序,到处乱撞要好多了。至少能打开一扇门,知道某类作文怎么去安排材料了,为以后的精雕琢磨做了铺垫。

为了减少学生作文中抄袭的次数,尽快摆脱这样的依赖,掌握一定的文法,结合平时的作业和朗读我还时常要求学生做一些摘抄精美语段,摘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练习。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接触作文中我们常用的语言和表达的方法,从而熟悉我们生活中作文的一般使用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练为写根本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就是一个能力的养成必要的有效途径,就如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一样,平时不训练怎么能斩银夺金?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在不停的训练表达中,才能掌握一个方面的技巧,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将自己的思想外化成文字,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在练中提高作文能力,我规定每个星期一篇周记,内容多样化,不拘形式。刚开始时要求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能明显地从字数上区分开来。每篇必查、必批、必评。2个月后要求每篇周记必须有题目,文章的小节数可以增多,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去选材、表达的能力。一段时间以后要求文章中至少要有一段细节描写。并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适当增加些要求如:抒情议论,修辞,正反对比等。

除次之外,在授课时也有机地将写作引进来,做到读写结合。因为作文训练不仅仅就在每次的作文课上,平时只要有机会和感触都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比如学了《一面》可以布置这样的专业:学习本课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个自己熟悉的人,并注意人物有特征的细节;展开联想,作者买到书回去以后会是怎么样的情景,注意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展开;这样的故事在你身边听说过火是经历过吗?用文学手法写出来等等小练笔。再比如学了《郑人买履》后就让学生将这个寓言通过想象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改编成故事,要求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既巩固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材料能力。每次内容不一定都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片段,一个念头,一个观点,只要有一定的情感,基本能表达出一个主题就可以了。

我经常布置这样的“即景式”的小练笔。它的好处是,和学生的生活结合的很紧,有话说,不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去苦思冥想,去制造,大部分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俗称“切豆腐块”。

此外我还进行专题训练,有春、夏、秋、冬;有植物、动物;有写人、记事;有游记、说明。在初中前两年,争取把每一个专题都写一次,让学生熟悉这

类文章表达时注意些什么问题,一般怎么安排才不偏题,才是靠船下篙,行得正道。

四评为写动力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一句赞赏能兴奋好几天,写作激情会高涨许多。我们在评讲中既要鼓励,更要指出不足。表扬固然是动力,批评也是动力。一味表扬会使学生迷失自我,妄自尊大,在提高写作水平上更需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才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从抄袭模仿走向独立创新。没有点评,或是不认真点评,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就是一滩死水,就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学生毕业了依然没有掌握基本的作文要求和写法,言不由衷,没有主题,空洞低俗等现象依然存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并没有给他带来质的变化,后续的发展依然有障碍,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课标》中所要求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作文后的评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评讲的内容可根据作文的主题确定,字词评讲,修辞评讲,主题评讲,行文技法评讲,详略评讲等。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有许多,许多老师在这个方面的探讨都是可鉴的。不管何种途径,都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一个过程,都是持之以恒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结合的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有心、认真地去做,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第三篇: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模式的向往,同时也产生过迷茫。

一、班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单纯是汲取知识,更多的是互相交流;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多的是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格社会化的完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达成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理念不只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小班化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双方,特别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态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不断磨砺中成其锋芒。 第

三、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班额的减少,这就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层次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内容在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更为重要。在教师指导下以全体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有质量的教学手段。这些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五、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同样小班教学也存在令人迷茫的问题。

一、 课程教材带来了一些困难。现行的新教材具有严格的系统性、统筹性。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教育、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要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必须对原教材进行调整。而这会占据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能不能一直坚持这样的高效备课呢?如果不能,能不能实现小班化的预期效果呢?

二、 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困难。“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确立、策略应用、评价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一时还难以转变。

问题虽然存在,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尝试中去调整和完善。也希望小班教学能够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一定的转机。

第四篇: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教材。所选课文非常典范,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都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每册书的扉页《写在前面》中,编者以一封信的形式都明确了语文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如何来学好语文;同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写明此单元的教学目的、学习的方法。六册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呈循环式递进的形式,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编者心细如发,事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春风化雨,很适合教学。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教学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产生了迷惑,由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的思考

议论文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文章,其实是呈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时也是初中教学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过去,才会一马平川。

那么学习议论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作文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读不知所云。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考场作文中很多省市在体裁上没有设置障碍,但真正写议论文的学生不是很多。写出高水平议论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诉说上高中的感想时,很多人对于写议论文是非常发怵的。高中对议论文的要求很高。很多作文不像初中,感性的作文题目多一些,大多是偏向理性的。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议论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说,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它起到了一个台阶的作用。在初中,学生要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对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高中的语文教学很好的衔接。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世界观的完善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原因的分析

1、课文文本的指导作用有待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课本是上课的依据,是上课的根本。很多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剖析解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本质,以求一根红线穿起文章

的所有知识点。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课本所选文章,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出现时间:九年级上册。我认为在九年级才出现议论文为时有些晚,议论文是中考阅读中三个阅读文中的一个,到九年级才出现,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其实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我认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

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说明文的文章在八年级就接触,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就有两个单元,学生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得来消化这些知识。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就更不要说,始终贯彻于三年的教学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我认为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

在九年级上册首先出现的议论性文章是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文章:《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书中这样写道: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述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和平,但是对人类的关注是相同的。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本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本单元的教学目的特别是情感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微笑着面对生活,如何去做人的。如果从体裁上讲,前两篇是讲演稿,后两篇是书信。属于议论性的文章,但都不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当然从情感目的来讲,达到这些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在文章阅读分析上、写法上有所收益才好。但《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两片演说稿,并且文章比较长,学生从整体把握上有一些难度。《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是两篇书信。感情细腻而丰富,但随意性比较强。如果拿来向学生讲述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恰当。相对来讲,这四篇文章中,《敬业与乐业》还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论题,可以找出明确的论点,文中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总分总式的结构也比较明显。但本文对于第一次接触论辩性文章的学生来讲,从篇幅上,还是稍长了些。学生能读懂,但如果一下子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太容易的。

其实课本出现议论文的有关概念是在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目的:求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是通过作者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地论述语言。在这单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出现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特别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

《短文两篇》,课后补白部分出现了议论文的阅读知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才闪亮登场。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所选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我认为本单元的文章作为议论文的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认清其与记叙文的区别,把握其文体特点,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基本概念。

特别是驳论文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是一篇非常典范的驳论文,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篇文章是一篇标本式的文章。我认为对于新知识,适合选择典范的文章,也不应该太难,学生的接受才会容易点。应选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地理解。可能有人认为我比较功利,忽视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事实上我没有忽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文章必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我认为过去教材中的一些短小的议论文就非常适合教学。它们在八年级甚至于七年级就引入,文章短小而且规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愉悦盈满心中。

现已《谈骨气》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①题目:谈骨气 。可以由题目来讲清楚议论文题目的分类:论题型和论点型,教给学生拟议论文标题的方法,认清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②论点的提出:阅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 ?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③论证思路:提出论点 — 论证论点 — 总结归纳。文章的结构比较规范,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

④论证方法及作用:文中的三个事例比较典型,在此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⑤论据的特点: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本文选用了哪些论据 ? 课文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事例呢 ? 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整 ? 有骨气的中国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以文天祥、齐国穷人和闻一多为例 ?在此可以告诉学生议论文中的事例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典型,第三要简洁。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启发他们认识课文所说的“骨气”,跟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等错误思想意识的本质区别。

议论性的文章出现得比较少,典范性的文章更少,这是学生议论文水平比较低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的议论文水平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翻过的火焰山。

三、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水平:

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文章,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

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可以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性。对议论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过去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来使用。比如《怀疑与学问》、《想和做》等。历年中考题中的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也可以拿来,作为辅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练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分析。到九年级时,再接触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45分钟教学。有的教师愿意以做题来代替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细读文本,是理解文章并开始解题的前提、基础;让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必须先学会通读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开的思路;通过以上的训练,最终让学生面对内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从规律上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块一块,然后又能以一条线轻松串接起来。

我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也是提高应试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

3、阅读规律与方法的点拨指导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教给学生一点纯粹用于答题的所谓“规律、技巧”,从形式上给学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题方向明确、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带着他们分析,答案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形成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4、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在这种潜

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进行交流,在交流课中,我让学生说出选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赏本文的那一点,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让你扼腕叹息的思想?而后班中进行讨论,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让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或鉴赏,写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获。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我一般是先让学生写提纲,对学生的提纲教师要进行点评,而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铺垫,对学生来讲,这就不是太难做到的了。有时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总之,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能力、作品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当然还有学生的书写水平、写作心态和兴趣等等。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本文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欢迎与各方朋友探讨。

第五篇: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是一套非常不错的教材。所选课文非常典范,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都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每册书的扉页《写在前面》中,编者以一封信的形式都明确了语文的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如何来学好语文;同时在每一单元的前面都写明此单元的教学目的、学习的方法。六册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呈循环式递进的形式,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既开拓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编者心细如发,事事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春风化雨,很适合教学。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教学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产生了迷惑,由此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的思考

议论文是九年级的一个学习重点,占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三分之一,既是三大文体的传统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创新、思辨、认识等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议论文内容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文章,其实是呈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时也是初中教学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过去,才会一马平川。

那么学习议论文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作文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议论文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干脆就读不知所云。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考场作文中很多省市在体裁上没有设置障碍,但真正写议论文的学生不是很多。写出高水平议论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诉说上高中的感想时,很多人对于写议论文是非常发怵的。高中对议论文的要求很高。很多作文不像初中,感性的作文题目多一些,大多是偏向理性的。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议论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那怎么能行呢?

所以说,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它起到了一个台阶的作用。在初中,学生要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对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与高中的语文教学很好的衔接。同时,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世界观的完善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原因的分析

1、课文文本的指导作用有待提高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课本是上课的依据,是上课的根本。很多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剖析解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本质,以求一根红线穿起文章的所有知识点。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课本所选文章,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出现时间:九年级上册。我认为在九年级才出现议论文为时有些晚,议论文是中考阅读中三个阅读文中的一个,到九年级才出现,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其实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我认为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

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说明文的文章在八年级就接触,并且在八年级上册就有两个单元,学生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慢慢得来消化这些知识。记叙类文章的教学就更不要说,始终贯彻于三年的教学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我认为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

在九年级上册首先出现的议论性文章是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文章:《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书中这样写道: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无数先哲呼唤自由和正义,倾诉对艺术的深切感悟,诠释亲情、爱情的本质„„虽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分别述说着各自的事情,言辞或激烈,或和平,但是对人类的关注是相同的。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本单元后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可见,本单元的教学目的特别是情感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微笑着面对生活,如何去做人的。如果从体裁上讲,前两篇是讲演稿,后两篇是书信。属于议论性的文章,但都不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当然从情感目的来讲,达到这些目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应该在文章阅读分析上、写法上有所收益才好。但《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两片演说稿,并且文章比较长,学生从整体把握上有一些难度。《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是两篇书信。感情细腻而丰富,但随意性比较强。如果拿来向学生讲述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恰当。相对来讲,这四篇文章中,《敬业与乐业》还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从题目我们可以分析论题,可以找出明确的论点,文中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总分总式的结构也比较明显。但本文对于第一次接触论辩性文章的学生来讲,从篇幅上,还是稍长了些。学生能读懂,但如果一下子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还是不太容易的。

其实课本出现议论文的有关概念是在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目的:求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个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是通过作者对话,探究这个问题,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作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地论述语言。在这单元的教学目的中明确出现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特别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短文两篇》,课后补白部分出现了议论文的阅读知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这里才闪亮登场。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单元所选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我认为本单元的文章作为议论文的教学还是比较合适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认清其与记叙文的区别,把握其文体特点,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基本概念。

特别是驳论文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吗》是一篇非常典范的驳论文,树立批驳的靶子,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这篇文章是一篇标本式的文章。我认为对于新知识,适合选择典范的文章,也不应该太难,学生的接受才会容易点。应选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渐地理解。可能有人认为我比较功利,忽视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事实上我没有忽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文章必须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我认为过去教材中的一些短小的议论文就非常适合教学。它们在八年级甚至于七年级就引入,文章短小而且规范,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愉悦盈满心中。

现已《谈骨气》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①题目:谈骨气 。可以由题目来讲清楚议论文题目的分类:论题型和论点型,教给学生拟议论文标题的方法,认清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②论点的提出:阅读全文,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 ? 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论点。

③论证思路:提出论点 — 论证论点 — 总结归纳。文章的结构比较规范,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

④论证方法及作用:文中的三个事例比较典型,在此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⑤论据的特点: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本文选用了哪些论据 ? 课文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事例呢 ? 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整 ? 有骨气的中国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以文天祥、齐国穷人和闻一多为例 ?在此可以告诉学生议论文中的事例首先要真实,其次要典型,第三要简洁。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不同之处。

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启发他们认识课文所说的“骨气”,跟社会上所谓“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等错误思想意识的本质区别。

议论性的文章出现得比较少,典范性的文章更少,这是学生议论文水平比较低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的议论文水平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翻过的火焰山。

三、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及写作的水平:

1、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只有先丰富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营养,所以教师必须广泛地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文章,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可以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性。对议论文的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过去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来使用。比如《怀疑与学问》、《想和做》等。历年中考题中的比较典型的试题,我们也可以拿来,作为辅助,提早介入。不一定是做练习,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或分析。到九年级时,再接触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教师要积极大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让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45分钟教学。有的教师愿意以做题来代替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细读文本,是理解文章并开始解题的前提、基础;让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必须先学会通读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开的思路;通过以上的训练,最终让学生面对内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从规律上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块一块,然后又能以一条线轻松串接起来。

我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也是提高应试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

3、阅读规律与方法的点拨指导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这个时候,我们再教给学生一点纯粹用于答题的所谓“规律、技巧”,从形式上给学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题方向明确、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带着他们分析,答案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形成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4、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进行交流,在交流课中,我让学生说出选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赏本文的那一点,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让你扼腕叹息的思想?而后班中进行讨论,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让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或鉴赏,写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获。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我一般是先让学生写提纲,对学生的提纲教师要进行点评,而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铺垫,对学生来讲,这就不是太难做到的了。有时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总之,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能力、作品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当然还有学生的书写水平、写作心态和兴趣等等。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本文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欢迎与各方朋友探讨。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