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织工作会议讲话
第一篇:中央组织工作会议讲话
201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王宇林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
习近平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李克强指出,“十二五”以来,“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十三五”时期,要落实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注意分析粮食丰收后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继续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亿万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重大贡献。“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会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要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农民基层实践,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主持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第二篇: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
回良玉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讲话,以下为讲话全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28日
)回良玉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05年工作,着重研究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专门研究,对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努力保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展现出许多喜人景象。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二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三是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和配套改革的新阶段,农业税收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加快。五是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有较大减少,是近五年来数量减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一年。六是干群关系出现可喜变化。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顺民意,得民心,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是2004年农村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有效地避免了因粮食供求矛盾可能引发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有效地扩大了国内市场需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的好形势,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政策好、人努力、粮价高、天帮忙等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强农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受益面之广,是多年来所没有的。其中不少新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是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多年期盼的,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渴望的。一是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中央决定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13个主产省(区)种粮农民。全国共安排直补资金116亿元。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安排专项资金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二是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中央确定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开展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还有一些省(市)自主进行了免征农业税试点。征收了21年的农业特产税已经终结,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正在改变。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因税费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大幅度下降。三是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前几年主销区放开的基础上,2004年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四是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五是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增辟了农业资金来源。六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限期发放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限期兑现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并着手建立
第三篇: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7月8日)
中央继今年初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后,又召开这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动员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水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治水方略 『核心提示』
★我国水情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二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的水情又出现了以下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 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 三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 四是水旱灾害发生几率上升。 ★“六大治水方略” 一是科学规划; 二是统筹安排; 三是综合治理;
1 四是节水优先; 五是强化保护 六是量水而行。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特殊,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江河治理难度最大的国家,兴修水利、根治水患任重而道远,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治水事业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水情,科学分析发展变化趋势。我国水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二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水情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各类用水增加很快。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之一些地方污染严重、地下水长期超采,可以利用的淡水在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管理性缺水同时存在。第二,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资源情势发生明显变化,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l 3%,其中海河流域减少25%,南多北少的情况更加严重。这样就导致水资源与人口分布、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第三,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随着我国工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张, 2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污水排放总量急剧增加,加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水体污染因素明显增多。目前,全国16.1万公里河流中,有6.6万公里水质劣于三类。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出现了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等严重生态问题。第四,水旱灾害发生几率上升。近年来,极端天气现象明显增多,洪涝、干旱、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呈多发、重发趋势,旱涝交替、旱涝急转时有发生。而目前我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还比较薄弱,多数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弱,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我国基本水情的这些特点表明,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更为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水危机”,不仅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会贻祸子孙后代。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多地少的国情认识比较充分,但对人多水少的国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强调得不够。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审视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水危机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地把治水这件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办好。要认真总结国内外治水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实施新形势下的治水方略。
一是科学规划。治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好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有 3 秩序地全面推进,促进水利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二是统筹安排。治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不同需求,事关多方利益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能顾此失彼。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到首位。注重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结合。要统筹处理好重大关系,兼顾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流域的治水需求,协调好蓄水、泄水、调水过程,安排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最大程度发挥水利的综合效益。
三是综合治理。实践证明,单一的工程措施根治不了水患。新形势下的治水工作,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采取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措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管理等手段,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高治水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节水优先。节水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各项引水、取水、供水、用水工程的建设,都要首先考虑节水。所有调水工程建设,都必须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五是强化保护。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全面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六是量水而行。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与水资源、水环境相适应。各地在确定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因水制宜、以供定需。缺水地区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避免加剧水资源供求予盾。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做到人水和谐,科学发展。
二、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核心提示』
★ 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二是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步伐; 三是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四是加快抗旱水源建设。
近些年来,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大江大河治理,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中,又安排投资对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近两年,发生在大江大河支流和中小河流的特大洪水,西南地区、北方冬麦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几次特大干旱,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加强薄弱环节的治理和建设,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我国除除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干流外,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还有9200多条。这些中小河流绝大多数还没有进行过系统治理。近年来,70%的洪涝灾害发生在中小河流,严重威胁城镇和农村安全。必须把中小河流 5 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防洪建设的重点,对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进行集中治理,加固堤岸,清淤疏浚,尽快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二是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步伐。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经验,尽快对其余4.1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和27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面消除安全隐患。要深化水库、水闸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去年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今年入汛以来一些地方又发生多起山洪泥石流灾害。必须汲取教训,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四是加快抗旱水源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保障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粮食产区的供水安全。在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有序推进水库建设,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要有效增加抗旱水源战略储备,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应对特大干旱、持续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核心提示』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营造爱 6 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要把节水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努力构建和形成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合理分配江河水量,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合理确定各地区、各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从严惩处污染水体行为,从严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严格考核。
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让节约用水者得到实际利益,让多耗水资源者付出经济代价,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合理用水。逐步推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案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加快国家水权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促进水权置换和有序流转。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这是节水的重要支撑。要将节水 7 灌溉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认真总结和推广技术成熟、效益明显、农民接受的节水灌溉方式,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力度,增加节水、抗旱设备的补贴和贴息贷款规模,优先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实施。要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加快高耗水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建设节水设施,鼓励企业加强污水综合治理回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要着力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普及高效实用的节水器具。
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增强青少年的节水意识,把水情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是每个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让节水意识深人人心,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加大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 『核心提示』
★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加强水污染防治。
★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 ★推进生态脆弱河湖修复。 ★继续加强水土保持。
我们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8 的重要举措,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流域和湖泊水库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进点源和面源污染减排,强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监督管理,实施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解决一些地方地表水污染较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等突出问题。
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地下水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源和抗旱应急水源,但补给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目前我国地下水超采面积近l9万平方公里,年均不合理超采量达215亿立方米,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必须下决心加强涵养保护和治埋。要建立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提升地下水监控能力。全面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依法划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尽快制定地下水压采计划,采取雨洪补给、再生水回灌等措施,逐步实现采补平衡。依法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加强矿山开采区地下水保护。
推进生态脆弱河湖修复。要加快推进重点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保证主要江河湖泊的生态水量,遏制重要水域的水生态恶化趋势。加快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水生态监管体系,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保护,充分发挥江河源头的生态屏障作用。
继续加强水土保持。水土保持首先要立足于防,对生态地位重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依法从严控制开发建设活动, 9 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扰动,维系良好生态功能。对已经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结合。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加快推进坡耕地综合治理。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模。
五、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核心提示』
一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 二要因地制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三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必须走集约高产的道路。实现集约高产,必须有灌溉条件。我国有悠久的灌溉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灌溉面积迅速增加,为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田水利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半数以上耕地仍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较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最大软肋。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一要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要继续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恢复和改善灌区骨干渠系的输配水能力,提高工程标准。要搞好田间工程配套,加强末级渠系建设,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
10 二要因地制宜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按照规划安排, “十二五”期间全国还要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在发展节水灌溉、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在大型水利工程难以覆盖、农田水利发展缓慢的地区,特别是西南等山丘区,要重视发挥分散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五小水利”工程的作用,并根据条件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中小型灌区。要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范围全面覆盖到农业大县,并向主要牧区大县延伸。
三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农村“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投工投劳数量显著减少,建设和管护都面临许多新的难题。我们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投人要以政府为主导,但也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要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兴修农田水利。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信贷投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做到建管并重,落实好管护主体和经费来源。对小型农田水利等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积极推广农民。直接参与的建设管理新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六、着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核心提示』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二是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
11 安全饮水是群众的基本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改善民生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水利改革发展成效的基本标志。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全面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要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适时开展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工作,适当规划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要稳步推进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同时抓紧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资源性缺水地区供水能力。要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加大雨水、微咸水利用力度,尽快解决水质性缺水地区供水问题。
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发展集中供水工程,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十二五”期末全面解决2亿多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提高供水系统的安全性,科学选择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健全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来水达标。要抓紧建设正常备用和应急供水水源,完善干旱年份饮水安全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水安全危机事件处置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着力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
七、健全加快水利发展的保障机制 『核心提示』
一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12 二是推进水利改革创新; 三是加快水利科技进步。
水利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责任意识,狠抓政策落实,努力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今后l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即今后10年投入总量要达到4万亿元。这是中央反复研究、慎重考虑后作出的重大决定,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虽然现在资金支出压力较大,但也要下决心保住水利这个重点。要抓紧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专项水利资金规模。要认真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积极化解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设备设施融资租赁等优惠政策,大幅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
推进水利改革创新。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的统筹协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走向市场,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要根据水利工程性质,分类管理,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鼓励和扶持各类企业、个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开展水利服务。通过深化水利投资体制、工程 13 建设体制、运行管理体制、水利服务体制、用水价格机制等改革,切实使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加快水利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快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建立队伍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网络化的水利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装备水平,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同志们,水利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步伐,让水利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第四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温家宝讲话全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今天起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要求。
温家宝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预计今年为6900多元。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温家宝说,这些年农业农村形势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对头、措施得力。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各级各地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中央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开启了农民休养生息的新时代。实行农业生产补贴,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支出达到1406亿元,现在补贴政策已拓展到畜牧业、林业、草原、节水灌溉和农业保险等领域。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了市场化运行的轨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废止城市收容遣送条例,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进城务工经商的束缚,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对农民工从缺乏公平对待到善待、从限制进城到提供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进展。
温家宝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温家宝说,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但家庭经营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
温家宝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并不会自然带来农村面貌的较快改变。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建设好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要长期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农村建房的指导,提高农村民居设计和建设水平。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总的方向是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轨,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温家宝指出,30多年来数亿农民进城,既改变了亿万农民的命运,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要使进城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居民,绝不是改变一下户籍那么简单。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只靠几个城市圈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不可能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又要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明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积极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温家宝指出,这几年,我们能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农村形势好。明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明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
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确保再夺丰收。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即使是为农民办好事,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整齐划
一、一步到位。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要在吃透民情上下功夫,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使决策和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在农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特别是新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要抓紧系统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了解农村改革的历程、农村体制和政策的沿革,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
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主持,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
第五篇: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李荣融讲话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湖北宜昌三峡库区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交流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经验,研究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思路,部署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和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李荣融指出,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新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中央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科技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深刻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做自主创新的表率。
李荣融要求,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要找准定位,正确选择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二是要加大企业科技投入;三是要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四是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五是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李荣融强调,国资委将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强化战略规划管理,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指导;三是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尚勇同志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一要充分认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凝聚人才的主体、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和管理创新的主体。二要培育企业家的自主自强精神、科学的发展经营观、开拓创新的魄力和爱才用才的能力。三要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伙伴关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计划,组织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吸纳更多的企业参与,逐步增大支持企业研究开发的经费比例;是政府要通过建设科研装置、信息网络等科技条件平台,为企业的相关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特别在配套政策制订中更加考虑企业的需求;是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为企业引进国际智力和技术提供方便,为企业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品出口提供服务,为企业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系牵线搭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钢铁研究总院等7家企业在会上交流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自主创新工作经验。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中央企业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附:李荣融讲话
大力推进中央企业自主创新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 李荣融
(2006年4月22日)
今天,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我们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交流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经验,研究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思路,部署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三峡工程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世纪伟大工程,是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范。我们把这次会议放在三峡召开,就是要让大家亲临现场,感受自主创新在搞好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制造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认识技术进步对促进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当前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进一步巩固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导和强势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围绕知识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支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其中日本、韩国和美国接近3%,以色列高达4.7%。日本和韩国分别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迅速完成了国家经济由要素推动型向创新推进型增长模式的转变。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研究开发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中,发达国家获得的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占98%,人口仅占全球15%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
在全球创新热潮下,跨国公司正在纷纷改变其创新战略。一方面,把主要科技资源聚焦企业核心业务,控制核心技术,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大量削减企业内部的基础研究,转而支持与大学、独立研究所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大量收购专利发明等知识产权,并通过大量并购和重组企业,巩固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从而成为推进科技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作为保持其技术垄断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由此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和企业获取技术的难度。实践证明,没有核心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将很难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不管现在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不重视创新,都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
(二)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新阶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1978�2005年的27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支撑这27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改革解放生产力之外,主要是物质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从总体上说,这种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瓶颈制约,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再保持长达15年左右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改变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从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上看,我国已到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万多亿元,有能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二十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装备,大大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消化吸收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多年来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达2770万人,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25万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我国已涌现出一批依靠技术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应该说,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从中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看,大多数企业都将发展战略定位于行业排头兵,很多企业提出要进入世界500强,还有些企业提出要进入本行业的世界前3名,这就决定了中央企业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那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目前,中央企业在一些重要领域发展势头很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往往不得不把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人。我们不少中央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对标”中,已深感到我们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不仅限于规模和资本,更主要是体现在科技方面,尤其是自主创新上。
经济全球化使中央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道路已经越走越窄,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换来领先的技术。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强化了其在全球科技、生产领域的强势地位。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央企业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尽快确立中央企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央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二、中央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做自主创新的表率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自主创新的表率。
(一)中央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工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发展的历程表明,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构成要素,需要有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做支撑。根据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央企业应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
第一,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骨干力量。承担着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2005年,169户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3万亿元,实现利润6276.5亿元,上缴税金5412.8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58.4%、69.4%和54.4%。目前,中央企业几乎全部控制了我国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约占全国的4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7.5%;生产的冷轧板、涂镀板等高附加值钢材约占全国的60%;生产的水电设备占全国的70%,火电设备占全国的75%。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拥有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业、医药、建材、投资等领域拥有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2005年,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15家,其中我们中央企业10家。这些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力量,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当领军企业,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第二,中央企业中有一批综合技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在国家研发和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科研机构具有学科比较配套、领域相对完整、科技人员集中、科研成果丰富、实验设备齐备的特点,涉及军工、石油石化、煤炭、钢铁、有色、机械装备、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电信、建筑、建材和医药等行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实施,为这些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发挥了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强大的人才、技术基础,保证了这些院所在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与开发、解决行业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集成与装备成套能力、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中央企业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安排了14项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央企业直接参与了其中的12项,占86%。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中的集成电路和软件、新一代网络、先进计算、生物医药、民用飞机、卫星应用、新材料等;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中的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冶金设备、煤矿综合采掘设备、大型船舶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数控机床等,中央企业都承担了重要任务。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安排了未来15年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需要突破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其中确定的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重点安排的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中,与中央企业相关的有54项,涉及面达到了80%;安排的16个重大专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有中央企业参与攻关。此外,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能源技术等前沿技术方面,中央企业也都积极参与探索和研究。
(二)中央企业科技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产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依托力量。
第一,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不断完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央企业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目前,中央企业拥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476家,包括企业独立设置的、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共建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和研发中心等;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61万人,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15%。中央工业企业大部分建立了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很多企业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近,钢铁研究总院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分别获准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投入相应增加,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幅。2004年中央企业科技开发投入额达到768亿元,比200
2、2003年分别增长了218%和76%,2005年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其中工业企业达到2%,高于全国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当年GDP之比。
第二,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品开发取得优异成绩。2002-2004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646项,其中2004年获得2357项。在2005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成绩突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该奖项总数的3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4项,占该奖项总数的28%;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占该奖项总数的11.8%。 2002-2004年,中央企业投产的新产品22943个,采用新工艺17204项,三年实现重大工艺改进7427项,有近20%的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和核工业集团等军工企业最早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并通过集成创新创造了“两弹一星”和神舟系列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成为集成创新最成功的典范。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的TD-SCDMA,作为中国提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ITU)和3GPP组织接纳为国际标准,打破了西方国家对3G技术的垄断。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宝钢、首钢、武钢等单位,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共同完成的“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化与控制技术”,使我国钢产量50%以上的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强度提高一倍,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船舶重工集团所属大连新船重工为伊朗建造的第五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顺利交工,打破了过去超大型油轮市场由日本、韩国垄断的格局,大大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初见成效。“十五”期间,中央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显著增加,目前,中央企业拥有专利数30520项。申请专利数量逐年上升,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2005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10031项,其中发明专利4462项;授权专利49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57项。授权专利和授权发明专利分别占申请总数的49%和3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和31%)。中国航空二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电网等一大批中央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中石化集团2005年申请专利1037项,授权专利726项,在中央企业中位居第一。2004年,中石化、大唐电信、新兴集团、国家电网等企业的5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专利金奖,占全部获奖专利的40%,中央企业还有12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中国专利优秀奖,占全部获奖专利的15%。中石化集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宗保宁同志等完成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技术成果,获得2005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仅此一个项目就取得2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4项国外发明专利。
第四,企业创新文化初步形成。敢为天下先、积极尝试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正逐步在企业中形成。国电集团在新建项目上敢于“吃螃蟹”,在大同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6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上,首次应用全空冷、全中水回用和全脱硫技术,使该项目成为科技领先、资源节约的典范。鞍钢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坚持运用自主创新成果,坚持以我为主系统集成,坚持使用国产化设备,与一重协作,建设了连续式热轧宽带钢生产线和酸洗、连续式冷轧宽带钢联合机组,结束了这些重大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许多企业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制定政策吸引人才,注重事业留住人才,锻炼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兵器工业集团实行首席专家制度、科技带头人和关键技能带头人制度,其首席专家相关待遇与本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相同,并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荣誉和相应的物质待遇。
回顾中央企业自主创新的历程,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几条基本经验。一是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对完善企业科研体系、建立自主创新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许多企业对公司内部的科研机构及时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管理,统一运作,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究、设计、生产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三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大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四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创新速度。
(三)中央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做出艰苦努力。
在肯定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在观念、认识、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一是直接投入不足,中央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国际水平相比普遍偏低,发达国家大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中央企业仅为1.5%。二是消化吸收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工业企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6,而韩国和日本企业这一比例为1:5�8。三是我国科技投入用于企业的比例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用于扶持企业,如2006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00亿美元,其中直接支持企业的预算超过1/3,而我国科技投入的90%以上用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真正用于企业的费用所占比例很少。
第二,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是目前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科技资源重复分散,资源不能共享,分工不明确,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中央企业总部有直属研究院,下属企业一般设有研究所,研究机构设置重叠,导致科研人员和科技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二是同行业中不同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投资。三是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第三,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是受现行管理体制及传统观念束缚,部分企业现有用人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有效发挥,人才流失现象仍很严重,科技人才资源不足,缺少科技带头人。二是企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很多企业尚未根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尚未建立起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三是风险机制不健全,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高,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四是科技工作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起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五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
分析上述问题,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政策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自主创新的战略意识,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快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找准定位,正确选择企业科技发展战略。
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企业科技规划要围绕企业战略定位和主业范围,聚焦核心业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战略上把握、整体上谋划企业科技发展道路。
要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量事实表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以及当前市场竞争激烈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方针,决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对我们的技术转让。中央企业中有一批具有开展原始创新优良传统的优势企业,特别是国防军工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要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带动重要产业跨越式发展。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一个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开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但掌握相关技术信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掌握技术集成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中央企业要强化集成创新意识,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形成竞争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要努力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家都知道,当技术差距很大的时候,引进技术是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但一味依赖引进技术,构造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坚持开放式创新,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引结合起来,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本钱,在再创新上下功夫,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要依托重大工程,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促进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再创新。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企业采取哪类创新方式,要根据不同领域企业和企业所处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确定。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战略,要结合企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现实可能做出正确选择。要从国家长远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出发,围绕核心主业,在企业发展战略编制和规划滚动调整工作中,正确选择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加大实施力度,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
(二)加大企业科技投入。
国家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中央企业在这方面要起带头作用。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觉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保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需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归根结底是市场行为,要注重投入产出效益,重视产业化,讲求回报,没有产出的创新投入是难以持久的。近年来,中央企业赢利状况明显好转,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资金相对充足,有能力扩大技术创新投入。但据我们了解,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利用近年来积累的富余资金投向非主业,包括一些高风险行业,特别是有些企业用于发展主业的资金本来就不充足。我们要坚决纠正这种不合理倾向,把投入的重点尽快转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持久赢利能力上来。
(三)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技术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目前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都设立了企业研发机构,有一大批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科技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投入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央企业要用足用好国家科技政策,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要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在科研体系建设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分工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特别要加强集团层面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以中长期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的研发机构建设。已经由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快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共性技术或前沿技术国家实验室,并探索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科技资源,壮大企业科技整体实力,加快建立企业之间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倡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内部、中央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加强合作,集中优势,联合攻克关键技术。
转制科研、设计企业要发挥行业综合优势,努力承担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设计任务,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要积极探索技术扩散机制和途径,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科研院所的改革应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展开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根据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进行,不搞“一刀切”、一种模式。对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鼓励科研院所进入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中心。北京化工研究院进入中石化集团后,研发方向与集团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同时还承担了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科研任务更加饱满,科研成果更为显著,人才队伍更加稳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对产业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或领域,鼓励科研院所通过股份制改造,成为由该行业或领域若干大企业共同持股的科技企业;对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或领域,提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为行业发展服务。
(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生命力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造就一批领军型科技人才。围绕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着力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领军型科技人才。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一批国防高科技人才。二是畅通科技人才发展渠道,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建立健全企业首席专家或科技带头人制度,促使经营管理人才与科技人才平行发展。进一步破除选聘科研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注意发挥好老专家、资深科技人才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建立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以科技人才的岗位绩效为基础,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突出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
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倡导企业家创新精神,自主创新的关键是领导,企业领导必须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要树立和提倡人人能创新的理念,无论是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还是普通员工,都应把创新看成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振兴中华的具体行动。要克服嫉贤妒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等保守观念和落后思想的影响,敢冒风险,宽容失败,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支撑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能够产生巨大效益。发达国家千方百计保持和推动专利、商标、版权、设计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管理在欧美大型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中央企业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努力实现技术创新创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今年2月,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大会”上,有80家中央企业参会并签署了《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倡议》和《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积极姿态,中央企业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努力践行这一郑重承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一些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是服务业领域。刚刚发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服务业单列一章,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领域发展的重视。中央企业在这一领域实力较强,拥有一批经营规模大、具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重大。二是重大装备领域。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之一,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作用巨大。但目前我国重大装备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中央企业中拥有一批研制、生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骨干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有责任、有义务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未来主导产业。这一产业领域将会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中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领域,如何加大这一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研究,培育未来主导产业,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上述三个重要领域如何开展自主创新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这次会议上展开讨论。
四、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是国资委的一项重要职能,国资委有责任、有义务在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担负起更重要的角色。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我们在召开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力度,在规范科技投入范围的基础上,将部分科技投入视为业绩利润;根据科技型企业所承担国家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任务量,适度调整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的权重;在规范非经营性资产统计的基础上,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实施分类考核。二是制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委即将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作为企业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技型、设计类企业以经济增加值(EVA)为中心的中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试行中长期激励的基础上,注重对管理与技术骨干的中长期激励,逐步建立起中央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考核与分配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解决保护和留住人才的问题。在高科技上市公司探索建立试行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化转制院所组织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在科研、设计企业探索试行岗位分红权、股份期权等改革试点,在制度上解决留优汰劣的问题。四是研究建立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平台,建立信息网络,建成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服务。五是研究制定在或任期考核体系中设置技术创新特别奖励的政策,以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二)强化战略规划管理,加强对企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加强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将中央企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纳入到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中,从总体上把握中央企业科技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加强对中央企业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形成整体优势。对中央企业较为集中的产业,要引导企业形成与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国资委正在集中力量研究编制《中央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将通过合理规划,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重大战略性专题研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首先要将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装备制造业振兴重点等落到实处,对企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要从总体上明确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领域的中央企业,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对已形成较大规模、优势明显、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央企业,通过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强集成创新,创立品牌;对目前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引进技术的中央企业,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改变企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状况,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转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第三要结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主题,研究提出未来主导产业,这项工作企业最有发言权,希望中央企业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参加相关工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后,国资委将在投入上支持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科技工作协调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国资委将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放在规划发展局,并在该局内设科技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中央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负责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相关工作联系,沟通委内各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工作,指导企业实施国家有关科技发展计划,协调解决所监管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中的问题,推进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等。
我们将建立与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渠道,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提供政策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组织好与科学技术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实施的“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我们将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经济和科技政策制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确定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方面加强与有关部委的协调,做好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
(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首先成为市场的主体,把目标集中于投资回报,灵敏反应市场信号。国内外经验表明,只要按企业发展的规律办企业,国有企业是可以搞好的,关键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一方面要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防止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这就要从企业治理结构上做文章,这个题必须做好。目前国资委正在积极推动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就是要解决出资人在企业层面上的到位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干好干坏无人负责的状况。董事长从到任的第一天起,角色就已经转换了,其主要任务是代表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委要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建立机制。企业董事会要强化战略意识,重视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自主创新问题,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志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励精图治,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面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