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中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作文教学中几点思考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研讨,现就我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 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
其次,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第二篇:对技工院校作文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学生作文课教学陷于僵局的实际,提出了要重塑健康人格、紧扣专业特点、加强阅读指导、传授“真实”理念,以激发学生自信心及写作兴趣,唤起学生写作热情的观念。
关键词:技工院校;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技校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写作能力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技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初中时期属于被抛弃的教育对象,因此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技工院校的教师在进行作文课教学时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只要把握以下几点,就可以打开技工院校学生作文课教学的僵局:
1 重塑健康人格,激发写作信心
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它能催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一个学生心甘情愿地自暴自弃、愿意廉价地处理自己的人生,他们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欣赏与赞美,常常追悔过去的人和事,处于矛盾交织、苦不堪言的心理状态。这种非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更大的热情去关爱学生,挖掘其优点,唤醒其自信。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优秀的人才都是夸奖出来的”。一句恰当的夸奖,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技工院校的学生,缺点和毛病比较多,他们更需要得到夸奖,得到表扬、肯定和鼓励。作文教学中,从学生运用独特的一个词、表述清晰的一句话、书写流畅的一段文字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让他们多练习,鼓励他们展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抒发其独特的情感世界,慢慢的也就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了。
2、降低写作要求体验成功。由于初中时期写作基础没有打好,进了技校语文课又有了一定的难度,老师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就要有目的把作文比照课文来讲授,手把手传授这些作文该从何处下笔、怎么选择材料。同时还必须降低写作的要求,先只要求他们写通顺、写明白、会分段就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能写,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这样他们写作信心就逐渐树立起来了,然后逐步再增加写作的难度,作文课教学才能够有吸引力。
2 紧扣专业特点,激发作文兴趣
专业需求是技校生关注的重点。关注学生职业、事业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科学规划人生目标,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能力,书写人生作文,这是技校作文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学习自荐信、求职信的写作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分别揣摩各自的心理感受,作为招聘者,将会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作为应聘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进入社会后学生可以轻车熟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除课内练习外,适当加强课外练笔,指导学生将所学文体在日常生中加以实际运用,如给亲朋好友写信,给学校广播站、学报写稿,订计划,写总结,针对校园中违纪事件或好人好事写通报,为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品写广告,针对校内学生进行消费调查等。作文教学要与学生所选专业紧密结合,将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作为教学和训练的主导。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这样不仅巩固了写作理论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3 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重要渠道;是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见闻的极佳途径。它能以无限的知识容量弥补课堂、教材的内容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现行的语文大纲要求每学期的作文篇数是5-6篇,这个数量对提高技工院校新生语文水平是有难度的,新生课余时间较充裕,因此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写日记,是个很好的补充。要让缺少阅读习惯的中职学校新生去阅读优秀的经典名着是不现实的,那些“大块头”只会加深学生的阅读恐惧感,因此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悬挂《读者》、《意林》、《百家讲坛》、《小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杂志,每期购买并及时更换,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看一篇以上的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让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另外,写日记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加强思维锻炼,又能够锻炼遣词造句的技巧。写日记是以身边事为题材,能够促使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助于日常积累。要求学生在写日记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无拘无束地写出心中的真实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日记字数可由少到多,内容要逐渐由肤浅到深刻。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4 传授“真实”理念,培养发散思维
传统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真人、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所谓“文贵以真”。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少老师片面、狭隘地理解“真”字,认为“真”就是“绝对的客观”或“百分之百的事实”。这样,就使学生陷入了封闭思维的泥潭,以至于写作时,不敢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取舍,更不用说对材料进行“移花接木”式的重新组装,而只是依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来摹写现实,形同记流水账,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起来如同嚼蜡。其实,所谓“真实”应是指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是按照情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应该给学生划定条条框框,而要善加诱导、点拨、有机激疑、激趣,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虚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但足以几乎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为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来源于生活却高与生活”。如在以“烦恼”为话题的习作指导时,老师应以知心朋友的身份,让学生诉说各自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在学习上,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本来很差,谈不上什么业余爱好;有的说成绩忽然下降,老师批评、同学耻笑;有的说成绩进步太大,老师胡乱猜疑、同学阴阳怪气……在生活上,有的说爸妈重男轻女,凡事总偏向兄弟;有的说爸妈只顾自己玩乐,根本不过问他们的学习;有的说男女同学本来属于正常交往,老师却盘问不休,硬说是非正常交往,烦恼不堪……通过畅所欲言,既增进了老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也为同学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杜绝了众口一词的现象,改变了学生写作时“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两难境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真正反应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感人至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知识储备、词汇积累、人生阅历为基,受思维、情感、毅力、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没有快速提升水平的终南捷径。要提高技校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认为既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知识储备,丰富精神情感,探索合符学生思想、情感需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爱好,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就业情况,大胆让学生进行尝试,在尝试中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刚,华苑快速作文,漓江出版社,2003.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模版]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代在变迁,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中就更注重作文教学了。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有多方面,经过不断的调查与研讨,现就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作文教学无计划。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在作文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作文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例如:初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作文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作文便将“生动形象”、 “议论抒情”、 “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作文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作文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作文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作文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作文与阅读、生活脱节。首先,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法促进阅读。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安排的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而单元作文训练是安排写人“这就是我”,单元课文中没有相关的文章为学生作指导,或是提供仿写的篇章。其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成篇。例如,有一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写我熟悉的一个人,班里有一半的学生写同学,其中有二十几位写雨中送伞,我在作文评讲课上说:“我数了数,我们班在这次作文中出现了二十几把伞。”一时间全班哄堂大笑。
二、采取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
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愚公移山》的扩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4.作文批改,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
具体操作
第一步,教师初改 .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改约120本作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最后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1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个评语。有鉴于此,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有时间也可详批两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 。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从初阅的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2本。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教师可先示范或者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原因及修改意见。
比如,学生的习作《友谊》大意这样写:我去买盐的过程中与平时不大接触同学相遇,聊得很起劲,“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知道有一粒种子已悄然落进了我的心田”。接着写上体育课,我摔伤了胳膊,同学坚持帮我补习功课,在学校俨然成了我的保姆,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和她相处,所有的烦恼都会随风而去,感觉特别轻松愉快。我知道,那粒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这样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材料也俗气,可以增添内容,使文章充实起来。我先口头作文: 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了烦恼我们会找对方倾诉;遇到难题我们会共同解决;获得成功我们会让对方分享。我们成天形影不离,好得就像亲姐妹一样,同学们都戏称我们俩是“连体人”。可进入初三以后,我发现她的话少了,精神也不怎么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问她原因,她也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才知道,她和一男生暗暗好上了,可最近,那男生又喜欢上了另一个女孩。我真想把那男生痛打一顿,可理智告诉我:不能鲁莽行事。我必须多陪伴她,多安慰她,尽早把她从那泥潭中拉出来。我对她说:“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有什么好留恋的,为他浪费那么多时间简直太可惜了。要是换了我,早就把他忘得一干二净了,我可不愿做傻瓜。”“什么,你说我是傻瓜?”“对,你就是个十足的大傻瓜!”盯着她的眼睛,我一字一顿的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重又变得爱说爱笑,爱唱爱跳了。看着她活泼开朗的样子,我知道我们俩用真诚浇灌的友谊之花终于开放了。
学生讨论这样修改的效果。学生讨论明确:可以处理成片段成篇的作文,这样一来内容也充实,材料与时俱进,有时代感。并且可拟小标题为:相遇、相处、相知。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课后互批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依据六篇范文的品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并认真修改,还要写出眉批和总评,评出具体等级,最后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学校统考后讲评,我故意将范文的分数删去,然后让大家给范文打分,有许多同学打的分数几乎与教师一致。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放射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
用心
爱心
专心
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使新课程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四篇:对教学案的几点思考
由《海燕》教学案所想到的
为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用最少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校教师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案。我校教师使用教学案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多年了,每年都对它的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修改,教学案日趋成熟。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案的体会尤为深刻。
1.从“教案”转变为“教学案”,其实就是教学重心由如何教授学生转变为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教师教授的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有的放矢。例如在《海燕》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精神。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学生拿到教学案后,就能清楚知道从哪些方面学习《海燕》。教学重难点为1.反复诵读,深层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感知课文,第二课时重点了解象征的含义,由此可见,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了解后,会更有利于学。
2.教学案中的“课堂助学”部分是教师整堂课的教授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知道新授课大致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从“课堂助学”中找出整堂课的主线,便于学生形成对这篇文章,这一单元以及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教师在设计教学案的时候,会把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设计在教学案上,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
4.学生在预习时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写在预习导学上,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的疑难一清二楚,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教学案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几年的教学也发现了些许不足。
1.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就是指要有语文学科本身的味道,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的味道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就像饭菜的味道主要来自大米和青菜一样。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反复而细致的咀嚼品味,才能真正尝到它的滋味。使用教学案,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备课时的思维限制,学生会对学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教学案中的课堂巩固练习基本都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从而变成了题海战术,练习的形式单一,让学生误以为:只要把教学案上的题目都会做会背了,就是学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在教学案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2.一张教学案的容量是有限的,包含了教案和学案,课时少的课文就绰绰有余,但像《海燕》这样的文章,可能要2-3课时才能结束,那么在题目的量就有可能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第五篇:对中职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受普高扩招的影响,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每况愈下,英语教学更是严重受阻,教学效果不堪入目。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际,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入手,阐述其内容,并就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从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英语 有效教学 思考
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训技能,进行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课堂不乏少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才能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现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efficient instruction)”这个词是舶来品。它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后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它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师课堂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内容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三、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目前,很大一部分中职英语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缺失,严重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关键。只有拥有了较强的素质和技能,加之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得起学生所谓的“一杯水”。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高品味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才有基础和保证。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争做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他们的思想,辅之以不断的激励。
(二)创设合理情境 、优化教学设计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中职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可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英语运用活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教师需从校情、班情、学情等实情出发,以学定教,制定恰当而且实际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全面、具体、适宜并便于检测;进行多层次教学设计,设计好内容、设计好任务、设计好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体现师生的互动、全员的参与和深度的参与。
(三)教学过程情感化、活动化、层次化
1.教学过程情感化。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充分体恤中职学生的心理,以情感化的教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追求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并不断翻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将不断提高。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则跃然于课堂。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2.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围绕目标设计任务型活动,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学生全员参与,师生有效互动,本来枯燥的内容变成了易学易懂的知识,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各种听说训练,不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竞赛是英语课堂常见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轻而易举地接受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应当适时采用。
3.教学过程层次化。尝试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种方法,是适应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中职学生的需要。其中,分层教学法不失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包括针对不同学生实施的同班分层教学法,对规模不同的班尝试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法,对不同专业采用口语教学法(如涉外服务、酒店管理等服务类专业),现场实际操作归纳记忆单词教学法(如机电、电子、焊接等工科类专业)等,通过分层次教学,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进行有效教学评价
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要注重诊断与指导功能,突出激励作用。评价方式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选用准确的评价语言,正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到有奔头、有信心。
(五)形成反思习惯,提升教学智慧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自觉养成经常总结与反思的习惯,其有效性既来源于低效课的反思,也来源于有效课的再修正,更是在优质课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转化和再利用。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可以记录该课时的成功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也可以记录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将解决方法记载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可以记录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六)适当利用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益。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含多种复杂因素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个性和合作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改良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实现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和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昉.浅谈如何实现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26期 2. 邓胜立.浅谈实现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新课程研究》 2009年07期
3. 王成群.中职英语课程中无效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分析与评价,《卫生职业教育》 2009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