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第一篇: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
一支部张舰艇
二零一一年五月
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九十年披荆斩棘,我们栉风沐雨,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为浩浩中华之崛起! 九十年沧桑巨变,我们风雨兼程,呕心沥血,踌躇满志为伟大民族之复兴! 九十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高擎着理想与信仰的光辉旗帜,带领顽强的中国人民,高歌猛进,跨越一个又一个苦难,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这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
这是辉煌灿烂的九十年!
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多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个独一无二的九十年,他当之无愧的属于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因为是他,九十年前,为了受制于西方列强侵略和奴役的中华民族,在血与泪的挣扎中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呐喊!
因为是他,九十年前,为了淹没于专制独裁强暴和重压的中国人民,在人吃人的苦难中擎起了理想与信仰的旗帜!
正是因为这面旗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鼓动起了亘古未有的力量。此时我也才更加理解和明白:2010年《中国青年报》,新中国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发表了一篇文章,她在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前辈在九十年前,为什么能像雄鹰一样“飞”到欧洲去倾听大革命的余音流响,“飞”到苏俄去领受工农革命的风暴?为什么会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一批纤弱的知识分子能组织起千万民众用热血托起沉沦的大地?——这就是理想的力量。
正是因为这面旗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才敢于在沉睡的东方大陆上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此时此刻,一代伟人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之上,面向全世界迸发出的那一句气壮山河的宣告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此时此刻,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彭德怀元帅,这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正是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面对西方列强的狂妄,发出了东方雄狮怒吼般的声音: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更是理想的力量。
正是因为这面旗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勇敢地面对和跨越“十年文革”带给我们的**和困惑,坚定的迈出改革开放的大路。我们才能够正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牢牢的把握我们自己正确的航向,昂首阔步,迈向新的世纪,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也正是这面旗帜,带领我们九千多万意气风发的中原儿女,在这片历久弥新的中原大地上,吹响了新的号角,为实现中原崛起,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只争朝夕,战天斗地——这同样是理想的力量。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年代,我们谈理想谈信仰,似乎很不合时宜。但是我要问:为什么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物质丰富了,我们却又感觉到信仰危机了呢?这让我回想起电视剧《潜伏》里面的一个情节,国民党天津情报部门的李涯讽刺用情报换美元的谢若林“没有信仰”。谢若林回答的很干脆也很无耻:“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义。”这就是说,我为生存活着,只要能活着,其它通通无所谓。这真是应了诗人北岛的那句名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作为河南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的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学生,而且我们接触的大都还是传统教育模式中所谓的“差生”“劣等生”。对于做过班主任工作的我,感触尤其深刻。我们班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就是被这个学校开除,然后找人托关系到那个学校,接着又被开除,如此循环,到最后“众叛亲离”,被逼无奈,来上中专技校。说起来像玩笑,但问题很严肃,有时候我们同事在一起就会说,我们学校就像是社会的收容所, 我们的学生就是当今青年一代中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再抛弃他们,那他们很可能就要走向社会的反面,下一站也许就要去拘留所或者监狱,这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作为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权力拒绝他们。也许我们没有过人的智慧和巨手去擎起那面理想与信仰的旗帜,但我们可以保证的是,我们将会尽最大的努力,用耐心去唤醒,用爱心去浇灌,用理想去培育,用信仰去引导,哪怕他们成不了社会的精英,也要使他们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对父母家庭负责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所追求的理想。
正如贺捷生在文章里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更应当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所以,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它应当被激活。靠什么把它激活?答案就是:
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
第二篇:让改革旗帜高高飘扬
让改革旗帜高高飘扬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013年11月12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下午3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闭幕会,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8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这是13亿中国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改革宣言。
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书,对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蓝图,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航船,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正确航道,又一次扬帆起航。
肩负伟大使命 回应时代要求——确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意志。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中国共产党,引领着拥有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华民族,继往开来,接力奋斗,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沉着雄浑的话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
整整一年之前,也是深秋初冬的季节。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人民、向世界庄严承诺——
“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5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立足于“三步走”战略,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前人孜孜以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年!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今天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大致还有35年!时不我待。今天,中国航船领航者肩负的使命,重大而紧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重大课题,党内外、国内外都极为关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当代中国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处于格局演变的重要阶段。
放眼世界,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
审视自我,重要战略机遇期稍纵即逝,机遇和挑战并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经受现实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激发更大活力。
党的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总书记第一次到外地调研,就来到了广东深圳。8日上午,莲花山公园,总书记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总书记坚定地表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担任全会文件起草组负责人,彰显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重视。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意志。这种坚定来自对35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来自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形势变化的清醒认识,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总书记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
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这6个重要课题,直指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
今天的改革,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35年前。
“我们在研究和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总书记语重心长告诫全党。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随着认识的逐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逐渐清晰了起来。——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与时俱进、攻坚克难。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战略定力,创新具体方法,坚持核心立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的建议中开好改革药方。
——必须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找出最大公约数,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对一些领域的改革通过试点先行,逐步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差异。
——必须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在进行战略全局的思考中,对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必须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
„„
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打破坚冰,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航程。今天,宏伟壮丽的改革事业又一次到了关键时刻,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圆梦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承前继往和启后开来相统一。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越是重要的改革举措,越要深入研究,力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制定深化改革思路,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必须沉下来、钻进去,全面调研,在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决定》的形成过程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是充分发
扬民主的典范。 切中时代脉搏 引领时代前进——《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思路、大战略、大举措、大突破,是指导我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鲜明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这是我国发展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是一篇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历史性文献。
改革,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
《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
——《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和国家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
——《决定》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超智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别,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现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决定》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必胜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决定》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目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解放、有利于一切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决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决心: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同时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人民群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决定》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竭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才能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机遇和挑战,总在复杂的形势中交织; 勇气和担当,总在伟大的变革中彰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眼界。总书记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的事业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自觉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把握住、利用好发展机遇,看得到、应对好风险挑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坚定。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样的立场始终不能动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辩证思维。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当下,《决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新举措,《决定》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坚实的实践基础、广泛的社会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问题的高度自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萌发于改革开放,形成于改革开放,也将更加成熟于改革开放。
再回眸,伟大民族,百年沧桑;共憧憬,复兴梦圆,辉煌在望。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节点上,面对到2020年的改革时间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沿着伟大的中国道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必将成就人类文明进步新的伟大传奇。
第三篇: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空虚、信仰缺失和思想困惑等问题,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信念,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为改变严重缺水的贫困面貌,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依靠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建成了盘绕在太行山上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56万人口严重缺水的生存危机、带动了农业、林牧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发展到今天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显示了她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红旗渠精神由来及发展演变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过连年大旱,河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以至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全县有很多村庄分布在深山峡谷中,过去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为了吃水,林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光抛洒在取水的山道上,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林县人民开始干祖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造渠,把山西省境内的河水引入林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他们发出了‚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誓言,向大自然开始了不屈的抗争。
从红旗渠的开工建设到支渠配套全面完成的十年奋战期间,参加建渠的干部群众在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的艰难条件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和险滩峡谷中摆开了战场,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物资自己备,不会技术干中学,修渠民工吃糠咽菜、斗志不减。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有81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壮举铭刻于自力更生、战天斗志的红旗渠精神的丰碑之上,这悲壮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内涵,展现出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创业风范。
通过修建红旗渠,林州人民不仅用血汗创造了造福于民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2011年10月16日,新华网在头条位置刊发了长篇政论性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人在建设家园中,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贯穿始终,不畏困难的实干精神贯穿始终,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贯穿始终,使红旗渠精神始终得以传承发扬。
多举措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专题展览展出
1965年10月,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为题,红旗渠图片参加了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览。自此以后,红旗渠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展览。
1970年6月到1971年5月,红旗渠专题展览先后在河南省博物馆展出;1970年9月、1971年6月、1972年6月连续三年在北京农展馆水利馆展出。1974年10月5日至11月15日,红旗渠在广州秋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从1972年到1977年,红旗渠先后赴阿尔及利亚、日本、法国、美国、德国等国进行展览,使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 2004年金秋,从9月29日到10月16日,红旗渠精神展在首都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18天时间里,共有26万首都观众走进展览现场,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倾听那段难忘岁月里的动人故事。继首都北京展之后,又分别在上海、广州、重庆、西安展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参观热潮,很多省、市都邀请前往展出。2005年,又相继在郑州、香港、福州、杭州、苏州、青岛、天津、沈阳、大连等地展出。
二、红旗渠精神进校园
继红旗渠精神全国巡回展后,安阳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开始又推出了‚红旗渠精神、殷商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截至目前‚校园行‛宣讲团已先后走进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西、澳门等省市和地区90余所学校和单位,受众达6万余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发挥红旗渠纪念馆的教育作用
2002年,林州将红旗渠纪念亭扩建为纪念馆,成为收集红旗渠文物,研究和展示红旗渠文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在红旗渠纪念馆挂牌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已有500余家,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人数超过万人。2010年,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然而纪念馆陈列手段落后,面积过小,无法很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林州决定对红旗渠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并对红旗渠风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以满足游客参观学习、精神教育需求,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作用。
四、成立红旗渠精神研究会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凝心聚力,助推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2010年 2月5日,林州成立了红旗渠精神研究会。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2011年是红旗渠通水46周年,林州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一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与《人民画报》合作,推出了特刊《红旗渠——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共出版发行25000册,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与会代表委员发放,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和好评,成为林州对外宣传的经典资料。二是借中央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之机,邀请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来林采访。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深入林州采访后,为‚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水利三年大会战捐款30万元,并把林州作为新华社联系点。10月16日,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提出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当代红旗渠精神,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看了该报道后作出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专门派摄制组来林拍摄专题片,并在2012年1月9日在央视1套播出专题片《红旗渠精神》。当代红旗渠精神发表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引起全国各大媒体强烈关注,社会各界争相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焦点访谈‛等400余家报纸、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媒体进行了转载和相关报道。
六、把《红旗渠》搬上舞台
大型话剧《红旗渠》自剧本创作至搬上舞台历时4年,表现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林县人民用10年时间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11年7月27日,话剧《红旗渠》在省人民会堂上演后,省委书记卢展工盛赞该剧弘扬了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为民、奋斗,并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振兴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今年8月18日至19日,该剧在国家大剧院展演,与全国观众见面,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一、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始终要有攻坚克难的胆气。
红旗渠的修建整整十年,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1960年刚刚开工建设的初期,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的粮食和1.5公斤的蔬菜,吃糠咽菜,忍饥挨饿。红旗渠工程规模大,需要建筑材料多,缺少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缺少工具自己改,没有水泥自己制,克服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时期,摆在红旗渠人面前的风险和困难依然很多,正是由于红旗渠人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胆量、胆子,才有了林州经济社会的欣欣向荣。
二、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始终要有干事创业的勇气。
经过十年苦战,蜿蜒于太行山腰的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把浊漳河水引入了林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形成了能引、能蓄、能灌、能排及综合利用的水利网,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结束了水缺贵如油的历史。之后正是那些大搞水利建设,成功修建红旗渠而培养出来的建筑力量,又迅速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海外,在建筑领域再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多年在外干出了新的天地,干出了新的成绩,手里渐渐富裕起来之后,又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回家创业,再创辉煌,这就是林州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三部曲。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林州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正在进入‘美太行’第四部曲,我们赶上了这个历史阶段,要理直气壮地承担起这份历史担当‛。红旗渠人干事创业的本色从未丢失。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他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如今,曾经的铁匠铺成长为总资产达到55亿元,营业收入73亿元的以汽车配件、优特钢、无缝钢管为主导产品的现代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正是红旗渠人在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勇敢、勇猛,才有了今天林州经济社会的昌盛繁荣。
三、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始终要有再创辉煌的豪气。
近年来,林州立足产业转型,在五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正在着力调整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整合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整天提升和飞跃。如今,正在建设的林长高速、鹤辉高速、晋豫鲁铁路和正在推进的石林高速,打破太行千年屏障,让天堑变通途,使林州成为中原经济区连接晋、冀、豫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为发展注入鲜活的血脉。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林州的枢纽作用将日益显著。这片开放的投资兴业热土,势必成为太行山麓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是红旗渠人在事业攀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再创辉煌的豪迈、豪情,才有了明天林州经济社会更加繁荣的基础。
第四篇:共青团的旗帜高高飘扬
男:团旗
女:方向
男:青年
女:希望
男:朋友们,
无论当你申请入团的时候,
还是当你在团旗下宣誓的时候,
女:无论当你戴上光闪闪团徽的时候,
还是当你即将离开敬爱的团组织的时候,
男:你都会深刻体会到,
共青团这—座学校
女:是多么充满活力,
男:是多么神圣,
女:是多么令人向往。
男:我们知道,
火红的团旗,
浸满了无数先烈的鲜血,
她展示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她宣告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她象征着青年一代,
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共产主义的奋斗征程!
女:我们在团旗下,
聆听老一辈,
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男:我们在团旗下,
回顾可爱的团组织,
是怎样在党的领导下成长,
女:我们在团旗下,
学习无数优秀青年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可歌可泣壮丽诗篇。
男:我们在团旗下,
举起自己的拳头在激动地宣誓:
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男: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当年,是先烈们怀着,
建立和平自由新中国的美好理想,
在敌人的刀光剑影下,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笑洒一腔爱国的热血,
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方。
女:在新中国,
有多少张海迪、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等优秀团员,为振兴中华而英勇地拼搏。
又有多少向秀丽、雷锋等英雄们在团旗下成长。
男: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有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精神,
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
而感到无尚荣光。
女:有许多青年团员,
在鄂南这片热土上,
奋斗了一代又一代,
他们为可爱的鄂南大地洒下辛勤汗水,
男:如今我们来了,
1、2合:让我们与你们携手并肩,锐意进取,
3、4合:奋战在振兴鄂南经济强市的各条战线上。
女:面对满面青山,
放眼美好未来,
我们百感交集,心情激荡„„
男:共青团是党的助手,
鲜红的团旗是青年人的希望。
女:过去,她引导革命前辈,
同国内外反动势力,
进行英勇地搏斗,
男:革命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上。
女:如今,是她引导着我们,
团结在党的周围,
奋斗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男: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女:创造美好的未来。
男: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
去换取人民的幸福,
女:我们用自己强健的身躯,
去换取祖国的繁荣富强。
男:朋友们;
新中国的青年是幸福的.女:新一代青年更加幸福。男:生活是属于我们的,
女: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男:飘扬的团旗昭示我们的使命, 女:高举着团旗履行我们的责任。 男:让共青团的旗帜引导我们前进,女:让党的阳光哺育我们成长,男:我们团结在共青团的旗帜下,女:迈着矫健的步伐,
合:共同创造新世纪,新的辉煌!
第五篇:让党旗高高飘扬
XX街道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纪实之党建篇——
让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
这是一个老街道: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繁华的商业,没有熙攘的人流。这里弱势群体多、老年居民多,外来流动人口多。
这是一个劳模聚集的街道:这里有5栋劳模楼。这里居住着“党的好女儿”赵桂兰等150位全国、省、市级劳模,是全市唯
一、闻名全国的劳模小区。
这是一个荣誉耀眼的街道:近些年,街道党工委先后7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街道先后获得国际安全社区,全国文明单位、社区服务示范街道等24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辽宁省文化先进社区等288项省级荣誉称号,XX市文明社区等356项市级荣誉称号。特别是今年“七一”,在喜迎建党90周年的时候,街道党工委荣获了令全街、全区乃至全市党员群众引以自豪的崇高荣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一荣誉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几届党工委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群众持之以恒,共同接力栽苗、培土、施肥、浇水的结果。”街道党工委书记XXX如是说。
街在变,人在变,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不能变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街情民意越来越复杂多变,怎样保证让每一个党员都在组织之中,如何让社区党组织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以有效发挥功能作用,街道党工委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01年,为加强街道党组织的综合协调功能,更好地领导社区各项建设事业,在市区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将街道党委改为党工委,与此同时,配套抓了三个体系建设。
——党组织体系建设。早在社区党建启动之初,街道党工委就
1积极适应社区建设的新情况,率先在社区成立党委,并依托党员居住地,设置了楼院党支部、老年党支部、劳模党支部等,初步建立起社区党组织体系。2007年,针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大量涌现,街道党工委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建立组织,哪里有群众组织,党的组织就跟进建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探索创建了具有不同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党组织——功能型党支部,进而规范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楼院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基础的“1+3”社区党组织体系。
——社会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一是体现在社区的工作之中,二是体现在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中。为此,街道党工委一方面通过整合服务社区和谐建设的各种资源,组织培育了四大类80多个服务社会、维护稳定、提升文明、带动创业等社区群众组织。通过在这些组织中设立党的组织,强化党组织功能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在街道成立共建协调委员会,社区成立党建联席会,组织协调驻街单位参与社区共驻共建,推动区域化社区党建的创新发展。
——党组织活动阵地体系建设。有没有活动阵地,活动阵地作用怎么样,是党组织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有鉴于此,街道党工委把阵地建设纳入社区党建的重要日程,不断规范内容,完善功能,强化作用。早在2003年,街道就开展了创建标准化社区党员活动室建设活动,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实现了“一社区一阵地”。近两年,随着社区党建的创新发展,街道党工委不断与时俱进,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党组织阵地功能。比如,以彰显党组织核心作用为目的,在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站,在楼院建立党员活动室,在党员家庭建立党员特色中心户。再比如,以配套建设为辅助,建起了以广场、画廊、路街、楼道等为主体的各种室外党组织活动阵地。目前,已创建劳模广场、文化长廊、创业一条街等具有不同功能的活动阵地5处,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关部门称,
这种纵向上“四级联动”、横向上“室内外结合”所形成的社区党组织阵地活动体系,不仅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而且较好地树立起党组织的社会形象。
让党员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唱主角
社区党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引导党员群众最广泛的参与社区建设,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此,街道党工委坚持“民意为本、尊重为先、服务为要”,积极探索党员居民民主参与社区建设的多种实现形式。
——探索创建有利于展示党员自我价值的组织设置模式。他们着眼于党员个性特长、群众生活需求,积极创建党员服务群众与展示自我价值相结合的各种服务组织。比如,组织具有一定专长、乐于奉献的党员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具有服务社会功能的社会服务组织;组织具有法律知识、善于调解矛盾的党员成立具有维护稳定功能的社会服务组织;组织具有文体特长的党员成立具有提升文明功能的社会服务组织;组织具有带动创业、扶持就业能力的党员成立具有扶持创业就业功能的社会服务组织等。这样,党员发挥作用与实现自我价值就有了组织依托。
——探索创造有利于党员民主参与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建立需求信息库,即按照机关、社区、新经济组织,以及老年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类型党员群体,开展党员需求信息征集,保证服务党员与党员需求的有效对接;设立“关爱党员资金”,通过财政拨付、党费补贴、社会筹集、党员捐助等,对急需救助的困难党员进行资助;开展经常性活动,比如,围绕党员群众生活、就业等需要,开展了“扶贫、扶技、扶志”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围绕党员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了以提升社区文化为主的文化惠民活动;围绕党员群众的心理困惑,开展了以谈心和慰问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助活动,等等。
——探索创新有利于党员民主参与的平台渠道。即创办社区论坛、居民议事会、社区党建网站等,依托这些平台,组织由老劳模、老教师、老干部等参加的讲师团定期为社区党员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党员的权利义务。让党员群众让登台谈国事、家事、天下事,议民情、社情、邻里情,提质疑、咨询和建议等。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党员百分考评办法》,每年组织一次民主评议,对于积极履行党员义务、认真行使党员权利的党员,给予鼓励与表彰,激发和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在动力。
——探索创优有利于社区民主参与的外部条件。主要是通过拓展民主参与范围,推行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有机结合。比如,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咨询和民事诉求需求,街道成立了居民诉求受理中心,通过“一站式”、“一口式”服务,落实党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再比如,为扩大基层民主,街道在全市率先实行社区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并将党员、群众及驻街道单位的“应知必知”,通过楼院宣传板、广场宣传栏,以图表、问答等形式予以通告或解答。对因年迈不能现场参加“公推”、工作在外地等党员群众,则或登门入户,或电话、邮件告知,切实做到宣传到人。健全民主参与保证机制,主要是实施党代表接待日、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听证会等制度,将过去由党组织班子决策的权力延伸扩展到普遍党员层面。并实行了实行由辖区党员、居民、驻街单位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评议的党工委工作报告制度,行政部门行风监督评议制度等。建立外部考评机制。2006年以来,街道党工委每年都要聘请国家统计局XX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社区党组织服务居民情况进行测评,并将调查结果作为改进完善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依据。这种打破传统的“自我评价”做法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是首创。
让党建创新之花开遍社区
社区党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决心、信心
和责任,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去创新和指导。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以来,街道党工委始终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努力打造“一社区一品牌”的社区党建新模式。
——创建“小巷讲坛”。2000年,街道投资100万元为18个社区率先在市内建立了“小巷讲坛”,配备了教学设备,组建了教员队伍,完善了教学制度。如今,“小巷讲坛”已成为党员学习理论政策、评说国事、家事、服务百姓的大课堂。国家、省、市领导多次视察“小巷讲坛”并给予称赞:“小巷讲坛好,谈的都是大主题。”200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
——开设“19点党员活动室”。针对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工学矛盾突出,参加组织生活难的实际情况,2004年,街道党工委把每月10日的19时,确定为党员活动时,组织党员开展“三会一课”教育、举办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活动开展七年来,党员参与率达86.7%。在“19点党员活动室”的凝聚下,失业党员们积极为社区建设献力献策,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137条,被采纳60多条。
——打造“劳模文化”。劳模是社区党建的优秀资源。为此,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掘劳模潜力为社区党建所用。他们先后组织成立了劳模合唱团、劳模报告团、劳模110志愿者服务队等;依托5栋劳模楼,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投资300多万修建了劳模公园、劳模亭,种植了劳模林;还将劳模事迹雕刻成石碑教育和激励后人。
品牌的示范引导,一方面引领和推动了社区党建上台阶、上水平,另一方面,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于党组织周围,投身于社区的和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