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精选)

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精选)

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第一篇: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摘要】课题组通过引入了成绩和试卷分析的方式方法对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开展测试研究,由此阐述了成绩与试卷分析对监督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卫生高。

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第一篇: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课题组通过引入了成绩和试卷分析的方式方法对卫生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开展测试研究,由此阐述了成绩与试卷分析对监督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卫生高职

教学效果测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3-02

教育部在2008年颁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两大部分组成[1]。内部质量保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改革重点[2],为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标准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3],然而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鲜有通过试卷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对公正的师生教与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几年来本校医学基础部在评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测试中,进行了基于试卷与成绩分析为抓手,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指标的选定

结业考试试卷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凝炼而成的教学文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参考标准之一。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能促使我们结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科学选择试卷和成绩分析指标,对试卷和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是决定达到既定分析目的的先决条件,通过总结与尝试,本研究组选择了样本总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均方差、合格率、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的设计思路

怎样对成绩与试卷进行分析,本研究组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逐步深入分析的。

1.通过对统计样本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均方差和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等信息,整体分析得出老师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概况。

一般对于课程结业考试,我们设定的理想状态是:平均分处于70-85分之间,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89分之间,不及格率小于20%;当平均分<70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70分以下,不及格率超过20%,则揭示学生考得不好或是试题偏难;当平均分>85分,人数分布峰值出现在85分以上,不及格率小于5%,则提示试题是否偏易或并未达到检测到学生的实际理想情况。

2.通过对整套试卷及各题型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情况进行分析,查看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而了解试卷难易程度和试卷是否能区分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的真实水平。

3.通过对问题题型分析,查找题型中各小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从整体了解该题型各题难易程度和区分度。如果难易程度比例失衡或区分度不合理则需对具体知识考点进行分析和较正。

4.针对性分析出现问题的知识考点,查找问题的原因所在。

5.认真书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通过分析后认真撰写成绩与试卷分析报告,从试卷组卷、完善题库建设、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展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标准、加强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研读教材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师继续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深入分析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的意义

(一)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环节包括前期分析、选择资源、确定目标、确立步骤、制定策略、分析评价,成绩与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的最后环节,也是下一轮教学环节的开始。只有充分完成了成绩与试卷分析环节,才走完了一轮教学的所有环节,也只有在充分进行上一轮教学的成绩与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才为一轮的教学调整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4]。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能使我们得到学生学习后的理论水平与所应当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差距的准确信息,从而了解我们需要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成绩与试卷分析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课程结业考试后,学生到底掌握如何,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好,哪些课程目标掌握尚有差距,通过成绩与试卷分析,就能具体掌握有关情况,能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具体学生学情[5],使后续课程教学设计目的性更清晰,以此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认真分析、总结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能促使老师系统完成所有教学环节的教研活动,从而找到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更有的放矢,同时,也能促使教师们开展课程标准研究[6];使老师们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四)成绩与试卷分析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利用成绩与试卷分析结果,还能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相同知识点的关注程度,从而分析不同专业对同一门专业基础课侧重点,促使教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促进不同专业同一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断完善,从而找到通往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的有效途径。

成绩与试卷分析在基础教育阶段已开展较为成熟,但应用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还不是很多,有待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经过几年来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的测试,确实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了我们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和建设,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正向全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应崧.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李坪.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3]高红梅,赵昕,王瑛.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

[4]张士.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1(03).

[5]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02).

[6]文艺.香港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确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第二篇: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吴维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应立足于高等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物流教学改革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案例研讨、作业现场教学、准公司模拟实训、物流游戏、知识迁移等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知,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由于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辨证的观点来说,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教学方法不仅要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而且要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这样才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那种包罗万象的、适用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方法。伴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高职物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并且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1.案例研讨

实施步骤一,案例导入。将企业日常经营所发生的物流案例导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情境真实,让学生完全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经营环境。案例所设置的讨论题目应覆盖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让他们以大的视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种途径去综合利用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局部或某一单一物流环节去思考问题,束缚自己的思维空间。步骤二,随机分组。讲授专业课很多情况都是上合班课,案例分析时要打破班级的界限,随机将合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例如采用属数分组法,随机从教室最前或最后排的学生座位开始,让坐在最边上的学生第一个属数,然后按照他所在的横排或竖排的顺序,依次属数,比如

1、

2、

3、

4、

5、

6、

7、8,整排属完后下一排同学接着上一排的数字继续属数,直至教室所有同学都报完自己的数字为止,这样全体合班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所在班级不同、男女生比例也不同,真正做到随机组合。步骤三,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长,由他主持小组的讨论活动。组长要负责任务分工、角色安排,对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大小做出绩效评价,表现积极突出的成员,组长可以考虑给他加分;相反,对于那些投入不够、没有完成所分配任务、表现消极的组员则予以减分处理。小组讨论结束后,要将本组的主要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案制作成PPT,并且选派一位组员作为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做小组陈述。步骤四,成果展示。由各小组所选派的代表用PPT陈述

观点,进行成果展示。每位代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陈述完毕,然后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的质询和答辩,最后由专业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为做展示的小组进行交叉打分,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做到既客观又公正。这种案例分析方法,以企业的运营实际为背景,通过随机组合和团队协作的模式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尽早熟悉和适应企业实际的经营环境,有效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同时又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作业现场教学

当讲授像《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时,可以将其所有的模拟实习和实训单元的教学场所由教室和课堂搬移至合作企业的物流作业现场,聘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行业的技能专家为学生做物流业务流程的现场教学与交流。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企业实际的运营环境,对物流行业状况建立一个总体认识;了解物流企业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的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文化特征;从企业专家的讲解中获得最新的物流技术、职业技能需求、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问题研究等大量的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地训练,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缩短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企业现场教学模式是一种对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符合“办工厂化大学”的职教理念。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代表着高职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推广和使用。

3.准公司模拟实训教学法

组织学生成立模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分设各职能部门,安排好角色分工,模拟专业物流公司的运营情境。“准公司模拟实训教学法”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物流企业环境,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充当各个岗位职责的角色,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管理和经营各种物流服务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比如在进行《国际货运代理》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准公司模拟实训”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组建虚拟的三方公司,由学生充当各个公司不同的岗位角色。所模拟的第一方公司是国内的一家专业外贸公司,在其公司内部设置外贸工作岗位,负责对外签订进出口贸易合同,并向货运代理人下达订舱位委托。第二方公司则为国际货代公司,货代人员负责向船方下订舱委托,并与堆场确定集装箱入场箱位,并向海关商检报关报验。第三方公司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分别扮演船方、堆场、报关行开展业务。这三方公司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流程,并且相互合作形成一个具有价值增值性的工作链。扮演各种工作角色的同学,以任务为驱动,以业务流程为纽带,相互协作,以工作的高效率和周到的客户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绩效。这种仿真的工作情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战”场所,对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4.物流游戏

教师根据物流企业业务流程自己开发物流虚拟游戏。学生在游戏开始时,物流流程是不合理的,通过游戏发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并在下一轮游戏中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改进。通过游戏,使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事务处理能力。

5.知识迁移

介绍自动化电子货架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例如在物流信息管理教学中,学生们仅仅乐于学习一些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而不敢也不能涉及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咨询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媒体将成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中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不仅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扩充了知识的信息量。

2.视频教学

在讲授专业课的课堂上,安排学生观看3~4个多年积累和精心挑选的物流专业录像,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物流运作经典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日本大福物流管理运作中心、嘉里物流公司,供应链物流运营专题片,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和现场作业等资料。由于课时有限,故安排观看其中的3~4个即可,每个视频资料都提出了一些问题供学生观看时思考并组织讨论,辅以课堂点评,以达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沙.高职特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北方经济,2013(8):40-45.

[2] 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2(5):3-7.

[3]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12(2):23-28.

[4] 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15-18.

第三篇: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龚少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本文通过对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高职 航海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

[作者简介]龚少军(1969- ),男,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与航海教育。(江苏南通226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4-0141-02

一、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胜任特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能力的要求侧重于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职责,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和技能训练项目较多。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修正通过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78/95公约》)和我国海事法规规定的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适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无限航区高级船员。

(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国际化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应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创新人才。《STCW78/95公约》等一系列海事法规的实施和新技术在航海上的应用使国际、国内航运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航海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给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中,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尽快地由“以知识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转变,淡化理论教学,加强适任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航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国际规格的航运人才,不断地跟踪国内外航运业的发展与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要求

(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的基本要求

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航海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具有“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由于航海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艰苦行业,“一种精神”是指敬业精神。“四个意识”即经济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和服从意识。经济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要懂得经营;法律法规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不但要懂得国际国内各项专业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觉地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法律法规意识;环境意识就是航海类人才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应自觉地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环境。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航海教育一直强调服从意识,在国际航运业这个大环境中,服从意识的内涵还需拓展,要正确处理好被雇者和雇者之间的关系。“四项能力”即管理领导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我国航海教育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教学方法、语言环境、实操和实训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提高比较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航海类人才在国际航运人才市场中竞争的主要原因。

(二)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根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航运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利于培养“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因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国防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进一步强化培养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远洋船舶驾驶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多年的海员外派实践证明了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外派船员队伍的国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我国有较好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基础,国内外船东对我国航海教育与培训予以较高评价,这为中国海员走向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国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在英语交流方面很多高级船员仍过分依赖整套班子的力量,个人适应能力不强,与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航运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对船员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加强船员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难点问题,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将英语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

3.课程体系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要妥善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培养岗位适任能力的符合度,必须以职业为向导,以职业能力、海洋船舶驾驶岗位职能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加大

课程整合力度,搭建综合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按照《STCW78/95公约》以航行职能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群)。

4.适当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由于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在仅有的两年半在校学习的时间里,除了要保证国家海事局要求必须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的课程外,还要强化“一种精神”“四个意识”和“四项能力”的培养,时间显然非常紧张。因此,编制的教学计划要增加其“柔性”和“灵活性”,减少“刚性”,要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要保证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把一些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的课程充实到教学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应用型复合人才。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等航海应用型人才,文化基础课要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按照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与标准建设实操、实训基地,实验教学要建立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开放教学体系,要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三、适应国际竞争的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具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航海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及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纷纷进入国内外主流航运企业,连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学院航海技术专业不断进行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根据以上原则并根据国际航运市场的最新变化适时调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1.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现代化。根据《STCW78/95公约》和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借鉴国内外一流航海院校的办学方法与思路,运用CBE/DACUM和MES课程开发模式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尽早介入专业,培养职业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适应岗位需要,整体优化”原则,以培养学生适任能力为主线,按照船舶各功能(航行功能、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功能、货物装卸与积载功能、船舶通信功能)设置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趋于模块化。淡化理论教学,重视实操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使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教学模块,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及时将航海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大胆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大刀阔斧地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原“雷达与

ARPA”“二小证”合并;在航海学课程中,删掉劳兰A、台卡、奥米加等内容陈旧的部分,一些较陈旧的航海技术如航迹推算等章节少讲,增加电子海图、AIS、驾驶台资源管理等最新航海技术新课程作为选修课,使课程内容现代化,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课程体系体现了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制订教学计划时,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国防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好素质教育。发挥政治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如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共青团和学生会以及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整体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

3.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依据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要素要求,突出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围绕航海技术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除实验、实训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包括参观、现场教学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课、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为例,实验占整个教学总时数的13.1%,实习实训占教学总时数的42.8%。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把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课中,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可方便进行人机互交的优势,利用“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多媒体理论教学——模拟器实操训练——真机实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宰者和决策者。

4.英语教学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英语应用能力是高等航海技术专业人才重要的能力之一,目前也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软肋所在。十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但是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还不尽如人意。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规定的适任证书考前英语听力的评估,但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还低于适任外派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在英语教学时数中的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陈伟炯.航海技术专业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应当摒弃形式主义[J].航海教育研究,2002(1).

[2]王志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05(3).

第四篇:研究关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

相关分析

论文关键词:专业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本分析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讨论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障碍。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1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中国入世后。随着对外经贸合作的增加,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对外贸行业而言,商务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人才上需要的是真正具备相关行业的产品专业知识、具有国际沟通能力。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从谈单到贸易成交的过程中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性人才。这样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可以为:(1)具有良好职业。对外贸企业而言,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能保守商业秘密,二是具有企业忠诚度。(2)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主要是指涉外商务的沟通技能。(3)能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操作技能。(4)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水平证书。从重庆市人才网招聘信息来看,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掌握英语,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备受企业青睐。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外。主要接受的是中文语言教学,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知识,但是不具备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交流能力,与现有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1.2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外性和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外贸业务中涉及到的诸多外文单据如信用证、汇票、海运提单都会在该门课程中呈现,要求学生能够审核信用证并能提出修改,要求学生要能制作外贸出口结汇的全套单据。也就是说,课程本身对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符合课程的特点,也便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2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障碍

2.1从学生特点上看,英语基础差是高职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学生起点不一,差

别较大。这也是我国高职的生源的普遍特点。即学生来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专业素质不同。个别同学能够通过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而大部分学生只打到大学英语三级水平,个别学生甚至对英语有一种学习抵触情绪。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而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讲解内容涉及对外贸易业务开展各个环节及操作,内容重要且紧扣外贸实践,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高。但是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一旦教学方法不恰当,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2从教师特点上看。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双语专业课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英语阅读水平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好,要求发音准确,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职院校胜任外贸课程的教师普遍是毕业于类专业的硕士及以上。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不够强,课堂用语和讲授用语能力极为有限,师生交流用语和教师反馈用语表达困难,难以自主地运用英语语言驾御课堂。而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外贸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开展双语教学。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2.3从教材上看,适合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目前在教材市场上寥寥无几。如果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一方面国家之间文化差异、业务操作差异大,不符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学生自学和预习均困难,实用性不强。国内也有很多学者编写的英文教材。但主要适合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高职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讲,笔者认为最好是选择以中文为主,并附有英文专业术语或词汇的和解释,配有一定中英文练习题的教材。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策略探讨

3.1避免对双语教学的错误认识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手段。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学习外语,而是利用外语语言来进行学习。对《国际贸易实务》而言。开设双语教学。其教学目标,最终是使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在学好外贸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经贸英语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讲解不能过度强调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而是重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技能。同时在不同的章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不同的英语运用能力。比如在国际贸易磋商章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电磋商

四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英文函电书面磋商能力。在签订前的商务谈判章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在信用证章节,重点让学生掌握信用证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运用英语语言来进行审核和修改信用证的能力。

3.2因材施教,采取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

一是因人而异。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层次差异大的特点,在双语教学初期。以中文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实际教学中,通过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专业词汇进行预习的方式,教师逐渐过渡到中英文两种语言交替使用。在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纯英文授课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掌握,对课程脉络有了总体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有兴趣有能力接受纯英文课堂教学。二是因教材内容而异。对教材知识难度比较大的章节,如支付工具、货款支付方式部分,教师则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少量渗透英文。如讲授票据行为时,先用中文讲解主要票据行为以及每一种票据行为的界定和知识要点,然后让学生运用专业词汇对票据行为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一定的表述。对一些内容相对容易理解的章节,如商品包装、商品数量部分,则主要以英语讲授为主,偶尔使用中文予以补充说明。

3.3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一是突出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形式多样。如对学生制单进行实训,并组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又强化了学生对英文单据的学习能力。又如采取角色扮演法模拟外贸合同签订,学生为了完成一笔出口或进口的合同,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外文合同的书写能力。通过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和对英文运用能力提高的需求,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二是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图表、图示的方法,以短小精简的英文注解出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4重视学生外语程度,培养学生外语语言习惯和专业英语素养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在学生低年级阶段,除了课堂上学习英语,进行英语运用能力培训外,通过早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二年级后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前,开设《商务英语》、《函电英语》等先行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三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相关才子认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对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的考验。本文仅针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提出一定的探讨,有关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

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讨。

参考文献:

1王卉,张昌兵.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策略.南京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2):74-78

第五篇: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本文结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建立实践性的课程体系的思路,并阐述了相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

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关键的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从理论型到应用型的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实践技能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目标,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密切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或节选真实的项目作为实践实训的教学内容。

由于贴近实际工作内容的实例涉及到较多方面的知识,是各方面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有一些还涉及到其他行业的知识。例如: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例,既涉及到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还涉及到了商务、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实例的选材上,在考虑密切贴近实际工作的同时,尽可能的由单一知识的实例逐渐转向复合的实例,由简单的实例逐渐转向实用的实例,由浅入深,使之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实例为主线组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把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理论知识以合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成长的次序传授给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在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学活动在专业教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

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的学习导向的作用。

3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更为密切,实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至关重要。

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使学生与实际工程项目、企业岗位尽早的接触,获得充足的实际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