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战略管理案例
第一篇:联想集团战略管理案例
企业战略案例分析—联想
联想公司的企业战略分析
一、案例的背景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当时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1989年成立北京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商品。公司的跨国经营始于1988年,最初只是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到1991年,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除了包括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两大部分外,还在美国的洛杉矾、费城,加拿大的多伦多,德国的柏林、德斯多夫,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设有24个分公司,经营额达10亿元人民币,累计盈利超过8000万元。
二、案例主题
从11名员工、20万元人民币贷款起家,历经10余年时间,联想公司不仅享誉中国市场,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年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拥有20多个海外分公司、累计盈利近亿元的跨国横向经营计算机集团,这在计算机发展起步晚,相关产业落后的我国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一体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已成为一种潮流,分析联想公司跨国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正在或打算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核心知识点
联想公司的企业战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为后盾,有着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这是其主要长处;但在计算机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联想公司既缺“硬件”海外销售渠道和关系,又缺“软件”国际营销经验和优秀的国际营销人才,所以这无疑是其薄弱环节。为了扬“技术”之长,避“国际营销”之短,联想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并不是贸然投资创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关系,而是在香港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于1988年初,建立了一个合资经营的计算机销售公司香港联想电脑公司。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都不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联想公司选择这两家作为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已形成的技术优势,而不会受制于人;同时,两家合作伙伴的优势,又可以弥补联想公司自己的不足。中国技术转让公司是中国银行、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投资经营的,有财政实力和信誉,可以保证合资公司得到贷款。香港导远公司是由几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创办的,这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它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计算机销售的经验,熟悉海外市场,有一定的渠道和关系。这样,香港导远公司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联想公司“国际营销”的短处,再加上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的资金支持,联想电脑公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香港联想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产品建立了一个基地。
(二)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最上游环节和最下游环节,即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设置在香港联想。香港作为一个世界转口中心,同大陆相比,市场更为完善也更为国际化,信息渠道也更为畅通,将产品研制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放在香港,使得联想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了解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进展,从而缩短公司产品的开发周期,使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可以紧跟国际潮流。
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即计算机产品的批量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如深圳等地的生产基地进行。大陆的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都远低于香港,将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联想公司除厂自己在深圳等地投资建设批量生产工厂外,还同国内其他厂家发展委托加工的合作关系,这样既避免了大量投资与基建,又能在订货量增大时保证供应。
(三)正确的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上,联想公司以“下等马”自居,选择了档次较低的国际通用产品为开发目标。在产品技术层次上,选择技术层次较低,但应用面广、市场大、易于商品化的微型机产品,而不是搞大型机、小型机等高层次产品;在微机机型上,先选择微机产品中的低档机型286,而不是先搞高档机型;在产品形式上,从开发板级产品入手,而不是一开始就开发整机。这种以“上马对下马”的策略,确保了联想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使得联想公司在与港台厂商的竞争中“游刃有余”,为公司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公司战略发展的方法
1.总体的战略选择
联想主要采取的是横向一体化战略。电子计算机的市场威胁很大,对于联想来说,要不断地扩大营销的面积,从而加大产业的发展。市场向国际化推广是主要的策略之一,联想全球各地建立生产基地、研发部门,为的是加大消费群体、面向更为广阔的消费人群,建立国际化的市场环境。
2.业务单位战略的选择
业务单位战略,也称为竞争战略,是指在给定的一个业务或行业内,企业用于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业务的方式,或者说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营造、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方法。联想企业目前已进入行业的成熟阶段,就只有两个竞争战略会产生竞争优势。①低成本
联想可以采用该战略承受缩水利润,并且成为领头羊,这样联想可以做到比供应商和购买者具有更强的实力,更好的发展。
②差异化战略
联想已具有IBM所带来的领先的技术,再加之自身所拥有的技术研发部门,相对于其它的企业技术方面已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的价格竞争来避免承担价格压力。
3.并购战略是联想最初使用的战略之一,联想通过并购IBM加强了自身内部对电子计算机的研发能力,拥有该行业的高端技术,从而使其在该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与竞争能力。对于IBM,联想的并购采取的是横向并购,可以消除重复设备,提供系列产品或服务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市场份额。
4.联想集团的全球化战略一个是把联想这样一个以电子计算机起家的,以多元化业务模式的形式向全世界推广,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电子产品消费较高的市场。联想以收购IBM的电子计算机业务及收购SWITCHBOX等高科技公司为跳板进行全球化进程。这一过程中,技术的研发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如何进行企业内文化的融合,业务的整合等也是联想集团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文化融合是联想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交叉知识点
企业战略分析之联想物流信息化带来高效率。
信息流与物流紧密结合,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IT行业特点及联想的快速发展,促使联想加强与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流带动物流。
目前,联想采购物流主要有三种供货方式:
1.JIT方式:联想不设库存,要求供应商在联想生产厂附近(一般距离厂区20分钟车程)设立备货仓库(国外叫hub),联想发订单,供应商当天就能送货上门。
2.联想自己负责进货:例如,原材料供货到联想设在香港的仓库,联想再负责报关、运送到生产厂,随着优惠政策的减少,这种方式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3.通过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委托专业物流公司运货到联想。
今后,第
一、三两种方式会越来越常见,物流外包已是大势所趋。
五、边缘知识点
有关联想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
1.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向于高端技术发展,对技术、规模、品牌和运作等要素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现在只有那些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强的企业才可以在此领域站稳脚跟,所以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加之各大电子计算机集团都在打价格战,通过以不断地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消费群体的数量,因此也削弱了行业新进入者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对联想影响不是很大。
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联想通过借鉴戴尔的模式,与零部件供应商达成协议,通过让供应商将工厂建在联想生产部附近,以需要即取的合作方式,将零部件的储存成本及风险与供应商共同承担;至于软件供应商,2006年Intel与AMD在双核技术上的竞争,使处于下游的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巨头企业有了新的选择权,更是象征了从此电子计算机企业在与上游软件垄断企业的博弈中获得了主动权,也就是说联想企业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变强。
3.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三巨头企业中有直销及经销两种分销模式。
终端消费者: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终端消费者,正逐渐由企业商用向个人消费用转型,大量的个人消费将是电子计算机行业又一个的销售增长点。个人消费者的特点是:对产品个性化要求高,对价格变动较敏感,对质量及细节的要求也很高。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目前对电子计算机的了解很少,由于对电子计算机最新科技的了解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对中国的消费者显得更加重要。
经销商:经销商作为专门的销售商,对市场有着敏锐地并且深刻的了解和把握。经销商也与电子计算机的生产企业有着利益共存的关系,同时也分担着电子计算机生产企业的销售风险。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经销商与普通的终端消费者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谈判能力。
4.替代产品的威胁
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还无法找到可以完全替代电子计算机的电子产品。但是与电子计算机部分功能相似的电子产品出现了不少,如智能手机、上网本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上网功能的需求。尤其是上网本的出现,上网本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小版的电子计算机,而且它更易于携带,从某方面来看,与电子计算机相比还有一些优势。因此考虑到此方面,多多少少还会对电子计算机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联想来说,替代产品的威胁还是存在的。所以联想应在外观及技术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抵抗小型产品对本身的冲击。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早期电子计算机行业内生产相关产品且规模较大的品牌企业有几十家,其中知名的国内品牌包括联想、同方、方正、长城、宏基、华硕、神舟、TCL、七喜等。在电子计算机行业中,第一阵营的规模化战略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主要以打价格战为主,在大型企业不断地不顾利润的降价过程中,大量的中、小品牌的电子计算机厂商在竞争中一夜破产消失。2004年联想企业对于IBM的电子计算机业务的并购,改变了全球电子计算机行业竞争格局,建立了戴尔、惠普、联想三强鼎立的新局面。其中戴尔以直销的分销方式作为企业的经营模式,低廉的成本打低价格策略在戴尔、惠普、联想这三大电子计算机企业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而惠普则以生产功能齐全的电子计算机产品为特点不断发展。而联想目前已将企业的竞争策略由以前的打低价格战向拉回电子计算机业务为主转变了。
六、创新知识点
企业产品竞争的成功是一种短期成功,营销竞争的成功是一种中期成功,战略竞争的成
功是一种中长期成功,只有文化竞争的成功才是企业长期成功的根本保证。
联想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企业领导人的高度文化素养
联想建立了很好的企业文化体系,这和企业领导人具有很高的个人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所谓文化素养主要不是指狭义的文化程度高低,而是指精神动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房屋图”,柳传志认为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那么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柳传志认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有关联想的案例里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企业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另一个比喻是发动机,公司提倡每个员工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螺丝钉”。联想从2001年11月开始,用了一年的时间借助外部专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对联想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检阅和疏理,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联想文化的精确性、普及性和系统性。
(三)在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系
联想的核心理念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具体的解释为:办企业就是办人;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我们将使全体员工与企业一起发展,使我们的员工由于他们的贡献能得到社会的尊敬。联想用人观:给你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
七、问题解答
战略,狭义地说是指导战争全局的决策内容,广义地说还包括决策模式。对于战略的选择应考略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价值定位是前提
2.产业升级是目的
3.管理升级是基础
4.资本运营是手段
5.企业文化转型是核心
6.人力资本是保障
7.产权结构改革是“瓶颈”
8.核心能力建设是关键
八、自问自答
那么联想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取得更大成功的优势有哪些呢?
第一,新联想将拥有高端Think和Lenovo两个强大的品牌;
第二,新联想将拥有业界最强大的创新能力,遍布全球的一流实验室,拥有1800多名世界一流人才,2000项专利的全球研发网络将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
第三,新联想在增长最快的亚洲与中国市场占有优势地位,国际化也将加强联想在中国的竞争力;
第四,新联想拥有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的全球资源布局,拥有着美国罗利(R a le igh)及北京的两个业务运营中心,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的6个研发中心,在中国和印度的6家制造工厂,在66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分支机构,全球超过3.5万家的商业合作伙伴将为我们在全球各地的业务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九、个人感悟
研究自身的优劣势以及所面对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企业环境与内部结构,才能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战略决策。
十、基本结论
通过对联想案例的研读,以战略管理四要素来分析,可总结为:
(一)业务组合主要包括:信息产品业务群;移动通信业务群;IT服务业务群。
(二)资源配置
企业资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战略选择,同时也会对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竞争优势
技术优势:IBM作为高端技术的代表,联想通过收购其PC业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拥有领先的PC生产技术。其次,联想自身也拥有固定的研发团队为其产品做研发。
渠道优势: 联想在的渠道建设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分销体系,使加盟联想的专卖店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联想总部的技术支持;加盟商都能定期参加由联想集团组织的免费的技术和店铺管理学习,从而增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也使得消费者可以在任何一家联想销售商处得到最新的产品信息。
(四)协同优势
联想控股旗下拥有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置地和弘毅投资五大公司。这五大公司之间联系的纽带无疑就是资本。通过相关多元化实现产品融合,使它们共用一个产品线或共属一个产业链,这可以摊薄成本,实现节流。而透过资本的纽带,从其他非相关多元化企业把资本注入联想集团,使得联想集团的资金链源源不断,为其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添砖加瓦。
第二篇:战略管理学-联想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学作业—东风股份营销班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与联想未来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决策评析: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是一次同行业间不同层级的公司并购——联想以总价12.5亿美元(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并将承担5亿美元的净负债。在多元化战略上举步维艰的联想正处在叉路口,同时在国内市场,正遭受劲敌 DELL的有力的挑战。联想开始转变战略,以“收缩阵线,专注PC”为战略方向指导下,联想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根据德鲁克的“企业成功并购五法则”,我们对联想此次国际化并购决策进行评析:
(1) 收购必须有利于被收购公司
IBM的 PC部门近年来颓势,对于IBM公司来讲是十分头疼。尤其2003年 PC部门的销售营收为95.6亿美元,但净亏损却高达2.58亿美元。IBM公司卖出它的全球PC业务,可摔掉包袱,并获取资金专注自己的服务器等业务,这样来看是有利于IBM公司的发展。
(2) 须有一个促进合并的核心因素
购并双方存在极强的资源互补性。IBM PC部门在技术、品牌、市场网络、经营管理团队方面有优势但在财务及经营成本上背负沉重包袱;联想则拥有很大的中国PC市场、高效的运营平台作为自己强有力的后盾,这一切构成了此次并购的基础。对促进此次并购的主要核心因素。
(3) 收购方必须尊重被收购公司的业务活动
整个漫长谈判过程中联想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质谈判前,联想找了不少IBM的员工谈话,发现收购后联想会国际化的心态去管理新公司,而IBM的员工还是愿意从IBM离开进入一家新的公司,同样也会很愿意接受联想。联想的谈判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的。在联想的内部,并购所涉及到的部门,包括行政、供应链、研发、IT、专利、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部门均派出了专门小组全程跟踪谈判的过程。
(4) 收购公司必须能够在一年内向被收购公司提出上层管理方案
在管理层方面,联想在IBM原有的管理团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在品牌管理方面,新的联想在五年内有根据有关协议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商标及相关技术。具体上讲,在18个月内可以使用IBM的品牌,18个月后采用IBM和联想双品牌,到五年后再打联想品牌。
在营销管理方面,整合原有联想和IBM在中国市场上的渠道体系。
(5) 在收购的第一年内,双方的管理层均有所晋升
在联想宣布并购的同时,联想也宣布高层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人联想集团的新CEO,杨元庆则改任集团董事局主席。
(6) 国际化战略给联想公司带来的收益
通过联想国际化战略,为联想带来了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最重要的是:①增强市场力量;②越过市场进入障碍;③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④提高了联想的品牌价值。
(7) 国际化战略对联想公司的不利影响
联想企业采取国际化战略后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保守预计联想可能会有约20亿美元的市场流失,这个数字可能会变得更大。
二是企业文化的磨合。联想与IBM在经营管理和企业文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让
1其融合对联想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三是品牌风险。联想企业现在在国际上的品牌还需要大量的提高,如何让联想脱离IBM是联想的当务之急。
(8)联想集团品牌国际化进程的SWOT 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方法,联想集团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加速了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凸现了其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
1、优势
联想集团的优势在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得到全面的提升。并购完成后,联想年销售额将超过1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居戴尔和惠普之后。联想可以充分利用IBM 先进的技术支持、管理资源和经验、销售队伍、分销渠道。这些资源是IBM 这个蓝色巨人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联想通过并购可以迅速增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优越条件可以为联想成为国际化集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使联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国际声誉。
2、劣势
并购行为是一把双刃剑,联想集团为此次并购付出巨额代价。联想集团以6.5 亿美元现金和6 亿美元联想股票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此外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还有5亿美元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17.5亿美元。高层表示5年服务方面的支持绝对是不能够免费的,这又增加了并购成本。联想为这次并购几乎倾其所有。另一方面,缺乏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国际化企业的经验。联想在我国市场上具有本土化优势,熟门熟路。但兼并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可能会“水土不服”。
3、机会
并购IBM全球PC业务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联想近年来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曾遭挫折。“国际化的联想”是并购IBM 全球PC 业务成为联想实现志向的机遇。虽然国外客户以狐疑眼光看待联想,但联想已为世人关注,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联想并购后将把IBM 在全球知名的”THINK”品牌笔记本电脑业务、联想品牌和对客户的高品质服务与支持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遍及全球160 个国家的庞大分销网络和全球认知度。同时,联想有望凭借并购做大做强,跻身全球500 强行列。并购后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份额将达三分之一,新联想将上升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9%,仅次于戴尔的16.7%和惠普的16.2%。 此次并购不是简单“收购”式的买卖行为,而是一种战略联盟合作,将以强大的品牌优势、多样化的产品、领先的研发能力覆盖全球PC市场。新联想抓住了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
4、威胁
并购后,联想集团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戴尔和惠普等竞争对手。IBM的PC业务被并购后,其忠实用户也许会改换门庭,投奔戴尔和惠普, 联想将要面临戴尔和惠普的猛烈攻势。对于戴尔和惠普这样的对手而言!现在是一个大挖墙脚,抢占市场份额的好机会少了,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做后盾。并购后的联想能否强大起来,还需要市场的考验。
总之,并购后的联想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与威胁同在,失败的风险与成功的可能相当。联想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修炼品牌国际化战略和经营管理内功,扬长避短,战胜逆境,实现整合的最佳效果。
联想未来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
联想的国际化并购之后,按照什么方向和战略去发展,决定着联想能不能充分利用得到的资源。按照麦克波特的竞争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无非采用三种方式,第一是低成本竞争,谁的规模最大,成本最低,谁就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巨无霸;第二是差异化竞争,就是做别人
没有的东西;第三就是细分市场,在一个细分的市场里做得非常深入。从这三种竞争方式,可以演化出三个方向,也产生三种企业,即运营卓越型,产品领先型和客户至上型。
众所周知,IBM的PC产品性能在界内是最好,它拥有世界最好的研发团队,在被收购以前IBM拥有PC业最高的毛利率,但是却处于亏损的地步。我们可以从IBM的历史看出这个蓝色巨人从来都是在一个高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在运行着自己的公司。IBM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率,所以不得不始终寻求行业中利润最丰厚的领域,我们也可以从出售PC看出,说是全面向服务转型,放弃制造,那么为什么还保持利润丰厚的服务器生产,可以说不善于成本控制一直就是IBM的运营软肋。
然而,新联想下一个战略重点是要快速在新兴市场(印度、俄罗斯、中东、非洲)中跑马圈地,对于新兴的市场类似与中国多年前的市场状况,联想有比较熟悉的操作模式与运作方式,从联想的上次的组织调整布局也可以看出联想的把开源的重点恰恰放在这个地方。虽然重点不是成熟的市场中,但是这并不是说联想放弃成熟市场的拓展,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的捕杀对于联想而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联想下一阶段的战略根本不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调整,而是加大力度在新兴市场上跑马圈地,并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净利润率。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开拓新的市场都是非常残酷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投入的。但是做好了市场拓展却不一定会提升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只有在做好了企业运作的成本控制,才有可能大大提升出来。
1、强化品牌整合营销
联想作为国内最代表性的IT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已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品牌营销方面也保持着与国际品牌营销思想的及时交流。自2003年以来的品牌结构调整,更加明确的品牌整合营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联想在品牌整合营销方面已经收获良多。所以现在应该继续强化品牌整合营销,充分把握品牌整合营销的精髓,自中央到各区域,涵盖各业务面,强化贯穿,充分发挥“整合”的力量。
2、品牌营销抢占高起点
在企业形象传播中,企业形象及其信息每一次出现的“场合”就是其制高点,出现的“场合”会对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像一个产品的广告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与出现在地方电视台,对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联想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应走的“客户至上”与“运营卓越”相结合道路,并且开发出适合新兴市场需要的产品。联想的品牌国际化进程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发展具有操作性的借鉴意义,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应该是整个中国IT 产业。联想的国际化并购战略证明了中国企业也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向颠峰发起冲击。但是,在此品牌国际化进程中联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将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2011东风股份营销班赵晓玲
第三篇:联想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大全
一、简介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
办,是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富有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2013年;联想电脑销售量升居世界第1,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
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 、一体机电脑等商品。
自2014年4月1日起, 联想集团将会成立四个新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集团,分别是PC业务集团、移动业务集团、企业级业务集团、云服务业务集团。
二、五力模型分析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联想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受原材料供应商的制约较小,而且供应商遍布大半个中国,可供选择性大,各个供应商之间互相牵制,形成一种竞争关系,这些会降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差异性较小,大都是电子产品的零件,因而对于联想转换成本就相对较低。IT产业往往以先进的技术、优良的品质、可靠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主要标准,联想企业在零件设备采购时要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扩容性和供应商的后续服务。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现在电子计算机的三巨头企业中有直销及经销两种分销模式。
终端消费者:现在电子计算机行业的终端消费者,逐渐由企业商用向个人消费用转型,个人消费者的特点是:对产品个性化要求高,对价格变动较敏感,对质量及细节的要求也很高。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目前对电子计算机的了解还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对中国的消费者显得更加重要。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个人消费者市场需求正逐渐趋于饱和状态,消费增长趋缓。再加上3G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增加,其议价能力正逐步上升。
经销商:经销商作为专门的销售商,对市场有着敏锐地并且深刻的了解和把握。经销商也与电子计算机的生产企业有着利益共存的关系,同时也分担着电子计算机生产企业的销售风险。正是由于这样的关系,经销商与普通的终端消费者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谈判能力。
3.新进入者的威胁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向于高端技术发展,对技术、规模、品牌和运作等要素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现在只有那些在电子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强的企业才可以在此领域站稳脚跟,所以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加之各大电子计算机集团都在打价格战,通过以不断地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消费群体的数量,因此也削弱了行业新进入者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对联想影响不是很大。
4.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戴尔,宏基,华硕,还有外国的知名品牌等等都是联想的竞争对手。现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快,这些企业之间一方面在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新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努力降低成本,以便达到削价的目的。企业之间暗自较量,联想在近年来也采用一些方法开拓了另一片天地。首先联想于2005年正式收购IBM PC业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全球化,通过任用国际管理人才,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的发展。其次联想为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及奥运代表团独家提供台式电脑、笔记本、服务器、
打印机等计算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显著地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极大地拓展市场空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开拓世界市场创造新的经验。最后在2009年联想收回手机业务,此次收购标志着联想将全面进军高速增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影响了联想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联想的竞争力。但是联想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威胁的存在。传统电脑厂商,比如惠普、方正、戴尔,乃至硬件厂商,比如AOC,纷纷进入一体电脑市场。这些厂商的实力毋庸置疑,他们毫无疑问都觊觎联想的市场地位,并且有实力成为“市场第一”。在我们看来这是影响联想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联想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打好价格、售后服务,广告宣传、品牌等战略。
5.替代品威胁
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还无法找到可以完全替代电子计算机的电子产品。从全球pc行业整体发展来看,联想和其他老牌pc企业面临着未来几年内整个pc市场可能被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所逐渐取代且利润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如何在这一时期实现稳定发展、有效解决传统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等一系列问题,将是联想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联想企业SWOT分析
A、Strengths
1.优势在PC市场,联想品牌的领导力在中国市场已经超过众多竞争对手,处于行 业领导者的地位。收购IBM后,联想形成的双品牌战略优势日益显现。联想在本土中国市场的优势突出,不论是笔记本市场还是台式机市场,联想均是PC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厂商。
2. 联想集团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北京的上地,上海的浦东,广东的惠阳, 年产规模为 500 万台电脑,实现大规模生产,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可以对抗价格战。
3.严格按照高标准和技术参数进行常温测试、高温测试等测试程序,确保
每一台出厂电脑产品质量和优秀品质。
4.收购IBM的ThinkPad品牌笔记本电脑成功推销国内市场,不仅抢占了高
端市场,并且也带动了中低端PC的销售 。
B、Weaknesses
1. 营销手段与产品太过单一,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先进地位,缺少核心竞争力。
2.全球PC市场所占份额较少 ,市场份额是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全球PC市场份额来看,联想排在第三位,与惠普相差较远。而在美国市场上,联想与戴尔更是差距较大。联想要想赶超惠普、戴尔,绝非轻而易举的事。
3.虽然并购了 IBM 的个人 PC 业务,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并无太大改变, 对联想整体的发展并无太大的促进。
4.缺乏国际化经验,特别是应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能力,对风险的管控能力还不 是很强。
5.缺乏创新产品,不能引领潮流,与国际一流品牌相比有一定差距。
C、Opportunities
1.消费PC市场的发展机会。伴随笔记本市场的兴起以及PC的普及,个人消费市场每年将呈几何级数增长,经过电脑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成熟度较高,大家对于电脑有着很大的需求,有的商务人士已经把电脑当成了必需品,同时人们对于电脑也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关注于电脑业。
2.国内电脑市场发展迅速,购买电脑消费者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增长速度加强,品牌电脑将成为消费时尚,逐步取代组装机,并且有能力消费一些高端产品,这对于电脑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D、Threats
1.大量国外公司在我国建厂,国际著名品牌的进入,对联想造成了不小的竞
争压力。
2.优势产品太过单一,除PC机以外的产品没有竞争能力。
3.国内厂商自相残杀价格战频繁导致电脑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市场价格体
系混乱。国外大厂商如戴尔、惠普等目前也纷纷加入降价的行列,已经接近国内厂商的报价,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4.大量新型品牌电脑厂商产生造成市场混乱。
四、联想竞争战略分析
1.联想发展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联想主要实行多元化、多渠道的战略,以期能够实现分散经营风险,在多个行业同时发展的目的,而当时的联想在PC业务上还没有立稳脚步,多元化战略如投资房地产、互联网和通讯业务不仅使公司没能抓住主要业务,还使公司陷入了资金紧张的状态,如联想进军互联网业务,在随着其合作商赢时通失去做券商网站的资格和AOL在合作后的沉默,导致了联想一直只能看着别人将互联网业务的蛋糕一一分净,因为那时已成鸡肋的多元化业务就不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格和吸引力了。但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渠道,为它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收购IBM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实行双品牌战略,同时配合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联想合并IBM的PC业务是联想公司发展的历史性决定,在联想合并IBM PC业务之初,企业实行双品牌之路。在联想还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当时情况下要做的就是要保持IBM一贯的品服务,包括IBM现有的“think”品牌,给客户一个延续性缓冲阶段,使其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从宣传上看,新联想广告的定位突出以创新为内核的企业品牌,旨在以企业品牌带动产品品牌,并以奥运营销作为通道,加大宣传力度,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思路。保持老客户对公司和产品的信任,并继续开发新客户,进一步借势扩大市场,这是联想收购 IBM PC后期策略要达到的目的
在联想品牌逐渐被认可的同时,第一实行低成本战略,联想可以采用该战略承受缩水利润,并且成为领头羊,这样联想可以做到比供应商和购买者具有更强的实力,更好的发展。第二差异化战略,联想已具有IBM所带来的领先的技术,再加之自身所拥有的技术研发部门,相对于其它的企业技术方面已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的价格竞争来避免承担价格压力。
从实际操作看,这种战略在当时是适合联想公司的,联想并购IBM PC两月后盈利,首季营业额涨234%,05年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赢利。品牌认知度、销售额不断提升,仅半年时间,联想把原来亏损的IBM个人电脑业务带向了盈利,联想的品牌也从此家喻户晓,一跃成为pc业的强势竞争者。
3.现在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08年经济危机后至现在。收购IBM之后,联想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量都大幅提升,近几年PC业务的市场增长放缓并呈现饱和状态,这一阶段,集团实行「保护与进攻」策略,保护原有成熟市场和核心业务,开发新兴市场和新型业务,以推动销售不断增长, 保护成熟市场购战略是联想最初使用的战略之一,未来将通过扩大其在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优势和提高盈利能力,以及同时扩展去服务器及工作站等商用业务,致力保护其在中国的核心个人电脑业务。同时集团亦将进一步进攻中国新兴市场,以提高市场份额,积极开发移动业务和数字家庭业务。
与此同时,联想继续受惠于新兴市场(不包括中国)的持续强劲增长势头,透过进攻
策略以带动其比竞争对手优胜和提高市场份额。联想将通过发展零售市场以加快其销售业务的增长,同时在中小企业寻求突破及推动关系型业务模式
五、总结
以上就是通过对联想企业优劣势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所作的有关公司的战略分析报告。从一开始的公司简介到SWOT分析以及公司战略选择、战略的分析。主要寻着这样一个思路:主要是为了研究自身的所处的环境和优劣势以及所面对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战略以供参考。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企业环境与内部结构,才能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战略决策
第四篇:战略管理—海航的集团管控措施
请结合课程材料册中的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您的个人经历,举例说明您认为多业务企业实施集团管控最有效的几个措施(不超过3个)。
海航集团是目前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秀的运营品质和服务品质。海航能有今天的成就,原因有很多,在众多的原因中,海航对集团卓越的管控能力在其“速度高,质量好”的发展路径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海航名副其实的“先进生产力”,这种“先进的管控生产力”,助其成为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翘楚。
一.战略管控
海航始终以战略管控统揽全局。从海航的发展轨迹看,其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在实施扩张战略所涉及的经营范围上,海航选择了相关多元化战略,以尽量降低扩张带来的风险,即在发展航空运输主业的同时,积极进军机场管理业、酒店旅游业等上下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形成了主业相对突出、资源充分共享、产业价值链构造合理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格局。在实施扩张的途径上,海航主要采取了外部交易性战略,即通过兼并和收购、组建合资企业等资本运营手段,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扩大发展空间和市场份额。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海航着力进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确保航空安全,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信誉,以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先进性和安全、服务、信誉的优异性,集中铸就优秀企业品牌形象。
二.管控平台搭建
海航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搭建管控平台。
第一,海航在运营之初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海航集团及下属各成员公司基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文化管控
海航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遴选和利用,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为了使其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员工进入海航工作前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培训;专门成立企业文化策划办公室,设立了专职编制,做企业文化的策划和推广工作。海航文化的作用在海航的扩张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企业的联合重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源和市场的整合相对容易,而文化的融合最为艰难,往往决定了重组的成败。海航近几年连续重组多家企业,除了调换极少的主要负责人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来企业的管理干部和员工,主要靠输出企业文化,输出管理,使被重组的企业都迅速改变了面貌。
很明显,海航在对集团的管控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控体系,正是这种有效的“先进管控生产力”,让海航集团的发展加速,质量上乘,可以这样说,海航正在享受在管控方面投资和努力带来的果实及回报。
第五篇:企业管理学 论文 原创 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研究—海尔集团经营战略分析报告
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研究—海尔集团经营战略分析报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与国经济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我国要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公司大集团,并以此为民族经济实力的基本载体。企业集团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这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和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它所规定的是企业的总体行动,它所追求的是企业的总体效果。虽然它必然包括企业的局部活动,但是,这些局部活动是作为总体行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战略中出现的。这样也就使经营战略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企业的经营战略,既是企业谋取长远发展要求的反映,又是企业对未来较长时期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通盘筹划。虽然它的制定要以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当前情况为出发点,并且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限制作用,但是,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是长远发展的起步。凡是为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确定的长期基本不变的行动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都是战略。而那种针对当前形势灵活地适应短期变化,解决局部问题的方法都是战术。企业经营战略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行动方案,同时也是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它与那些不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企业现状、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等为目的的行动方案不同。只有当这些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量和迎接挑战直接相关、具有战略意义时,才能构成经营战略的内容。应当明确,市场如战场,现代的市场总是与激烈的竞争密切相关的。经营战略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严峻的挑战,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就是为了取得优势地位,战胜对手,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第五大特征,就是要把经营战略与管理方法结合起来。任何高明的战争指挥者,必然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同时也必然是高明的组织管理者。在商场如战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如果没有战略计划,自然难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对手抗衡。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控制方法,就很难驾驭自已的部属。毛泽东如果没有那套“支部建在连上”的管理控制技术,他能在延安和西柏坡驾驭远在东北的林彪和百万大军?他能有效地指挥四大野战军夺取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现代企业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同时还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控制手段,否则再好的经营战略也落不到实处。
企业的经营战略,首先是要有一个长期战略目标,主要是:
1、经济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营业额、利润、投资回报率等。
2、社会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顾客满意率、企业商誉、企业环境、企业扩大规模等。
3、综合效益的长期目标。包括:增长目标、市场占有率、科技发展、经营质量等。
然后根据以上目标,制定经营战略。主要有:
1、产出增长战略:渗透、扩大和占领市场的战略。
2、风险规避战略:就是通过强化管理控制,加强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竞争战略包括市场领先战略、市场挑战战略和市场跟随战略。
海尔集团将企业的发展思路放在整个世界的发展空间布局来考虑,在产品结构、科技含量、资本运营、人才培训上做出楔而不舍的努力。
海尔的产品结构线宽而深,许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全面开花”对一个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如经营不好,有些企业还会因此招来灭顶之灾。而海尔却在做到“全面开花”之后在市场上“全面结果”,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管理模式;确立了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八届人代会后,海尔深刻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思想,抓住机遇,建设了海尔工业园,运用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技改模式,引进外资,发展高科技。海尔从生产一个产品开始,进入整个百种家电领域,并分别形成批量生产。1997年海尔工业园销售收入达65亿元,是国家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标准的5.6倍。海尔集团陆续兼并了空调、冷柜、洗衣机等18家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元形资产盘活与有形资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声誉日益提高。海尔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在海外商场的布局日趋合理。海尔分别在中东的迪拜和欧洲的德国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有效规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的经营风险,出口创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36%。
海尔准确的市场定位,深化的产品结构也为海尔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东方亮了西方亮”,这与许多企业各行业并举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出发点全然不同。海尔集团的产品多元化,不在于企业想不想搞,而在于有无能力搞。海尔的产品只有具备了非常强的品牌竞争力,很高的市场领导地位及先进而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之后才会去发展,海尔的原则是把每一个产品做到最好,把产品结构线做宽后再做深。
海尔集团在确定市场定位,深化产品结构的同时确立了质量第一的市场观,这一市场观的确立,给当时市场意识普遍不强的中国企业以强烈的震撼,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海尔不但经受住了多次全国降价风波的考验,而且由于高质量,在全国家电产品中独树一帜,供不应求。抓质量意识符合消费者的根本利益,由此也看出消费者对质量的需求大于对价格的需求。
海尔集团一贯坚持创造市场、国门之外创名牌的理念和思想。支持“创造市场”是海尔的一贯理念,“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海尔用真诚赢来了市场美誉。在8年家电市场价格大战中,海尔以高科技产品和真诚的服务为用户送去放心和满意;海尔产品连续数年在全国市场产品竞争力调查中,美誉度均名列榜首。“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价格不打折”,这是消费高评价。
“用户的难题,就是海尔的课题”,海尔一直为用户着想,坚持市场设计产品的理念是海尔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强烈的市场观念与市场竞争意识使海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海尔微笑进入IT行业,3C服务独树一帜。
海尔进军500强面临一个新的起点,海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将是今后海尔
大发展的关键。1998年海尔集团针对目前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有差距的现状,调整思路,抓人员培训。海尔相信,只有员工素质跟上了,海尔才能真正创出世界名牌。
海尔在进入大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企业精神,从创业之初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到海尔二次创业直截了当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升华也体现了企业发展历程,海尔在国外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海尔的成长体现了海尔将自己的责任建在报效祖国、振兴民族工业的基础之上。海尔坚信:信心来源于实力。作为产品质量国际化的三个标志——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化,产品国际认证,检测水平达到国际标准,海尔产品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海尔的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ISO90022国际计量认证,CE|GS|EMS产品认证等多项国际认证,拿到了进入世界任何国家市场的“绿卡”。由于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在国际市场树立了信誉,赢得了国际声誉。海尔要为创世界名牌而奋进,海尔要圆一个世界名牌之梦,利用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机构、体制改革将企业做成良性循环,使企业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那么海尔集团公司是怎样把战略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呢。
海尔的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从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开拓了海尔的创业序曲,目前已成为国家的特大型企业,不仅是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而且挤进世界家电十强行业。从1984年到现在,海尔经历了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以冰箱发展为主,探索积累管理经验,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到1998年,海尔冰箱获得国内冰箱行业首枚质量金牌,实现了名牌战略。
第二阶段为“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1998),通过资本运营“吃休克鱼”方式,兼并了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先后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电子业生产领域。以海尔品牌的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991年被首批评为家电行业唯一的国内驰名商标。
第三个阶段为“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现在),这一阶段海尔的目标是创造国际名牌,挤身国际市场。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了十多个分厂,产品已进入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年创汇额达2.8亿美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海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1、实行干部管理环节的日常控制。
海尔纪委规定,每月底各单位负责人必须上报《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报告表》,对经营管理各方面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必须如实呈报,否则要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责任,体现海尔“在位要受控”的干部管理理念。
2、建立集团财务委派制和全面预算制
海尔实行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集团委派制度和全面预算制度,不允许企业负责人随意指使财务人员随意调帐的现象发生,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和财务闸口制度,保障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建立集团资金统一结算制度
海尔为控制财务风险,实行集团资金统一调度管理,要求各独立核算单位在统一的指定银行开户、统一结算,有效地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度,并控制了“小金库”的鞘外资金行为。
4、建立物流控制系统
海尔成立物流推进部,建立物流控制系统,对集团各单位的原材料采购、储运、配送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材料库存的日清日结,有效地降低库存材料的呆滞积压和帐实差异问题。
5、坚持“现款现货”制度
海尔为控制应收帐款的坏帐发生,统一实行现款现货的销售制度,禁止无款发货等违规行为,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6、建立《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平台》
海尔对所属法人单位资产的购置、评估、转移、报废等事项,实行统一上报审批制度,并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有效地防止了资产流失。
7、建立合同统一管理制度
海尔法律中心负责对集团的合同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合同文本,限定合同金额的签批资格等措施,杜绝了各独立单位私自对外签订各种违规合同,有效地控制了违纪违规事项的发生。
海尔这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是海尔战略目标得以逐一实现的有力保证。
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