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第一篇: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

第一篇: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

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推进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终达到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看得了病、能够看得好病”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鼓励创新中医服务模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打造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品牌,根据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模式创新工作。

二、主要目标

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以优化中医服务流程为核心,推广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做法,集中优质资源,整合优势技术,遵循中医药特点规律,建立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快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三、基本模式

一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以专科为基础,整合相关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人员、技术等;以系统为基础,整合内科和外科,中医和西医;以疾病为抓手,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技术全面的诊疗团队,开展方便患者的诊疗服务。

二是中医综合治疗模式。门诊设立综合治疗区,病房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做好“西学中”工作,让临床类别医生掌握多种中医技术和方法,将针灸、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用于门诊和住院病人,提高临床疗效。 三是养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服务模式。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丰富“治未病”科内涵,将养生、医疗、康复深度融合,建立医养结合临床模式。

四是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慢病控制方面的作用,在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打牢分级诊疗基础。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夯实医院发展基础。根据《2016年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水平和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需要。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医院人才发展规划。

1、大力引进人才。一是根据各学科(专科)发展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或中青年业务骨干。二是根据医院业务运行和发展需要,制定基础专业人员招录计划,分步实施聘用。三是通过外聘专家、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急需人才,不为我有,但有我用,提高诊疗技术和科研水平。

2、重视并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一是严格执行“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是对所有医务人员分类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多形式多层次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三是强化在职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在职教育提高,促进在职人员紧跟时代发展,掌握医学新知识。四是强化进修学习培训,制订进修学习计划,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大力引进先进医学新理念和新技术,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水平。

3、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真正从感情、事业和待遇等方面留住人才,促进其发挥作用;要科学合理的整合人才资源,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营造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稳定人才队伍。

(二)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大力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鼓励对中医药传统疗法的继承和发扬,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群众健康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尤其是“治未病”方面的作用,大力采用群众乐意接受的中医中药治疗形式,完善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考评体系,加大对优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力度和奖励力度,条件成熟时选择一个病种试点多专业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试点,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在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中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三)继续加强临床科室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一是加强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制定优化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充分吸收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原则,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二是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及宣传。着力打造集中医药特色、现代康复治疗手段高度融合的康复治疗中心,逐步推进肢体康复向脏器康复转化;大力推行非药物治疗,加大针灸、推拿、中药敷贴等中医特色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加强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和健康管理。三是研发推广使用新的中药特色制剂。医院发展规划期间,争取研发3-5种新的中药特色制剂,拓宽中医药服务范围。

(四)以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 进一步加强学科专科建设。一是明确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品牌科室。医院服务能力发展规划期间,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支持,集中力量打造1-2个核心竞争学科,培育行业影响力。二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巩固建设省中医药管理局基层特色专科(针刀康复科、脾胃病专科、治未病科、残疾人康复站)。三是建设老年病。

(五)逐步规范急诊科建设,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完善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急危重症的“绿色通道”,建立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善急诊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留观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等建设。同时加强急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好中西医结合急诊人才梯队。

(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和有效机制。建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队伍并落实责任。明确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指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反复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进一步提高全院职工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七)继续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建设。

1、进一步完善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人;成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活动记录制度;强化医务科、护理部对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多部门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协调机制。

2、遵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省卫生厅的相关规定,制定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与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临床应用新技术审批程序,并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等,建立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3、进一步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落实和强化三级病历质控制度,配备专职院控员,把好院控质量关,监督科控员工作,进一步提高病案质量,完善电子病案管理,同时强化在架病历的实时监控,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

4、进一步完善患者唯一身份识别等有关制度,完善手术患者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生命财产安全。

5、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信息化管理体系。

(八)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按照卫生部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性要求,着力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医院数字化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严格落实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完善数据库备份方案,确保医院计算机数据库和重点设备的运行安全。

(九)加强护士队伍与人才建设,开展中医护理工作。

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切实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深化护理体制改革,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强化护理管理。

1、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型人才。

2、继续强化护士的培训工作。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强化护士的中医知识培训,制订医院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要求护理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强化护士的技能训练,提高护理水平,对护士进行技能考核。加强服务理念,争创护理品牌。

3、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中医护理优势,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操作,科室制订辩证施护病种,制订标准护理计划,能熟练的给病人提供中医食疗及中医保健护理的知识,发挥中医健康宣教的优点。

4、进一步完善护理管理信息化工作,各种护理信息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

(十)建设并逐步完善治未病服务平台,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医院争取“十三五”末完成“治未病”服务的平台建设,建成规范的治未病中心,构建有我院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1、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服务规范、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技术操作规范、疗效评估标准、制定服务流程等。

2、完成设备配置,如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干预设备等

3、设计体质辨识表,有计划地开展体质辨识工作、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在提供治未病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积累、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对亚健康状态的指导和干预;提升中医预防保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培养。

(十一)不断提高临床检验水平、规范临床实验管理。

规范检验科建设,按照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和标准筹建、成立独立的输血科,不断完善更新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不断引进各种检验新设备、新技术,开展新的检验项目,完善我院检验科业务范围。继续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人才结构,继续引进高素质检验人才。

(十二)大力引进先进的影像检查、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更新诊疗设备设施,添置DR数字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一批先进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水平。

(十三)完善中药药事管理。

1、进一步规范我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工作,完善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根据医院基建的建设的进度,安排好药剂科的业务用房问题,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规范药剂科管理,做好业务用房规划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医院中药饮片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推广小包装中药饮片,提高中药饮品质量。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及储备计划,逐步开展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同时对门诊和住院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点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保证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减少和避免药源性伤害。

2、不断引进人才,做好院内制剂的研究开发工作。

3、规范煎药室管理,完善煎药室工作制度及相关流程,煎药员工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煎药质量,缩短候药时间。

第二篇:推进改革试点 创新办学模式 黄尧

黄尧:推进改革试点 创新办学模式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黄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这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改革入手,通过试点,取得突破,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抓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牵住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牛鼻子”,对于完成《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和科学发展。各地职业院校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和做法。实践证明,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积极性整体不高,参与程度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责权不明确,缺乏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少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还不大了解,出于对生产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进修;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明显的优势资源,对企业吸引力不够。这些问题影响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针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应着力探索和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政府应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其它教育协调发展;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

入,构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发展格局。

2、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融通。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体系,以及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衔接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满足学生“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的要求。

3、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职业教育要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规范专业设置,创新教材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使用和管理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职

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职业教育质量监测纳入职业教育督导工作内容。

4、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资助和免费体系。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是职业教育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各试点地区和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从试点地区、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进一步将试点方案细化、实化、具体化,形成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调整,做好试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宣传工作,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第三篇: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意见》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作为《意见》附件一并印发。

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

二、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0%;

四、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

五、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

六、整合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全部

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七、由

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的人数年增长率在10%以上;

八、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

二、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技术帮扶和分工协作关系;

九、试点地区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30%。

来源:中国政府网

http:///zhengce/content/2015-09/11/content_10158.htm

—1—

第四篇: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第三章 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第一节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 (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 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 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 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 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发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洗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 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症候改变。 2.疾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 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之前一周无反复。 显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 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第二节 感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第三节 泄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一、中医治疗

1、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暖气酸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症状】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二、诊断重点

1、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于4次即可诊断腹泻病。

2、病程:①2周以内为急性。②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③2个月以上为慢性。

3、严重程度:①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少于10次者为轻型腹泻;②轻度和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于10次者为中型腹泻;③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者为重型腹泻。

4、脱水评估

(1)轻型:一般情况良好,眼窝正常,有眼泪,口舌湿润,无口渴,皮肤弹性好,诊断为无脱水征。

(2)中型:中、轻度脱水和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激惹,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口舌干燥,皮肤提起后回缩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3)重型: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或昏睡,体弱无力,眼窝明显凹陷,无眼泪,口舌非常干燥,只能饮少量水或不能饮水,皮肤提起后回缩很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15%。

三、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继续喂养,采用易消化饮食。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①胃蛋白酶合剂,用法:5~10mL,一日3次,口服;②思密达3.0×10包,用法:1/2包~1包,一日3次,口服;③口服补液盐,用法:每包加凉开水至500mL,每次50~100mL,分次口服。

(2)有肠道内外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用法,50~100mg/kg·日,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分2次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

(3)脱水者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醋酸钠1/3张液体,补充量,轻度脱水6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第四节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以发热咳嗽,气急鼻删,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临床主症。

(一)中医治疗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繁,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胀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

【证候】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噪,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而滑,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病较急,发热,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烦燥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煽动,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燥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出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

阳性体征:鼻翼煽动,重者呈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鸣音。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X线检查: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膈区居多。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二)病原治疗:

1、抗生素:

①头孢呋辛钠50~100mg/kg/日。 ②头孢西丁钠50~100mg/kg/日。 ③依据病情,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mg/kg/日。

(四)对症治疗:

1、高热:尼美舒利颗粒,口服。

2、氧疗: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沐舒坦;②雾化吸入;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五)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日。

第四节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持续高热3~4天后,热退出疹,疹点为红色粟粒状小红疹,散布全身,并很快消退。本病好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和2岁以上的小儿较少发病。四季均发病,但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传染性不强,多为散发,偶见流行。预后良好,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绝少有2次发病者。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由于出疹形态与麻疹相似,又好发于哺乳期小儿,因此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奶麻”、“假麻”。

[诊断] 1 潜伏期为7~17天,一般为10天。起病急骤,无前驱症状。一起病即见发热,数小时内即高达39~41℃,且多持续稽留3~4天。

2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3 起病急,高热,全身症状轻,伴咳嗽腹泻,偶见惊厥,高热持续3~4天,热退出疹,皮疹为2~3mm大小不等的浅红色斑丘疹,躯干多、面部及四肢远端少,1天内迅速出齐,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颈、枕、耳后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4 周围血白细胞减少。

[辨证论治] 1 邪郁肌表(发热期):

症候:突然高热,常伴咳嗽目赤,纳呆呕吐,或有烦躁,惊厥,咽微红肿,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风热在卫表侧重疏散解表,邪热盛于气分则重在清解泄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 2 热透肌肤证(出疹期) 症候:热退,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小丘疹,可融合成片,无痒感,出疹1~2天消退,舌偏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解凉血泄热。 例方:化斑解毒汤加减。 [其他疗法] 除应给予抗病毒制剂外,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应多饮水、多休息。断乳婴儿的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高热时应给退热剂,也可常用头部冷敷湿,或用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腹股沟部及手足心,并用镇静剂以防惊厥。苯巴比妥易产生皮疹,此时宜避免应用,以免混淆诊断。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

2 好转: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症状基本消失。 3 无效:伴有其他合并症,或病情恶化。

第五节 水

水痘是感受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明亮如水,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冬春两季。以1~4岁的小儿易罹患,其传染性很强,易感者发病率可达95%,因而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良好,绝大多数能自愈。在免疫缺陷或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诊断] 1 接触史:11~24天前有水痘接触史,前驱期缺乏或很短。

2 多数患儿有轻度发热、咳嗽,可在同一时期查见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盖等不同类型的皮疹。

3 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丘疹、疱疹以躯干为多,四肢少见,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

4 疱疹位置肤浅,囊壁很薄,内含透明液体。 5 白细胞总数偏低或在正常范围。 [辨证论治] 1 邪郁卫气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1~2天出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著,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皮疹瘙痒,二便尚调,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渗湿。

例方:银翘散加减。 2 气营两燔

症候: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或口舌生疮,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较着。痘色红赤或紫暗,疱浆欠清,或伴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例方:清营汤加减。 [其他疗法] 1 青黛散或加味青黛散:皮肤抓破时外扑,以助结痂。

2 发热病例应卧床休息。需要时可给退热、止痒或镇静剂。局部常涂龙胆紫液。为了避免继发性感染,应剪短指甲,勤换内衣。发生局部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口服。

3 病因治疗:采用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全身疱疹结痂,没有新的斑疹出现,精神食欲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

2 好转:热退,全身仅有少量疱疹及斑丘疹,无新的丘疹出现,食欲稍差。 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六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诊断] 1 病前l~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 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3 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4 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 [辨证论治] 1 邪犯肺脾证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例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2 湿热蒸盛证

症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例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其他疗法] 1 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 清胃黄连丸:每服l丸,l日2次。用于湿热蒸盛证o 3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2次。

4 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2次。 [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精神食欲正常,疱疹等其他症状均消失。 2 好转:热退,食欲稍差,疱疹减少。 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临床可见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等,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为的“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肿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诊断] 1 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3 腮腺肿大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不少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表面灼热,有轻触痛。肿大明显者可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颊内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先后受累,少数患者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腮腺肿大持续约4~5日,以后逐渐减退,腮肿整个过程约1~2周。

4 辅助检查

4.1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4.2 唾液中分离到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辨证论治] 常证

1 邪犯少阳 症候:发热恶寒,或头痛咽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例方:柴胡葛根汤。 2 热毒蕴结

症候: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红肿痛,两侧腮部明显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心烦恶心,或头痛呕吐,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例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变证

1 邪窜睾腹

症候:腮肿渐消,热退或有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或见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2 邪陷心肝

症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头痛呕吐,项强,四肢抽搐,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而,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例方:清营汤和羚角钩藤汤。 [其他疗法] 1 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许调匀后,外敷患处。适用于腮红肿硬痛。

2 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更换2-3次。

3 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4 一般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保证液体摄入量。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

5 病因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

第五篇: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 6515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编号

书名

1. 2. 3. 4. 5. 6.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作者

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4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

定价 ¥98.00 ¥150.00 ¥150.00 ¥68.00 ¥130.00 ¥130.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全套价格优惠… …

有需要 请电话咨询:

出版发行部:010-5129 6515,1312 1717 122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 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试点单位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1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2张
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大全)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