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全文)

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全文)

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第一篇: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观《穹顶之下》有感看完柴静《穹顶之下》,感触颇多,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雾。

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

第一篇:观穹顶之下有感3000字

观《穹顶之下》有感

看完柴静《穹顶之下》,感触颇多,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 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

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在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

对此,我个人觉得:1.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严格监控企业的排污标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节能减排是一种修行。降低个人的物质欲望,少做一些对环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事,我们应该团结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对抗雾霾,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可以让天再蓝起来,水再清起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环保与雾霾的问题3.就是国家的经济转型问题,我国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国家应该促进企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不能赢了经济,输了环境。先经济再环境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要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相结合,实现双赢的结果。4.当今的中国的发展,令人担忧,也令人充满希望!希翼大家众志成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雾霾这个可怕的苍穹,还中华大地一个漂亮清新,为生活在现在的我们能够经常看到蓝天,看到白云,不因空气生病。。。。

谢谢,以上是我个人的观后感。

第二篇: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节前度过柴静的《看见》,喜欢书中诸多的数字新闻、事件记录及对其真实、客观的报道。再次走进柴静是源于网络视频——《穹顶之下》,似乎在一日之间,整个互联网都是关于柴静和大气污染的消息,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迄今在24小时之内播放数量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它所掀起的浪潮还是蔓延当中,这是柴静的力量。

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阐述了雾霾“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片中,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将十年前调查的环保问题在今天社会的水潭里激起大的浪花,再次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

记得几年前曾为“霾”这个字感到困惑,还误读为“li”,百度后得知是用来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于是“阴霾”一词时常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有一年冬天,单位同事驾车撞在了一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上,说是雾大、能见度太低,直到有一次从天气预报中得知“霾”本意是风夹着尘土,再到后来的PM2.5颗粒,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健康和交通的阻碍和杀手。

我们从小就学习过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观,我们知道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带来另一层面上的劣势,同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煤炭、交通、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令人心痛不已。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 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柴静在片中做出了明确回答: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雾霾像突然刮来的一股西北风,让整个中国都得了个重感冒。河北山西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巨大,致使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江南沿海地区也步入了雾霾的阴影之中;就连杭州一年中竟有200多天处在雾霾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汽车燃油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

柴静通过视频《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早在1989年12月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面对柴静提问时,一位环保部官员的幽默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就像我们石油行业,外排污水COD检测、环境监测、大气排放、臭气处理„„哪一样不达标轻则罚款,重则喊停,可我们既要面对劣质的原料,又要面对产品的质量升级。各采油厂为了提高抽油井的采出量不断地加注化学药剂,产品升级除去技改技措和优化操作外再就是加入化学试剂和油品调和,机杂、油泥、氯离子、添加剂等不但给我们增加了成本,还为总厂产品质量升级带来更多、更大困难,为营造碧水蓝天工程建设,我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治理雾霾是领导和政府的责任,片中也说治理雾霾的关键是能源体制改革问题,但当务之急,雾霾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除去买净化器、戴口罩、少出门,我们还要从自身做起,因为治理环境更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我家有辆车,除了老人孩子、机场医院,基本上不开。”当视频播放后,网上曾热议柴静这段话的真实性,可不管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我选择信。时下不少人把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视为权利和身份的象征,更有人认为车子是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两年前,老公考了驾照,买车也曾成为我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二老,非常支持,起初我觉得交通方便、利用率低,感到车子不只是一种奢侈品,更是一部烧钱的机器,再后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我对车子有种恐惧感,直到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减少雾霾,保护环境”,我终于找到了自嘲的有力证据,因为我不想沦落到柴静所说的——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麻木之中。

有疑点,然后去采访,去提问,去请教,了解基础知识,探索数据真实,去反思,去对比,去学习,把自己投身到每一项调查的事物当中,去揭露事实的真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引荐国外的案例,客观地去陈述,我看到的是柴静作为新闻人的严谨和敬业。愿这部《穹顶之下》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第三篇:敢问未来路在何方 ——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文/小朱向前冲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地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凝视你”——题记

最先认识柴静,是因为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那时候的她,还是一个不满三十岁的邻家女孩儿,素颜短发,清新自然;最初对柴静有点思考,是因为2013年她的那部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那时候的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知性女人了,靠着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已经历练成了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了;而现在对于柴静的稍微有些深入了解的,则是2015年初她推出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而这个时候的她,已经俨然成为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公之女神”了,不为别的,就是她的那份职业操守。我深知,我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但即便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足可以称得上称职了。因为她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接触并了解的。所以,不管外界对于柴静的这份深度调查持何种态度,至少从我这里而言,我是非常佩服并全力点赞的。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或者说是公众人物,能有这份职业操守,有这担当来承担事后的责任,有把这些比较机密的内部材料公之于众的非凡魄力,这就足够了。尤其是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各种利益链条交织其间,种种关系彼此之间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前提下,更是难能可贵!

之前的我,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我与雾霾的距离是这么远又那么近。认真看完纪录片之后,我的内心是很有一些感触的:雾霾的罪魁祸首不一定是燃烧煤炭,但是煤炭的大规模燃烧,尤其是那些劣质煤的燃烧,绝对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到这些感受,其实我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煤炭行业带给整个社会的福利,尤其是我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和这个行业打着交道,或者说就属于其中的一份子——我的妻子是煤矿企业卫生所的一名护士,我的上届学生家长,绝大部分是煤炭企业的一线工人或办公人员,我的这届学生家长,也有差不多一半在煤炭企业上班,维持着一家的生活,我在学校的同事的家属,有很大一部分也属于煤炭企业的各级领导或一线工人,这对处于中间的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另外一方面,我又不得不对这些身边的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感情”,或许是深受这份调查报告的影响吧。之前,对于所谓的PM2.5我是真的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也没想着去深究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处于我们济宁这个据说几十年后就要成为孤岛的城市当中,我又不得不对它产生应有的重视。毕竟,我小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虽然并不是在市中区,但是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冬天看着冰纹一轮轮向远处慢慢延伸,我感受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的那份优雅之美。犹如柴静说的那样:我们看着这一幕,心情就像一个小孩子看着最后一颗糖,你不吃你知道它就要化了,你吃你又知道快没有了,那种又甜蜜又忧愁又气急败坏的感觉„„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将来也出现那种感受——没看见过真正的星星,没看见过澄澈的蓝天,也没见到过真正的白云!就像那个六岁的小女孩王慧卿说的,现在想想,生活在其间的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又究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些什么?

城市化,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初中的地理课上,甚而至于高中的地理课,以至于高考都会出现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对我们这些从农村一路拼搏,好不容易定居在其中的人而言,是多么的美妙,又是多么的让人羡慕。但与此同时,城市的超速发展,也造成了我们不可预知的更多的麻烦。这些,应该都属于事物的两方面吧,辨证论告诉我们的不正是这些内容吗,一种新兴事物,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肯定会留下一些或当下或长远的弊端。当然,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给了我们这些人便利的条件,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几十年来的繁荣与进步。未来还会有几亿人要继续进城,继续给所在城市带来财富,继续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可思议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会享受城市带给我们的福利,带给我们的便利,然而,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现在所急需的吗?真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所必须要经历的吗?这些阵痛,也许我们现在体会不到,但是在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我们肯定会深受其害!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我们生活所必需,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有!

写了以上这些内容,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这些却是我看完影片之后,真实的感受。就像柴静所说:历史就是这样被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尤其大,尤其是当柴静说道:但是在等待一个国家建立和完善一个庞大的体系之前,我们究竟能够做什么?是的,这就是我所思考的,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所应该思考的——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人。是的,我们这些普通人究竟能够做到什么呢?我们这些做老师的,除了教授课本上的文化知识之外,又能教给我们的学生什么呢?影片的最后,我只记住了几个数字,真的是几个数字:12369。这几个数字如果你不打,它就永远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如果你打的话,它又代表的是什么呢——你只要打,就肯定会有执法工作人员出现!话说回来,谁也不指望那一点奖励金额(也不一定就有奖励金额)而去挖空心思找这些污染源,我只希望,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未来清新的空气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还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真正的碧水蓝天!

“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谨以此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希望我们能多为我们的未来想一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想一想。

至于各位能否看懂,只能说我的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也不知该说什么了。

第四篇:穹顶之下

首先我很敬佩像柴静这样的媒体人,之前就觉得她与众不同,尤其是她采访别人时呈现出来的那种端庄,淡定,稳重的表情和犀利的提问,都让我很看好她。 昨天看完这部她自费去拍的纪录片,更加深了对她最初的印象。有意义的人生难道不就是去做一点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吗?

从一个科研者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觉得拍的很不错,就像一篇文章一样,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而且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就能呈现出这样的报告,和她扎实的电视编辑功底不无关系。

首先是表明她拍这部纪录片的起因:她的女儿没有出身就得了肿瘤,让她想知道为什么?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还是大气污染惹得祸。这是一个母亲的本性使能。 因此她探访了很多专家学者,给出来近几年来中国雾霾天的统计数据,数据不仅有国内的(中科院)还有国外的(NASA),可见她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在 确认了雾霾的严重性以及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雾霾天数和急症人数成正比,每年有50万人死于大气污染,颗粒物污染是癌症的最大致病因素)之后,那么她开始分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才能消除雾霾。1. 什么是雾霾?2.雾霾的主要成因。3. 如何消除雾霾,我们能做什么?

对于什么是雾霾这个专业的问题,她用了一个形象的动画片来阐述,描述了PM2.5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各个器官,并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大量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其他国家也照样烧煤,大量汽车奔驰,不会有这么严重的雾霾呢?进一步探究,发现根本原因是腐败,存在很多汽车的造假,规定是一套,实施是另外一套。为什么没有政府部门管呢?在利益的链条下,政府官员只能表示无奈。很多事情,他们只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中国人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作祟。虽然从小就被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真遇到什么事,都会避而远之,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罪犯在大庭广众之下犯案都没有人出面制止。所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体制。 对于如何消除雾霾,有很多解决方案。从国家而言,就是立法提高燃油的标准,并且开发新的能源。其实我国有很多天然气没有开发,但由于能源市场没有开放,所以没有足够多的开发商去开采这些能源。那为什么不开放?说是能源安全的考虑。可是就目前而言,能源市场的开发是利大于弊吧,为什么其他国家都能开放,难道他们就不用考虑安全问题吗?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政府的高管都知道问题出在哪,但就是没有有影响的人出来做个表率。能源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利益纷争大战又将上演。从我们个人而言,就是尽量做到减少排污,并监督身边的人做到按规定排污。12369,有多少人第一次听说这个环保监督电话?希望大家都能做到身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一起努力,共建美好家园。

一夜之间,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强势复出,从情感切入到数据分析,从权威说法到调研对比,征服了所有“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中国人,其中也包括新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这边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刷屏狂欢,更宣布一个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雾霾是什么东西,雾霾来自哪里,讲得深入浅出很通透,但问题来了,片中对我们老百姓该做点什么的建议,笔者以为完全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因为遗漏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清洁能源的应用。

该纪录片中强调要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老百姓应该使用清洁煤炭,有效过滤油气燃烧的排放,这些固然都是减少雾霾的方式,而且是伦敦、洛杉矶等国外验证过的有效方法,但这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雾霾可能少了,但还是雾霾的源头还在,并不能根本上消灭它。

片中提到日本国的人口、汽车密度很大但并没有中国式的雾霾,其实日本除了严格的排放法规外,还另有原因。日本大力发展新能源应用,并通过高额补贴,鼓励工商业建筑和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在新能源领域,水电对生态的破坏日益凸显、风电质量不高且资源有限、核电也隐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太阳能无疑是安全又环保的能源取用方向。

太阳能是地球是所有化石和生物能量的来源,而且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热水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太阳能发电在国内的应用却非常少。

太阳能光伏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任何的污染排放,并有长达25年的稳定使用寿命,直接使用太阳能转化的光伏电力,来逐步替代传统的煤炭和油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无疑是消除雾霾的终极方式。针对中国能源消耗结构的东西部巨大差异,大力发展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无疑是解决东部地区雾霾的一剂除根良药。

在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安装家庭光伏发电站就像购买普通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能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还具备光伏理财、光伏养老等投资属性。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德国尤其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其国内约20%的电力供应来自于千家万户的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

从煤炭到石油天然气,再到可再生能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来自于能源领域的革命。

前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2014年嘉兴分布式光伏现场会议上提到,分布式光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也是目前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

2014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出面调停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并频频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产能,并掌握全球最好的光伏技术,为什么95%以上的光伏产品都出口西方,让外国人享用清洁绿色的能源,而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不用?

“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再次对柴静的环保责任感和勇气表示敬佩,是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唤醒了国人对雾霾的麻木和警醒!虽然各路专家对《穹顶之下》指手画脚,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耀眼的光芒,它必将在中国环保史和新闻传播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这不仅仅是柴静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我们与雾霾的不共戴天之仇,消灭雾霾,匹夫有责!

1、我不认为中国环保或雾霾问题的根源是能源管理体制。

剔除一些非人为因素(比如,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后果),根源其实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激励:GDP增长能带来政绩与财税收入,为此地方政府没有足够动力推行环保。约束:地方政府基本不受本地百姓、媒体、法院的约束,被环境污染伤害的人很难得到救济。

设想一下,北京上海要求工业企业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很多京沪企业丧失竞争力,就搬到小地方。小地方也很欢迎。就如柴静片中有企业主所言,有些企业不守法,我如果守法,肯定竞争不过他们。在迎合企业、搞GDP方面,中国各地方之间是竞争关系。当“裁判”下场比赛,选择性执法的背景下,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2、目前能源(电、油、煤等)管理体制是什么情况?

煤:价格市场化了,没人管。央企的煤产量占比不高。民营煤企非常多。计划电煤的价格原来可以由发改委定(因为它可以批铁路的车皮,所以大家给面子),后来也没有了。就因为市场化,所以煤产量上得非常快,行业一度蓬勃发展。像山西,管煤的,就是本省的政府。关小上大的是它,收出省费的是它。全国的安监部门也有权力,要求煤企计提了不少安全费。

电:电网是垄断,主要有2家,国网、南网,划地而治。电网对电厂上网电量有很大影响,倾向于用比较便宜的电。比如,夏季水电多,它可以少采购火电。发电厂很多。电价核定、项目上马审批路条在发改委。电监会权力反而不大。

油:发改委管成品油价及项目审批。但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比较集中。中石油、中石化在成品油生产、批发零售的市场份额很大。要破垄断,得放开成品油及原油的进口。反对放开的人认为,这样不利于与国际巨头谈判价格。

3、用煤发电是没有办法的。

中国选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模式是被迫的。因为没其它办法。缺电的年份是2003年以后,国家上马大量火电、水电。装机总容量从02年底的3.6亿千瓦增加到04年底的13.6亿千瓦,增长3倍。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风电、光电的单个电厂规模通常也小于火电。单个火电目前普遍是60、120万千瓦以上,风光电普遍就是几万十几万千瓦。电网与电厂之间要有输电线路,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很正常。火电厂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

要在电力生产领域,减少煤的用量,恐怕无法回避使用核电。至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我个人觉得是有空间,但三五年内不会太大。如柴静片中称,中国天然气还有很多没勘探,潜力大。但采气污染也多,耗水,如果埋藏深,成本是不是可以比目前降低也不知道。页岩气探矿权是向民企开放的。要达到美国的产量水平,中国页岩气需要增长50倍。但中国的开采技术、埋藏条件、水资源等,都没有美国好。

4、油

成品油、原油进口原来管制很多,民企很难得到进口权,现在确定后者放松,前者民企很少。成品油生产也比较集中,但山东有一堆民营地炼。由于前面提及的地方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有问题,执法不严,地炼质量还不如中石油、中石化。同样,在前述背景下,如果完全放开,油品质量不一定能因为竞争而提高。煤就是例子,你强行要求一定要洗煤,很多民企煤企会不执行。没有人民战争,光靠环保局,是拿它没办法的。

换言之,我不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是导致中国油品质量差的根本原因。不是。如果习总重视,一个电话,两油也许会比西方大公司更有效率地实现油品升级。为什么不?以前是CPI高,油价高,担心影响经济。当时两油的炼油是赔钱,需要国家补贴。如果在提高油品,国家还得再补贴更多,财政有点难度,决心不容易下。目前油价不高,CPI低,机会其实很好。就看领导人的决心。这也算是GCD体制下的优势吧。当然,结果会导致油价提高。这个没办法,除非降低相关税费。

5、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国环境质量?

显然,首先得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GDP考核,中央与地方的分税等等。这个很难。尤其是约束机制更难。不展开了,敏感。

其次,我个人认为不能光指望环保部、能源局甚至是地方政府,还得发动“人民战争”。比如,在公正高效的法治下,允许个人发起有关环保的集体诉讼,并能获得天价赔偿。目前,已放开公益组织的环保诉讼。但还不够。 只要引入美式诉讼与天价赔偿,老百姓才会积极投身环保,吓住企业。看过柴静片子就知道,肉饼店、建筑工地服从环保局的管理,焦化厂之类的就比较不服了。因为企业会权衡利与害,如果不环保带来的损失有限,环保带来的成本过高,它肯定会选择污染。

所以,得提高污染的成本。光靠环保局的几个人几条枪,不够。得人民战争。光靠公益组织也不够。

中国华北地区的高污染,也有人口过多,密度过大的原因。当然你可以说,东京香港纽约密度大,就没事。确实。但毕竟我们的管治水平不如它们。而且中国的人口密度也确实太大了!

华北农民普遍是烧煤采暖,由于人数太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无解(在富裕或小康起来之前,讲究环保确实是奢侈的,这话不中听,但是铁一般的事实)。北京市有钱,让市区改电采暖,气采暖,给补贴。效果如何?我这几天在西直门边上、动物园北、气象局东的平房区看到大量蜂窝煤。在四季青桥西2公里的几个村庄(西四环外),我更是见到无数块煤,堆在房前屋后。

北京尚且如此。

题外话,放松计划生育,用目前出生率低,或者人性化的角度,我完全支持,时机成熟。但如果是为了经济增长,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我不支持。因为个体的就业、人均GDP比GDP总量、人口红利要有意义。为了经济增长而鼓励生育,是舍本逐末。今天又看到有不少人从经济角度鼓吹放开生育,估计是为了说服我党。否则,说不通的。

第五篇:《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逻辑陷井。

雾霾的实质是工业污染,从英国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雾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见一斑。工业污染分析,从宏观来看,应该看其中占比,分析出主次污染,然而解决之法同时要兼顾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

柴静《穹顶之下》,举例自己早年采访经历、自己孩子问题,从感性入手分析出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进而分析各种工业、生活等污染所占比例。工业上,石油、煤炭造成燃料粗糙、不愿提升工艺水平、能源系统控制能源标准设定等,导致能源标准达不到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十分成功,因此提出国企工业逐步开放、有条件提升能源标准。生活上,借鉴美国加州汽车管制法,提出柴油等重污染汽车加装空气净化器,油烟净化器、减少汽车出行等。

柴静逻辑清晰,看似入情入理,在此,我再次梳理一遍柴静的逻辑。

工业污染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原料,比较发达国家也用石油、煤炭等,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根本在于中国标准过低、大企业形成利益集团进而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提升油品、过剩生产等,进而归结于国有企业垄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出的能源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一定解决环境污染,私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配置资源,竞争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要考虑竞争的尺度在哪里。2013年9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名为《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制伦敦三成电力》,里面称“而投資並購范圍,則從基礎設施到房地產,從零售業到實體企業,涉及領域相當廣泛,以至於有英國媒體更是聳人聽聞地用“中國人買下了英國”的標題對中國資本進入英國進行報道。”可见,基础设施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过度开放只会引起过度恐慌。

再来看看《对话丁仲礼》,柴静和丁仲礼的逻辑。先是从哥本哈根会议现状说起,“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会议,却不能谈妥《根本哈根协议》?”丁院士从国家利益解读什么样的节能减排才是公平的,接着在柴静的逼问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参杂个人利益而应该可观陈述事实,丁院士回答说这不是个人利益,这是人权和发展权的人类普遍意义,也说明了自己这样作为科学家却不采用“科学”做法的苦衷。

柴静假设的逻辑大前提是,气候问题是人类共识,隐含逻辑是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因为气候问题关乎人类生存。

这个前提忽略了,人类共识是多个共存的,个别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吃饭问题;还有人类共识,其实也可能被集体共识所充塞,比如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即存在一个集体共识,代表了全发达国家发言。

总而言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做逻辑分析时候,没有切切实实界定“人类共识”、“公平”和“根本哈根协议”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更涉及了国家利益等政治经济文化各层次问题。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工业进步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国家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借鉴,但不可全盘西化,更不可以盲目提倡。从逻辑上分析,开放国企并非是解决工业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逐步探险实践的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