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篇:荷塘月色导学案含答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走进《荷塘月色》
【梳理·积累】
一、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关于作者作品:
朱自清(1898.11 —1948.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作者逸事: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
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从这一段故事可以看出,书对于朱自清来说,真的是最宝贵的财产。
2、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二、语言知识
3、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
酣睡()颤动()梵阿玲()独处()袅娜() ......
脉脉()参差()妖童媛女()乘凉()宛然()......
皱缬()踱步()蓊蓊郁郁()弥望()敛裾() .......
煤屑()幽僻()倩影()羞涩()酣眠() .....
还有哪些是你容易读错的字?请查字典后整理下来。
4、你能写准这些字吗?
点zhuì()bān驳()miǎo茫()shà时()
和xié()没精打cǎi()xī游()diàn念()
还有哪些是你容易写错的字?请动笔写一写。
5、你能辨清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1)斑驳:稀疏: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安宁:宁静:这几天心里颇不。
6、读下面两句话,品一品分号的用法。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7、说说下面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微风过入,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阅读·感知】
三、内容初探
8、在这篇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文章里,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9、找出文本中直接抒写作者感情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的情感都经历过哪些变化?
10、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景致?有哪些景致?荷塘月色的景致描写中,你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11、第7段作者回忆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部分的描写的氛围与前面有什么差异?作者为什么写这个
【质疑·交流】
12 、阅读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写出来与同桌交流。
第二篇:七律长征 导学案含答案
《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技巧初学
2、毛泽东诗歌名句搜集整理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 背景、文体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
四、
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 ) 磅礴( ) 岷山( )
2、解释词语。
等闲 平常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三、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远征难 只等闲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不怕 只等闲
3、其实当时红军
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战胜困难信心 乐观精神
2 对第
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4、全诗感情基调是: A、忧愁、 B、恬淡 C、缠绵 D、激昂 初步鉴赏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___英雄____气概和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_翻山 __。请鉴赏本句。(修辞情感) 反衬
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高大山峰比例变小.突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苦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应怎样理解? 暖:5月春暖金沙江暖气蒸腾。烘托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 寒:大渡河河水汹涌,与暖对应,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_革命乐观_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课外拓展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下了很多慷慨豪迈的诗歌,如《忆秦娥 娄山关》 《清平乐 六盘山》《六律》等。同学们,考考你。你会说出哪一句。 五.名句积累(搜集整理毛泽东诗歌) 1.踏遍青山人未老,_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4.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第三篇:寓言四则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四课 寓言四则
远襄镇一中 高素萍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重点难点】
能独立分析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会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资料助读】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4、《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了课文后,独立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较量( ) 凯歌( ) 遽( ) 髀( ) 跛( ) .......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 课堂导学
一、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寓意写在书上)
二、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思考下面问题。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⑤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此之外,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7、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相同点: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除了这二点之外,请再写出一点不同之处,能写出二点更好。把内容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三、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课时练习】
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完成下列问题。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战斗前: 战斗后: 3.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文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和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对照《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3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汲( ) 杞人( ) 崩坠( ) 躇步跐蹈( )舍然(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
国人道之(
)
不若无闻也(
) ....身亡所寄( ) 因往晓之( ) 其人舍然大喜( ) ...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认真阅读《穿井得一人》并口头翻译,之后再回答下面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二、认真阅读《杞人忧天》,并独立翻译成现代文,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练习】
阅读《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5、你如何理解《穿井得一人》中宋君的形象?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杞人的形象?
答案
5 课前预习 1.略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4.①.√ ②.× ③.√ ④.×
5、C
6、B
7、请你自己用心去概括,相信自己,参考答案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被小人物打败。
★ 课堂导学
一、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④略
⑤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
二、 诵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骄兵必败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略
【课时练习】
1.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2.是因为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胜利的信心;是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3.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骄兵必败 4.B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 略
2、等到
说、讲
不如 无、没有 告知、开导 同“释”解除、消除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4)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课堂导学】
一、
1、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
5、略
二、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废寝食 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2、由表及里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6、略
【课时练习】
1、倒塌,坠落
果然,果真
即使
四方
2、(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3、略
4、以讹传讹
5、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
6、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
7
第四篇:山东省高中语文4.1.1《荷塘月色》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xiexiebang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属于苏教版必修二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一花一世界”板块。重点是鉴赏分析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
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四、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作者用他的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具有一定的写景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味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 当堂检测 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准备资料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㈠、预习检查 总结疑惑 ㈡、情境导入 展示目标
导入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 1点拨: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 听录音,学生欣赏
3、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
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哪种修辞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归纳:按照作者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描写荷塘的景色。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最后写送来的缕缕的荷香。作者先展示三者的静态,用 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它们的神韵。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把缕缕荷香比作“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教师归纳:文中运用“颤动”、“传过”、“闪电”、“霎时”等词,把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恰当地表现出来,把只能意会的细微之处,确切地言传出来,可见作者用词之精妙。
本自然段中多用比喻,是一个特点,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喻,有时用一个,有时用两个。凡是连用两个以上比喻的,称为“博喻”。如本自然段中用“明珠”、“星星”比喻荷花就是。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具体鲜明,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明确:通感(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表达效果:"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使人把花散发出的清香若有若无、轻淡幽香与远处高楼里传出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约缥缈的情形相沟通,从而产生出特殊而美妙的艺术效果。
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读者的想像和联想;其次深处此境,提到梵婀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给原有的意境带来温馨、幽雅的氛围。
4、读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景色,作者活用“泻”、“浮”、“洗”、“笼”等动词,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 月光 (自上而下) (密集) 青雾 (自下而上) (泛开)
叶和花 (在瞬间视觉中改变了自然色,泛乳白色) (媒体显示)
5、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写了杨柳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目的是以树写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心态:我什么也没有(照应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照应三)
十、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5 -
第五篇:《荷塘月色》学案
天一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学案
2010.11.5
《荷塘月色》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1
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
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
踱:_____________________。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例:______________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一(
老师小结(略)
(三)总结扩展
“作者思路,遵路识斯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 ~ 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
四、
五、六段。
(一)再读课文
一、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
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1)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二、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齐读第6段,
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揣摩语言,
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二、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难点探析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略)
(五)课后作业
阅读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