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精选)

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精选)

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第一篇: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名师学案七上第25课世说新语学生用书《七上名师学案•学生用书》25、世说新语自主预习案1、给加粗字注音。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尊君在否( )2、文学常识填空。

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

第一篇:名师学案七上语文答案

名师学案七上第25课世说新语学生用书

《七上名师学案•学生用书》

25、世说新语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 ) 雪骤( ) 柳絮( ) 无奕( )尊君在否( )

2、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两则》选自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

4、译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默写。

(1)公欣然曰:“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兄女曰:“___ _____。”公大笑乐。

(2)元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人惭,下车引之,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咏雪》问题:

6、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7、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8、“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

9、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10、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12、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拓展检测案

13、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

②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列各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16、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课外阅读: 徐孺( )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 )如人有瞳( )子,无此必不明。”

18、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9、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尝:_________ ②譬如:____________ 20、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徐孺子年少聪敏,他从月亮联想到_____________,把月中物比喻为_________,反应极为敏捷。

《世说新语》

1、fù zhòu xǜ yì fǒu

2、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 刘义庆

3、(1)家庭聚会 (2)讲解诗文 (3)拉 (4)回头看 (5)离开。 丢下,舍弃。

4、(1)跟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2)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起。

(3)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5、略

6、古义: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儿女”专指子女。

7、文中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8、公“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9、不讲信用,粗野无礼的人。

10、“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无信 无礼

12、言之有理即可。

13、略

14、略

15、友人、陈太丘、友人

16、无信 无礼

17、C

18、rú yé pì tóng

19、①曾经。 ②就好像。

20、如果月亮中没有东西遮挡,他应该非常明亮吧?

21、瞳子

22、人的眼睛 瞳子

第二篇:初三语文七上复习学案反馈卷

七年级上复习学案反馈卷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chī想yîu惑xuān腾一(shùn)间(níng)成

(huàn)想(sǒng)立高不可pān瘦骨(lín xún)

头晕目xuànchuî泣小心(yìyì) 收liǎn

擎天hàn地:形容力量巨大。庸lù小qìbâng溅

忍俊不jīn:忍不住笑l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zhàn放

zhù立 仙露qiïng浆 沉jìn童稚zhìmiǎo小

鹤lì静mì更胜一chïu高垣pì nì连gân

寒zhàn苦心孤yìdǎo告滑稽chãng澈chān合 liàngqiàngbì护hài人听闻hái骨 .

险象diã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心旷神yí闲暇().

蹂躏(tiào)望suǒ事梦mâi栖息 喧xiāo

二、积累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江春入旧年。

3、《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观沧海》他

用,;,

5、在学习中,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孔子所

言,。

6、

7、,却话巴山夜雨时。

8、水何澹澹,

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作者思念家乡的名句

是:,。

10、《天净沙·秋思》的主旨是。

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 ..

⑤是知也() .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⑷此独以跛之故() ..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七上6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和煦士jué 称职chèng .xù 闪烁.shuò 爵..B. 陛下bì 咫尺chǐ 呈报chéng 妥当tuǒ ....C. 酬唱chóu 船舷n 滑稽..xuán 御聘.pì.jī

D. 颤栗zhàn 唾沫缈piāo

清澈 ..mo

缥..chè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荧明澈的仙岛,岛上的壁玉宝石光艳夺目。 B.《千里江山图》这个栏目运用“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描绘出祖国的锦绣山河。 C.一不留神,张奶奶被路上的石块拌倒在地。

D.小王今天下午到呈列室里检查物品损坏的情况,并将最终检查结果陈报给上级。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 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4.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那位老师爱心助学的事迹真是感人肺腑。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他整天沉湎于这种低俗的流行歌曲中,真是不可救药。 ....D.报纸上刊登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地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酒导致多人中毒。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B.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不法行为,应该以严厉的打击。 C.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漂泊》,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20多年的毛里求斯籍华裔作者之手. D.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①②④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③②④

7.以下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白雪公主》、《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都出自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手。 B. 《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作者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的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和《罗亭》等。

C. 《天上的街市》作者是郭沫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第1节中灯星互喻,虚实交错,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采用了想象的手法。

D.列夫·托尔斯泰,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8.默写

(1)远远地街灯明了, 。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 。 (3) ,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

1 话:

。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老去的舌尖》,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9.本文的标题为“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4 分)

10.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食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4 分)

11.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4 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12.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

(二)阅读《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节选自《课外阅读》)

13.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B.人类需要脸红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可能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正因错误行为而懊悔,以避免冒犯可能导致的暴力冲突,从而促使人类讲诚信,更团结。

C.第④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中的“大多数”从范围上对对象加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情实感,脸红发出的信号比语言要更准确。 15.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16.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时往往会

脸红,但也有犯了错误却不脸红的情况出现,请从生活中举出一

3 例,运用文中的科学原理,简要探究其原因。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话写出

一、二两句的意思___ ___________。 2.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3. 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义,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再次路过,“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10. 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在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2.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4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 ,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 。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 ,又指 ,诗中的周郎指 。

9、这首诗是 诗。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 .2.有朋自远方来(

)

.

5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可以为..师矣(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22. 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意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意思是

五、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六、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义:

子所意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第四篇:七上18—19导学案

第18课我说民族交往

——探究活动三

活动目标:

1、 通过收集有关的小故事,加深了解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2、 通过演讲民族交往的历史故事,积极宣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3、 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形式:故事演讲比赛

活动资源:

1、课本上的有关内容

1、 有关的图书资料和影视资料

活动过程:

1、全班同学分成4组,各自收集有关民主交往的历史故事,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出使西域、班超重开丝绸之路、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七擒孟获、孝文帝改革等。尤其鼓励收集整理所在地区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故事,时代可以不限。

2、每小组选派2——3名学生参加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每人演讲的时间为3——5分钟,要求内容切题、语言规范、富有激情。

3、每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和老师一起组成5人评议小组,评选出“故事创作奖”和“演讲优胜奖”若干名,并宣布评奖结果。 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第19课 文字演变 学习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 自主学习:学习课本101--105页,回答下列问题:

1、 记事

2、我国的文字是由 逐渐演变而来的。

3、甲骨文:

⑴、定义:保存在 代 上用以记载 情况的文字,称“甲骨文”。 ⑵、发现时间: 朝末年。

⑶、发现地点: 西北的小屯村。

⑷、地位:是一种比较 的 文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是 的。 二.合作探究:

1、《说文解字》

⑴、作者: 时,文学家 ,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 ⑵、内容:

①归纳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 、 、 、 、假借、转注,即所谓的“六书”。其中 、 、 、 是汉字构成的四种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而假借、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法。 ②发明了汉字的 。

2、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 、 、 、 以及连笔书写的 和 。

3、汉字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三.课堂检测

1、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中国汉字发展的顺序是(

)

A、甲骨文—金文—小篆

B、金文—隶书—小篆 C、甲骨文—小篆—金文

D、甲骨文—楷书—金文

4、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火 B、文字的出现

C、制造工具

D、定居生活

四、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 chóu(踌)躇

蹒跚(shān)

琐屑(xiè)

颓唐(tuí)

diàn(惦)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 背影 作用 虚写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 实写 车站送别

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 实写

父子告别

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 虚写

文章结尾

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三、合作探究

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提示:试从衣着、体态、走路姿势、动作、年龄、心态六方面分析。)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文中共有4处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生情的悲哀伤心。

第二次的“泪”是看见父亲艰难的为我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给作者留下的“背影”,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担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显得不雅、难为情、笑话我,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四、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 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D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4.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

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5. 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教学后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