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通用)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通用)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教学建议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

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

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于这点,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教师通过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人类执着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教学建议

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态系统,让宇航员可以更长时间停留在太空。

学生很容易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开发宇宙离我们很遥远,而事实上,人类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重要的成果。尤其空间资源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很理想的资源。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很多飞行器和人造卫星都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供给。发电后送回地球在目前是科学家的设想。对于矿产资源,目前还处在采样分析阶段。但毫无疑问,人类开发宇宙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时间

探测器

探测方式

探测内容

探测意义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

【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演示】保护宇宙环境部分。

【提问】发展航天事业固然重要,但这些空间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体积越来越大,对航天器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举实例说明对航天器的破坏),太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将其清除掉?

【活动】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体清除的办法(发散思维)。

【总结】对宇宙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保护,重视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按类别和逻辑关系组织材料、演示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人类探测宇宙历程、探测成果的资料。

(2)总结人类的各种宇宙探测活动取得的成果,制作成合适的讲演稿向其他人演示。

(3)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

【注意事项】

(1)学生应该分组搜集资料。教师可以将可能的领域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比如可以 按照国家分别搜集或者按照开发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军事、空间通信等)进 行搜集,或者按照时间段(最好是能体现科技发展实现的跨越)来搜集等。

(2)在讨论人类开发宇宙的现实意义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巧妙的引导。

第二篇:高中化学专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1.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苏教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三单元 学情分析:在初中《科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初步了解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电性关系;已初步了解元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及同位素的应用。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在《科学》教材中未涉及,但在初高中衔接教育中已作初步讲解,学生基本可以写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出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编排在化学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两个单元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在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带入化学的微观世界。在本单元中主要介绍原子结》中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2

表的知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 .1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 .2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8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

学反应的本质。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

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素、同位素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 1.

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及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2

据的能力。.通过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分析,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让学生学会推理、归纳的方3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 索的热爱。通过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领悟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重点:

.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量的关系。 1 .化学反应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的变化,以及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 课时 1 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世界史上最早提出“原子”这一名词的人是谁吗?(学生中会有人说道尔顿、德谟克利特……)对,在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哲学5概念上的“原子”这一名词,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在希腊语中,原 子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又是什么呢?

“中国”图片。 【投影】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硅晶体、以及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用原子书写的【讲述】这是我们借助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得原子的表面,那原子的内部结构又如何能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个足球场的超级显微镜,5占地亿英镑、3.8英国耗资呢?据报道,此项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当然科学家经其他实验研究已证实,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显2500然,从年来,2500年前的古希腊到今天,“原子”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明显地变化。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的结构的呢?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又有哪些科学家页的交流与讨论,并找到重要的科学27~28对此作出了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

家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学生】学生阅读。

【板书】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讲述】好,阅读完了,大家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足迹来认识原子。那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哪

几位呢?年,提出了具体的原1803在【讲述】在近代化学史上,最早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人是道尔顿,

子模型,建立了近代原子学说。那道尔顿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集体回答)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学生】年,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并且发现电子是带负电荷的,且质量1897【讲述】可是,在非常的小。由于原子呈电中性,所以汤姆生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中,年提出了被称为“葡萄干面包1904于是于正负电荷总数相等。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镶嵌其中, 式”的原子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时发α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做1911【讲述】科学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生意想不到的现象。 粒子散射实验图片α【投影】 【提问】从这一实验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1【学生】 、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很小的粒子——原子核。2 原子核: 【板书】卢瑟福:原子 核外电子 【投影】卢瑟福的主要观点: 、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1 、中间有一个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且体积很小的粒子——原子核。23 、电子随意地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9【过渡】后来,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原子核是由(

年)中子构成的,并且发现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显电性。1932年)质子和(

质子

原子核 【板书】 中子 【过渡】那么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以及与核外电子之间有何联系呢?由于原子呈电中性,

粒子散射实验和表中的数据,请思考:α质子数。结合卢瑟福的=由此可见原子中,电子数 【投影】

电子 中子 质子 -31-27-27 /kg 质量 9.109×10 1.675×10 1.673×10

1/1836 1.008 1.007 相对质量 信息提示:

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所得到的数值。

相比较所得的数值。1/12原子质量的C-12相对质量:质子、中子的质量与 【投影】⑴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的质量关系

⑵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的关系

⑶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生代表回答结论。 所有中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所有质子的质量 所有中子的相对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有质子的相对质量

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

电子数=质子数

电子数=、原子中:质子数1【板书】A质量数( )N中子数(+)Z质子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追问】那在离子中,这些等式关系还成立吗? 电子数±电荷数=【板书】离子中:质子数【过渡】不同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是不同的,那能否用一个符号准确地表示出一 个原子的具体组成呢?AX表示原子的质Z表示元素符号,X其中,来表示【讲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原子的组成符号Z 表示原子的质量数。A子数,AX

【板书】Z可以表示为:C-12【讲述】如 12C 【副板书】6 个电子。6核外有个中子,6个质子和6原子核内有C我们可以看出该从这个式子中,【讲述】2【讲述】接下去,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组原子组成符号,请仔细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321121413HHHCCC ⑵ 【投影】⑴111666 互为同位素。所以应该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学生】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不同, 【讲述】分析得很好。 【投影】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121413CCC它们的、、比如 【提问】同位素原子的组成不同,那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66614C 的……性质一样吗?在考古断代中就利用了6【讲述】很好。利用某些同位素的放射性,我们已经将同位素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工业、农业、能源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甚至是国防事业。说到国防,我们自然会想到核武器,大家知道 现在全球局势最紧张的两个地区是——伊朗和朝鲜,都与“核”有关。其焦点是朝鲜核电站采用轻水反应堆还是重水反应堆。“朝核危机”已引起全球瞩目,【投影】239Pu,这种可由铀)-239(重水反应堆核电站在发电的同时还可以生产出可供研制核武器的钚94

239239239PuUU ) C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与衰变而得,下列有关β,经过多次)-239(949292

B.二者是同一种核素

.二者互为同位素AD.二者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二者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过渡】从卢瑟福的核式模型,我们充分认识了原子核的结构,由原子核我们认识了核素、同 电子随意地绕核作高速运转吗?那么核外电子又是如何运动的呢?真的像卢瑟福所说的:位素,【讲述】不是的。卢瑟福的学生玻尔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基础电子在核外年提出了电子云模型。他们都认为,1926在年提出了轨道模型,913上,又分别在

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布的。 【讲述】通常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比如: 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6【讲述】请同学们写出下列 Ne O Na Ar Mg S Ne He Ar 【投影】 H Mg O

N Na S

【提问】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你能发现核外电子的排布具有怎样的规律?8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排2【学生】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其中第一层最多只能排 个电子。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 、规律:电子是分层排布的。1【板书】【过渡】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有何联系呢? 【投影】⑴稀有气体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很难与其他物质8电子或2【学生】因为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达到了 发生反应。电子的结构时,它就会变得8电子或2【讲述】分析得很正确。也就是说当原子的最外层达到

非常稳定。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⑵镁原子能与氧原子结合形成氧化镁。【讲述】那请同学们观察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形成氧化镁的过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 个事实,2解释第 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O【提问】⑴Mg、

在反应中表现出什么性质?O⑵Mg、 ⑶在化学反应中哪部分微粒发生了变化?说明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

你能想到哪些类似的原子?在结构上、性质上有何特点?O、Mg⑷从8个,所以不稳定,有形成8【学生】因为镁原子和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少于电子稳定结电子的8价的镁离子,达到+2个电子,生成2构的趋势。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价的氧离子,2电子的稳定结构,生成—8个电子,达到2稳定结构,而氧原子最外层则得到 镁离子和氧离子结合生成了稳定的化合物氧化镁。【学生】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而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元素的化

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学生】像镁原子这样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较易失电子,像氧原子这样的最外层电子数较

多的,较易得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板书】 最外层电子数 正价 易失电子4 < 典型金属典型非金属 负价 易得电子4 > 【过渡】镁条在氮气中也能燃烧,生成氮化镁,你能写出氮化镁的化学式吗? 【学生】学生书写。【讲述】要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就必须知道元素的化合价,那化合价又和什么有关呢?请

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并分析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一些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投影】 失去(或得到)电子的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 化合价 元素 数目 Na 2 Mg 6 O -1 Cl 【学生】学生完成表格,并讨论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原=失电子数=【学生】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显正价,正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8得电子数=子得电子显负价,负化合价 【投影】 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失电子数=正价 易失电子 4 <典型金属 —最外层电子数=8得电子数=负价 典型非金属 易得电子4 >【过渡】由此可见,结构不同,性质不同,结构决定性质。刚才,我们沿着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足迹,深入的认识了原子内部的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绝大多数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那么人们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质子、 中子是否就是构成原子的最小微粒呢? 【板书】发现夸克 【投影】夸克的发现史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仅在地球上探索微观世界,更把目标投向了整个宇宙。【投影】美国等一些国家发射的航天器将我国研制的磁谱仪带入太空,其目的是探索反物质。反物质的主要特征是电子带正电荷,质子带负电荷。请写出反氢原子和反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投影】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 ( C ) 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该粒子不显电性 A. 4 该粒子的质量数为 B. 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C. 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D.【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还在不断地深入,夸克会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谁也不知道物质世界的至小尽头会在何处?这个谜底正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同学 去揭开,也许你就是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类在微观的世界里继续探索前行……【结束语】这堂课,我们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同时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这种精神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科学发展总是在不断纠错中前进,科学发现是

永无止境的……相信你们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的明天!

【板书设计】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三单元 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质子 电子数=质子数 道尔顿 )N中子数(+)Z质子数(=)A质量数( 原子核 中子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汤姆生 ↓ 核外电子 卢瑟福 原子 元素的A

X层外最 ↓ 分层排布Z 化学性质电子数 玻尔 正价 易失电子 4 < 典型金属> 典型非金属 负价 易得电子 4 ↓ 薛定谔 ↓ 发现夸克 ↓ ……

第三篇: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设计

武汉市财贸学校高中组 章波

一、主要的理论依据

1.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这样一种系统的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认真对该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搞好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应用优秀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对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四点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所见的东西(新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联系、顺应,构建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经验,并赋予经验以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应该:(1)重视情景的创设;(2)重视协作学习;(3)重视学习者参与;(4)重视丰富资源的设计等。

二、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 1.教学内容要点: (1)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2)宇宙探测

2.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关于本节知识要求: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2)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3)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

3.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通过前两课,已经把宇宙的大致轮廓和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人类探究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的重点是“新探索”。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可以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种。航天器从无人到有人的发展,恰好说明了人类对宇宙的探测也经历着由浅入深的变化。教材按照这个思路,分三部分介绍了宇宙探测的发展。第一,无人航天器上天后,发现了许多关于地球和宇宙的新知识。第二,载人航天器上天后,使人类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火星”号探测器、“阿波罗”计划和“天空实验室”,因为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已经实现了对行星、月球、太阳的逼近观测,获得了大量新的资料。第三,宇宙探测的意义。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是宇宙探测具有天文学的意义,使人们对一些天体,包括地球本身有了进一步了解,促进了天文科学的发展。二是宇宙探测对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教材主要说明了人们利用各种卫星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材在本段内容的最后,说明了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结合我国航天方面的最新成果──“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试飞成功的例子,使学生增强自豪感。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宇宙探测和开发的情况,教材在这里还安排了阅读材料“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把我国宇航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按照时间的顺序,排成了“大事记”,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三)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宇宙的资源。宇宙中有哪些资源,利用、开发的前景怎样,这是本课要讲的两个问题。对宇宙空间资源,教材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类对于空间资源的利用。第一个例子说明了人类利用相对于地面的高位置资源,发射了卫星;第二个例子说明了人类利用宇宙空间的真空、失重等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对太阳能资源,教材选了一幅“空间太阳能发电站设想”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既然是设想图,只要求学生大体了解科学家们的思路,不要过细地分析此图。要把这种设想变为现实恐怕还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对矿产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月球上的情况,因为月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惟一登临的除地球以外的天体,对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了解相对较多。教材在这段内容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空间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问题。

(四)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宇宙环境的保护。空间垃圾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教材在这一段中讲了两个问题:一是空间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们的危害;二是科学家们考虑的清除空间垃圾的一些办法。教材中有两幅照片,展示了坠落到地面的空间垃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纪律比较严明,思想很端正,尊师爱友,学风好。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学生仅在初中接触过,时隔初三一年,导致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辩正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宇宙探测、开发和宇宙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辩正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数据、图像,自己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2)宇宙空间资源。

(五)教学难点 (1)宇宙空间资源。

(2)宇宙探测的意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录像、图片等多媒体素材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重视协作学习;并且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构建宇宙探索、宇宙资源开发和宇宙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

七、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创设〗视频播放《神五升空》 (转承)提问:为什么要探测宇宙?

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从现代宇宙探测的轨迹中去寻找。 〖学生活动Ⅰ〗请同学们读书和地图册,回答以下问题: (1)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开始于什么时代?

Powerpoint展示“东方号”人造卫星图片回答:1957年10月,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 (2)我们人类使用的探索工具有哪些?Powerpoint展示“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阿波罗”登月舱、人类登陆月球、“阿尔法”太空站、“发现号”航天飞机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片回答: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

(3)人类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获得了哪些实际利益?回答: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导航、资源调查等等。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以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是哪一年升空的?叫什么名字?Powerpoint展示“东方红”1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和东方红2号等中国航天器图片,并列出答案:1970年东方红1号,1975年返回式卫星,1984年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教师设问〗:那么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到底取得哪些成果呢?

〖情境创设〗:观看课件图片:《地球磁场》《最遥远的X射线流》《木星表面图片》,回忆《阿波罗宇宙飞船和人类登月》,启发同学们动脑筋回答。

〖教师总结〗: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发现在地球上大气层外存在磁层;

(2)发现宇宙空间存在着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 (3)测量了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4)在没有大气干扰的情况下,人类完成了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

二、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宇宙资源值得我们去进行开发。 〖学生活动Ⅱ〗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太空探索可以为人类开发宇宙资源,提供哪几个选项? (回答)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空间资源

(1)轨道资源:Powerpoint展示“人造卫星轨道”图片,补充:美俄中日韩等国家已经在太空展开了一场争夺卫星“地盘”的空中大战,各国开始了空中“圈地运动”。如每隔几度就申报一颗卫星轨道,360度的整个轨道位置上,几乎是座无虚席。

(2)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实验资源

Powerpoint展示“太空黄瓜”图片,在太空进行农作物育种实验,是中国在农业领域进行的一次高新技术革命。实验证明,在太空遨游的蔬菜种子返回地面后经过培育,其产量和营养含量都要超过普通蔬菜的数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全球定位和通讯资源 Powerpoint展示“伽利略计划”图片,空间资源开发的趋向是走上国际合作之路,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24颗卫星,由美国研发并控制。总投资约35亿欧元,伽利略系统30颗导航卫星和地面设备将在2008年部署完成,该系统确定地面目标位置的误差仅为1米,而GPS提供的非军用信号的误差达10米。届时美国GPS在卫星导航市场上的独家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2004年10月9日,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国将投入2亿欧元巨资参与伽利略计划,这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当前,我国利用卫星网络传输电视节目是47套。

2.太空太阳能资源:Powerpoint展示“太空发电厂”图片,太空发电厂由两部分组成:太空部分──太阳能发电卫星,地面部分──接收电站。用火箭将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发电卫星在太空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通过微波传送到地面接收电站,再向用户供电。

3.矿产资源:Powerpoint展示月球上人类的脚印图片:月岩中含有地球上没有的氦3,这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不少小行星富含矿体。

(转承)地球上资源开发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在太空中,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情境创设〗Powerpoint展示地球外层空间布满太空垃圾图片。

三、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课文及1.17图,太空资源开发相伴的有什么样的问题?“保护宇宙环境”的问题!

太空垃圾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2)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 (3)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目前,太空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

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个各类航天器,这些航天器仍然在轨道上工作的约有600~800个,2000多个丧失功能已经变成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遨游,还有2000多个已经解体不知去向。人们通过先进的仪器观测发现,目前在太空中有比苹果大的航天器碎片大约有7000~8000个,小的碎片约有3500万个,共计大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日夜不停地绕地球飞行。

〖情境创设〗Powerpoint展示地球外层空间中美太空垃圾相撞图片。 太空垃圾处理方式:

(1)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去。 (2)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对答案加工。 〖学生活动Ⅲ〗 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所给的自然资源为地球上短缺的自然资源的是( ) A.3He B.56Fe C.4He D.65Zn 2.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的登月采集月球岩和月壤的飞船名称( ) A.“火星”号 B.“阿波罗”16号 C.“哥伦比亚号 D.“神舟”号 3.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的卫星名称是( ) A.“东方红10号 B.“神舟”号 C.“东方红2号 D.“长征”1号 4.下列关于太空垃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寿命终止的航天器也可成为太空垃圾 B.目前,太空垃圾大约每年以50%的速度增加 C.清除太空垃圾的重要途径是让其在太空中燃烧 D.宇宙空间辽阔,对航天器的威胁不大

5.下列有关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神舟”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B.“神舟”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神舟”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神舟”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6.能为无线通讯服务的地球轨道卫星是指:( ) A.在地球赤道上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B.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C.在地球南北两极上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D.分布在地球不同地点上空,但都以每小时15度的角速度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答案:1.A 2.B 3.C 4.A 5.C 6.D 〖提高与拓展〗据说“阿波罗”11号登月是美国人在内华达州沙漠中拍摄的。主要理由有:

1、月球上无大气,星条旗怎么会飘扬?

2、为什么登月的照片上看不到星辰?你如何考虑?

〖情境创设〗最后:播放“神五”着陆和杨利伟拍摄的太空录像,让学生重温2003年10月16日的历史时刻,涌起爱国主义和探索宇宙的激情!

八、板书设计:(略) 参考资料: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200406/ca459906.htm

第四篇:《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

(福建省德化县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钠跟氯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2.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质子、中子、电子及质量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氯化钠形成过程的分析,了解钠跟氯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在对前人研究历程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前人研究成果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数量关系的理解,核素、同位素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具及教学方法多媒体、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古以来,人们对物质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世界史上最早提出“原子”这一名词的人是谁吗?

生有人说道尔顿,有人说德谟克利特。

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哲学概念上的“原子”这一名词,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的。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原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来学习原子。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师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的结构的呢?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中的交流与讨论,并找到重要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生阅读。

师大家对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就让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足迹来认识原子。对此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哪几位呢?请一位同学来归纳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对应的科学家的主要观点。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师现在我们知道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集体回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怎么排布的。

【讲述】让学生打开元素周期表,并简单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举例K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讲解】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每一个部分代表的是什么。

【学生练习】钠原子、氧原子、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板演】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讲评】与学生一起分析该学生写的每一部分是否书写正确,并进行巩固。

【提问】如何表示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预备知识讲解】八电子稳定结构。

【讲述】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拓展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本质,即电子转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课后再结合书本思考氧化镁形成过程的本质。(在讲述过程中说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得出规律】活泼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小于4),易失去电子,表现为正化合价。活泼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大于4),易得到电子,表现为负化合价。

三、原子核的组成

师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那原子核能否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呢?

生可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师大家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根据科学探究,绝大多数的原子核是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而且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和所带电荷也不相同。

【学生活动】观察并描述表格中的数据,思考三种微粒的质量、电量有什么关系?

【师生合作】电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显电中性。

【问题解决】将有关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填入教材表中,并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子数(Z)+中子数(N)。

师原子核内所有质子数与中子数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加起来得到的数值成为质量数。

【问题解决】如果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 表示原子的质量数,请用A、Z、X表示表中原子的组成。

师根据这样的推理,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原子中,质子数 和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生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知识拓展】阳离子或者阴离子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氯离子和钠离子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并强调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阴、阳离子中,这个关系就不成立。

【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请大家再回忆一遍。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要学会写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还从微观的角度了解了原子核的构成,掌握了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了用A、Z、X表示核素。我们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那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基本微粒还能再分解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视野”,了解神奇的“夸克”。

【课堂练习】

1.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质子数为8,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2.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它的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略)。

编辑 任 壮

第五篇:宇宙的真理 人类的灯塔

2013-8-5 18:07:08 来源: 原创 作者:站长 录入:admin

核心提示:宇宙究竟是无限的,或者仅仅是非常浩渺的呢?它是永恒存在的,或者仅仅是年代久远的呢?我们有限的思维何以理解无限的宇宙?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甚至勇敢地闯出入连《星际航行》都畏缩不前之处【1】。笔...宇宙的真理人类的灯塔

孩儿

宇宙究竟是无限的,或者仅仅是非常浩渺的呢?它是永恒存在的,或者仅仅是年代久远的呢?我们有限的思维何以理解无限的宇宙?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甚至勇敢地闯出入连《星际航行》都畏缩不前之处

【1】。笔者认为,探寻宇宙真理确实需要足量的勇气,敢于前仆后继的勇气,敢于突破自我、突破“固化”认识的勇气,而且必须拿出这样的勇气,因为宇宙真理与人类的一切包括未来无不息息相关。

“人类在迈向自由王国的漫漫长途中,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以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一代一代的人们,永不停息的求索,每迈出一步都极其艰辛,每迈出的一步都是为走进真理所做的努力。尽管有的努力有可能是错误的,有的努力有可能遭遇误解,有时候甚至事与愿违,但前人的错误总是为后人树立起前进的灯塔,前人的成功为后人铺就递升的台阶。”

【2】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我们现有的认知之外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等待开拓。人类文明从原始蒙昧中摆脱出来,不断前进,走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路程,人类的科技水平与大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自然界探究也不断深入,虽然人们越发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知,但却从未停止究天人之际的步伐。中国哲学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与宇宙的同一。也许这是人类先天的一种本能,就如“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3】 ”一样。或者对真理的向往及探寻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一种人类精神成长的需要。

大学期间,有幸读了《人类的起源》一书,逐步深入地了解了薄法平理论,非常地激动和震撼。作者站在宇宙的高度,把人类的起源演化与宇宙的起源演化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哲学层面考察了天地之间的诸多未解现象,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与宇宙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人类的身世之谜,揭示了人类进化的方向和根本动力。相信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都可以从其理论中找到依托和共鸣。其理论具有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提供了充分的实证资料,率先在理论上为人类思想统一提供了实现路径,这是到目前来说任何一门科学或宗教都无法做到的。该理论空前的突破性和超越性,能够大大开拓我们的心智,把我们的思想率先引向自由王国。

从人类历史来看,不同的文化思想体系相互接触,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无论是吸引还是排斥,最终总会发生融合,如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两种宗教,相互争斗的一千多年,为了战胜对方,不惜借用政治手段打压对方。结果表明,中国的佛道两教都吸收过对方的教义、教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也是这样,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也是如此。站在文化长河的角度看,不同文化的相通相容不正是表明了:没有永远的对立,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哲学史作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也正是在彼此的斗争中累积了人类的智慧灵光。但人们可曾想过,唯物与唯心、无神论与有神论能否突破自身的限制,是否能够真正地融合与统一呢?薄法平理论提出:如果人类思想永远沿着唯物与唯心,无神论与有神论两条路向前走,无论是无神论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还是有神论追求的大同世界的目标,都是将永远是一句空话【4】 。实现唯心论与唯物论的统

一、有神论与无神论的统

一、物质与精神的统

一、宗教与科学的统

一、人类普世思想的统一,是令人类实现世界大同和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5】。笔者认为,薄法平理论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了一个合命题,找到了全新的结合点,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在现历史阶段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在薄法平理论中已经被统一起来了,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这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突破,为人类走向和谐统一,走向世界大同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点亮了现实道路的灯塔。

以前常在想,人这一生究竟是所为何来?如果说就是为了体验生命,那么体验的目的何在?生生灭灭,人的一生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意义何在?难道人的生命在宇宙中就是昙花一现?也许,时间可以以它的标准来衡量生命的长度,但却无法衡量生命存在的意义,更无法衡量这个永恒运动、循环着的宇宙。《人类的起源》让一切都有了答案,可谓终解无私造物情。人类并非宇宙的孤儿,本是宇宙人即人们所称之为“神”的后代,人类如今的道路是在宇宙人的关怀和引导下前进的。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薄法平理论认为人是物质体与精神体的有机统一体,物质生命有止,精神生命自被宇宙人创生之后,并不会随着物质体的回归大自然而消亡,而会继续与新的物质体重新结合,人类的进化实质是精神体的进化,向着更高空间维次的进化,向宇宙人回归,向着宇宙文明的进化。由此可见,薄法平理论已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宇宙之门,宇宙的真理之光已然照耀进来,照亮了人类前进与进化的道路。同时也终于明白,人只有走出狭隘的自我,才能走到那光明灿烂的新天地中去。

真理如水,我们是鱼儿,当有一天我们跳出海面看大海时便会发现,原来真理就是水,而它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不曾离开,很近很近,近得与我们自身都融在一起。当有一天,我们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看地球时便会发现,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是如此一番不可思议的天地,而被宇宙人改造呵护下的地球是如此之美,然而人类社会下的产物——神、佛、天主等,以及自然规律,其背后都是同一力量在发挥作用,那便是宇宙之中更为久远的宇宙人。她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便是宇宙的真理之一。

笔者认为,薄法平理论的诞生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随其理论的发展,这也将会是一场空前的思想革命,人类终将认识到自身的命运和宇宙以及宇宙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信薄法平理论在未来不仅会有更为广泛的影响,而且还会获得更多的领域的研究、验证和开拓。因为,对于宇宙真理的探索并没有到达终点,不会就此止步;人类的未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会一马平川。但就一句俗话讲:只要方向找对了,还怕路远吗?

【1】霍金《果壳中的宇宙》。

【2】薄法平《人类的起源理论创新600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后记。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4】薄法平《人类的起源理论创新600问》,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42页。

【5】同上。

2013年8月重庆

摘自人类的起源网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