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第一篇:让激情在语文课堂绽放
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
常常羡慕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等大家们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或激情澎湃,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或轻松自如,既可以演绎小桥流水,也可以尽显金戈铁马。听他们的讲课,那是一份享受,一份入迷,一份如痴如醉。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蕴含其中,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事实确如此,语文教师需要激情,语文课堂需要激情,要用激情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课堂必须是流动的、活泼的,以情激情,以情启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尽享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当然,课堂上的激情不是做作和表演,而是一种真情流露,情至所然。但要想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是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就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小的细节在课堂上来一番激情演绎。每次与一批新的学生见面,我总要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比如:我可以用一首诗开始:“不知多少次暗中祷告/只为了心中的梦/不再缥缈/有一天,我们真地相遇了/万千欣喜/竟什么也说不出/只用微笑说了一句/能够认识你们,真好!”相信这样的诗句,能够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陌生的心在刚接触的一霎那间就贴得很近很近。再如: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会精心拟写一副对联送给他们:“学海泛轻舟群豪逐鹿尽显英雄本色,考场竞风流蟾宫折桂敢问舍我其谁”,横批“志在必得”。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相信这片刻的激励会使他们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地去奔赴人生的考场。
当然,这些仅仅是激情课堂的冰山一角,在课堂上的激情演绎是不拘一格的。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不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个性魅力
教无定法。现实教学中,配套的教参,或是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只能是必要的借鉴。但决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白石老人曾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样的教诲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说,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为那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并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泯灭了其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就像万物失去了阳光。语文教学的个性,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发挥教师个性,就“必须绝对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语)。 教学有个性,才能使课堂富有情趣,课堂的感染力才会大大增强。比如: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我就从不去排斥,而是把流行音乐带到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在《老鼠爱大米》的歌词中研究修辞,在《两只蝴蝶》优美的旋律中学习写作,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自己的心永远与年轻的心一起跳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鲜活的课堂。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使用典故、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经常地显一显幽默,也是很好的激情方法。像讲解对联的对仗技巧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吝啬的大地主为母亲祝寿,因舍不得花钱,就把门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账房先生改一下,把上联的“人”改成“妈”,然后又故作斯文地叫账房先生一定把下联的“福”改成“爹”,并说这样才符合对仗。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象涓涓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教师象明星演员,让学生去体会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有的教师像导游,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总之,不论你拥有怎样的风格,只要你扬长避短,就能让你的语文课堂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二、真情地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站立讲台,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情感鲜活的人,激情似火的是你,柔情似水的是你,铿锵有力的是你,缠绵悱恻的也是你;你就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你就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三变,你就是歌“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你就是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李易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为有了激情,屈原才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有了激情,李白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为有了激情,苏轼才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必定是充满激情的。面对着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面对着精美的语言文字,面对着几十个渴求知识、渴求精神陶冶的学生,你必须充满激情地进入角色,用你的激情将学生带入兴奋状态。哀婉处还它一个哀婉,悲愤处还它一个悲愤,昂扬处还它一个昂扬„„
智慧灵感来自激情,思维张力源于激情,彰显教学个性需要激情,锻造学子英才不可以没有激情。激情澎湃你就可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曲径通幽,妙语如珠,声情并茂,这样的语文课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才能真正品味出文章的精华。
我喜欢看倪萍主持的电视节目,悲痛时声泪俱下撕肝裂肺,喜悦时春风拂面阳光灿烂。有人说她只会煽情,可没有激情谈何煽情!一个语文教师真正地在课堂上能够煽起学生的情感来,那不正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吗?因此每每在课堂上朗诵文章时,我总是事先结合名家的朗诵带反反复复揣摩朗读,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记得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的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许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眼泪,这强烈的情感共鸣不正是经典文学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所在吗?
三、不竭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命脉。教师自身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层次,有品位者
在课堂上自会风流潇洒,游刃有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位善学之人,一定是位博学之士。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事业之“本”。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语文教师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素养要高,力求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作文课上,我就常常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同场竞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样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学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和年轻的心一起歌唱;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与大家一起共赏;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热烈和辉煌。有努力就有收获,让我们在感受课堂的情感涌动中与学生一起幸福地成长,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意外惊喜!
我的语文教育同行们,我的有志于做优秀语文教师的朋友们,要使自己多一份才情,少一份匠气;多一份沉静,少一份虚浮。当你走上讲台面对学生时,意识到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时,就让激情在你的胸中汹涌澎湃吧!
第二篇: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揭阳市东山区乔南中心小学
郑卫华
让生成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应是运动变化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微妙表现,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新知识的“生长点”,为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演绎精彩,充满生命活力。
一、在弹性预设中,生成之花悄然开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生为本,根据学情对预设教案做弹性处理。在课堂中,最精髓的内容往往是教师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敏感的结晶。课堂学情灵活多变、变化莫测,教师唯有根据学情从容应变,形成高效互动,将预设教案从“执行”走向“弹性”,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记得一天,天空布满阴霾,我正在上一节六年作文课,题材是:小学生活几个难忘的场景。在提出要求后我让学生讨论选材,教室里静得出奇——没有一人举手。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外面突然下起冰雹,冰雹斜打在走廊地面上,发出“叭叭”的声音。揭阳下起冰雹,这对学生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观,教室内顿时骚动。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改变了作文要求,就单写此时这一个场景。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倾听冰雹、观察冰雹、触摸冰雹、感受冰雹。一名学生突然被冰雹打到了手,吃痛地叫了一声。我及时抓住这一幕,引导:“被冰雹打到很危险,要注意安全。不知,冰雹打到农作物会怎样?”很自然的,学生开始讨论起冰雹的危害。这一节课“预设”变得弹性,学生个个饶有兴味,写出了一篇篇优秀习作。学生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所以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这种师生互动的创造,教学才成为艺术,才能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绚丽景观!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教学艺术的课堂应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我们的教学预设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依循学生情感的波澜和认知的曲线,适时地调整或重组自己的预设,以灵动的教育机智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使学生个性张扬,让生成之花在课堂悄然开放,成为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思维碰撞的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或看法。语文课堂应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呵护、珍视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表现。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百家争鸣的气象,使课堂成为思维交集的场所。
记得在上六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严爱和慈爱两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爱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谈对这两种爱的看法。有学生结合自己学钢琴因妈妈的批评大受打击的经历而认为慈爱重要;又有学生因妈妈一味的赞扬而萌生骄傲心理导致学习退步,而认定还是严爱好;其他学生也观点各异,有认为慈爱不好的,有认为严爱不好的,也有认为两者都重要的。我趁势让学生讨论两种爱的优缺点。就在这异点交汇处,生成之花傲然怒放,学生懂得了两种爱都有其优点和缺陷,两者互补,对人的健康成长缺一不可。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思考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当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异点,利用这些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认知的生成。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三、在放飞想象的天空中,生成之花热烈绽放。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新设计、新教法中,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生成之中”,(引自《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一书)教师教学中应善于架起知识原型和创造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主题是隐含的,还有不少课文的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对文章的理解难免肤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使其自主地走进文本的深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女娲造人》时,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女娲怎样造人后,我激发学生想象:“女娲造人多辛苦啊!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大胆改造,帮她造人,好吗?”学生兴味盎然,有的学生想象:“女娲让天空下起雨,雨点溅落地上,变成一个个小人。”有的学生想象:“女娲吹一口气,刮起大风,树上树叶、花瓣飘落,变成男人和女人。”……其中涌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更尽情地放飞,我进一步引导:“关于人的由来,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有很多不同说法。”在我略作介绍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编一个关于人的由来的神话。在学生的回答中,涌现了许多奇思妙想。
在这节课中,我跳出课文的框框,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放飞想象的天空中,学生的表现令你惊叹,他们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演绎与扩充,这个古老的神话变得充满现代气息,焕发迷人的光彩,使生成之花在课堂热烈绽放。正如鲁迅说的:“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孩子的想象一旦被激发,其生成的花朵是如此之美! 泰戈尔说过:“教育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动态生成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其中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她充满灵性与人文性,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让我们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随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课堂师生互动,让语文变得快乐,让生成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第三篇:让美丽的思维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31
一、营造良好氛围,为创造性思维开辟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少些说教,多些自主探究,即使有些观点是异想天开,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如笔者在上《第一次真好》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第一次的认识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的感觉不好,他说学自行车第一次摔骨折了,什么玩都搞不成。笔者当时没有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看到人生中的诸多第一次。像现在仍然有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其重点都在注意引导学生向着标准答案看齐,使得学生完全无法推陈出新,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学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课堂现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多从换位思考的方向来考虑问题,无论对与错,这种引导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助于营造课堂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二、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 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做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笔者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 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的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象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笔者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笔者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象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理,都说的头头是道,想象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笔者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笔者就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笔者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
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笔者就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2. 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哈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下转第36页)(上接第31页)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笔者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笔者就结合中日钓鱼岛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六、设计新颖的作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业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笔者在上完《安塞腰鼓》后,设计了如下问题:1. 安塞腰鼓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展现了黄土地的阳刚之气,是我国西北的一种地方名鼓,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名鼓及作品?2. 安塞腰鼓产生于我国西北部,你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过有关西北大开发的报道吗?请课下办一张小报。3. 你看过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影片吗?如果看过,说说你对美国西部及我国西部的印象。笔者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把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我们中学教师要想做好其本质工作,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其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所有思维想象力潜能,充分调动其思维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美丽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中绽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公安县金狮中学 434316)
第四篇: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韩小凤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尤为重要。数字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庞大的信息库,不断更新的资源,成为我们今天新的“知识来源”。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今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在数字教育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自从我开始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上课,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起课来也得心应手,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字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了光彩。
一、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数字教育资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劳动最光荣》这首动画歌曲给学生初步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小蜜蜂、小喜鹊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好的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内容。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景象,化静为动,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解决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课生字词时,课堂上我通过数字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以争夺红苹果的形式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还很快的认会了本课的词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再现事物的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燕子衔泥造窝、青蛙抓虫保护庄稼、蜜蜂采花酿蜜的辛苦,我在课堂上恰当适时地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了青蛙捉虫、燕子造窝、蜜蜂采蜜的相关数字资料,同时播放燕子衔泥造窝、蜜蜂采花酿蜜、青蛙捉虫保护庄稼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他们造窝、酿蜜、捉虫的辛苦以及利用辛苦劳动获得了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的催化剂。课堂上在教学波斯猫经过到燕子、蜜蜂、青蛙那里没有找到快乐特别失望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我便适时地播放了波斯猫回到家后无所事事的动画,学生很快的把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做了比较,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快乐就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快乐的,真正的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的熏陶。
总之,在实践与摸索中,我深刻感觉到数字资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好助手,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合理、科学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和手段的有益补充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它就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学中乐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张衡》教学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孙学梅
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笔者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可分为:教学素材和辅助程序两种。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资源,辅助程序则用于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笔者也逐步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自然恰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整合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实效和高效。
在执教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张衡》时,备课的时候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地动仪的造型和工作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它的工作原理更是理解本课“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呢?仅凭书中的文字介绍和描写,学生是无法具体感受到它实际的工作过程的,而且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性限制,学生也没有能在博物馆或者科技馆具体见过地动仪,更没有直观形象的看到它的工作原理,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通过网络搜寻,我不仅找到了地动仪造型更具体的文字介绍资料,而且还找到了演示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还有关于张衡地动仪第一次测量地震发生故事的动画片,带着激动兴奋,我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使用了链接,把所搜集到的这些数字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张衡”入手,学生介绍了搜集到的张衡资料,当介绍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时,笔者就直接大屏幕展示地动仪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外形描述,因为有具体直观的图片观察,结合第五课《翠鸟》第一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描述,学生看着图对地动仪的外形构造有顺序的进行了描述,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来具体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感受地动仪的外形特征,紧接着展示网上搜集的地动仪构造的更具体的描写,对于增加的信息材料教师经过处理用红颜色标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一次让学生增进了对地动仪整体构造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做好铺垫。其次,当学生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叙述内容之后,笔者打开链接地址,播放了地动仪工作原理动画,结合动画效果和音频介绍,学生看的惊呆了,播放第二遍,学生对地动仪内部构造的独特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油然而生——“张衡真的很了不起呀!”,“张衡不愧为杰出的科学家。”课文学习的重点自然突破,也为理解课文结尾“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做好铺垫。
学生对张衡和地动仪如此感兴趣,课间笔者还播放了地动仪第一次测试地震的动画故事,以及笔者自己制作的张衡小时候故事《数星星的孩子》二年级语文欣赏微课程,把张衡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再一次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本课学习让学生又一次对张衡有一个立体的丰满认识,对于感受张衡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从而更加敬重他,这一目标落实就水到渠成,这比教师总结强,也比教师说教来的有效。课后,学生纷纷说“老师,今天这节课上的太有趣了!”“老师,以后的语文课都这样上。”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好的路径。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数字化资源有效运用不仅带给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且提高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笔者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其发挥的优势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实现使用过程的智能化。其次,随着教师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究使用的重点由教学媒体逐步转移到教学资源的层面上,即由对教学媒体操作的实践探究,转移到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以实现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最高效,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最后,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从而对学校或者班级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起到推动作用。
第五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你是大声怒喝、批评责骂,还是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你会发现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属于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朦胧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