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第一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_《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综合练习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综合练习二
1. 口算
2.估算
3.
参考答案
1. 略
2. 3200,1800,800,500,900,2000,1000,1200,700,2100,1200,2400
3. 50,40
第二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件出示例2情景
二、自学提纲:
1、 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是怎么数的?
2、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
3、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三、知识要点: 你们的方法都不错!用到了我们前面例1学习的知识,让两位数与10相乘,直接扩大10倍。还想用你们的好方法计算其他的计算题吗?
四、检测题:21×20=45×30=50×32=
五、课堂小结
第三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社三年级下册P63
一、导入
师:口述口算练习,看来孩子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孩子们,我们的数学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你把前面的知识学好了,就可以用它来解决许多新的问题,有兴趣吗?
师:今天张老师路过新华书店,看见书店在搞新书促销活动,想到我校三年级的孩子们非常喜欢读书,于是张老师想买几套带回来,已知每套14本,如果知道张老师买了几套,你能知道张老师买了几本吗?
请问,买2套?5套?
生:12×2= 14×5= 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那么,如果买这样的10套呢? 生:14×10=140元。
师:在这里,我们又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 生: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假如张老师买了12套呢,(出示主题图)该怎样列式呢? 生:24×12 师: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这类计算吗? 生合:没有!
师:以前碰到新问题,你一般会怎么办? 生:我会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 生:我会自己动脑筋解决。 生:我会请同学帮忙。
师: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借助前面学会的旧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好吧
二、探究
师:请你估算一下,1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生各抒己见 说出结果和自己的想法
师:孩子们的估算能力都很强!但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时需要估算,有时需要精算,那么,究竟1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
师:如果我们把每一本书看做一个点,就会出现这样的点子图,你能不能在这张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呢?
请孩子们分组进行,师巡视 生上台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
师:孩子们在分一分、算一算的过程中,都计算出了14×12=168,老师发现,大家分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先分再合)。
师:分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好算、算得出来、算得快等等 师:其实在分的过程中,相当于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吧,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看来这个点子图起到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作用。
我们通过点子图知道了结果是168,如果没有点子图,你能不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呢?
请孩子们在本子上写出计算过程,写完了,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展示解读,纠正书写不规范的地方 师生一起分解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师: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师:能说说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吗?
师:这个竖式有些新鲜!请问,这里的
28、14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生12:28是14乘2得到的,14是14乘1得到的!
师:那么,1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为什么不和上面的数对齐呢
这里虽然写着24,实际上表示的是24个十!
师:真不简单!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居然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每一步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从刚才列竖式计算可以看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及笔算加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吧。所以孩子们,老师在开课的时候讲过,数学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要走好,前面的知识学好了,新知识学起来就很轻松。
刚才我们运用点子图和列竖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乘加、连乘、列竖式)
生:我觉得竖式比较好,容易算对。
生:我喜欢第(1)种方法,因为它比较容易弄懂!
师: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小数学家们,还有问题吗?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24×12 24×1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相乘来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选择这两种方法计算,而不去选择这种方法计算呢?难道你们事先商量过了吗? 因为另外一种方法这里用不来!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把因数13拆成两个数相乘的样子,就会有余数了!不能拆的!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师:为了使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并且,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师:谁能连起来完整说说这道题的竖式计算过程? 师:这道题是不是完成了?还需要怎样? 生合:在横式后面写得数!
师:真不错,表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准确地说,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给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生23: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 生24:要弄清楚每个得数的意义,正确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是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原理的能手,更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高手。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收获,主要源于孩子们不仅关注计算结果,更关注了学习过程、方法及方法背后蕴含的道理,我们学习就应该这样,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师: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两个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在运用中巩固知识,通过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意识。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算理算法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会算,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并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使算法得到了优化。
2、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正是由于充满了人文关怀才使课堂如此温馨!
[评:情境创设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这是教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善于把握最新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信息,北京奥运吉祥物刚刚公布,学生们对此题材十分感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情境也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了计算教学的数学思考,这正新课程背景下重视计算教学的价值所在。]
[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学习的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接受,需要教师运用好的方法引导。叶老师一开始出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比较引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遇到新问题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教师在肯定学生原有的各种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又体现了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评: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上的估算方法,也为笔算(精算)学习打下基础,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步骤。能完全独立的就独立完成;暂时有困难的,可向书本请教,自学书本知识后再独立完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评:为什么“24“的4要与十位对准齐,这是这节课的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学生自己介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24”实际上是240,它是由24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4个十,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明白算理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原来是这样!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 生12:书上看的! 师: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评:鼓励学生运用课本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评:教师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些算法有局限性。]
[评:通过两种算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竖式(笔算)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 [评:《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学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村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能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算式的过程中,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中,体验到竖式计算的的优越性:简洁、明白、通用,易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学生认同算法优优化的必要性。]
[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与一定量的训练,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计算中,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算法,并自己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使人觉得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妙!]
[评:这是在浙江省小学数学“同上一堂”课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上的比赛课。为了充分展现参赛选手的真正实力,本届大赛组委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意确定了“同上一堂课”(选择相同教材)“现场抽签定课、集中封闭备课”的比赛方法。这是借班上课,如何在借班课中,学习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是作了认真的思考。这里,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了学校的现实资源,运用同学们经历过的班级“红旗竞赛”活动的材料,联系实际让学生计算,学生们感到很亲切。而且在计算以后教师通过数据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辛苦”、“珍惜”两个词,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爱,使大家体会到了纯真的情!]
第四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设计
案例展示
案例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
讲课教师:史冬梅(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道理。
3.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前侧,在交流中初步掌握算法 1.从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 教师:从下面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取主题图获得信息:每本12元,买14本,一共要付多少元? 2.列式解决问题 师:怎样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啊?
学生:每本书的价钱是12元,12是每份数,买一样的书14本就表示有这样的14份,求一共是多少元?就是求14个12元是多少? 3.研究竖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一人板演,师巡视寻找不同的算法) 由板书同学介绍竖式计算方法。
教师:在她说的计算过程中,我听到了几句乘法口诀,谁知道说的是那几句口诀?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最后他还说了一句,把它们加起来就是168(教师画箭头,引导学生打手势,并板书算式)。
接着教师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如12×14=60;12×14=188;12×14=1248。质疑“到底谁做得对啊?”
4.学生采用估算的方式排除不正确的结果。
学生:12×14不可能得60,因为12×10=120,12×14的积一定大于120,证明60是错误答案。
学生:12×14不可能1248,因为12×100=1200,12×14的积怎么会大于1200呢?显然1248是错误的。
学生对12×14=118也提出质疑,证明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教师建议再用计算器验证一下12×14的计算结果吧。
教师:我们用计算器验证12×14的计算结果是168,我们又听了刚才板演学生的发言,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二、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
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 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学生:数学家怎么发现这样计算的?是谁发明的?
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除了计算器,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教师:你思考问题很严谨,判断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其他方法证明。 学生:„„
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再次借助这个示意图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利用点子图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1)借助点子图研究算法
教师:把一元钱看作一个点。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分一分,算一算、利用它再次寻找计算的道理。同桌互相交流。
(2)学生用点子图汇报解释问题。 出现以下情况:
12×7×2;14×6×2;14×4×3;14×2×6;12×10+12×4; 12×5+12×5+12×2
师:这么多的解答方法都验证了结果是正确的,这些方法虽各有不同,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 (3)梳理思路
在学生发言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方法:
12×7×
2、14×6×
2、14×4×
3、14×2×6都是把12或者14分成了若干个份之后进行计算。例如,12×7×2表示把12看成每份数,先求这样的7份是84,然后把84看成每份数,再求这样的2份是168。这里面有份总关系。 12×10+12×4和12×5+12×5+12×2,分别求几个几(份总关系),最后把积相加(整体部分关系),既有份总关系,又有整体部分关系。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先分再合。分的目的就是将大的分成小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实际上就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小结:回顾刚才大家利用点子图学习的过程,用计算器验证并不是唯一的验证方法,还可以采用先分再合的方式,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验证。
三、多种算法与竖式建立联系,进一步理解算理 1.横式与竖式建立联系
学生思考:12×7×
2、14×6×
2、14×4×
3、14×2×
6、12×10+12×4和12×5+12×5+12×2谁与竖式的计算方法一样?
找到答案:12×10+12×4和竖式有关系,竖式中第一个积是12×4,第二个积是12×10,把两个积相加就是168。
2.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依据。
师:在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四句口诀的结果,这四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点子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学生在图中找到每步计算的依据。
每排有2个点,有这样的4排,就是2×4=8。每行有10个,有这样的4行,就是10×4=40。每行有2个,有这样的10行,就是2×10=20。每行有10个,有这样的10行就是10×10=100,把他们相加就是8+40+100+20=168。
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点子图通过多种计算的方式,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四、不同形式练习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1.竖式计算:23×12,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2.计算游戏猜猜看
3.选择大答案:□2×□4的结果是: A、586 B、390 C、□8
D、□□8
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应用计算器来验证)为什么十位数字各有不同,可得到的乘积的个位都是8啊?
4.选择积的取值范围:1□×1□的结果是可能是多少。
说说你的理由;举例验证时教师直接出结果,让学生感到惊奇。使学生产生找到窍门的学习欲望。
教师讲解:快速计算的秘密其实就藏在点子图中,今天我们的研究也恰好和几千年前数学家的研究不谋而合,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课件播放录音:我国明朝的《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铺地锦”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就是用格子来算的,如计算12×14,先把两个乘数分别写在格子的上面和右面,然后把一个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另一个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分别相乘,如2×4=8,就在右下方的格子中写08,,1×4=8,就在左下方的格子中写04,依次写完,再将斜对着的数分别相加,就得到12×14的乘积168了。
总结:这么多的收获都来源于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满足于只知道计算的结果,而更多的关注到了过程、方法与方法背后的道理。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利用情境、操作工具、图片、图表、符号等,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算理和计算的规律”。这其中提到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操作工具”“图片”、“符号”等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计算模型”的一些具体形式。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读中,我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能够计算出结果,但是他们并不理解算法背后的真正算理,针对算法易学,算理难懂的情况,引发了我一个思考:能否有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并给予学生更大数学活动空间的直观模型呢?能否让学生享受到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呢?在进一步研究中,我发现利用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可以解决算法易学,算理难懂的情况,因此制定了借助模型支持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主线。
一、借助模型获得多种算法;
二、借助模型理解算理;
三、借助模型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
四、借助模型渗透神学文化。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呈现出多种方法,同时在不断交流与探索中,逐步对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法与算理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勇敢地退下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又能够适时的进,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深化。在借助模型支持两位数乘法的过程中,我感悟到当学生运用模型将新问题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变为已知问题时,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个计算结果,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模型的意识会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会逐渐拓宽,它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第五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习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结合具体情境,既能沟通横式与竖式间的联系,又能有助于学生理解乘的顺序(每一步的由来),对位的问题。脱离具体情境说说怎么计算,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