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篇: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村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只有每个人自身实现了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实现了和谐,全社会和谐才具有广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贯穿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入脑入心,使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的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全社会强化和谐理念、践行和谐精神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社会的亲和和凝聚作用。
(三)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就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就能够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就能够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完善社会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因此,一定要把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和谐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为主题,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建立健全“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重点,以创建和谐单位为支撑,以创建和谐家庭为基础”的创建体系,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思想领先,创建文明型社区。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社区各种组织一定要着眼于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居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养成美德,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推动理论教育进社区、时代精神驻社区、先进典型在社区,不断增强居民的爱国爱市意识、团结奋斗意识、创业发展意识。要不断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大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敬业、守法等道德规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风尚,积极营造社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坚持重在建设,创建服务型社区。社区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和谐社区,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要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要积极推进社区社保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稳定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增强居民的社会信赖感。要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居民的健康保障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增强居民的地缘归属感。要积极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方便感。
(三)坚持资源共享,创建学习型社区。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学习型社区,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多形式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要有效整合优势资源,让人们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要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把社区建成广大居民求知的课堂、心灵的家园。
(四)坚持安居乐群,创建友好型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际关系更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区必定是安全、宜居、友好的社区,有一个能够保证人们顺心干事、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社区安全建设,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要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作用,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消除社区内部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要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坚持激发活力,创建凝聚型社区。一个和谐的社区,既是社区内各单位、各家庭团结和睦的社区,也是人人充满活力的社区。因此,社区党建工作和和谐创建活动要努力实现“全覆盖”。要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扩大和谐单位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扩大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的覆盖面,通过家家户户的稳定和谐,促进整个社区的稳定和谐。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保障机制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借鉴吸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做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健全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谐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和谐创建活动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始终抓住城市和农村这两“块”、各行各业这一“条”,努力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论是社区和村镇的“块块管理”,还是各行各业的“条条管理”,都要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和谐创建活动规划。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通过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工作制度,积极协调民政、公安等部门抓好城市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农业等部门抓好农村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各行各业抓好和谐单位创建,协调辖区内具有较强实力和能力的单位对口社区、村镇共建和谐,协调妇联抓好和谐家庭创建,从而形成推进和谐创建活动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人民群众是和谐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和谐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创建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扩大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社会基础。要问计于民,悉心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凡有关和谐创建活动中的重要决策,都要积极听取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要贴近于民,按照“三贴近”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不断扩大和谐创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服务于民,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使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让人民群众从和谐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宣传和谐创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人人维护和谐、人人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对于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先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着手,研究制定和谐创建活动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和谐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注重城乡、地区、行业等差别,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提出要求。对工作基础好的地方,要提出更高要求,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培育指导,突破薄弱环节,尽快抓出成效。对和谐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表彰,对工作进展不力、效果不佳的进行通报批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激励各地、各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建立健全督促指导机制。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必须自上而下加强督促指导。要坚持逐级推动的原则,善于识大局、谋全局、抓开局,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及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在和谐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以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定要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取得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第二篇:认识和谐社会本质 推进和谐狮山建设
——在构建和狮山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孙 雄
(~年10月25日)
尊敬的谢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狮山街道办党工委在这里举办构建和谐狮山专题报告会,这是我市召开全市构建和谐珠海大会之后第一场街道(镇)级举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报告会,这说明了狮山街道办党工委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也说明了狮山街道办党工委建设和谐狮山的决心。
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我非常荣幸,限于本人的水平,说得不好或者不准确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参与了全市构建和谐珠海大会上讨论的《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构建和谐珠海实施意见》的文件起草工作。所以,在这里,我想就本人对和谐社会的本质的理解,结合邓维龙书记在全市构建和谐珠海大会的讲话精神和起草市委文件的工作,向大家作个专题汇报,主要讲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一些概念;第二方面,是邓维龙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第三方面,是构建和谐珠海实施意见的起草过程和主要精神;第四方面,是街道社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供同志们参考。
现在,讲第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本质和一些概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个概念叫什么呢,就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电视到报纸钱铺天盖地叫响的“和谐社会”。和谐两个字,从字面来看,“和”字由禾苗的“禾”和“口”左右结构组成,这就是说,要先吃饱饭了才能开口说话,民以食为天嘛。“谐”字呢,由“言”字和“皆”字组成,就是说,要大家人人都来发言。
由和谐到和谐社会,理论界到现在还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模式;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也是一个至今广泛争鸣却难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那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街道、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管理好了,社会才能和谐。所以,街道作为党和政府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如何在构建和谐珠海中发挥作用,通过街道的和谐发展推动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点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今天,参加这个专题报告会的同志大多是来自基层、来自社会第一线的同志,为了让大家对~的讲话有一个要领的理解,我对~的讲话精神作了一番梳理,希望使大家对学习~的讲话有一个更为容易理解、容易记住的认识。我在这里罗列了1234567。
1,就是一个总体布局。过去,我们强调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呢,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总体布局就是构建一个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四位一体的一个总体布局。
2、就是两种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3、就是三个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
4、就是四个重要环节。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四个重要环节,一是要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三是要维护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四是要抓好党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5、就是“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6、就是增强六方面的本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要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六方面的本领。
7、就是七个和谐基本内涵。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
同志们,上面所列举的1234567,并不能包揽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思路,这样使大家容易记而已。学习的关键还是要通读~讲话的全文,学习中央其他领导和省、市、区领导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讲话及相关文件,通过反复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加以实践,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接下来,讲第二方面:邓维龙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
同志们,本月11日,邓书记在全市构建和谐珠海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全文14000多字,从四个大部分对如何构建和谐珠海作了全面的阐述。在这里,我把邓书记讲话的主要精神说一说,也许对大家会有一些帮助和启发。
第一部分,认真学习,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大意义。在这方面,邓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理论,又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广东的工作,于今年8月下旬召开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构建和谐广东”专题学习会,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对构建和谐广东作出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好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大意义,学习领会好~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讲话和温总理考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好省委专题学习会的精神。充分认识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肩负
件,所以,我借我参加起草《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和谐珠海的实施意见》文件工作之便(这个〈意见〉,市委很快就会下发),给大家汇报一下市委《意见》出台的一些情况,也许对接下来你们出台一些相关的文件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8月29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构建和谐广东”专题学习会议精神,并部署了相关的工作。根据常委扩大会议的安排, 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王广泉、市委常委黄晓东、刘振新同志任组长的起草小组。起草工作由市委政策研究室牵头,从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委农办、市民政局及香洲区委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参加。
为了保障文件起草工作的顺利进行,参照省的做法,我市由市委常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及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等37多位领导牵头,围绕建设和谐珠海的总体要求,分七个专题37个子课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为出台《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和谐珠海的实施意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邓维龙书记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珠海的调研工作,亲自挂帅开展第一专题“构建和谐珠海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的调查研究。先后率队到金湾区、香洲区、斗门区、横琴经济开发区调研,并分别召开中央、省和境外驻珠记者站及本地新闻媒体、部分职能部门的专题座谈会,听取新闻单位和各区、各部门对构建和谐珠海的意见和建议。王广泉跟刘振新同志及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办公室的同志参与了调研。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邓维龙书记提出了建设和谐珠海的总体构想,为文件起草提出了一个指导性的思路。
为按时保质地做好文件的起草工作,文件起草工作与专题调研活动同步进行。9月初,市委副秘书长陈岸明同志召集起草小组成员,对文件起草的思路、框架、分工和进度安排作了认真研究和布置。起草小组的同志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温家宝同志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参与了相关领导牵头的调查研究。
由于时间要求紧,起草小组的同志在充分吸纳各位领导同志的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加班加点,反复锤炼,于9月23日形成了征求意见稿,送达参加专题调研的37位领导和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和建议30多条。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起草小组对初稿再次润色提高,形成了《意见》(送审稿),经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后,于10日、11日分别提交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全市构建和谐珠海工作会议讨论。根据邓书记讲话精神和会后反馈意见,我们对《意见》又作了最后的修改完善。
意见起草,我们总体上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会议的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了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也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对全省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我们市的《意见》贯彻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按照发展是基础,稳定是前提,利益是核心,法治是保障,改革是动力,文化是支撑,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是载体的的体系,对珠海构建和谐社会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突出体现了中央、省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温家宝总理考察广东工作时对经济特区的要求。
二是突出珠海特色。《意见》在贯彻中央和省有关精神的基础上,力图突出珠海特色。
在总体思路方面。珠海建设和谐社会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珠海多年发展的经验和各位领导的建议,《意见》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速度与效益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大原则,大力推进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对外开放、科技自主、城市建设与管理五大创新,发挥区位、环境、特区品牌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建设和谐珠海”的总体思路。
在总体目标方面。《意见》提出了构建 “富裕、文明、法治、魅力”的和谐珠海总体目标,力图更加切合珠海实际,体现珠海特色。同志们,我们不要小看这八个字,为了提练我们市构建和谐珠海的总体目标,为了这四个词组、八个字,我们反复研究、讨论,最后才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说,集中了市领导的高度智慧和起草小组的辛勤劳动。因为这几个字既要高度概括我们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又要体现珠海特色,同时又要求朗朗上口,容量读容易记,为全市干部群众所共同接受。那么,这八个字又该如何理解呢?
富裕,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大,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全体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文明,就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诚信友爱,安居乐业。
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日趋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安定有序。
魅力,就是全社会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充满蓬勃生机,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竞争能力强、发展活力足、生态环境优、文化品位高的城市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具体措施方面。根据珠海多年来工作实践及下一步经济社会建设重点,提出了推进“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和“五大创新”的内容。此外,针对建市以来我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在《意见》中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布局的同时,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珠海进一步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体现珠海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上,还紧密结合我市建设实践,在其他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
。
三是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多年来,我们坚持实施“新型工业化”、“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平安珠海”、“法治珠海”等重要决策,这是建设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和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珠海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各位领导的调研成果,我们在《意见》中提出了深化上述重要决策的具体措施,与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相连贯,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起到了承接前人、开拓未来的工作思路。
四是突出可操作性。《意见》力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切实可行,在具体安排上着重提出眼前必须做而且有条件做的工作,突出作为实施意见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全文1万字左右,分为三大部分,共34条。
第一部分为“构建和谐珠海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一是提出了“富裕、文明、法治、魅力”的总体目标,使构建和谐珠海的要求具体化。二是针对我市目前已经存在和在建设和谐珠海过程中可能发生、必须注意的问题,提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包括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质量关系,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构建和谐珠海的主要举措”。这是《意见》的主体部分。根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五个板块八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是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夯实构建和谐珠海的物质基础。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是要靠经济实力。因此,构建和谐珠海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大力发展经济。在这里突出强调了要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三大战略,推进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和“三农”工作等。
第二是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公正司法等几个方面,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构建和谐珠海提供政治保障。
第三是通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几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珠海的精神支撑。
第四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方面。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结合珠海的实际,我们在这里重点讲了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探索新时期经济特区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体制活力,通过人才机制创新提高社会创造力,营造既适于居住又适于创业的良好环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的活力。二是强调协调社会利益,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成员能够同享成果,共建家园。三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创建和谐社区,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水平。这四个方面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活力是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源泉,利益是社会和谐有序的核心,稳定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管理是社会和谐有序的体制保证,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第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珠海独具特色的亮点。在这里单列作为一部分。
第三部分为“切实加强对构建和谐珠海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少数干部存在的特区观念和创新意识弱化的情况,我们强调了要把加强各级党委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珠海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构建和谐珠海的伟大实践中来。
最后,我讲第四方面:街道社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上面,我讲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一些概念,也讲了邓书记的讲话精神,讲了市委《意见》的出台过程,现在重点讲一讲街道社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这一时期,社会能否得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有关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精神,认真分析街道辖区建设和城市管理形势,积极探寻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正确认识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最贴近的派出机构,街道是城市的基础,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协调作用、管理作用、教育作用、和维权作用四个主要方面的作用。在这方面,我谈三个内容: 一是基础性协调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慎、不当,都会使矛盾加剧、激化,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而影响到改革与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街道应发挥党和政府最基层派出机构的作用,通过引导居民自治,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和生活环境,为群众排忧,为百姓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门。通过过深、过细、过实的群众工作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调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综合性管理作用。街道的职能决定了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综合性管理作用。街道所担负的社区建设、民主法制、扶贫帮困、老龄人口等工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特
征,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街道设立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平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婚姻观、倡导移风易俗、铲除邪教、破除迷信,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方向起着积极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双拥共建活动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通过社区党组织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启迪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是广泛性的教育作用。社区教育有利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调动群众建设社区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区内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促进社区民主法制的落实,促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社区党组织可以从各个社区和党员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 四是基础性的维权作用。街道社区党员构成多样化、流动性大,在文化程度、就业方式、生活状况、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街道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街道可以通过增加社区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捐助工作的开展,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不足,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维护居民的生活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二)认识当前制约构建和谐街道的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街道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协调发展。但就当前状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第
一、认识不到位,这是制约构建和谐街道的前提因素。长期以来,社区居民形成依赖政府的习惯,公众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低。目前,虽然构建和谐社会已经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我们在工作中存在宣传多、措施少、决策多、落实少的情况,仍有一部分人,对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够。
第二、权责不统一,这是制约构建和谐街道的决定因素。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更多、更重的任务被下放到街道。街道的职能已经完全涵盖了一个区域性政府的全部职能,但是街道的功能、职责和街道被授予的权力、权限不相吻合,条块矛盾在新的基础上不断产生。许多政府部门只是把工作任务派下来了,街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经费没有得到落实,权力并没有下放。二是“体制不顺,职责不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空白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街道只能通过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发动居民义务奉献的方式,把这些工作长年承担下来。三是“权限”不当。以街道和社区要开的“证明”为例,办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社区给开未婚证明;孩子上学,教育部门要求开居住证明;产权过户,房产局要求出具亲属关系证明;出国劳务,要求街道给开证明;大学生入党,要求街道给开家庭成员的政审证明,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拥有的“权限”很大。然而,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看,这些“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科学性值得商榷,街道面对急剧增加的人口、人员就业和居住的不稳定,是否有“证明”的能力,或者说,是否能真正能为这些“证明”负责。 第
三、经济发展不够,这是制约构建和谐街道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镇街在抓项目和抓民营经济发展上下了不少功夫,使镇街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总量不够质量有待提高的的问题。构建和谐街道和社区,必须依赖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必须拥有与构建和谐社会匹配的财力和物力。
(三)加快构建和谐街道思考。
建设和谐街道,必须从建设和谐社区抓起。因为社区是街道的组成元素。在社会学意义上,社区不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区位概念,社区反映的是人们活动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在这一点上,社区既不是完全不定型的,人们在社区内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形成交往样式和关系结构;同时区别于正式组织的单一取向,社区在本质上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具有综合的内涵和开放的边界。社区的稳定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具体的对象,社区的动态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间,社区的区位特征使党组织可以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在生活情境中与群众发生直接联系,协调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在我们理解了社区的概念后,那么,如何构建和和谐社区,推进和谐街道建设呢?狮山街道,早在2002年,就被我市定为街道社区建设的示范单位,在社区建设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里,我谈三点意见,和同志们共同学习研究。
第一点:构建和谐街道,关键在于加强党组织建设。街道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社会单元,与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通、紧密相连。所以,社区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在城市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新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大量出现,使许多党员的组织关系和组织活动转入了社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任务。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建设和谐领导班子为目标,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解决好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切实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不断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尤其要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其他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民间团体、流动人口中开展和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及时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引导作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第二点:构建和谐街道,重点在于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是发展中的重头戏。(例子:前几天,我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到我们香洲区香湾街道调研,听街道办的同志说,我们有些居委会不要说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不愿开,什么原因呢,经费紧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街道经济。城市街道经济是街道为了履行管理城市、服务社区和组织居民生活基本职能的社区经济形式之一。实践证明,城市街道经济是促进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城市社区如何发展街道经济? 首先要协调三种力量,提高整体水平。三种力量,一是社会的组织参与力量,即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组织者的参与;二是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参与,三是社区居民的参与。要激发三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动力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二是社区经济的依托力量。三是社区服务的完善和提高。 第
二、要从机制入手,大胆改革,实现职能转变和政企分开。街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市场需求,不等、不靠、不要,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对街道经济的扶持和服务,要帮助他们确定发展模式,在转变经营观念上做文章,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社区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改善对街道经济的管理方式,明确产权关系,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街道企业真正推向市场。 第
三、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要多元化。街道经济之所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适应社会化生产规律是分不开的,多元化就是其基本特征。这就要求街道经济在发展中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街道企业发展应是借助两只手,一只手是量力而行,另一只手是尽力而为。量力就是核准自己的实力;尽力就是核准客观条件。二是重视为大企业配套。街道企业有着靠近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应充分重视配套服务有广阔的前景,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抓准市场空当发展自己。街道企业一般是小规模企业,有着小巧灵活的特点,无孔不入地寻找和选择“空当”发展自己。要正确分析和准确判断以避开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另辟蹊径,在“热门”中发现“冷门”,创出发展新路子。第
五、要立足于街道实际,兴办适应城市社区发展要求的企业。街道经济发展要严格遵守城市社区总体规划,对现有生产性企业应根据城市社区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实行科技兴企,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走出一条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只有实现街道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做到以利益为核心,抓好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社区活力;以法治为保障,才能做到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持社区的团结、平安和稳定;以文化为支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创造型社区,活力型和谐社区。
第二点:构建和谐街道,要以建设和谐社区作为载体。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改革的逐步深入,社区是各种社会群众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持点,因此,和谐社区的建设重点要打造三个平台,通过构建平台作为载体,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要以党组织为依托,打造构建和谐社区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顺应形势需要,大胆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理顺好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发挥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和谐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居民自治组织,打造构建和谐社区的沟通平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团和自治,在缺乏社团和自治的情况下,可以首先将社区作为工作平台,发挥其整合社会资源、为个人提供各种支持、缓解各类矛盾、促成社会和谐的作用。为履行这一功能,社区需要针对居民的现实需求,推进实体化、规范化建设,除了现有的“街道—居委会体系”之外,其他职能部门要确保管理和服务到位,各类社区单位也应该找到自己在社区中的活动空间,形成与社区相互支持的格局。更重要的,还是要为居民搭建公共参与的舞台,尊重其作为社区主体的地位,保障和扩大居民对社区事物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建立以社会治理为主来处理社区事务和社区问题的工作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凡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民情座谈会、民事调解会、~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分析社情~,注意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维护社会稳定;依靠群众的力量强化社区管理。(例子:说到社区管理,离不开说小区管理。昨天晚上,我看了南方卫视,说小区一个业主丢了一张出入证……) 三要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打造构建和谐社区的服务平台。社区是居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居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要求。一是提升社区发展功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发展的规划中,正确处理社区发展与社区产业化问题,逐步建立既能体现社区居民利益又能与政府积极配合的社区组织,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社区建设来促进社会发展。二是强化服务功能。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把为民排忧解难和化解矛盾作为重要职责,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重点,主动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尽力把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在一线解决。形成幼有所教、残有所助、孤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贫有所济的社会环境,保证居民安居乐业;三是加强整合社会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大力倡导居民群众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劳动为社区、为他人提供服务,形成社区服务网络,方便居民生活。同时,在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范来协调和调整社区中不同的矛盾、冲突,通过良好和谐的氛围来教育影响和带动居民群众
的自然行为,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和谐。四是增强凝聚民心功能。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五是提高教育群众功能。坚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与宣传教育群众相结合,认真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解,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和矛盾,一时无法解决的,主动入户与居民群众对话。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好解释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理解和支持。(例子:说到思想教育,举个例子,我们市有一个单位,领导是一个女的,老公没在珠海工作,作为一个单身女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各方面难免有点寂寞,所以呐,这个领导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六是深化稳定社会功能。通过社区建设,协调社会关系,做到居民奉公守法,干群关系密切,诉求渠道畅通,调节工作到位,社区管理有序,一般性的矛盾和问题能在社区内得到消化和解决,应急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打击防范有力,群众安居乐业。
同志们,构建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全局中,任重而道远。这几年来,狮山社区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建设与管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社区党建、先进性教育方面等工作,都受到省、市的高度肯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通过你们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定会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地情况的创造和谐社区的路子,以社区的“小和谐”,推动社会的“大和谐”,给全市街道、镇村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榜样。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六中全会心得--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和心理基础,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精神,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精髓。历史上我国具有丰富的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它是以“和”为宗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儒家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墨家“尚贤”、“兼爱”、“非攻”等主张,道家 “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在历史上,这些“和为贵”的文化气质直接体现为人们崇文好学、秉守礼仪、和睦家庭、睦邻交友等和谐精神和行为特征。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应该继承中国崇尚和谐文化传统的精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
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
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精简、统
一、高效”的政务环境、唯才是举的用人环境、安全可靠的保障环境;政府机关大气开放、公正开明以及充分尊重创业者自由创业意志的姿态,牢固的亲民、亲商的服务观念;社会大众对于创业者具有一种满腔的热情、宽容和合、开放开明、宽容失败的胸怀,所有这些和谐创业的文化因素,都能增强对创业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要努力营造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互相协调、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文化氛围,为公平正义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奠定社会心理基础。因此,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妥善处理和化解利益冲突,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氛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以共同目标为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共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在营造和谐文化环境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还要重视家庭、学校、制度、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四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
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的追求、诚实守信的操守修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则是使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厘清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才能使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从影响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廉政文化与和谐社会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频共振,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价值取向上,要着力解决“三观”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廉政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地位的诱惑,是影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源是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利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地位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利益观上表现为崇拜金钱。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因此,着力解决“三观”问题,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要使领导干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视人民为父母,把群众当上帝,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二是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教育广大干部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要使领导干部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不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不在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第二,生活方式上,积极应对“三大挑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今天我们建设廉政文化,面对着来自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三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廉政文化,一要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文化变异的挑战。坚持以德治廉,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给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二要以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为突破,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挑战。教育和帮助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运动健美等作为兴趣爱好,在娱乐和运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脱离低级趣味,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和谐的生活方式。三要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突破,积极应对来自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调;克服“官贵民贱”的观念,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第三,行为方式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愤怒声讨的同时,又随波逐流。构建廉政文化,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坚决摒弃这种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现象。一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领导干部应当有所畏惧,抛弃那种“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处世哲学,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二要汲取文化知识营养,筑起坚固的“文化屏障”。“腹有诗书气自华”,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
第五篇:以平安菜乡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和谐
牢记总书记重托
以平安菜乡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和谐
***政法委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市工作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我们政法系统牢记总书记重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均衡发展”的理念,不断夯实政法综治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创建平安菜乡,实现了发展中的平安,繁荣中的稳定,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建立完善信息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信息搜集报送管理体系,在全市城乡布建了5418名维稳信息员,畅通信息预警渠道。自08年以来,各级信息员共搜集报送信息2340多条,预警率达到了100%。建立完善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出台了《****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推动评估工作在全市落实。05年以来,共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28项。其中,群众支持顺利实施的116项,占90.7%;通过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实施的8项,占6.2%,评估风险过大暂停实施的4项,占3.1%,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 1 -
(二)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推动市综治维稳中心、诉调对接中心、镇街区综治维稳中心“三大平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社会矛盾调处化解职能,完善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沟通、效力衔接机制,有效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完善了矛盾调处化解体系。近几年以来,全市“三大平台”共搜集群众反映诉求6800余条,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三)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突机制。成立了突发群体性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4个应急处突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突发群体性和大规模暴力犯罪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日常演练。同时,市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应急处突预备资金,全市应急处突能力明显提升。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菜乡建设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一是在市综治办成立社会管理科,统筹协调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当前流动人口管理中多部门分管,职责分散,合力不强的问题。二是依托社区(村居)建立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每个城市社区(村居)指定专职流动人口协管员,每天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对22.9万流动人口逐人建档,强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目标。
(二)积极救助治疗肇事肇祸重性精神病人。联合财政局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的实施意见》,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保+救助”的形式解决医疗3 -
15处镇街区全部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实行综治、维稳、防邪、群工、信访、司法、安监“七位一体”,合署办公。在社区(村居)全部建立综治工作站(室),实现基层综治力量由散到聚,进一步筑牢了稳定“第一道防线”。镇(街区)综治维稳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主任由党委副书记兼任,副主任专职专用,主持中心日常工作。社区(村居)综治工作站(室)由社区(村居)党组织书记兼任主任,党组织或村(居)委会副职担任副主任,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目前,全市15处镇街区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人员达176人,其中专职人员112名。社区(村居)综治工作站(室)人员达2900余人,治安巡逻队员达5400余人,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二) 加强治安防控。加强社区警务,实现警力下沉。在全市设立117个社区警务室,配备正式民警,指导社区治安巡逻,提升专业防范水平。全面推进技防网络建设。近三年,全市共投入技防资金2.2亿元,累计安装各类监控探头3.3万个,建成技防村326个,安装农村变压器防盗报警器663台,形成了覆盖整个社会面的技防网络。今年市财政再投资1100万元,将在全市重点部位和剩余村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750个,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按照封闭式管理、科技化防范、专职化安保标准,全面开展农村社区治安防控规范化建设,有效降低了刑事发案率。
(三)积极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先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包千村联万户”活动。抽调市镇两级2000多名机关干部5 -
理,先后发放救助资金200多万元。
(四)加强公共领域安全监管。大力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严格消防安全管理,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不定期组织对学校、商场、企业单位等重点场所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加强对枪支弹药、烟花爆竹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管理。加大了对大型文体活动、群众游园活动以及重大节庆期间举办的大型活动的安保监管,确保万无一失。
七年来,我们政法系统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出了我们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总书记对我市的殷切希望,与全市人民的热切期望仍有不少差距。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数不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工作重心,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五项工作重点,推动政法稳定工作全面发展进步,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