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原电池教学案例
第一篇:人教版原电池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案:4.1 原电池
§4.1 原电池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2+ Zn+2H=Zn+H2↑
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 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 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2+ 负极(Zn):Zn-2e=Zn (氧化)
+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 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衡
+2+ 总反应是:Zn+2H=Zn+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 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 Sn、 Pb、 Ag、 Pt、 Au等) 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2+2+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 = Cu + Zn设计成电池:
硫s硫酸铜
硫酸
硫酸铜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 (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 (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
0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4e-=4CO2
2-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2-
练习: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2+ 2Fe+Fe == 3Fe,
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练习:
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电解质溶液为KOH,反应保持在高温下,使H2O蒸发,正确叙述正确的是:( ) A.H2为正极,O2为负极
-B.电极反应(正极):O2+2H2O+4e- =4OH
-C.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H2O-4e- D.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C、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第二篇:原电池教学案例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1,学生: 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 4,准备实验材料: 桔子 锌片
铜片 电线 小灯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四、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实验教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六、探究过程
【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 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
【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生回答】
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铜片上有气泡
【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
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 ,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
【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
【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 【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 【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师生小结】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
【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满足下列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
【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1负极(Zn) Zn→Zn2++2e-
正极(Cu)2H++2e- → H2↑ 总式 Zn +2H+ = Zn2+
+
H2 ↑
2、负极:还原剂-ne- →氧化产物(氧化反应)
正极:氧化剂+ne- →还原产物 (还原反应)
3、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⑴两个电极,能导电。(强调:不一定是金属电极)⑵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态的电解质,能提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⑶形成闭合的回路
八、课堂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
析出, 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较大,主要解决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难点,通过干电池,水果电池,铜锌原电池,逐步过渡到原理的分析,形成认识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理的掌握是可以的,在难点的突破上,注重技巧的指导,结合训练,归纳,总结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为研究新型电池做充分的理论准备。
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应包括:虚心好学、肯于吃苦、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勤俭朴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不是看他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道德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履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的实际行动。 而目前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到的问题: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作为课任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隐藏着品德教育。学生准时上课的问题:预备铃声响准时进班、正式铃声响准时到达体育场或专用教室等,而我们的经常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了。学生之间彼此尊重问题:学生有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否对同学的错误回答进行取笑、是否给同学起侮辱性或歧视性的绰号等,面队这些我们老师又是怎样面对的。同学之间合作问题:学生之间是否回产生不正常的嫉妒、遇到问题是否有互相交流探讨的习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是否会主动帮助困难学生(学习上、品德上、经济上等)等,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去引导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学生是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晨读、活动)、课前2分钟是否有固定的习惯、是否能及时订正作业、教师是否能及时讲评面批作业等,我们的教师又是怎么去规范这些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德育渗透。对于化学学科,可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个化学反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通过质量守衡定律等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观,同时,根据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
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直接或见解地渗透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从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做起,再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为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担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
三公开活动反思
三公开以来我听取了本学科的前辈及其他学科教学人员的公开课。感触颇多,收获更是多多。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而在自己参加公开课的过程中更是收获多多。同事前辈们帮助我进行案例的详细分析。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师傅们帮助我设计了生动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
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反思这一年来的三公开活动。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反思。我认为: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第三篇:教学反思-原电池
4.1 《原电池》教学反思
旬阳中学
张金娟
本节课是人们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一种转换装置——原电池。学习本节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知道电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我经常听课,课后和老师们讨论,借鉴他们在教学上的优点,使我能快速的成长,但是,总是用别人的东西,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永远没有自我,所以,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好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目标定位,全面、合理、科学。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原电池在化学选修4中的地位及作用,我本着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宗旨,力求实现通过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原电池。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回顾,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通过原电池的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本节课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所以重点在于如何改进原电池。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很少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回忆原电池的知识,然后开展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本节课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展开教学。
三、教学资源
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的安排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根本”的五为主原则,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按一定梯次递进的活动序列,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问题化,过程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课程要求。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收获,在收获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本节课按照设计思想基本达成目标,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困惑:
1、整节课节奏较快,时间把握不适度,在前面复习就知识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仔细回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没有必要的环节可以删去。比如说,课件上有的文字不必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后,应该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3、本节课由于是分组实验,有一个小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究其原因是盐桥制作不合格。在以后的实验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4、类似于这种探究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秩序较难维持,时间较难把握,应该在课前做好缜密的计划。
以上是我上完这节课的所思所想,不到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共同探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009年11月28日
第四篇:《原电池》教学反思
付文磊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原电池的基础上来学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消除学生对理论的抽象感和乏味感。原电池和电解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不是很复杂,但是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以次命题的考题不是很容易得分,就我个人的看法,不是说题目有多么的新颖,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更为重要的是在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简单的举个例子,学生们对于一个陌生的装置,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当然这是个小问题,有电源就是电解、没有就是原电池。对于他们来说,更难的是对于一个新型的原电池,不能准确的找出正负极。其根本原因,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不高。题干中明明提到电极材料是什么,接下来就根据电极材料的性质判断正负极。但学生非要纠结于那些“不明物”是做什么的,扰乱了思路,做题速度显然就慢了。
1、我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和原电池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两种装置的清晰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2、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由原电池向电解池的过渡还是稍显突兀,对于电解池中离子和电子的定向移动理解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结合可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来理解原电池与电解的区别。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平常做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样方面的能力。学生做题时,要让他们充分思考,发现自己的出错点。老师讲解时,一方面要对习题进行归类,比方说哪一类是原电池、哪一类是电解池,另外要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指明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体会多总结。
第五篇:水果电池教学设计
水果电池一、活动目标
1.科学探究:学会制作简单的水果电池;初步尝试画简单的电路图。
2.科学知识:知道电池的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初步意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4.培养学生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准备
水果(西红柿、橘子)、导线、铜片、锌片、生日音乐卡等
三、实验内容
教师演示实验:西红柿音乐卡片
学生实验:
方案1:电极插入单瓣橘子,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
方案2:电极插入两瓣分开的橘子,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若无变化,如何改进);
方案3:电极插入两瓣未分开的橘子,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注意:两个电极插入不同的橘瓣中)
识记: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离子基团的、对溶液里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高分子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