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GHKT201306 主持人:徐 萍
主持人单位:汉滨区大竹园初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3年09月-2013年11月):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
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4年01月)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02月--2014年03月)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1)2013年06月--2013年12月分阶段完成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以论文、教学案例、教
学随笔、课堂设计等方式呈现阶段研究成果。
(2)2014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 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 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二语文阅读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兄弟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面对我所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我校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2)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八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 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1、 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讲到八年下的《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都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我讲出结局到底怎样,我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的更多《雷雨》《北京人》,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2、 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面竟然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3、 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4、 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的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5、 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看,也许是让老手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篇二: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第十一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一日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 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作文结合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篇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浬浦镇中周淑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简介
1、 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 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
(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
(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 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 (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 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 (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 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
第三篇: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隆昌六中 邱庆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能力”。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可以发现种种弊端:
(一)目标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体系不全: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
(三)渗透不广: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割裂开来,就语文练语文,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四)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情感三个训练层次中,第一层次耗时过多,
二、三层次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训练;
(五)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形式不活:抄词、组词、造句、填空、问答,老面孔唱主角,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现在学生的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做作业、做什么样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呢?才能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变“厌学”为“乐学”呢?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鉴于此背景,我旨在通过以作业为突破口,通过优化作业形式、优化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快乐幸福的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使语文课程通过作业实现向学
1 生经验和生活的回归。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成长。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形式及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作业理念,通过对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研究,使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获得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作业类型及内容
一、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的类型设计
(一)观察性作业: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结合语文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家庭的认识和热爱,还可以丰富作文题材。如:学习《国宝大熊猫》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动(植)物,并写成一篇状物类作文,使观察方法得到了迁移。
2.引导观察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课间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课间活动;观察运动会、文娱会、班级主题活动等学校常规性的集体活动;观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如写作《校运会上精彩的瞬间》。这样学生在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同时,锻炼了观察能力,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3.引导观察社会生活
我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社会。只有全面地了解社会,才会有深刻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倾吐出来的话语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洋溢出生活的气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采用写观察日记、琐事述评等方式巩固观察成果,强化观察兴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如观察、写作《路边养蜂人》、《宿迁的风俗》等。
(二)操作性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2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1.画一画,再现情境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凭自己的经验,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如教完专题《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一只自己熟悉的小鸟。虽然有的同学画得不是很好,不过还是有模有形的。
在教学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兴奋、活跃之中。
2.做一做,激发探索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学习完语文实践活动——动手做一份校报校刊一课后,我就布置学生每一个人亲自动手做一份关于《语文园地》的手抄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养一养,体会特征
初中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在作业布置中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开展养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得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如我结合一些课文,养小蝌蚪、蚕、观察种子发芽,学生兴致勃勃,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操作性作业完成的过程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以最自然、最真实的形式进行求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表述性作业:学习言语交际,锻炼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语交际能力唯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的作业无疑是一座沟通现实、教材与生活的桥梁。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是表述性作业的重点。
1.演一演,内化课文语言
对于故事情节性较强或场面描写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可以设计演一演的实践性作业。如教学完《变色龙》一课,让学生按家庭住址自由组合,布置学生回去演课本剧。学生自编自演《变色龙》课本剧时,他们的能力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分工合作, 3 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人来进行表演,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揣摩得相当到位。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角色的情感体验,积累了课文的语言。
2. 辩一辩,培养辩论习惯
争议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认为是反映了语文的整体素质。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后,我留了一道辩论题,主题是: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否还愿意做范进呢?这一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深读课文,在深度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化了的含义清晰地表述出来。同时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议更有说服力。
3.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
说一说是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设计的。这种作业设计往往将课中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说一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而中学语作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言谈举止等得到充分的检验。如上完八(上)第六单元演讲后,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演讲„„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了训练。
(四)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语文教学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早成定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课改对课外阅读量作了大幅度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学了课文《孔乙己》,可以推荐《呐喊》;学了《范进中举》,可以推荐《儒林外史》;学了《山市》,引导看《聊斋志异》;学了《白杨礼赞》,引导学生看《见闻杂记》„„通过广泛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①名篇名句摘记。教材中如《海燕》、《纪念白求恩》、《陋室铭》、《错过》等名家名篇欣赏并摘录。课内佳作不少,课外更是众多。可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好词佳句名段,并摘录到“读书摘抄本”上。
②写读书心得体会。对有思想内涵的课内外作品,可指导写读书心得笔记,使之理解得更深入全面。如阅读《有的人》后写《有的人》读后感。
③尝试写不同类型的作文等。尝试写诸如诗歌、散文、童话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作文,如《龟兔赛跑》新编。
(五)调查性作业:引导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
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我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
①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如到敬老院、桔园参观。②走近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如黄复生故居的文化底蕴。③仿照课文,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和合理想象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如写《龙市河的今与夕》。④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如为校运会拟写一篇新闻报道。
(六)查阅性作业: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的能力。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
①选择课文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从图书馆、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相关的图文资料,充实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我在教学《故乡》之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图片、有录音、有文字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有关“鲁迅”的知识,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奠定了基础。
② 确定主题,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和黑板报。
这些主题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如古诗集锦、名胜古迹、英雄人物、动物植物等,也可以从课外采集,如绿化家园、旅游见闻、科普常识、校园生活等,只要内容健康,编什么都可以。如专题手抄报《宿迁地名胜古迹》。
这种查阅性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
二、自主性作业作业类型设计
(一)自主选择性作业
1、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
每个班的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给每一类学生都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例如可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C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B类作业则介 5 于二者之间。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为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
比如《绿》的作业设计:A类背诵课文《绿》;B类背诵课文《绿》,并摘抄其中的比喻句;C类背诵《绿》一文,并读一读《囚绿记》想一想这两位作者对待绿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一组作业,有难有易,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发展了各自的个性。
2、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数量
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知识的快慢程度也就不一样。因此在作业量方面,也需要让学生选择适当的量。比如抄写课后生字词这项作业,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任意写几遍,只要达到会默写就可以了。学生为了达到少写的目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从而有效地训练了记忆能力;而为了达到会写的目的,学生会自觉采取更巧妙的方法,从而提高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不仅如此,这样也使得这一类作业不再枯燥,使完成作业的过程充满了激情。
3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
除了可以让学生对作业的难度、量度进行自主选择外,对于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以此激发他们对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松鼠》设计的作业: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其中的一两项作业认真完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2)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松鼠的外形;(3)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介绍自家的小动物的短文;(4)对本文的优美词句进行摘抄;(5)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这一组作业设计包含“读、画、写、抄、查、”等多种形式,既给爱画、爱读的同学准备了展示自己本领的空间,又为爱探索、爱讲故事的同学提供了进一步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二)学生自主设计性作业
1、课内自主作业的设计
为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适量的课内作业显然很必要。课内自主作业的设计应包含基础题、能力题、拓展提高题等几种类型。基础题在作业总量中应占60%以上。如生字词默写、要求背诵的课文的背诵与默写等。能力题在作业总量中占30%以上,如仿写、看图说话、修改病句等。拓展题应占习题总量的10%左右。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要求学生续写一个结尾。学习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它改写为一篇记叙文。由于每个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 6 学习习惯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体现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2、课外作业的自主设计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注重作业的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既要与学科内容、课内知识相联系,又要结合社会实际;既要动口、动眼,又要动手、动脑;既能增加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既能激发求知的欲望,又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1)积累成语或名言警句。成语是汉语言几千年发展长河中磨砺出的璧玉,是汉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瑰宝,学好成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语言的凝练程度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熏陶感染,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会获得有益的启迪。另外,学习名言警句,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立志高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认真阅读课外优美语段。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突出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我强调投入的阅读,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或吟哦讽诵,或摘抄评论;也可以进行阅读心得交流,优秀作品推荐,开展读书竞赛等小组读书活动,;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交流。学生在各种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受到的教育既是自觉的也是最有效的,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交流,不仅组织方便、目标明确,而且意义丰富。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力,还可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班风、优良学风的形成。
(4)经常认真地收听、收看或网上浏览新闻报道。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时代的舞台,了解时事,当然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失去了时代性语文学习也就无人文性可谈,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应当鼓励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将来成长为既有知识有能爱国的有用人才作好准备。
(5)坚持每天写日记。日记是锻炼写作的绝好形式,已经得到众多名家的首肯。魏书生说“学生坚持每天一篇日记,一年365篇日记,三年初中一千多篇日记。”通过开展写日记,读日记,评日记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写、读、评的能力。同时,学生会 7 在写、读、评日记中总结反思一天学习得失,获得生活感悟,优化学习过程,调整好心态,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3、作文的自主设计
(1)自主设计文题
作文拟题要与作文内容珠联璧合,题目要能反映作文的内容。这是拟题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a、题目要贴切, b、题目要简练,简短精炼, c、题目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
(2)自主设计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a、自主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头。
b、自主设计一个精当的结尾。
(3)自主设计作文的结构提纲
提纲是作文构思阶段的产物。构思是从整体上对作文的设计。没有构思就没有作文,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容易看出。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对作文来说,提纲既重要又必要。
(4)自主设计作文的体裁
同样一个题目,诗人会写成一首诗,散文家会写成散文,评论家会大肆地评论一番。这就是说,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达形式。除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外,还常用以下文体: a、日记、书信体。b、故事新编。c、戏剧。d、寓言、童话。e、散文f、小说
(5)自主设计作文的选材、构思、立意、语言
通过语文自主作业的类型及其内容设计的探索以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初中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
(一) 教学类作业设计
(1)课前拓展性作业设计
课前拓展性作业设计,教师要突破传统语文的预习只是看生字读课文划层意的做法。教师针对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有关内容设计探究性作业。比如,我在学习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设计如下作业:让学生将阅读作品内容与阅读课本附录中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历史背景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对主人公形象有什么样的评价?这样的探
8 究性作业设计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这样的探究性作业设计使得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它与文化、历史、道德相交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2)课堂深化性作业设计
课堂深化性作业,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二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本人当堂设计探究性作业:请同学写补写我的叔叔于勒的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学生在探究性作业中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课堂探究性作业还可以设计成表演式的,比如把《变色龙》改编成课本剧,在改编课文、表演课本剧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3)课后延伸性作业设计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如学习专题气象物候中的《古代诗词中的物候》后,因这四首诗从不同角度写了物候的,在结合平时开展的古诗文背诵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请学生到课外寻找描写物候的古诗并学习,并能体会这些诗各反应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物候以及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对于古诗中的名句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对诗句的理解画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诗文。虽然每个同学画的画可能都不一样,但这正反映了孩子对古诗的各自的理解的不同,很好的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量。
(二) 平时积累类作业设计
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准备几个本子,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还可举行一些优秀作业展览、名句接龙、说成语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教师要设计出周记的内容,如: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改写课文、编故事等等。教师还要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有关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
(三) 单元专题类作业
9 探究性作业设计如果仅限于教材或仅是对教材结论的验证,显然不能充分达到探究的教学目的。探究性作业设计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多元绩效的作业设计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学的方式,隐含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社会人。探究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关系的探究》《水浒传人物“绰号”探究》等,目的在于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作业,至于调查报告或者小论文的字数和质量另当评价。
(四) 学期综合探究类作业
初中语文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探究类作业,可以结合学科教学,设计一些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的探究性作业。语文可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相结合,以最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而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利用时空条件,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丰富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本人先请学生课前作一些调查:生活中我可以通过观察哪些自然景物及动物的变化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呢?科学家们是如何准确预报天气的?收集几条关于天气的谚语,与现实作对照,看看灵不灵。学生在这一调查过程中,了解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还了解了一些气象知识,都感到收益匪浅。期间,他们还设计了调查表,最后共同合作写了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在这次探究学习中,学生就是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地研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社会热点调查类作业
初中语文探究性作业设计如果仅限于教材或仅是对教材结论的验证,显然不能充分达到探究的教学目的。探究性作业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多元绩效的学习方式,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载体。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学的方式,隐含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社会人。探究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事物,懂得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紧密相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学生们怎样过假期生活”、、“学生压岁钱使用情况”等社会热点调查类探究作业设计,不一定要求学生长篇大论,学生根据能力可长可短,重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关注生活。
四、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的选择
10 确定实验班级为初二(1)班,初二(2)班为对比班
(二)实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段和方法,总结作业现状,为下一步作业类型和内容的设计作铺垫。
2、操作观察法:针对作业现状,制定具体操作措施,使之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随机修改操作步骤。
3、 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8年6月)
1、调查了解学生作业的现状。
2、总结课题作业现状。
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明确任务。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0月)
1、 经过思考、探索,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1)确定实验班级为初二(1)班,初二(2)班为对比班
(2)研究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形式及内容
(a)实践性作业设计;(b)自主性作业设计;(c)探究性作业作业设计
2、及时总结,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作业设计的体系。
3、积累素材,并写出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 2009 年 11 月— 2010年 2 月)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 撰写论文。
3、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 申请结题。
六、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
11 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我在实践中设计作业类型和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以当代的智力理论为参照,作业的目的定位把握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和关键之处。如作业强调生生互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多的合作意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力。人际关系智力是多元智力中的一种,它对人的成功有重要的作用。
2、元认知理论。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和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作业则可以考虑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3、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的人,认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其中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
12 科,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七、研究成效
教师方面:切实做好语文作业的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本人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本人对新课改视眼下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本人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重要课改文献和现代教学理论及学习科学理论,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新课程观明确提出: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同时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应把作业看成简单的抄抄写写,而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续和补充,作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学生从堆山积岭的作业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最佳条件。学生课前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画画中学会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学科整合能力,想象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等。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熟练地运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去到课外获取新鲜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动手、手脑、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和领悟得出结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这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过程。本人始终坚持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反复实践、精心提炼,不仅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实施,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一年来,本人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并不断改进作业的设计,重建教学模式,来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效率。
3、本人已形成一定的作业设计策略和经验,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本人自觉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和提高语文,使语文教育的视野大为拓宽,内容大为丰富。
学生方面:此次作业设计的研究虽然只经历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我都感受到学生的作业兴趣和语文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显著提高。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加深了一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使学生爱做、愿做语
13 文作业,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与实践的乐趣。这也正是课改所要追求的作业的实效性。
2、创新的作业层出不穷。自从开展各类实践作业以后,传统的学生作业,离不开写生字、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等千篇一律的机械抄写作业。学生的作业一改往日的旧面孔,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表达活泼,语言优美。单说实践作业的内容就有:自创诗社、创新画画、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劳动实践、社区活动、科学小实验、奇妙动植物、生活体验等十几项。并且各人对实践的体验各不相同,各人的表达方式也都有区别,一个班级的作业看完以后,给人的感觉再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各有新意。
3、培养了个性化作业。如学习专题《水浒》,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梁山好汉的绰号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从这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实践赋予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是良好的作业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4、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一些查阅资料、观察事物、实验操作、课本剧表演,社会调查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合作,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分工,又合作与鼓励,大家出谋献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有时家长当助手,出难题,学生热情高涨。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可合作。
5、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些良好作业设计是集观察、调查、参观、游览、实验、阅读、口语交际、讨论、交流、评点于一体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很有益处。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学生的观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八、讨论与思考
一年多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加之本人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
1、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花样百出,品种繁多,给评讲和展示带来一定困难。比如自主设计作文的文体的作业,学生构思不同,就会呈上不同体裁的作文,教师就不能用相同的文体的标准来衡量。
2、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作业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没有真正让作业成为建构课内外、校内外联系的桥梁,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纽带。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很好的显现出来
3、有时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会比较“随意”,缺少精心设计,布置作业图“量”不求“质”,使得一些开放性作业给学生带来了盲目性,同时也给教师自己的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客观因素
1、本课题实验研究虽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因课题涉及一个崭新的教育命题,所以受到过程复杂与效果滞后和隐蔽等条件的制约,要精确好的作业设计会优化教育教学以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2、“怎样将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与素质测试相结合”是摆在本人面前的一个重要具体问题。传统教育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存在很大不足,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根据新课改要求,怎样将学生的个性化作业与现有的素质测试相结合,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素质状况,是本人今后要考虑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提倡这种新的“作业观”,并不是对传统的、习以为常的“作业观”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它的一种超越,一种发展。事实上,传统作业的经典作业样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是,我要使传统的作业样式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服务,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各种考试的工具。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创新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我进行的作业设计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它的完善与成功,有待于我大家来共同深入探索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其龙:《面临21世纪到来德国教育家在思考什么》
2、朱宝娜:《谈谈作业形式的优化》----《江西教育》
3、陈剑华:《中学生作业形式、作业内容的思考》----《上海教育》
4、李欣:《作业的设计》----中学语文网
5、陈剑华:《中学作业形式、作业内容的思考》——《上海教育》
第四篇:《农村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研究》的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要注重提高学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重要意义。
当今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是农村普通中学,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1)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2)“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3)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3)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国外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2、国内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课题研究重要性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 研究创新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的创新。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教学策略控制的创新。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教育理论整合的创新。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参与对象主体的创新。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教学操作性的创新。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三、 课题实施过程
(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1.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杨世松,男,汉族,39岁,毕业于驻马店教育学院历史教育系、专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弥陀寺中学历史学科组组长 ,常年致力于历史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历史学科科研能力,2012被评为县优秀教师,2013年荣获县骨干教师,2014年主讲的《宋元时期的文化》获县优质课一等奖,曾有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交流。该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审定和课题研究的协调工作。
成员:王新华,男,汉族,29岁,大学本科学历,黄淮学院历史专业毕业,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弥陀寺中学历史课教学。该同志2012年获县级骨干教师,2013县优秀班主任。该同志负责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拟定、课堂教学和学科渗透方面的研究,负责课题总报告的撰写。
成员:梅真,女,汉族,26岁,毕业于焦作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担任历史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历史学科科研能力,2014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曾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交流。该同志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处理。班队和主题活动方面的研究,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安排与预期成果
1、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拟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对当今国内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炼精华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课题,提出实验假说,完成实验设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1)重点实验,初步探究《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研究》的可行性。(2)系统实验,验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策略的研究》的可行性。(3)推广实验,广泛验证本课题教学措施的可行性。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总结,邀请教育科研有关专家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为大面积推广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深化课题的研究作准备。 五 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 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2) 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 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六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课堂的挑战?
(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辅导和学习基础等原因,造成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学困生,本身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年来的调查研究工作,流过许多汗水也有许多收获。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们深深体会到新的挑战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将继续努力,迎接更大的挑战,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五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简介
1、 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 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 (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 (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 (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 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 (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 (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 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
(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 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 (5)研究活动使我们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选择、使用经典诵读材料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经典诵读对师生、家长、社会在传统道德方面的熏陶感染的积极影响广泛而又深远。 诵读经典不只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还有助于从长远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随着古典诗词、经典古籍逐渐深入课堂,“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甚至家长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产生的深刻影响。
九.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关于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还停留在实践操作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我们从课堂到课外做了大量实验探究工作,但理论意义上的概括、论述较少;得出的多是实验研究具体做法的经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具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做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具有厚实的古文底蕴,高深的文化学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水平。作为一线教师,这两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难以深入推进。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