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及服务需求一览表
第一篇:货物及服务需求一览表
货物需求及技术规格要求
一、设备名称及数量:
名称和数量:妇科用宫腔镜设备一套
产地:原装进口
二、设备的质量标准:
1、投标人提供设备的制造标准、安装标准及技术规范和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等有关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应的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2、投标人必须提供制造厂商的售后服务承诺书及服务条款。投标人必须在省内设有工商注册的专业售后服务机构并配有维修工程师,提供售后服务工作站资质证明、办事处电话及工程师姓名。投标人还必须提供由投标产品制造商提供的制造商原厂售后服务、维修保证文件。
3、同型号产品省內使用证明。
4、提供同品牌同型号产品销售合同不低于3份。
5、具有CE认证和CCC认证。
6、自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整机保修≥壹年。期间投标人应提供一切免费维修服务(含零配件的更换、软件升级)。保修期满后,终身维护,能长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及零配件的优惠供应。
7、根据新仪器特点及技术要求,供应商对买方提供技术操作、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
8、供应商应向买方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壹套,中、英文手册(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安装维修手册、常用安装维修工具、操作手册、常用易消耗品单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等,各项指标和参数应符合验收标准,买方有权委托中国有资格单位或机构对设备性能、精度进行校核。
9、供应商提供设备的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书、装箱单。
10、供应商在接到买方设备故障通知的24小时内派工程师到达现场。
11、进口产品须提供该套设备的报关单和商检单。
12、本招标文件未明之处,可进行必要的咨询和补充说明。
三、基本配置与技术要求
一、基本参数
★
1、基本要求:原装进口,国际知名品牌,市场主流的高端产品
2、超高清摄像主机系统
2.1有不低于两路DVI高清数字输出,且主机可进行记录不低于1080P的图片和录像 2.2输出图像分辨率显示不低于1920×1080P 2.3扫描方式:逐行扫描。具备SCB集总功能,可连接光源、气腹机,可实现自动调光功能,适用于一体化手术室的功能连接.具有2种纤维镜优化模式技术。
2.4具有ICM图像处理模块。采样率≥10比特。监视器上可以显示气腹机、光源等其他相关设备信息。
2.5主机可以连接移动存储设备(U盘/移动硬盘)。可快速实现影像的录入和图像的抓取,图片或影像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移动设备内并可直接在个人电脑上读取或编辑,不需要在使用专业软件执行导入步骤。 2.6可使用键盘输入信息。
2.7具有双图像处理模块,可处理两路图像信号,实现单平台多镜种的双镜联合,同时具备术野图像增强优化功能。具备画中画功能,可实现不低于4种同屏显示模式. 2.8具备模块升级技术,后期可升级为3D高清摄像系统,在主机原有基础上预留升级空间,后期增加3D模块.
3、摄像头技术(与摄像主机同品牌)
3.1摄像头像素不低于1920×1080P,不低于3个三分之一英寸CCD芯片,具有不低于2倍变焦,15mm≤边角距离范围≤31mm 3.2全数字化摄像头,图像在摄像头端完成数字化处理,全程数字化影像传输
3.3摄像头按键可设置不少于按键数量的快捷键,可预设功能至少包括术野录像、拍照、打印,调节白平衡、亮度、增益、色彩
4、医用冷光源(与摄像主机同品牌) 4.1氙灯:15V,300w
色温6000±500k 4.2灯泡使用寿命≥500小时
具有灯泡寿命预警功能,内置红外线过滤器 4.3具有高级别的医用电气安全标准
5、显示器(与摄像主机同一品牌) 5.1尺寸不小于26寸
5.2有效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p 5.3宽高比为符合治疗诊断标准比例
6、导光束(与摄像主机同一品牌)
6.1直径约4.8mm 长度约300cm,可高温高压消毒
7、宫腔镜(与摄像主机同一品牌) 7.1直径2.9mm,长30cm,可高温高压消毒
7.2操作鞘不少于一个,4.3mm,含工作通道,用于5Fr半硬性器械 7.3可连续冲洗宫腔镜鞘≥1个,大小不超过5mm
8、宫腔镜器械
活检抓钳、剪刀、勺形活检钳、探针、息肉环切刀、针形电极、球型电凝电极、单极导线各不少于1把
9、宫腔电切镜(与摄像主机同一品牌)
9.1直径4mm12º广角电切镜1根,可高温高压消毒 9.2被动式工作手件≥1套
9.326Fr电切镜内外鞘≥1套
24Fr电切环≥1个
电凝电极≥2个
高频电缆≥2根,长度约3m
四、整套设备配置要求:
1、所有设备均能进行工作连接并进行正常运行,保证各工作流程顺畅。
2、整机工作条件要求:温度:10-30度,湿度:30-70%,电源电压:单相输入,AC220V, 50Hz。
3、安全性能要求:仪器电磁辐射应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第二篇:基层台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及需求分析
摘 要:通过对全国23个省44个区县台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实地调研,客观评价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简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解决措施,并就下一步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象 为农服务 现状 需求 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57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立足新常态,中国气象局审时度势,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出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本文就全国23个省44个区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并就中央专项资金、省级专项资金及自筹资金3个不同资金投入渠道的区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客观评价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业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简要阐述了气象为农服务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方向性的解决措施,并就下一步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分析,为基层气象台站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开展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1 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
1.1 为农服务工作基础(技术层面)建设情况
1.1.1 硬件建设情况
普遍安装了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站、农田自动观测站;设立了信息发布总平台;布设了数量不等的气象信息显示屏,在村镇安装了气象信息传播大喇叭。
1.1.2 配套软件情况
有使用省级统一开发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有建立设施农业气象监测平台的,有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业务软件的,也有直接购买软件公司通用业务软件的,不同省份不同区县情况各异。
1.2 乡镇层面机构建设情况
多数区县在乡镇层面与相关职能站(所)合作或单独成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明确了乡镇分管领导和兼职协理员,并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备,制定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及服务流程。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气象为农服务知识的宣传,部分有中央专项任务的区县建设了农村中小学气象科普示范学校。
1.3 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
根据各区县不同农业气象需求初步建立了相关业务服务流程与规定。在关键农时季节特别是“三夏”“三秋”期间能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常规农作物的气象服务,“倒春寒”、“干热风”等常规气象灾害服务准确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指导也有涉及;遇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时能够通过手机发布平台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产品,并作出防雹、防风、防冻等防御指南;紧贴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完成了1~2处农田示范基地、设施蔬菜大棚或地方特色作物的相对精细化的服务,完成了常规农作物及少数几种特色作物生育期内适宜气象指标的分析;部分完成了信息员或志愿者的培训并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重视气象灾情调查工作,能根据天气原因作出一定的分析并指导如何更好的做到趋利避害。
利用现有的气象资料基本完成了县域内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暴雨隐患点普查等工作。
2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2.1 服务模式正在转变
通过开展为农服务工作,改变了过去以简单的预报代替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更为充实,紧贴了现代农业及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针对性在强化,比较接地气,对灾害性天气提出了防御指南,服务信息的发布手段与机制更加完备。
2.2 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2.2.1 政府主导方面
在县政府层面均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联动会议的召开,部分地方政府已将气象为农服务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地方考核;乡镇层面气象服务机构初步设立,工作框架基本搭建。
2.2.2 部门联动方面
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常态化,在关键农时和遇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时能及时沟通,了解相关需求,交换相关信息;在内部联动方面,省、市气象局相关业务部门能主动为县级台站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指导产品。
2.2.3 社会参与方面
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有了较快发展,部分志愿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部分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能主动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社会媒体在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通过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推进,政府感觉到气象部门在行动,能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感觉到气象部门在干事,由过去的排斥到现在的认可,甚至主动接受;通过气象为农服务开展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延伸。
2.4 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保障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春季林果业“倒春寒”防御;小麦收获前期出现“干热风”灾害保障丰收丰产;露天作物夏季的冰雹灾害;设施农业冬季的大风及暴雪灾害;极端局地暴雨天气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等等。
3 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方向性解决措施的初步分析
3.1 气象为农服务因地制宜的问题
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过程中部分区县特别是实施中央专项的区县存在不能因地制宜的问题。鉴于考核标准化及中央资金拨付进度的限制,灵活性不足,没有做到以当地农业需求引领为农服务,上级规定动作没变样,自选动作也无创新。例如:行政村布设大喇叭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乡镇气象服务站发挥不出相关职能作用,存在沦为形象工程的风险。
3.2 区县气候区划成果参考使用价值不大
区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相关论证成果流于形式,其科学性也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没有以农民实际需求作为服务的导向,没有考虑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更没有兼顾到地方政府倡导种植的新型作物。
3.3 精细化精准农业服务水平不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林果业、育种、畜牧、水产养殖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气象观测能力的滞后问题、农业气象预报准确率问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表现突出。
3.4 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实践表明,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制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服务对象收到信息后“看的懂,用的上”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各乡镇区域自动站、设施农业小气候站,农田自动观测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但局限于气象部门内部观测数据的积累,存在应用盲区,不能够在为农服务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接地气”的作用,甚至存在服务对象看不到基本气象数据的现象。
针对设施农业开展的雷电灾害防御的融入性服务不够,存在雷击灾害导致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的问题。
3.5 缺乏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通过调研,启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专项资金、省级统筹资金和县局科技服务反哺资金,条件较好的区县政府给予了地方配套,但均缺乏后续开展为农服务的维持资金预算。巩固业已开展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财力资金支持,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前期布设的气象设施、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存在维护管理的问题,也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信息播发管理制度。
4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需求分析
4.1 服务与保障的融合需求
实践过程中发现,开展为农服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方面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产品的层面,需要形成良好互动,需要服务产品在最终的保障上发挥作用,需要围绕保障提供服务产品,做到服务与保障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为农服务“趋利避害”的目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气象灾害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与防御对策。
4.2 复合型人才支撑需求
气象部门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既懂气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满足不了开展为农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气象服务专业技术队伍。一方面要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也要重视土洋专家的结合问题,在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农产品基地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
4.3 精准服务落地的需求
目前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滞后,农业气象试验基础落后,缺乏必要的农气试验数据,严重制约了精准服务的开展。试验站发展缓慢,需要有计划的布设农业气象试验站(如每个地市1个),布站要合理,要紧贴当地农业需求,能真正积累好农业试验资料,通过试验观测建立真正落地的服务指标库,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为农服务工作同样需要气象业务现代化作有力的支撑。
4.4 为农服务空间的拓展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不仅存在着农作物的“种、管、收”,还存在农产品的“储、运、销”。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针对传统农业开展气象服务的方式,紧贴现代农业的需求搞好为农服务,在强化直通式气象服务的同时,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功夫。
4.5 服务对象培训需求
现代农民迫切需要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以解决“看的懂、用的上”的问题,需要为农户提供农业气象科普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强化。
4.6 评估评价体系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成效,能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评价系统来加以检验或论证。
5 结语
5.1 搞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需要我们立足于现状客观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要以农业服务需求为牵引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要重视气象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有机融合,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培育成气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5.2 气象业务现代化是搞好气象为农服务的基础,硬件现代化、软件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缺一不可
5.3 实践告诉我们
气象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仅仅存在路径打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拓宽,更需要不断提速。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这短短“一公里”的征途上修公路,还要设高架桥,建地铁,辟航线。
5.4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要基层气象台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探究
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正如总书记提出的作风建设那样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赵玉新(1976-),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业务管理及行政执法等工作。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居民文化需求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途径和机会。
其次,目前山东大学正阔步走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所百年学府,自其诞生之初就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山东大学11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国内外大学之林。这次实践活动是山东大学培养其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生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锻炼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团队收集到大量真实资料,对调研对象形成了深刻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培养了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
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诸多领域,文化的发展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存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
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东营市市政府驻地、胜利油田基地、山东济南、浙江宁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备。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建设水平较高,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务周围居民。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乡镇、行政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类型单一。
当然,其中亦存在特殊情况。如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虽为一行政村,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对同类型村庄而言存在明显的先进性。这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所致。
2、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同文化资源配置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首先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硬件配置比文化软件配置先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多于和高于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奉献等。
其次,在文化硬件资源中,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型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建设数量较少。
再次,文化活动存在"欣赏水平式垄断"。部分文化艺术活动仅仅为少数人提供文化服务,而多数居民因欣赏水平有限既无兴趣也没能力参与其中。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与居民文化需求间存在不对称问题
在部分乡镇、村庄,居民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因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和规模小等特点而不被重视。相反,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的网络、无线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却存在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在市区,因人口众多,需求各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因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很多公共文化活动虽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但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
三、对策和建议
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力、引领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普遍看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这体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健全,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且缺乏文化人才储备,而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是改善现状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地方财政应当统筹兼顾,适当倾斜,逐步提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且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之供给。
2、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导致文化资源存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统筹发展,必须在保证城市文化功能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西部倾斜,使公共文化走向田野中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农村基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满足村民经常、就近和有选择的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
3、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
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有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前提下,提高群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同时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场所。在农村,做好规划,以科技下乡为核心,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优秀民间艺术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民间文艺舞台,最终让村庄成为有文化的"新农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村民"。
四、结语
"文化@基层"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团结协作,发挥跨学院、跨专业的优势,制定了科学的调研实践计划,安排了了详实的调研任务,在山东东营、山东济南、浙江宁波等地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形成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该调研团队的活动旨在通过调研相关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文化需求现状来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贡献我们山大人的一份力量。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了活动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倩,陈晓菁,张婷.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高娜.谈稳定和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J].华章,2011,(9).
[3]徐广义.宁波市农村民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12).
[4]石维刚,陈春建.老鸦塘:"老鸦"变成"金凤凰"[J].民族论坛,2009,(12).
作者简介:罗泳泳(1991-),男,浙江慈溪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本科生;刘杰(1990-),男,山东广饶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本科生;张佳宁(1990-),男,河北固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
第四篇: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及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无锡市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探讨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管理对策。[方法] 对全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采取查看区疾控中心慢性病人管理台帐、对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卫生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结果] 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27.63%;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为定期体检(73.36%)、健康教育讲座(51.32%)。[结论] 我区慢性病卫生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人的管理需求,建议寻求政府经费支持,免费为慢性病人体检,建立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模式,解决我区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且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为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病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讨论适合我区的慢性病人管理对策。现将我区2011慢性病人管理现状及慢性病卫生服务需求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1.2 方法
根据全区的慢性病病人管理台帐资料、月报表及慢性病人管理现状调查表统计分析出我区慢性病管理医疗服务现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辖区内9个镇、街道随机选择30名35-70岁的慢性病病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分析。 2结果
2.1 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1.1 滨湖区医疗机构现状
滨湖区辖区内设有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分中心、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综合性医院、2家省、市级专科医院。常住人口68.9万,其中属于滨湖区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有720名医技人员(中心585人,站135人),专兼职慢性病管理医生(含村医)有125人(其中专职医生仅有34名),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人员37人、服务站54人、村医34人。 2.1.2滨湖区慢性病人管理现状
2011年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人数分别达到4.56万、1.22万人。其中66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28个居委的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8个居委的病人由村医管理。1个慢性病管理医生人均管理病人为462人,根据无锡市慢性病人管理规范要求,对慢性病人管理频次1个慢性病人一年至少管理4次,有的甚至一年要管理12次;折合下来日均至少管理10余人次。除个别地区外,大部份街道(镇)抽查慢性病人规范管理率仅为70%左右。
2.2 2011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31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96.5%。被调查对象以50~70岁人数为主,占65%;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占75%左右;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为主,占67.43%。
2.2.1滨湖区慢性病人防治现状
被调查对象主观上以认真态度对待为主,占76.32%;在选择就诊机构方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多,占48.03%,选择原因以离家近为主;排在第二位的为市级医院,占29.28%,选择原因为医技好居多;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仅占19.41%。 2.2.2慢性病知识知晓率
慢性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8.9%;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为27.63%;而高血压、糖尿病两种知识全部正确仅76人,知晓率25%。其知识来源主要来自医疗机构,占60.53%;其次为宣传材料,占54.93%,电视宣传占54.61%。 2.2.3自身健康监测情况
39.80%的慢性病人能在1年内定期开展体检,30.26%的人2年1次体检;20.71%的人3年体检1次;近10%的人体检时间超过3年,甚至从未体检过。 2.2.4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
慢性病人卫生服务需求从希望得到的卫生服务、知识、接爱卫生服务意愿、自我管理意愿等4方面开展调查。希望能定期体检的223人,占73.36%;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的有156人,占51.32%;希望享有家庭医疗的74人,占24.34%。希望获得疾病防治知识的223人,占73.36%;用药知识的228人,占75%;饮食指导的169人,占55.59%;锻炼指导128人,占42.11%。92.43%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病知识卫生服务;92.76%的人愿意主动监测血压或血糖;在自我管理意愿方面:86.84%的人能坚持用药;76.32%的人定期监测血压或血糖;70.07%的人会饮食控制; 56.58%的人会体育锻炼。 3 讨论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我区的慢性病防治现状处于“粥多僧少”的现象,即慢性病病人数量大,慢性病专职防治医生偏少,工作量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慢性病人的管理服务需求。同时慢性病人基本认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最底层——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认同还是较少,慢性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与其服药、饮食、体育锻炼、监测血糖等自我管理依从性不高基本一致,能做到1年1次的健康体检的人群偏少,不能很好的监测慢性病人的疾病变化,而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预防与管理[1],患者要长期承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自我管理任务[1]。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3]。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主要建立在三个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即社会认识理论模式、压力应对模式、行为转变理论模式[4]。顾伟玲[5]指出自我管理强调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高血压作为老年常见慢性病,主要防治工作在社区,加强自我管理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个体而言,改善个人健康知识和意识、发展个人健康技能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6]。 综上所述,根据我区慢性病医务工作者较少的情况,改变慢性病人的管理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实施慢性病人的自我管理项目,发放血压计、血糖仪等自我管理设备、培训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技能,免费提供每年一次的慢性病人专项健康体检,提高慢性病人防病意识,重视其社区内的自我管理,通过干预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使其主动接受健康促进行为,是重要且必要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为百姓办实事的惠民工程,较好的解决了医疗服务提供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货物运输服务合同
委托发货人(甲方):
货运代理人(乙方):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原则,依据现各运输行业法规之规定,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货物运输服务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乙方可提供的运输服务范围:
1. 为甲方提供国内昆明至北京公路整车及零担运输服务;
2. 按照甲方要求,提供配套的上门取货、及送货上门服务;
3. 为甲方提供货运代理保险业务。
第二条 甲方责任
1. 甲方单位负责向乙方担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供乙方备案,甲方应为日常发货
经办人提供授权证明,如更换经办人需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2. 甲方保证不得发运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品、禁运品(如爆炸、易燃、自燃、易碎、
易损、有毒、腐蚀性物品等);
3. 乙方去甲方提货时,甲方应及时接待,指明所发货物方位、品名、数量、并仔细核
准,办理委托发货手续;
4. 甲方在发货前,必须认真填写发货委托书(详细发货物的到站、日期、品名、数量、
包装种类、收发货人的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手机、声明价格等)。如因甲方填写委托书不明或错误,则甲方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5. 甲方如自带包装需严格执行国家包装标准,并粘贴安全标志;
6. 如甲方有大宗货物需发运,需提前与乙方联系,以便安排就近车次及时发运;
7. 甲方必须保证优先装运乙方车辆,乙方不能满足甲方的情况下,双方可另行协商。
甲方且有权另外雇车。
第三条 乙方责任
1. 乙方应提供详细公司地址、电话、经理、提货及结算人员名单供甲方备案,如有变
运应及时通知甲方;
2. 乙方需提供国内各公司地址、负责人、联系或查询电话以便甲方查询;
3. 乙方应提供给甲方即时、详细的价格表,价格如有变动应书面通知甲方,按双方共
同协商运价表中的执行。
4. 乙方对甲方委托的货物应做到当日取货,当日发出,不能延误 ,如遇到天气、交
通拥堵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原因不能及时的到达目的地,乙方应第一时间通知甲方,便于甲方及使协调解决;
5. 乙方保证装车前和在送达过程中甲方的货物能够安全、完整地装卸;
6. 如到达后需送货上门服务,乙方应做到送货通知及时、发送准确、安全到位;
7. 乙方必须保证每周6个车供甲方。
第四条 包装要求、种类及收费
1. 甲方货物必须按各运输行业有关规定的标准包装,没有达到包装标准的,应根据保
证货物运输安全的原则由乙方进行二次包装,否则乙方有权拒绝承运;
2. 需要乙方进行重复包装的货物,包装种类由甲方指定;
3. 包装收费:按照双方商定的标准价格计算;
4. 乙方在甲方结算费用时,乙方必须提供正式货运发票、及公司运单,以便甲方财务
结帐;
5. 乙方在取货的同时,严格检查货物外包装,如数量及核对货票无异议,签字提货,
在货物出库后所造成的破损及丢失,由乙方按货物的全额进行赔偿。
6. 乙方应作到当月发货,次月5日前提供甲方回单,完整无误的前提下甲方需在10日前结清上月运费。
第五条 保险和理赔
1. 甲方对所发货物投保商业保险。
2. 如甲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丢失,货损现象,其处理原则为:
2-1 甲方投保商业保险的物品,由乙方负责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在保险公司理赔
之前,乙方可代保险公司先行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2-2 如甲方没有投保商业险,发生非乙方责任造成的货损或或丢失,乙方有义务协助甲方向相关部门及人员索取证明材料及损失赔偿;
2-3如甲方没有投保商业险,发生由乙方责任造成的货损或丢失,乙方有责任按照货物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同时严格参照各行业运输法规执行;
2-4如遇理赔事件发生,甲方应整理出到站及相关部门提供的书面证明材料,并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
3. 属于易碎品。如果外包装无破损但产品损坏,经双方调查原因,如因装卸造成损坏,由乙方赔偿损失;如不因装卸造成损坏,则与乙方无关。
第六条 违约责任
1. 如出现违约责任,甲、乙双方依照双方约定协商解决。
2. 甲方如发运国家明令禁止的危险品、禁运品,出现货损或其他重大问题,甲方需负
全部责任;
3. 如甲方提供的到货信息不准确时,双方协商解决。
4. 如果乙方提供的到达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双方协商解决。
第七条 争议解决方式
如双方在合作中产生争议,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进行解决,如协商未果时,可通过经济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进行解决。
第八条 附件
甲、乙双方在合作中往来书面文件、委托书及另行协商的有关文件一并成为本合同的附件,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九条 合同的期限、变更有解除
1. 本合同壹式贰份,自双方共同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暂定壹年。
即自年月日到年月日止。
2. 任何一方无权单独变更合同条款。如任何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变更合同内容,则
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本合同期满后,如双方需继续合作,将别行协商解决。
甲方单位(签章)乙方单位(签章):
联系人:联系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编:邮编:
签定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