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16朱德的扁担
第一篇:部编教材16朱德的扁担
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16-朱德的扁担教案
16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激发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第3自然段的内容。
2.知道朱德同志让人在扁担上写“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原因。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①。[句导读: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句导读:“不远”点明了当时敌人随时都会进犯井冈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朱德带领队伍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上出产②的粮食不多。红军常常③要抽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句导读:“常常”表明去茅坪挑粮的次数多。]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④,非常难走。[句导读:“五六十里”说明挑粮的路远,“山高路陡”说明路难走。]可是每次挑粮谁都争着去。[句导读:“每次”“谁”说明总是这样,从不例外,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苦的革命精神。]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红军常常要到茅坪去挑粮。虽然山高路远,但每次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句导读:“也”表明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⑤,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句导读:写朱德同志的穿戴和他挑粮的情形。]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⑥怎样跟敌人打仗。[句导读:写出了朱德同志的辛苦。]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⑦藏了起来。[句导读:因为大家心疼朱德同志,怕他太劳累,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让人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句导读:“不料……又……还……”点明了朱德同志敢于吃苦、敢于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大家见了,越发敬爱⑧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句导读:“越发”写出了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并在扁担上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
字 词 导 读 ☜
①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战地会合。
②出产:本文指人工生产。
③常常:经常
④山高路陡(dǒu):形容地势险要,行走困难。
⑤斗笠(lì):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
⑥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例句)爱迪生经过不断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
⑦担
⑧敬爱:尊敬热爱。(例句)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敬爱的老师。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同志、队伍、会师”等词语。
2.学习课文第
1、2自然段。
带有扁担图的卡片;生字卡片;朱德同志带领的红军队伍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时的图片资料。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扁担图。
(1)教学“扁”“担”,并用“担”做扩词练习。
(2)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1)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教学“德”。字形指导: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半部是“一心”。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并板书)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二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三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对照拼音,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来。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朱德扁担同志一支队伍井冈山出产草鞋斗笠打仗
(2)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学生汇报。
3.认读词语。
4.指导学生书写。
(1)按照生字的间架结构分类
(2)重点指导“扁、担”的书写。
(3)学生各自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四学习第
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1)播放课件(会师时的图片),简介背景: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五百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看,他们多么高兴啊!(看图)
(2)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3.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1)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①(),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②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3)教师小结:红军会师后,面临着吃粮的困难,经常需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下还有敌人,这种危险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4)大家为什么都争着去挑粮?(引发学生讨论)
4.朗读第
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字词作业
1.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生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讲课前教师要简单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对于不常见的扁担一定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可着眼于扁担的特别之处,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不畏困难、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革命精神。
2.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时,教师应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感人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词语卡片;朱德和红军战士们共同挑粮的图片;歌谣投影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2.课文第
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填空练习,训练学生有顺序地表达。
(1)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2)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
4.检查朗读,纠正学生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朱德的高尚品质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1)走在最前面的是谁?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2)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2.学习前两句。
(1)朱德爷爷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敬佩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3.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呢?
(1)轻声读后面的课文,画出答案。
(2)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心疼藏又找来写上)
(3)“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不料”的语气。
(5)口头填空:
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4.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一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1.由于低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让人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2.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课堂训练为说话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还要善于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给多音字组词。
斗 难
2.比一比,再组词二年级语文上8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教案。
3.语文趣味练习。
(四)面(八)方+(一)心(二)用=(五 )光(十)色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千)载难逢
4.战士们开始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一名人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歌德 二走近伟人
朱德(1886~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作了巨大的努力。主要著作编入《朱德选集》。
第二篇:部编版二上《朱德的扁担》教案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朱(朱德)(朱红) 德(德行)(品德) 扁(扁担)(压扁) 担(担子)(扁担) 志(志气)(志向) 伍(队伍)(行伍) 敌(敌人)(敌军) 抽(抽到)(抽签) 陡(陡坡)(陡峭) 难(困难)(难办) 斗(北斗七星)(升斗) 仗(打仗)(仗势欺人) 疼(心疼)(疼痛) 根(树根)(根本) 料(意料)(预料) 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 “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 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 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
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连夜又赶做一根扁担?”在想象中他们对朱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第三篇:朱德的扁担教案
《朱德的扁担》讲述的是朱德元帅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朱德的扁担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 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 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朱德的扁担教案
2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
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
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
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
1、2自然段。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
1、2题。
第四篇:《朱德的扁担》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战争故事,缺乏感性认识,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要适当渗透革命教育。这篇课文讲的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第三次“围剿”,朱德军长和红军战士不怕风险路陡,不顾生命危险,走60多里山路,挑粮上山的故事。学生对这段历史一般都比较陌生,对朱德这个人也知之甚少。所以我觉得在课前有必要让学生读一读《语文拓展阅读》上对朱德的相关介绍和他的几个小故事。教学本课时还应向学生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2、这篇课文中,学生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如:会师,坚守,粉碎、山高路陡,一道,翻山越岭,朱德记,越发。学生读不懂的句子也多,如:“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再如:“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古时候,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
一、二次“围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围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下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象,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啊!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五个醒目的大字:“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课文里的一个“找”字,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学习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四、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第五篇:《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体会朱德的高贵品质,我们还即兴编排了课本剧,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