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全文)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全文)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一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一篇: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讲授新课:

想一想: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治理,国家出现一片繁荣富强的局面!)

播放视频《汉武帝》,简介汉武帝。

一、 “推恩令”的实施

自主阅读课本P54-55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反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

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3.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加强了思想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课后延伸:请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对待儒家上有何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三、盐铁专卖

(1)中央收归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全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第二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讲授新课】

第一部 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部 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第三部 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现实“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内容探究】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2.学生讨论后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上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讲解: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教师讲解:“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封定封号。

5.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图示法演示“推恩令”的效果图,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相关内容,问:“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6.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刺史制度。) 1

7.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 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教师可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您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引导,重点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实行后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思想上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教师过渡] 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三、盐铁专卖

1.教师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图片《五铢钱》。并提问: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 2

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教师讲解: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可以说西汉王朝出现的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而今,饱经沧桑的华夏民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第四篇: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讲述的是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巩固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公开课的内容如下(提纲式):

一、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统治

1、 西汉的建立

二、汉武帝和新的大一统

1、 推恩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削减了如下内容:

4、 加强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5、 张骞通西域

6、 经营南方、西南地区

在确立了要讲的内容后,开始着手再备课,备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让课堂线索简单明 了;让课堂较为生动有趣。朝着着两个目标,作了如下安排:

一、怎样讲西汉的建立

在讲西汉的建立时,插入楚汉战争、鸿门宴和霸王别姬等比较有趣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并且有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来说的方式。结果有几个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并且讲得还挺好。

二、怎样讲轻徭薄赋和“文景之治”、分封同姓王和“七国之乱”

因为时间的关系以及一些概念在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过,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讲述,学生聆听的方式。

三、怎样讲“推恩令”

因为在课前学生都已经预习,所以我的方式是给出关键词和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讲述“推恩令”:

嫡长子

其他诸子

直属于郡的管辖

越分越小

无力中央对抗

结果,举手回答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讲解了什么是“推恩令”。老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四、怎样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运用的教学方式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1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 .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 .为了推行儒学的思想,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的设置,将要掌握的内容都融入到问题当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就把要学习的内容掌握。

五、怎么讲北击匈奴,解除边患

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设置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阅读思考:整个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是怎样变化的?(刘邦、文景帝、汉武帝、汉武帝之后)

2、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能大规模反击匈奴?是由谁和谁指挥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与匈奴哪个首领和亲?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与互市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本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讲得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稍稍欠缺,虽然学生都能积极配合举手回答问题,但是老师讲得还是有点多了。我想这与课文的内容有关,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较为难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因为毕竟他们了解的东西还是有限。 另外,在讲课时,面对众多的行家,我还是有点紧张了,平时那种放松自如的感觉不能传达给学生。

在讲课时候,还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运用,并且老师也能做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想成为一个收放自如的老师需要不断的历练,虽然这节公开课并没有像我设计的那样完美,但是我不伤心,因为自己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谈谈对其中一课例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的体会

魏小林老师的《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给我很多的感受: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关注学生“学”, 魏老师用《汉武帝的烦恼》这个课题替代了传统的课文标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关注他们的“学”。 在导入教学上用高大的两扇城门来导入,走入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新颖且耐人寻味。在教学上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历史课本剧表演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热情高,较好完成教学要求中的重、难点内容。课件制作精美,资料丰富,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魏老师以问题为主线,层层启发,层层引导,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2)从关注“学”,到关注“人”。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魏老师的课,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行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和对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

总体而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三维目标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完美,教学效果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借鉴价值。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的特点是结构非常清晰,从三个方面介绍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起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正统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愿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点:①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由于是借班上课,我对学生不太熟悉,如果不考虑学情,光注意“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我从学生出发,与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关注他们的“学”。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教师做到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老师更多的是关注他们,才会真正愿意、乐意去学习,才会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第十一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主备教师:张爱华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

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C )

2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 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A ) 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B

)

3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1、反击匈奴;

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 问题2:张骞通西域

1、 第一次通西域

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

4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

(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 (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 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

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

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 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

B ) ① 军事家

②探险家

③改革家

④友好使者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五、教学小结

5 保山曙光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

2010年11月8日

汉武帝在位50多年,通过改革内政,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加强,使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六、课堂目标检测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2.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设太学

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4.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

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6.以下人物在汉武帝时期率军反击匈奴的是(

)

A、蒙恬、卫青

B、卫青、张骞

C、蒙恬、霍去病

D、卫青、霍去病 7.以下功绩属于张骞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C、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的交流

D、率军反击匈奴,解决北部边患

七、配餐作业

课堂点睛第十一课 A组:1——6题 B组:第七题 C组:第8题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