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独立协作知识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独立协作知识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验不仅赋予了物理学科思想与内容,实验还极大的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当然,物理学发展的同时,物理实验自身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学科教育中,要搞好物理教学,必须抓好实验教学。 抓好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学家帕格尔斯曾说:“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 物理学家丁肇中说:“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 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在新课程总目标中也能体现。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这五个方面:①实验教学是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的重要途径。②实验教学是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式。③实验教学是变外力强迫式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教学的重要手段。④加强实验教学既是理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搞好理科教育的根本保证。⑤实验教学是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的重要体现。

二、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分类及形式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① 实验内容的科学性;② 实验方式的探究性;③ 实验资料的多样性;④实验过程的完整性;⑤实验形式的开放性;⑥ 实验实施的协作性; ⑦ 实验操作的主体性;⑧ 实验信息的交流性;⑨实验教学的情感性;⑩ 实验评价的过程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①测量型实验;②探究型实验 ;③设计型实验;④开放型实验;⑤操作型实验;⑥演示型实验。

1、测量型实验分为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

A、直接测量型: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量筒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等。

B、间接测量型: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量,然后算出该量。例如,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探究型实验: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如,探究水的沸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

3、演示型实验: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观察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扩散现象等。

4、设计型实验: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运用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选取适当器材,规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

5、开放型实验:用多种实验方案得出同一结论(或验证同一结论),给出一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实验。如,测物体的密度、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6、操作型实验: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连接、安装、设计。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等。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物理实验由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实验设计、专题讲座六个形式组成。六个形式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教学中,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如,学生独立或分组实验;与教师互动实验、课内实验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等。

三、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1、能用实验表达的物理现象,不要用课件,除非不能做或不允许做的实验。生动有趣的演示的实验可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从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果。

2、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作为引入的实验是关键。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激励出创造性的火花。抓住学生生性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表演新奇有趣的实验,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接受知识。 实验表演通常在较大的场合进行,须注意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观察清楚,首先要求所展示的物理过程中的变化显著;第二,实验器材,

特别是供观察部分的尺寸一定要大;第三,要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可采用染色、生烟、照明、发声等手段增强效果。

3、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 “ 五不一保证 ” ,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4、提倡和鼓励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顺手拈来的、所熟悉的物品做物理实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实验物品,弥补实验仪器不足,拓展实验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5、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做到“盯住研究对象不放松,时刻注意物理现象的变化,认真思考变化的理论论据。”实验过程中,中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会表层、片面甚至错误。而物理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面、全方位去认识物理规律的全貌。

6、注意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积累。注意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要的一环,也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手段之一。只有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总目标: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够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4、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5、养成实事求是,能独立思考,又敢于有根据地怀疑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德兴龙头山中学 查贵林

第二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二)备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弹簧秤,我们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由于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自制教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实验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师生共自制了46个项目338件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不仅满足了教学实验的需要,而且捉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边学边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演示用的仪器和学生实验所用仪器有时不同,实验前,我们总是先用学生实验仪器做一遍,以了解选用仪器的性能、规格和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三)备学生。在备教案时,还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例如,初二采用书上第105页练习二作为边学边实验。学生会产生“塑料袋扎孔后液体不封闭”的想法,从而影响对帕斯卡定律的理解,为此,我们为学生设计好学习阶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帕斯卡球上的每一个小孔上都扎有橡皮膜,当用活塞挤压筒里的水时,可以看到扎在各个小孔上的橡皮膜都向外凸出,并启发学生思考帕斯卡球的小孔上不扎橡皮膜行不行?从而知道在塑料袋上扎孔是为了能看到“液体传递压强”的现象。

联单 在进行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已比较多地采用了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这样就打破了现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结构体系,必将进一步推动物理教材和物理实验器材的变革。据统计,我国现行初中物理实验的结构体系如下:力学。演示实验52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7个;热学:演示实验28个,学生分组实验3个,小实验5个;光学:演示实验14个,学生分组实验1个,小实验3个;电学:演示实验21个,学生分组实验9个,小实验3个;总数:演示实验145个,学生分组实验22个,小实验22个,再加上实验性习题18个,总计207个。

我们通过试验,把结构体系作了如下调整:

(一)22个学生分组实验中的10个改为边学边实验;

(二)145个演示实验中的41个改为边学边实验;

(三)22个小实验中的8个和18个实验性习题中的13个改为边学边实验;

(四)新增加了4个边学边实验。经过这样的调整,初中物理实验的结构体系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体会有以下三点好处:

(一)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机会。天平、刻度尺、滑动变阻器、安培表、伏特表、弹簧秤等基本实验仪器学生的使用次数都普遍增加,这就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演,学生听讲”的教学局面,促进了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实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学生实验次数的增加,使初中物理教学更符合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正是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物理子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Merrill Harmin)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指出:鼓舞人心的课堂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意识。在实践中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强化课程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觉醒,真正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物理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乐于探究,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应用策略,在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指导,组织、监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的、理论化的教学范式,一般说来,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居于三者的最高层次,策略、方法的选择均遵循模式要求。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力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就是通过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实践,建构一个符合“探究——发现——创造”特征的物理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的探索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要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策略与方法的综合研究活动。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优化自身的学科素养,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接受性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结合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它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能给予各类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通过对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希望能实现以下目标:

(1)初步探索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策略,同时能将应用于物理教学实践,并对教学产生实效。

)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初步探索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2.研究具体内容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促进学习发展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操作模式以及实施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入手,初步探索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方法。

(3)适当选择2—3典型个案例研究,以探究性教学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的能力,并最终能独立提交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3年1月~2003年8月)

研究内容:课题组成成立,完成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及实验计划,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完成资料收集及实验人员培训。

2.实验初步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2月)

研究内容: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实验班,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进行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能初步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方法。

3.实验深入研究阶段(2005年1月~2005年6月)

研究内容:在前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重点设计好2-3个活动案例,归纳和整理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技术。并进行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的总结和归纳。

4.实验总结、结题阶段(2005年7月~2005年11月)

研究内容:按实验方案具体要求,进行资料整理,成果收集,进行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指导,完成实验报告和论文撰写及成果汇编,并做好课题的结题与鉴定工作。

四、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分析

(一)初步建立了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要的“讨论·探究·创造·评估”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程标准》提出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物理课程应该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的教学要求呢?通过分析,可以将上述要求总结为如下四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拓展与创造,总结与提高。为实现这种过程的教学,课题组通过研究,总结出“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1.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突出“四个”环节:

⑴讨论:运用讨论式教学作为进行教学过程、探究知识的手段与背景模式。

⑵探究: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用探究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获取。

⑶创造:让学生对探究的成果(包括结论和方法)进行应用、拓展、创造,使知识活化。

⑷评估: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积累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探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见,“讨论·探究·创造·评估”四位一体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同时做到四种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教学、创造教学、评估反思教学。在一节物理课中,如果能同时做好这四种教学,就可以说是一节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8 回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2.要科学处理“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⑴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角度来看,这四方面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教学流程:

探究教学 创造教学 评估反思 更高水平上的探究教学 „„

教学模式

手段途径: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

,是按照探究——创造——评估的流程进行的,而流程中的每一部分的实施都要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来进行。讨论式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学的背景。

⑵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来看,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讨论式教学 去实现

教学过程中通过 创造教学 去拓展 探究教学

评估反思教学 去总结提高

可见,讨论、创造、评估这三个方面都是为探究教学服务的。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课堂探究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握探究的层次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程度,教师要尽量做到以下“五要”:

1.要起指导和推进作用。

在探索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特别为学生在阶段性活动取得成果时,要予以充分地肯定或表扬。

2.要尽可能地“放手”。

只有“放手”才能完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方能被广泛地调动起来,思维在广泛的交流中得到激活,为全班学生共同研讨打下基础。

3.要舍得“主导”与师尊。

教师只要舍得“主导”,放下师尊,学生才感到无压力,处于平等环境,才不怕犯错误受责,大胆猜想探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4.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难免要出现错误,当出现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不予追究,而是要抓住矛盾,深入分析,寻找错误原因,研究正确的解决办法。

5.要合理地“引导”。

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困惑或疑难时,不能强迫学生走自己设计的“轨道”,而要因势利导,不然把“学生的研究”变为“教师的研究”,就违背了这一教法的宗旨了。

(三)、科学把握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关键在于建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要的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

物理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个性鲜明、积极活跃的认识与发展的主体。物理探究教学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因此,必须坚持五个策略,才能确保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操作地科学性和有效性。

1.自主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教师探究的过程。备课的探究思路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不是完全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是完全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探究性教学要求我们以课程的理念备课,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这是因为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9 回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探究性教学应采用章节备课,模块探究。在拟定那些内容需要探究时,应明确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而对于富有挑战性的,具有足够思维量的问题,实施探究性教学。为使探究教学达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们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备课的研究,一是从学生学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分为“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小组互动式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在备课方式上,可采用预先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备课。

备课时应考虑初中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大体是:出示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讨论,形成初步成果,解释评价,必要时还要修正假设,重新设计和研究。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活动流向,还要作适时调整,以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满足探究时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所预测,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要开阔,支撑材料要丰富,随时可取。备课中始终渗透着教师自己的科学思想、科学观点,也就是教师要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不被动地接受教材的观点。

备课时还应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则应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照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恰当导引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除了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外,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能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他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环节,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环节的设计。探究性物理教学的导引环节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电压”这节教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抽象,场看不见,摸不着,且无处不在。如何使学生确实相信电压的存在,是课题引入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可见度较大的水流,让学生间接观察,感受电压的存在,给学生足够的感官刺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通过水位演示装置,使学生引起对水压现象探究的兴趣。再通过类比方法,用问题驱动学生对水压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电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通过恰当的导引,从而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思维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引作用,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心理学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探究的情境呢?课题研究发现,作为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以及教师的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施探究教学营造一种有利的心理基础和环境氛围。

10 回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3.科学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千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能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惑,尽可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师不要与学生“抢”问题。探究过程最有创新价值的是自己提出问题,而依据问题设置探究点,是使设想中的问题转化为可实际探究操作的重要环节。

4.及时调控策略——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教师在思想上应明确,教学调控,对于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流向完全朝预定轨道运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的要求,只要“主道”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但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在调控的教学技术上的处理,可采取目光调控,言语调控,体态调控,目标调控等多元调控,要因人、因事、因时调控。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当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就是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要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小组竞争与合作。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课题组研究发现,较繁重、较难或需要协作完成的以及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器材不足的探究任务宜合作完成。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和分组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5.动手操作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的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实施探究教学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利用好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尤为重要。以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物理教育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去揭示,正是训练学生科学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如将课堂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作课后的小实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科技辅导,搞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四)初步形成了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类型与实施技术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实现人格的主动发展。因此,探索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活动实施技术时,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1.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五种活动类型

①以课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跨学科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包括自然问题的探究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两大类。而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和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事实材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如“密度知识在长江油污处理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物质种类对光线折射的影响研究”等。

②以社会考察为基本形式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并包含着社会交往。通过接触社会,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与感悟以及反思与批判,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如进行“关于南京下关发电厂的参观与调查”。

③以社会参与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上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方式。如“南京金陵小区输电线路的布线规划与改造建议”,“南京鼓楼区新模范马路拓宽工程中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研究”

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办法,如设计学校草坪、设计学校垃圾处理箱的分布和布局;改进某一系统,如排除“家庭电路”系统漏电问题;计划和组织一项物理量的测量活动,并对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如设计“如何测量人体最大输出功率”;或设计一个采访活动,比如对“南京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进行访问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设计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开发性,它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⑤以设计制作为基本形式的应用性学习活动。

设计制作活动一般可以采取比赛、展览、答辩会等形式。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实验器材、测量工具,并适当制作,把设计制作的器材、工具或产品,应用于实际的测量或实践活动之中。如“利用自制量筒测定固体密度方法的研究”。

2.组织和开展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技术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学生在课程的开发角色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有效的实施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际的操作需要来看,应当注意以下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12 回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指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则应首先注意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善于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由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再次,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亦可通过各种方式(如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最后,在课题的探究过程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自主发展”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物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

(2)恰当处理实践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即注意协调和处理好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计划。由于本课程强调过程取向,因此,应对实践活动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更要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价值。

(3)把网络信息技术与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有效整合。

因为信息技术领域是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探究内容,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水平,通过建立相关网站,为学生进行跨学科、跨地区、跨国家的合作探究指导提供可能。任何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都应基于新的、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理念而进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出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化灌输”的不良教学倾向。

(六)课题研究培养了教师教研能力,取得了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两年来,课题组重视课例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师教学实践与应变能力。本组教师“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案例设计荣获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案例评比一等奖。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有意识积极承担区级课改公开课和研讨课,让教师在开课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两年来,物理组承担了高敏、段家伟老师承担物理市级公开课3节,区级公开课4节,丁玉祥、王首峰老师承担市级新课程讲座3次,陈国庆、丁玉祥老师承担区级新课程物理讲座4次。

课题组开展了物理专题网站的建设,并建立了物理教改网站——“丁玉祥物理网”,并获得了市专题学习网站一等奖和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主题特色网站评比一等奖。目前,课题组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推行,各实验学科教师共制作CAI课件数千件,物理组及时开展了学科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物理新课程相配套的分课时5G容量的学科资源库。

课题还开展了“STS”理念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和尝试研究,课题组的高敏、段家伟、丁玉祥等老师承担教育部音像出版社物理新课程“STS”教育录像课,并在全国发行。

课题组内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和方法,撰写的论文有近20篇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等核心刊物上。有近10篇研究论文获省、市级论文评比

一、二等奖。课题组教师主编和参与编写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以及同步教学辅导书籍约20本,丁玉祥老师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专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物理研究与实施指南”一书正在出版之中。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探究性物理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协调探究性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关键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1.探究式教学全面开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何更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①教案是动态的,教材是资源,教师是教材的处理者

教材中有很多课题值得探究,教师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价值把握探究的度。对每一个要求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该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全面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形、提出的疑问。此外,对学生提出的有益问题要顺应学生自身的求知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发现学生身上的生长点。

让更多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学生而不是教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而不是提出问题给学生去思考,应该走“问题来源于学生——学生来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新问题”的道路。不是教师要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教师给他们什么。

③重视探究过程,淡化探究结论

通过师生合作完成了某些探究课题,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这固然可喜,但重要的并不是记住这些结论,而是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本探究课题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分析出影响结果的可能因素,学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④适当开启窗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当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结束时,教师就为学生关闭了一扇窗口,此时,教师应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启另外一扇窗口,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

2.

如何把握物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性教学初期,要让学生逐步接受,在某些环节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在探究性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高屋建瓴统观大局,每一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某些动态予以调整解决。

3. 如何组织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对大班教学来说,教师无法关注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通过关注小组的学习,可以将关注面扩展到全体学生。在农村中学,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将优秀学生分布到各组,可以使优秀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化作合作学习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促进教师的教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监控和引导,强化参与面与参与度,注意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合作学习记录及小组讨论记录,并进行评价,强化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课堂监控应不断改进、调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15 回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中 作者:57E教育资源网 来源:http://

教师的主导作用南京市教育局教仪站孙宏根物理的实验基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从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物理实验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必须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档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如:电学实验,应先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电源的接线柱。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档,滑动变阻器滑臂滑至同一边,有传动装置的仪器将传动皮带松驰等等。

第三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新城中学 钟薛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对实验进行了探究性的研究。

1、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其一,选择仪器正确;其二,安装调试实验装置正确;其三,操作规程正确;其四,观察方法正确;其五,测量读数正确;其六,处理数据正确;其七,实验结论正确.

2、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大力探索改革不适应新时期形势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四人一组,总体安排,并将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理解能力差,反应较慢,动作缓慢;第二类是思维敏捷,动作粗糙;第三类是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强.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另外要还改革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不要求统一的格式,只要求与中学物理教学相联系,写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何不足.

3.演示实验在复习课中应用的探讨。

物理复习是克服学生学习遗忘的重要手段。而物理复习的基本方法有:系统总结法、练习法、实验法等。一般认为:实验教学多出现于新授课中,复习课没有必要组织演示实验教学,针对这,我们又做了如下的研究:

素材取自初三物理总复习——关于阅读探究、实验设计方面题型的复习。 复习课中的典型问题或典型物理过程是有必要用演示实验的探究手段来再现、巩固的。通过实验大大拓展了知识的探究、内化过程。它不仅以研究达到掌握目的,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方法教育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4、演示实验下放成随堂小时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探讨。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时也将其下放为学生随堂小实验,甚至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来操作。我们做了以下研究。教师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后达标结果显示:上面讲演示实验下放为随堂小实验的教学,前两节课授课效果是理想的,后面的结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相关领域的发展及有关内容的授课。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改正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使物理组的实验教学工作不断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

吴城中学:叶建辉

实施课改,执行新《课标》以来,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加之近年进步了中考题中物理实验部分的分值,从而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通过两年的探索和总结,可以看到现在我校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探究的重视程度都有所进步。学生的实验操纵能力也较前几届有所增强。这对进步我校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纵中存在一些题目。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进步学生的实验操纵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实验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题目

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有的学生没有进行校零就直接使用;测拉力时没有作匀速直线运动就读数;校零时不在使用位置上。 (2)用量筒测水的体积时拿在手里读数,而且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凹形水面相平,甚至量筒都没放平就读数。

(3)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留意接合适的量程。

(4)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定阻值的变化情况。

2、操纵不规范,如 (1)学生操纵不按实验要求,操纵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不是移动光屏呈接像,而是移动透镜往找像。

(3)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反实验事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实在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如

(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根本没有呈接到清楚的像就在题单上填写了结论。、

(2)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部分学生先在记录中把数据、结论都填好后再动手做实验;有的学生把两边的力臂始终调得一样大。

(3)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背数据、结论的现象尤为突出。另外在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均匀速度、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功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等实验中,背实验数据和结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4、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往推敲其公道性,如探究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不是严格按要求把高度作为控制变量;在其他题目上也是不留意让“别的量保持不变”。

第五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浅谈塑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霍小庆 辅导教师

张利芳 学

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浅谈塑料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直观、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通过做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强烈的动手欲,都希望自己能亲手多做一些实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指导和启发他们踊跃参加到物理实验中来。

适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便宜的器材做实验,研究、分析物理现象,会使学生倍感亲切,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小实验都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物品来完成,如我们常见的塑料瓶等,用身边废旧物品做物理实验,不仅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塑料瓶做实验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一、声学实验

1、声音的产生和空气能传声

在一只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纸屑,敲击塑料瓶,可以观察到瓶底的小纸屑跳动起来,而不敲击时瓶底的小纸屑并不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同时,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探究声音的音调 在几个塑料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将瓶口移至嘴边吹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产生。观察发现,瓶中水液面越高、空气柱越短的,音调越高;反之,水液面越低、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二、光学试验

1、演示光的直线传播

在一个比较粗、透明一些的塑料瓶中充满香烟的烟雾,拧紧瓶盖,用激光笔从瓶底照向瓶口,能清晰地显示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模拟凸透镜的作用

透过装满清水的瓶子观察课文,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文字,商店里的白酒商标反着贴是为了提高可视效果。这里的水和瓶子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该实验说明了凸透镜的特征及其作用。

三、力学实验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将装有一半水的塑料瓶竖放在一块软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情况;再将塑料瓶内装满水,重新竖放在这块软海绵上,如图1所示,比较这两种情况中塑料瓶对海绵的作用效果,从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把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分别正放、倒放在海绵上,观察并比较海绵的凹陷情况,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2、探究大气压存在实验

先将温开水到入塑料瓶内,用手摸摸瓶子,当感觉到热时,把塑料瓶中的温开水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盖,这时,我们会发现塑料瓶慢慢的变瘪了,该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演示“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取一塑料瓶,在靠近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接着拧开瓶盖,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2所示,接着盖上瓶盖并拧紧,不久水便停止从小孔中射出,此时瓶内水面上方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这个实验表明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增大而减小。

4、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塑料瓶,去掉其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到瓶口处,然后向瓶里注水,会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原因是“乒乓球只有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基本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因而乒乓球不上浮(如图3甲所示);接着用手指堵住瓶口,不久就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起来(如图3乙、丙所示),其原因是此时“乒乓球上、下表面均受到水的压力,且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大于上表面所受的压力”。可以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即“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引起的”。

5、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

将塑料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和下沉。

6、潜水艇实验

找一个哈药六厂的蓝瓶口服液小瓶子,在瓶中装入多半瓶水,然后迅速倒扣在装满水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使瓶子漂浮在塑料瓶中,然后用力捏瓶子,口服液瓶下沉,松开手口服液瓶上浮。仔细观察,捏瓶子时,口服液瓶中水变多,松手时,瓶中水变少。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师能使学生在做中学、看中学、玩中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瓶,必能设计出更多的教具和实验,不仅让学生轻轻松松的学好物理,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从生活走入物理,从物理走入社会”的新理念。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1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2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集锦)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