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精选)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精选)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奋发努力,相信自己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全课概述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

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湛江师范学院 思政 张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 (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第一课讲到,价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既然是价值得表现形式,它的多少就应该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说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大则价格高,反之则低。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页专家点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商品有多个生产者,价值大小由谁的劳动量决定?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某一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教师活动:请看课本P13页的相关链接,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把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注意抓住“绝大多数”这个标准,绝大多数商品使用的生产条件,绝大多数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过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有关,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4页名词点击,了解劳动生产率含义。

教师总结:某种商品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价值量越小;反之,商品价值量越大。结论: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教师活动:如果某个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从而引起价值量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总结:不会。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来说是有十分重要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其意义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对生产者个人来讲,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则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就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争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所将内容,看看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叫做市场形成价格。

(1)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一个基本的公理:商品交换要求价值量对等,否则,交换就不会成功。货币产生后,交换就以价格相等形式进行。只要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符的,一切交换必定是等价的,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是经常变化的,这是否违反等价交换原则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由于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商品价格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从某一次交换来看,价格与价值可能是不符的,但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因此,等价交换作为一种原则、一种趋势和要求,始终被交换双方所遵循。 (2)价值规律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一经济原则 4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就叫做价值规律。

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要求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课余作业】请分析,同一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候赚钱,有时候亏本?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价格形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节奏,供求影响价格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可略讲,把时间主要放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问题上,以免前松后紧。

2.2 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2、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

3、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一节讲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是经常变动的。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什么影响呢?这是这一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商品价格的高低对你的购物需求是否构成影响?你是如何根据价格变化进行消费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较高时,人们的购物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等反季节消费现象。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类似消费?为什么这样消费?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点评:这样能节约资金,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教师活动:但生活中也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现象。请看教材15页材料,想想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

教学过渡:请同学们看教材15页的漫画,思考这副漫画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漫画说明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消费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6页三个自然段,了解替代品、互补品的含义,以及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某种商品由于有替代品存在,一旦其价格上涨,就会大量减少需求量,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其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需求量,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减少。

如果两种商品互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 需求量增加,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

教师活动: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供求变化影响价格变化,而价格变化也会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引起供求状况的变化。也就是说,供求关系与价格是互相影响的。请看看本17页的示意图: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获利减少――――― ↑

↓ ↓ 生产扩大 生产缩小 ↑

―――――-获利增加←―――价格上涨←―――供不应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这一图表说明,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减少供应量;供应量减少了,又会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生产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可见,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者主动扩大或减小商品生产。

2、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活动:价格变动还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思考、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就会获得更多利润,就会在 7

奋发努力,相信自己

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价格变化与竞争,会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17页相关链接,谈谈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总结: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商品质量。

因为,消费者是为了购买到质量好的商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谁生产的商品质量好,谁的商品需求量就大,就能得到更多利润。这就要求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符合消费者需要。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1)价格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商品价格上涨,人需求就减少,反之,则增大。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减少需求量,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其互补品需求量则减少。

(2)价格变化也会影响生产经营,价格变动会调节生产,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课余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价格变动为什么会促使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学体会】本节学习内容,教学中注意多引用生活、市场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具体、感性材料中,感悟其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第二篇: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 其基本职能包括I·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II·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III·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IV·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3.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既体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又体现了: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5. 我国政府建设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6.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宗旨和原则的贯彻落实体现在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7. 政府依法行政: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

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

主法

8. 如何做到依法行政: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

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

明,廉洁高效果的行政管理体制。

9. 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

①建立和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是靠民主,二是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人民政协的监督

10.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人们,从而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二2.8《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

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领先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知识点一: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课本71—74)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提供法律保障。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④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 民族平等(首要原则):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照耀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二: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本75—78)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②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2.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我国的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自治权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注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只能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更不是“完全自治”。)

(2)自治权包括:①立法自治权;②经济自治权;③文化管理自治权。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点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课本(79—82) 1.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内涵:(略)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国家保护一切争吵的宗教活动。

(5)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要求:①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②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③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④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7.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练习题[最终版]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命题人:张丽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华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深得民心,就在于围绕

民生推进民主,依靠民主解决民生。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A.科学执政

C.依法执政B.民主执政 D.依法行政()。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依靠民主解决民生”。

答案 B

2.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0年来,

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最初的5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8 000多万,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革命和各项建设职能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求真务实、与时俱 进的品质 ③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卓有成效 ④中国共产党以人 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得民心

A.①②③

C.①③B.②③④ D.②④

解析 ①说法有误。③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3.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党员干部要加强对全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做到知全局、懂本行、干实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要把科学执政作为自己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 ③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执政方式决定的 ④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②④

答案 A

4.美国《侨报》盛赞中国共产党注重民生问题,指出:“民生不仅是百姓安身立命所依,

更是一个党安身立命的根基。”这句话表明造福民生是中国共产党

B.①③C.②③D.①②()。

A.保持先进性的要求

B.巩固执政地位的要求

C.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

D.彰显执政理念的体现

答案 B

5.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党

的基层组织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等方式,及时公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有利于

()。 ①进一步拓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的渠道 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党的执政方 式 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④完善国家政权建设,提高政府 依法行政的能力

A.①②③

答案 A

6.(原创题)面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诸多考验,群众工作仍是

执政党极为重视且力图加强的政治优势。这就要求执政党

①保障各民主党派参与执政 ②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7.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办好中国的事情、为什么关键在党?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①②④ D.②③④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