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集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集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第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NCYW2014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第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

NCYW2014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2014-3-27 21:33:43 阅读次数: 1387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3号)、《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及2014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精神,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继续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深入推进信息公开,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严明招生纪律,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科学公正、规范透明。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切实发挥复试作用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招生选拔质量的有效方法。坚持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着力提升研究生招生选拔水平,坚持避免复试走过场。同时,大力推进招生信息公开;加强巡视监督,严明招生纪律,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二、加强复试组织工作

(一)招生领导机构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由我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下设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研究生招生巡视检查小组,负责研究生生源调剂、资格审

NCYW2014 及复议。

各院所成立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巡视检查小组。

(二)复试工作程序

1、确定复试名单

2014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拟定原则按以下要求:

(1)符合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各学科、各类型)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按“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要求,分列学科类别、培养类型,各学科需达学校拟定分数线要求(已公布);

(3)按招生计划的120%左右拟订差额复试名单,生源充足的学科可扩大差额复试比例。除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外,一律采取差额复试办法。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在复试中的作用,合理留住优秀生源,第

一、第

二、三临床医学院及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等六个单位根据学校实际下达至学院的招生计划及提供的报考本院各学科、类型(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的上线考生,拟定差额复试名单。生源充足的非直属医院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确定复试名单;报考其它院所(含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考生,由研究生院根据考生初试成绩情况,按先校本部单位院所再各非直属医院顺序进行调配拟

NCYW2014

选报卓越班、初试成绩达360分以上的考生,由各二级单位按研究生院提供名单以二级学科组织专家组进行统一复试,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具有学术潜质的高素质考生,并保证高分考生在同一学科录取资格。

复试名单经汇总审核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在校园网上公布。经批准参加复试的考生,由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统一发出复试通知。

2、资格审查

(1)复试前由二级单位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在考生复试报到时,由研究生院和各二级单位对考生有效证件进行严格审核。考生报到时,还必须提供大学阶段学习成绩情况表。

体检由学校卫生预防科统一组织,体检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育厅﹝2010﹞2号)文件要求。

(2)报考卓越班的推免生须与统考生同步参加复试。其他推免生无须参加复试,但要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者方可被录取,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由拟录取推免生的单位与教务处办理相应手续。资格复审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须完成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及实践环节(含毕业论文或实习)的学分要求。毕业论文或实习成绩应在“良”以上。

第二:在取得推荐免试初取资格后,本科必修、限选及公选课程不

NCYW2014

第三:自取得初取资格至入学报到之日未受过任何处分。

(三)复试内容

1、专业课笔试

专业笔试分院所按二级学科统一命题、制卷和阅卷,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复试的笔试考试和阅卷工作;非医攻博的专业课笔试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命题、阅卷。专业笔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笔试地点在三元里校区进行。

报考中药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医转中心考生的专业课笔试由中药学院统一组织全部考务工作,复试要求由中药学院制定。

所有专业课笔试考试科目按考生报考专业,招生专业目录所公布的复试科目执行。

2、面试

面试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心理测试和综合素质考核,面试满分100分。

各院所按二级学科组成不少于5人的面试专家组,专家组由不同职称的人员组成,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时间每生一般不少于15分钟。面试由各有关二级单位组织,专家组实施。明确专家组和导师的主体地位和学术责任,同时提高其学术评价能力和学术责任。

报考非医攻博的考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面试,学校统一组织心理测试。

NCYW2014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核(90%)。专业知识考核根据报考类型的不同分列标准考核,报考学术型的考生,面试以考核考生的科研素质、实践能力为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考生则注重临床技能考核。复试中各二级单位积极引进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等手段。

(2)外语听说能力测试(10%)。英语听说能力测试由各二级单位组织专家进行;

日语考生听说能力测试由外语教研室另行组织考核。

各院所可根据本实施方案进一步改进复试的方式方法,制定复试具体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手段在复试中的应用,发挥复试对考生专业能力和能力倾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复试工作的质量,使复试工作与初试改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四)复试时间

复试时间定于4月7日—10日进行。 4月7日:报到、资格审查;

4月8日上午:专业课笔试,下午:评卷; 4月9日上午:体检;下午:面试; 4月10日:再调剂生面试。

三、做好录取工作

(一)录取原则

1、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原则。

NCYW2014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实行高分保护原则。报考我校初试成绩达380分以上考生,凡身心健康,各院所应保证录取;如不录取,必须有五名专家和纪检领导签名确认。

(二)录取基本要求

1、总成绩的计算及各部分成绩所占权重按初试成绩、笔试成绩(专业课笔试)、面试成绩(含外语听说能力测试)5:2:3执行;报考卓越班的考生中,推免生与统考生由各学科专家根据复试的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复试成绩为复试各方式考核成绩之和。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各院所招生指标向“四重”人才(即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大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倾斜,并按学校实际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类别(学术型、专业型)拟定初录名单。

非医攻博考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根据专家组考核成绩提出初录意见名单。

3、各院所组织复试后,按考生学科专业总成绩排名、初录意见名单报研究生院汇总审查,由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公示后上报广东省招办审批。

4、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全过程接受各级纪检部门监督,健全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确保公平公正。

本实施方案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二篇:广州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我校今年23个学院面向全国拟招收1100名硕士研究生(含推免生约100名),其中学术型500名,专业型600名,欢迎广大考生、推免生报读我校研究生。(实际招生名额以教育部下达指标为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

(一)中第

1、

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我校具有开展推荐和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资格,推荐和接收办法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且不得再参加全国统考。截止2013年10月25日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生资格。 我校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

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1.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预报名时间:

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注意事项

(1)考生考前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我校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4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5)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二)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现场确认时间

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确认。

(2)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四、报考资格审查

我校将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我校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后,再准予考试。

我校在审查考生资格时,如发现伪造证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五、初试

(一)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6日进行)。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6日,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不超过14:30)。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四)初试科目

1月4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月4日下午外国语

1月5日上午业务课一

1月5日下午业务课二

1月6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考生须到报考点指定的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须接受考试安全检查。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具体出场时间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规定,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六、复试

(一)我校要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复试,如有必要,可再次复试。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

(三)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我校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由我校公布。

(四)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应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

(五)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六)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网报时应如实填写民族身份,现场确认后不得更改。

(八)教育部确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校根据“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本单位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本单位硕士研究生考生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我校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差额复试。复试比例一般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

七、调剂

报考学术型和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调剂政策,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而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我校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八、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我校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我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学校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我校的体检要求。

九、录取

我校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学校将考生考试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我校将不予录取。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我校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新生复查期间的举报情况、调查情况、处理情况须在全校范围内公开。

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录取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我校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十、违规处理

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同时,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一、其他

(一)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联系电话:020-39366238

联系人:俞老师邓老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510006

附件 1. 2014年我校各学院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范围(点击下载)

附件 2. 2014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及学费方案

附件 3. 我校各招生学院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序号招生学院联系人联系电话

1 地理科学学院曾老师 39366891

2 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谢老师 39366719

3 公共管理学院李老师 39366776

4 化学与轻化工程学院安老师 39366901

5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罗老师 39366943

6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李老师 39366923

7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王老师 39366375

8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远老师 39366971

9 教育学院杨老师 39366751

10 旅游学院郭老师 39366725

11 美术与设计学院石老师 39366982

12 人文学院周老师 39366742

13 工商管理学院黄老师 39366453

14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老师 39366913

15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邢老师、周老师 39366863

16 体育学院苏老师 39366837

17 土木工程学院黄老师、房老师 39366956

18 外国语学院季老师 39366710

19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张老师 39366872

20 新闻与传播学院刘老师 39366790

21 音乐舞蹈学院吴老师 39366685

22 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黄老师、李老师 39366727

23 经济与统计学院莫老师 3936682

5附件 4. 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考试时间简表

时间段报名考试事项特别说明

2013年

9月22日-24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咨询 http://yz.chsi.com.cn 或http://yz.chsi.cn2013年

9月25日-28日应届本科毕业生网上预报名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重复报名

2013年

10月10日-31日全体考生进行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每天9:00-22:00,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网报信息

2013年

11月10日-14日考生进行现场确认、缴费、照相经考生本人确认的报名信息此后一律不作修改

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在研招网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1月6日15:00,关闭下载网站

2014年1月4日-6日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日请提前一天熟悉考场,凭准考证和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时间:Sep 6, 2013 5:55:00 PM

第三篇: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

新闻特写

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开学

花都三月,春风拂面。

3月1日,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在广大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开学典礼。

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杨鑫辉教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钟年教授、广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郭斯萍教授等数十名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的30位该班学员一起参加了开学典礼。

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志中心理学校联合举办的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学习和研究方向是应用心理学,目标是培养心理培训师与管理高端人才。全班分为学校心理应用研究小组、企业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婚姻家庭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医院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学员同时负担着团体心理技术研发任务和“心旅伴”项目应用任务。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卫真教授、志中心理学校校长肖延德在开学典礼上致辞;研究生班导师代表卢祖琴教授、学员代表王秀莲在典礼上做了表态发言。

钟年教授在典礼讲话中叮嘱学员要专心、多闻、知己、知彼,通过学习和实践,做心理技术应用领域的带头人;77岁高龄的杨鑫辉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他希望研究生班学员“博采众长、虚怀若谷、锐意开拓、不断创新”,不要做心理学领域的“书柜子”,而要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人才”。

开学典礼还播放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宋振韶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周章毅副教授为研究生班专门录制的视频祝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医师张荣送上了中国书法艺术协会执行主席吴大葳先生的真迹《奋斗》,以表自己对研究生班学员的期望和激励。

研究生班发起人是志中心理学校创办人、幸福心理连锁产业集团主席、著名心理专家韦志中先生。他在开班典礼讲话中说,党的十七大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幸福中国”,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心理学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为人民的幸福服务,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社会需要应用心理学人才,需要心理学高端人才把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应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实践,需要培养更多的心理学培训师和团体心理咨询带领者。

韦志中先生认为,打造一批适合中国心理学发展需要的、能为社会服务的、能在企业、学校及其他各种团体中应用心理学技术的高端应用人才迫在眉睫。他表示要带领研究生班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大讲堂”,面对不同人群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幸福理念,为构建幸福家庭及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开学典礼后,研究生班的第一课就是杨鑫辉教授的讲座:《心理技术人才培养》。

2日至3日,研究生班进行了“家园建设”活动,目的是进行学员心理资本的优化与提升、团队凝聚力建设和学员个人研究方向的澄清。

4日至6日,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浩生教授为研究生班讲授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邢强副教授讲授了《心理学实用研究方法》。

沐浴春风,享受知识,缔结友情。 虽然相聚只有短暂的一个星期,但研究生班学员却深刻感受到了导师的厚爱与希望、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团队的温暖与互助。

班上年龄最小、来自江西南昌的学员邹龙说:“感恩自己这样幸运,能与各位大姐大哥结缘,这背后有我们的努力坚持和热诚追求,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努力机会和更美好的未来。”来自彩云之南的女学员周莉把自己的感慨发到了每一位学员的手机上:“有如此大爱的导师,有如此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有了引领与帮扶,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我爱你们,我的生命从此因你而精彩!”

据悉,该研究生班为学员量身打造了两年的学习研究课程,第一年为科学训练加社会实践,第二年为跟踪督导与具体扶持发展。理论(函授和面授)+技能+实践+督导+游学的方式,让整个课程与研究独树一帜,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实践应用。课程导师既有心理学专家、心理技术实战专家,同时也有企业、礼仪、EAP机构等领域的知名人士。(赵志荣)

新闻特写

热烈祝贺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圆满成功

花城三月,春风拂面。

3月1日,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在广大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开学典礼。

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博导杨鑫辉教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钟年教授、广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郭斯萍教授等数十名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的30位该班学员一起参加了开学典礼。

杨鑫辉教授发言

钟年教授发言

广州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生班是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和志中心理学校联合举办的在职研究生班,学员学习和研究方向是应用心理学,目标是培养心理培训师与管理高端人才。全班分为学校心理应用研究小组、企业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婚姻家庭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医院心理应用研究小组。学员同时负担着团体心理技术研发任务和“心旅伴”项目应用任务。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卫真教授、志中心理学校校长肖延德在开学典礼上致辞;研究生班导师代表卢祖琴教授、学员代表王秀莲在典礼上做了表态发言。

曹卫真教授发言

肖延德校长发言

导师团队代表卢祖琴老师发言

学员代表王秀莲发言

钟年教授在典礼讲话中叮嘱学员要专心、多闻、知己、知彼,通过学习和实践,做心理技术应用领域的带头人;77岁高龄的杨鑫辉教授在讲话中语重心长,他希望研究生班学员“博采众长、虚怀若谷、锐意开拓、不断创新”,不要做心理学领域的“书柜子”,而要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人才”。 开学典礼还播放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宋振韶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周章毅副教授为研究生班专门录制的视频祝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医师张荣送上了中国书法艺术协会执行主席吴大葳先生的真迹《奋斗》,以表自己对研究生班学员的期望和激励。

现场展示吴大葳先生墨宝

研究生班发起人是志中心理学校创办人、幸福心理连锁产业集团主席、著名心理专家韦志中先生。他在开班典礼讲话中说,党的十七大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造幸福中国”,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心理学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为人民的幸福服务,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社会需要应用心理学人才,需要心理学高端人才把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学应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实践,需要培养更多的心理学培训师和团体心理咨询带领者。

研究生班负责人韦志中先生发言

韦志中先生认为,打造一批适合中国心理学发展需要的、能为社会服务的、能在企业、学校及其他各种团体中应用心理学技术的高端应用人才迫在眉睫。他表示要带领研究生班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大讲堂”,面对不同人群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幸福理念,为构建幸福家庭及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开学典礼后,研究生班的第一课就是杨鑫辉教授的讲座:《心理技术人才培养》。

杨鑫辉教授为大家作精彩报告

2日至3日,研究生班进行了“家园建设”活动,目的是进行学员心理资本的优化与提升、团队凝聚力建设和学员个人研究方向的澄清。

曹卫真副院长和肖延德校长向顾问及导师颁发聘书

4日至6日,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浩生教授为研究生班讲授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邢强副教授讲授了《心理学实用研究方法》。

到场顾问及导师合影留念

沐浴春风,享受知识,缔结友情。 虽然相聚只有短暂的一个星期,但研究生班学员却深刻感受到了导师的厚爱与希望、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团队的温暖与互助。

班上年龄最小、来自江西南昌的学员邹龙说:“感恩自己这样幸运,能与各位大姐大哥结缘,这背后有我们的努力坚持和热诚追求,我也似乎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努力机会和更美好的未来。”来自彩云之南的女学员周莉把自己的感慨发到了每一位学员的手机上:“有如此大爱的导师,有如此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有了引领与帮扶,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我爱你们,我的生命从此因你而精彩!”

据悉,该研究生班为学员量身打造了两年的学习研究课程,第一年为科学训练加社会实践,第二年为跟踪督导与具体扶持发展。理论(函授和面授)+技能+实践+督导+游学的方式,让整个课程与研究独树一帜,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实践应用。课程导师既有心理学专家、心理技术实战专家,同时也有企业、礼仪、EAP机构等领域的知名人士。

(赵志荣)

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官方网站:

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47392051 预约咨询电话:13711195100 020-34076058 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

第四篇: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基本程序(试行)

第一章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第一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应有2名校外专家参加,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名单由院或研究所负责与研究生导师共同协商提出,院或研究所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报校学位委员会备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以学校名义聘请。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时导师应回避。

第二条

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工作人员1人,协助组织答辩事宜。秘书的职责是:

(一)填写和寄送论文评阅人聘书和论文评阅书、答辩委员聘书,将学位论文于答辩前10天送交答辩委员。

(二)收集论文评阅人的论文评阅书,复印发送给答辩委员,并将论文评阅人提出的问题,在答辩前一周通知学位申请人。

(三)协助分委员会或院(研究所)做好答辩会务和接待组织工作。

(四)答辩时负责做好记录,起草答辩委员会决议。

(五)填写论文答辩人的有关表格和需要上报的有关材料。

(六)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整理归纳答辩记录,并填写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及时将已经整理好的学位申请材料送给研究生教务员。

(七)答辩委员会主席委托的其他有关事宜。

第二章 答辩的组织与接待

第三条

由学位申请人所在教研室(研究室)具体负责,申请人本人不能参与答辩的组织和接待工作。组织与接待工作主要有:

(一)负责联系落实答辩的具体日期,布置答辩会场,准备答辩会的茶水供应。

(二)安排已聘请校外的答辩委员的接送和食宿。

(三)准备答辩经费并发放给有关人员。

第三章 申请答辩程序

第四条

研究生完成论文后,应及时将论文送导师审阅,导师认为该论文已达到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可将论文转交所在教研室(研究室)负责人。

1 第五条 教研室(研究室)收到学位论文后,应在2周内为申请人举行论文预答辩会。 第六条

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应公开举行,至少有三名专家出席,由教研室(研究室)主任主持,预答辩会内容:

(一)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前人工作情况、论文工作、实验、主要数据和结论、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二)到会教师和研究生对论文发表意见和看法;

(三)导师介绍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品行和学术作风;教研室(研究室)综合意见,做出论文是否通过的决议。

(四)学位论文如未获通过,导师应在《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明确该研究生下次预答辩的时间,研究生本人应按意见进行修改或重做论文后,再重新进行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如获得通过,即由教研室(研究室)给研究生填写《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研究生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准备正式答辩。教研室(研究室)通过论文的时间为研究生完成论文时间,教研室(研究室)和研究生本人均应记录清楚。

第七条

论文获研究所(教研室)通过后,研究生需做以下工作:

(一)将已通过的论文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用计算机打印,然后送印刷厂印制,论文封面与封底由研究生处统一印刷,研究生应按规定认真填写、装订。

(二)送学位论文6本(其中两本必须是线装本)到研究生处;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各送1本。

(三)凭已通过预答辩证明领取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有关资料。

(四)研究生领取资料后,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送导师审查,然后转教研室(研究室)和院(研究所),院(研究所)在作出是否同意答辩申请的同时,应商议提出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定出答辩日期和地点,最后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查是否已按培养计划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归档材料是否齐全,论文评阅是否通过,如审查合格,则可开始答辩工作。

第四章 学位论文评阅人

第八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名单由教研室主任依照对论文评阅人的要求,征求导师意见后提出。学位论文评阅人应为本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目前仍从事科学研究,比较熟悉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与动态,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评阅人不少于2名,其中应有1名校外专家。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得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第九条 学位申请人应提前一个月将学位论文交答辩委员会秘书。由答辩委员会秘书按已确定的专家名单寄送论文给论文评阅人进行评审,论文评阅人应在两周内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写出较详细的学术评语,对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能否进行论文答辩提出明确意见(加印密封),寄回答辩委员会秘书。论文评阅未通过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

第十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单位和姓名,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论文评阅人提出的质询,

2 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在答辩前一周通知学位申请人。

第五章 答辩程序

第十一条

要求:答辩委员会及秘书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答辩工作。答辩记录必须反映答辩过程的真实情况,答辩委员会决议也必须准确客观评价学位论文的水平,不能过于简单。如发现答辩马虎走过场的,答辩须重新组织,且该生的学位授予将推迟至下一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核。 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各项议程如下:

(一)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介绍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

(二)答辩人报告论文,时间一般为30分钟。

(三)答辩委员会成员、列席人员提问,答辩人答辩。(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和申请人答辩的情况,秘书要认真地在答辩审批材料的指定栏目中详细记录。)

(四)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的论文学术评语。

(五)申请人回答论文评阅人提出的问题。

(六)答辩委员会委员举行会议。申请人和列席人员暂休会(有关领导、答辩委员和研究生处的有关人员可列席会议),进行如下议程:

1、 导师介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论文工作等方面情况。

2、答辩委员对论文学术水平、答辩情况、课程学习和政治思想表现等方面情况进行评论、交换意见。

3、根据答辩人各方面条件,答辩委员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是否毕业或建议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并按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三级评定答辩成绩,评分项目为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学术与创新性、论文综合能力表现、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等几个方面。

4、秘书统计表决结果,主席检查并公布表决结果。

5、秘书起草并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答辩委员会讨论修改决议;答辩决议必须有2/3以上答辩委员同意才可以通过。如论文未获通过,决议中还应包括是否同意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组织答辩一次的决定。

6、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2/3以上委员认为该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论文水平,除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还可以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

(七)复会,申请人和列席人员回到会场;到会人员肃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及投票表决结果。

第十二条

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论文评阅人意见均为良好以上,凡被学校抽查为匿名送审的学位论文,其送审结论也须均为良好以上。

(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优秀。

(三)英语通过六级考试。

优秀率不宜超过所属二级学科当年毕业研究生总人数的20%,5人以下可选1人。

第六章 学位的评定与授予

第十三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的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连同申请人的有关材料,报请院(系)学位分委员会评审。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在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时,应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对其中得到出席会议的2/3(含2/3)以上成员同意的申请人,由院(系)学位分委员会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经过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可发给硕士学位证书,授予学位。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位:

(一)凡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考试作弊,以及在校学习期间受过纪律处分并无明显改进的研究生均不授予学位。

(二)研究生论文答辩成绩差,但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没有完成课程学习或经筛选不宜攻读硕士学位者(已学满1年且成绩合格),发给研究生肄业证书(开除学籍者除外),不授予学位。

(三)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在学习期限(含延长期,最多不超过1学期)内未完成学位论文者,由学校发结业证书,暂缓授予学位,但允许1年内来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第十五条

本程序解释权属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校学位办

03/01/10

第五篇: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 导师 详细介绍

硕士研究生导师梁利民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梁利民 男 1956 年 1 月 江西吉安人 博士学位 教授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研究方向 1 、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 2 、学校体育

所在系部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三、近三年来主要成果

1 、 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 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体育》 2002 、 2 全文转载

2 、“九运”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经营环境分析 广州体院学报 2002 、 11 3 、从终身体育的视点出发 中国体育报理论经纬版 2002.1

4 、 广州体育公园建设及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03 、 10

5 、 21 世纪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新概念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首届中美学校体育论文报会专题发言 广州体院学报 2004 、 1

6 、 大学生运动休闲生活探索 广州体院学报 2005 、 1 7 、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主体及运作 武汉体育学报 2005 、 4 8 、全民健身市场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 成都体院学报 2005 、 3

9 、全民健身市场网络运行之管理与评价的研究 广州体院学报 2005 、 4 10 、 新时期信息产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05 、 3

“十五”期间,作为主要参与者,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两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研究两项,主持完成学院重点课题一项。

四、在研项目

1 、作为第二负责人,目前正实施一项题为《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课题经费为 15 万,预计 2006 年 9 月完成。

2 、主持一项学院重点课题的研究,课题经费为 2000 元,预计 2006 年 6 月完成。

硕士研究生导师谭建湘教授简介

谭建湘 教授,男,湖南长沙人, 生于 1959 年 9 月。中共党员,博士 ,教授。目前担任广州体育学院资源开发办公室主任,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体育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理事、广东体育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专家库成员、广州体育体科学会产业分会主任、广州羽毛球协会副主席、广州足球协会和篮球协会市场开开发顾问等社会职务。

谭建湘 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发展战略和社会体育。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珠江三角洲体育发展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顺德城乡生活变迁与体育发展的相互关系(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奥运重点项目布置的若干问题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发展现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我国高水平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研究(获国家体委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要参编和主编的学术著作有:学校体育学 ( 任编委,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 、国际体育场地器材标准大全(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4 )、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现状(主撰稿人,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体育管理学(编委,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社会体育管理学(副主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体育经纪导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近三年来主要承担和研究的课题有:中国体育中介企业研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 2004 年, 0.8 万)、大型竞赛表演投融资机制研究(体育总局软科学课题 2003 年 ,1 万)、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1 年 ,5.6 万)、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 2003 年 ,1 万)、广州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与发展研究( 2001 年 ,2 万)广州地区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与研究( 2002 年 ,2 万)。

硕士研究生导师楚继军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名:楚继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62.12 g籍贯:河南省许昌市

学位:教育学硕士

职称: 教授

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研究方向:公共体育管理、社会体育

所在系: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1、公共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管理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2、体育社会团体组织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竞技运动训练与体适能理论与实践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科研论文

1、 深圳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思考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2(1)

2、 “九五”期间广州中小学生体质变化情况分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6 ( 2 )

3、深圳市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思考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 1 )

4、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 1 )

5、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预测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6、篮球运动对我市中年男性体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与分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第二作者)

7、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的影响 《体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4.3

8、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比赛的分析与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第二作者)

9、构建服务型基层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第二作者)

10、广东省基层群众体育公共管理现状调查 《中国体育科技》 2006.5

11、广东省体育社团组织网络现状与对策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1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特征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2007.4(第三作者)

13、宽裕小康地区体育社团活动实效化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1

14、小康社会城市体育社团活动绩效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11

(二)研究课题

1、论休闲运动教育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02CTY001 ) 2002.6 (课题主要成员)

2、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 (99BTY006) 2003.6

3、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体育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682SS04082 ) 2004.6 (主要成员)

4 、“非典”对广东省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及新时期群众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 广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03SJA890002 )

2003.6

5 、 广东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4.11 6 、宽裕小康地区体育社团活动实效化组织策略研究 广州市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子课题

2005.11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大众体育的需求及消费特征研究(03BTY019)?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课题 2006.12? 主要成员

8、我国城镇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基于东南沿海的实证研究(785ss0504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5.6 主要成员

9、珠江三角洲小康条件下成人体质的调查研究(649ss04049)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 2004.6

10、广东省高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课题 2004.6 主要成员

11、小康社会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为例(1074SS0703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 2007.4 主要成员

四、在研项目

1、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1281SS08099)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8.9

2、体育文化多样性研究(08BTY009)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2008.6 主要成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树庭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吕树庭,男, 1944 年 11 月 28 日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组评委。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运动与社会);所在系部: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二、专业特长 吕树庭教授 早年留学日本,专攻体育社会学。在回国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立足社会学的视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与实践服务的实证研究。

三、近三年来的主要成果 主编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一部,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省部级课题研究 3 项,主持厅局级重大课题 1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署名人论文 7 篇,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 2008 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大会报告论文 1 篇。

四、目前在研项目

200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8 奥运会观众研究》,立项批准号: 739SS05002 ,资助经费 10000 元,研究年限 1 年。

硕士研究生导师韩会君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1. 姓 名:韩会君

2. 性 别:男

3. 出生年月:1963 年 2 月

4. 籍 贯:黑龙江省

5. 学 位:博士

6. 职 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

7. 专 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8. 研究方向: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9. 所在系部:体育教育系

10.担任的职务:继续教育部主任 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二、专业特长

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

三、主要社会兼职

1、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委

四、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一)著作与教材

1、教材:《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参编)

2、专著:《成人体育学习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11

3、教材:《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二)主持的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众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兼论珠江三角洲体育带的构建”,(2011年2月结题)。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全民健身条例》执行力的现状及运行机制的研究”(2010年)

3. 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远程培训与管理模式的研究”。(2009年)

4. 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2010年)

5、广东省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体育公共服务外包实施策略研究”(2011年,在研。)

(二)公开发表与入选各类论文报告会的论文 (限第一作者)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分会报告论文,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分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中国广州,2010年10月。

2、美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给我们的启示—以马里兰大学为例,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6

3、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

4、广州市民对亚运会后效应的心理认同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6

5、“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获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11年7月,内蒙,包头)

员、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

3、广东省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4、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

硕士研究生导师栗艳梅简介

栗燕梅,女,汉族,1966年3月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休闲与管理系系主任助理、兼休闲体育教研室主任。目前,在上海体育学院攻读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

1987年陕西理工学院体育系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任运动解剖和排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1997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一直担任本科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休闲体育概论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承担了部分硕士研究生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副主编出版了《运动休闲》(2008年)书籍,参与编写了《休闲体育概论》(2007年)、《体育科研方法教程》(2006年)二本书籍,三本书都是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主持了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珠江三角洲体育现代化研究》的课题研究,批准号为1363SS09052。参加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5年)的研究,列课题组第四位,现已结题,主持了子课题《构建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并主持了子课题《岭南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项目《现代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课题组主要成员(排名第二)。参与了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1世纪体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体育学院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课题《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同时,主持院管重点和一般课题多项。

近八年发表了《论休闲体育教育》、《运动休闲概念、分类及应用的研究》、《珠江三角洲体育现代化研究的时代意义》、《小康社会侨乡台山休闲排球活动的研究》、《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论文16篇,《论休闲体育教育》、《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等12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人文素质的开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世纪优秀社科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入编优秀论文集《中国当代社科理论文献》一书;《青少年排球运动业余训练的研究》获广东省学校体育科研论文三等奖;《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研究》获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三等奖。2008年获得学院“2005-2008科研先进个人奖”。

在2004年出席雅典奥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广东台山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因素分析》在分会报告;该文还入选全国第六届科学论文报告会; 2006年出席法国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一文在分会报告。2007年参加了杭州国际休闲论坛和北京举办的体育产业高层论坛。2008年参加了在宁波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2010年参加大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博士高层论坛,并作专题报告。2011年参加2011中国(杭州)休闲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并做了分组发言。2011年在杭州萧山参加2011全国休闲体育专业学术研讨会;2011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硕士研究生导师周在平副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 名: 周在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 年 5 月

籍 贯: 广西

学 位: 硕士

职 称: 副教授

专 业: 体育理论

研究方向: 课余训练

所在系: 休闲体育与管理系 (部、所)。

二、专业特长:运动训练

三、近三年来主要成果

1 、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2 、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

3 、广东体育产业阶段性特征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4 、广东省农村中心小城镇全民健身模式的研究

四、在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凤月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韩凤月,女, 1964 年 3 月,籍贯河北省,研究生学历,教授,体育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是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系学校体育教研室任教。

二、专业特长

从事高校教学 23 年,主要担任《学校体育学》、《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概论》等教学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规律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近些年主要参与了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方面的研究。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一项省部级、四项厅局级软科学研究课题、七项院管课题的研究工作,主编一本著作,参编三本教材、发表了 近20 篇学术论文,一项研究成果获得 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生导师裴立新教授简介

一、基本信息

裴立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学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专业特长

本研究方向以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基本理论及应用为研究专长,主要特点:一是方向稳定、基础扎实。长期从事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研究,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促进理论创新,认识深刻、见解独到;二是关注现实、重视应用。多年参与国家和地方全民健身及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服务;三是社会效益显著。因贡献突出,2007年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部委“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突出奉献奖,200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四是有实体性研究平台和稳定的研究经费来源。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为我国第一个集研究、人员培训、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专门研究机构,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在国家及省市体育行政部门中有广泛的影响。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开展研究。

三、近年来主要成果

近年来,参与国家体育事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图书“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等重点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全国青少年体育现状调研等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取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被国家采纳。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

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四、在研项目

目前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多项委托项目,包括“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创建办法”、“全国群众体育社会团体评估办法”、“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 、“青少年业余训练激励机制”等,并参与“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命名资助办法”的研制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审定。编写《青少年体育工作手册》,主编《青少年体育丛书》,共10本。

硕士研究生导师罗红简介

一、基本信息

罗红,女,1971年5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人类学博士,法学博士学位。

二、研究领域及研究兴趣: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类学、社会性别与体育文化,医学人类学。

三、科研成果

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

2002年至今,受邀参加包括“世界人类学大会16界联合会”、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主办“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俱乐部管理办法”、“珠江博士论坛”等国际、国内一级以及省一级学术会议90余次,并在会议上提交论文和发言。

五、开展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体育社会学研究调查

将所学灵活应用于科研调查中,以优良的品质,扎实的学风、吃苦的精神获得调查点村民、被调查对象的好评,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展开研究的同时体现了对被调查对象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2004年7-9月在云南省洱源县邓川做小城镇变迁研究调查

2005年2-4月在云南大理市老年大学做老年教育调查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洱源县下汉登村做白族婚姻调查

2006年7-8月在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瑶山乡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做瑶族社会文化调查

2006年9-11月;2007年2-11月;在云南省洱源县茈碧地区大庄村、回果村、大松甸村做族际通婚调查

2008年2-3月;7-9月大理白族民间体育调查

2008年10-12月东莞体育局课题“现代化体育指标体系”相关调查,作为调查主要负责人、参与者、并负责文献综述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2009年7-9月大理、东莞两地社会性别结社与民间休闲体育活动的调查

2010年1-3月大理、广州两地休闲与社会性别调查。

2010年7-9月大理、白族传统体育与地方社会调查。

六、拍摄社会人类学纪录片

在调查研究中,拍摄了多部记录片

1《洱源白族与汉族通婚—下汉登的婚礼》、

2《洱源回族老年男性的活动之回果穆斯林晌礼》

3《洱源白族老年的社会性别组织—大庄村白族莲池会做太阴会》

4《小赵游海记》

七、主讲课程:

为全日制本科生讲授:《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人类学记录片赏析》、《体育社会学》、《休闲社会学》

为全日制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港澳台研究生讲授:《社会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