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会计信息系统期末复习总结
19号下午1:30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平时分占40;期末考试占60 题型:单选
7、多选
5、判断10(要说原因)、(小题部分占三分之一,练习题里占70%共34分)简答(里面会掺杂名词解释,6个左右,36分)、应用(30分,画数据流程图的<固定资产、工资、采购等) 第一章 会计信息系统概述(较重要)
1. 会计数据: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 2. 会计信息:是反应组织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信息。是反应组织运作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加工、计算、分类、汇总而形成的有用的信息产品。
3. 会计信息系统定义: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从对其组织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即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使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 4. 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 1)硬件资源 2)软件资源 3)信息资源 4)会计人员 5)会计规范
5. 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重点在第三个阶段) 1)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2)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3)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 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
特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软件以模拟手工核算为主,且各项业务的数据处理大多独立进行,没有形成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工资计算、账务处理、订单处理、固定资产核算等子系统。
〃 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特点:(1)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2)数据的结构和数据处理的流程较复杂。(3)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高。(4)数据处理的环节多,很多处理步骤具有周期性。(5)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并要求留有明确的审计线索。(6)信息输出种类多、数量大,格式上有严格的要求。(7)数据处理进程的安全、保密性有严格的要求。 〃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特点:系统只是支持用户而不是代替他决策 系统所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半结构化的决策 采用人机对话的有效形式解决问题
6. 为何说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本运行环境,由人、信息技术设备、运行规程组成的,以信息为处理对象,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辅助组织进行各项决策的人机结合的系统,即基于计算机的系统; 2)会计的功能在本质上和信息系统的功能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输入并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加工和分析等,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因此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3)“计算机会计”时代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会计无不体现它的管理本质。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4)会计源于经济发展,会计是一种信息活动,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反应经济的信息内容,反馈经济信息是会计业务存在的目的。 因此,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7. 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点: 1)目标一致
2)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的会计方法,共同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3)基本工作要求相同 区别:
1)会计数据存储介质不同 2)账簿体系不同
3)会计核算方法(记账规则)、核算形式的变化 4)财务分工及授权方式 5)会计职能的变化
6)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7)对会计理论基础的挑战 8.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9. 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的实现模式
1)集中传递式:各子 统之间的数据传递,通过一个专门的自动转账系统来实现。
2)账务处理中心式:各业务子系统对原始凭证汇总处理后,编制记账凭证直接传递到总账子系统,由该子系统对涉及到成本费用的凭证进行汇总后传递到成本子系统。
3)直接传递式:指各子系统首先对原始凭证汇总处理后,编制出记账凭证传递到总账子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工资、固定资产、存货等业务子系统以及总账子系统要将各种直接的、间接地费用按一定的标准汇总后传递到成本子系统进行成本计算。
第二章 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
1. 常用系统开发方法的思想和特点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又称为结构化方法,是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开发系统的方法。 特点:
〃 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白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 〃 用户至上。 〃 深入调查研究。 〃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 充分预计可能发生的变化。 〃 开发过程工程化。 优点
〃 容易解决复杂的问题
〃 容易管理和控制整个系统的开发 缺点
〃 所需文档资料数量大
〃 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2)原型方法:是开发和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另一种通用方法,适用于用户需求难以预先确定的情况。 特点:
〃 引入迭代概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 有利于项目的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 〃 将系统的调查、分析、设计融为一体 〃 须有强有力的开发工具作支持
3)面向对象法:从系统的构成入手,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的,每一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属性和方法,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特点: 〃 封装性 〃 抽象性 〃 继承性 〃 动态链接性
4)商业软件包法:购买商品软件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 优点
〃 降低系统开发周期和工作量 缺点
〃 商业软件包法的前提是必须有合适的软件包。
〃 软件包常常是通用的系统,很难完全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
〃 有时候需要对商业软件包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这样就失去了商业软件包的价值。
2. 系统开发方法
1)用户自行开发方式 2)委托开发方式 3)合作开发方式 4)购买软件
应根据企业的资源情况、技术力量、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 3. 系统切换方式 1)直接切换 2)并行切换 3)试点过渡 4. 系统开发过程 1)系统规划 2)系统分析 3)系统设计 4)系统实施
5)系统运行与维护
第三章 账务处理与总账子系统
1. 手工账务处理流程及基本特征
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流程的缺陷:
1)数据大量重复:凭证上的日期、摘要、凭证号、金额等数据重复转抄。 2)信息提供不及时:由于工作量大,加大手工速度缓慢,往往要延迟一端时间才能编制报表。
3)准确性差:从记帐凭证到报表的过程中,转抄错误和计算错误难以避免。 4)工作强度大:要求又快又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 2. IT环境下账务处理数据流程、主要文件结构及作用 流程:
1)人工输入记账凭证或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2)对输入的记账凭证进行审核。
3)凭证记账并更新总账或各种汇总文件。
4)需要时查询并输出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账。 5)银行对帐
6)生成并输出会计报表。 主要数据库文件
1)临时凭证文件:用于存放已录入和审核未记帐的凭证,可对其进行修改。记帐后已审核的记录转移到“历史凭证文件”中,属于非正式会计档案。 2)历史凭证文件:存放已记帐的所有凭证,不能修改,只能用红字凭证冲销。属于正式会计档案。
3)汇总文件:存放科目的年初数、累计借方、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每个月的借贷发生额。
4)科目文件:存放帐务处理中所有科目及相关内容
5)银行对帐单文件:专门存放银行给单位的对帐单,已达帐可删除。 6)单位银行对帐文件:存放单位没有对上帐的银行业务。 3. IT和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过程及账簿体系结构的异同 1)数据处理的起点与终点不同
手工数据的起点是原始凭证,数据的终点是会计报表;计算机方式下数据的起点是记帐凭证、原始凭证和机制凭证,数据的终点是帐簿和报表。 2)数据处理方式不同
手工方式下记帐凭证由不同的财务人员登入帐簿;计算机方式下由帐务处理子系统自动完成数据处理 3)数据存储方式不同 4)对账的方式不同
5)会计资料的查询统计方式不同
4. 总账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各模块内容 1) 初始设臵 〃 设臵帐套 〃 科目设臵 〃 凭证类型设计 〃 结算方式设臵 〃 余额设臵 〃 人员权限设臵 2) 凭证管理
· 凭证录入模块应该包含哪些正确性检查措施
(1)凭证类型和凭证号。
凭证号是记账凭证的标识,按会计制度要求,不同类型凭证每月分别从 1开始连续编号,不能有重号、漏号。 (2) 凭证日期。
凭证日期用于标识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凭证日期必须为公立日期,凭证日期应该随凭证号递增而递增等。因此,其控制机制为:凭证日期为公历日期,输入日期不能为结账月份的日期 (3) 附单据数。
即本凭证的附件张数。 (4)摘要。
输入本笔分录的业务说明,摘要要求简洁明了。
(5)科目
科目是经济业务分类的主要依据,凭证录入模块提供对科目编码设臵一系列的控制机制:
① 存在性检查:即检查凭证中科目编码是否存在。财会人员在输入记账凭证时,输入一科目编码,如果财会人员在进行初始设臵科目设臵时设臵了该科目编码,即“科目文件”有该科目编码存在,那么检查结果为“正确”或“真”,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② 是否是明细记账科目的检查:检查凭证中科目编码是否为最底级科目编码或记账明细科目。在计算机条件下,科目是分级的。输入记账凭证时,只能输入记账明细科目或最底级科目,不能输入控制性科目或父科目。如果输入记账明细科目,检查结果为“正确”或“真”,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③ 与凭证类型是否相符的检查: 即检查输入的借方科目或贷方科目与凭证类型是否相符的检查。特定的凭证类型有时要求凭证中必须出现某些科目。如付款凭证中贷方科目必须出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收款凭证中,借方科目必须出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若满足上述条件,检查结果为“正确”或“真”,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6)金额
任何一张凭证都满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因此,对每一张凭证存入凭证文件之前,其控制机制为: 自动进行借贷平衡检查。如果平衡,检查结果为“正确”或“真”,否则,检查结果为“错误”或“假”。 只有当所有检查结果都为“正确”或“真”,该张凭证被计算机接收,否则计算机拒绝接收。
3) 记账 过程
· 账套数据备份(保护记帐前状态)。 · 选择记账凭证。
· 合法性检查,即检查要记账的凭证是否经过审核、凭证号是否连续,借贷金额是否平衡,若发现问题则提示并终止记账过程。 · 正式开始记账
1.从临时凭证文件中取出一个已审凭证 2.根据凭证的科目更新汇总文件 3.将该记录记入历史凭证文件 4.从临时文件中删除该记录
5.若还有已审凭证则转1,否则结束 · 结束记账。 数据传递关系
4) 银行对账:银行记载的银行存款收付记录(银行对帐单)和单位自己登记的银行日记帐相互核对,银行与企业间由于记帐时间不同或其他原因会形成一方已记录而另一方未记录。
5) 期末转账:在月底结账之前每月都要重复进行进行的固定业务。例如费用分配(如工资分配等)、费用分摊(如制造费用分摊等)、提取各项费用(如提取福利费等) 等等。
6) 期末结账:结束本期帐务处理工作 7) 帐表输出:根据企业管理及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帐务数据库文件进行排序、检索和汇总的处理,最后输出帐表。 5. 科目编码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一般是422
第四章 不考
第五章 采购与付款核算与管理
第六章 存货核算与管理
5.6共同重点:
1. 采购预付款子系统的特点 1) 数据存储量大 2) 数据变化频繁 3) 管理要求高
4) 与其他子系统联系广泛 2. 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重组原则 1) “数出一门,共同使用。” 2) 整个流程采用统一的数据库
3) 在关键环节设计控制点。控制方式1:柔性控制;2:刚性控制。 3. 应付与付款流程 书189页
4. 存货核算和管理有何特点? 1) 数据存储量大 2) 数据变化频繁 3) 核算内容广泛 4) 核算方法复杂
5) 与其他子系统有较多的数据传递关系 6) 管理要求高
5. 手工下存货核算和管理的难点 1) 三级账一致性问题
同一入库单和出库单分别由仓库保管员、存货核算明细会计和总账会计三个人按照不同的需求转抄在不同的账簿上,因此,当存货出入库业务量比较大时,经常出现存货实物、存货一级账、二级账、三级账之间账账不符、账物不符。
2) 很难根据管理的需要应用先进方法合理计算存货的价值
当企业出入库业务比较频繁时,存货成本计算量也随着增大。因此,为了减少手工计算工作量,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一般选择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存货成本,并没有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合理选择存货成本计算方法并计算存货价值。
3) 存货管理能力低下 6. 数据流程设计
第七章 其他业务核算与管理
1.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成和任务 组成:
1) 人事管理系统(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被视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一个子系统。 2) 工资系统(Payroll system),被视为会计信息系统(AIS)的一个子系统。 任务:
1) 准确地输入职工工资的原始数据,计算职工工资并编制工资单。 2) 根据工作部门,汇总分配工资费用和计提职工福利费并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
3) 提供工资统计分析数据
4) 及时处理职工调入、调出、内部调动及工资调整数据。 2.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1) 职工代码设计:为了便于计算个人工资和对部门工资进行汇总,通常将各级部门代码和职工代码结合起来编码。 2) 主要数据文件设计: 3) 工资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 工资子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
3. 涉及工资系统是需要建立哪些主要的数据文件 1) 工资计算文件 2) 工资汇总文件 3) 工资费用分配文件
4) 工资项目计算公式库文件
4. 固定资产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1) 功能模块设计 2) 代码设计 3) 文件设计 4) 输入输出设计
5. 成本子系统数据流程设计(一般成本不会考……)
6. 成本系统与其余那些子系统有何数据传递关系
第八章 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
1. 会计报表系统特点 1) 输入数据量少
2) 不设臵报表数据直接修改功能 3) 输出信息规定性强 4) 通用性强、使用面广 5) 图、表并用进行报表分析 2. 会计报表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1) 会计报表的编制流程及数据来源分析 2) 功能模块设计 3) 通用报表软件
3. 通用报表系统应设计哪些主要功能模块 4. 会计报表软件种类、各自特点 1) 专用报表软件
特点:专用报表程序设计较简单,使用方便,专用性强,适用于格式和数据来源都固定的报表的编制。但一个程序只能生成一种格式的报表,一旦格式或项目发生变化就必须修改程序。 2) 通用报表软件
特点:通用报表系统使用灵活,通用性强。但系统定义过于抽象复杂,系统体积过于庞大。 3) 电子表软件(EXCEL等) 特点:电子表软件提供有非常强大的运算功能和编辑功能,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形处理能力。但其与帐务系统的数据衔接问题、对报表数据直接进行编辑修改的控制问题有待解决。 5. 什么是格式状态,什么是数据状态,有何区别
1) 格式状态即报表格式设计工作,在此状态下进行有关格式的设计操作,如表尺寸、行高、列宽、单元属性、单元风格、组合单元、关键字及定义报表的单元公式、审核公式及舍位平衡公式。此状态下只能看到报表的格式,并且不能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等操作。
2) 数据状态即报表数据处理工作,在此状态下可输入数据的录入、增加或删除表页、审核舍位平衡、制作图形、汇总、合并报表等。可以看到报表的全部内容包括数据及格式,但不能对报表的格式进行修改。
第二篇:MIS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自己总结)
第一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 1. 数字化企业:
新兴的完全数字化的企业 重要商业关系借助数字化实现 通过数字网络完成核心业务流程 核心公司资产实现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时间转移、空间移动) 2. 商业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主要用于实现六项战略业务目标: 卓越运营(运营效率)(沃尔玛的零售链管理系统:准确补货)
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苹果的iPod、iPad、iTunes,在线分销模式) 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关系(降低企业成本,个性化定制) 改善决策(客户投诉等) 竞争优势
生存(行业变革:ATM机) 3. 信息系统的维度:
组织: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企业文化
商业组织的管理层级结构包含三个基本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操作层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每个层级的工作。科学家和知识工作者通常与中层管理者一起工作。
管理:管理者制定组织战略来应对商业挑战
此外,管理者必须创造性地行动: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时不时地再造组织
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管理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万维网)、IT基础设施
互补性资产:确保基本投资获得价值的资产(高速公路、维修设施) 投资技术的同时,又支持对互补性资产投资的企业会获得高额收益 4. 信息系统的现代方法:
技术方法: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 行为方法: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社会技术观点认为:当技术和组织双方相互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相互适配状态时,系统的绩效才会达到最佳
第二章:全球电子商务与合作 1. 企业流程和信息系统:
业务流程: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活动、步骤的集合;可能与特定的职能领域有关,也可能是跨职能领域的;企业:可以被视作业务流程的集合;业务流程可能成为资产,也可能成为负债
信息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业务流程:
提升当前业务流程的效率:人工操作的自动化 支持新的业务流程:改变信息的流动、使顺序的步骤可并行执行、消除决策延迟、支持新的商业模式
2. 信息系统类型:
事务处理系统:(明确每一种系统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服务于运营层管理者及员工,执行并记录企业的日常性业务,例如:销售订单输入、工资结算、运输
使管理者可以监控企业内部的运营状态,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TPS
支持预先设定的、结构化的目标和决策过程
如:薪酬事务处理系统、行李处理系统 商务智能系统:实现数据组织和分析的数据及软件工具,帮助管理者和用户做出更好的决策。
中层:管理信息系统(MIS)常规化决策,基于事务处理系统(TPS)的数据,提供关于企业当前运行情况的报告
决策支持系统(DSS)非常规化决策,使用TPS和MIS的内部数据,也会使用外部信息。模型驱动的DSS:航运估算系统;数据驱动的DSS:英特维斯特(Intrawest)的市场分析系统
高层:高管支持系统(ESS)非程序化决策,需要企业外部环境数据。例:数字表盘实时显示企业的财务绩效:运营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现金流、存货清单 3. 四类主要的企业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产供销人财物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知识管理系统(KMS)
4. 信息系统部门:企业中负责信息技术服务的正式组织单元
由信息主管(CIO)管理:(其他的高级职位:安全主管(CISO)知识主管(CKO)隐私主管(CPO)) 程序员 系统分析师 信息系统经理
终端用户:指信息系统部门之外的企业各部门人员 第三章:信息系统、组织、战略
1. 信息系统如何影响组织及商业公司:
经济影响:信息技术为公司减少了代理成本及交易成本,随着公司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公司的规模会越来越小,管理者越来越少,员工的平均收益会越来越高。
组织和行为的影响:
IT使组织扁平化:组织中的决策权力下放 ;可以配置较少的管理人员(管理者现在能获得那么多及时准确的信息,使他们能更快地作出决策,并增加管理幅度)
后工业组织:在后工业社会中,权威更依赖于知识和能力,而不仅是正式的职位,这样组织形状就变得扁平了 组织变革的阻力: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与组织政治绑在一起,因为他们都能影响关键资源——信息的获取 ;阻力来源(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组织人员文化、工作任务);信息系统要改变组织的结构、文化、政治、业务;通常大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通常不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组织和政治对变革的阻力。 【IT既改变了资本的相对成本,也改变了信息的成本。
信息系统技术已经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
IT 还会影响信息的成本和质量,并出现了《信息经济学》
IT可以帮助企业扩大交易,因为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当公司在市场上购买自己不能生产制造的产品时所带来的成本 ) 利用外包
公司规模缩小
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减少获取和分析信息的成本,降低代理成本(经管理者容易监管更多数量的员工)
*交易成本理论 :公司总是在寻求降低交易成本(垂直整合、扩大规模、雇用更多员工、建立自己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等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市场活动,而不是增加员工
*代理理论 :公司可以被看成是 需要监督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个人间的“契约集合”,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利益最大化的实体。当公司规模和范围都增大时,代理成本或协调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2.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竞争优势
波特(Porter)竞争力模型:提供了关于公司、竞争者、和公司环境之间的基本概貌,五种竞争力决定了公司的命运:
传统的竞争者(创新高效)、市场新的进入者(技术门槛)、替代产品和服务(价格适当)、客户(产品差异)、供应商(多个)
帮助提升竞争力的信息系统战略
低成本领先(沃尔玛的高效客户响应系统)
产品差异化(规模化定制)
关注细分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亲密关系(增加转换成本,提高忠诚度)
协同,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信息系统中的商业和社会问题 1. 商业伦理:关于对和错的原则,作为自由的道德主体的个人可以依照商业伦理原则做出他们行为的选择
信息系统和商业伦理:信息系统引发了新的商业伦理问题,因为它们创造了条件
(巨大的社会变革, 威胁到了已有的权势、金钱、权力和义务的分配、新的犯罪类型) 2. 引起商业伦理问题的关键技术趋势:
计算能力翻倍:更多组织的关键运行依赖于计算机系统. 数据存储成本快速下降:组织能容易地维护个人的详细数据库.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更容易异地复制数据和远程存取个人数据. 数据分析能力突飞猛进:
画像,将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并建立个人的详细电子档案; 不明显关系认知 (NORA):将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取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隐晦关系,这有助于识别罪犯和恐怖分子
移动设备影响力持续增强:个人手机跟踪
3. 商业伦理分析的五个步骤
识别和清楚描述事实.(弄清楚谁对谁做了什么?在何处?何时、如何做的?) 明确矛盾或困境,并发现其中包含的更高层次价值.(两难困境) 确认利益相关者. 确定你有理由采取的方案. 明确你的方案的潜在后果. 4. 可选的商业伦理原则:
黄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每个人采取这个行动都是不对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得采取这个行动. 迪斯卡特变化规则:如果不能重复地采取一个行动,那么这个行动根本就不能采取. 功利原则;采取能获得较高或较大价值的行动. 回避风险原则;采取最小伤害的或最小潜在成本的行动. 伦理上“没有免费午餐”的规则: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声明,否则假定几乎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是由某人所有. 5. 信息时代的五个道德维度
信息的权利和义务 财产的权利和义务 责任和控制 系统的质量 生活的质量
6. 信息系统的商业伦理维度
信息的权利: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和自由 财产权:知识产权 问责、法律责任和控制
系统质量:数据质量和系统错误 生活质量:平等、机会和边界
第五章:IT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
1. IT基础设施发展的技术动因:
摩尔定律和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纳米技术 大规模数字存储定律:数字信息的总量差不多每年翻一番 梅特卡夫定律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的价值或能力随着网络中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按指数形式增长;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中来,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 通讯成本的下降与互联网:全球有大约23亿互联网用户;当通讯成本降到非常低的水平甚至接近于零的时候,对于通讯设备和计算设备的使用自然就会激剧增长。 标准和互联网的影响:
技术标准:对建立产品兼容性和网络通讯能力规范的描述;释放出了强大的规模经济能量,生产厂商能够按照同一标准生产产品而使得产品的价格下降
2. IT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主要有7类
计算机平台
操作系统平台
企业应用软件
数据管理及存储 组网/通讯 互联网平台
咨询公司及系统集成商
3. 总购置成本(TCO)模型【企业应用于IT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多少?】
分析直接和间接成本
硬件和软件的采购成本只占TCO的20% 其他成本:安装费用、培训费用、支持和维护费用、基础设施、停机时间、空间及能源等
4. IT基础设施的竞争力模型
1.企业服务的市场需求
2.企业的运营战略
3.企业的IT战略、基础设施及成本
4.信息技术
5.竞争企业的IT服务
6.竞争企业的IT基础设施投资
5. 硬件发展趋势: 网格计算: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连接在一个单独的网络中,将网格中的所有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组合在一起,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降低成本、快速灵活地计算 虚拟化:使单一的物理资源(如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以多种逻辑资源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提高设备使用率、节省数据中心的空间和能源使用,促进硬件管理的集中化 云计算:通过网络获取按需计算的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
绿色计算:用来指导对计算、网络等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使用、处置的实践和技术 高性能及节能处理器:多核处理器
自主计算:全行业内的一种尝试,能够自我配置、优化和调整,当系统损坏时能够自我恢复,并能够自我保护不受外界入侵或者自损。类似于自我更新的病毒软件,苹果和微软都使用这种自动升级软件 6. 软件发展趋势: 开放源代码软件:由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共同编写的软件,免费并可以被用户修改例:Apache服务器软件、火狐浏览器、OpenOffice桌面软件包
Linux:开源操作系统,应用于移动设备、局域网、Web服务器、高性能计算 网络软件:Java,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与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无关
HTML与HTML5:网页描述语言,描述如何在一个网页中放置文本、图形、影像和声音等。HTML5是最新演化出的技术,包括由第三方插入式应用程序如Flash提供的动画和视频处理功能
Web服务:一组松耦合连接的软件,通过标准的Web通讯标准和通讯语言相互交换信息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比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功能更强大、更灵活,标记使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数据
面向服务架构:一组自包含服务,它们之间相互通讯,共同创建一个实际运行的应用软件。软件开发人员根据需要以其他的组合方式重用这些服务,把它们装配成其他的应用软件。例:“发票服务”用于整个企业,计算并发送打印好的发票。Dollar Rent A Car,美国一家汽车租赁公司,通过Web服务把自己的在线预定系统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网站连接起来
软件外包和云计算服务:企业从外部获得软件通常有三个来源:软商用软件包和企业软件、软件外包、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和工具
混搭:将两个或多个在线应用整合,例如将地图软件(谷歌地图)和本地内容整合起来 应用小程序:在互联网、自己的计算机、移动手机(iPhone、安卓)上运行的软件的小程序段,通常通过互联网获得
第六章:商务智能基础: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1. 传统文件环境的问题: (文件根据来源部门分类) 数据冗余: 在多个文件中的重复数据的产生 数据不一致性: 相同属性具有不同的值
程序数据的相依性:程序的变化需要程序所处理数据的变化 不够灵活 安全性不足
无法进行数据共享,可用性低
2. 大数据的挑战:大量的从网站流量、社会化网络、传感器以及其他途径获取的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
PB、EB级的数据量、对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说过于庞大、可以揭示更多的模式以及反常现象 3. 商业智能基础设施
如今的商业智能基础设施涵盖了分析系统以及大数据所需应用的一系列工具 当代的工具
数据仓库一个数据库,存储着决策者认为有潜在价值的当前的历史的公司数据。 数据集市:数据仓库的一个子集,提供给特定用户使用的。 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内存计算SAP的高性能分析设备 分析平台
4. 分析工具:聚焦于关系、模式、趋势
为大量数据的分析提供稳固的分析方法,帮助用户更好的做出商业决策 多维数据分析(OLAP) 数据挖掘:发现隐藏的模式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 客户购买方式
推断出可能遵循的行为规律
通过数据挖掘可以进行的分析 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聚类、预测
文本挖掘:从大型的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关键元素 网络挖掘:挖掘观点
第七章:通信、互联网和无线技术 1. 网络寻址和构架:IP地址
域名系统(DNS) :数据库中所包含的IP地址映射到相应的域名。层次结构;根网域 网络架构和治理:非正式的管理: IAB、ICANN、W3C;未来互联网:IPv6和Internet2 2. 无线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接入
蓝牙 (802.15) :在10米以内的区域使用低功率、短波无线电通信,最多可连接8个设备用于创建个人区域网络(PANs) Wi-Fi (802.11):用于无线局域网和无线网络访问;使用接入点: 一个由无线电接收/发射器用来连接有线网络和无线设备的装置
热点: 由一个或多个提供公共无线互联网接入的接入点组成,可以在特定区域提供最大的网络覆盖;安全性较弱
全球微波互联接入 (802.16):无线网接入覆盖范围达到31英尺;需要WiMax天线 3. 无线射频识别(RFID) RFID标签:装有包含产品的数据和位置的微型芯片的小标签;在短距离内把无线电信号传送到RFID阅读器。RFID阅读器:通过网络将数据发送给计算机处理(沃尔玛已经在商店里安装了RFID阅读器,用来接收带有RFID标签的货物托盘的到达情况和货物的运送情况;相比于条形码系统,RFIP系统能获取和管理仓库或生产过程中更详细的信息) 主动式RFID:标签具有内置电池,数据可以被重写和修改,发射范围有上百英尺 被动式RFID :发射范围较短,更小,更便宜,通过无线电能供电 一般应用:自动收费,跟踪供应链中的货物
需要企业拥有专用的硬件和软件
标签成本的降低使得RFID在很多企业变得可行 4.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 装载在物理环境中的成百上千的互相连通的无线设备网络,用来在大范围内提供多点数据 用于监控建筑物安全,探测空气污染物,监控环境变化,交通或者军队活动 具有内置的处理、储存和射频传感器和天线的设备
要求功率非常低,电池持续时间长并且能在没有维护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第八章:信息系统安全 1. 信息系统控制 人为控制和自动控制 总体控制和应用软件控制
2. 安全措施:由陈述信息风险、阐述可接受的安全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的机制等构成 安全措施能够促使企业制定出其它一些相关措施
可接受使用策略(AUP):规定使用公司的信息资源和计算机设施的可接受行为(联合利华每个员工用指定设备)
授权措施:确定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信息资产的访问权限等级
身份管理:由业务流程和软件工具组成,用来识别系统的合法用户,并控制他们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对不同类型用户的识别和授权、指定每个用户允许访问的系统或系统功能、鉴定及保护用户身份的过程和技术
身份管理系统:获取不同级别用户的访问权限
第九章:实现最优化运营,提升用户亲密度;企业系统 1.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 2. 供应链
组织和流程的网络:物料采购,把物料 加工成产品,并把产品分销出去
上游供应链: 公司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管理这些供应商关系的业务流程 下游供应链: 负责配送产品到客户那里的组织和业务流程 内部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低效影响公司的运营成本,可能浪费企业高达25%的运营成本
准时制(Just-in-time)策略:配件在需要的时刻刚好到达,成品在刚下线时就被运走 安全库存量: 应对供应链柔性不足的缓冲器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需求信息在从供应链一个实体传递到另一个实体时被扭曲了不准确的信息会造成产品需求的小波动,随着供应链的传递逐渐放大。产品零售中的小波动会造成分销商、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大量库存 供应链管理软件
供应链计划系统:对现有的供应链建模,制定需求计划,优化供应资源、制造计划,建立库存水平,建立运输模式
供应链执行系统:管理分销中心和仓库的物流 全球供应链问题:更广的物理距离、广大的时差、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不同的绩效标准、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
互联网帮助管理全球复杂性:运输管理、物流、外包 供应链管理
基于推动的供应链模式 (build-to-stock):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基于需求的推测来做计划 基于拉动的供应链模式l(demand-driven):基于互联网,客户的订单触发供应链上的各活动 互联网使得顺序供应链向并行供应链转变成为可能:复杂的供应商网络能即刻调整 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系统从多维度分析客户,利用一系列集成应用来处理客户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客户服务、销售和市场营销。
第三篇: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
一.信息
1、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知识
信息的性质:事实性、时效性、不完整性、等级性。
2、信息的度量: H(x)p(xi)log2p(xi)
二.系统
1、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概念。 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复合系统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由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2、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
①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 ② 管理信息系统(MIS)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③ 决策支持系统(DSS)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三. 信息系统和管理
1. 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 2. 信息系统对几大职能的支持 对计划职能的支持:(1)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 (2)支持对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 (4)支持计划的优化
对领导职能和组织职能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特点:(1)通信系统的完善使上下级指令传输系统上的中间层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没有必要再设置那么多的中间层
(2)部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的趋向,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互融合交叉
(3)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得上下级,各部门之间沟通更为紧密,也使得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统一的,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对控制职能的支持:控制职能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计划得以实现 (1) 行为控制,指对人的控制 (2) 人员素质控制 (3) 质量控制 (4) 其他控制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1.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特点:(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3分类:(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4)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 (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五.信息技术
(1)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是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过程
(2)数据存储的方式:顺序储存,链接储存,索引储存,散列储存 (3)数据处理的发展阶段
(一)简单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二)文件系统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三)数据库系统 (60年代后期开始) 2.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1)含义:计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功能: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3)分类:按拓扑结构分为:星状网,树状网,总线网,环状网,网状网 按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按组织方式分为:分布式网络,集中式网络和分布集中式网络 按网络范围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市域网 六.数据库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层次数据模型 网状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
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1)、计算机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2)、数据库(Database) (3)、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4)、人员
:·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程序员 ·用户 3. 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属性、联系) (1)实体(Entity) 描述客观事物的概念 (2)属性 "属性"指实体具有的某种特性。
(3)联系 现实世界的事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范式(1nf,2nf,3nf)从数据库表中规范模式 5.SQL语句(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一)表的建立与删除:(1)建立create table表名 (2)修改alter table表名 (3)删除 drop table表名
(二)数据查询
Select 目标from表名 where 条件表达式
(三)数据更新
(1)数据修改:update表名 Set列名=。。。。。。
(2)数据删除: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3)数据插入:insert into表名(列名) Value。。。。。
七.MIS的战略规划及开发方法
1.诺兰模型,能根据此模型判断实例是否符合MIS发展的规律P92-94 第一阶段:初装
指单位或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第二阶段:蔓延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 事务处理效率提高; 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 数据冗余、不一致性。 第三阶段:控制
管理部门控制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负责人对组织的 系统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第3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 第四阶段:集成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由于当时美国还处于第四阶段,Nolan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六阶段:成熟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2.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1)向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2)向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1)结构化开发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4)case 3.了解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4个基本特点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弄清要干什么。 (2)(OOA) 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
在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即面向对象分析。
(3)(OOD)整理问题: 即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即面向对象设计。 (4)(OOP)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的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 4.u/c矩阵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只有3种: □ 产生并使用(C,Create) □ 使用(U,Use) □ 无关(Null)
(1)利用定义好的功能和数据类作一张功能/数据类表格,即U/C矩阵,如表所示。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列表示功能,并用字母U(use)和C(create)表示功能对数据类的使用和产生, 交叉点上标C的表示这个数据类由相应的功能产生,标U的表示这个功能使用这个数据类。例如,销售功能需要使用有关产品、客户和订货方面的数据,则在这些数据下面的销售一行对应交点标上U; 而销售区域数据产生于销售功能,则在对应交叉点上标C。
(2)调整功能/数据类矩阵。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必须加以调整。
首先,功能这一列按功能组排列,每一功能组中按资源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排列。功能组指同类型的功能,如“经营计划”、“财务计划”属计划类型,归入“经营计划”功能组。
其次,排列“数据类”这一行,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主对角线。因为功能的分组并不绝对, 在不破坏功能成组的逻辑性基础上,可以适当调配功能分组,使U也尽可能靠近主对角线。上表的功能/数据类矩阵经上述调整后,得到下表表示的功能/数据类矩阵。 (3)画出功能组对应的方框,并起个名字,这就是子系统,见表所示。
(5) 用箭头把落在框外的U与子系统联系起来, 表示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例如,数据类“计划”,由经营子计划系统产生,而技术准备子系统要用到这一数据类。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的任务及任务中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 2.管理业务流程图及表格分配图的绘制。 3.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描写处理逻辑的工具。
流程图: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流理向。 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数据字典的编写。
5.处理逻辑描述(判断树,判断表) PPT第六章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主要的工作及在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2.代码设计(代码的种类)
能依据环境来进行简单的代码设计或是根据代码来判断代码种类。
校验位的设计。
3.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 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践
1.系统实施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2.程序设计的;
3.系统切换的方法,系统维护的工作和系统运行管理的工作; 4.项目管理及系统评价
十一.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概念结构。系统结构中三库结构图特点。
第四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
1、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自动、快速、有选择地将故障部分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损坏,保证其他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工作。
2)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状态,并根据运行维护条件,而动作与发出信号或跳闸。
2、保护装置由哪三部分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比较测量元件、逻辑判断元件、执行输出元件三部分构成
作用:比较测量元件:测量通过被保护的电力元件的物理参量,并与给定的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给出“是”、“非”、“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断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
逻辑测量元件:根据测量比较元件输出的逻辑信号的性质、先后顺序、持续时间等,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的类型和范围,最后确定是否应该使断路器跳闸、发出信号或不动作,并将对应的指令传给执行输出部分。 执行输出元件:根据逻辑判断部分传来的指令,发出跳开断路器的跳闸脉冲及相应的动作信息、发出警报或不动作。
3、什么是主保护?何谓后备保护?何谓近后备保护?何谓远后备保护? 答:主保护是指能够在较短的时限内切除被保护线路(或元件)全长上的故障的保护装置。
考虑到主保护或断路器可能拒动而配置的保护装置称为后备保护。
当电气元件的保护拒动时,由本元件的另一套保护起后备作用,称为近后备保护。 当电气元件的保护拒动时,由相邻元件的保护装置起后备作用,称为远后备保护。
1、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将 故障 部分切除,电力系统出项不正常工作时,继电保护装置一般应 发出信号 。
2、继电保护应满足 可靠性 、 选择性 、 速动性 、
灵敏性
四种基本要求。
3、所谓灵敏性是指 对其保护范围内 发生故障的反应能力。
4、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包括 安全性 和
信赖性 ,即保护在应动作时
不拒动 ,不应动作时
不误动
。
第二章:
1、阶段式电流保护的优缺点。
答:优点:简单、可靠,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够满足快速切除故障的要求。 缺点:直接受电网的接线以及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
2、方向性电流保护的定义。
答:保护中如果加装一个可以判别功率流动方向的元件,并且当功率方向由母线流向线路(正方向)时才动作,并与电流保护共同作用,便可以快速、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称为方向性电流保护。
3、对继电保护中功率方向元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即正方向发生各种故障时能可靠动作,反方向故障时可靠不动作。
2)正方向故障发生时有足够的灵敏度。
4、相间短路功率方向判别元件的接线方式的要求。
答:1)正方向任何类型的短路故障都能动作,而当反方向故障时不动作。
应尽可能地大一些,并尽可能使
接2)故障以后加入继电器的电流
和电压
近与最大灵敏度角 ,以便消除或减小方向元件的死区电压。
5、90 接线的优点。
答:1)对各种两相短路都没有死区,因为加入的是非故障的相间电压,其值很高 2)选择继电器的内角
后,对线路上发生的各种故障,都能保证动作的优先性。
6、零序电流灵敏I段与零序电流不灵敏I段的区别是什么?分别在哪种情况下起作用?
答:零序电流I段与零序电流不灵敏I段的定值整定原则不同,动作灵敏度不同,零序电流I段的灵敏度高(其整定值较小,保护范围较大),作为全相运行、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的接地保护,非全相运行时需退出运行;零序电流不灵敏I段的动作灵敏度低(其整定值较大,保护范围较小),作为非全相运行,发生接地故障时的接地保护。
1、瞬时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是按 躲开本线路末端的最大短路电流 来整定的,起灵敏性通常用 保护范围的大小 来表示。
2、限时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是按 躲开下级各相邻元件电流速断保护的最大动作范围 来整定的,一般用作阶段式电流保护的II段。
3、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是按 躲开本元件的最大负荷电流 来整定的,一般用作阶段式电流保护的III段。
4、速断保护上、下级的动作选择性是靠 整定电流的大小 来实现的;过电流保护上、下级的动作选择性是靠
动作时间和灵敏度 来实现的。
5、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 、 限时电流速断保护
可以用作线路的主保护, 定时过电流保护
用作线路的后备保护。
6、继电保护上下级的配合是指 灵敏度 和 时间 的配合。
7、零序电源在 故障点 , 故障点 的零序电压最高,系统中
距离故障点越远处的
零序电压越低, 取决与
测量点到大地间阻抗 的大小。
8、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两端零序功率方向与正序功率方向 率方向实际上都是有 线路
流向 母线 的。
相反
,零序功 第三章
1、有一方向阻抗继电器,若正常运行时的测量阻抗为 要使该方向阻抗继电器在正常工作时不动作,则整定阻抗最大不超过多上?(设 )
2、对于方向阻抗继电器,试写出:(1)圆心向量 (2)半径r的表达式 (3)比幅式动作条件 (4)比相式动作条件
3、什么是阻抗继电器精确工作电流,什么是精确工作电压?
4、电力系统振荡与短路时电气量的差异。
答:1)振荡时,三相完全对称,没有负序分量和零序分量出现;而短路时,总要长时(不对称短路过程中)或瞬间(在三相短路过程开始时)出现负序分量或零序分量。
2)振荡时,电气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其变化速度( )与系统功角的变化速度一致,比较慢,当两侧功角摆开至180度时相当于在振荡中心发生三相短路;从短路前到短路后其值突然变化,速度很快,而短路后短路电流、各点的残余电压和测量阻抗在不计衰减时时不变的。
3)振荡时,电气量成周期性的变化,若阻抗测量元件误动作,则在一个振荡周期内动作和返回各一次;而短路时,阻抗测量元件如果动作(区内短路),则一直动作,直至故障切除;如果不动作(区外故障),则一直不动作。
5、距离保护中选相元件的作用。 答:1)选相跳闸
2)为了找出故障环路,使阻抗测量元件准确反应故障点保护安装处的距离。
6、对距离保护的评价。 答:
7、方向阻抗继电器的死区以及解决办法。
1、距离保护是反应 故障点与保护安装处 的距离,并根据距离的远近确定 动作时间 的一种保护。
2、距离保护应取用 故障环路 上的电压、电流间的关系作判断故障距离的依据,而用 非故障环路 上的电压、电流计算得到的距离 大于 保护安装处到短路点的距离。
3、距离保护I段为 为延时速动段 ,II段为 带固定延时的速动段 ,III段 延时需与相邻下级线路的II段或III段保护配合,在其延时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延时差 。
4、距离保护一般由 启动 、 测量 、 振荡闭锁 、 电压回路断线闭锁 、 配合逻辑 和 出口 等几部分组成。
5、方向圆阻抗继电器、偏移圆阻抗继电器、全阻抗继电器中,具有方向性的是 方向圆阻抗继电器 。
作为比相的参考电压时,无法保证出口短路时的选择性,为克服这
6、直接用
一缺点,应选择 相位不随故障位置变化、在出口短路时不为0的电压量作为比相的参考电压。
7、偏移圆阻抗继电器、方向圆阻抗继电器和全阻抗继电器中, 方向圆阻抗继电器 受过渡电阻的影响最大, 全阻抗继电器 受过渡电阻的影响最小。
8、距离I段是靠 满足选择性要求的,距离III段是靠
满足选择性要求的。距离I、II、III段保护中, 距离III段 保护不受振荡的影响,其原因是
9、影响阻抗继电器正确动作的主要因素有 、
、 等。
9、单侧电源线路上发生短路故障时,过渡电阻的存在使方向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 增大 ,保护范围 减小 。
10、在整定值相同的情况下,动作特性在+R轴方向所占的面积越小,受过渡电阻的影响就 越大 。
第四章
1、什么是纵差保护,有什么特点,它和阶段式保护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2、输电线路短路时两侧电气量的故障有什么特征?
3、电力载波通道有哪几部分构成,其中阻波器的作用是什么?
4、电力信号载波信号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
5、闭锁式方向纵联保护的原理是什么?
6、功率倒向对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7、纵联电流相差保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8、什么是闭锁角?哪些因素影响它的大小?
9、什么是相继动作?
10、纵差动保护,产生不平衡电流的原因是什么?
1、线路纵差动保护是通过比较被保护线路首末端电流的 大小 和 相位 的原理实现的,因此它不反应 外部故障 。
2、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在通道中传送的是 逻辑信号 ,传送的信息量 较少 ,但对信息可靠性要求 较高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在通道中传送的是 电气量本身 ,信息传输量 大 ,并且要求两侧信息 同步采集 ,因而对通信通道的要求较高。
3、纵联保护按 信息通道的不同 可分为4种,分别为 导引线纵联保护 、 电力载波纵联保护 、 微波纵联保护 、 光纤纵联保护 ;按 保护动作原理 可以分为2种,分别为 方向比较式纵联保护 、 纵联电流差保护 。
4、电力线载波通道的工作方式有 正常无高频电流方式 、 正常有高频电流方式 、 移频方式 3种。
5、闭锁式方向保护的跳闸判据为 本端保护方向元件判定为正方向故障且收不到闭锁信号 。
第五章
1、电力系统中,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的原因是什么?
2、双电源重合闸的原理。
3、什么是前加速?有什么优缺点?
4、什么是后加速?有什么优缺点?
第六章
1、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原理,差动保护能保证选择性吗?
2、变压器差动保护中,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1) 2) 3) 4)
3、何谓比率制动特性?对具有比率制动特性的差动继电器,何谓最大制动比、最小动作电流、拐点电流?
4、变压器纵差动保护中消除励磁涌流的方法?它们分别利用了励磁涌流的哪些特点?
6、写处变压器纵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变量的含义。
1、变压器的故障可分为 油箱外故障 和 油箱内故障 ,其中,油箱内故障又包括 绕组的相间短路 、 接地短路 、 匝间短路以及铁心烧毁 ;油箱外故障包括 套管和引出线上发生的相间短路以及接地短路 。
2、双绕组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的选择的变比应满足 ,三相变压器采用Yd11的接线方式,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应满足 。
3、反应变压器油箱内部各种故障和油面降低的保护称为 瓦斯保护 。
4、当变压器空载投入或外部故障切除电压恢复时,可能出现很大的励磁电流,称为 励磁涌流 。
5、变压器瓦斯保护反应油箱内部所产生的气体或油流而动作,其中 轻瓦斯保护 动作与发出信号, 重瓦斯保护 动作与跳开变压器各电源侧的断路器。
6、变压器保护中的主保护有
后备保护有 。
第七章
1、发电机定子绕组的横差保护有哪几种方式?
2试述单继电器式横差保护的基本原理,在什么情况下带延时跳闸?为什么?
3、发电机从失磁开始到进入稳态异步运行,一般可分为哪三种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征?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字、词篇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yǐ) 绥(suí)靖(jìng) 阌(wãn)乡 聿(yù) 鄂(â) 豫(yù)阻遏(â)疟子(yàozi) 寒噤(jìn) 蹿(cuān) 仄(zâ)歪(wāi) 张皇(huáng)失措 尖利
能耐 央告 转弯抹角 月明风清 拂(fú)晓 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jū)躬(gōng)
颤(chàn)巍巍(wēi) 箧(qiâ) 赃物 制裁 荡然无存 纳粹(cuì) 肃穆 荒谬(miù) 健忘
第二单元
谋(mïu)死 鼹(yǎn)鼠 切切(qiâ)察察(chá) 絮(xù)说 顺顺流流 辟(pì)头 苌(cháng)浯(wú) 震悚(sǒng) 干戚 图赞 懿(yì) 皋(gāo) 骇(hài) 掳(lǔ) 疮(chuāng)疤(bā) 诘(jiã)问 渴慕(mù) 疏懒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差(chāi)使 狼籍 簌簌(sù) 典质 惨淡 赋闲 勾留 迂(yū) 蹒(pán)跚(shān) 拭(shì)擦 颓(tuí)唐 触目伤怀 琐屑 情郁(yù)于中 大去 交卸(xiâ) 凹凼(dàng) 尴(gān)尬 (gà) 烦躁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杨绛(jiàng) 塌(tā)败 默存 伛(yǔ) 翳(yì) 滞(zhì)笨 愧(kuì)怍(zuî)攥(zuàn) 荒僻(pì) 取缔(dì) 骷髅 克扣 接济(jì) 唏(xī)嘘(xū) 稀罕 噩(â)耗 呵斥 焦灼(zhuï) 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âi) 吊(diào)唁(yàn) 文绉绉(zhōu)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第三单元
郦(lì)道元 匀称(chân) 佥(qiān) 惟妙惟肖(xiào) 雄跨 雄姿 残损 古朴 推崇巧妙绝伦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美感 史诗 轩(xuān)榭(xiâ) 胸中有丘壑(hâ) 嶙(lín)峋(xún) 广漆(qī) 败笔镂空(lōu)蔷薇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斗拱额枋(fāng) 藻井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鳖(biē)头 琉璃 蟠(pán)龙 中轴线 金銮殿 天井 伧(cāng)俗 得体 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雅俗之分
第四单元
竺(zhú)可桢(zhēn) 孕育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农谚 榆叶 连翘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蟾蜍 鄞(yín) 囊(náng) 克隆 繁衍 胚胎 鳞片
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 鸟臀(tún)目 恐龙 铱(yī)潮汐
褶(zhě)皱(zhîu)核磁共振 遗骸(hái) 劫难(nàn) 致密 追溯(sù) 天衣无缝 物种 归
咎(jiù) 藩(fān)篱 啸 (xiào)聚山林 失衡 栖(qī)息 监控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潜(qián)意识 过滤 顷(qǐng)刻 面颊(jiá) 喷嚏(tì) 激荡嘈(cáo)杂 唠唠(láo)叨叨(dāo)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第五单元
浔(xún) 落英 豁(huî)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î)交通 垂髫(tiáo) 叹惋(wǎn) 诣(yì) 铭(míng) 馨(xīn) 鸿儒 白丁 蕃(fān) 淤(yū)泥濯(zhuï)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 亵(xiâ)玩 噫(yī) 隐逸(yì)
罔(wǎng)不因势象形 贻(yí) 黍(shǔ) 箬(ruî)篷 糁(sǎn) 髯(rán) 诎(qū) 倚(yǐ) 船楫(jí) 壬(rãn)戌(xū) 篆(zhuàn) 修狭(xiá)和睦(mù) 大同
第六单元
晨曦(xī) 溯(sù) 素湍(tuān) 飞漱(shù)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 藻荇(xìng) 沃日 艨(mãng)艟(chōng) 泅(qiú) 鲸(jīng)波万韧 溯(sù)迎而上腾(tãng)身百变僦(jiù)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更(gēng)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