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环境分析
第一篇:俄罗斯政治环境分析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Smile everyday~!O(∩_∩)O~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俄罗斯初期外交政策:“一边倒”(1991年年底至1993年初)
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一边倒”,是指俄罗斯以全面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国内危机为目的,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方,外交交往基本集中在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走向。
2.具体表现:将美国等西方国家列为对外关系的重心;对美国主动让步,消除美国对俄罗斯核武器的担忧,同意销毁洲际弹道导弹;在内政外交方面迎合美国的要求(经济改革措施,牺牲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为代价)
3.“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国内政治斗争需要
4.“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遭到国内激烈批判:国家利益受损,真正获得的经济援助少;经济改革失利等
俄罗斯新思想
1.俄罗斯新思想的提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章发表于1999年年底) 2.俄罗斯新思想的内涵:
爱国主义:呼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成就的自豪感” 和建设强大国家的“心愿”
国家观念:国家权威,拥有强大政权的国家是秩序的
源泉和保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
集体主义:俄罗斯人的传统更重视“集体活动”,习惯于
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改善自己的状况
强国思想:俄罗斯过去和将来都是伟大的国家 3.俄罗斯新思想的意义
a为新时期的俄罗斯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及外交); b利于思想统一和社会团结;
c为政治经济改革提供社会思想基础;
俄罗斯民主模式的构建:“主权民主”的提出 1.主权民主提出的背景:
俄发展现状:被催生的民主政治严重破坏了政治及社会稳定,进而阻碍了经济改革与发展。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没有这个秩序,正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 ——塞缪尔.亨廷顿。“主权民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即由乱而治。
2.“主权民主”的提出及其含义 “主权民主”提出:
(1) 源于“可控民主”的提出:俄学者特列齐亚科夫对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的政治理念的概括;2005年国情咨文后普京政府提出“主权民主”思想;
(2)应对国内外政治压力:加强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抵制国际政治势力的攻击;
(3)抵御“颜色革命”的政治需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4)探索俄罗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内在需要:是俄罗斯思想集中体现; 主权民主:
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模式。其主要含义是,俄罗斯的民主是依据本国国情和条件,由本国自主确定的民主,即“主权民主”。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制度的精髓,主权民主是政权、自由与法律的综合体,是一种发展的民主;主权是民主的前提,没有主权就不可能有民主的制度;主权的实质是各国有权独立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及模式。
关于主权:“主权民主”首先强调的是俄罗斯的国家主权性。换言之,俄罗斯的民主政体应当是服从于维护和加强国家主权的根本要求。俄罗斯的主权诉求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对此,普京是这样解释的:“世界上有幸宣称自己拥有主权的国家屈指可数,也就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还有几个国家。主权是当今最宝贵的东西,可以说是社会无可替代的。没有主权,俄罗斯无法生存。
Smile everyday~!O(∩_∩)O~ 它要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强调主权意味着强调独立自主,俄罗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再象过去那样听命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教;它也体现了俄罗斯树立大国地位、维护大国尊严并谋求与他国平等的大国战略抉择。
民主则强调了俄罗斯遵从自由、民主这些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关于民主社会,普京的理解是,俄罗斯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解决得越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就越稳固,这是俄罗斯的最终选择,俄罗斯不会回头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政治改革是朝向民主政治的,但同时,“主权民主”又意味着“俄罗斯必须找到自己的建设民主、自由和公正的社会和国家的道路。
“主权民主”提出的意义
实现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的需要; 实现“富国强民”战略目标的需要; 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 恐怖主义、“颜色革命”、北约东扩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政治改革:威权政治的建立
1.加强联邦制度改革:重建垂直的国家权力体系
重组总统的行政权,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将89个行政区划分为7大联邦区(中部、西北、南部、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任命7个总统全权代表;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担任上院即联邦委员会议员的规定,而由其代表担任;赋予总统解除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职务的权力,以及解散地方议会的权力;成立联邦国务委员会,建立总统与地方行政长官会晤协商机制,利于控制和稳定;建立统一法律空间,地方法律服从中央法律(第一任期);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普选制,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批准的方式;取消杜马选举中单席位选取制度,改为由政党名单中选举产生;实施联邦主体合并计划,整合集中,加强管理和控制
2.惩治寡头:加强总统的核心权力
3.打击分裂势力,取得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使车臣重新回到俄罗斯的法律政治空间,建立了亲联邦政府的车臣新政权,进一步实现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
4.政党制度改革:建立亲总统政党,形成议会中的主导政治力量
政党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最终建立以两党或三党为基础的多党制国家,具体改革措施: (1)颁布《俄罗斯政党法》(2001年7月),对政党组建的 原则问题如政党人数、分支机构设置、构成等作出了法律规 定,提高了政党制度化水平;
(2)组建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2001年年底由支持总统的中派政治力量组成的政党),取得议会中主导性席位,扭转了俄独立以来俄共主导议会席位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困扰俄政治稳定的“府院之争”;
(3)签署了《俄罗斯政党法》修正案和《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提高政党组建的标准和进入议会的条件;
建立可控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经济衰退至谷底(1998年金融危机)、通胀形势加剧;外债严重;财政连年赤字;
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剧增;出现人口危机等 可控市场经济是普京政府的治国经济理念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是一系列经济决策的目标所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市场经济原则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对经济治理的干预,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
可控市场经济的两个核心要义:继续市场化改革 + 加强政府干预 1.继续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可控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和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具体改革措施: (1)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签署《土地私有法案》,计划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 (2)改革税制、减轻税负;
Smile everyday~!O(∩_∩)O~ (3)金融制度改革;
(4)其他制度如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 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
可控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干预和调节
目标是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 除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常规性宏观调控手段之外,普京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突出地表现在加强对战略性资源部门的控制和管理。正如普京所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门将处于国家的经常控制之下。”这是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深层含义所在。
具体措施和手段:
(1)加强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部门的国家控制,扩大国有股权比例,部分地实行再国有化; (2)加强政府对大型自然垄断和战略性公司的行政控制,主要手段是派驻得力干将,加强政府的人事控制;
(3)惩治寡头,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 (4)加强国家对战略性资源收入的控制; 3.建立可控市场经济的意义 利于经济稳定和繁荣发展; 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利于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形势总结 经济快速增长(7%),2007年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2008年进入世界前7位; 财政自2001年起连年盈余;
宏观经济形势可控;债务减少;外资增加;国际外汇储备增加; 居民收入增加50%;
普京执政初期的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蜜月期结束,科索沃战争和《1999年NMD法案》通过后俄美关系处于俄独立后的低点; 俄欧关系:经热政冷;
逐步建立同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一体化进程(“2+4+12”模式),同时面临非俄罗斯一体化的挑战(“古阿姆”ГУУАМ); 俄日关系:处于僵持状态; 俄中关系发展态势良好;
1.普京时期俄外交战略的核心(《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巩固俄罗斯作为一个伟大的强国和多极世界有影响的中心之一的地位;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化的多极关系体系;
2.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上述外交战略目标:与西方集团的差距 ,研究报告《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中指出:根据目前俄罗斯与西方集团的力量比较,俄罗斯继续奉行“反西方”为核心内容的“全球性大国战略”,只能使俄罗斯在外部孤立和自我孤立中“越陷越深”,促使西方“采取明确的政策,围绕俄罗斯建立起”防疫区“和切断其外部的增长潜力。
3.普京在第一任期内淡化建立多极化世界的目标,强调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战术):积极改善与西方(美国)的关系,为经济恢复发展、国内政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为实现外交战略目标打基础;
4.主动恢复和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利用9.11事件改善与美国关系:成为反恐伙伴
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给予都方面支持和帮助:为美国提供自己现有的有关基地组织的基础设施、驻扎地和训练基地的信息;帮助为运载人道主义物资提供俄罗斯空域;允许中亚国家为美提供军用机场等。
俄罗斯给予美国的反恐支持:对美国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起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前国务卿鲍威尔
Smile everyday~!O(∩_∩)O~ 5.效果:
积极的方面:美国和欧盟赋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促进了西方集团的经贸合作发展; 不利方面:
a总体上看,没有实现建立反恐伙伴的主要目的: b北约东扩进程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速; c在车臣问题西方采取双重标准;
d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e俄美关系渐行渐远。2004年之后(普京第二任期)俄美关系渐行渐远,时而恶化、时而僵化、时而对立、时而缓和。
导致俄美关系恶化的因素: 美国方面:
反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政策迅速浮出水面,具体表现为:北约坚持东扩,挤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美国全面部署反导系统,谋求对俄罗斯的战略优势;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攻击俄国内政治改革;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
俄罗斯方面:
普京第二任期其外交思想发展转变(诱因:2003年尤科斯事件后西方的反应;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的别斯兰事件以及乌克兰的“橙色革命”):随着主权民主的提出以及威权政治的建立,俄外交政策更加独立,在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立性与合理性的同时,对西方制度和主导的现有国际机制的公正性,对西方提出的一体化条件的合理性,以及美国的民主的普世价值提出怀疑;(在入世谈判中态度强硬,2007年暂时中止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
积极谋求建立多极化世界秩序,并加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决策和影响力;谋求在制定新的国家规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削弱西方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垄断地位;(新斯拉夫主义)
普京时期外交总结:从战略性妥协到战略性反制
战略性妥协:第一任期,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采取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但与叶利钦执政初期的一边倒存在重要区别,叶利钦的一边倒是以身相许,目的是融入西方;成为西方大家庭的一员;普京是谋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借船出海”的实用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选择,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战略性反制:第二任期,别斯兰人质事件和橙色革命之后,认清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外交战略转向反制:
对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俄罗斯核心利益地区:独联体地区)实行经济制裁办法;非核心利益地区(国际热点问题)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甚至是对立的立场,遏制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巴勒斯坦、伊朗、委内瑞拉、古巴);加强军备建设,高调发展战略核武器(战略核潜艇、反导防御系统、战略轰炸机和航母的执勤巡航制度)
斗而不破,不会走向对抗,发展俄中关系是俄罗斯抵御美国战略封堵的重要渠道;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以颜色或花命名的不流血的政权更迭;
★ 发生时间:2003-2005年
★ 发生国家:格鲁吉亚:玫瑰革命 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
★ “颜色革命”的特征:亲西方的反对派在西方支持下利用大选夺取政权,从而使这些国家走上了与西方渐行渐近、却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发展道路。
经济原因:这些国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加剧、两级分化的现实问题; 政治原因:腐败严重;内部政治不稳定,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外部影响:导致“颜色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是来自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势力的政治鼓动和支持,“颜色革命”背后反映出的是俄美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争夺和较量。
俄罗斯政治形势:梅普组合
Smile everyday~!O(∩_∩)O~ 梅普组合的政治基础:“普京计划”
所谓“普京计划”就是对俄罗斯中期发展前景内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的总结。它源于普京在2007年3月所做的财政咨文和2007年4月的总统国情咨文。在最后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全面阐述了未来俄罗斯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有关思想在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的2007年议会竞选纲领中得以完善,最终在总统接班人梅德韦杰夫的总统竞选纲领中确立并形成。 梅普组合的发展
(1)俄格军事冲突、世界金融危机对梅普组合的考验:梅普组合经受住了考验、组合稳定; (2)梅普组合的政治格局可能在2012年总统大选后发生变化; (3)政党发展稳定;
(4)对腐败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福利改善等措施的结果直接影响梅普组合的前途; (5)国外势力的影响; 俄罗斯现代化战略
世界金融危机中俄罗斯受到重创:
俄罗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2009年经济下降7.9%,失业率增加,财政赤字,国际储备锐减;
应对危机措施:加强社会政策的实施:提高失业救助金,提高养老金,改善医疗水平; 效果: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
结构失衡加剧
俄罗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1)梅德韦杰夫提出实现俄罗斯新的现代化
“前进,俄罗斯” !
《2009年总统国情咨文》 (2)新的现代化的内容解析
由原料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 具体措施:发展创新经济
(1)成立总统直接管理下的“现代化委员会”;
(2)确定优先发展的5大领域:通信技术、生物医药、航天技术、核能和节约能源; (3)打造俄罗斯的“硅谷”——斯柯尔科沃,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 (4)与法国、德国建立“现代化伙伴”——在资金和技术上助推经济现代化; 俄罗斯能否克服经济原料化?
(1)经济原料化的成因:资源禀赋,市场因素,政府政策; (2)解决原料经济的障碍:客观性、主观性; 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从对立走向恢复合作
(1)反导系统问题搁浅 (2)缩减核武器的谈判
(3)俄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未来发展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加强务实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深化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老欧洲国家渐行渐近:“现代化伙伴”
第二篇:浅析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及其前景
潘德礼
2011-03-07 08:20:27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内容提要】 叶利钦执政8年多,给俄罗斯留下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普京执政以来放弃空洞的“民主”口号,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可控民主”,为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经过4年多的治理,与叶利钦时期相比,俄罗斯政治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政治气氛、相对团结的精英集团、中央集权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和强大的“政权党”。随着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开始,国家最高权力的交接问题开始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在普京一系列改革措施总体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和不定因素。在“可控民主”下的俄罗斯,能够对执政当局造成振动的恐怕也只有来自精英集团内部、来自官僚体制内部的挑战。未来的俄罗斯政治领导人将最有可能来自执政集团。
【关键词】 俄罗斯 普京 叶利钦 政治发展 “可控民主”
【作者简介】 潘德礼,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7)
经历了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政治动荡以及叶利钦时期的激烈政治纷争,俄罗斯进入普京时期。作为叶利钦选定的继承者——普京接任俄罗斯总统职务后励精图治,重新审视俄罗斯的发展道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权党”,消除政治斗争对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干扰;有步骤地利用法律手段和政治压力打击寡头,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经过第一总统任期内的治理整顿,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前景逐渐清晰起来,即放弃空洞的“民主”口号,在社会政治领域建立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可控民主”,为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一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治作为
叶利钦执政8年多,给俄罗斯留下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它们从各个不同侧面影响着国 家政局的稳定。然而,核心的问题是政权问题,普京针对政治领域最突出的3方面问题进行调整和改革,扭转了政治混乱局面。
第一,叶利钦时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联邦制问题,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普京顺利当选总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领导的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军事打击,而他当选总统后最先也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展开调整和改革。
在整个叶利钦时期,特别是他执政中后期,由于改革政策的失误,强大的反对派始终对执政当局保持着巨大的压力,迫使执政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付反对派,不断地与反对派占据多数的国家杜马进行斗争、协商和妥协。在此背景下,叶利钦采取了中央向地方领导人让步换取地方精英支持、保持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的策略,相应地在对待议会两院的态度方面叶利钦更多的是利用聚集着地方领导人、“地方精英”的联邦委员会(上院)来制约云集了各种反对派的国家杜马(下院)。这种政治形势使得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大受影响,除车臣问题更为特殊之外,各种地方势力、“地方精英”自行其是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同其他方面的问题一样,俄罗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着两重性。一方面,地方上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发挥各自的潜力,探寻不尽相同的发展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对减轻中央负担与活跃地方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地方对中央的财政、投资等方面的依赖性减弱,尤其是总统出于政治斗争需要对地方当局的依重,导致地方开始摆脱中央的控制,各搞自己的一套。地方行政长官从原来的由总统任命变为由当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之后,其权力的合法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也为他们违背总统和中央政府意志,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自行其是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许多地方权力机关藐视联邦宪法和法律,对联邦统一的政治法律空间构成威胁;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长官在处理当地事务中独断专行,形成一个个权力中心,联邦中央政令不畅。
针对这种状况,普京从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一方面,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维护俄罗斯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把搞民族分裂的恐怖主义和团伙犯罪视为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严加防范和打击。另一方面,在他就任总统后立即着手消除叶利钦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严重脱节、地方官员自行其是的现象。普京强调指出,经济纪律、统一的法律制度、中央和联邦主体彼此负责,这是俄罗斯民族政策的3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垂直政权体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领导。为此,于2000年5月出台了设立七大联邦区的改革方案,并向联邦议会提交了一整套有关改革联邦体制的法律草案,其中包括《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修正法案》以及《俄罗斯联邦主体国家立法与执行权力机关基本原则的修改与补充法案》以及《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设置原则的修正法案》。正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普京提出了要实行“法律专政”的主张。可以说,不处理好联邦中央与地方主体的关系,就谈不上俄罗斯的政局稳定。
普京在联邦制改革方面的步骤是十分清晰的,在其第一个总统任期内设置联邦区和任命驻联邦区全权代表,使联邦中央拥有了对地方当局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成为管理国家和推行其他联邦制改革措施的直接保障;将裁定地方领导人、地方议会违宪行为的权力收归联邦中央所有,建立了联邦中央约束地方精英的法律干预机制;通过《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修正法案》将地方领导人的影响力限制在处理地方事务上,削弱了地方精英干预、影响联邦中央决策的能力。在其第二总统任期开始不久,以2004年9月别斯兰事件为契机推出了改变地方行政长官产生方式的改革措施,事实上掌握了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免权。普京认为:“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和成分复杂这一角度来说,由地区民众直接秘密投票选举产生地方立法机关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对总统提出的州长人选进行投票,这种做法是合适的,没有违背民主原则,也没有违背俄联邦宪法所确定的基本的民主原则。”[1]
经过对联邦制一系列改革,俄罗斯的联邦制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过去俄罗斯个别地区实际上不受俄联邦法律的制约,我们消除了这种绝对无法接受的局面。现在对于俄罗斯联邦的所有地区来说,俄罗斯宪法和联邦法律至高无上已成为生活的准则。”[2]而说到底是中央加强了对地方当局的控制能力。长期以来影响俄罗斯国家领土完整、政局稳定的车臣问题得到了控制,在车臣恢复了法制,建立起了符合俄罗斯宪法的地方政权,非法武装的嚣张气焰受到了遏制。
第二,叶利钦时期,形形色色的党派利益与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实施。在这方面,普京上任以来采取了有步骤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自从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苏联和叶利钦掌权伊始的俄罗斯实行多党制以来,俄罗斯的多党制一直处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到普京上任时远未发育成熟。在苏联剧变和解体过程中,为同执掌国家政权的苏共进行夺权斗争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政党、政治组织和运动,这种以“街头政治”为主要斗争形式的多党政治局面带来的是社会政治动荡。经过俄罗斯建国初期两大权力机关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洗礼、筛选,到1993年新宪法通过生效后,随着政治斗争从无序到有序、从“街头”转到议会讲坛,混乱的政党斗争局面逐渐清晰起来。此后,通过不断的分化组合,特别是多次国家杜马选举,政治力量格局处在动态的稳定当中。
尽管如此,在整个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政党政治仍然很不成熟。其一,派别林立,而真正符合议会制原则、能够反映不同阶层选民意愿的政党却寥寥无几。除俄罗斯共产党之外,几乎所有政党本身都缺乏明确的纲领、组织和稳定的社会基础。各政党及其领导人对政权当局的态度乃是决定其政治空间的基本因素,而各集团的意识形态自我定位则是第二位的。不过,对现政权的态度与意识形态宗旨的性质之间,相互关系十分模糊,而各政党的纲领口号和它们领导人的实际行为,也很不一致。当对政权当局的态度成为政党自我定位的基本标准的时候,“赞成-反对”这一最简单的轴心开始占据优势地位。结果,整个政党体制都被吸引到两极化当中去,尽管实际上任何时候也没有到达两极化。而且,许多党派的立场、观点又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纲领性宣言来简单地加以判断。例如,根据当时对叶利钦政权的态度,也可以将所有的政党分为两类,即支持叶利钦政权并在其中有自己代表的党和在某种程度上反对这个政权的党。反对派的党几乎包括所有左派、大部分中派力量以及一部分右派;拥护现政权的党包括一部分中右派、大部分右派激进分子以及部分极右派。
其二,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尤其是反对派——俄共长期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的状况,叶利钦执政时期依靠强力部门、以“金融寡头”为代表的“社会精英”来实现其统治,到其执政后期又出现了非选举产生的总统办公机构、“家族”势力暗中操纵权力的现象,而对政党始终采取利用、防范与限制的策略,将党派争论限制在立法机构范围内,始终坚决反对成立联合政府,反对议会多数党派决定政府的组成,而主张政府应当是无党派色彩的专家政府。这对党争不断的转轨初期来说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有助于政府远离政治斗争的旋涡。然而,这种做法的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议会多数党派不能直接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更无法建立议会多数派政府,从而影响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普京任总统以后,随着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党派格局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支持、拥护普京总统和政府的派别开始占据议会多数席位,左派共产党人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右翼自由派甚至被挡在国家杜马大门外,大多数党派对普京和政府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寻求妥协、合作的意愿。
然而,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所需要的是有广泛支持和稳定威望的政党,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靠当局庇护但又想取代当局的官僚党。”显而易见,“在一个民主社会中,政党可以确保人民与政权当局之间的经常联系。借助选举,政党这种最重要的手段目前已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没有党派就不可能推行多数派的政策,也不可能保护少数派的立场。”[3]“在其他国家多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传统的反衬下,我们的政党体系存在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政党弱小对一个软弱无力的政权当局有好处,这样政权当局就能更加安心、更加舒服地按政治交易的规则行事。”[4]为此,普京上任以来积极促成成熟政党体制的形成,推动政党政治的发展,当然是以扩大“政权党”的力量,削弱主要的反对派政党,特别是俄共的影响为前提。
2001年7月出台了《政党法》,以规定政党最低组成人数、明确提升政党在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中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方式促进政党联合的趋势。2004年9月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推出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修改现行的国 家杜马议员选举办法,取消单一选区制,国家杜马全部450个议席均以采用政党名单的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所有这些措施显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政局的稳定,而更重要的是为了着眼未来的政治发展。
第三,在叶利钦时期,各种利益集团,特别是寡头们和“家族”势力干预国家政治进程,影响国家政权机关决策,致使国家政权机关威信扫地。普京执政后不久便明确了国家政权与寡头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随着叶利钦“家族”势力退出,个别“不驯服”的寡头受到法律制裁,寡头势力虽然不可能被消灭,也起码受到了遏制。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私有化”过程以 瓜分国有财产的方式造就了一批与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金融工业集团,出现了金融寡头干预国家政治进程的现象。他们在国家私有化过程中巧取豪夺,大肆侵吞国家财产,造成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社会不满情绪不断蔓延。同时,寡头们借助他们所控制的新闻媒体,肆意操纵公共舆论,兴风作浪,甚至凭借金钱的力量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在政治家背后操纵国家。特别是1996年总统选举期间,谋求竞选连任的叶利钦遭遇俄共推举的总统候选人久加诺夫的强有力挑战,这时正是俄罗斯的金融寡头们出钱、出力给叶利钦竞选总统以大力支持,并在叶利钦连任后获得了丰 厚的回报。金融寡头们与叶利钦“家族”势力相互勾结又勾心斗角,成为叶利钦执政后期的一种政治现象。
削弱寡头势力,让其“安分”地从事经济活动,排除寡头对政治进程的干扰是普京巩固其权力的重要步骤。既要严厉打击寡头对政权的渗透和腐蚀,又要考虑到寡头手中资源对国家的特殊影响。
要协调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体现社会公正,就要解决寡头势力这个“黑洞”,但是出于稳定国内政治经济局面的需要,又不可能大规模重新审视过去的私有化。为了实现政治稳定,普京在执政初期曾与他们达成不得干政、政府支持其合法经营的妥协。普京同时希望垄断寡头能够配合他的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经济。然而,问题是追求强国目标、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当权者与靠瓜分国家财产发家、控制着国家80%经济的寡头势力之间不可能保持永久的相安无事。普京执政后,在保证不重新审理私有化结果的同时,开始清理寡头的媒体王国,夺回舆论报道的主导权。接着又以法律手段打击不听话的寡头,2000年便开始对“不听招呼”的寡头的经济活动进行刑事调查,先后迫使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流亡国外,2003年10月又将俄罗斯第一大富豪、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投入监狱,结束了他们的政治影响。显然,普京总统反寡头行动就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挤压寡头集团的势力范围,力图使他们成为对政权有益无害的民族资本,同时使国家政权控制包括经济资源在内的更多的资源。
普京治理俄罗斯的基本方略可说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经过这种治理整顿,政治秩序得以恢复,国家政权得到了加强,普京因此而得到多数党派的支持和广大民众的拥戴。
二 普京的执政方式与俄罗斯政治现实
经过5年多的执政实践,政治领域诸方面消极因素受到了抑制,政治混乱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政治形势保持了稳定,国家政权进一步巩固。然而,俄罗斯国内外,有关总 统集权、民主发展受阻的议论和指责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尽管在俄罗斯国内针对普京总统的批评毕竟大大少于赞誉。
与叶利钦时期相比,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突出表现在新俄罗斯两位最高执政者执政方式上的不同,特别是对民主的理解不同。
作为苏共的叛逆、苏联的掘墓人,叶利钦虽然从未明确主张国家实行资本主义,但他的政治立场还是十分清晰的,即否定社会主义、否定苏维埃制度,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作为新俄罗斯第一任总统选定的“接班人”,普京在继承叶利钦所开创的“民主大业”基础上,对有关国家发展道路和国 家未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他所坚持的基本点是在承认苏联时期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否定苏维埃发展道路:“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5]。也就是说,放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选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作为学习的榜样和发展方向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大方向”上的一致并不妨碍普京采取一系列不同于叶利钦的政策、方针对俄罗斯进行重新改造。
叶利钦的主要任务是摧毁苏维埃体制,建立所谓的民主政治,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建立以总统集权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政权结构,这个过程已经完成。而叶利钦时期又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史上的混乱民主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又是与国家政权的软弱无力相联系的。对此,普京是有深刻认识的。他指出,“由于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软弱无力,即便是有最正确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乱了步调的现象,我们正处于这种阶段。目前俄罗斯复兴和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政权体系。”[6]
普京执政后在政治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强化国家政权,使之有效率。为此他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打击各种有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势力:打击地方分立主义、“削藩”,将地方精英置于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分化、压制反对派,扶植“政权党”占据议会多数,形成与总统合作,甚至听命于总统的立法机关;打击、削弱寡头势力,夺回对舆论、自然资源的控制权。显然,作为一个强势总统普京在强化国家政权体系,在全国统一法律,加强中央政府的行为能力,确保政令畅通的同时,形成了新型的权力结构:普京依靠广大民众的社会支持、官僚行政体系的实际运作,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牢牢地将国家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权力结构的核心是总统集权,总统的权力已很少甚至基本不受制约。
在经历了叶利钦时代民主混乱期的俄罗斯,普京强势总统的执政方式无疑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这种强势总统执政方式显然不同于专制独裁、极权统治,甚至也很难说它导致民主的倒退,因为它并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并且也始终遵守基本民主原则,起码是保持了程序民主,但也确实不同于类似西方的民主制,并因此而不时受到俄罗斯国内外“民主捍卫者”的批评、指责。针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国内民主问题的“关注”、对俄罗斯“民主倒退”的批评,普京不止一次地作出回应,强调“俄罗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最大的欧洲国家。经过欧洲文化锤炼而获得的自由、人权、公正和民主的理想数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值方向。”“俄罗斯是自由国家。”[7]普京明确指出,俄罗斯有自己对民主的认识、有权自主决定民主发展进程,西方的民主实践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也存在着弊病。“„„美国政府和公众对我国的政治进程有不同的看法,应当说,我们也不赞同美国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如果批评是建设性的,我们就会倾听;如果是想把水搅浑,我们就不理睬它。”[8]
普京执政方式的核心是国家主义,这是由他认定的振兴俄罗斯的强国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为了振兴国家经济,不得不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相对集中使用,而这一任务也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因此,相对集权是必要的,这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应对国际挑战、提高国家竞争力、在内外压力下保证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俄罗斯人发明的“可控民主”这一提法是对普京时期政治现实和普京执政方式较为准确的概括。普京的执政实践恰恰证明,尽管他也致力于法制建设,处处依法办事,遵守民主程序,但宪法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使其能够事实上成为凌驾于民主之上的控制者,而这种“可控民主”的实质也就是“人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以民主形式出现的“强人政治”。在俄罗斯目前的发展阶段,“可控民主”的确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大多数民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并因此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经过4年多的治理,与叶利钦时期相比,俄罗斯政治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形成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政治气氛。正如普京所说:“我们国家迫切需要进行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工作,然而,在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似的社会里是不可能进行的。在一个基本阶层和主要政治力量信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想倾向的社会里也是不可能进行的。”[9]经历了叶利钦时期的政治动荡,民众已经厌烦了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他们的思想政治倾向性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为那些立场相互敌对的极端主义政党所左右。整个社会开始由两极逐渐向中间靠拢,从而使社会对立程度大大降低,希望社会安定、国家政权发挥更大作用的社会情绪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接受了普京的“可控民主”。而随着普京执政以来一系列强化国家政权措施的实施,国家的行为能力明显增强:国家政权机关对社会政治进程保持着有效的控制,在遵守新闻自由的原则基础上对社会舆论实行了卓有成效的监督与控制,对包括因车臣问题而引起的恐怖袭击活动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也表现出一定的及时应变能力;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所有这些无疑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和依赖程度,在开始新一轮社会福利改革之前,民众对普京总统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程度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
第二,形成了相对团结的精英集团。社会转型初期,政治精英处于分散状态,不仅各种类型的精 英是分散的,而且就是同处一个阵营的政治精英也是分散的,这最明显不过地表现在各种政治力量构成及政党格局中。同样,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治精英也是分散的,他们之间也在不断地勾心斗角,以求更多地靠近总统,影响国家高层决策。社会政治制度的急剧转变使得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政治精英们失去了以往苏维埃时期那种思想组织约束,到叶利钦执政中后期寡头干政现象的出现更加剧了政治精英集团内部的争斗程度,腐败现象丛生[10]。当时的许多政策,特别是有关国有资产的拍卖活动几乎都是精英们——上层统治者、官员、议员和寡头之间幕后交易的结果。与叶 利钦时期相比,普京执政以来,坚定地依靠行政系统和强力部门,大量启用“带肩章”的人——有军队、克格勃背景的人,努力消除寡头对国家政治进程的干扰,加之普京本人作为强势总统对国家政权机关控制能力的加强,保持了精英集团、干部队伍的稳定与相对团结。尽管精英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可能完全绝迹,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十分尖锐,但与叶利钦时期相比精英集团之间的争斗明显弱化了,或者说更加隐蔽了,并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起码是维持着表面上的安定团结。
第三,形成了中央集权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对地方当局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如上所述,通过实施一系列加强国家垂直权力体系的措施,以设置联邦区和任命驻联邦区全权代表方式,使联邦中央、总统拥有了对地方当局进行控制的行政管理机制;将裁定地方领导人、地方议会违宪行为的权力收归联邦中央所有,建立了联邦中央约束地方精英的法律干预机制;将地方领导人的影响力限制在处理地方事务上,削弱了地方精英干预、影响联邦中央的能力;改变地方行政长官产生方式的改革措施,事实上掌握了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免权。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联邦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了双方都可以接受和遵守的共同规则——联邦中央在政治上加强管理,地方当局在经济领域拥有自主权,地方当局、地方精英对联邦中央和总统表现出了尊重和服从的态度,叶利钦时期经常出现的那种不服联邦中央和总统管的现象基本没有再出现过。然而,这是以联邦制本质性的变化为代价的,尽管普京认为“我不认为我们应转向单一制国家,尤其是苏维埃式的单一制国家。”[11]
第四,形成了强大的“政权党”,党派斗争烈度大为缓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发生重要变化。普京时期,随着社会情绪的变化,政治力量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各种极端主义势力大势已去,主张恢复苏维埃体制的左翼和主张全盘西化的右翼自由派 都已丧失民心,中间力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左右两翼纷纷向中间靠拢。在此背景下,当权者对仍然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左派共产党人进行了有步骤的分化、排挤,使其活动空间日渐缩小。与此同时,“政权党”的实力不断增强,实际上成了议会的主宰。
当然,俄罗斯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基本政治现实是:普京作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强势总统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根本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国家政权机关软弱无力的状况。
三 俄罗斯政治发展趋势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治作为以及对叶利钦政治“遗产”的扬弃,保持了俄罗斯政局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然而,随着普京第二任期的开始,随着2007年议会选举尤其是2008年总统选举的日益临近,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各种利益集团已经开始酝酿新一轮角逐,俄罗斯未来政治发展问题又显现了出来。
4年多来,俄罗斯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的确取得了明显成就,完成了能够在相对较短时期内迅速见成效的各项任务,这主要是指那些可以依靠政权的力量、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配合以法律的通过和实施所能完成的任务,如上所述的改造联邦制,改革政党体制,破除寡头干政同时建立对舆论的控制等几方面的任务。所有这些无疑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普京一系列改革措施总体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俄罗斯积累的问题十分复杂,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时日,而随着新一轮政权更迭的临近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所有这些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将对俄罗斯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概括起来,这些因素包括:第一,普京的“可控民主”,即强势总统的执政模式首先面临的是庞大的行政体系的效率和廉洁问题。普京的所有政治主张,都是围绕着强化国家政权体系这一中心展开的,而强化国家政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构成这一体系的各级官员来实现。问题恰恰在于,“我们的官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封闭的和傲慢的集团,把国家公务看作是一种生意。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头号任务仍是提高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官员严格守法、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12]。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行政改革“„„不只在政府中慢,整个国家都慢。我虽然愿意像希望发生大激变的人一样高兴,但却没有看到激变,没有看到大的变化。还是让我们客观地看看现实吧。我国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存在并且愈演愈烈的是超官僚主义的经济和超官僚主义的国家,官员有权自作主张地决定一切。不仅官员,连同官员无关的人都这样想。所有的人都等长官决定„„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我觉得我们是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政府做的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13]在进行这种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招致他们或明或暗地抵制甚至反抗。
第二,无论是联邦制改革、行政改革,还是政党体制改革,确定制度、机制,明确“游戏规则”还仅仅是第一步,虽然是关键性的一步,而使这些硬件设置发挥作用,取得实际效果,除了要靠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来保证外,还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改革必然涉及权力、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在这里,中央与地方关系、官僚集团与掌握着 国家大部分经济的财阀、寡头之间关系仍然是问题的关键。普京的联邦制改革和打击寡头行动取得了成果是事实,然而真正理顺国家政权、官僚集团与地方官僚、地方精英之间的关系,国家政权、官僚集团与财阀、寡头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前者解决起来也许相对容易一些,叶利钦时期的教训说明,地方离心倾向发生于中央政权软弱之时,也正因为如此,普京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政权的措施。
至于说到国家政权、官僚集团与财阀、寡头的关系,则更为复杂。普京削弱寡头势力、消除寡头干政现象可说是见了成效,不听招呼的寡头受到 了法律的制裁,其余的寡头们“守规则”了。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来自国内自由派阵营和西方国家就破坏民主、干预自由经济活动等对俄罗斯政府的指责,实际上也使得国内投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普京出于政治、经济多方面考虑开始对寡头采取怀柔政策,试图用为包括寡头、财阀在内的生意人提供财产安全保证来换取他们政治上的中立,使他们安心经营活动,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长远看,金钱必然要影响政治,使寡头们完全脱离政治、失去对政治进程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国家政权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叶利钦时期精英集团与寡头、官僚集团与商界形成了盘根错节的联系,不少官员实际上从这种关系中获取经济实惠,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寡头、商界人士进行利益的“等价交换”。这种状况当然是隐蔽的,很难限定它们的范围和影响程度。
第三,2005年开始的社会福利改革触及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满情绪,普京的社会支持率也因此而下降。左派共产党人、右翼自由派都在借机而动,传统的左翼力量如俄罗斯共产党以劳动者利益捍卫者的姿态出现,右翼力量联盟以恢复民主价值为口号,大量的小 型政党和非政府组织则举起社会公正的旗帜。在此情况下,民众的抗议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的根源,但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普京政权的基础。
第四,车臣问题一直是影响俄罗斯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车臣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这暂且不提。近年来,俄罗斯境内所发生的几乎所有有组织的恐怖活动都与车臣恐怖主义分子有关。因此,对国家政权来说反恐任务十分艰巨,此项任务关系着社会安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政局产生影响。
第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并未因其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使其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从未停止过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俄罗斯一直面临着北约东扩的压力,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借反恐之机积极向中亚国家渗透,在中亚地区保持了军事存在。近来一些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使俄罗斯周边环境不断恶化,这些经“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权大多依仗美国人在背后撑腰,对俄罗斯表现出不友好甚至敌对态度。如果这一进程不断延续、发展,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势必会再次抬头,对政权当局产生巨大的压力,普京的外交政策难免会受到批评,引起精英集团的不满,从而影响执政当局的威信。
第六,最近一个时期,西方国家推动的“颜色 革命”在一些独联体国家频频得手,并有进一步蔓延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鼓舞了俄罗斯的反对派,特别是自由派、民主派政党。对此,俄罗斯政权当局是有警觉的。普京指出:“如果说到整个后苏联空间,令我不安的是用非法手段解决政治问题。这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搞不断革命。一会儿是‘玫瑰’革命,一会儿是‘天蓝色’革命,或是别的什么。一个社会的内部应当建立某种规则和机制。当然,需要关注、支持和帮助民主。但如果走上不断革命的道路,对这些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人民都没有任何好处。整个后苏联空间就会陷入一连串的没完没了的冲突,造成沉重后果。”[14]在2005年4月25日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所作的国情咨文中,普京以大量篇幅谈及民主建设、俄罗斯的民主发展道路问题,显然是对“颜色革命”的回应,也是对俄罗斯国内妄图借“颜色革命”寻机而动的反对派势力的警告。
当然,以上所有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消极因素,还只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目前尚不足以影响俄罗斯政局的稳定。在“可控民主”下的俄罗斯,能够对政权当局造成震动的恐怕也只有来自精英集团内部、来自官僚体制内部的挑战。
随着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开始,国家最高权力的交接问题开始成为关注的对象。普京多次 明确表示他将尊重宪法,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届满时移交总统权力。这将是对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国家政权牢固程度的一次重要检验。正如普京所说:“我考虑的是我们如何跨过2008年这个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界线。需要尽一切努力以应有的民主方式举行俄联邦总统的大选。”[15]可以预计的是,由于普京执政以来的政治作为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多数的拥护,国家政权进一步巩固,政治体制尤其是权力体系基本定型并得以强化,各种反对派难有施展自己抱负、向选民展示自己治国才能的空间,尽管各派也会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参加角逐,但出现“黑马”的可能性不大,未来的俄罗斯政治领导人将最有可能来自执政集团。对照叶利钦后期当政者为最高国家权力交接问题煞费苦心的情景,可以清楚地发现,普京时期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叶利钦面对来自普里马科夫、卢日科夫领导的中左派力量的强有力挑战,又有强大的反对派政党俄共的掣肘,采取了一整套战术手段把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普京推上向国家最高职位发起冲刺的制高点,为其当选俄罗斯总统做好了各种铺垫,创造了最好的时机。而普京时期反对派力量均已无法构成对政权的那种强大冲击力,同时由于普京执政以来他本人的威望如日中天,在俄罗斯上层精英当中始终没有出现有相应政治影响的出类拔萃人物,而使得未来的最高权力交接变得困难和神秘,同时也增加了偶然成分。
(责任编辑 向祖文) 注释: [1]普京在2004年12月2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chn/? SID=21&ID=631 [2]2003年5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所提交的国情咨文。 [3]〔俄〕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载《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第82页。 [4]同上。
[5]前引书:《普京文集》,第5页。 [6]前引书:《普京文集》,第10页。
[7]2005年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所提交的国情咨文。 [8]普京在2004年12月2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chn/? SID=21&ID=631 [9]前引书:《普京文集》,第7页。
[10]这方面的实例不胜枚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丘拜斯等一些政府官员直接卷入1997年“通讯投资”公司和“诺里尔斯克镍”的拍卖活动,引起精英集团内部不同派系的争斗,导致随后出现的涉及丘拜斯等当时一些政府高官的“稿酬丑闻”;1999年时任俄罗斯总检察长的斯库拉托夫威胁要对涉及“家族”的所谓纽约银行洗钱案展开调查以及随即发生的斯库拉托夫“性丑闻”,等等。在叶利钦时期,为搞臭政敌而泼脏水是精英集团内部常见的斗争方式,而其核心是经济利益之争。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官员们、精英们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11]普京在2004年12月2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chn/? SID=21&ID=631 [12]2005年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所提交的国情咨文。 [13]普京在2004年12月2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chn/? SID=21&ID=631 [14]普京在2004年12月23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http:///chn/? SID=21&ID=631 [15]同上。
第三篇: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
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渐进地、逐步地、审慎地进行改革。
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强调政府领导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 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组银行系统,改善经营,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加强央行监管职能。
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为出口提供担保,抵制国际市场的歧视行为,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任期经济政策是:
2004年后普京的经济政策围绕着加速经济发展与强化中央权力两个轴心。
把加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普京在2003年提出2010年GDP翻番的目标。
在财税、投资、汇率与货币领域加强调控力度,俄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积累,以便扩大生产投资;通过加强财税纪律与提高能源部门利润的收缴份额等办法,把更多的财政资金集中到预算特别是联邦预算。提高国家财政发展经济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打击寡头势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特别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部门的控制,逮捕尤科斯公司总裁霍多科夫斯基并在2005年判刑8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俄国家更多的控制石油战略资源。
提高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2005年12月俄政府宣布,批准建立6个经济特区,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加工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重视社会经济问题,提出让俄罗斯老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与上得起学的基本政策。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经济已持续增长了7年。
出口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8年外汇储备只有122亿美元,2005年底1822亿美元,增长了近15倍,2006年5月上升到226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 吸引外资增加:2005年俄罗斯吸引外资261亿美元,居中东欧、独联体首位。
提前偿还外债。与2000年比较,外债总额降低了一半。总额已减少到830亿美元。2006年计划再减100~120亿美元。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居民现实收入增长8.3%,平均现实工资增长9.7%,现实平均退休金增长9.3%,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俄罗斯将举行新的总统大选。俄罗斯宪法规定,不得连续三届参选总统,但普京表示他有权于2008年换届之后第三次参加大选。
俄联邦委员会主席谢尔盖·米罗诺夫接受采访时认为,普京可在本届任期结束后,于2008至2012年担任政府总理过渡,再于2012年重新任总统。
也有国际分析认为,俄罗斯将修改宪法有关条款,使普京能够成功连任以维持对俄罗斯的强势统治。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普京在位期间带领着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俄罗斯人民作出了贡献。
第四篇: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By :7GのTY
俄罗斯能源外交分析
“能源外交”就是指国家保障能源安全、开发能源资源和促进能源经济的对外政策,以及国家部门依据能源外交政策进行的具体外交活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基础。而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之一。虽然俄罗斯的国际能源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重视能源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多方的能源外交,现今的俄罗斯能源外交已经成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基石。
一、 能源外交的基础
1. 资源特点
俄罗斯的能源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少数的具有重大能源开发潜力的国家。其已经成为除欧佩克组织以外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具有发言权的国家。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总量都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俄权威专家的数据,2004年,俄石油储量约440亿吨,探明储量99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7亿万立方米,煤炭探明储量1570亿吨,分别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32%和17.3%。雄厚的能源基础资源搭配上自身完善的能源工业基础让俄罗斯享有“能源超级大国”的美誉。
俄罗斯是世界的油气大国,其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一直占据俄罗斯GDP和外汇收入的40%左右。苏联解体的波动,使俄罗斯的油气生产和出口经历了一个从收缩到逐步恢复增长的过程。从1991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石油年产量由4.62亿吨降为3.17亿吨,1996年更是降到了3.01亿吨,降幅近30%;天然气产量也由5998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只是比石油产量的降幅小。此时,油气出口量也按照5%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3年底开始,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开始增长,1994年增长8%,1995年增长18%。直到2000年,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私有化调整才克服了1997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与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接轨。至2004年,俄罗斯连续三年的能源出口增长率都达到了18%,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出口国。
By: 7GのTY 2. 地缘优势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地域最为广阔的国家,近年来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战略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地域辐射性强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疆界约有5万公里,陆上疆界约为1万公里并与欧亚大陆的十几个国家接壤;其海岸线约有4万公里,濒临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地区。庞大的领土面积、绵延的陆海疆界线使其能源外交的辐射性较强。其均匀的能源分布使其能源能够通过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地区通畅便利的运输到世界各地。 (二)
毗邻油气消费区
传统油气消费区(美、日、欧)和新兴油气消费区(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对油气的需求有增无减。经济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地区对油气的需求量大增,但由于其地区内部的油气产量无法满足本地区需求,其对外部油气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俄罗斯作为油气资源的大国为这些毗邻的消费区提供了最便捷最经济的油气渠道,从而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油气供应国家。 (三) 能源供应稳定
目前世界石油消费国进口能源的主要来源是波斯湾地区。但是,中东的混乱局势为该地区的石油供应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相比之下,俄罗斯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这保证了俄罗斯油气供应和运输的稳定性。俄罗斯国内对能源产出的大量投入也进一步保证了其油气供应的稳定性。
3. 政治支持
俄罗斯建国至今,颁布了多项推动本国油气发展的战略议案。这些议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能源产业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了能源外交的进行。
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和1995年分别制定了《新经济条件下的能源政策基本构想》和《俄罗斯能源战略构想》。这两项文件确立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指导方向。进入普京时代后,俄罗斯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并借此处理了国内外在能源出口方面施加的压力。在2008年7月12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国家外交学说》中明确强调了俄罗斯采用能源经济外交。他也发展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明确强调了能源外交的基本任务,并从政治上给予能源外交最大的支持。
二、 能源外交的战略
1. 确立“能源超级大国”地位,提高国家能源外交保障能力
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雄厚的能源工业基础,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其成为“能源超级大国”的信心。在凭借经济规模难以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借助能源优势对世界经济施加大国影响。“能源超级大国”的名号有益于俄罗斯能源开发的维护、市场资源的建设和国际资源的领导。正是基于恢复大国影响、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需要,俄罗斯决心为确立“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做出重大努力。这也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必须要服从的战略目标。 同样的,俄罗斯外交战略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对能源外交的保障能力。
1 / 6
By: 7GのTY 这样的保障能力源自于国家的整体硬实力,也取决于国家的软实力。鉴于目前俄罗斯尚处于国力的恢复期,其在国际能源关系中主要通过对话和合作的方式来构建外交基础。同时俄罗斯在同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过程中仍旧采取合作并避免对抗的方针。现阶段的战略方针能够恰当的保证俄罗斯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但未来能源外交的保障力度急迫需要综合国力的提升来支持。
2. 主动融入国际秩序和合作,积极推动制定国际能源游戏规则
俄罗斯是当今国际能源秩序的新来者,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影响力有限。国际能源秩序中的消费国和出口国对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利弊皆有。因而俄罗斯确定了对先进的能源秩序保持“趋利避害”的基本政策。俄罗斯也提出了“俄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方针之一是加强俄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改善能源出口环境”的战略目标。俄能源战略认为,出口国、进口国既存在不同利益又是利益共同体,各方应寻求妥协、达成利益相对平衡,即实现互利合作。鉴于此,俄能源战略要求,俄油气企业“要全方位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展与国际能源机构和跨国能源公司的协作”,“通过广泛的合作保证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同时,俄罗斯广泛参与了各种国际能源组织的活动和对话,向全世界展现了自己投身国际能源秩序的积极态度。由于欧洲和里海方向对俄的能源利益影响最大、最直接,俄能源外交参与该方向的国际能源活动最多,力度也最大。与此同时,俄还以能源作为地缘战略武器,影响独联体国家的国内政局和对外政策走向,以期望形成对俄罗斯有利的周边环境,使地区能源秩序和政治秩序更多地符合俄的国家利益。
3. 加强资源产地和运输控制,提升技术注重生态环境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应“扩大能源出口、开发新的能源市场、开采他国领土上的能源资源,强化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两大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国外资源产地;二是控制尽可能多的周边油气输送管网。控制国外资源产地是为了对国内油气资源进行补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大国”的进程;控制周边地区油气输送网络则是借以保证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安全来加强自身对周边的资源政治影响。俄罗斯能源战略还要求,能源外交必须保障本国进一步扩大能源资源的占有量、生产量和出口量,保障本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考虑到油气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尖锐矛盾,俄罗斯提出了“生态可接受”原则作为能源战略:“能源开发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两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既不能因存在环境担忧而减少资源开发,又不能为了扩大资源开发而危及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俄罗斯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对话中表达了生态安全领域问题的合作意愿,并希望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国内能源经济的开发和国外能源外交的开展。
考虑到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俄罗斯适时地提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改变目前能源严重浪费状况的能源战略。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利用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今年俄罗斯在能源利用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在节能技术上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
三、 能源外交的对象
2 / 6
By: 7GのTY 1. 能源出口国
(一)海湾和北非国家
海湾地区有六个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而在国际能源政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述国家大都是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其中大多数还是前苏联的盟友,对俄罗斯利益影响重大。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视该地区为重要利益区,视上述国家为重要的“能源伙伴”,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随着国力的逐步恢复,俄罗斯开始了重返海湾与北非的进程。
尽管同为能源输出国,在世界市场上存在天然的竞争,但基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政治需要,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这些国家采取了积极合作的姿态:共同推进有利于生产国的国际能源秩序,共同稳定国际市场的油气“合理高价”;积极参与海湾和北非地区的油气开发和加工,为其地区提供开采设备;为这些地区国家抵御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压力提供支持。
(二)拉丁美洲国家
拉丁美洲也有大量的油气分布。美国长期视拉丁美洲为“战略后院”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排斥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油气开发更是长期被美国公司所控制。而最近,拉美国家出现的反美倾向和油气资源国有化潮流给俄罗斯油气公司进入该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拉美就顺势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积极进取的新方向。
当前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能源合作相当活跃,特别是与该地区两个最大的产油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能源关系”发展十分迅速。俄罗斯与墨西哥的能源合作是在“经贸、科技和海运合作双边混合委员会”的框架内实施的,并主要着眼在机械制造方面。通过双方的努力,管道管筒供应、天然气开采工艺、液化天然气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在推动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开展全球对话方面十分默契,对委内瑞拉提出的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建议予以积极支持。双方在油气设备供应、开采技术与加工经验交流方面开展合作,俄罗斯同时也有进军委内瑞拉油气开采领域的目标。
2. 能源进口国
(一)欧盟
俄罗斯最先与欧盟建立了密切的能源关系。俄罗斯非常重视对欧洲的能源外交。首先,积极加强与欧洲的能源交流为俄罗斯重新融入欧洲大集体铺平了道路。成为欧洲大国一直都是俄罗斯的目标。再来欧洲国家大多工业发达但缺乏能源基础,而俄罗斯正好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它们稀缺的能源资源。欧盟国家由此产生了对俄罗斯油气供应的极大依赖,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到欧盟总需求量的23%和20%,俄罗斯由此获得了最重要的油气市场。俄罗斯对欧盟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是:开展对话,化解矛盾,务实合作,争取共赢;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力图使欧盟对俄能源供给的可靠性放心。最后,开展与欧洲的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也是俄罗斯制衡美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亚洲国家
3 / 6
By: 7GのTY 俄罗斯对主要进口国能源外交的另一重要方向是亚洲国家(中国、印度与日本等)。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对能源大量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发展滞后。近年俄罗斯以“大力发展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为指导思想着重强调了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其主要考虑到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并不拥有重要的油气资源,因而所需能源90%依靠进口,并且能源进口量逐年增加。再来加强与亚洲的能源交流可以促进开发潜在油气资源,发展边疆地区经济。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资源处于西西伯利亚北部和东西伯利亚和大陆架。而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又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加速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对于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俄罗斯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的能源关系可以满足其融入亚太经济区的需要。现在亚洲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俄罗斯也不想放弃自己在亚洲事务上乃至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
(三)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俄罗斯非常想打入北美能源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国能源合作规模甚微。2004年俄对美石油出口仅占美石油进口量的2%。主要原因是:美在海湾和拉美有充足的油气来源;美奉行“遏俄弱俄”政策,不愿俄罗斯成为“能源超级大国”。但最近几年,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里海地区油气储量的发现,使美对发展与俄能源合作的兴趣增大。小布什明确提出,“要对深入研究俄能源投资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考虑到扩大能源市场的需要及美国在国际能源政治中的巨大影响,俄罗斯对改善两国能源关系也抱持很大的期待,已提出与美国建立“平等互惠的能源合作关系”。从趋势看,俄美能源对话可能增多,两国“能源商务峰会”的作用可能增大,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方面的合作可能加强,美跨国公司对俄罗斯的能源投资力度可能加大。与此同时,俄美在里海油气资源和外运路径方面的竞争仍将继续,但两国间发生类似于能源冷战的可能性不大。两国能源关系将继续保持明争暗斗。
四、 能源外交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历经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三代领导人的实施,已经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的崛起是国际能源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变化,其外交战略将会对世界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通过能源外交改善国际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外交的全方位性与务实性。作为外交重要支柱的能源外交将会大大改进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其淡化地区冲突强调最大利益的特点上,并且这样的外交战略也为处理之后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与亚洲和西方国家的通力合作下,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会不断的增长。
其次,俄罗斯能源外交将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叫板欧佩克抢占国际能源市场份额的战略不会改变,这不仅会使国际油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也迫使欧佩克加强对俄反击力度,更急切地拓展国际市场。这样两者之间的良性竞争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构造出国际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
最后,俄美通过前期的摩擦逐渐找到了合作的方向。特别是使里海能源开发
4 / 6
By: 7GのTY 进入加速阶段并出现多元竞争格局。各国油气公司纷纷与环里海国家签订开采合同,各条输运管道已经在安排建设当中,这也预示了未来里海能源开发的新的热潮。
五、 结论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经过三任总统的悉心雕琢,已经在这个新的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能源外交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助于其大国形象的建设。能源外交中建立的与各个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更是有助于增加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政策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5 / 6
第五篇:俄罗斯改革效果的分析
去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二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的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
1 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去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
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去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和延寿县为117元),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费指数为4687卢布,退休人员3383卢布,儿童4202卢布。
由于“贫困线”的标准特别高,全俄罗斯平均计算,相当于人均GDP的40%,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用在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上。以莫斯科市2007年预算儿童补贴项目为例,全市明年财政预算,用于有子女家庭社会支持款项总额360亿卢布(108亿人民币),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获一次性补助金额将增加4倍,从2000至1万卢布不等;每个儿童的月津贴数额
2 将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校服补贴从1000卢布增至5000卢布;因在家照顾3岁以下残障儿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将获得每月4500卢布(1300人民帀);抚养三岁以下儿童的大学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补贴将增加两倍,从550卢布增至1650卢布;为预防社会孤儿出现及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发放给监护人用于抚养被监护人的资金数额将从4500卢布提高到6000卢布。(注:最新汇率10卢布=2.9731人民帀)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俄罗斯,“贫穷”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已经没有穷人了。
民选的官员,拼命讨好选民,除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之外,俄罗斯政府补贴,救济项目,共有几百项之多。这样情势下,在经济恢复了的俄罗斯,想当穷人,不容易做到。4月10日,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宣布,根据俄罗斯2007~2009年三年预算计划,未来三年间,实际工资还将提高50%。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预测,2012年前俄可进入发达国家,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十五年转型,俄罗斯人民,真正地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百年之梦。 去年10月11日,普金访问德国,接受德国ARD电视台和南德日报的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与我们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我们将尽力做到遵循现代文明世界原则和民主原则,保障我国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目前,俄罗斯有近四千个电视台,四万多份报纸和杂志,其中半数以上系与外国媒体合办。
3 与许多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俄罗斯不打算对国际互联网进行监控。俄罗斯不打算重返苏联时期的„„,我们只是在探索一种适当的体制,既能保证我国公民享有自由,又能保障他们享有管理国家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权利,同时还能使国家成为造福人民的工具”。
第二份,世界银行12月1日在北京发布将完成的贫困评估报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2.4%,由于世行专家尚未完整得到2004年以后的数据,研究仍在进行。有迹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人群正在进一步滑向贫困的深渊。这份报告,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哗然,是这个结果,彻底地颠覆了发展经济学中“水涨船高”的基本原理。与腐败共生的权贵资本主义社会,会产生极端的贫富差距,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一个实际收入减少的庞大群体,全球第一次记录到。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世界银行说,中国的贫穷人口已经不再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贫穷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不是生活在官方划定的穷困村庄,现在的贫困人口不仅分布在农村地区,而且已经蔓延到城市,各个发达地区和发达的城市都有。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上都有个人头费,生活都有所保障。贫困大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现在城市也出现了大批贫困的群体,并且城市的贫困群体有时候比农村的贫困群体甚至还要难过。因为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它的水、电、气、买菜、买油
4 这些所有的东西统统都需要钱。一旦没有钱的话,就比农村还要难过。笔者的舅父和舅妈,在广东东部沿海的一个小镇,前几天我问他俩,养老金每月多少?每人189.94元。我舅父说,他是集体八级工,30年前工资八十多元,现在每月拿189.94元,而一瓶液化气就要90元。
“水涨船高”,经济增长,全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是发展经济学的根基,也是政府对其体制合理性和执政合法性论述的承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俄罗斯的增长同时起步于1999年,增长速度更快。但是,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反映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质的提高却完全不同,犹如天壤之别。
1999年至200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非公职就业人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公职群体和工商业者的财富迅速积累。“老板”不再吃香,“下海”几乎绝迹,买官最为时尚,公务员成为最抢手的职业。很大一部份人没有分享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非公职人员工资滞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七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长迅速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年1.5万亿增加到去年接近4万亿元的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
人们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有些喘不气过来。更有一个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下还在下降。世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Hofman)表示:“分析表明,大量生活在贫
5 困线以下的人口受到收入冲击的影响,因此只能依靠储蓄来维持消费”。令人担心的是,他们微少的储蓄,能补贴他们维持多久;六年前1.5万亿的财政收入,建立不起社会保障体系,六年后,年4万亿的国家财政收入,也没有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他们的希望,何等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