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一篇: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地理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学会生存的素养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存能力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终身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个观念进行思考和创新,科学来源于生活,地理更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如 何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学的 有趣、学的有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正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过 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也是最好 的老师。但是,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很难对地理学习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理老师能运用情感、 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主 动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一 、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创境导入 传统地理教学中普遍缺乏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理解的学习 情境,从而导致知识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与社会的真实问题环境 中加以应有,成为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 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地理。例如: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具体几天的天气变化对生活、出行的影响;从 我国荒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反思我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从探究某地 详细的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到某厂址的选择原因分析,都可以成为创境 引入的素材。用讲述地理故事、开展地理游戏、组织竞赛或辩论,设 置案例课题等多种方式创境导入,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 、让地理课堂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 理解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要 经常把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联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 这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 然”,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 完成作业,还能在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 惯尤为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 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 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地图是内容丰富 的直观教具。地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把地图 和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述黄土高原时,除了说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及土层深厚外,又讲到 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让学生结合窑洞的插图, 明确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这样 学生不但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对窑洞能作为住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 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和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 更大的压力。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有 限的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是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为中心任务的地理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备担负进 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正作为一种划 时代的观念,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发展,培养青少年正确 的人生观,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应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联系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 好地理的愿望。
四 、再把课堂地理知识向生活延伸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更是这样。无论 是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天气气候、资源灾害,还是人文地理中的 农业工业、道路城市、居住条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和答案。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个问题你讲了很久,学 生依然模糊,不能理解,而当结合具体的生活时,问题就迎刃而解, 变得简单。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对于“二分二至日”的理解, 产生了迷惑,我 就结合我们当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行解释 说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地理课堂教学,力求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目的 是为了实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 情感的提高,而不能错误的认为地理课堂走向生活,仅仅是简单的机 械的联系生活的细节现象和经验。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 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 造者,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 污染。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 些问题,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第二篇: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
饶玮瑜
摘要: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一、从生活中发现
二、在生活中体验
三、到生活中实践
关键词:品德、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孩子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离开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来进行枯燥而单调的教育,那的确是死教育。如“绿化教育,节水教育,关爱教育,热爱学习教育,热爱劳动教育,友好相处教育,机智勇敢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等,都是生活中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园、爱人民、爱和平、爱生活、热爱生命”等这些大主题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创设教育情境,自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成了教育的主体,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就真正 激情激起孩子心灵的共鸣。
一、从生活中发现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了活动主题,在了解、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便会水到渠成。
在《当发生危险的时候》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危险状况。如:火灾现场、溺水、煤气中毒、触电。然后问学生,“假如你们遇到这些危险情况,你会怎么样保护他人和使用什么方法自己脱离危险,要打哪个急救电话?”紧接着摸拟火灾和地震现场,请学生扮演当中的角色,演练逃生。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当发生危险的时候要振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救人和自救。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怎样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从而学会健康、安全的生活。
二、在生活中体验
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
根据现代儿童自我意识强,可对他人确漠不关心的实际,我在家校联系本上看见一位家长写着:他的孩子在坐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看见上来一位腿脚不方便的人,并没有起来给他让座。就这件事,老师在上《伸出你的手》这一课时,针对公共汽车上让座的这件事,让学生发表看法。接着让学生模拟盲人或残障人士,亲自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那位不让座的学生受到了教育,羞愧地低下了头,大家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老人、残疾人和贫困的人更需要大家关注,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应尽的义务。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大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种源自生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到生活中实践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不应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这就是“自主建构起内心道德标准。” 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的认识。
如在上《学会拒绝》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述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形形色色的陷阱。它们会使人不知不觉得掉下去,成为受害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陷阱呢?”学生回答:“抽烟、喝酒、赌博、吸毒、上黄色网站。”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在当今社会普及,有许多家庭都有电脑。丰富的网络世界,让我们充满乐趣,也把我们搞得眼花缭乱。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健康地运用网络,就会坠入网络陷阱。有资料报道:一高中生玩网上游戏,猝死在网吧中。又如:胡某非常喜欢玩网上的暴力游戏,但技术欠佳。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同学嘲笑他,于是,在网上“杀”红了眼的他,一刀把同学捅死。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懂得了迷恋网络的危害。班上有个学生由于迷恋网络,逃学。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听。与此同时,趁热打铁,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戒网瘾宣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搞一个宣传画册,向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作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具体做法:
1、写一写戒网的宣传标语。
2、画一画戒网的宣传画。
3、写一篇戒网的讲演稿。学生只有经过了情感的体验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内心的道德标准。这就是生活的体验,学生把认识、观念等内化成行为,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回归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第三篇:口语交际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口语交际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
单位:仪征市月塘镇移居小学 邮编:211412 姓名:陈义香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里产生的言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交际既是口语交际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要想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用生活搭建口语交际教学平台,让口语交际教学过程成为口语交际的“训练场”,使口语交际教学与生活实践保持紧密联系。
【关键词】口语交际 生活 话题 交际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要“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贴近生活,就是以亲生经历的或熟知的生活为口语交际素材,以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交际目的,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实现某种需要的生活的过程。完成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任务是课堂活动的明线,完成学习任务则成了暗线,两线交融,完成学习任务蕴藏在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中。那么,如何让口语交际教学更贴近生活呢?
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我们要求口语交际的话题须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都适合学生,因为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又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有些教材稍加改造,就可能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课程改革提倡老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便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交际动机来自生活需要
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采用生活化的策略,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为了完成教师指令的需要,为了获得教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
三、走出课堂去交际
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他无时无刻不处在群体当中。学习口语交际可以更好地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交流,而生活中的运用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当然,要有一个反馈机制,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课学习的收获和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情况。
案例
《这样做不好》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当你发现生活中有人做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劝阻?
生:我星期天跟妈妈逛街时,看见一个叔叔把口香糖吐在地上,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真脏!我上去拉住他,让他捡起来。他看了我一眼,没捡就走了。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妈妈当时告诉我,说我说话的声音太大了,街上的人都看那个叔叔,叔叔怕丢面子。
师:你是个勇敢的小男孩儿,敢对不认识的人发表正确的看法。(转向同学们)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那个叔叔改正错误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说话要有礼貌,不能板着脸。
生:小声说,不让别人听见,叔叔肯定会捡的。
生:如果叔叔不捡,我就用纸帮忙捡起来。
„„
生:昨天上完体育课,我看见我们班的小戈穿越绿化带,我刚劝他,他脸就红了,还跟我说:“对不起。”我好开心!
(这个同学发言时,小戈同学的头低下去了) 师:是啊,你做得很好,老师也为你高兴,我想,你提到的那位同学今后也会像你这样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小戈同学连连点头)
生:今天早上,在上学路上,我跟爸爸看见一个大哥哥把喝过的牛奶扔在地上,我拉住他说:“大哥哥,你这样做不对,破坏环境,请你捡起来丢到垃圾筒里。”那个大哥哥不捡,还用眼睛翻我,被爸爸批评后,他才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师:我们谢谢你和爸爸。(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转向同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们)如果当时只有你一个人,怎么办?
生:我自己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生:可是那个大哥哥不改,天天丢,怎么办?
生:我先把牛奶杯捡起来,然后跟着他,到值周的大哥哥、大姐姐那儿,把他的名字记下来,让老师批评他。
生:如果他是回家去的,我就告诉他的爸爸妈妈。
师:同学们想得十分周到。
生:昨天课外活动时,看见几个男孩子在草坪上翻跟头,不是我们班的,我想说,可又不敢说。(同学们纷纷看着这个发言的孩子)
师:今天,你能把这件事说给我们听,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你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吗?
(这个学生红着脸点点头) 【案例评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应该让孩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本教学片段在处理这次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时,尝试让孩子们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面对无法预测的语言环境,灵活驾驭语言材料,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水平,且培养了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生活交往能力,学生学习口语交际为的就是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又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创造了无尽的源泉,生活与口语交际密不可分。口语交际教学只有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平台,将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成为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才有双向的和谐与互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学生才会说起来,语言才会活起来,口语交际教学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严先云 谭文丽等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5、《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导引》谢雄龙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课堂中的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物理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物理归根结底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一旦头脑中对材料的感知与某一物理知识点相“匹配”时,知识的主动性就成为可能。
举例是为了说明物理知识,反过来物理知识又可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举例便成为思维来往的落脚点。
教师所举例子的好坏,究竟会对课堂的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好?还是坏?看看以下几个案例——
曾经听过一位北京老师在上海的一所中学上了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3节《力》这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她在课中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其中,举了一个例子为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你们会不会做饭? 生:不会。
(少数同学回答,而大多数同学都摇头表示不会。顿时,课堂的气氛有点冷场。教师马上改口,继续引导,追问。)
师:那你们有没有和过面团做饺子啊? 生:„„
(这次学生都不回答了。)
师:当我们用力和面团的时候,面团在力的作用下会怎样? 生:形状改变。
(感觉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提问的意图,很整齐的回答出了答案。但是却缺少了之前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其实这位老师的这个例子本来是很贴切的,可惜就是败在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上。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南方的中学生。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平时根本不可能有做饭的经历,而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有和面做饺子的经验。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引不起他们的共鸣,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从而适得其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这节课是在北京或者是北方的学校里上,我想,这个例子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还有一个例子,老师为了引出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观察现象。实验的内容就是让一个学生站在滑板上,用力推墙壁,然后观察运动的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手对墙壁用力的同时,墙壁对手也用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其实是个好的例子,很多老师都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可是,就是在这节课操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小纰漏——老师准备的滑板是蛇形的,很难保持平衡。再加上所选的学生并不会玩滑板,导致了学生在滑板上连站都站不稳,一次次的从滑板上摔下来。结果,实验的过程既费了时间,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反而还影响到了课堂的秩序和氛围。
我想,这个例子如果是用双排四轮的滑板让学生来滑可能会稳很多。而且,其实,这个现象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观察效果也很好,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的纪律。所以,老师在选择例子的时候,也一定要经过细致的考虑。
那么合理举例应当掌握哪些原则呢?
1、联系实际性
中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教学中所举例子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要有所感知。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感性知识,并将书本知识深深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教学效果会很好。因此,举例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切感、现实感、成就感。反之,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教师的意图,从而减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课堂的教学。
2、形象性
物理教学要真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是离不开实例的。物理教学正是因为有了实例才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了起来,才显得生动活泼。举例的形象性除了与例子所用材料有关,还与举例时采用的表现形式有关。生动的语言描述之外再配上示意图、动画或者小实验,能增加举例的形象性。
课堂举例,看来事小,实则不易,切忌照本宣科,缺乏新意。举例之后适当分析,事理结合,才能更好地以物明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头脑中形成“范例库”,进行课堂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第五篇: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提到写作文,大多数小学生往往是唉声叹气,不爱写。为什么?因为不会写。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作文方法公式化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这种僵化的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化体现,无视课堂教学资源,致使老师、学生都成了单独的个体,只会闭门造车,造成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的不良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什么是贴近学生实际?顾名思义,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衰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现实的关系。
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呢?
一、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命题作文。提倡学生多写些日记,多写些练笔。因为日记和练笔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应,学生写起来束缚少,自然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了。
在我执教的班里有一个叫黎逸的学生,他平时写书上要求训练的作文时,写出的作文总是支离破碎,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他很怕写作文。但自从我要求写日记写练笔以后,他的写作热情高涨。为什么呢?因为日记和练笔不受内容和形式的约束,可以写自己感兴趣、自己熟识的事物来写。这个同学爱好打网球,假期里他参加了去英国的网球夏令营。他把他参加夏令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使我这个没去参加网球夏令营的人读了之后,如身临其境。我批改了他的日记之后,马上在作文课上把他写的这篇日记读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们听了之后都啧啧称赞,仿佛他们自己也参加了这次网球夏令营。从此之后,黎逸同学的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连学习态度都比以前认真了。
所以,我们如果能这样长期以往地训练下去,学生的写作兴趣势必被激发起来。
二、要使学生善于和注意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因为小学生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他们的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性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闪观点就如流水一般在他们身边悄悄流走。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主动意识,老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我在教学完《荔枝》这篇课文之后,根据课后选做题的要求,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或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一件小礼物,然后仔细观察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一次练笔。学生因为有了有意注意,所以观察得比较仔细、具体,感受自然也就深刻了,写出的练笔内容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班里有一个叫马侠江的同学,他在练笔中写到,自己为了完成这次练笔,星期日的早上7点钟就起床帮妈妈做家务。虽然很累,但一想到妈妈会夸自己是她的小帮手,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便迫不及待的等妈妈起床。谁知妈妈起床后,看到地面不干净,桌椅也不整齐时,便皱着眉头问保姆是怎么搞的卫生,要重新做一遍。 当他怯生生地告诉妈妈这些活是自己做的之后,妈妈又是安慰儿子等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语言,被马侠江同学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这个同学发出一声感叹:“知子莫如母”啊!
学生因为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从而发现了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笔下自然也就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三、老师要做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等来设计写作练习。如在班级内开展“迎十
一、办小报、评小报”的活动,然后让学生动笔;“非典”时期,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预防“非典”,还要让学生多看报,了解“非典”与人与大自然的链条关系,然后让学生动笔;多看电视新闻,开展“美伊大战”的评点,然后让学生动笔;结合深圳市读书月活动,畅谈“神舟”载着我的梦飞翔,然后让学生动笔等等。要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笔动”,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因此,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然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