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全文)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全文)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第一篇: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批评标准论文导读::关于“文学性”的研究被置于前沿。并据此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传统批评标准之思。论文关键词:文学性,文。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

第一篇: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标准

从“文学性的扩张”谈文学批评的标准_批评标准

论文导读::关于“文学性”的研究被置于前沿。并据此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传统批评标准之思。论文关键词:文学性,文学批评,批评标准

2001 年,美国学者 J·希利斯·米勒教授的“文学终结论”,犹如一粒重型炸弹,在文学界产生强烈的震撼。此后,有关“文学死了”、“文学被边缘化了”的争论此起彼伏,近年更有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论断,中国文坛可谓热闹非凡。热闹场面背后,折射出学界对文学本质的苦心探索,关于“文学性”的研究被置于前沿。“传统意义的文学理论之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它在某种程度上已为含义更广的批评理论所取代”①。因此有必要对文学性 (即文学价值性)进行重新认识,并据此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一、对“文学性的扩张”现象的再认识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结果,文学边界大大的扩张了,广告也被包括进来,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的说法日益充斥着人们的耳膜。审美和艺术出现新的现象,如网络文艺、广场文艺、狂欢文艺、晚会文艺、广告艺术、包装和装饰艺术、街头舞蹈、杂技艺术、人体艺术、卡拉 OK、电视小说、电视散文、音乐 TV 等。步入后现代社会批评标准,文学与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这使得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远离了文学性,更多注意起文学向其他学科的

渗透。从学理上讲,这不是文学的消亡,而是文学的发展、文学性的扩张。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能够给创作者与读者带来现代图像所难以带来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只要语言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文学性的扩张与文学终结之间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在我看来,也正是这种“泛化”,才要求着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于“泛化”中文学性之体现。

按学界的流行说法,“文学性的扩张”是指在商业气息弥漫的后现代社会,在文学生存空间被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文化形式日益侵占、文学走向终结或死亡之际,“文学性”则在日常生活、思想学术、电子传媒、公共表演等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担当起统治角色。②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文学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二重性。消费社会的文学性不仅表现在“消费者” 的生产上,也表现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上。这使得上述的种种艺术的新表现,有了存活的充足理由,人们已经在慢慢习惯从文字“阅读”转向视像“读图”,它们以前瞻性眼光选择了以带有文学性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出来。

文学的未来将为它自己优越而深刻的本性所指引。而文学性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的。对于文学的观照,并不等于对文学性的观照。如果我们把任何对于文学的考察都视为文学性的考察,那么这就意味文学什么都是,因而也就什么都不是了论文范文。换句话说,我们要追寻着文学性的足迹,探讨文学,将文学置于边缘,而将文学性置于中心。美国学者卡勒说:“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

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③陶东风也指出:“我们在新世纪所见证的文学景观是:在严肃文学、精英文学、纯文学衰落、边缘化的同时,‘文学性’在疯狂扩散。所谓‘文学性’的扩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文学性在日常生活现实中的扩散,这是由于媒介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出现、消费文化的巨大发展及其所导致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实的符号化与图像化等等造成的。二是文学性在文学以外的社会科学其他领域渗透。”④ 毋庸置疑 ,“文学性扩张”是对文学的一种开放性理解,它不等于取消文学,而是把文学放置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批评标准,寻求一种更宽泛的理解。只有在“文学性的扩张”的前提下,文学的研究才能从纸面走向立体,从作品为中心走向人为中心,从静止走向活动,从群体走向个人。也只有这样,文学研究才能做到及时的跟进,以文学性为文学的根本特质,以文学性眼光审视文学现象。

那么什么是文学性?这是文学理论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格布森在 20 世纪20 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⑤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格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就是舍本求末。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一旦语言本身具备了某种具体可感的质地,或特别的审美效果,它就具有了文学性。

虽然在不同的语境里,文学性可以被纳入不同的内容,包括不同时期的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等,但它只能以文学的形式作为唯一实现文学性的可能。由于“文学性”的内涵发生了膨胀、扭曲或游离,以至文学的内涵发生变化,外延发生移位。对“文学性”的跨学科探究,是也就成了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所谓文学性问题,其实是探讨“什么是文学”的一种方式,它试图辨析文学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质。文学性关乎到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它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有了这样的理解定位,就可以顺利进行下面的叙说了。

二、传统批评标准之思 综观文坛,可以发现理论界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已经步入了混乱、缺失的境地,造成了作家和专业读者(批评家)独立品格的失落。这使得文学批评本身更加复杂化,人们在颠覆传统批评标准之时,力图探索和构建新的文学批评标准。而文学批评标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种种破坏普遍的异质因素:历史推移性、民族性、主体多元性。诸如政治标准、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真善美的标准都因过于抽象批评标准,只能作为方法论原则起指导性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而且指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⑥新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党中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之后,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

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⑦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理论到江泽民的文学批评对政治标准的再次强调,都说明了政治标准在文学批评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 1990 年以来,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甚至遭到了消解。⑧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标准,曾被恩格斯成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说过:“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他在致拉萨尔论《济金根》的信中进一步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⑨但是与各种各样具体的批评标准相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与其说是批评标准,倒不如说是一种具有宏观视野的原则和方法论。在批评实践中,马格斯主义的批评又形成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标准,即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我们可以把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扩大为真、善、美的标准。传统的真善美标准是历史上最为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批评标准。就具体而言,真,指作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内容;善,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是引人向善还是相恶;美,指审美活动,形式上包括审美和审丑。它们正好与文学作品的构成部分一致,即生活、思想、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是以“真”和“善”相统一的形象而显现的,所以对于艺术作品的全面评判,就既应当是“美学的”,又必须是“历史的”。这似乎又陷入了方法论的怪圈。

回顾批评史上的几种文学批评标准批评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文学批评标准正在模糊化和弱化。传统的政治标准、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标准、真善美的标准,正面临着挑战。构建以“文学性”为核心的批评标准,有助于矫正文学批评中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思维定势。虽然进入后现代社会,“文学性”批评话语受到商业化的大众意识形态和全球性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但是不能否认“文学性”有其作为文学评价标准的积极和合理的意义论文范文。文学性研究可以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可以阐明文学的基本风貌,能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文学批评研究。

三、“文学性”观照下的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性”这一词语在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标准,有其构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首先,文学批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文学性是使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征,它是关乎作品命运的本质刻度。其次,“文学性的扩张”带动了研究思路的变化和文学批评标准的探索。第三,把这种开放的文学性作为文学批评标准构建的尝试,有利于突破当下错综复杂的文学批评标准研究的现状。第四,文学创作多元化趋势的驱使,也使得批评界探索新的批评标准。

不可否认,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特征,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尺度也趋于多元化。并且由于文学与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学界也逐渐在论述文学批评问题时,敏锐的感觉到了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还涵盖了社会、宗教、政治、经

济、哲学、历史、道德、法律等方方面面,不应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狭隘化、简单化地归结为政治性,它是多元化的。当前多元化的跨学科批评,符合对泛化的文学之认识。“文学性”不仅构成了文化社会的显著意识形态特征,而且对其他领域的强大渗透力可以化解当前文学、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边缘化的危机,管窥文学理论的建构前景。⑩我以为,以“文学性”为中心的批评标准,是对当前文学边界的扩大与模糊的一个回响,也是走出目前文学批评标准困境的有利尝试。

确认一个符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能够得到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赞成或认同的批评标准,对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以及社会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以往的操作尺度,诸如政治标准、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真善美的标准等,是缺乏具体刻度的,因为缺乏具体的、明确的刻度批评标准,批评标准也就由人去说长道短了,以至于人们对很多作家作品把握不清晰,更何况还有很多非文学的因素在干扰。以“文学性”为核心的批评标准使人们在独立探讨文学问题时,能够在批评实践中为人们提供有效的把握尺度,能够使作家和读者的主体性、个体性和独立人格得到彰显。对作家而言,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本质要求,遵循语言规范和保持创造性与独立人格,使自己的任何表达意图和任何社会权利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显现出来;对读者(包括批评家)而言,对文学意义及其属性的理解,也摆脱了时代赋予文学的浮华因子,还文学以本来面目。

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洗去政治标准过于厚重的色彩,

以人文关怀为灵魂深度,以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为方法论原则,以文学性为根本向度。不同的批评家可以根据自己或作品的特点选取不同维度,使得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批评标准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符合我们文化时代精神的新的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对文学批评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批评家有正确的立场,有独到而敏锐的眼光,有发现并坚持合理观点的能力,有不为众议所动、不随波逐流的精神。

综而观之,文学性的扩张是构建新的文学批评标准的一个有利契机。新的批评标准是对于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适时跟进,也是走出目前文学批评现状困境局面的一次勇敢尝试和有益探索,这对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1]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2]陈军.对“文学性蔓延”争论的再认识[J],学术论坛.2007,(10).[3]乔纳森·卡勒.理论的遗留物是什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89—290.[4]陶东风.文学的祛魅·文学性的扩散和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2006,(1).[5]罗曼?雅格布森.诗学问题[M] .巴黎:巴黎瑟伊出版社,1973 ,107.[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7]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文艺报,1996-12-17.

第二篇:浅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摘要: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点受到了人们长期的误解,被理解为庸俗社会学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它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定提法。在这个表述中,无论是对“政治”一词内涵的选用还是对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阐述,都表明了毛泽东坚持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

关键词:《讲话》、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政治、内容、形式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将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题公开发表。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份文艺纲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文艺思想,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文艺批评标准的讨论上。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应该“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由此,相当一部人认为毛泽东在文艺批评标准这一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就是以政治标准压倒艺术标准,从而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阐释理解为庸俗社会学观点。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在全面深入理解其含义的前提下给予其客观公正的审视。

“政治”一词在《讲话》中被多次提及,然而其在不同的语句中所表达的含义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在讨论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这一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这里,“政治”一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它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一种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而在讨论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时毛泽东则指出:“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进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在这里,“政治”一词涉及到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包含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在其中,而另一层较为隐蔽的含义则包含了对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削弱,相对应的,又加入了与艺术相关的柔性因素在其中。因此,虽然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政治”一词,但是这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出现时会有细微的差别在其中。总体上来讲,《讲话》中提到的“政治”有的是专门用来强调意识形态的,而有的则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包含了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了较为广泛内容在内的词语。而文学批评标准问题中的“政治标准第一”的“政治”一词应该作第二种解释,即,它是一个含有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内容较为广泛的词语。

对《讲话》中关于文学批评标准这个问题的不准确理解,除了包括指涉“政治”一词时,对其在含义上产生的模糊理解外,更为常见的就是对“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误解。值得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这里的“政治标准”实际上对

应的是“内容”,“艺术标准”对应的是“形式”。事实上,在《讲话》中,对于文学,毛泽东提出的是:“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在这里,毛泽东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要政治(内容),同时也要艺术(形式),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而在许多错误认识中,都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理解为:与政治相比,艺术不值一提,或是认为政治高于一切。事实上,“政治标准第一”这句论断确也表明了毛泽东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将其理解为:在文艺创作和批评时应该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应首先确定文学艺术符合政治标准,在这基础上又要保证其符合艺术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二者的区别是在先后顺序上,而并不是在重要与否上。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讲话》在文艺标准这一问题上,虽然兼顾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然而又特意突出强调了政治标准。这种表述看似矛盾又复杂,但是事实上,毛泽东选用这种表述方式是有其特定的原因在其中的:其一,与毛泽东身份有关。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一个新政权的领导人,其次才是一个诗人、文学家。在抗战的大环境下,政治是处于绝对地位的,虽然是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者不可偏废其一,但是作为第一身份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来讲,在指明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结合的同时,又强调政治标准在先,兼顾艺术标准,采用这种提法是符合其政治家的身份的。其二,与中国国内形势有关。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逐渐改变其对内对外政策,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共产党。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提升政治觉悟、强化政治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其三,与日本侵略战争有关。面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其予以军事还击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综上所述,《讲话》在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问题上的表述是合理、准确的,相反地,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误解才导致了对其在这一问题上的指责。事实上,《讲话》无论在对“政治”这个词的内涵灵活使用上还是在对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阐述上,都秉持了一种兼顾政治与艺术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正确、公正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学科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标准

(六年级上学期)

‚哉(zāi)、潺、肃‛三个字分别用什么查字法最快,请选择填空。

A查()字可以用音序查安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B查()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部首是( ),除去部首外还有()画。

C查()字可以用数笔画查安法,一共有()画。 例2:‚却‛在字典中有四有解释,A后退B推辞C去掉D表示转折。‚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却‛应取第()解释;‚好意难却‛应取第()种解释;‚望而却步‛应取第()汉种解释;‚了却‛应取第()种解释。

读准字音,把错误的字音划掉

将(jiāngjiàng)相(xiāngxiàng)和(héhè)寝(qǐn qǔn)苍劲(jìnjìng)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uànmìxiāng()恋静 ()吉()请你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éngfájǐnqín()()旗()岭

画出句中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改正

〈1〉兄妹俩被美秒的琴声淘醉了。() () 〈2〉深深的峡谷衬拖着你挺拨的身躯。()

()

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组词

待 dāi()夹jiá()脉 mài

()

dài()jiā()mò

()

挠 ()峭 ()歇 ()饶 ()俏 ()渴 () 能力不够,还尽力做()

别人不愿意,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 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写在括号里

绝:A特别出色的B断C走不通的,没有出路

〈1〉到井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2〉狼牙山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3〉山羊表演了一个走钢丝的绝技。()

例2 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繁荣)的季节。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展现)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响亮明亮)

在方格中抄写下列词语:慷慨妥帖咨询饱经风霜久别重逢

《少年闰土》‚我家是一件祭祀的值年。‛中的‚祭祀‛和‚值年‛的意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句子的含义。如: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草虫的村落》中,‚甲虫科学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阴云,像灵泉一样流了出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山中访友》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詹天佑》中,‚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

《蒙娜丽莎之约》中,‚把课文中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部分找出来,对照插图多读几遍,理解文中‘恬静、淡雅的微笑’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抖动颤动)。

例3 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无论……都……

〈1〉这歌声,()听惯了鸟叫的人,()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

什么两样。

〈2〉这艘货船,()是逆风行驶,()帆没有张起来

用‚温暖‛造两个句子

A表示气候: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B表示心情:

A、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能写近义词、反义词

曲折: 近义词()反义词() 贫穷: 近义词()反义词()

B、骄傲(自豪):

的含义。‛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中‚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里的“德高望重”表达了作者对这座老桥的“崇赞叹”之情。

(节选)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王晓菲想观察一下晶莹透明的雨水里有些什么。他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小水滴后,禁不住惊叫起来:‚_‛

挑选你最满意的句子,把它抄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A.别看小水滴那么清澈,原来里边也有小虫子呀! B.小虫子那么多,而且都在动! C.小虫子!那么多的小虫子都在动! D.我真没想到,小水滴里是有虫子的。

《老人与海鸥》中的句子,交流一下从画线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把下面句子变成陈述句

A桑娜看到西蒙死去了,她怎么会不收养西蒙的孩子呢? B《老人与海鸥》的故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呢? 例2:缩写句子

A.《清明上河图》是表现北宋时期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清

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幅画卷。

B.窗外的青藤上挂着一串翠绿的叶子。 扩写句子

A. 地球是渺小的。

B. 瀑布将完全消失。

仿例写句子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本书的家,是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 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①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的变化顺序 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②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按地点转换顺序、时间的变化来写 例:《山中访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③说明性文章一般是从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来写 例:《只有一个地球》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例1:《竹石》《墨梅》分别借诗中的什么事物,抒发了作者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例1:《回顾.拓展三》的‚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例2:班里李明同学不学习,经常去网吧玩,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样劝他,试着用上你积累的名言警句:

()

例3:经常写日记、写信;能写体会式读后感。

四、口语实际

例2:当你看到记者拍到的美国占领巴格达后市民流离失所的一组照片。看到其中孩子那无可奈何和痛苦的目光的时候,想说到了什么?

怎样志向?

例2:《白杨》一课,作者借白杨,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例3:六年级上册《穷人》中‚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②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 ③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开门见山、首尾照应、过渡、篇末点题 A掌握特殊段式结构(总分总、先概括后具体等)的形式,并能做出准确判断

B 了解首尾照应在表达上的好处 C初步领悟篇末点题的表达方法

④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⑤阅读写景状物的文章,体会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⑥能够区别同类作品,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①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通过文章的题目,文章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或过渡句;可以通过概括文章的小标题、通过抓重点段、抓人物的主要活动、通篇浏览等方法了解事件梗概

2)阅读叙事性作品,能通过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谈谈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A能通过印象最深的场景谈感受

B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谈感受 例《穷人》一课的心理描写。

例2:〈〈回顾.拓展八〉〉中‚口语交际‛中‚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一名学生讲述完之后,由其他的学生转述其讲话的要点。

例3:将老师布置大清扫的讲话转述给没来的同学

第四篇:文学批评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16

文学评论与写作

适用专业: 050101文艺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题型结构

论述题,全卷题量数为1,共15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评论与写作”科目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前沿、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写作。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考查范围:

就近年来某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关注并阅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美学》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杂志上的相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艺美学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性文章。

说明:鉴于“文学评论与写作”科目的特殊性及其出题方向与题型的规范,以上所列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均为建议性阅读文献。

四、样卷

第1页,共2页 样卷一:

题目:试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

提示与要求:有人认为当今已进入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时代,大众消费文化普遍流行,传统文学经典被冷落或被消解颠覆,当代文学创作也越来越趋向为市场需求和娱乐消费而写作。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文学经典的命运及其意义如何?文学经典的命运对于当代文学发展前景以及当代文化精神建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请根据你的认识理解,写成一篇文艺评论文章。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论述集中,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通畅,3000字左右。

样卷二:

题目: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当代探讨

提示与要求:在文学领域中,现实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它也还被理解为一种广泛的文学精神。随着近些年来的“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底层写作”等文学现象的出现,学界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趋于深化。请根据你的认识与理解,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当代探讨”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集中、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明晰、语言流畅,3000字左右。

第2页,共2页

第五篇:文学批评教案(最终版)

文学评论教案

第一专题:绪论

一、“文学评论”正名与涵义解析

(一)“文学评论”与“文学批评”

(二)作为学科的“文学批评”与作为学科的“文学批评学”

(三)作为活动的“文学批评”的涵义解析

1、批评什么?

(1) 作品是文学批评对象的核心与基础。

A、 “作品”的含义:作为作家成果的“作品”与作为作家标识的“作品” B、 作品批评的两个向度:能指批评与所指批评 (2) 作者批评。

A、 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者” B、 作为作品影子的“作者” C、 作为社会职业的“作者” (3) 思潮、流派的批评。 (4) 批评的批评。

(5) 批评对象的拓展与越界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新趋势。 A、 西方文学批评历史的简短回顾。

B、 两个时代:理论的时代与批评的时代。 C、 20世纪以来的三个转向。

心理学的转向

语言学的转向

文化的转向

2、如何批评?

(1) 奠基于感性欣赏基础上的理性批评——文学批评的理性。 逻辑理性与人文理性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2) 批评的诚意。 (3) 批评的美感。

(4) 社会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统一。

3、为何批评?

(1) 为他批评。服务于文学创造、文学接受以及其他文学活动。总结文学活动的经验与教训,对文学活动进行指导,施加规范性的影响等。

(2) 文学批评的自身价值。 文学批评的价值困惑。

(3) 文学批评的前瞻性。

4、文学批评的定义。

文学批评是奠基于感性欣赏基础之上的针对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兼及一切文学现象与活动的理性判断活动,它总结并概括文学活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给文学活动提供历史的参照和前瞻性的指导,对文学活动施加规范性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批评对象的拓展与越界正在成为新的批评趋势。

二、本课程的教学规划。

(一) 教学目的。

1、 服务于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及毕业论文写作。

2、 服务于考研。

3、 总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知识资源形成自主思考并能将自己的思考顺利的内行的予以文字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二) 教学理念。

秉持理、史、术并举、讲与练并重的理念展开教学。

1、 学理指导:文学批评理应怎样?

2、 历史指导:文学批评已然怎样?

3、 技术指导:文学批评如何行动?

(三)教学步骤。

按学理单元组织教学,实施四步教学法:

1、 学理与历史讲解。

2、 依据学理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练习。

3、 教师示范。

4、 师生互评。

(四) 主要教学资源。

1、 母语类:

教材:王先霈、范明华著《文学评论》;《西方20世纪文论史》,胡经之 张首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期刊杂志:《文学评论》、《现代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名作欣赏》、《文学自由谈》、《粤海风》等。 报纸:《文学报》、《文艺报》 网络资源:课堂临时提供

其他:在系局域网上展示(包括批评术语祥解、教师批评示范,学生有些批评文章展示等)

2、 外语类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by W. L. Guerin and others, New York, 1992

第二专题:文学批评的主体素养 本专题简介: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一个合格的文学批评主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讲两点:

1、感性审美欣赏的素养——合格读者的素养。

2、理性提问、分析、判断与评价的素养——职业读者的素养。

一、 合格文学读者的素养

一、 真性情。

别林斯基《致鲍特金》:“除了不要相信德国人外,还不要相信两个人——米歇尔巴枯宁和卡特柳夫。不要相信前者,因为自然没有赋予他任何美学情感,他是用脑子去感受艺术,而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去理解艺术还更坏。”

三类艺术欣赏者:

1、 用脑者——逻辑理性 纪晓岚评《聊斋志异》,总是以客观事理逻辑去追问文学之真,不懂文学的虚构性。

2、 用脚者——实践理性

墨子非乐,韩非子的射稽唱歌。总是追问文学的功利价值,不理解文学的审美意义与超越价值。

3、 用心者——自我真性情。 梁太子萧刚“为人切须谨重,为文但须放荡”,写作如此,阅读也如此。

二、 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刘勰:内听与外听。

三、 超越功利的审美阅读心态。

四、 审美推想力。

二、 职业文学读者的素养

一、 职业文学读者问题的由来。

大学中文系是培养什么人的?杨晦先生的回答是培养职业文学读者的。

二、 学术提问的能力。

(一) 罗杰斯主义与波谱主义。

1、科学研究的起点是观察还是问题?——科学学史的一个争论。

2、为什么需要提问?

(二) 提问什么?

1、 作品提问 (1) 所指提问 (2) 能指提问

2、 作家提问

3、 思潮流派提问

4、 批评的反身提问

5、 文化的提问。

6、 比较的提问

(三) 如何提问? 3个有利于的原则。

三、 以推理力为核心的理论阐释能力。

四、 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广的理论修养。

五、 富于理性和审美激情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本学理单元训练

(一) 文学批评写作的常规程序。

1、 批评对象的复述与描述——批评对象的出场。

2、 有效的提问(在许多批评文本中往往是暗含的)——确立进入批评对象的有效端口。

3、 简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路及结论——奠定文章的整体框架。

4、 依据审美逻辑和业已确立的方法思路,使用相关资源逐步分析问题——形成文章的血肉。

5、 结论的汇总与提升。

(二)、批评练习。(作品批评)

1、巴尔扎克《萨拉西纳》

2、理查德·布罗提根《堕胎》

3、 弗朗西斯·斯托克顿《美女,还是老虎》

4、 自选

(三)、教师批评示范与师生互评。

第三专题:文学批评方法

一、 批评方法的含义

一、什么是方法?

1、 主体介入客体的工具。主体对客体本性的打开。 客体:(1)是什么?

(2)怎么样?

(3)为什么? 主体:(1)做什么?

(2)、如何做?

(3)为什么做?

2、方法的完整含义;

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也是一个观念范畴。所谓方法,即认识或实践的主体依据客体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一系列本性而实施的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的系列理念和策略。方法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 哲学层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2) 逻辑层面——推理与证明;演绎与归纳。 (3) 具体学科层面

一、 文学批评方法的两大体系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两大体系:

(一) 外在的批评

(二) 内在的批评

二、 几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

一、 社会历史批评。

二、 结构主义批评

三、 精神分析批评

四、 比较文学批评

五、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六、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七、 酷评

三、单元练习

第四专题:不同文学文体的批评

一、 诗歌批评

二、 小说批评

三、 戏剧批评

四、 影视文学批评

第五专题: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热点现象的批评示范

一、30余年来中国文学大事记

二、批评示范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