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通用)

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通用)

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第一篇: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小学美术创作课的课型设计于雅云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 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

第一篇:美术教学中的课型认识

小学美术创作课的课型设计

于雅云

小学美术创造课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和立体造型创作课等多种课业。创作课是实施美育,开发智 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有必要加强创作课的设计与 研究,重视形象思维的开拓和智能的开发,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创作课不仅是“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 ”和“想象画创作”,还有很多种创作课型,提出来敬请专家指教。

一、联想创作课

联想创作课是借助图象或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并经过加添、改编、创造出一种类似而不相同的形象和 情节。

借助图象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不让学生死板地临摹范图,要 求学生借助范图,进行联想创造。例如, 面对一辆汽车的临摹图,提出两种作业要求:第一种临摹加添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图,再根据自己的联 想加添出汽车上的装饰、乘客及汽车周围的公路、行人和环境;第二种,临摹联想创作课。让学生先临摹汽车 ,再根据自己的联想创造一种或几种新型的汽车图形。这种课又叫临摹联想创作课。

借助实物的联想创作课——这种课要求学生面对写生对象进行联想创作。例如,进行校园写生联想创作课 :第一种,设计成写生加添创作课。要求学生先如实写生校园建筑,再通过联想添画上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 飞翔着和平鸽,教室前盛开着鲜花,操场上竖立

着五星红旗和师生们做着各种课间活动。总之,可以通过联想 把校园画的更美好;第二种,校园联想创作课,要求学生面对校园,通过联想,画一座新的校园,或理想的校 园、未来的校园。

联想创作课的设计,目的是增加临摹课与写生课的趣味性和创作因素,既训练了学生的临摹与写生能力, 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作能力。

二、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是以某种图形或实物为发散点,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扩散出与图形或实物有关的近 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新形象。

图形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图形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描绘出与这种图形有关的近似而不相同 的很多新形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或贴上一张圆形纸片,然后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象是 圆形,画在作业纸上。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形物体多。这种课称为圆形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实物的发散思维创作课——以某种实物为发散点,引发学生的联想并创作出与实物近似而不相同的很多种 新形象。例如,教师以手套为发散点,引发学生通过手套的联想并创作出与手套形象近似而不相同的仙人掌、 茶壶、果树、侧面人像、小兔、手枪、五指山等很多种新形象。这节课称为手套的发散思维创作课。

发散思维创作课的价值在于,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固定区域,用同一种想象思维发散出很 多种不同的新形象,从而

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记忆创作课

记忆创作课是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凭借记忆默画出来。具体课型包括:

范图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临摹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范图,然后抛开范图进行默画。第一 次默画不成,可重复进行。

实物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然后抛开实物进行 默写。进行以上两种课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图象和实物要难易适度,默记的时间和次数适 当。

情节记忆创作课——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然 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看一场电影,一个文艺节目,一种游戏,一个生活片断等,然后凭借记忆进行创 作。

参与创作课——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活动结束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例如,亲自参加了 一种游戏,或一种文体活动,或某种劳动,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

回忆创作课——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凭借回忆创作成一幅画。例如,在 教室里让学生回忆再现某座建筑,或某种活动情节,或动物园中某种动物的形象。夏天,回忆再现冬天的景色 和生活情节。

记忆创作课有利于促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形象记 忆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想象创作课

想象创作课是通过形象的或抽象的、实在的或虚妙的等多种表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从而创作出一 种新的形象和情节。

美术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儿童的或成人的优秀想象作品,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新的作 品。例如,用儿童的想象作品《百果树》启发学生创作出《百花树》、《糖果树》等新形象。用成人的想象作 品《孙悟空》、《猪八戒》、《米老鼠》、《唐老鸭》等形象,启发儿童创作出新的人物或动物造型。逐步使 学生学会运用夸张、变形、浓缩、粘合、印象、感觉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创作出新形象。

文艺作品启发想象创作课——用富有想象性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学作品,启发学生的想象创作。如戏剧中 的奇特形象与梦幻,科幻电影中的夸张与反常,音乐形象的塑造,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与寓言故事,“白发三千 丈”的夸张诗句等来启发学生创作出新的想象形象和情节。

自由想象创作课——启发学生打破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去自由的想象,随意的表现,任意的组合,创作 出独特、离奇的新形象。可以创作成人到外星球生活,飞行走路,遥控干活。植物、动物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 、有生活、有情感。要教育学生明白,在想象中一切界限都消失了,一切都有可能性,现实生活的经验、逻辑 思维的规律、时空的限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等等,一切都不存在了。幻

觉、梦境、神话、传奇、现实、理 想在这里都融为一体,使想象获得了无限的自由性和广阔的驰骋天地。

梦幻创作课——让学生把记在脑海里的梦,或甜蜜的梦,或痛苦的梦,或真或假,都可以把梦中的形象或 故事情节画成创作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的愿望,崇高的理想或虚妙的幻想,无论是否能实现,都可画成画 展示出来。

猜想创作课——教师设计一些问答题,谜语或画谜,要求学生不用口答,不用笔答,而是用绘画的形式解 答。这种课型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例如,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谁也说不清,谁也不用说,画在纸 上给教师看。这样每个学生都创造一种外星人的形象。

想象创作课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意,独辟蹊径的新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 能力。

五、学科辐射创作课

学科辐射创作课是将美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创作课。

结合语文教学的创作课——要求学生在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绘画造型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 表达的意思。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好体材。我听过一节结合古诗《宿 新市徐公店》的创作课。教师见同学们把篱笆墙画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知道同学们对“篱笆疏疏一径深” 诗句的意思还不理解,于是让学生停下画笔解释诗词。当学生理解了这句诗

的意思是“在一条小路的深处有稀 稀拉拉的篱笆”,知道画错了,立刻修改画面。这样的课既考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认识、 理解和记忆,又训练了绘画造型能力。

结合音乐教学的创作课——歌词精练优美,适合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 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色彩画呀!音乐课用曲谱再现歌词的 美,创作课用绘画重塑歌词的美,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画音乐也是一种好课型。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创作灵感。

结合思品教学的创作课——思品教学的八项内容,都是绘画创作的好课题。例如,集体教育方面的:热爱 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都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思品课是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 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创作课是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再现具体事例,创作课与思品课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 的人品,又能提高画品。

创作课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不但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其 它各学科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综上所述,我们以绘画为例谈了五类十几种创作课型,同样也适合图案课、工艺课和欣赏课的创作课型设 计。此文论述虽然不尽完美,但是它为小学美术教师提供了多种创作课型的设计思路。实践证明,按照丰富多 彩的创作课型教学,必然会出现:兴趣浓厚,思维

活跃,杰作涌现,人才辈出的教学效果。

设计素描课教学探索

于雅云

随着时代的前进,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素描课教学也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发展。分别以传统素描、结构素描及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的三种教学模式并驾齐驱,各有所长。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具有创新思维习惯的设计人才,已经成为诸多院校研究的主要目标,经过多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现谈谈以下几点心得:

1 发挥传统素描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学习前苏联先进经验,在借鉴其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传统素描之所以长期以来成为人们依赖的重点,正是因为其在造型训练方面的突出优势。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注重艺术造型规律的掌握和艺术语言表现力的思考和训练,学习及研究素描造型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是其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素描注重造型能力训练和新思维及想象力的充分表达,与传统素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安排适当课时的传统素描教学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易于奠定学生良好的造型基础。素描手稿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途径,因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国内外设计师的青睐,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基础训练不可一蹴而就,但长时间的基础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维的敏锐性

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因此在造型训练课程中适当的穿插命题性的计时创意表达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是能用最迅捷的方法扑捉瞬间的灵感,可以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2 转变思维观念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的专题训练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密不可分。填鸭式教学往往会造成这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学生由高考进入大学课堂,重新接受新的专业训练,课程设置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相应提高,更多的是实际应用的转变,因此学生要适应大学教育模式,跟上课程进度,顺利完成课内外的作业,如果思维观念跟不上节奏很难实现以上目标。譬如空间转变的问题,从三维到二维的空间转变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现实中三维空间的物象在二维空间中呈现出来,或将二维空间中的三维物象转变成二维平面图形,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少不了教师专业性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必要的训练。

要彻底转变学生对素描的认识需从转变思维观念开始,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解分析经典作品和往届优秀的学生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作品创作的构思、材料、技法等诸多内容,还可将将一些经典作品所展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纵向比较,强调作品在思维观念转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个性特质和独特魅力。实践证明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对于引导学生转变思维观念具有引导和启发意义,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创新兴趣,是转变观念,形成新

型思维模式的强生剂。当然,要完全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的模式中跳出来,养成多元化和开放性思维习惯还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题训练。把培养创新观念融入每一堂课,使创新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切以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新思维为主线展开进行。众所周知,现代本科毕业生步入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眼高手低”。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满足客户需求,制作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是设计者的生存之道,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者改变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要求,培养同时具备“会观察”、“善分析”、“勤思考”、“强动手”等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眼”、“脑”、“心”、“手”的协调运用,把综合能力训练作为每堂课的必然过程并使之成为习惯,眼高手低的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3 以创新性思维为前提进行专题训练,在简单有趣的命题中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四开纸上,根据命题《我和苹果》画三幅创意素描插图,时间为十分钟。这种真实性的命题是测试学生素描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式,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系,有效地将创新思维训练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专题训练使老师的职能从灌输转向引导,教学的重点由技法指导转移到思维引导。辅导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在专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个个专题中不断得到训练,为此他们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善于从传统中学习,在传统艺术中挖掘潜存其中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方法等丰富资源。而且还要以自然为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不断

的转变视角,多角度观察,用心思考其中的变化,体会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巧妙关系,完善自己对整体的把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目的性较强的命题训练中会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在对未知的紧迫感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深刻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只停留在技术、知识或美学的层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做好专题训练,教师要及时严格做好作业点评,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品评提出指导性意见,将那些企图通过抄袭或草草了事的学生杜绝于萌芽之中,使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完成蜕变。

采用命题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赏析经典作品进而掌握其魅力源泉,全面理解艺术与设计的渊源,模仿优秀设计作品中的某些创意手法进行尝试性创作。虽然模仿性创作在教学初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大量的模仿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展现,减弱创新能力,因此还需要更深一层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改善这种状况。

4 发挥小组教学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创作潜能

小组教学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意潜能,拓展其思维领域需要在教学中借助小组教学的力量,以三个或四个学生为单位,将搜集素材、制作草图、设计方案、规划进程、具体实施等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每个人不但要承担相应的任务还要保证质量和进度。因为小组教学是以小组作业质量的高低来拟定作业成绩,为提高大家的成绩,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

能把工作做的最好。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在诸多小组中脱颖而出,与其他小组拉开距离,每位成员都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争取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供全班分享,有时一套方案会改来改去直到最终被大家认可。

遇到困难时大家会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使大家在团队的进步中不断成长,壮大。这与他们走上社会进入公司所做事情的步调相一致,既节省了时间,整合了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5 结语

设计素描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已无法与新时代青年的特点相匹配,其结果只能是老师卖力的讲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积极性不断下降。进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的,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注重探索和尝试,在艺术领域里最能体现艺术家探索成果的主要工作就是创作。艺术家为了推出有别于他人的优秀作品总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实现。在新的材料、新的技法中找到激情和灵感。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将设计元素和材料合理安排的必然结果,要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尝试,而这个过程是创作的必然历程。尝试中不断出现的无法预知的新情况会带给创作者许多新鲜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体验,这便是创作的乐趣所在。在设计素描课程的各个阶段,注重创新性体验有利于学生找到创作灵感,达到创新性思维训练的目

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顺应时代需求,不断调整设计素描课程内容设置,加快思维观念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教学改革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一线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步。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指导

吴世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

二、活动策划指导课;

三、设计制作指导课;

四、阶段交流指导课;

五、汇报展示指导课。

一、主题选题指导课

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成立研究小组,形成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

基本模式: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交流发现、形成课题——层层筛选、确定课题——指导分组、推选组长

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根据主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围绕预设的活动主题,指导学生选择活动的课题。当然,在实施初期,可由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

2.帮助学生整理并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首先小组内交流:推选组织能力强,有协调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选出一名记录员,记录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推选一位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发言;开始讨论: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话题(问题)。然后全班交流:班长主持召开我感兴趣的问题交流会;选出两三名记录员,记录各组的问题;各小组汇报;其他成员补充发言;评价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选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选题的过程是要占用一部分时间,但学生经历了提炼课题的过程,也就是明确问题、课题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是在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训练。

3.帮助学生确定活动小组。一般来说,活动前,教师应根据研究 1 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做到心中有数。

4.指导设计方案。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开题课注重情景的创设,一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从中发现问题。二是可以虚拟的情境。情境内容可以是故事、现实生活焦点或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教师的即兴创作活动。不管何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原则上应该是学生活动场所必需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创造出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第二、教师切忌包办。可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幼稚可笑的,涉及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那是他们思考的结晶,步入实践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以权威自居,加以干涉和压制。

第三、面对大的课题,要帮助学生确定各自的子课题。如面对《走近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大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什么内容。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1)春节的研究;(2)元宵节的研究;(3)清明节;(4)端午节;(5)七夕节、重阳节:(6)除夕节、腊八节;(7)调查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对节日的喜爱程度;(8)调查当地人的文化消费观念等八个子课题。

二、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 活动策划指导课、设计制作指导课、阶段交流指导课就是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需要回顾回顾,总结一下收获,分析分析问题,调整一下思路,明确此后的活动方向和策略。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目的是 2 通过回顾反思调整完善,进一步提高活动效率和质量。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评议——反思总结——调整计划

主要任务:

1.指导学生落实方案。学生的自控能力或者研究兴趣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督促、引导、组织的手段落实方案,以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2.帮助学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例如:调查、采访的失败,小组合作的意见分歧,资料的搜集困难,预设方案的修改等方面,面对这些困难,学生研究的兴趣就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会使研究停止。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小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3.引导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进行自我反思。尽管我们制订了研究方案(计划),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可能在时间安排、研究步骤、采访对象上需要根据研究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调整。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反思。并对下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划。

4.帮助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对很多新生事物产生兴趣,转移预定的目标,而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研究的价值或研究的可行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现象。

三、汇报展示指导课

首先进行的就是各小组作成果汇报。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尤其是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这种欲望可能会更加强烈,这时就需要指导教师组织对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既是对学生在行动研究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制作、才艺表演等)的总 3 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研究成果交流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对研究的评价;既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又是行动研究的小结;既达到了资源共享又达到了优势互补;既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

基本模式:

小组准备——展示交流——小组自我评价——组际相互评议 主要任务:

1.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成果并拟定汇报提纲。

学生经历了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参观访问、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等一系列的研究活动之后,获得了丰富的过程性资料,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整理,形成研究成果。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汇报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比较详细的介绍提纲,例如:活动主题或研究课题的名称及内容;合作伙伴与指导教师;活动或课题研究时间、过程;展示研究成果和解决的问题;反思:存在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今后应该注意什么等,有了这样一份汇报提纲,在进行成果汇报时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汇报交流课的准备工作,也是交流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是在课前进行。

2.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形式。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千差万别,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可以是静态的交流,如一次作品展:模型类如车模、航模、建筑模型、玩具模型等;作品类如书法、美术、剪纸、折纸、插花、布贴画、其他手工制品等;样品类如获奖证书、专利发明证书等;图片类如数码图片、照片以及其他小制作、小发明等;电子类如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演示文稿等影像材料。还可以是动态的交流,如开一次讨论会、一次口头报告、一次主题演讲、现场表演节目、演示操作过程等。静态的展示可以充 4 分发挥墙壁和橱窗的作用,把报纸粘贴出来,把小制作在教室里展示,这种静态展示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交流是综合性的,既有多样的作品展示,又有作品或制作过程的介绍;既有方法的交流,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既有活动的总结,又有活动的反思;既有前段主题活动的总结,又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问题。由于研究成果的呈现和表达存在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交流进行的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现形式。

3.组织学生现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整理了研究成果,拟定了介绍提纲,选择适当的成果展示形式,接下来就要进行现场展示了。在现场进行展示、交流时要注意:口头介绍成果时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条理清楚,根据提纲依次介绍;声音适中,语速中等,吐字要清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录像、照片、数据等资料通过电脑整合后进行展示,有助于提高展示的效果。现场介绍、展示时,小组成员要配合默契。

4.引导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问题性评价。

所谓问题性评价就是学生针对研究成果提出发展性的问题、建议或补充,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研究成果更趋丰富、合理、完善。首先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即对研究成果的内容、价值以及展示形式给与客观的肯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积极、发展性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课型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见课型的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东小学

陈妙姬

[摘要] 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课程理解不到位、把实施活动的环节替代课型、课型不成体系等误区。针对存在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经验,定义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概念,按照四个活动单元划分并提出了小学几种常见课型的设计。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型 分类 设计

目前,各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已逐步走向常态化。作为一门常态化的学科,开展课程化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是必需的。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概念误区,表现在对课程化的理解不到位,课型概念模糊;二是替代误区,表现把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直接代替了课型;三是系统误区,表现在课型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只侧重于某些课型,而没有区分与设计出系列的完整的课型。

课型是在教学实践中,为解决“普适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成果性问题”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是课程常态化实施所必然产生的,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中存在的误区,本人结合广州市番禺区各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研究的经验,尝试归纳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的概念与分类,并基于实践经验设计出十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见的课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概念及分类

从本质上讲,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与传统的活动课程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具实质性的活动性课程。但目前各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大多数还仅处于活动层面,要实现活动课程化必须要有其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线索展开的课程,即通过“活动主题化——主题单元化——单元课型化”实现活动课程化,其中单元和课型称之为“课程形态”。

课型的概念:“所谓课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源自“百

1 度百科”)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因此,我们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

课型的分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按照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443”模式,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四个单元实施。各单元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主题活动方式和各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课型。一般开题活动可以划分为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等;实践活动可以划分为方法指导课、问题研讨课、实践探究课、中期反馈课等;交流评价活动可以划分为交流评价课、成果设计课等;成果展示活动可以划分为结题报告课、成果展示课、总结反思课等。

二.常用课型及其结构

课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结构”。下面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结构的设计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几种常用的课型。

(一) 主题生成课

“主题生成课”的教学目标是形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发展问题意识。

“主题生成课”的教学结构为“发现问题——>生成主题——>分解问题——>初定计划”。“问题即课题”,“发现问题”即通过创设情景、搜集与分析材料、讨论与交流,发现问题,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生成主题”即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所提出的问题,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分解问题”即引导学生把班级共同生成的主题,通过归纳、分类、整理,分解成多个探究问题,也就是小组活动话题。“初定计划”即按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初步讨论小组计划内容。

(二)方案设计课

“方案设计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提高规划设计、分工合作的能力,形成有目标、有次序地做事的科学态度。

“方案设计课”的教学结构为“选题分组——>明确要求——>制订方案——>汇报交流——>修改完善——>指导实践”。“选题分组”即根据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研究问题,自由组成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要求”即指导学生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格式等,或提供可参考的活动方案。“制订方案”即引导学生根据要求制定小组活动方案。也可以在课

2 外先初步设计,堂上再修改完善。“汇报交流”即各小组介绍活动方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提意见。“修改完善”即根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小组活动方案进行修改、补充。“指导实践”即教师总结评价各组方案,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实践活动的重点指导。

(三)方法指导课

“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常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结构为“情景导入——>学习方法——>课内尝试——>交流提升”。“情景导入”即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激发学习某种活动方法欲望,形成动力,引入方法学习。“学习方法”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一般通过知识传授、范本学习、问题研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所学方法的内涵、要素、功能、操作步骤等。“课内尝试”即创设模拟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开展活动,教师适时指导。“交流提升”即课内交流模拟实践情况,展示初步成果,交流评价,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加深对方法的认识,提高能力。

方法指导课是应用较多的主要课型,根据主题的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差异,在各个活动单元都可以设计方法指导课。如开题活动单元可以设计“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撰写方案”等方法指导课;实践活动单元可以设计“如何开展访问、调查”、“实验探究”、“制作方法学习”等方法指导课;交流评价单元可以设计“如何评价”、“评价表格的设计”等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单元可以设计“如何设计、制作、展示成果”等方法指导课。

(四)问题研讨课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问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上“问题研讨课”。“问题研讨课”是以集体和小组研究讨论为基本特征的课型。

“问题研讨课”的教学结构是“师生质疑——>研究讨论——>合作释疑——>评价反馈”。“师生质疑”即启发诱导学生回顾前期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问题。“研究讨论”即组织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展开协作和讨论,多方寻求答案。“合作释疑”即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答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探究课

“实践探究课”的课程目标以探究为取向,引导学生通过推测假设——设计活动——实践验证——处理信息——概括结论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实践探究课”的课型结构是“方法引导——>交流讨论——>探究实践——>解决问题——>总结结论”。“方法引导”即激发探究动机,明确研究任务,把握探究方向。“交流

3 讨论”即充分地让学生作推测假设,合作设计实验或探究活动。“探究实验”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经历探究验证的全过程。“解决问题”即处理实验信息,分析综合得出初步探究结果。“总结结论”即经过各人(或各小组)呈报探究结果后,师生一起概括出结论,总结反思探究活动。根据探究的不同方式,“实践探究课”还可以细分为“实验探究课”、“网络探究课”等。

(六)中期反馈课

“中期反馈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汇报活动,分享收获,懂得评价和欣赏别人,并吸取他人经验完善自我活动,并能够明确方向继续深化实践活动。

“中期反馈课”的课型结构是“回顾与分享——>汇报与交流——>评价与建议——>指导与总结”。“回顾与分享”即通过生动的集体交流形式,回顾前阶段所开展的活动,分享感受,引入活动。“汇报与交流”即组织各小组分别汇报,适时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活动中的收获与困惑。“评价与建议”即相互对各小组的汇报给予评价,对问题与困惑提供帮助,提出意见或建议。“指导与总结”教师小结上阶段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明确下阶段活动的要求。

(七)交流评价课

“交流评价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活动,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产生认知和建构。

“交流评价课”的课型结构为“导入——>交流——>评价——>建构”。“导入环节”即师生共同回顾“开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交流环节”即学生以多种方式交流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困惑、收获”;“评价环节”即学生、教师、家长对“问题、困惑”进行点评或利用评价表格进行自评、互评;“建构环节”即强化收获,形成建构,明确成果表现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归纳形成对“问题、困惑、收获”的认知体系。

(八)成果设计课

“成果设计课”是为“成果展示”作前期准备的,活动成果以什么方式来呈现、表达,由于存在多种可能性,因此课程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成果呈现方式,促进归类、整理、制作等能力的提高。

“成果设计课”的课型结构是“归类整理——>选择方式——>制作演练”。“归类整理”即指导各小组对活动中收集的资料、统计的结果、活动的记录等按类别有序地整理清楚。“选择方式”即小组成员根据原始资料整理情况,互相讨论,汇报设想,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成果呈现方式。“制作演练”即根据本组成果呈现的需要,分工合作进行制作或汇报、展示的训练准备。本环节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老师适时给予指导。

(九)成果展示课

4 “成果展示课”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展示活动成果,展示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

“成果展示课”的课型结构是“回顾导入——>分组展示——>发展提升”。“回顾导入”即师生共同回顾“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的活动过程;“分组展示”即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的研究的成果(认识与建构、收获与体会、成果形式与内容、价值与意义);“发展提升”即通过对成果的交流与议价,提升认知,师生一起总结,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二次开发。

(十)总结反思课

“总结反思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担、成果共享及对活动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人活动的素养。

“总结反思课”的课型结构是“过程总结——>全面反思——>交流分享——>拓展深化”。“过程总结”即是引导学生对主题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把收获与体会写下来。也可以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全面反思”即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交流分享”即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认真倾听、大胆质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对小组的或对全班的,重在成功的体验或经验的积累。“拓展深化”即是在总结本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向纵、深拓展活动,提出下一活动主题或导向学生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课程目标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健全发展。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我们开展课型研究,在探究教学活动的规律性、可行性的同时,也期望以一种开放、多元、个性的思考方式进行更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姜涛.教学模式的建模与用模.[J].广东教育•教研,2007年第7/8期刊 [2] 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印发

第四篇:美术学科四大课型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领域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每个领域与新课改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各有特色。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能够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可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五篇:如何突出《认识键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主键盘区按键分为四大类。 难点:掌握主键盘上每个字母键的位置。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按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本课学生学习的是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3个是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能力,在第七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指法练习和画图等简单的学习。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识记字母键位。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1、教学主键盘区

教学字符键: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功能键区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板中分别按这些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汇报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键位和使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通过教师演示各个键的功能,通过实践操作让他们了解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

3、教学小键盘

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略作介绍,学生对照教材自主实践加以练习即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键盘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