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集锦)

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集锦)

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第一篇: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走转改对新闻工作的影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的影响10广电刘迪摘要:新闻之根在于生活,大批编辑记者深入边疆村寨、企业社区等调研采访,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

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

第一篇:走转改什么时候提出的

走转改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的影响

10广电刘迪

摘要:新闻之根在于生活,大批编辑记者深入边疆村寨、企业社区等调研采访,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对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关键词:走转改. 新闻. 新闻工作

在我看来走转改的活动对于一个做新闻的人来说极其重要,我们只有真正的走向基层,倾听百姓的声音,民众的呼唤,人民的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出正义的话语权利用我们的职业特性,做好政府的耳目喉舌。就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的那样:“ 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努力使新闻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使新闻宣传工作呈现新的气象。”“走转改”活动启示我们: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更好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使命;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新闻之根在于生活,大批编辑记者深入边疆村寨、企业社区等调研采访,亲身体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感受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了对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的了解,加深了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方向,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走不走基层确实不一样,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走转改”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要在“走转改”中加强主题宣传,多反映振奋人心的变迁变化,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成就,丰富报道内容、提升思想含量,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在“走转改”中拓宽报道视野,深入各行业各方面,深入各地区各领域,全面展示广大人民群众绚丽多彩的创新创造,生动描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画卷。要在“走转改”中抓好队伍建设,引导新闻工作者在走进基层中增强国情了解、增进群众感情,时刻拿群众这面镜子检视自己、提高自己,强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要在“走转改”中探索新闻宣传规律,准确把握时代

和人民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指导新闻工作实践,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

“走转改”活动中,媒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捕捉了一大批源于实际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两年春节前后,各媒体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精心策划了回家的礼物、在岗位、送温暖等一系列选题,营造了充满温情的浓厚节日氛围。针对家长关注的校车安全等问题,一些媒体推出“开往春天的校车”等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讨论,推动校车安全标准的提高和管理法规的制定出台。实践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高度重视议题设置,善于把中央精神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从实践出发、从群众关注出发,防止主观主义,防止脱离实际,使新闻宣传真正切合实际,才能发挥传统媒体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独特优势。

“走转改”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西方国家不可能开展,原因是中西媒体定位不同、记者角色不同。在我国,新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发展进程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因此,新闻媒体决不能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成为什么“第四权力”、“无冕之王”。我们必须摆正新闻工作的角色定位,坚持新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正确履行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实现新闻工作者的真正价值。

广大媒体聚焦普通群众、百姓生活,把镜头话筒对准群众,把版面时段留给群众,一大批反映基层实际和普通群众的新闻报道登上报纸头版、新闻联播。把人民作为报道的主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勿忘人民的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服务对象,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闻宣传成效的最高标准。

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深入群众,感知冷暖、倾听心声,深化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能不能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人民群众,能不能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作风、文风的根本问题。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媒体不能成为漂在水面的浮萍,记者不能成为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贵族,否则新闻工作的立场、作风、态度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

“走转改”实践带给我们的这些启示一脉相承、相互贯通,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走转改”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安排,推动活动向深度广度拓展,不断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新闻并不是生于头脑中的主观臆想,而是对于真实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新闻也必然根植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新闻工作者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就会闻到泥土的芳香,就会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将现实的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让实践中的问题清晰地呈现出来。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广阔的大地,扎根现实的基层,扎根实际的一线,扎根真实的社会生活,才能拿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才会挖掘出新闻价值,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基层的好作品。“走转改”活动自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已经行动起来,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挖掘新闻的富矿,寻找实践的力量,也带给了我们深

刻的启示: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出高楼大厦、走出书斋会场,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沉下去“接地气”,这是实践的根本。真正“俯下身”,深入基层,面向实践,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新闻在实践的沃土之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那么新闻工作者就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沃土,不断深入,不断实践,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只有深入,才会心入,这样发现的新闻事实,挖掘的新闻价值,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闻就应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体会他们的安危冷暖。新闻人就应当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无距离有感情中,传播民情民意民声。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情感,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声音。

改变文风,客观活泼,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是实践的关键。文风不正,假话、空话、套话、大话连篇,就会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耽误问题和矛盾的研究解决,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新闻工作者要改进文风,就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的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我们的作品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

参考书籍:1.《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2.《民间撷英》

第二篇: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桢

今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高度重视、各展所长、扎实推进,广大新闻工作者热烈响应、积极参与、深入采访,一大批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的报道来自基层一线,来自人民群众,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好评。但是,通过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着重对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媒体报道乏善可陈。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换面,往往是换“汤”不换“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着各级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近一段时间以来,翻看报纸,收听电台,收看电视,我们不难发现,打走基层栏花的栏目、节目不少,报道的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专栏少,令人拍案叫绝的新闻作品也不多。这恐怕与各级媒体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无关系。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许多媒体纷纷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内容是换汤不

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也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初衷。

问题二:新闻采访浮光掠影。一些媒体的记者为了走而走,缺乏扑下身子深入基层的恒心,缺乏把问题反映出来的决心。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媒体对记者的考核也十分严格。一些记者为了追求稿件的数量,运用网络和电话等便捷的采访方式的多了,真正沉下去写稿的记者少了。即使参与到走到基层采访,往往出发点不是为了反映基层的实际问题,而是带着主题采访,应付差事了事。有的即使下去了,心还是在“上面”,不能真正沉到基层,真心倾听基层呼声、真情体味基层疾苦、真诚反映基层难题。急急匆匆下去,慌慌忙忙回来,稿件一交,就算万事大吉。许多基层群众对此反应也十分强烈。这样做不仅影响了稿件的质量,也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更不利于党和政府赋予媒体作用的发挥。

问题三:媒体活动内容单一。许多媒体走转改活动没有创新,造成“一窝风”地进村入户,往往给人造成“一阵风”的感觉。

媒体深入基层接地气,十分必要。但是,各级各类媒体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就确定了大量的联系点,而且多选择乡镇村社区等作为联系点。众所周知,全国媒体数量十分庞大。如果都用单一的思维地搞活动,势必有重复。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个村子有多拨记者采访的现象。这不仅给基层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可能造成媒体的报道内容的雷同,更容易让人产生走转改活动是“一阵风”、“一窝风”。

问题四:媒体采访一厢情愿。部分媒体习惯了自说自画,孤芳自赏,不顾群众的所需所想,严重影响了媒体报道的效果。

互动增多是现代媒体的特点,但是许多媒体往往过多地遵循议程设置的理念,不顾采访地区和对象的想法,主题先行,采访的内容往往宣传味道过浓,受众不接受,报道的效果也微乎其微。有的媒体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群众不认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目的也难以达到。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让“走转改”不再是新闻。

1、进一步规范采编规程,让“走转改”成为记者的自觉行动。

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绝不能代替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北京青年报》新闻采写规范中说,采访不要全靠电话。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笔者认为,要把类似的规范变成严格的制度。各级各类媒体在制定采编规程时,要进一步明确,电话等现代通讯是扩大新闻来源、增加线索的重要方式,而运用这些手段进行采访只是辅助手段。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并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采访,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进行核实,对于能长期坚持落实走转改要求的记者,

要进行奖励,并在涨工资、职务提升时予以优先考虑,对于那些长期浮在面上采访、作风不实的记者应进行处罚,问题严重的要及时清除出新闻采编队伍。

2、定期和不定期地策划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逐步培养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的习惯。

习惯往往是培养的。年轻记者的成长往往需要机会和平台。各级媒体在规范日常的报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策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年轻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深入基层的习惯,学会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的报道。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华诞,连云港日报提前谋划,立足本土,谋求创新,精心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我为基层党组织写党史”,安排10多位青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和挖掘党组织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整个采访历时近两个月,先后采访22个基层党组织。由于“我为基层党组织写党史”活动面向基层,客观上“逼”着记者深入乡村、社区、企业,这样才能找到关键的党员干部,挖掘到生动的故事,为基层党组织写好党史。该组报道见报后,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同和读者的高度赞扬,连云港市委组织部的领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组报道为全市先进的基层党组织总结了经验,为全市其他党组织提供了样本,并明确表示要出资支持报道结集出版。与此同时,该组报道也锻炼了一批青年记者,还从中挖出了一批鲜活的新闻,并让记者真正懂得了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经验,真正了解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动和事迹,从而写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只有

走进基层,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与群众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比如连云港日报综合新闻部的青年记者周莹为刘少奇战斗过的连云港市赣榆县大树村写党史的过程中,还收集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相继写了《坚守,为了50万人的饮水安全》、《看大树如何连续八年实现零招待》等新闻性较强的稿件在《连云港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发。

3、树立先进典型,让走转改的扎根新闻工作者的心田。

典型的作用的难以估量的。1辆电动自行车,10年颠簸路;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数字凝聚着的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对基层的深厚感情。他说,记者只有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才能让报道更具体、更鲜活、更可信;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倾听和传递老百姓的呼声。可以说,如果各大媒体都树立一批如“当代好记者”陈中华这样典型可学的身边典型,一个单位的作风、文风就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也有利于走基层的理念在新闻工作者心中扎根。

3、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经常问计于民,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使走转改成为媒体的自觉行动,让走转改不再是新闻。

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沟通的方式多了,但是部分媒体和群众的距离有点远了、沟通有点少了、感情也有点淡了。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必须深刻认识这次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深入而有效的开展为契机,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大公司、大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事先

都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听取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产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同理,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关注,帮他们解决或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欢迎。人民日报前不久刊发了一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挂号难,难在哪》,正因抓住了“看病挂号难”这个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并对其作出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因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各界好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日报社)

联系电话:15261316818

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朝阳东路3号

邮编:222006

第三篇:走转改

评论:把新闻工作坐标定在基层 http://.cn2011年08月26日08:46光明日报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所在,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才能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到西柏坡民居中的报纸编辑部,再到深入工厂农村的大批通讯员队伍,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采写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播发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交流的时空障碍也被一一打破,媒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网络化信息化对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基层才能把握基本国情。国情在哪里?它不在文件里,不在讲话中,只在普通群众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的观点意见是真正的国情,是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方向的关键因素。新闻记者经常到群众中间走走,经常到基层一线采访,虽然个人感受到的是小范围情况,但这样的信息多了,就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真实情况。

深入基层才能确定职业坐标。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新闻宣传领域也是存在的。我们的一些编辑记者,习惯于眼睛盯着“上面”,忽视人民群众这一新闻报道的最大主角,工作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不仅群众不满意,“上面”也不会喜欢。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深入基层才能增强服务能力。新闻媒体承载着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能,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是人民心愿呼声的传声筒。新闻记者把坐标定在基层,听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吸收最大范围人民群众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

今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广大新闻记者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写出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事实证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采访,明确事业坐标,在思想上做到心系群众,在工作上做到“一头汗两腿泥”,就一定能写出真正的好报道,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赞扬。

国信办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走转改”活动

座谈会

http://.cn2011年10月15日08:59新华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10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北京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钱小芊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网络媒体要以更加有力的领导、更加自觉的行动积极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提高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报道群众、服务群众的水平。

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走转改”活动后,中央新闻网站按照部署要求,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在首页重要位置开设专题专栏,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大力宣传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采访的生动实践,反映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营造了浓厚的网上氛围。中央新闻网站组织140多名编辑记者,深入到20多个省(区、市)的农村社区、厂矿企业、偏远地区调研采访,采写稿件980余篇。认真落实改文风要求,策划推出“最美乡村教师”专题报道,宣传报道“无腿老兵”、“扁担校长”等凡人善举的感人事迹,组织医疗改革、保障房建设等民生报道,受到网民关注和欢迎。网民认为,“走转改”活动给网络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网络新风扑面而来。座谈会上,下基层的网站编辑记者代表畅谈了收获体会。大家谈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转改”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震撼。网络宣传报道要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就要放下鼠标采民风、俯下身去“接地气”,往基层走的更多一些、更深一些,离人民群众更近一些。会议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担负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网络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央新闻网站要把开展“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重要的职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把“走转改”活动推向深入。

会议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主动作为,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要继续保持宣传报道的声势和热度,既充分报道中央媒体和名编辑、名记者开展活动情况,也关注地方媒体和普通编辑记者开展活动情况;既有来自一线、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即时报道,也有全面系统反映活动情况的综述、述评等深度报道,使网上宣传既有规模声势,又有吸引力感染力。要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报道,切实把重要版面和位置留给基层、留给群众,多组织经济、民生、文化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报道,多在网上提供政策咨询和资讯服务,多推荐宣传平凡人物和凡人善举的感人故事,多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切实把群众性要求贯彻和体现到日常宣传报道中,改变网上报道中存在的浮夸、浮躁问题。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利用好“走转改”活动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群众观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编辑记者队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学习教育、蹲点调研、宣传报道、岗前和在岗培训、考评奖励、督导检查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使“走转改”活动成为网络媒体的自觉行动,成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西藏网、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等中央新闻网站主要负责人和下基层编辑记者代表,以及北京市网管办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并作了发言。

国信办:扎实推进网络媒体"走转改"活

http://.cn2011年10月11日08:45国际在线

俯身弯腰接地气 放下鼠标采民风

——就网媒“走转改”活动专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有关负责人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众多报刊、电台、电视台的们积极行动起来,及时、鲜活、生动地报道了大量来自基层的第一手信息,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那么,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又该如何凭借其独特传播优势开展好此项活动?为此,近日专访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有关负责人。

即时互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资讯

问:对于“走转改”活动在网络媒体中的开展,您认为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网络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是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网络媒体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有效途径;是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重要举措。将网络新闻报道的视角和重点转向基层,转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喜闻乐见的新闻资讯,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网络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增强群众观念,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问:相对于传统媒体,您认为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网媒有哪些独特的优势?答: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网络能够即时发布信息,速度更快。

其次,网络与网民能够保持互动,距离更近。再次,网络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丰富,吸引力更强。此外,它的信息海量,提供的资讯更为全面。

积极踊跃:各网站扎实推进“走转改”活动

问:能否为我们简要总结一下前一阶段网络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活动的总体情况?答:近一段时期以来,各网站迅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有效推动了“走转改”活动的扎实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上宣传形成声势,舆论氛围浓厚。主要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开设专题专栏,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开展网上访谈。比如,人民网在首页最上端通栏推出大型专题,集图文、视频、网友留言、微博关注于一体,连续推出5组专家访谈和 3组系列网评,对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新华网多媒体专题分“走基层访民生”、“走基层听民声”、“走基层看成效”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光明网在首页要闻位置制作《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专题,共设置了专题要闻、媒体评论、社区互动、百村百乡行等17个栏目,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二是走基层活动积极踊跃,深入一线、情系群众的意识进-步增强。网站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农村社区、厂矿企业、偏远地区调研采访,了解群众工作生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截至9月25日,中央新闻网站共组织主要领导和编辑120多人次,深入到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江西等 20余个省(区、市)80多个联系点进行了蹲点调研,采写稿件760余篇。三是网上宣传重点转向基层、转向群众,文风更加清新务实。光明网等网站通过推出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平凡英雄”专题报道,大力挖掘和宣传一大批凡人善举的感人事迹,在网民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中国日报网推出英文视频访谈栏目“网眼看中国”和“身边的英雄闪光的平凡”中英文系列报道,剖析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话题,挖掘人性的真挚美好;中国经济网开辟网上共建专题,展示基层联系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优势特色产业、杰出创业者典型等,组织建言性访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资讯和智力支持。

四是网上反响积极热烈,活动初见成效。在“走、转、改”活动中,不仅下基层的编辑深受触动和教育,网民对相关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比如,网友“阳伞”在帖文中写到:“脚踩大地,一头汗两腿泥俯下身弯下腰和老百姓心贴心,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看看中国大地的真实,看看最朴实的眼睛,看看飞速发展的城市,更看看浑厚淳朴的乡村,这些镜头的展示和的身影都将为我们展现一个最广角、最深度、最动人的神州大地,源头有活水,基层大作为!”

纳入常态:将“走转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问:您认为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答:首先要进一步转变作风。现在网站虽然都组织人员下去了,但一些人还存在静不下心、沉不下去的现象。第二是要进一步改进文风。一些网站仍然存在对基层群众关注不够,热衷于跟着热点跑、图形式、走过场的问题,贴近人、打动人的精品力作不多。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调动商业网站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问: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还将做哪些部署?

答: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加大对网站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指导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活动深入推进。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上下功夫。以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走转改”活动网上宣传报道力度,及时突出活动进展,充分反映网站编辑下基层情况和活动的亮点、效果,不断丰富专题报道的内容形式。根据中央要求,“走转改”活动将向社科、理论、文艺、出版等战线拓展,我们将指导网站做好这些领域的配合宣传报道,并指导有关地方和行业组织研究商业网站落实活动要求的措施办法。

二是在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报道上下功夫。要提高实效、讲求质量,真正把网站报道视角和重点转向基层,转向群众,多报道群众关心的问题,多反映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迹,多为基层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服务信息,不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创造更多更好的网络精神文化产品,增强网上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在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上下功夫。指导网站完善学习培训制度,组织网站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并结合“走转改”活动实践,加强思想锻炼和作风养成,提高把握大局、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是在推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把开展活动纳入日常教育、纳入工作、纳入年终考评和奖励,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编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真正把“走转改”活动作为长期任务来开展。(光明网 张 薇)

第四篇:“走转改”新闻理论分析

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理论上的思考

提出问题:事件背景

8月9日,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 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 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很快,全国新闻战线积极贯彻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分析问题: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更应当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立场,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2.“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新闻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群众实践的写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做好新闻宣传的不变法则和永恒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激发思想的火花、激活创造的灵感,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能力直接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成败。

4、 “走转改”活动也是对近年来媒体存在的低俗化、娱乐化、贵族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

走,即是实践。新闻的精髓在于实践,生命力也在于实践。马克思说,人民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基层是新闻实践的好课堂,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好老师。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这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

老老实实转作风,是方向和本质。走向基层、深入实际、服务群众,是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

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真理,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办好报纸,在报纸上正确、迅速、广泛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意见,则是实现上述原则的重要途径。为此,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著名论断,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性原则。

作风决定走的态度、文的质量。

切切实实改文风,是标志和结果。文风不可小视。文风直接联系和关系作风和学风。有什么样的作风和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我党从来就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 在延安整风时曾批评某些人“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不正文风,他主张:“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必须通过改变文风,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真实,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把作品写在群众的心坎上,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群众接受。

“走转改”三者关系

“走、转、改”,三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共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基层是基础,只有走基层才能转作风;转作风是根本,因为作风决定文风;改文风是关键,要想改进文风必须走进基层

解决问题:怎么做

1.在坚持党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2.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正确认识国情,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新闻工作属于人民、为了人民。

4.在接受社会实践锤炼、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深深扎根基层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写新闻,是新闻战线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工作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5.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新闻报道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有生活气息。

6、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第五篇:走转改心得体会

“走转改”让新闻作品更加被群众喜闻乐见

为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初步研究这项活动之后,我有了以下体会。

走基层:走到最基层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一定要一走到底,走到最基层。哪里才是最基层?我认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就是最基层。只有走进这个“最基层”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爱憎,才能懂得百姓苦乐哀愁。有人说:“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这样做,党员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才能在新闻战线上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才能在新闻写作上真正反映民情民意。”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人民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记者们也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人民网社区部编辑说,通过下基层,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要和受访者交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受访者的意愿,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也只有走进基层,掌握更多事实,才能确实提高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英文部记者张茜说,走基层不仅仅是一中形式,只有真正脚踩在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也只有拥有了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总之,只有走到最基层,拥有心灵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做人民的记者。 转作风:要真正“俯下身”

只有真正俯下身,深入到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众。有了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新闻内容,以真切的感受谱写新闻篇章。不可否认,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得到受众的认可,就是因为他们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自己的感情,传递了人民群众自己的呼声。

“勿忘人民”四字语重千钧。这是新闻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生前最喜欢,最常写的几个字。穆青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西上红旗渠„„借由他的笔,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走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曾饱含深情地说:“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地不能离开人民”,“只有生活在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改文风:抓到点子上

改文风必须抓到点子上。何为抓到“点子”,我认为就是要深入基层,在实际中感受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思想,在现实问题中凝练语言和文字,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思想,写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自活动开展以来,央视的《新闻联播》栏目也改变了不少,其内容不再是只有大事的报道,而是在细微处有了些许“调皮”,增添了老百姓也爱看的小事趣事,比如前些日子报道了赵薇的爱情片《爱》的拍摄情况。

“走转改”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成效显著,但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新闻作品被群众喜闻乐见,还需坚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毕竟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