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
第一篇:人际交往及其心理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良性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人。
⒉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自负、恐惧、冷漠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 ⒊人格差异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较,心胸狭隘。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⒈端正认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动;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认识自己。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其次要积极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事实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再次要综合、客观的评价他人,要发展的看人。 ⒉调适不良情绪
控制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其次应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如果对他人、对事物所抱期望值过高,势必在需求难以满足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以免产生失落和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 ⒊培养良好人格
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还要优化自我性格。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应该是:温和亲切,谦虚热情;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耿直正派,坦荡真诚等。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优化自我性格:一是通过博览群书使少教者变得有教养;使骄傲者变得谦虚;使自卑者变得自信; 使心胸狭隘者变得豁达等。二是通过交往发现别人性格的优劣,并从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从而调整和改正自己。三是从小事做起。许多人所具有的开朗、正直、坚韧、细致等优良性格都是坚持锻炼的结果,是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⒋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平等交往。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其次要讲究交谈艺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必须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再次要主动大胆地参与交往。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参与人际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最后要学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或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一个没有人际交往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掌握基本的交际和沟通技巧,并具有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这样才能做一名交往的成功者。
第二篇: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及其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出现沟通障碍原因分析有:语言系统、心里因素、空间距离、中间环节过多、沟通方式不当都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人际沟通就是人与人的交流与信息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的工具,是人类社会交往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用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开端。
人际沟通障碍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沟通环节当中,有的人很内向,不喜欢与他人沟通,也不喜欢把自己内心表达出来,在他人和自己距离过近的时候会表达不自然,也无法和他人进行正常沟通。
有的人自卑心理很强,不敢与他人沟通,他们的心里有种自卑感和恐惧感,以至于不敢和外界接触,觉得他人不重视他、排斥他,它的内心世界就感到很荒凉。
与之相反,有的人话很多,在平时与人沟通的时候说个不停,这也会造成沟通的障碍,因为你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没有注意好度量,使得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让人难以接受,在这一当中遇到的烦恼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说话都很直接,因为都太熟了,就没有注意那么多的细节,因为彼此都熟悉了,不必注重那么多的情节,我们现在进入大学,在与人沟通的时候都有一些困难存在,因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现在的大学生都沉溺于网络,都很少与人沟通,
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人际沟通障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有以下几点:
1情感因素所引起的人际障碍。人际交往时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里沟通和感情关系,而不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等。相互交往经常由感情而萌发,感情色彩浓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以大特点。2认识偏差所导致的人际障碍。认识偏差在青年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得确切特别突出,这是由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所决定的。3人格异常所导致的人际障碍。现代的大学生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
在大学里,除了知识外,最关键的是人的交际能力,我们音高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大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应该遵循的原则:诚信、礼仪、宽容、平等。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意自己的说话内容,在学校的过程中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用此来增加与集体的感情,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改变自己的自卑心里,要靠自己去扩大交际能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在与人沟通的时候遇到沟通障碍是在所难免的,在沟通的双方中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诚相待,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方式来克服人际沟通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要在此建立更好的人际交往
酒店管理1026A班黄再芳
第三篇: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策略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是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据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并且,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
3.广泛性与时代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仍以复旦大学调查结果为例:有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选择之一。
4.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交往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5.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在现今的大学里,学生们谈恋爱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以至于“考研、上网、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几乎人人都有或曾经自卑,只有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才算是心理障碍。出现自卑心理障碍的人,青少年占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生理上的缺陷、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到:
(1)正确对待失败。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只要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2)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的发展要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要自信,自信就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当然,我们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3)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要顾影自怜。不要只看着自己的短处,而要善于发展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青少年一定能摆脱自卑所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在他们当中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抬杠、顶撞,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的东西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否定,对不良行为表示认同喝彩、支持等。逆反心理虽然不一定是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任其发展,后果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我们要做到:
(1)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中,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的培养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教导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自我教育,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不要让“台上你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要爱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不要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
(4)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在社会中感到安全和自由。
3.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
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
(1)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2)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4.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三.人际交往的策略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闻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
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经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产生矛盾。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非语言艺术
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眉飞色舞表示内心高兴,怒目圆睁表示愤怒等。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学会微笑。笑意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并对对方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脸色忧郁、刻板消沉,别人自会退避三舍。因而在交往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4.学会倾听。倾听别人一吐衷肠,是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一剂良药。倾听别人谈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倾诉,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不时要随声附和;"从头到尾听完,不要不时打断对方。
5.学会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别人时切记:!"赞美别人应出自内心;"赞美别人要适度;"应善于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赞美别人的方式要变化多样。
6.学会自控。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意识
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使积极向上、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逐渐渗透到自己的交往心理结构中。记住:结交一个朋友比失去一个朋友难得多。
(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真诚地对待别人;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如果你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不再有隔阂,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第四篇: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及其原因
浅谈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及其解决
08政本
冯燕
08102314106 摘要:师生冲突在教育教学中是不可避免的,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冲突的消极影响,但是冲突的积极影响也是一个我们需要考虑和正视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师生冲突的概念、原因以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而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解决或者避免师生冲突。 关键词:师生冲突
教师
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而这两者的关系也成为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们看来,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古人有云:“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前者是指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后者就是要求学生要尊敬自己的老师。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外来思想不断冲击着我国的青少年,在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过分的要求个性,视教师为无物,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师生冲突的不断加剧。当然,师生冲突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思想的改变,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以及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一、师生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人类的生活常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业界对此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种定义:一是以琼斯等人为代表,认为冲突是“一个人被驱动去做两个或更多个互不兼容的反应所处的状态”,实际是指个人内部的冲突;二是以雷文等人为代表,认为冲突是“由于实际的或希望的反应的互不兼容性而产生的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实际上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三是以苏珊娜·杰纳兹等人为代表,认为冲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内部由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或情感引起的对立或敌对”,这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冲突。由此我们可以把冲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内部的冲突, 如角色冲突、认知冲突、目标冲突、价值观的冲突、道德冲突等; 一类是人际冲突, 如亲子冲突、夫妻冲突、角色间冲突等。
师生之间的冲突就属于人际冲突的一种,由冲突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师生冲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等的不同,表现出的一种对立的状态。师生冲突可能是隐形的,指师生之间没有正面的冲突,可能是学生对教师有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做出一种消极的抵抗,比如故意破坏教师的教学,抵制教师的教学要求,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当然师生间的冲突也可能是显性的,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抗,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激烈的情绪,比如教师与学生互骂、打架等等。隐形和显性的区别就在于矛盾激烈程度的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隐性冲突还没有演变成显性冲突时就解决这种冲突。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想法,有时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显性冲突爆发时很好的制止与解决。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
想要解决冲突,我们首先就要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引起冲突的原因很多,在这里我归纳成四点:
1、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最基本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要学习吸取知识。当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学生能够努力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矛盾是潜在的,隐性的;当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学生对此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时,这种矛盾就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2、师生观念的不同。由于师生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矛盾在所难免。教师代表着成人社会,经过传统的教育以及自己的社会经历,教师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容易接受一些新的观念的影响,而有些是与教师的观念相斥的。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社会传统,教师都处于教育权利控制者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认为可以命令学生,让学生照着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前行。但是,现在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观念、知识。这样就与教师的权威发生了冲突,教师不满这种控制地位被打破,学生又极力去打破这种教师的控制地位。
3、师生之间的代沟。由于师生之间的年龄大多相差较大,俗话说“四年一代沟”,师生之间的代沟最少也要有两个。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不同的兴趣、经验、态度等等往往使师生对同一事物或者事件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可能会误会对方的行为言语,造成冲突。
4、奖励和惩罚的矛盾。奖励和惩罚都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有奖励和惩罚,对学生也有奖励和惩罚。现在学校大多把教师的绩效和学生的成绩、纪律挂钩,也就是与教师的奖金挂钩。如果一个学生使班级扣分了,也就是影响了教师的切身利益,教师对他的批评可能会更严厉。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奖励惩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学生设有各种奖项,比如三好学生、各项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可能是由教师决定的,也可能是学生投票选举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于教师,如果各奖项分配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冲突。
三、冲突产生的影响
从传统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通常认为师生冲突只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次序,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师生冲突还容易影响到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的关系,影响教师的声誉,可能使校园冲突演变为社会冲突,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师生冲突作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立面,不仅是教育教学中的常见事,它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这取决于师生双方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师生双方对待冲突是勇于解剖且能够冷静的解决的,那师生冲突就是一种潜在的建设力量,存在一定的价值。相反,就会造成刚刚提到的那些消极影响。
那么师生冲突具体有哪些积极因素呢?当然这是建立在能够理性的解决冲突的基础上的,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首先,师生冲突的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发泄情绪。教师和学生都长期处于压力之中,教师担心学生的成绩不好,学生则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这样长久以来就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师生冲突就是一个很好的出气筒,把积压的不满、压抑都释放出来,同时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改进,共同进步。其次,师生间发生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学校制度的不满,教师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但是,学校的制度并不是百分之百合理的,你如何来纠正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呢?就要靠师生间的冲突,冲突的发生可以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继而完善学校的制度。最后,也是师生冲突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的,所以师生间冲突就很好的发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再一味的生活在教师、书本之下,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形成宽容、理解等等的观念。
四、如何处理师生矛盾
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很多,在众多冲突处理模型中,以托马斯的五因素模型影响最为广泛。分别是:
1、竞争方法。即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
2、回避方法。对自己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都漠不关心,即运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3、迁就方法。这是一种向对方让步的做法,即高度关注对方的需求,忽视自己的需求。
4、折衷方法。冲突双方都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方的部分需求,即双方都有所坚持,也有所退让,并接受一种双方都达不到彻底满足的解决方法。
5、合作方法。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收益的结果。
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最理想的方法肯定是合作法了,使师生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虽然不是不可达到的,但是为此要做的努力肯定很多。
作为一个师范生,在这里我着重介绍教师如何处理师生间的冲突。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解决师生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第一步。而了解学生的就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投其所好”。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与自己的共同点,这样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一定信赖感。然后,教师再慢慢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样,教师就不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就算冲突产生了,也能够根据实际比较好的解决;其次要建立正确的威信,教师的威信不是霸权,不能够强迫学生。这种威信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信服,而不是在“高压手段”下的服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对话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没有义务去服从你。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真心的接受你的影响。这样,在冲突发生时,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威信,去很好的解决冲突;最后教师要接受正规的培训,师生间的冲突主动方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接受一些正规的培训,以求能更好的解决冲突。教师在处理冲突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认清冲突的原因,在冲突发生时,教师要注意撇开冲突本身,找到冲突发生的原因。不要急着去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急着去教育学生,先要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和你发生冲突;
2、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面对冲突要冷静,不能过于激动。如果只知道对学生生气发火,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3、直接沟通,教师要注意直接与学生沟通,不要出了一点小问题,在什么都还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请家长;
4、运用幽默和赞美,幽默和赞美能够缓解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教师以幽默和赞美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教育;
5、宽大为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无论在哪方面学生多会对自己的老师进行一定的模仿,所以教师在处理冲突的时候要以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学生;
6、介入调停,如果在冲突比较激烈,无法通过教师本身的努力解决时,可以适当的要求学生家长进行配合,以此来解决冲突。
参考文献:
【1】《人际关系心理学》
作者:陆卫明 李红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师生人际冲突的心理学审视》
作者:高晋 【3】《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
作者:樊富珉
张翔 【4】《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
作者:查啸虎
第五篇: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其他人建立和发展各种人际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逐渐获得和展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人际交往有着非常丰富的心里内涵,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都是其不同的侧面,由此也构成了人际交往的主要框架。
人际沟通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传递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消息、情感、态度和动作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信息发送者、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反馈等五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构成;在人际沟通中,双方的交往需要与兴趣,对信息的理解的一致性程度、沟通能力和技巧、对信息通道的选择、信息反馈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最终效果;借助于人际沟通,人们不但可以互通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心理发展、心理协调和心理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