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作业文件目录
第一篇:iso9001作业文件目录
年最新版本ISO9001标准文件
ISO9001:2015标准条款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
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
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09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
GB/T19000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c)
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
d)
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
注
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
注
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
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a)
直接顾客
b)
最终使用者
c)
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
d)
立法机构
e)
其他
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会的识别。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
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标准4.1条款中提到的内部和外部事宜
b)标准
4.2
条款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描述为组织所包含的产品、服务、主要过程和地点。
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时,对不适用的标准条款,应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删减及其理由形成文件。删减应仅限于标准第
7.1、4
和
8
章节,且不影响组织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和顾客满意的能力和责任。过程外包不
是正当的删减理由。
注:外部供应商可以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之外的供方或兄弟组织。
质量管理管理体系范围应形成文件。
4.4
质量管理体系
4.4.1
总则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4.4.2
过程方法
组织应将过程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
a)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
b)
确定每个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c)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d)
确定产生非预期的输出或过程失效对产品、服务和顾客满意带来的风险;
e)
确定所需的准则、方法、测量及相关的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
f)
确定和提供资源;
g)
规定职责和权限;
h)
实施所需的措施以实现策划的结果;
i)
监测、分析这些过程,必要时变更,以确保过程持续产生期望的结果;
j)
确保持续改进这些过程。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与承诺
5.1.1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a)
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建立,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b)
确保质量方针在组织内得到理解和实施;
c)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组织的业务运作;
d)
提高过程方法的意识;
e)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获得;
f)
传达有效的质量管理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和服务要求的重要性;
g)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的输出;
h)
吸纳、指导和支持员工参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贡献;
i)
增强持续改进和创新;
j)
支持其他的管理者在其负责的领域证实其领导作用。
5.1.2
针对顾客需求和期望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针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a)
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符合性、顾客满意的风险得到识别和应对;
b)
顾客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
c)
保持以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相关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为焦点;
d)
保持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焦点;
注:本标准中的“业务”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对组织存在的目的很重要的活动。
5.2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质量方针,方针应: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提供制定质量目标的框架;
c)包括对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
d)包括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
质量方针应:
a)
形成文件;
b)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c)
适用时,可为相方所获取;
d)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注:质量管理原则可作为质量方针的基础。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并规定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
确保过程相互作用并产生期望的结果;
c)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d)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
和
4.2
的要求,确定需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便: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期望的结果;
b)
确保组织能稳定地实现产品、服务符合要求和顾客满意;
c)
预防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
d)
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应策划:
a)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b)
如何
1)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见
4.4)
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采取的任何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都应与其对产品、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注:可选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等。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上建立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
a)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b)与产品、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相关
c)可测量(可行时)
d)考虑适用的要求
e)得到监测
f)得到沟通
g)适当时进行更新
组织应将质量目标形成文件。
在策划目标的实现时,组织应确定:
a)
做什么;
b)
所需的资源(见7.1);
c)
责任人;
d)
完成的时间表;
e)
结果如何评价。
6.3变更的策划
组织应确定变更的需求和机会,以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绩效。
组织应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变更,识别风险和机遇,并评价变更的潜在后果。
注:变更控制的特定要求在第
8
条规定。
7
支持
7.1资源
7.1.1
总则
组织应确定、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组织应考虑:
a)
现有的资源、能力、局限
b)
外包的产品和服务
7.1.2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和维护其运行和确保产品、服务符合性和顾客满意所需的基础设施。
注:基础设施可包括:
a)
建筑物和相关的设施
b)
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
运输、通讯和信息系统
7.1.3过程环境
组织应确定、提供和维护其运行和确保产品、服务符合性和顾客满意所需的过程环境。
注:过程环境可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例如:温度、承认方式、人因工效、大气成分)。
7.1.4
监视和测量设备
组织应确定、提供和维护用于验证产品符合性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
求。
组织应保持适当的文件信息,以提供监视和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求的证据。
注1:监视和测量设备可包括测量设备和评价方法(例如:调查问卷)。
注2: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或)检定。
7.1.5
知识
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性及顾客满意所需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得到保
持、保护、需要时便于获取。
在应对变化的需求和趋势时,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基础,确定如何获取必需的更多知识。(见
6.3)
7.2
能力
组织应:
a)确定在组织控制下从事影响质量绩效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验,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
c)适用时,采取措施以获取必要的能力,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d)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能力的证据。
注:适当的措施可包括,例如提供培训、辅导、重新分配任务、招聘胜任的人员等。
7.3
意识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应意识到:
a)
质量方针
b)
相关的质量目标
c)
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质量绩效的益处
d)
偏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
7.4
沟通
组织应确定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的需求,包括:
a)
沟通的内容
b)
沟通的时机
c)
沟通的对象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
总则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
a)
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信息
b)
组织确定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活动类型、过程、产品和服务;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7.5.2
编制和更新
在编制和更新文件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等)
b)
格式(例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媒介(例如:纸质、电子格式)
c)
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和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应进行控制,以确保:
a)
需要文件的场所能获得适用的文件
b)
文件得到充分保护,如防止泄密、误用、缺损。
适用时,组织应以下文件控制活动:
a)
分发、访问、回收、使用;
b)
存放、保护,包括保持清晰;
c)
更改的控制(如:版本控制);
d)
保留和处置。
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应确保得到识别和控制。
注:“访问”指仅得到查阅文件的许可,或授权查阅和修改文件。
8
运行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控
组织应策划、实施和控制满足要求和标准
6.1
条确定的措施所需的过程,包括:
a)
建立过程准则;
b)
按准则要求实施过程控制;
c)
保持充分的文件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策划的要求实施。
组织应控制计划的变更,评价非预期的变更的后果,必要时采取措施减轻任何不良影响(见
8.4)。
组织应确保由外部供方实施的职能或过程得到控制。
注:组织的某项职能或过程由外部供方实施通常称作为外包。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2.1
总则
组织应实施与顾客沟通所需的过程,以确定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注
1:“顾客”指当前的或潜在的顾客;
注
2:组织可与其他相关方沟通以确定对产品和服务的附加要求(见
4.2)。
8.2.2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
适用时,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认为必要的任何附加要求。
注:附加要求可包含由有关的相关方提出的要求。
8.2.3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如:提交标书、接受合
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之前进行,并应确保:
a)产品和服务要求已得到规定并达成一致;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的信息应形成文件。
若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和服务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信息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注:在某些情况下,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作为替代方法,可对提供给顾客的有关的产品信息进行
评审。
8.2.4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安排:
a)
产品和服务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见
9.1);
d)适用时,对顾客财产的处理;
e)
相关时,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
8.3
运行策划过程
为产品和服务实现作准备,组织应实施过程以确定以下内容,适用时包括:
a)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并考虑相关的质量目标;
b)识别和应对与实现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所涉及的风险相关的措施;
c)针对产品和服务确定资源的需求;
d)产品和服务的接收准则;
e)产品和服务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
f)绩效数据的形成和沟通;
g)可追溯性、产品防护、产品和服务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便于组织的运作。
注
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
2:组织也可将
8.5
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的开发。
8.4
外部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4.1
总则
组织应确保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
注:当组织安排由外部供方实施其职能和过程时,这就意味由外部提供产品和(或)服务。
8.4.2
外部供应的控制类型和程度
对外部供方及其供应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取决于:
a)
识别的风险及其潜在影响
b)
组织与外部供方对外部供应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
c)
潜在的控制能力
组织应根据外部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建立和实施对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评价结果的信息应形成文件。
8.4.3
提供外部供方的文件信息
适用时,提供给外部供方的形成文件信息应阐述:
a)
供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实施的过程;
b)
产品、服务、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放行或批准要求;
c)
人员能力的要求,包含必要的资格;
d)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e)
组织对外部供方业绩的控制和监视;
f)
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活动;
g)
将产品从外部供方到组织现场的搬运要求;
在与外部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组织应对外部供方的业绩进行监视。应将监视结果的信息形成文件。
8.5
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8.5.1
开发过程
组织应采用过程方法策划和实施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
在确定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阶段和控制时,组织应考虑:
a)
开发活动的特性、周期、复杂性;
b)
顾客和法律法规对特定过程阶段或控制的要求;
c)
组织确定的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要求;
d)
组织承诺遵守的标准或行业准则;
e)
针对以下开发活动所确定的相关风险和机遇:
1)开发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以及失败的潜在后果
2)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开发过程期望的控制程度
3)对组织稳定的满足顾客要求和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f)
产品和服务开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g)
开发过程中的人员和各个小组的职责和权限
h)
参加开发活动的人员和各个小组的接口管理的需求
i)
对顾客和使用者参与开发活动的需求及接口管理
j)
开发过程、输出及其适用性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k)
将开发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所需的活动
8.5.2
开发控制
对开发过程的控制应确保:
a)
开发活动要完成的结果得到明确规定
b)
开发输入应充分规定,避免模棱两可、冲突、不清楚;
c)
开发输出的形式应便于后续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以及相关监视和测量;
d)
在进入下一步工作前,开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或管理,或者将其优先处理;
e)
策划的开发过程得到实施,开发的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实现了开发活动的目标;
f)
按开发的结果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满足使用要求;
g)
在整个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及后续任何对产品的更改中,保持适当的更改控制和配置管理。
8.5.3
开发的转化
组织不应将开发转化为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除非开发活动中未完成的或提出措施都已经完毕或者得到管
理,不会对组织稳定地满足顾客、法律和法规要求及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6.1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和服务特性的文件信息
b)
控制的实施
c)
必要时,获得表述活动的实施及其结果的文件信息;
d)
使用适宜的设备;
e)
获得、实施和使用监测和测量设备
f)
人员的能力或资格
g)
当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测和测量加以验证时,对任何这样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确认、
批准和再次确认;
h)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i)
人为错误(如失误、违章)导致的不符合的预防
注:通过以下确认活动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a)
过程评审和批准的准则的确定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
特定的方法和程序的使用
d)
文件信息的需求的确定
8.6.2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过程输出。
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过程输出的状态。
nest
n.
巢;窝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并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
注:过程输出是任何活动的结果,它将交付给顾客(外部的或内部的)或作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过程输出包括产品、服务、
中间件、部件等。
8.6.3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外部供方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和服务一部分的顾客、外部供方财产。
如果顾客、外部供方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组织应向顾客、外部供方报告,并保持文件信息。
注:顾客、外部供方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秘密的或私人的信息。
8.6.4
产品防护
在处理过程中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组织应确保对产品和服务(包括任何过程的输出)提供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
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服务提供所需的任何有形的过程输出。
注:防护可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
8.6.5
交付后的活动
适用时,组织应确定和满足与产品特性、生命周期相适应的交付后活动要求。
产品交付后的活动应考虑:
a)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风险
b)顾客反馈
c)法律和法规要求
注:交付后活动可包括诸如担保条件下的措施、合同规定的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回收或最终处置)等。
8.6.6
变更控制
组织应有计划地和系统地进行变更,考虑对变更的潜在后果进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产品和服务完整性。
应将变更的评价结果、变更的批准和必要的措施的信息形成文件。
8.7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组织应按策划的安排,在适当的阶段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要求。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应予以保持。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符合性验证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应在形成文件信息中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以交付给顾客的人员。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组织应确保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对顾客造成不良影响。
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品的性质及其影响相适应的措施,需要时进行纠正。这也适用于在产品交付后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处置。
当不合格产品和服务已交付给顾客,组织也应采取适当的纠正以确保实现顾客满意。
应实施适当的纠正措施(见
10.1)。
注:适当的措施可包括:
a)隔离、制止、召回和停止供应产品和提供服务;
b)适当时,通知顾客;
c)经授权进行返修、降级、继续使用、放行、延长服务时间或重新提供服务、让步接收。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不合格品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信息应形成文件,包括所批准的让步。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测
、分析和评价
9.1.1
总则
组织应考虑已确定的风险和机遇,应:
a)确定监视和测量的对象,以便:
-证实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评价过程绩效(见4.4)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评价顾客满意度
b)评价外部供方的业绩(见
8.4);
c)确定监视、测量(适用时)、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确保结果可行;
d)确定监测和测量的时机;
e)确定对监测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时机;
f)确定所需的质量管理体系绩效指标。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组织应保持适当的文件信息,以提供“结果”的证据。
组织应评价质量绩效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9.1.2
顾客满意
组织应监视顾客对其要求满足程度的数据。
适用时,组织应获取以下方面的数据:
a)顾客反馈
b)顾客对组织及其产品、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和感受
应确定获取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
组织应评价获取的数据,以确定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
9.1.3
数据分析与评价
组织应分析、评价来自监视和测量(见
9.1.1
和
9.1.2)以及其他相关来源的适当数据。这应包括适用方
法的确定。
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应用于:
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b)确保产品和服务能持续满足顾客要求
c)确保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
d)识别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
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9.2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是否:
a)符合
1)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2)本标准的要求
b)
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组织应:
a)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包括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审核的要求和报告
审核结果。审核方案应考虑质量目标、相关过程的重要性、关联风险和以往审核的结果。
b)确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c)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确保审核结果提交给管理者以供评审
e)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f)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注:作为指南,参见
ISO19011。
9.3
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策划和实施时,应考虑变化的商业环境,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
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方面:
a)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b)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或内部的变更
c)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趁势和指标:
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2)监视和测量结果
3)审核结果
4)顾客反馈
5)外部供方
6)过程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
d)持续改进的机会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相关的决定:
a)持续改进的机会
b)对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
组织应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管理评审的结果及采取措施的证据。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
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
a)作出响应,适当时:
1)采取措施控制和纠正不符合
2)处理不符合造成的后果
b)评价消除不符合原因的措施的需求,通过采取以下措施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或在其他区域发生:
1)评审不符合
2)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3)确定类似不符合是否存在,或可能潜在发生
c)实施所需的措施
d)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
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符合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组织应将以下信息形成文件:
a)不符合的性质及随后采取的措施
b)纠正措施的结果
10.2
改进
组织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适当时,组织应通过以下方面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
a)数据分析的结果;
b)组织的变更;
c)识别的风险的变更(见
6.1);
d)新的机遇;
组织应评价、确定优先次序及决定需实施的改进。
第二篇:ISO9001有六个必须要有的程序文件
ISO9001有六个必须要有的程序文件? 六个必须的程序文件
①4.2.3文件控制
②4.2.4记录控制
③8.2.2内部审核
④8.3不合格品控制
⑤8.5.2纠正措施
⑥8.5.3预防措施
第三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哪些要形成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和程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1) 主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① 文件化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② 质量手册。
③ ISO 9001标准明确规定要编制的程序文件,
共有6处:
a.4.2.3文件控制
b.4.2.4记录控制
c.8.2.2内部审核
d.8.3不合格品控制
e.8.5.2纠正措施
f.8.5.3预防措施
④ 确保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而适当增加的书面文件,诸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⑤ ISO 9001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
(3) 一般的书面程序
① 文件控制程序
② 记录控制程序
③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④ 培训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⑤ 质量策划控制程序
⑥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⑦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⑧ 采购控制程序
⑨ 客户财产控制程序
⑩ 生产和服务动作控制程序
⑪ 设施、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⑫ 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⑬ 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⑭ 产品的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
⑮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⑯ 质量目标管理和统计技术应用控制程序
⑰ 数据分析和应用控制程序
⑱ 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⑲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⑳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
2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
22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
23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
24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
25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
26顾客满意度评价程序
(4) 文件的存在形式 文件可存在于任何媒体,可以是纸张、照片、样件、磁盘等形式。
(3) 文件的分类 ① 内部文件
a. 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通用的管理性指导书等;
b. 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文件:如营销、采购、服务、培训等各项管理活动
的规定,管理作业指导书;
c. 技术性文件:如设计图样、技术规范、采购文件、检验和试验文件、
工艺文件、设备文件等;
d. 收集和报告数据或信息的表格。
② 外来文件
a. 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法律法规;
b. 顾客提供的图样要求;
c. 顾客、有关机构指定使用的表格,如报关用表格等。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理解与实施要点
(1) 记录的概念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称为记录。 证明产品符合性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性文件被称为质量记录。 表格不是记录,表格是规定性文件,当表格填写了内容后,变为证据性文件,则称为记录。
(2) 记录的设置 设置记录的要求来自:
②ISO 9001标准要求;
② 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及其他文件规定;
③ 特定证实、改进验证、追溯的要求;
④ 相关方要求,记录编制时,要目的明确、项目全面、填写简便、格式规范、整理方便。
(3) 记录的作用
① 为要求得到满足,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进行提供客观证据;
② 为有追溯性的场合提供证实;
③ 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客观证据。
(4) 记录的范围
记录包括组织内部的,也有来自供应商、客户及其他相关方(如海关)的。 在标准中凡是有“见4.2.4”的注释处则一定要有记录,标准共有19处出现这样的要求。标准中要求的记录共计21项。 除控制ISO 9001标准规定的记录外,还应对根据需要增加的一些记录进行控制。 重要的记录有(注:带*号者为ISO 9001标准指明的记录):②管理评审记录*(见ISO 9001之5.6.1)
② 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和鉴定记录*(见ISO90016.2.2e)
③ 证实过程和产品符合性的记录*(见ISO9001之 7.1d)
④ 产品要求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7.2.2)
⑤ 设计输入的记录*(见ISO9001之7.3.2)
⑥ 设计评审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4)
⑦ 设计验证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5)
⑧ 设计确认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6)
⑨ 设计更改评审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⑩ 供应商评价及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⑪ 过程确认记录*(见ISO9001之7.4.1)
⑫ 有追溯性要求的产品标识记录*(见ISO9001之7.5.3)
⑬ 顾客提供财产遗失、损坏和不适用等问题的记录*(见ISO9001之7.5.4)
⑭ 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或检定结果的记录*(见ISO9001之7.6)
⑮ 当无国家或国际校准标准时,应记录用以校准测量设备的依据*(见ISO9001之7.6a) ⑯ 内部审核记录*(见ISO9001之8.2.2)
⑰ 产品测量和监控记录*(见ISO9001之8.2.4)
⑱ 不合格品的记录(包括让步记录)*(见ISO 9001之8.3)
⑲ 纠正措施记录*(见ISO 90018.5.2e)
⑳ 预防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8.5.3d) ○
21测量和监控设备偏离校准状态后,对原测试结果的评价记录*(见ISO9001之7.6) ○ 22设备、工装验收、保养记录 ○
23产品紧急放行记录,客户投诉记录,过程测量和监视记录 ○
24内部审核中的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记录 ○
25文件分发记录等。
(5) 记录的表现形式 记录以表格、文件形式较多,也包括磁带、磁盘、照片等,后面几
种形式的控制容易忽略,应引起注意。
(6) 记录的要求 记录应真实、准确、清晰,容易辩认。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即使笔误必
须更改时,也只能是划线更改并在划线处签署更改者姓名。
(7) 记录的管理 应制定记录控制的文件化程序,程序中应就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
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作出规定。
① 记录的标识 如名称标识、部门标识、编号标识、分类标识、重要程度标识、时间标识等。标识的繁简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记录标识的目的是便于检索,唯一可溯。凡能达到该目的的方法均可算为标识。
② 记录的贮存 贮存的环境应能防潮、防火,防蛀等,应便于存取和检索。
③ 记录的保护 为了保护记录,使其不丢失和损坏,应就记录的收集、传递、归档、保管作出规定。如:
a. 规定记录收集的渠道,收集的时间间隔,如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
b.记录的发放人员应要求收件人在原件背后签字,这样便于查询哪些部门收到了记录。c. 记录按流水号集依次排列存放。
d. 归档、保管方式应便于存取和查阅,为此应做好记录的分类、编目工作等。④ 记录的检索 应规定记录可以查阅的范围(必要时,规定保密级别)、人员和手续,以防止无关人员查阅、非法调用、更换等。
⑤ 记录的保存期限 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 法律、法规及产品责任的有关要求。
b. 合同要求。
c. 产品的寿命周期/责任期/保修(质)期/有效期。
d. 设备报废时间。
e. 人员在职时间。
f. 有效的追溯期。
g. 认证审核周期等。
⑥ 记录的处理 对过了保存期的记录,应规定销毁的审批手续和执行方法,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害识别评价控制程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信息沟通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
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顾客满意度测量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合规性评价程序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第四篇:管理规章制度与ISO9002质量体系文件目录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供规范化物业管理的基础和准绳。深圳阳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积累二十余年物业管理经验,运作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98年,公司导入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补充和完善,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我们摘录出拟在新一代管理处运用的管理规章制度和ISO9002文件目录,供招标工作小组各领导和专家审阅。
一、管理规章制度目录
(一)公众制度
1. 精神文明公约
2. 住户服务指南手册
3. 业主公约
4. 用户手册
5. 业主管理委员会章程
6. 楼宇装修改建管理条例
7. 户内安装防盗窗花规定
8. 装修人员管理规定
9. 住宅装修验收及违章处理规定
10. 安全用电、用水管理规定
11. 消防管理规定
12. 电梯乘客须知
13. 出入证管理规定
14. 人员物品进出管理规定
15. 智能停车场管理规定
16. 摩托车、自行车管理办法
17. 限制养犬规定 18. 清洁卫生公约
19.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施办法
20. 小区绿化管理规定
21. 商业网点管理规定
22. 健身房管理规定
23. 游泳池管理规定
24. 商铺管理规定
25. 便民服务承诺制度
26. 有偿便民服务项目一览表
27. 体育活动场所公用设施管理制度
28. 安全防范系统使用办法
(二)管理运作制度
1.物业前期参与管理制度
2.物业验收管理规定
3.物业接管验收规定
4.客户入住管理规定
5.质量保证制度
6.钥匙托管承诺书
7.房屋综合维修管理办法
8.维修服务承诺
9.治安管理规定
10.消防管理规定
11.消防设备管理制度
12.消防设施、安全标识管理规定
13.消防设施维修制度
14.突发事件处理规定
15.重点部位防火管理制度
16.台风应急规程
17.安管员管理规定 18.安管员交接班制度
19.智能监控中心值班制度
20.智能化系统使用管理规定
21.智能化设施使用管理规定
22.智能化系统维修、养护规定
23.管理处闭路监视系统操作规程
24.背景音响系统操作规程
25.有线电视和智能化网络管线使用管理规定
26.室内安防报警系统及远程抄表系统保养规程
27.管理处安全工作守则
28.管理处工作制度
29.管理处例会制度
30.24小时值班制度
31.管理处主任巡查制度
32.各类信息收集反馈规定
33.回访制度
34.公共设施日常保养规定 35.房屋修缮制度
36.房屋外观附属设施管理规定
37.房屋本体设施日常巡检规定
38.房屋本体附属设施日常巡检规定
39.房屋薰こ坦芾砑把布旃娑?br>40.房屋设施安全管理规定
41.配电房管理规定
42.电梯管理规定
43.电梯机房管理制度
44.管理处电梯值班检查制度
45.电梯安全操作规程
46.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规程
47.电梯紧急事故处理规程
48.环境绿化管理规定 49.园林绿化管理规定
50.绿化养护工作制度
51.园林绿化管理流程
52.绿化养护工作制度
53.垃圾中转站清洁制度
54.垃圾收集处理规程
55.社区文化管理制度
56.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流程
57.居民文化活动组织管理规定
58.社区文化活动计划
59.重大参观考察活动规定
60.小区宣传栏管理制度
61.宣传栏及小区标语管理规定
62.管理处人员文明服务准则
63.员工行为规范
64.客户投诉处理制度
65.财务管理制度
66.收费管理制度
67.财务公开监督制度
68.现金管理制度
69.本体维修基金管理使用、续筹管理规定
70.支票、票据管理制度
71.会计核算制度
72.税收管理规定
73.业务收入管理制度
74.工作人员着装规定
75.员工考勤制度
76.关于用工和辞工的规定
77.计算机系统管理制度
78.档案管理制度 79.广告招牌管理规定
80.合同签订管理规定
81.小区经费管理制度
(三)内部管理岗位职责
1. 管理处主任岗位职责
2. 智能监控中心主管岗位职责
3. 调度员岗位职责
4. 小区事务主管岗位职责
5. 会计岗位职责
6. 出纳员岗位职责
7. 管理员岗位职责
8. 电脑操作员岗位职责
9. 社区文化服务员岗位职责
10. 商铺主管岗位职责
11. 商铺服务员岗位职责
12. 弱电工程师岗位职责
13. 水电维修工岗位职责
14. 房屋维修工岗位职责
15. 保洁员岗位职责
16. 绿化工岗位职责
17. 安保班长岗位职责
18. 安管员岗位职责
19. 安管巡逻员岗位职责
20. 安管员门卫岗位职责
21. 安管宿舍卫生值日员职责
22. 消防员岗位职责
23. 停车场管理员岗位职责
(四)员工考核程序及标准
1.员工绩效考核程序
2.员工月度考核标准
ISO9002质量体系文件目录
(一) 质量手册内容目录
1.手册封面(批准页) 2.质量手册目录
3.质量手册说明
4.质量手册发放控制页
5.质量手册修改页
6. 术语
7.阳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介
8.质量方针和目标
9.组织机构及职责权限
10.质量体系要素
11.管理职责
12.质量体系
13.合同评审
14.设计控制(本公司无此项)
15.文件和资料控制
16.采购
17.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
1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19.过程控制
20.检验和试验
21.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22.检验和试验状态
23.不合格品的控制
24.纠正和预防措施
25.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26.质量记录的控制
27.内部质量审核
28.培训
29.服务
30.统计技术
(二)程序文件目录清单
1.管理评审程序
2.物业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3.合同/标书评审程序
4.文件与资料控制程序
5.物品采购控制程序
6.服务采购控制程序
7.业主提供的产品控制程序
8.物业管理服务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
9.服务过程控制程序
10.分承包服务项目控制程序
11.服务工作计划控制程序
12.物品管理程序
13.设备管理程序
14.应急情况的处理程序
15.采购物品的验证控制程序
16.服务质量的评价控制程序
17.检验、测量和实施设备控制程序 18.检验状态控制程序
1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20.不合格服务控制程序
21.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22.业主(住户)投诉处理程序
23.物品搬运、贮存、防护和交付程序
2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25.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26.员工培训程序
27.信息反馈控制与服务程序
28.统计技术应用程序
(三)作业指导书
(1) 管理处内部运作管理规程
(2) 房屋及公共场地管理工作手册
(3) 供配电管理工作手册
(4) 给排水设备管理工作手册
(5) 制冷设备管理工作手册
(6) 电梯管理工作手册
(7) 安全消防管理工作手册
(8) 智能设备管理工作手册
(9) 房屋(设施)养护和修缮工作手册
(10)安全保卫工作手册
(11)《环境管理工作手册》之清洁工作手册
(12)《环境管理工作手册》之绿化工作手册
(四)ISO9002质量体系记录目录清单
1.物业合同签署记录 2.合同评审记录
3.物业接管项目资料记录
4.验收交接表
5.验收楼宇缺陷整改表
6.安全检查记录
7.整改通知书
8.消防设备清单
9.消防演习报告
10.消防器材卡
11.消防设备检查保养表
12.消防值班记录
13.消防报警处理记录
14.入伙通知书
15.住户登记表
16.退租清单
17.保安值班记 录
18.保安哨位巡查记录表
19. 警械警具配备登记表
20.出入证件办理登记表
21.物品搬运放行单
22.保安排班表
23.保安员月训练表24.水池、水箱情况登记
25.水泵运行记录
26.机电设备月检表
27.变配电运行记录表
28.发电机试机记录
29.抄表单
30.空调运行记录
31.电梯检查表 32.清洁工工作考评表
33.消杀药品投放记录
34.绿化工作记录表
35. 绿化工作考评表
36. 装修改进申报表
37. 装修巡检记录
38. 临时施工证发放记录
39. 出入证件
40. 公用设施登记表
41. 公用设施完好率统计表
42. 邮件发放登记表
43. 停车场检查登记表
44. 停车场车辆出入登记表
45. 维修单
46. 维修记录
47. 设备完好率统计
48. 工程项目审批表
49. 工程验收结算表
50. 大修项目计划表
51. 标识登记清单
52. 应急情况处理记录
53. 社区文化活动计划表
54. 社区文化活动记录表
55. 管理费交费记录
56. 付款通知书
57. 未交费处理报告
58. 物品需求计划表
59. 物品采购计划表
60. 物品入库验收记录
61. 分供应调查评价表 62. 合格分供应名单
63. 分供应评审表
64. 分包项目质量检查记录
65. 库房物品盘点清单
66. 发料单
67. 文件主清单
68. 文件发放记录
69. 文件修改申请表
70. 外来文件登记表
71. 文件呈批传阅表
72. 传真登记表
73. 机电设备台帐
74. 设备卡
75. 计量设备检验记录
76. 考评记录
77. 考评总结报告
78. 内部质量审核计划
79.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
80. 不合格报告
81.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
82. 住户意见调查表
83. 住户意见分析处理表
84. 住户投诉登记表
85. 住户投诉处理表
86. 管理评审计划
87. 管理评审报告
88. 纠正和预防措施报告
89. 培训计划
90. 培训档案记录
第五篇:ISO9000与ISO9001
关于ISO9000与ISO9001的区别
1.什么是ISO9001?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减少重复检验、削弱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公司以顾客为中心,能满足顾客需求,达到顾客满意,不诱导消费者。
2.什么是ISO9000?ISO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意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因此,综合起来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是一套出色的指导文件。其本质是一套阐述质量体系的管理标准2000版ISO9000族标准简介
1.ISO9000族标准的历史沿革
·1987版ISO9000族标准
·1994版ISO9000族标准
·2000版ISO9000族标准
2. 核心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则和术语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3.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互利的供方关系
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 “ISO9000族标准”指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什么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
个技术委员会,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
ISO/TC176早在1990年第九届年会上提出的《90年代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策略》中,即确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 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往世界各地。”
为此,ISO/TC176决定按上述目标,对1987版的ISO9000族标准分两个阶段进行修改:第一阶段在1994年完成,第二阶段在2000年完成。
1994版ISO9000标准已被采用多年,其中如下三个质量保证标准之一通常被用来作为外部认证之用:
1. ISO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自身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2. ISO9002:1994《质量体系 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自身不 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3.ISO9003:1994《质量体系 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用于对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组织。
注:ISO9001:1994标准将质量体系划分为20个要素(即标准中的“质量体系要求”)来进行描述,ISO9002标准比ISO9001标准少一个“设计控制”要素。
2000年12月15日,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核心标准共有四个:
1、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4、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上述标准中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常用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申请认证之用。它主要通过对申请认证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各项要求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的要求,这五大模块分别是:质 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其中每个模块中又分有许多分条款。 随着2000版标准的颁布,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开始采用新版的ISO9001:2000标准申请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鼓励各行各业的组织采用ISO9001:2000标准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外部认证来达到增强客户信心和减少贸易壁垒的作用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
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9000实施意义
ISO9000标准非常全面,它规范了企业内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交付的所有过程,涉及到企业内从最高管理层到最基层的全体员工。它适用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共同的理解。ISO9000标
准即是当前国际国内贸易往来及合作中,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和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依据。
企业推行ISO9000,可以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体系有监督、不良有纠正”。
·与国际接轨,展示国际公认标志
·提升企业形象,增强顾客信任
·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改善公众关系
·激励员工士气
·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建立组织文化
·减少不良率及顾客投诉
·保证产品质量成为其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信道
·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提高顾客满意度及可信度
·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客户对认证的要求
·增加企业获得优惠信贷和保险政策的机会
·促进企业良性和长期发展
3.什么是ISO14000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继ISO9000标准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管理标准。该标准是由ISO/TC207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有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中ISO14001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主干标准,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依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目的是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以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用户是全球商业、工业、政府、非赢利性组织和其他用户,其目的是用来约束组织的环境行为,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与ISO9000系列标准一样,对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