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篇: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篇: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

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 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 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 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

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语文教学是指针对语文这一母语学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均强调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它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正是这种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语文教学持续有效、循序渐进地进行。离开了时间的连续性,就无所谓学校教育,当然也无所谓学校的语文教学。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展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现。不管所表现的是一桩事情,一种道理,一件东西或一片情感,总之逃不了是表现。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夏 尊)所以形式是最重要的。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用心爱心专心 1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通过语文学习,将着眼点放在“立人”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语文学习的形式。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其理解能力成正比,即学生能理解的放入教材,不理解的则不能放入语文学习内容之中。因而强调语文学科教学要从人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这对于学生学习体系的合理建立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其实,“工具论”与“人文论”都各自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工具论”试图突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强调解决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地强调训练的作用:“人文论”则针对语文“工具论”忽视人的人文素养的倾向,强调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体系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同样,一个学科只有具备其相对完善和科学的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体系。因此,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有效地解决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教学问题。而且,从来就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内容是由一定形式所规范的内容,形式是承载一定内容的形式;二者无法分割,缺一不可。

其三,方法的有效性

现代语文教育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高效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方法的继承与革新。

张志公曾提议“把语文训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加以研究”,1980年他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就是要求“搞清楚语文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他认为“前人在语文教学方面长期使用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无不是就当时水平而论符合了汉语汉文以及教学汉语汉文的某些规律的,只是人们没有把它作为规律来对待,没有作为规律来表述而已。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把前人这些做法进行分析,找出它的规律性的因素,而不是用那些说不出规律的办法来否定规律的存在”,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承认语文教学有方法,二是把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他认为只要研究语言的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现在我们在强调传统的语文学习手段的同时,探讨和尝试使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化(即多媒体教学)等学习方式,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其耗时长且低效率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尤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显示出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合作学习对个体个性发展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身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自主学习是我们最终要培养学生掌握并终生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最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用心爱心专心

2但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大、难以调控的问题亦不易解决。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语文教学已是当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其高速、快捷、立体、综合、交互、大容量等快餐文化的特点不但吸引教师,更吸引着学生,但对内容选择、对师生双方自制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测评等方面的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而这种素质要求是现在我们许多师生所难以达到的。

“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而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选择方法的前提。

其四,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要以课程标准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充分发挥其激励的功能,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语文教学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照顾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这种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以往我们多以学业成绩作为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促使我们的评价结构日益走向多元化,将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理念也成为评价指标。以往的评价,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现在,我们则更多地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中的多元化主体评价以权重的形式进行科学化的处理,使这种评价更为科学、真实、合理、有效。在提高被评价者地位的同时,将评价变成学习主体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评价变成理解、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友好、平等和积极的评价关系。

也就是说,语文评价不是、也不可能再是单一的定量评价,而是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此外,语文教学评价正在逐渐消除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将终结性结果和形成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不再要求某些结论的唯一性,而更多地强调学生是如何获得结果的,从而在关注结果的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统一与发展。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三篇: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矿区中学:吴巧文

自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至今,我对教学工作从无有过轻视、怠慢,都是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仁学习。特别是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教育教学新理论的学习,初步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并将其认真实践于教学实践,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得到了一些进步。如下谈谈点滴教学体会。

1、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激活学生萌动求知欲望呢?这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

一、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2、应试教育的课堂,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知识深远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也为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因此,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文知识。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快速背诵”法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则外国谚语则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

单从心理学角度讲,没有记忆就没有背诵,背诵是记忆的结果和表现。俄国伟大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把记忆称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想三个环节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而文章的背诵,基本上属于逻辑记忆。1978年以来,我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记忆的规律,设计并实验了“快速背诵”法。所谓“快速背诵”法,就是把讲解的课文能当堂背诵下来。实验班53人,四册语文的主要篇目,都能流利背诵。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相对减轻了负担,较好地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我的“快速背诵”法概括起来有八个字,那就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读读 就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预习性阅读,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一般达到如下要求:1学会生字词,基本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划分出落段层次。为了为背诵打基础,还向学生讲明两点:一是该文中的背诵任务。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识记效果就越好。二是提示背诵篇章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越有兴趣,识记越迅速。

讲讲 就是教师抓住文章中能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抓住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抓住学生的疑难,跟学生共同研究,使其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搞清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创造意义识记的条件。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进行:

1清“纲”。根据科学实验,材料多寡对识记影响是很大的,数量少的材料宜于整体识记,数量多的材料则分段识记效果较好。因此,讲读课文,采取“个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2理“目”。在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

3举纲张目。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 要】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框架 作者意图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即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时即可采用此法。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照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名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地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的论证思路,发现他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景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大明湖》一文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也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从而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两种。

1.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在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境时,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2)“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其中(1)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和“窃”的概念,实在迂腐可笑、自欺欺人。而(2)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书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1)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2)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体现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从(1)到(2)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2.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代表,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来揭示痛苦,引起救疗的注意和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