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第一篇: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定稿]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自由。这就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他们积极追寻现世
的幸福,追求个性的发展。同样,人文主义者变化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这样就把人们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个人才能。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们都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开创地理探险事业的。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卓绝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驱使他远渡重洋、艰难跋涉的动力,是寻找黄金的强烈欲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向西寻找去东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圆形的这一科学信念之上的,也说明他具有科学实验的精神及探索精神。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当然,“地理大发现”的产生还有一系列其他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
第二篇:思想汇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思 想 汇 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蒸蒸
日上,党的领导也取得了人民大众的认同和大力拥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我坚决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广大人民和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斗争实
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及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地位,是和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起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家宝总理更是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更没有现代繁荣富裕的生活,尤其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思想高度统
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
—1 —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一个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的那么严密,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前进中擅于总结经验,正视自己的失误,并逐渐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不动摇。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
领导,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由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毫不松懈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毋
庸置疑的,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要自觉接收和维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并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号召,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擅于总结,不断提高,逐步使自己在思想理论得到提升,为能够为党和人民做贡献而积蓄力量,对反对和危害党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2 —
第三篇: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核心的核心
所谓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价值观是人们生活价值状态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系统。价值观的内容体现在方方面面,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生价值等等,是一种深层次的、系统的而且相对稳定的东西,不会轻易转变。
对企业来说,最要紧、最有价值的东西仍然是企业的价值观,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不同,企业文化的性质也就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什么叫企业价值观呢?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西方企业价值观大致经历了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企业社会互利价值观三个阶段。当代企业价值观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社会的企业价值观,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我们企业的价值观,同样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现代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是股东、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和顾客都得到利益。
二、应该同样重视个人的成果和集体成果,不能为了一种成果而牺牲另一种成果。
三、再好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如果不能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合作,也难以实现。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充分的互相协商和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四、经营管理人员共有的三种价值观,即严守交货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妥协的。如果不能同时实现这三项,而需要决定其优先顺序的话,第一是严守交货期,第二是保证质量,第三是降低成本。令人放心的交货期和可靠的质量是现在新的非价格竞争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增大。
五、顾客的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部分总比不正确的多。顾客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对待顾客。
六、自发的诚实是人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诚实是使每个人和公司紧密联系的纽带。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有一篇专门论述企业价值观的文章《无形胜有形》,该文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大小,主要指的就是两个部分。一是包括船舶、汽车、房地产、土地等实物的实物资产,二是包括现金、应收帐款、债务等在内的金融资产。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衡量企业价值的要素,除了上面所讲的两大部分外,还包括其他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组织,二是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三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外部满意客户群。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魏家福提出了中远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最大化:一是经营利润最大化,二是股东回报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中远集团确立并大力倡导“服务客户最优、回报股东最大"的企业价值观,正是魏家福“三个最大化”论述的延伸,以此激励8万员工在新世纪向更高目标奋进。这里的“服务客户最优"是指服务股东、服务客户、服务员工……其中服务客户是核心;我们要以服务的心态去看待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使命,以客户满意为企业行为的最高目标。长期以来,中远正是通过一站服务、绿色快航、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优质、高效手段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牢牢地把客户留在企业之中;“回报股东最大"中的“回报”,是指回报股东、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和顾客,其中核心是回报股东。要达到此宗旨就要在“创造价值”上下功夫,以利润为中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
多年来,中远集团充分灵活运用多种经营手段,如: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网络经营、联合经营、多元化经营、跨国经营等,通过实施差别化战略(即:“你
有我也有、你有我更优、你弱我强,你无我有,你欲我抢先。”)、品牌战略、采用公路运输定位系统、装货模拟系统、防台避台指挥系统、航海智能系统等高科技含量高的服务手段,把中远的服务提高到更高水平。使客户满意,从而建立起有口皆碑的信誉。“信誉可以使商品价格比别人高”,这是竞争的最高境界。中远集团属下许多企业十分注意这一点,把服务质量列入双文明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每月评估顾客满意的程度,并将评估的结果与主管、员工的奖金多少相结合,从而调动员工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快捷、特色、优质的服务,真正实现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比如有的远洋公司在诚信为客户服务中探索了许多新路子:一是按租家要求,机关航运部及船长十分重视抓好船期,千方百计按租家要求的时间到达;二是每个航次根据港口和船舶状况尽量多装货;三是控制拖轮使用艘次及使用时间,降低港口使费;四是在港池能自己移泊的自己完成,决不派拖轮;五是港口国检查、验舱做到一次通过;六是主动帮助货主提供解决装货的最佳方案。租家对该公司机关和船舶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当该公司提出调整租金时(合同只有半年),租家愉快表示同意,并提出延长租期。船舶为租家提供超值服务,为租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也为公司提高租金创造了良好条件,既为租家创造了最大化效益,又保证公司创造了效益最大化。从实践看,"服务客户最优,回报股东最大",是适应市场环境要求的,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的。只有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实施差异化战略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和不断拓展业务,才能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和效益最大化,从而达到实现回报股东最大的宗旨。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内部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具有定向、支柱、感化和暗示作用;企业在竞争中是否成功,恰恰在于全体员工能否明辨、接受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愿景:和一个人一样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做一种规划希望自己能变成,作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企业也是一样,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上也会有企业的愿景,也就是带领全体企业员工把企业发展成所要达到的那个目标和成绩!
使命感:也和个人一样,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会产生使命感.那么企业对员工灌输这样的思想是为了和企业的文化相连接让员工在企业内部会干劲十足.企业的使命感一般表现在为社会为员工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人一旦有了使命感无论做什么都会非常的认真和努力!
宗旨: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一个企业对产品,对客户的服务都要灌输一种标准.简单的说企业的口号也算是企业宗旨.这对企业外围的形象很重要.让别人感觉到这个企业做事认真,规范化等等.
他们之间都有联系,一个企业的建立,企业文化是根基非常的重要,是一个企业的魂!以上那几点,这种文化会贯穿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形象塑造,员工素质保障等等都有很大帮助.一个企业的精髓所在!
记者:民企的企业文化如何才能做到简单而易于执行呢?
孙兵:要做到简单,就必须抓住三句话:一,我们的生存价值,即使命;二,我们的期望、愿景;三,我们的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命定义了企业存在的意义,为什么存在,为谁创造价值,为什么要为他们创造价值。有很多命题与企业的生存密切相关,包括投资者、管理者、客户、员工、供应商、政府等等。对于使命,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选择取向和排序取向,它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目标。
愿景是使命的递进,是企业肩负使命而趋向的未来图景,它是企业的个性、趋向性表现。愿景有三个要素,一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和期望的;二是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具有主动性;三是通过努力可以一步步接近的。愿景是一个企业的必胜信心和神圣使命感的体现,同时也能够解决文化冲突。
另外一个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关于企业{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导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的作用,是指导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当某种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念和方式可以持续而有效地解决组织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道理就会成为企业的共识,继而成为理所当然的道理,这种道理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核心的核心,最具有指导性和可执行性。
记者:我们常常会谈到企业精神、工作作风、企业理念等等,他们与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关系?
孙兵: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精神风貌,不具有或只具有很弱的行为指导性,而且企业精神大部分是通过外人看出来的。我认为,精神谈论得太多,不务实,企业就会成为“精神病”。如果既谈价值观,又谈企业精神,两个都出现,就会对企业文化的执行产生搅扰。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的企业可能用惯了企业精神,认为它很重要,不妨就把它当成价值观来使用。
工作作风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员工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也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工作作风也应尽量少提,理由同上。
企业理念是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各个层面的具体行为指导,是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观念,包括管理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人才理念、营销理念等等。企业文化体系中可以涵盖这些理念,但它们应该是在价值观统领下的相关理念,不能和企业文化的三个核心撞车;并且要描述细节,不是讲道理,而是清晰地告诉员工到底怎么干。
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管理专家坦言,“在竞争中要战略先行,用战略的思想来规划企业的
方向和业务”。许多企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去研究、制定和推动战略实施。
遗憾的是,战略对很多企业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作用和效益。一
般情况下,我们分析战略管理的过程和内容,要解决的核心是战略描
述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描述问题,许多专家和企业没有解决好,导
致了战略管理的失败。原因在于,战略描述要包括企业的使命、宗旨、
目标、远景等一系列的元素,笔者观察发现多数企业在描述战略时采
用的是“使命或(和)宗旨”放在一起进行阐述的模式,把使命和宗
旨混为一谈。更有许多企业直接借鉴国外企业的描述方式,忽视了中
外语言的细微差异,致使战略描述十分模糊和分散。这种战略的表述
方法导致了现实的经营过程中使命不清晰,宗旨不明确,为战略的分
析、制订、实施和控制造成了巨大障碍。
本文拟通过使命和宗旨之间的区别,分析使命和宗旨制订的基本模式。
一、使命和宗旨的区别
在战略的描述中,使命和宗旨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含义不同
1、使命:使命的基本含义其实是任务。所以,企业的使命就是指企业未来经营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任务来讲,使命必须是根据现实状况、分析问题、预测市场而综合形成的,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提供的价值及其载体,也就是说企业的使命是根据市场的客观现状和科学预测而得出的将来要完成的任务,是企业根据消费者的客观需求所界定的未来的业务范围、能力要求和长远目标。例如,微软的使命描述:“让每一张桌子上、每一个家庭中都有一台计算机,都使用微软的软件”。
2、宗旨:宗旨包含做事的原则、方针、标准和精神。长虹的企业宗旨是这样描述:“员工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而言,宗旨应该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精神理念的灌输和宣扬,它描述的是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从主观层面上自我坚持和发扬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它要清晰地界定出为了完成使命而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准则。
(二)基础不同
使命的外部基础是现有和潜在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率以及投资者的期望;内部基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者的战略规划能力。使命的基础理所当然地侧重于客观性,是现实和规律所决定的,跟产品和业务息息相关。
宗旨的基础也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基础指的是广大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和企业的经营层、决策层广泛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外部基础是被竞争者所忽略的行业范围内的有关要求和消费者对类似产品本身及其经营过程的一种期望。宗旨的基础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由企业优势和竞争者劣势所决定,跟企业的员工和形象紧密相连。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三)作用不同
1、企业使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企业的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让内、外公众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第二,表明企业和竞争者之间的差异,让消费者接受企业的远期规划;第三,准确界定目标消费者群体及其消费特征,让社会明确企业的定位范围。
宗旨的作用则在于:首先,帮助企业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思想,把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公之于众;其次是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关群体的利益,实现企业、行业、和消费者利益的统一和协调;再次,宗旨能体现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渗透出企业的经营的基本原则;最后,宗旨还可以发挥出企业的技术、质量、服务等经营环节的优势,体现出本企业业务的独特性。
二、使命和宗旨的制订
使命和宗旨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导致了这两个战略的要素在制订描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使命的制订过程:
1、制订使命应该坚持的原则:(1)客观性。使命要有客观依据,而不能是空中楼阁。(2)挑战性。使命规划未来,必须有巨大的挑战性,才能激发所有员工的积极性。(3)可行性。如果不可行或者根本无法达到的使命,对企业来讲就是“鸡肋”,不但会令企业的发展徘徊不前,甚至打击员工的进取心。(4)概括性。使命界定的是企业的总体目标,必然要求其具有高度的的概括性,凝练企业发展的所有因素。
2、制订使命的步骤
(1)内外调研预测:主要是指对员工、投资者、消费者等群体的仔细调查研究,分析潜在市场占有率,预测未来的市场规模,掌握员工、投资者的期望。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业务范围和资源禀赋,分析未来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
(2)考察对手使命:掌握竞争对手的使命,即使竞争者没有清晰的界定,企业也要根据竞争状况和行业经验进行分析。竞争对手的使命为消费者群体的变化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分析该发展方向与本企业发展的重合程度,明确竞争对手的使命描述方式。
(3)同化内部认识:通过内部会议、沟通等方式了解员工对使命的看法,在形成主导意见之后,广泛开展内部交流,吸取优秀建议,使内部在使命的认识上达成一致。
(4)清晰简单描述:把内部认可、外部接受的使命内容形成清晰、简单而高度概括的语言文字表示出来。
(5)整合优化公布:接受内部建议,借用外部智力,对企业的使命进行思路、内容和语言上的整合优化,通过公众媒体或者本企业的宣传媒介公布出去。现实中是结合战略的规划设计共同形成的。
(二)宗旨的制订:企业宗旨必须符合下列的条件:(1)语言要做到精练:只有精炼的语言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加记忆的可能性。(2)内容一定要清晰:含糊的表述和内容会误导普通的消费者,让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差生怀疑。(3)必须是独特的原则:宗旨中体现的原则必须是区别于竞争对手和其他经营者的,消费者会对独特性的能力、资源和承诺情有独衷。(4)必定是企业可以做到的承诺:企业的宗旨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为基础的,是跟消费者、投资者、所有员工的期望息息相关的,必须是本企业可以做得的。(5)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在宗旨中要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而不能只作泛泛而谈。(6)敢于提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企业形象塑造的快捷手段,把这种责任意识强化在自己的宗旨中,充分体现了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社会为导向的良好的企业形象。
制订宗旨的的要求和使命的制订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制订的过程却基本一致,在制订的过程中参考使命的制订方法。
使命和宗旨是企业要在战略管理开始之前就充分酝酿,详细考核,认真推敲才形成的。必须关注二者的不同之处,强化使命和宗旨的相似之处,使清晰的使命和宗旨能出现在战略框架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重要-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主讲人:郭建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讲座要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又有机会在人民网访谈节目和大家交流。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大家知道,这段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这个命题使用的频率特别高。广播、报纸、媒体、讲座,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是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践行、学习、宣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和广大社会民众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的道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在连接,他们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阐释和把握?所有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这个访谈节目中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三个大的问题来展开。第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都知道,十七大的时候,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就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内容很丰富,但是,它也需要有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就是从体系过渡到核心价值,或者叫核心价值观,或者叫格言警句,使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耳熟能详、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妇孺皆知。这是第一个转换。第二个转换,就是从学术圈、理论界到老百姓。使普通的民众,所谓的草根,也都能够理解、了解、认识、把握,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一个大众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转换。第三个转换,就是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我的专业是哲学,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知行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知行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的争论,一个是先后的问题,一个是难易的问题。有人说,知先行后,有人主张知后行先。有人说,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争论不休。但是最终大家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就是不管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不管是知先行后还是知后行先,最重要的还是要知行合一。我们今天叫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古代就叫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行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重在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所以我们是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我们来培育与践行、概括与凝练核心价值观,实现这么三个转换的具体尝试。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去年12月中办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24个字大家都知道,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是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就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三者的统一。
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我们的现代化、我们的发展,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十六个部分六十条,里面强烈地凸显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要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体现一种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特别强调依法治国,《决定》里面专门有一条就是要建设法治中国。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讲到要有法治思维、以法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说,凡属重大改革,一定要于法有据。要让人民在每一个具体的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法治的力量、依法治国的力量,建设法治中国。这是讲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再比如说,我们讲以后教育就近入学,比如说废除劳教等等,这也体现了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应当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中,它的价值更加凸显。
就公民层面来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特别重要。我觉得,尤其是诚信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有些问题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要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诚信建设,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这样24个字、三个层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样一个整体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意义呢?它的重大意义何在呢?我是这样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同时,它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握的根本的价值追求。
具体来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我觉得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就做一件大事,写一篇大文章,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我们就是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就是说,我们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推向前进。这是第一点。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今天的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说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我们讲现在是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云计算、大数据,年青人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我们面临的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怎么办?它需要有一个思想引领、精神旗帜、文化导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承担这样的任务和使命。它就是要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刚才我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里面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我们讲的人民至上。同时,特别强调公平正义,把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同时,也特别强调法治中国、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统一。人民至上、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将会极大地激发人们改革的正能量,使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支持和社会基础。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叫发展关键期、发展机遇期,当然也是矛盾凸显期。怎么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价值支撑。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大家知道,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六个方面:其中有三个方面就是经济、军事、科技,这是硬实力。还有三个方面,就是政治、文化、外交,这是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到了我们国家以后,我们一般就直接叫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硬实力是靠强制,比如美国的军事干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你不听我的,就封锁、就轰炸、就占领,这是一种强制力。但是软实力不是靠强制,而是靠吸引。硬实力是靠强制,软实力是靠吸引,硬实力是一种强制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认同了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行为、处事、做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内它要有凝聚力,要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对外。它要有影响力,有话语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化走出去。一个是对内有凝聚力,一个是对外有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重中之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下面说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刚才我们提到,今年的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题目是这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号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习总书记的讲话里面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一方面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来思考和把握,这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谈到这个问题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觉得总书记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它的重要地位,他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里讲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里讲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里讲的是根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里讲的是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里讲的是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这里讲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里讲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里讲资源。这是第一个层面,是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二,他还概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他一共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讲得比较全了。他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一共讲了六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讲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了。这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六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他讲方法论。怎么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他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这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它的重要性—根基,第二个方面讲了六个方面的内涵、内容,第三个方面讲方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我觉得习总书记这一年多来,许多场合讲的话,比如去年的两会,比如去年的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四个讲清楚”。比如去年11月他到山东去了曲阜,看了孔子研究院,讲民族的复兴要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比如,去年第12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文化软实力,今年2月24号,第13次政治局集体学习,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不久前,他到欧洲访问,在德国,在法国,在欧盟总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都讲了很多关于文化、文明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这一年来,他关于文化讲得特别多,也非常深刻、非常到位。过去我们一般讲文化,还是策略性的、具体措施的,而从习总书记这些讲话是从战略的、总体的高度来把握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怎么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几千年,它是传统。但是,它的一些内容又是超越传统的,超越时代的,具有现代性的。因此要把传统和现代打通,使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传承是前提,是基础。同时,还要讲创新。创新才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识别码。首先我们要讲传承,它是我们的安身立命,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血脉。但是,人类社会毕竟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还要讲文化创新,要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今天的辉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三,内容和形式。以前我们往往讲文化的时候,比如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我们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就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了。我觉得文化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民族性是形式,但它不仅仅是形式,也应该是内容。民族性不仅要体现在形式中,而且要体现在内容中。只有既体现在形式中又体现在内容中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才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
大家看,中央电视台CCTV去年播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学生来写汉字。今年的春节,它有一个街采,街头采访的节目,家风是什么?后来和光明日报有一个家风家教的大家谈。一个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家风是什么,应当说反映是相当好的。大家都给予好评。为什么?说到底,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它体现的是民族性的形式与民族性的内容的统一。这是第三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说最后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信,人无德不立。刚才我们讲到,今年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源泉。所以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点、一个重要的内容。为此,我想讲这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美丽中国”,它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概念,也是道德文明的概念。大家知道,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来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写,这部分也写得非常好。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理念,应该说是非常好。但是我要说的是,虽然美丽中国这个概念是在生态文明部分提出来的,但是它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文明的意义。它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概念,而且是道德文明的概念。也就是说,美丽中国不能没有山清水秀,土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雾霾、PM2.5爆表,当然不是美丽中国。但是,道德失范、价值失灵、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或者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那当然也不是美丽中国。因此,我觉得,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加道德文明、山清水秀加道德提升。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先进的道德模范人物,比如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最美乡村教师,讲的就是道德文明这样一种正能量。 再一个观点就是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这30多年我们发展特别快,成就巨大、举世瞩目、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国崛起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一定要有一个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思想与文化的内涵、思想与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大国崛起要有一个根,要有一个本,要有一个魂,它是我们的源泉,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家园。因此,大国崛起就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是难以想象的。民族的复兴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也就是说,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应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而且要走出去,提升我们的软实力,有话语权,有影响力。
最后一句话,中国的社会进步最终一定要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比如我们现在路宽了,立交桥、五星级大饭店、有房、有车,手机、电脑,这都是进步。但是最终要体现为中国人的进步,每一个人,13亿人,他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健康人格、文化水准,要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这从具体的方面来讲,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就不应该是问题。中国式过马路就不应该存在。地沟油、瘦肉精、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就更不应该出现。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全社会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刚才,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要通过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担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今天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说到这儿,谢谢各位网友。
第五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谈了许多年,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停留在文化表层上,有的学校不惜重金,以物质的形态呈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现象。例如制作一些精美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肖像满校园张贴,花花绿绿的,让人眼花缭乱,以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有的学校以为有几条校训、有一首校歌,有一面校旗,就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全部。有的学校以为搞一个艺术节,便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文化表象,似乎有“做秀”的嫌疑。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写什么名言就能形成什么文化,虽然名人名言、校训等能够在师生中起到一定的教育启发作用,但这不是校园文化的真谛。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校园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为使学校获得成功而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它集中反映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上,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如果全校师生上上下下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支撑着学校的发展方向。这种文化力量就是校园精神。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能促进师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能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文化力和创造力。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性格”。学校的“性格”就是校园精神。诚然,校园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首先,要有一个慧智校长的引领。其次,要有一个慧智团队的不懈努力。也就是说,校园精神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积淀、倡导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它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的积累和提升。
校园精神具有导向性、自觉性、文化性等特殊功能。它能够引导置身其中的师生形成预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引导师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个文明古国的快速崛起,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行业的夺目光芒,一所学校的和谐发展,归根到底都源于文化的力量。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强盛要靠一种民族精神支撑,那么,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就必须要有一种校园精神支撑。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建构的是一种校园精神,而不是一种文化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