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集锦)

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集锦)

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第一篇: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

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第一篇: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 - 1 -

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二篇:农业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

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成绩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是,客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 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关键。 科技元素还应该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让农民从赚“辛苦钱”逐步过渡到赚“技术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第三篇: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是我市研究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措施的重要阶段,市政协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协商活动恰逢其时,也很有必要,这充分彰显了政协组织在新时代下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科协界别委员,我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科技要先行。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须从五个方面强化科技“驱动力”,逐步构建起系统性的科技支撑体系,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要强化农业科技主体供给能力。农业科技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特性,优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措施,把农业科研机构发展方向瞄准到农业科技创新上来,聚焦主业、找准定位,引导科技人员开展重点攻关、持续研究,切实解决影响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品质和成本问题。

二要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围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方向,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研究,推进涉农“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市场经济中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各个领域的推广、转化应用,助推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

三要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制约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足之处,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价、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奖励与考评等方面向农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落实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时效,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科技人员,形成支持和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要强化涉农科技社团服务能力。围绕我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蔬菜、有机茶叶、特色竹木、特色药材),鼓励、引导涉农学会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搭建专家与广大农民沟通的桥梁,探索推动“村会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六大特色产业对我市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五要强化科技对乡村文化的振兴能力。科技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要素,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二者是相互依存、协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关系。先进科技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将使乡村文化更富生命力,利用科技来激活传统文化要素资源,能有效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新的乡村文化生态圈。要切实加大面向农村的科技传播力度,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垃圾分类、绿色殡葬等科技知识和观念,坚决破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消极影响,不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和精神风貌,让广大乡村的科技意识立起来、科学素质提起来、科学技术用起来、科技力量强起来、科技效益高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

(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卫计委纪检监察组正县级纪检监察员

王小华)

第四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对更好地完善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凸显林业四大地位、履行林业四大使命、发挥林业五大功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明了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前进的方向。

新科技革命 给林业带来新机遇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规划》提出,当前,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林木遗传学研究已进入基因组时代,杉木、马尾松育种跨入第三代良种培育新阶段,利用生物质资源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备生物基材料已成为国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技术方兴未艾,绿色催化、定向合成、多元重组、循环综合高效利用等技术将为林业产业绿色增长提供更多可能,林业碳汇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广泛应用,多功能林业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技术日新月异,林业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孕育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及产品,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这些昭示着,科技对绿色发展和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更加巨大。

我国林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机遇要求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水平。确保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第一要务。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短缺,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刚性需求,必须加强高抗林木新品种选育、人工林高效培育、森林结构优化和多目标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水平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攻克生态建设技术瓶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要保障国土安全,必须大力推进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强化科技在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创新与集成,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难关,任务十分紧迫。

——提供丰富的林产品,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我国是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人造板、木地板和木家具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林产品加工业80%以上为中小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6,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改变传统的大规模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高耗低效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商品林定向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特色林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林产品。

——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林改关系到5.1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25.49亿亩林改林地的生产效益,促进兴林富民,对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抉择。到2015年要实现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必须发挥科技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退化土地造林增汇、天然林增汇经营、碳汇人工林定向培育、能源林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碳汇林业快速发展。

总体思路

一、

四、

六、八

《规划》提出“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林业科技的自身特点,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大主题,紧扣五大需求,坚持六个结合,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林业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着一个目标:“支撑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全面科技支撑,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抢占国际林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林业“双增”,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突出四大主题:创新主题、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四大主题。突出创新主题,围绕科技链条,突出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构建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强化应用主题,围绕林业生产建设技术瓶颈,加强关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显著提升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突出升级产业主题,围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地部署前沿高技术研究,培育林业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服务林改主题,以兴林富民、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强林改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开发林下经济发展实用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林业科技富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林改成果。

坚持六个结合:一是坚持继承发展,注重近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相结合。既要瞄准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攻坚,又要着眼未来,对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行超前部署。同时,针对林业科研周期长的特点,注重林业科技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推进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国家统筹、整体推进为主导,重视区域科技在林业科技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区域特色林业科技的研发力度,促进区域林业科技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科技与产业科技相结合。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链和生态区布局科技链,加强林业生态攻坚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提供支撑。四是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研究与能力建设相结合。部署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重视林业创新研究平台、大型科研基地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科学研究促进能力建设,以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五是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既要加强源头自主创新,提高林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又要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兼收并蓄林业基础理论、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加速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增强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六是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针对林业发展的自然区域分布和社会参与共建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尊重社会经济规律,加强林业软科学研究,以机制、理论创新带动林业政策、决策创新,服务林业发展全局。

完成八大任务: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着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全面加强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目标 科技贡献率达到50%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林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新品种创制、森林经营、林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改善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林业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林业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重要科技成果总数达到2000项,林业专利数量增加1倍。 《规划》对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成果应用、标准化与林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5个方面作出了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

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高抗新品种150个以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功能基因100个;提供林业重点工程技术规程与建设模式300个以上,典型脆弱生态区造林保存率达到75%以上;开发重大生物灾害控制技术与设备(药剂)50项以上,重大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研发森林火灾预警防控与快速扑救等重大装备系统10套以上。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育高产优质用材林新品种200个以上,材积生长量提高20%以上;培育高产、超高产经济林新品种90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主要木本粮油新品种单产提高50%以上;研发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学品等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0项以上,林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中心)3362个。构建7大林业科技创业链,分区域和类型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200个;派遣林业科技特派员1万名,培训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200万人次;推广林木新品种新技术1500项以上。

标准化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高。制修订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建设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300个,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新建国家或局级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0个,完善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总量增长50%以上,植物新品种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设以国家林业科学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次的创新中心10个-15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5个、局级重点实验室20个-30个、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58个,建设国家林业长期实验基地50个-80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50个;建立国家级林业数字化图书文献服务中心1个,区域林业图书文献服务中心3个-5个;建设区域林业分析测试中心8个-10个,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1个、分中心2个、测试站10个,建立林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基地6个,林业知识产权信息预警中心1个。

重点任务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升级

《规划》提出8项重点任务,都事关现代林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并被列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重点任务一: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针对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增加资源总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为目标,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林业信息化以及区域林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任务二: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重点开展林木、竹藤、花卉、林特产资源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引领林业生物种业发展;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引领林药产业发展;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引领林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固化、液化、气化等高新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新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等前沿技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设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引领创新团队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强化新技术交融与创新,坚持创新与示范同步,研究与应用并举,培育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我国林业产业向着高效、高值、高端、低碳“三高一低”的绿色方向发展。

重点任务三: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开展森林、湿地和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基础研究,揭示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调控机理,阐明森林植被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和固碳减排增汇机制,创新森林灾害生态调控与防治理论。开展林木基因组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土壤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揭示树木生长发育、木材形成、抗逆性、林果营养物质形成和林地退化等机理。研究植被三维结构信息的主被动遥感融合同化反演理论与方法。开展木材生物学合成过程与分离基础研究,揭示生物质热裂解调控、生物降解与生物炼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生物能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阐明第二代生物能源催化转化机理。

重点任务四: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重点任务五:全面加快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水平。

重点任务六: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对科技条件的需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实验平台(基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支撑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平台,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任务七: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我国林业发展新趋势,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加快国际化进程,更好地激励、保障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重点任务八: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前瞻世界林业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林业发展理论、战略、模式和政策研究,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参与国际林业进程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第五篇:泰安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泰安市科技局

(2011年3月18日)

“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十五”末的245.65亿元增长到1397.0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1.81%增长到34.19%,圆满完成了省政府考核目标,涌现出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潜力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输变电设备、非金属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10年8月,山东省尤洛卡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成为深交所创业板的一支新股,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

的典范。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2010年8月,市政府启动实施了技术创新支撑“双千亿”工程,3年内筹集

1.5亿元资金,拉动县市区以及各类金融和投资机构、企业配套投入30亿元以上,实施10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组建30家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150家企业创新平台,集中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层次,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泰邦生物、诺和诺泰生物等新医药项目,富硕光电等新信息项目,银河光电科技、博达光电晶体材料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项目已成为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亮点。

(三)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一五”期间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3项,获得市科技奖励498项、省科技奖励248项、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全市专利申请由“十五”末的810件增长到 6738件,增长了7.31倍;发明专利申请量由“十五”末的181件提高到1899件,增长了9.49倍;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5847件,居全省第6位。山东蓝光软件公司自主研发的三维CAD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的“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项目列入2009年“863”计划重点项目;泰安航天特车公司依托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

的主导产品重型越野特种汽车被列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的9409工程项目荣获2007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增补了省内空白;华鲁锻压机床公司开发了世界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船用卷板机,列入科技部2010年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东蓝景膜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的渗透气化膜及组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全市工业调整振兴目标,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出一批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全市4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泰安华鲁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山东泰开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属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十一五”期间,全市传统行业取得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如:康平纳研制出“智能化微波烘干机”,实现了纺织行业烘干技术的突破;泰鹏集团研制出“高铁CA砂浆灌注袋用纺粘热轧无纺布”,解决了高速铁路路基减震难题;金山橡胶取得“橡胶粉脱硫工艺”重大突破,解决了废旧橡胶处理二次污染难题;泰山石膏研发了“燃煤大型石膏板线热能梯级利用技术”,实现了能源高效综合利用。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与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也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16万亿元,而我市仅达到1397.04亿元,占全省的4.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5家,我市仅有46家,占全省的3.6%,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产业领域都较分散,其中东平县仅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平台和载体还不多;市域内拥有的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均是依托山农大建设的。

(三)创新机制还不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特别是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在落实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方面应加大力度。

(四)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我市缺少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的协调服务机构,难于落实合作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实施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缺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

策,导致驻泰高校科研单位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重要原因。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科技招商引资,切实在引进“大、高、新”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项目与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力争做到引进一批关键设备,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借助外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整合现有技术,推进集成创新,引导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大力培植优势产业,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予以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重点,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一企一校(院、所)等形式,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等,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

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创业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尽快吸纳、孵化一批创新创业企业,提升承接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快创业中心公共EDA实验室、公共温度计量实验室、公共矿用高低压电器设备检测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拉长服务链条,更好地发挥其孵化功能和服务平台的作用。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进法律咨询、会计服务、金融咨询、风险投资、担保服务等中介机构,为孵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创造局部优越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公正规范的法制环境;尽快制订并组织实施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完善创业风险投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设立驻泰院校专家创业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教师以拥有的高新技术成果自主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市人才发展规划的部

署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依托重点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逐步凝聚和造就一支素质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鼓励驻泰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针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唯论文倾向”,支持高校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纳入对教科人员的评价体系中。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