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集锦)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集锦)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篇: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篇: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总书记视察湖北,从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谆谆告诫我们,在研究和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必须从纷繁复杂事物表象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的首要问题。我们要有敏锐的认识,更要有清醒的实践。

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解放就不会有行动上的突破。我国改革开放本来就来自解放思想,正是解放思想启动和推动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我们思想一次又一次解放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得益于思想解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最初汉正街崛起为“中国第一街”、“洋厂长”格里希试水国企改革,到近年来黄鹤楼科技集团的异军突起、湖北广电的蝶变超越、武汉市的“城管革命”和“治庸问责”,都源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现在,新的改革实践,呼唤新的思想解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行。吃以往的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间,我省改革开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就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必须实事求是解决好、处理好的一系列重要命题。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省现在遇到的发展“拦路虎”、“瓶颈”制约、深层次矛盾,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得以扫除、突破和化解。

越是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实事求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突破困局,越要突破个人主义的利益观、政绩观、权力观,突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条条框框,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突破“盲区”、“禁区”和“难区”。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选择。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

我们要一切从基本国情、基本省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坚持正确方向、立场和原则。既超前思维又立足现实,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以思想解放的成果,推进我省改革开放不断进入新境界、跃上新阶段,不断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转段,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换挡的深度调整期,改革创新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最大红利”。湖北要勇立新一轮发展潮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以实事求是、更加决然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把湖北在各方面的优势释放出来,为湖北发展增添正能量。

改革发展之路从来就不平坦,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勇于担当、敢于跨越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遵照总书记的要求,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迈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步伐!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总书记视察湖北,深刻论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强调使二者相统一是我们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

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5年历程。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众多、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难以完成,因此必须整体推进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新的要求。

我们身边的现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缺乏整体推进,户籍藩篱不破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工就融入不了城市;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分配秩序、公共财政创新不协同,收入分配改革必然步履维艰;法制规范、职能整合、信息公开不到位,食品安全就还会出现“七八个部门管不了一只鸡,十几个单位管不好一桌菜”的怪事。如果回避这些矛盾,打不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既会耽搁改革大业,又会辜负社会期待。

我们还要看到,平均用力、遍撒胡椒面,缺乏重点突破,不仅改革现实不允许,老百姓也不答应。突破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这些“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领域,才能撬动改革进程,激发发展活力。对于收入分配、医疗、教育、社保、三公消费等社会普遍焦虑、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成为改革的着力点。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说到底就是改革的难题,不仅要改,还要改到关键,改到痛处,改得彻底,看得见效果,经得起检验,从而为下一步的改革,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打通阻滞、消除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新的探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的统一。整体推进,要避免平均用力、齐头并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改革,使之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意味着改革愈往深处推进,就愈需要改革决心和改革方法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促进。只谈方法路径,鼓不起勇气,斩不断羁绊,改革就是纸上谈兵;决心满满,方法不科学,简单加蛮干,也难免会壮志难酬。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不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不果,莫不与此有关。讲究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方法论,其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就是以宽阔的视野、科学的谋划,打一场有信心、有准备、有把握的改革攻坚战。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着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勇往直前。

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处理好这一重要关系。

加强顶层设计,是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改革的任务分外艰巨。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不可退缩,不可迟疑。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突破,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同时,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会越来越多,所以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加强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们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办法。

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办法。历史证明,这个方法富有中国智慧、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

实践中必须取得突破,但是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怎么办,那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先行先试,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经验,形成共识,看得准了,再推开。这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我们始终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我们是在不断逼近真理,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事物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都是在探索、摸索中前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认为我们前一个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是心明眼亮的说法,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有潜水艇了,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了,也是不可取的。

摸着石头过河,实质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个办法,过去适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我们仍要遵循“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从实践中找思路、创新路、出经验。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和有力武器。

顶层设计,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基层实践的摸索和经验总结,再好的顶层设计也可能脱离实际,“水土不服”,甚至走弯路、入歧途。一些地方看到新生事物就头脑发热赶紧推,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顶层设计要力求完善、慎重,试点有了实践成果,看准了再稳慎推开,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系统性风险。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时,心中要装着全局,以顶层设计的相关理念来引领实践,在探索中再加深对理念、规律的认识。我们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关注基层实践,不断吸收有益的营养,为顶层设计的完善、优化提供更多依据。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不是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应有机统一,互促互进。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惟有如此,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2013年8月9日 来源:《湖北日报》

之四: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

湖北日报评论员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把握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遵循这条重要指导思想,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成就辉煌,有目共睹。

胆子是胆量、胆识、胆略,有勇、有智、有谋。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实则是信心、责任、勇气、智慧的凝结。

胆子要大,考验的是我们的定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是体制“深水区”的改革,要“破坚冰”、“啃硬骨头”。进入改革的新阶段,多元诉求的冲突,利益固化的羁绊,体制惯性的阻力,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

困难面前勇者胜。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克难攻坚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勇于创新,敢冒风险,大胆试验,是为勇。推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改革开放历经35年,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小心试错,勇于突破,依然是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不二选择。

步子要稳,则考验我们的耐心。

事物发展必然经历时空的演进,改革也不例外。很多事情都是春华秋实,经历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在于日照时间长;说土鸡好吃,也是物质积累没有偷工减料。不尊重事物发展的渐进规律,不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该有的过程大大缩减,必然增加困难和矛盾,反而代价更大,有时还得返回来重新走,欲速则不达。所以,发展也好,改革也好,既要目标坚定也要有耐心,既要快也不能太急。对改革而言,能改的,坚决改、马上改;时机一时不成熟的,先局部试点,积累经验,为更大规模的改革创造条件,最终顺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国外三百年的工业化,我国几十年就实现了。不承担节约时间可能带来的副产品和付出的代价,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既要快又不能太急。要在合理范围内掌握它。我们现在的城镇化,也要假以时日,稳妥推进。

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从来都是辩证的统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针,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的统一,战略上藐视困难和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统一,是定力和耐心的统一。

只要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对我们改革而言,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就是标准。当然胆子大不是蛮干,蛮干一定会导致瞎折腾。对于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正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们要有学党史、国史、历史的兴趣和习惯,以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知道事物的历史跨度,知道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知道历史前进的方向。以史为镜,有助于我们科学确立时空观,更加自觉地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五: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

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总书记视察湖北,深谋远虑,阐述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必须坚持三者相统一。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央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

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力度。

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克难攻坚,勇往直前,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然而,当下的改革关联性强,措施、步骤、涉及的层面、推进的速度等,牵一发动全身,我们既要锐意改革、深化改革,又要审时度势、稳步推进。

我们要理性面对发展速度。

中国的现代化为后发追赶型,发展不够仍是最大问题,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仍是必然要求,但发展路径、模式选择,尤需清醒理性、着眼长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

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可承受度。

离开社会稳定,也就失去了社会可承受度,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现在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35年的改革实践,我国以世人叹服的“中国奇迹”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积极参与,什么事也办不成,办什么也没有意义。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彼此协调、相得益彰,必须抓住“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结合点。

改革是大趋势。我们推进各项改革,应着眼于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的最突出矛盾入手,决定哪些改革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稳中求进,哪些改革重点推进。问计于民,多方听证,公开公正,让群众信服,让群众自觉参与。

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要在发展中找答案。但发展决不是单纯的数字增长,而应该以民生福祉为归依,将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等作为主要衡量指标;应该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子孙后代留存优美的宜居环境;要注重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为民众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创造财富的热情充分涌流。

稳定是重任务。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避免决策失误、工作不当损害群众利益,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比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理,更为积极主动,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满盘皆活;如果一着下得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怎样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融洽、协调共进,弹好和谐曲,考验我们的政治智慧与执政能力。

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让我们行动起来,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依法处理各种利益矛盾,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1、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里程碑意义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

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3、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提升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

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

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三篇:深刻把握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的全面考量。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刻认识制度建设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过6年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来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我们需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

“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突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增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同志强调:“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由我国现代化的特点决定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适应我国“并联式”现代化过程的需要,必然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协调整合和叠加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改革开放体现出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等特点,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更高,尤其要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套和系统集成。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突出建章立制、构建体系,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更加适应、更加协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重大问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和巩固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

“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第四篇: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六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王晖余、韩洁、赵叶苹

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有关专家认为,意见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将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看点一:中央赋予海南哪些新使命? 意见对海南作出了新的四大战略定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深度融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提升海南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华友说,四大战略定位为海南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推动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是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也是海南可以大有作为的着力点。

看点二:海南将擘画怎样的发展新蓝图?

意见对海南发展明确规划了“四步走”的发展目标: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

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这四个阶段的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衔接,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海南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看点三:海南如何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四个方面撑起海南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其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意见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亮出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未来海南的发展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下一步海南应该成为创新之都、协调之都、开放之都、绿色之都、共享之都。

看点四: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是什么样?

意见明确,将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突出特色的原则,分两步在海南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步是在海南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其现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 第二步是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

其中,围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见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海南发展定位,学习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建设经验,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更加强调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迟福林认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跟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不同之处,是有步骤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同时,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形成服务贸易发展新高地,这也正是海南从自贸试验区走向自由贸易港的一个重大任务。

看点五: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亮出哪些新举措?

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新政策和新举措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方面,意见提出海南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制定支持境外患者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诊疗的便利化政策;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大力推进海南旅游消费国际化等。 海南省发改委主任符宣朝说,意见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离岛免税购物、邮轮游艇、海岛旅游、医疗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等政策,是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转型升级需要,量身打造的开放政策,有利于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经济增长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转变;有利于推动海南12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摆脱长期以来的房地产依赖,实现海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看点六: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南履行好党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持续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更好服务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在服务海洋强国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南海维权和开发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海南的维权、航运、渔业等重点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我国对管辖海域的综合管控和开发能力。

意见对海南如何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海南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海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

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意见提出将海南打造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王胜说,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海南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比如在践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海南将加速与东盟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的空中和海上互联互通,为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2018年1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要坚持什么基本原则?会出台哪些政策举措?下面,小编先带你通过一张长图了解文件要点,再看看文件里具体都说了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 战略意义。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 基本原则。

■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 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5. 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 弘扬高尚师德。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

一、言传与身教相统

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

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 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 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2. 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13. 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14. 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

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 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 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 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 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 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 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20. 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

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 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22. 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

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 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

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 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26. 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修订教师法。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27. 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