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il的用法范文
第一篇:util的用法范文
“的、地、得”用法口诀、用法分析、用法练习(后附答案)
“的、地、得”口诀儿歌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一、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二、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三、的、地、得用法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四、的、地、得用法例句: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五、“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六、短语练习: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猛烈()北风、胜利()到达、惨痛()教训、 愤怒()声讨、鲜艳()红旗、勇敢()战士、 迅速()前进、耐心()说服、丰富()经验、 热烈()庆祝、 巨大()变化、积极()参加、
分析()透彻、服务()周到、广泛()阅读、 描写()生动、贯彻()及时、毕生()精力、 观察()仔细、感动()流泪
七、练习答案:
猛烈( 的)北风胜利( 地 )到达惨痛( 的 )教训 愤怒( 地)声讨鲜艳( 的)红旗勇敢( 的 )战士 迅速( 地)前进耐心( 地)说服丰富( 的 )经验
热烈(地 ) 庆祝巨大 ( 的 ) 变化积极( 地)参加 分析(得)透彻服务( 得)周到广泛( 地 )阅读 描写( 得)生动贯彻( 得)及时毕生( 的 )精力 观察( 得)仔细感动( 得 )流泪
第二篇:三个“的”的用法
(三)“的、地、得”的用法
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比如。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学雷锋国旗下讲话稿
一提起雷锋,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我们在书里和电视剧里都曾经知道过他的故事。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短短的二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却为他人、为社会做了无数的好事,为人们送去了无数的温暖和安慰:比如帮车上的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为丢失车票的妇女买票,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家中寄钱等等。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爱心,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
有同学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雷锋精神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来奉献爱心,我们的大家庭才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想一想,为了我们能够在学校安静地读书,有多少人在为我们做着奉献啊。近一点说,有父母在辛勤地养育我们,有爷爷奶奶在关心着我们,有老师在教给我们知识;远一点说,有农民在为我们提供粮食,有工人在为我们生产各种各样的吃、穿、用的东西,还有解放军在保卫着我们的祖国安宁,不让敌人来侵犯我们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在学校的安宁的生活。我们和社会的关系是这样密不可分。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社会。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作为我们,在社会关爱我们的同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来回报社会的关爱。
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呢?我觉得向雷锋叔叔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中装着别人,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奉献精神,努力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学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中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比如,当你们的父母生病的时候,当身边的同学学习、生活有困难的时候,当看到校园的环境弄脏了的时候,当在路上捡到遗失的钱包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这时候我们该伸出双手,帮上一把呢?如果你想到了,说明你已经有了奉献的思想,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刻。比如,为忘记值日的同学打扫卫生,为生病落课的同学补习功课,为班级修理坏了的桌椅,为老师搬来休息的椅子等等,这些都是学雷锋的具体表现。它难不难呢?不难。关键是你要有一颗不自私的、不狭隘的、时时刻刻准备为他人服务的心。在你为别人奉献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你也是在播下一颗一颗爱的种子,将来有一天你也可以收获爱的回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爱心里长大,爱就像是我们生命中的水和空气,不能缺少。让我们都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学习雷锋,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奉献爱心,关爱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文明和谐,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温馨、更加美好。
第三篇:轻声的用法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 duì tou (仇敌、对手,名词)——对头 duì 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熟记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及标调歌:“见到a不放过,没有Aa找o、e,i、u相遇标在后,一个韵母最好说”
没有音调。木头拼音: mù tou。
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第一声),用“ˉ”表示,如b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bá;上声(第三声),用“ˇ”表示,如bǎ;去声(第四声),用“ˋ”表示,如bà。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
汉语拼音(轻声、儿化、变调)的知识点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 duì tou (仇敌、对手,名词)——对头 duì 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熟记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及标调歌:“见到a不放过,没有Aa找o、e,i、u相遇标在后,一个韵母最好说”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 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它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
普通话中每个音节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音节和音节连续读出,声调相互影响,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调值,这种现象叫变调,变调是一种自然音变现象,对语言的表达没有影响。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读原调。上声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面变成半上,即只读上声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如:首先、祖国、广大、耳朵。
上声在上声前面,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如:手表、古典、美好、理想。
“一”、“不”变调
“一”在单念或在词句末时念原调阴平声。
“一”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一道、一次、一定、一致、一律、一晃、一动、一并、一刻、一路……
“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变为去声。如:
在阴平前:一般、一端、一经、一边……
在阳平前:一时、一群、一条、一团……
在上声前:一举、一早、一手、一体……
“一”夹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轻读。如:
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学一学……
“不”在单念或在句末时念原调去声。
“不”在去声音节前面,变为阳平。如:
不会、不但、不论、不必、不变、不是、不信、不料、不愧、不错……
“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夹在动词补语之间轻读。如:
好不好、行不行、看不清、打不开……
“啊”是表达语气、感情的基本声音,用于句首或单念时,读音是a;用于句尾时,作为助词,由于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音常常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如下: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q、o、e、e、i、ü时,读音变为ya,汉字写作“啊”或“呀”。例如:
是他啊!要注意节约啊!
真多啊!要好好学习啊!
多新的车啊!好大的雨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u(含ao、iao)时,读音变为wa,汉字写作“啊”或“哇”。例如:
在哪儿住啊?真好玩啊!大家跳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时,读音变为na,汉字写作“啊”或“哪”。例如:
怎么办啊?加油干啊!要小心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g时,读音变为nga,汉字仍写作“啊”。例如:
大家唱啊!认真听啊!往上冲啊!
前面一个音节韵母是舌尖后元音-i时,读ra,汉字仍写作“啊”。例如:
这是一件大事啊!快吃啊!
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是舌尖前元音-i时,读[za],汉字仍写作“啊”。例如:去过几次啊!他才十四啊!
盖(动词)——盖儿(名词)
个(量词)——个儿(名词)
(2)区别词义
信(信件)——信儿(消息)
末(最后)——末儿(细碎的或呈粉状的东西)
(3)表示喜爱、温婉的感情色彩
小曲儿、来玩儿、大婶儿、慢慢儿走
(4)表示细、小、轻、微的性状
小鱼儿、门缝儿、一会儿、办事儿
附:带儿化韵的双音节词语
号码儿 山坡儿 饭盒儿 水珠儿 一下儿 鲜花儿 手稿儿 知了儿 小米儿 戏词儿一块儿 饭馆儿 瓜瓤儿 手印儿 花瓶儿 冰棍儿 豆角儿 纳闷儿 围脖儿 玩儿命 中间儿 封口儿 小牛儿 有趣儿 果汁儿 树根儿 冰棍儿 板凳儿 花裙儿 拔尖儿 老头儿 蝈蝈儿 墨水儿 照片儿 起名儿 小曲儿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
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
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
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
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
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
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
例为:“地上”——dishang
“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
例如:
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
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 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
是非shìfei(纠纷) 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
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 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
练习liànxi(动词) 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
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
例如:
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
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
例:①我的书
②迅速地走了
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
例如:
①桌子、本子、孩子
②锄头、石头、来头
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
④干巴、结巴、尾巴
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
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
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
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
关于汉语拼音的轻声读法
1、凡本身就是轻声的在词语中仍然读轻声,如含有“吧啊呀啦呢哪”等、“了”、“的(地、得)”;
2、称谓是叠词的后面一个字大多读轻声,如:爷爷、爸爸、哥哥、叔叔、妹妹等;
3、凡是词尾有“子”、“个”、“头”以及“上”的大多读轻声,如:鼻子、袋子、裤 子、鞋子、桌子、毛栗子;一个、另一个;枕头、斧头、;地上、天上、手上等。
4、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因为语言习惯或语感,词语最后一个或两三个字也可能读轻声,如:月亮、萝卜、刺猬、狐狸、葫芦、玻璃、走过来、跳起来等;词语中画横线的都读轻声。 读轻声 有规律
读书、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读得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字音读不读轻声,区别可大着呢!请看:
1、我骑马去(qù)。
2、我骑马去(qu)。第1句“去”字不读轻声,表示的是“我”骑马到什么地方;第2句“去”字读轻声,表示的是“我”干什么呢?骑马。怎样读准轻声呢?
这里也有规律可循:
一、助词读轻声。如“我的”“飞快地”“高兴得”“读了”“看着”“走过来”“啊”“吗”“吧”等等,这些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词都读轻声。
二、词缀读轻声。例如“木头”“石头”“桌子”“裤子”“我们”“你们”……在这些词中,像“头”“子”“们”这些词缀(附加的构词成分)也都读轻声。
三、叠词读轻声。“爸爸”“姐姐”“想想”“轻轻”“看一看”,这些词叫重叠词,叠词中的第二个字音也都读轻声。
四、方位词读轻声。如“家里”“床下”“窗外”“桌上”,这些表示方位的词也读轻声。
五、单纯词读轻声。在我们汉语里,有些词如“玻璃”“枇杷”“萝卜”“骆驼”“胳膊”“疙瘩”等,其中两个字彼此不能拆开,一拆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些词中的后一个字也往往读轻声。
读轻声的规律还有很多,贵在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其实,读准轻声,掌握规律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细细体会。例如:
A、她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
B、爷爷的生活很简朴,穿着从不讲究。
C、《安徒生童话选》的确是一本好书。
D、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
同学们,这四个带点的字都读轻声吗?不,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它们分别读zhe、zhuó 、dí 、de。如果大家不分青红皂白,都读轻声,那可要闹笑话了。
轻声读法的几种情况
1.助词轻读:如机构助词的“的、地、得”,时态助词的“过、着、了”都要轻读。
2.方位词轻读:如“地上、灯下、屋里”的方位词。
3.趋向动词轻读:如“走过来、下去”等。
4.语气词轻读:如“呢、吗、啊、吧”等。
5.双音单纯词:如“葡萄、萝卜、石榴”后一个字轻读。
6重叠词是动词和名词:如“看看、试试、哥哥”“爸爸”后一个字轻读。
7词缀:如“子、儿、头、们、么”等,词缀轻读。
8.区别词性:如“大意”本是名词,如果“意”轻读了,就成了动词。“报告”本事名词,“告”轻读了,也变成了动词。
9.区别词义:“老子”是古代的一个人名。如果这时候把“子”读成轻声,就成了父亲的意义了。
还有些例外情况:如“豆腐、太阳”的后一个字在北京方言中也轻读,普通话也就跟着吸收进来了
二、“ABB”式词语的连读变调
原来,在语流(连读音节)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字的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也叫连读变调。而咱们老师比较熟悉的是上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还有一种连续变调,那就是ABB式形容词中“BB”两个字的变调。如“黄澄澄”还有像“红彤彤”,以及我们常说的“绿油油”“湿淋淋”等等,在语法书上都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也称为ABB重叠式形容词。这一类形容词,按连读变调的原则,其中的BB,不管本调是第几声,都可以读成第一声,这就是连读变调。但也有的由于连读起来比较顺口而标了原调,如“喜洋(yáng)洋”“白皑(ái)皑”“红艳(yàn)艳”“亮闪(shǎn)闪”等。那我们在教学时,到底应该变还是不变调呢?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用的ABB式形容词一般都收,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如果词典上查不到,就把“B”读成第一声
什么是轻声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轻声」的意思是:说话的时候有些字音很轻很短,叫做「轻声」。如普通话中的「了、着、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萝卜」的「卜」,「地方」的「方」。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被人们轻读,且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己特有的音高形式,所以听起来就显得轻短模糊
轻声的特性
一个语音是由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结合起的结果。轻声音节的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组成。音高方面,轻声音节往往失去其原有的调值,其调值变为32 或44。音长方面,听起来是很明显的,十分短促。
当前一个字的声调为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形为31。
例如; 姑姑, 婆婆, 姐姐, 弟弟
普通话里的变调
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最低,5最高),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那么阴平为高平调,调值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51。
变调----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了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一”、“不”变调,去声变调。
1.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
“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上声音节在非上声音节(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变成只降不升的低降调,丢掉了本来要上升的后半段,变成了半上声(“半上”)。
如:
(1)上声+阴平
首都 眼睛 火车 礼花 雨衣 省心 警花 捕捞 老师 主编 把关 贬低 饼干 补充 打针 产生 取消 法规 反思 感激 广播 海滨 抹杀 领先 法官 纺织 厂商 北京 表彰 启发 紧张 减轻 (2)上声+阳平
古人 祖国 补偿 乞求 可能 厂房 起床 品尝 旅行 举行 火柴 海洋 典型 导游 表达 狠毒 打球 斧头 漂白 改革 抢夺 简洁 取材 语言 赌博 搞活 考察 企图 可怜 解答 理由 反常 (3)上声+去声
本质 法律 北部 百货 小麦 讲话 美术 狡辩 稿件 保证 保护 宝贝 女士 尽量 理发 呕吐 女士 美丽 法院 跑步 野兔 鼓励 可是 采购 请假 恐吓 渴望 暖气 改变 腐败 巩固 马路 (4)上声+轻声
口气 奶奶 姥姥 嫂嫂 马虎 打扮 本钱 耳朵 底下 里面 外头 主子,影子 本事 姐姐 讲究 点心 脸面 暖和 骨头 伙计 买卖 点缀 脑袋 喜欢 老婆 老爷 老实 枕头 晚上 早晨 爽快
(如果后面的轻声音是由上声变来的,那幺前面的上声大部分变为半上,少部分变为阴平,如“打扫”、“想想”等。)
(5)“上声+上声” →“阳平+上声”
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音节调值由降升调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
保险 保养 党委 尽管 老板 本领 引导 古老
敏感 鼓舞 产品 永远 语法 口语 岛屿 保姆
远景 北海 首长 母语 小姐 懒散 水井 厂长
指拇 古典 简短 饱满 感慨 辅导 粉笔 反感 (6)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词语的组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上声的变调情况也不相同。
①第一类情况叫做“双单格”,亦称为“2+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前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密切,这样前两个上声变成“直上”,即调植,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演讲稿 跑马场 展览馆 管理组 水彩笔 蒙古语
选取法 古典舞 虎骨酒 洗脸水 往北走
②第二类情况叫做“单双格”,亦称为“1+2”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后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更密切,这样第一个上声变为“前半上”,第二个上声变为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如:
史小姐 党小组 好小伙 跑百米 纸老虎 李厂长
老保姆 小两口 冷处理 很友好 旅党委
③第三类情况叫做“单三格”,亦称作“1+1+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三个音节的意义关系都相近。这样第
一、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第在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缓减免 软懒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三个以上或者更多上声音节相连的情况,我们可视不同词语的内部组合情况而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个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归纳的变调规律来进行变调处理。例如:“岂有此理”就可划为“岂有”、“此理”两部分,分别作变调处理。
2.“
一、不”的变调
在目前的普通话改革中,“
七、八”已趋向于不变调,所以,我们只分析“一”、“不”的变调情况。
“一”的单字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它们在单念或处于词尾、句尾时读原调,如“二00一”、“统一”、“你不”、“不”等。“一”作序数表示“第一”的意义,不变调,而在其它情况下就要做变调处理。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面都要变调,都要变成阳平调值
下面的“一”全读为“yí”:
一致 一再 一定 一律 一瞬 一共 一带 一向 一色
一道 一并 一路 一趟 一样 一面 一类 一阵 一贯
一度 一概 一味 一共 一切 一半 一旦 一意 一月
一笑
下面的“不”全读作“bú”:
不是 不错 不赖 不测 不干 不妙 不看 不累 不怕
不跳 不要 不叫 不骂 不被 不去 不便 不必 不定
不论 不屑 不愧 不料 不用 不对 不断 不过 不论
不肖 不顾 不但 不利 不上 不下 不嫁
(2)“
一、不”在非去声音节(阴平、阳去、上声)前,“一”变读去声,“不”不变调,仍念去声
下面的“一”全读作“yì”:
一早 一晚 一朝 一夕 一心 一生 一齐 一同 一直
一瞥 一览 一连 一些 一般 一举 一晃 一起 一时
一群 一条 一行 一天 一批 一家 一体 一经 一瓶
一厢 一回 一身 一张 一如 一年 一曲 一发 一缕
一首
(3)“一”夹在动词中间,读人轻声;“不”夹在动词中间、形容词中间或动词补语中间时,读作轻声。如:
走一走 遛一遛 看一看 写一写 想一想 读一读
试一试 说一说 买不买 来不来 让不让 要不要
吃不吃 想不想 去不去 气不气 卖不卖 好不好
难不难 美不美 丑不丑 搞不懂 摸不清 看不见
辩不明 起不来 拿不起 输不起 上不来 下不去
走不动 吃不下
注:也有一些教材把夹在动词补语中的“不”的读音归类为次轻音。
认读以下短语和短文中“一”“不”的变调:
不露声色 不可一世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大不小
不痛不痒 不计其数 不打自招 不置可否 不即不离
不秀不朗 不毛之地 不上不下 不共戴天 不伦不类
不卑不亢 不折不扣 不屈不挠 一朝一夕 一丝不挂
一丝不苟 一五一十 一窍不通 一尘不染 一蹶不振
一文不值 一手一足 一起一落 一去不返 一字不漏
不见得 不晓得 不值钱 不像话 不自量
不等式 不要紧 不锈钢 不过意 不动产
不成器 不成文
绕口令
三个人一齐出大力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个姑娘来摘李,一个不小孩来摘栗,一个小伙儿来摘梨。三个人一齐出大力,收完李子、栗子、梨,一起提到市上去赶集。
一心一意
干什幺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埋头苦干;情绪不能一高一低,一好一坏,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3.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面的去声变调为“半去”,调值,不降到底,并且,有时会影响到后面的去声起点比第一个去声略低。若三个去声音节相连时,前面两个去声都变调为,最后的去声音节读原调。如:
笑料 立刻 电扇 大会 电话 炸药 赤道
气力 介绍 照相 教室 算术 借鉴 故事
号召 概要 跳跃 大跃进 看电视 卖设备
要药费 奥运会 大陆架 扩大会 炮舰队 录像带 4.带迭音后缀的形容词的声调
由词根附加迭音后缀构成的形容词,迭音后缀部分的实际读音,大多念阴平。如:
绿油油 红彤彤 湿漉漉 闹嚷嚷 闹哄哄
毛绒绒 慢腾腾 软绵绵 沉甸甸 灰蒙蒙
亮堂堂 文绉绉 火辣辣
声调是用来表示汉字的读音高低升降变化的。声调有“—”、“/”、“∨”、“”这四种符号,分别叫做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称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词和句子里,有的音节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又轻又短的音,就叫轻声,轻声就不用标声调了。这首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小朋友记住声调符号的形状,而且可以根据最后一个字(高、爬、拐、降、妈分别对应
一、
二、
三、
四、轻声),很快掌握各种声调发音特点哦:一声平又高,二声往上爬,三声拐一拐,四声往下降,轻声叫妈妈。(轻声就像“妈妈”中第二个“妈”的读法)
轻声:
(一)性质和作用: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例如:“天上”——tiānshang “红的”——hóngde
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例为:“紫的”——zǐde “早上”——zǎoshang
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例为:“地上”——dishang“绿的”——lǜde 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练习liànxi(动词) 练习liànxí(名词)
(二)轻声音变规律: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
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例如: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2、时态助词:着、了、过例:①跪着;②吃了;③说过
3、结构助词:的、地、得例:①我的书②迅速地走了③拿得动那个箱子
4、名词的后缀:子、头、们、巴、么例如:①桌子、本子、孩子②锄头、石头、来头③他们、我们、你们、老师们④干巴、结巴、尾巴⑤多么、什么、怎么
5、方位词或词素:里、上、下、边等例:①家里;②桌上;③地下;④那边
6、趋向动词:来、起来、去、上来、下去、过去、过来等
7、重叠式词的末一个音节。例:宝宝、公公、姥姥、叔叔、头头、奶奶、看看、试试、听听、写写、走走。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找我、请你、叫他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例为:大夫、编辑、闺女、苍蝇、柴火、打听、忘记、规矩、明白。
第四篇:补助动词的用法
1.补助动词的意义
有些动词在句子中失去原来的意思和独立性,而给前面的动词增添一定的意义,起补助作用。这类动词称为补助动词。 2.补助动词的构成和用法
动词连用形(五段动词音变)+「て」+补助动词
● この村の川げ曲がっている。
这个村庄的小河弯弯曲曲。
● 崖の上に吊り橋が架かっている。 崖上吊桥飞架。
(4)接在具有“行为”、“状态”意义的自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继续 存在。 ● 公園の一番奥には有名な平和祈念像がたっている。 公园最里边,矗立着有名的和平祈念像。
● 南向きの部屋が空いている。
朝南的房间空着。
2、【~てある】
(1)表示动作结果的存续状态,该动词为他动词,由于已经不过问是谁进行的动作,原来动作的宾语改用「が」表示。句中如果有施动者存在,使用「を」。 ● このドアは鍵がかけてある。
这个门上了锁。 ● 机の上にメモ用紙が置いてある。
桌子上放着便签纸。 ●
私はたくさんの資料を集めてある。 我收集许多资料。
1、【~ている/~ておる】「ておる」多用与文章语,位于句中时用「ており」
(1)接在具有“动作”意义的动词后,表示动作在进行或持续。(连续动词) 可以是实打实地正在进行,也可以是这个阶段反复进行。 ● 彼女は本を読んでいる。 她在读书。
●
朝から大雪が降っている。
大雪纷纷。(从某个时点开始持续) ● 最近 毎日大雨が降っている。最近每天都下大雨。 ●
私は日曜日には映画を見ている。 我每逢周日都看电影。
(2)接在具有“相对瞬间”意义的动词以后,表示已经发生的状态(瞬间动词) ● 川口さんはもう結婚している。
川口已经结婚了。
● 井上先生はこれまでに本を五冊書いている。 井上老师至今已写了五本书。 (3)接在具有“状态”意义的自动词后,表示事物的静止的客观状态
1 区别:「てある」虽然不说但是背后有施动者,用他动词;「ている」纯粹的状态
描写,用自动词。但,状态的主语为人时,只能用「ている」。 ●
あそこにたくさんの人が並んでいる。
(2)表示预先已经作好的准备。由于经常构成状语从句,所以事先已经完成的事物多用「は」。
注意:是用现在时表示过去的事情。 区别:「てある」侧重对准备完成后的状态的叙述;「ておく」侧重对准备的行为和内容的叙述。
●
その点は十分研究してある。这一点已经做了充分的考虑。 ●
よく休んであるから、大丈夫だ。
已经休息好了,没问题。
(3)表示对无意识中动作造成的消极结果的感慨。
● あの先生の顔を見ると、プスッと笑ってしまった。 一看到那个老师的脸,就扑哧的笑了。
● 感動のあもりに叫んで住まった。
过于激动,失声叫出。
3、【~ておく】
(1)预先做好某种准备动作
● 客さんが来るから、部屋を掃除しておく。
有客人来,打扫好房间。 ● 行く前に電話をかけておいた。
去之前,打个电话。
(2)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放任不进行干涉(自动词时变成使役态)。后接意志性。 ● 注意事項をよく覚えておいてください。
请牢记注意事项。 ● 電話を消さないで、朝までつけておこう。
别关灯,让它亮到早上。 (3)表示积极的体验
● 一度見ておいたほうがいい。 (4)表示故意的行为动作 ● この試合はわざと負けておいた。
注:在口语中常用「てしまう」的音变形「ちゃう/~ちまう」,过去时「てしまった」音变为
「ちゃった」或「ちまった」。
5、【~てみる】
(1)表示试试看。「てみたい」、「てみるが」表示亲身体验。 ● 電話を掛けてみよう。
打电话试试。
● 私が作った料理を食べてみてください。
请品尝我做的菜。
●
田中君にも会ってみたい。
也想亲眼看看田中君。
(2)「てみると、てみたら、てみれば」 表示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到的感觉 ● 朝になってみると、熱は下がった。
到早晨一看,烧退了。
● そう言われてみると、そんな気もします。 被你那么一说,我觉得也是那样。
4、【~てしまう】
(1)表示动作的完成
● この本を読んでしまったから、あげるよ。
这本书看完了,给你吧。 (2)表示对动作形成的结果感到遗憾
6、【~てくる】
(1)表示由远及近。
● すごく怒って、馬鹿な事を言ってしまった。
非常恼怒,因此说了不该说的话。
2 ● 言葉は生活の中から生まれてくる。
语言从生活中产生。 ● 先週、名古屋から帰ってきた。
上周从名古屋回来。 (2)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开始(一般为过去时):...起来 花が咲いてきた。
花开了。
最近少し太ってきた。
最近胖了起来。 (3)表示动作持续着:一直... 佐野先生は皆に尊敬されてきた。
佐野老师一直受人尊敬。
この伝統は5百年も続いてきたのだ。
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500多年。
比较:……てくる和……ていく。
在描写河流的走向时说:* 「この川は、北から流れてきて、東に流れていきます。」
“这条河从北边流来,向东流去。”(说话人在城市里面。)
请看插图:
「もう相当寒くなってきましたが、これからはますます寒くなっていくでしょ
う。」 “现在已经相当冷了,可是今后还会更加冷下去吧。”
7、【~ていく/~てゆく】
(1)表示由近及远
● 鳥の群れは北へ飛んでいく。
鸟群向北飞去。
● これからも日本語の勉強を続けていくつまりです。今天也打算继续学习日语。
3 (2)表示动作的消失过程
当てもらう的对方比自己地位高时,有可能使用:ていただく。 ●
「私は友達にカメラを貸してあげました。」“我借给朋友照相机。” ●
「植木に水を差してやります。」“我给花盆里的树浇水。”
●
「先生はご自分の著書を学生に紹介してくださいました。」“老师把自己的著作介
绍给学生。” ● 毎日交通事で多くの人がしんでいく。
每天许多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 世界の森林は消えていく。
世界上的森林正在逐渐消失。 (3)表示动作的逐渐演变:渐渐... ● 春は、天気がどんどん暖かくなっていく。
春天,天气渐渐暖和了。 ● 彼は病気で衰えていった。
他因为生病而变得虚弱。
●
「私は誕生日に親からプレゼントを買ってもらいました。」“我在生日时请父母买
给我了礼物。”
8、てあげる; てくれる; てもらう。
这是由授受动词做补助动词的类型。其授受方向与普通授受物资一样。它们成为补助动词后,表示相互地为对方做什么事情而不是相互给与物资。
補足説明:
1、「てやる」的特殊用法:
(1)故意行为导致对方受害。
● 殴ってやった。
……てあげる 我为别人做某一件事情,我做主语; ……てくれる 别人为我做某一件事情,别人做主语; ……てもらう 我请求别人为我做的某一件事情,我做主语。
这里还要注意:
(2)表示:做出来给谁看看
● 俺は今度の試験に必ず合格してやる。
2、面对面说话时,使用「てさしあげましょうか」
● 薬は私が病院からもらってきてさしあげましょうか。药,我从医院给您拿来吧! 当てあげる(面对面谈话时的亲密的对等的关系)的对方比自己地位高时,有可能使用:てさしあげる(生疏);对方比自己地位低,有可能使用:てやる。
当てくれる的对方比自己地位高时,有可能使用:てくださる。
3、「てもらう」的请求用法:
(1)「てもらいたい」―――「ていただきたい」、「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が」 ● この手紙をポストに入れてもらいたい。
4
第五篇:de的用法
法语介词攻略-法语主要介词及用法 de 首先,翻译句子:
1. De Paris à Marseille, tout la monde parlait de ce film. 2. 他父亲因癌症而死亡。
3. Il est honteux de mentir. 4. Aujourd’hui, le ciel est d’un bleu.
似曾相识 à du début à la fin / de plus en plus
介词 de 拥有非常丰富的词义,我们将在“亲密接触”中给以讲解。在这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介词 de 和另外两个常见介词 à 和 en 之间的配合。 介词组合 de ... à 表示一个被限制的氛围,例如:
Pendant la soirée, il restait au coin du début à la fin.晚会上,他自始至终坐在角落里。 De Paris à Marseille, tout le monde parlait de ce film.从巴黎到马赛,人人都在讨论这部电影。 介词组合 de ... en ... 则表示一个循序渐进的概念,例如: Il fume de plus en plus.他抽烟越来越厉害了。
Pour chercher son fils, elle allait de ville en ville.为了寻找儿子,她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 亲密接触 à 介词 de 的丰富词义
在法语介词中,de 是一个非常常用的一个,它的词义也非常丰富。我们通过例句来学习: 1. 介词 de 表示起点、来源的概念,即“来自...”、“从...”。
这时介词 de 所引导的可以是名词补语、形容词补语,也可以是动词的状语、表语。例如: J’ai acheté du thé de Hangzhou.我买了些杭州出产的茶叶。 Il est originaire de Shanghai.他是上海人。
Sitôt sorti de table, il alla se coucher.一离开饭桌,他就去睡觉了。 Je n’ai rien reçu de Paul.我没有收到保罗的任何东西。 Nous sommes du même sang.我们是同一血统的。
2. 介词 de 表示时间概念,即“自...开始”。 在个别用法中也可以表示时间的延续过程。 Les vacances scolaires vont de juillet à septembre.学校暑假从7月开始到 9 月未止。 Il a voyagé de nuit.他在夜间旅行。
3. 介词 de 表示归属概念,即“... 的 ...”,引导名词补语:
Est-ce que tu as vu par hasard le chien de Paul ?你是否恰好见过保罗的狗?
Ce matin j’ai visité la Maison littéraire de Balzac.今天早上我参观了巴尔扎克的文学故居。 4. 介词 de 表示方式、方法,即“用”、“以”: Il a poussé la porte du coude.他用手肘推开了门。 Elle m’a fait signe de la tête.她对我点头示意。 5. 介词 de 表示原因,即“因为”、“由...而产生的”: Paul pleure de joie.保罗高兴得流泪了。
Son père est mord d’un cancer.他父亲因癌症而死亡。
6. 介词 de 表示品质、性质,被引导的名词相当于形容词的作用: J’ai envie d’avoir une maison de campagne !我渴望拥有一座乡间别墅。 C’est un écrivain de génie.这是一位天才作家。 7. 介词表示材质,即“用...制作的”、“...质地的”: Quel beau lit de bois !多么漂亮的木床啊! J’aime bien ce tissu de laine.我挺喜欢这块毛料。 8. 介词表示分量、部分:
Nous avons besoin de trois kilos de farine.我们需要3公斤面粉。 Trois de nous sont partis à l’avance.我们中的三个已经先走了。
9. 介词 de 的语法作用。在许多表达中,介词de 并不表示具体的词义,仅仅起到一个语法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 介词de 可以引导间接及物动词的间接宾语:
Le thé chinois jouit d’une grande réputation.中国的茶叶享有盛誉。 ( jouir de ) L’enfant apprend à se servir de son couteau.孩子正在学习使用餐刀。 ( se servir de ) 介词 de 可以引导动词不定式:
Mon père me demande de partir tout de suite. 我父亲要求我立刻走。 ( demander à qqn. de faire qqch. ) Je crains de la voir.我怕见到她。 ( craindre de faire qqch. ) Il est honteux de mentir.撒谎是件羞耻的事。( de mentir 充当句子的实质主语 ) 介词 de 可以引导动词宾语的表语: On la traite de lâche.大家把他称为胆小鬼。
Le fait a été qualifié de crime.这件事被定性为犯罪。 介词 de 引出名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La philosophie est un art de penser.哲学是一门思考的艺术。 Il est content de revoir ses parents.再见到父母亲,他非常高兴。 介词 de 引导名词的同位语:
As-tu déjà visité la ville de Paris ?你是否已经游览过巴黎城了?
Je partirai pour la France au mois de septembre.我将在九月份出发去法国。 在一些特殊表达中用于强调语气:
Aujourd’hui, le ciel est d’un bleu.今天天真蓝啊! Ce petit garçon est d’un difficile.这个小男孩真是难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