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全套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全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全套
五年级下册SCRATCH全套教案解析
1 / 53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2 / 53
3 / 53
4 / 53 5 / 53
6 / 53
7 / 53
8 / 53 9 / 53
10 / 53
11 / 53
12 / 53 13 / 53
15 / 53
17 / 53
18 / 53
19 / 53
20 / 53
21 / 53 22 / 53
24 / 53 25 / 53
26 / 53
27 / 53 28 / 53
29 / 53
30 / 53 31 / 53
32 / 53
33 / 53
34 / 53
35 / 53
36 / 53
37 / 53 38 / 53
39 / 53
40 / 53 41 / 53
42 / 53
43 / 53 44 / 53
46 / 53 47 / 53
48 / 53
49 / 53 50 / 53
第二篇:全套体育备课教案集(含课后小结)下解析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体育教案 (下 教师姓名: 张店区文苑学校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教师提出练习的方法及要求要求:各自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练习,自觉参与,并注意
、教师参与学生的练习,并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充分学生参加自选活动项目
1、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 择活动项目 抢绳游戏(两人一组 1 1 2
一、教师向学生宣布素质练习
一、学生了解素质考核的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课教案
、闭好双眼,展开丰富想象、能自评互评 、师生再见 10根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文苑学校体育教案
第三篇:空间几何体教案设计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
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
2、
3、4题
第四篇:1.1 空间几何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3.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4. 标签
数学,立体几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
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课后习题 作业: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板书 略
第五篇:1.1 空间几何体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明确什么叫视图和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从课题题目的“三 视图”引入, 解释视图的含义,图解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一个方位的道理。
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的必要条件。也为后续点、线、面课程打基础。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 每一视图是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三投影面展开的规定以及三个视图之间相对位置的认识。
分析每一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什么尺寸、不能反映什么尺寸及其原因,引出任意两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关系,用“跑道”的等宽和转弯的形象比喻,讲解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归纳分析“三等关系”的口诀,强调“对正、平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
3. 教学用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4. 标签
三视图
教学过程
§2-1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本小节是学习《机械制图》入门的最重要且最基础的知识,必须在清楚地了解三视图形成过程的前提下,从而理解并初步能应用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看、画简单的三视图。。
一、
视
图
【教学目的】 明确什么叫视图和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教学重点】 从课题题目的“三
视图”引入, 解释视图的含义,图解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一个方位的道理。
【教法设计】 用教学模型引导,讲解 视 的过程和道理,并在黑板上徒手画出相应的图。
徒手板画图1,逐一添加不同形体,有意引导从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视图,再启发点明改变投射的方向其视图就不同解,从而说明为何要采用三视图。 【时间分配】 约10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说明】 本教案中的黑体字和图形为板书板图用,斜体字为讲课提示用。
视图——视,就是看的意思。将人的视线规定为平行投影线,然后正对着物体看过去,将所见物体的轮廓画出来的图形。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
图1
三视图是从三个不同方向对同一个物体进行投射的结果。能较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
二、
三视图的形成 对原教材作适当修改,按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将本大点分为3小点讲,小标题为增加的。
1.
三投影面体系
【教学目的】三投影面体系是形成三视图的的必要条件。也为后续点、线、面课程打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和各个投影面的名称及代号, 【教法设计】用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板图相结合 【时间分配】 约7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三投影面体系由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和三条投影轴(立体坐标)构成
引导学生撑开课本竖放在课桌上,建立一个简易而形象的三投影面体系。
正立投影面
简称
正
面
代号 V 三个投影面
水平投影面
简称
水平面
代号 H 侧立投影面
简称
侧
面
代号 W
V与H的交线称为OX轴
简称 X轴
它代表物体的 长度 方向
三条投影轴
W与H的交线称为OY轴
简称 Y轴
它代表物体的 宽度 方向
W与V的交线称为OZ轴
简称 Z 轴
它代表物体的 高度 方向
X、Y、Z三轴的交点 O称为原点
2.
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和名称
【教学目的】 要求掌握每一视图的名称,以及它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和最能反映物体的何方位形状。
【教学重点】 每一视图是从物体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实物,配合纸质三投影面体系上已画好的视图进行引导讲解各图的名称和来历,不作板图。从简。 【时间分配】 约8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和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
从物体的 前面向后面投射,在 V面所得的视图称 主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前面形状
从物体的 上面向下面投射,在 H面所得的视图称 俯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上面形状
从物体的 左面向右面投射,在 W面所得的视图称 左视图—能反映物体的左面形状
3.
三视图的展开及其位置
【教学目的】 由三视图规定的展开形式引导出三视图固定位置的道理,对三视图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三投影面展开的规定以及三个视图之间相对位置的认识。 【教法设计】
1、主要以纸质三投影面体系模型进行直观的、逐一地展开,展开的结果也自然地展现了三视图位置的来历。该模型最能讲透这个内容的实质。
2、三视图展开之后,将该组合体的三视图按对应关系徒手板画到黑板约中间的位置上(图2),以说明展开的实际意义,也为下一个分析内容提供板图。 【时间分配】 约5分钟
【教具】
自制纸质可展开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
为了看、画图的方便,必须将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摊平到同一个平面上 三视图的展开
以V面为基准,沿 Y轴剪开,然后 H面绕X轴向下转90°
W面绕Z轴向右转90° 三视图的位置
主视图在图纸的左上角
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 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
三、
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
(三等关系)
【教学目的】 此为本课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理解并初步掌握三视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内在联系,即“尺寸三等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每一视图能反映物体的什么尺寸、不能反映什么尺寸及其原因,引出任意两图之间的尺寸等量关系,用“跑道”的等宽和转弯的形象比喻,讲解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归纳分析“三等关系”的口诀,强调“对正、平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左俯两图间的宽度尺寸方向和等量关系
【教法设计】
1、先徒手添画出组合体的轴测图(图3),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开始引导学生如何看懂轴测图与三视图的联系,为今后的学习和作业打基础。
2、讲解过程采取模型、轴测图和三视图三结合的感性和理性的分析,设计板书中的圈圈(见下页教案),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强调用跑道的比喻化解宽相等的难点。
4、示范演示用一副三角板配合推画、掌握长对正和高平齐的关系,然后再用圆规专门负责量取宽度尺寸的图线,用绘图工具的明确分工,辅助掌握和理解三等关系。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教具】
教案所示的组合体教学模型
任何物体均有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该关系是用于分析每一视图如何反映物体的这些尺寸。
图2
图3
分析的前提必须先规定物体的长、宽、高尺寸方向。强调正对主视图(V面)的水平方向为物体的长度方向,然而,其宽度和高度方向就自然地确定下来了。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
高 尺寸;
不反映 宽 尺寸。(原因:宽方向与主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
宽 尺寸;
不反映 高 尺寸。(原因:高方向与俯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
宽 尺寸;
不反映 长 尺寸。(原因:长方向与左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配合图2进行分析引导,该图的使用过程连线在此教案中从略 由此可见:
1、每一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的尺寸。 故视图是平面图形,没有立体感,是学习机械制图困难所在。
2、每两个视图反映的相同方向尺寸,具有尺寸等量的内在联系。
从宏观到局部均存在这种联系。
1、在对齐的前提下,自然就有等量关系。
2、对正、平齐就是不可以将两图错位
含义:
归纳为口诀 主视、俯视
长对正
主视、左视
高平齐
左视、俯视
宽相等
【难点】
在宽相等的关系上,因为这两图的宽度方向未能对正,而相差了90°。板图讲解用两段弧将左、俯两图连接,形象比喻为跑道。帮助理解和记忆宽相等关系,特别是两图之间的宽方向的转向。
四、
三视图与物体位置的对应关系
(方位关系)
【教学目的】 此为三视图的第二个投影规律,要求理解并初步掌握每一视图所能反映物体的什么方位和不能反映什么方位,故该关系也称“方位关系”。 【教学重点】分析每一视图所能反映物体的什么方位和不能反映什么方位。 【教学难点】左、俯两图间的前后方位的判定。
【教法设计】
1、利用图2和图3进行启发、引导式地讲解。
2、联系和借用三等关系,讲解方位关系。
3、增加口诀“里后外前”帮助学生判别左、俯两图的前后方位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任何物体均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方位关系是用于分析每一视图如何反映物体的这些方位。
分析的前提必须先规定物体的前面方位。强调正对主视图(V面)的当面为物体的前面方位,然而,其他方位就自然地确定下来了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上下 方位; 不反映 前后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主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前后 方位; 不反映 上下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俯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前后 方位; 不反映 左右 方位(原因:该方位与左视的投射方向重合)
利用配合图2进行分析引导,该图的使用过程连线在此教案中从略 【难点】
在判别左、俯两图的前后方位
用 “里后外前” 口诀帮助判别前后关系。
【解释】 以主视图为基准,在左、俯两图中,靠近主视的一边为里,即物体的后边结构;
远离主视的一边为外,即物体的前边结构。
小结: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有两个,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看、画图过程缺一不可。
2、主俯和主左视图的对应关系比较直观,易于理解掌握,而难点在于左俯两图的宽相等和前后方位的理解和判断。
【举例】 目的在于对有关三视图两个投影规律的实际运用,验证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时间分配】 约15分钟
例: 根据给出的简单形体轴测图,画出三视图。(边画边分析其结构,过程从略)
题目设计为形体的结构特点基本对称,唯有圆孔不对称。目的在于体现方位关系的运用。板图过程有意将孔的宽方向尺寸和前后方位画错,让学生纠错,以达到总结消化目的。
图4
五、
物体表面上面和线的基本投影特性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主要是研究物体表面的几何要素与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投影结果和特性。
【教学目的】 理解物体的面、线与投影面的三种相对位置,其投影结果如何,属何性质。
【教学重点】 在于倾斜状态的分析和投影结果。
【教法设计】 采用实物模型和图2中的三视图进行对正分析。 【时间分配】 约10分钟 【教具】
组合体教学模型
相对位置:一般分为三种状况: 平行
垂直
倾斜。
1.
平面的基本投影特性
平行于投影面——投影为反映 实形 的 封闭线框——其特性称为
真实性 垂直于投影面——投影 积聚 为一直线段——其特性称为
积聚性
倾斜于投影面——投影为有 类似性 的 不反映实形 的封闭线框——称为 类似性
2.直线的基本投影特性
平行于投影面——投影为反映 实长 的 直线段——其特性称为
真实性 垂直于投影面——投影 积聚 为一个 点——其特性称为
积聚性 倾斜于投影面——投影为 缩短的不反映实长 的 直线段——称为 收缩性
小结: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有三个,即真实性、积聚性、类似性(收缩性)
【布置作业】习题集P
13、14两页共4大题。课后独立完成。[P13-2-(2)给出轴测图]
作业不很多,难度不算大,切合本次课的内容范围,基本可以独立完成。
【时间分配】
约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