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通用)

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通用)

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宜宾县隆兴乡

初级中学校“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一、“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界定

1.“1234”解读:

“1”——“一个追求”,建设理想的高效课堂;

“2”——“二个课堂目标”,一堂完整的课要完成两个基本目标: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

“3”——“三段”,把一堂完整的循环大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来落实;

“4”——“四个步骤”,把课中这一环节具体分为:引入再突目标、互学、展示、检测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2.理想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

3.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成独立个性和独到见解的场所;是师生传递人类关爱,提升品德的圣殿;是师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应该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才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4.“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是在近三年教学实践中总结丰富和完善的课堂改革模式,以期望通过“三段、四个步骤”的方式,完成每节课的两个基本目标,最终达到理想课堂,即效率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效益的最优化,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率低,扼杀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出的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解放老师,解放学生的目的。

二、研究取得成效

1.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对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运用“1234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有效的在教学实践中落实。

2.形成了三种课型的操作成果

2.1.新授课的基本程序:“三步、四段”

“三步,把一堂完整的循环大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

“课前”: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状况和教材研读基础上的备课,并编写导学案;学生:预习,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提示目标,自主学习。

“课中”:四段,一段:引入重申目标;二段:对学、群学,通过师徒结对帮扶对学、小组群学等方式的解决预习困惑,并形成小组亟待解决问题;三段: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表现出团队精神,各组之间即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老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要调动、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都体验、个个有收获,并要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竞争的环境;四段:当堂检测与小结深化,检测:一般六分钟左右的时间,归纳小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疏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

“课后” :教师: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并形成对导学案的第四次生成。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理解不透彻的、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同学帮助、小组合作、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做好总结、积累、纠错工作。

2.2.复习课的基本程序:

课前:收集信息,确定目标

课中四段:

一段:自主复习,回顾梳理,学生自主复习的教材、文本资料和导学案预设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有所思考,初步归纳,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同时注明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批注在教材或导学案上。

二段:互助研讨,形成框架,学生在小组内结对学习和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把自己归纳的知识体系或总结的要点、框架,在小组中讨论,互相查漏补缺,完善归纳。

三段:展示交流,内化提升选取小组内的同类组员在全班展示,归纳的知识点,若有困难,其他学生再作补充,最后教师在学生对知识网络建构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内涵的深化理解,把知识转化为应用,拓宽延伸,使学习成果进一步得到深化提升。

四段:反馈矫正,概括归纳鉴于复习课重点是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所以通常以达标测评方式为主,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换批阅,统计出出错的题目,集中从读题、审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错因分析等方面进行剖析,使问题再次进行辨析、拓展、提升.课后:根据整个复习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和问题解决,做好教学反思总结。

2.3.讲评课的基本程序:

课前:收集信息,确定目标 必须首先做好对试卷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哪些出错率较高,哪些出错率较低,进行统计分析,查明原因,归类集中,以便在讲评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据此,确定目标。

课中四段:

一段:自主矫正教师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各分数段的人数、各题的出错人数和主要的错点。展示优秀的试卷和卷面不清的试卷。学生根据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自我定位,通过各题的出错人数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找出错误,分析出错因,这样对于一般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自主矫正能完成。同时,自己不能娇正的题目做好记载为下一段小组合作矫正做好准备。

二段:小组矫正在自主矫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如小组内无法解决也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集体矫正。意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段:教师矫正 这是讲评课的关键之所在。主要讲前面三段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的题目。讲清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

四段:巩固提高: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训练后展示答案,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并当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课后:教师要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方法、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心编制二次过关试题,让学生再通过做相关试题落实知识提升能力。要求学生总结反思考试和讲评,进一步整理书卷。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探析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乔梅生(225800)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新课程的理念,对化学理想课堂模式做出了四点探析: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一.前言

新课程观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堂模式应该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抗争与妥协、合作与竞争,让学生走向自主规划、自主探究、自主矫正、自主提升。

传统的优秀化学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也都是老师连贯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投放的时间,精力较多,而教学质量和效率却得不到很大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确定小组数,每组在6-8人最好,避免小组过大。在确定小组组员时,有成绩很好的,有成绩较差的,还有成绩中等的。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热心服务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同时每学科要有成绩比较突出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代表,以便为本小组的学习出力、献策。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总之,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 2.借力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是按课时进行编写的,即一课一案,分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用什么

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学与检测,由学习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就能完成;交流与讨论,列一些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提,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多太碎,且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应用与拓展,上课作为例题使用,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拓展已形成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质疑与反思,由学生在课前和课上提出疑难问题,等待课上和课后讨论解决或向老师求助解决。最后一个版块是巩固与补漏,作为当堂检测作业,学什么,测什么,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几个版块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

1、【学生实验】 实验一: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Cl2溶液;实验二: 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OH)2溶液;实验三: 向1mL Na2CO3溶液中加入1mL稀盐酸;实验四:向1mL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 ⑴ 叙述四个反应的现象,并判断其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⑵实验

一、二的反应物不同,但为何会产生相同的现象?⑶若从反应前后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增减分析,实验一~四有什么共同点?问题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b、氯气与水的反应;问题

3、 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2) 醋酸钠溶液和盐酸(3)醋酸溶液与氨水(4)澄清石灰水与硝酸(5) 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6)氯气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问题

4、下列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1)石灰乳(2)MnO2(3)CO2(4)Na2O(5)浓盐酸(6)NaHSO4 ;问题

5、已知H++OH== H2O,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物质

—间的化学反应,试写出尽可能多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试说出该离子反应能代表哪一种类型的反应?

(2)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的批阅分两次完成,一次放在课前,主要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大组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只需展示学生理解不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内容。总之,花时间,花力气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知识的落实的能力的培养。一次放在课后,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掌握情况。 3.借力于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理想课堂中的重头戏,更是理想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切学生展示成为可能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参与课堂展示的对象总是班级里那些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发言。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再因题问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回答问题后,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批评,反而大力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让他们

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促使其积极上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声音大了,话也敢说了。

(2)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课堂上教师应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即将展示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做精彩展示。展示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也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让学生展示。课堂展示不应该是学生合作过程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力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思而后行,逐步做到一语中的。其中既应该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主持人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展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如可说、可写、可读、可演)。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收获,都可以展现出来,以达到全班共享。总之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4.借力于教师点拨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用了这样几句话作为点拨: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当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反应就能进行

3、通常能拆的物质有:难溶或难电离物质;通常不能拆的物质有:易溶且易电离;4:离子反应能代表一种类型的反应。

三.结束语

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造;课堂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魅力的课堂,需要学生去开发;课堂的变革,需要师生共同去推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出来的,一定是学生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终身受益的。

第三篇:中国古典园林理想景观模式与生态智慧

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的囿圃开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历史,探索和创造了蓬莱、昆仑和壶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等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境域。这些理想景观模式,具体为出绕水围、面水背山和闭合式四面围廊的建筑结构等样式,其基本原型是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集中体现了中华先人的生态智慧,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和精神资源。

一、山绕水围的神仙佛道模式

先民们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产生了山岳灵石祟拜与昆仑神话,以为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是居于世界之中的昆仑山,昆仑山上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山海经•海内西经》)。神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水井,并有守门神保护。山上有“平圃”、“县圃”、“悬圃”、“疏圃”、“元圃”、“玄圃”等仙境,圃中有池。山水环绕的昆仑山模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中仙境神域景观模式之一。

先民出于灵水祟拜,产生出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旷可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圃,那里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又有食之可以令人长生不死之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

秦始皇、汉武帝首先运用蓬莱神话系统提供的仙海神山景观所创作的宫苑造型,成为后世帝王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秦汉典范”,士大夫们也竞相仿效。

佛教须弥山模式,须弥山即妙高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本义是位于世界中心的金轮之上。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布洲,洲外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而九山八海之中心是须弥山。

以上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有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

费尔巴哈讲到过“一种精神的水疗法”,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看到明净的水,心里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第542—543页)而植物茂密的青山,引来飞禽走兽,带来

鸟语花香。春山淡冶如笑,宜游;夏山青翠欲滴,宜观;秋山明净如妆,宜登;冬出惨淡如睡,宜居,足可“和于明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绿色植物具有调节改善小环境的气候、保持水土、滞留、吸附、过滤灰尘以净化空气、杀菌、吸毒吸收噪音等作用,对人类有医疗保健功能。以盛夏植物的降温作用为例,绿化植物庞大的根系象抽水机一样,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通过枝叶蒸腾到空气中去。一般一株中等大小的榆树,一天至少可蒸腾100升水。(冯采芹编《绿化环境效应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如果一株树木每天能蒸腾88加仑(1加仑等于45460升)水,即可产生l亿焦耳的热量消耗,它抵得上五台一般室内空调机每天运转20小时。(同上第172页)又能产生被喻为“空气维生素”或“空气长寿素”的空气离子。

承德山庄是“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在《松鹤清樾诗序》中写到:“进榛子峪,香草遍地,异花缀崖。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登蓬瀛,临昆圃,神怡心旷。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乾隆诗曰:“寿比青松愿,千龄叶不凋。铜龙鹤发健,喜动四时调。”

二、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被西方科学家称为“东方文化生态”。风水说源于中华先民早期对环境的自然反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尹弘基教授提出风水起源于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半窑洞的选址与布局,距今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风水例证。(丁一等《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第6页)可见,古人环境吉凶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经验积累,中国原始人选择的适合自己居住的满意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理想环境的基本原型。《周礼•地官司徒》“以相民宅”的目的是“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NextPage]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

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

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中国神话中将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道教中的“壶”,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壶天”这种仙境

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里面应有尽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纟见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形象体现。大如承德山庄,小如三四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园,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姓和私秘性,这是中国宅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主人在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感的美感。“松栋焕云霞,瑞图丽景;蓬壶开日月,仁境长年。”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NextPage]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甚至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恃人力”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自然界已经和正在通过对生态破坏的严厉惩罚和生态科学,又一次向人类理性启示了空前深刻的生存智慧。

第四篇:21请简要描述你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

22.你认为你接受什么样的教学,请你做出简单的描述。

23.你对于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怎么看?它对于你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呢?

24.现在你对于未来有什么规划呢?

第五篇:5P模式下初中英语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总结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校课题组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大量听说课竞赛,写说课稿竞赛,评课稿竞赛,案例竞赛等来积累经验,只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课题组成员为期一年的创新研究,积极探索,5P课堂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在5P教学模式前,我们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五步教学法”即: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下已创造了许多辉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了―――5P教学法。这是刘道义,张献臣等外语教育专家,根据新课标理念,在“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5P的教学新模式,即: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progress评价。

5P教学模式继承了5步教学法中的部分精华,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因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变化。现在的学生与五年前的学生不再一样。很多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那么好教了,他们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文静,听话,他们坐不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而5P教学模式在此方面要优于五步教学法,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掺入了竞争,合作的元素在课堂里,增添了课堂的活力,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运用和评价的恰当运用能让学生

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具体语境中,且能给留够的时间来体会与运用本节所,真正做到堂堂清。这种顺应时代变迁,掺进竞争与合作元素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必将更具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课题组成员将探索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初中有效课堂的策略。课题组成员分组对5P整个单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现以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第一部分听说课为例,就5P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以介绍:

一、Preparation准备:一如五步教学法中的复习,将学生的心思拽回到学习中。这个步骤既要引导学习复习前面的目标语言,又要能对新下来的话题起到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但preparation(准备)这一步,要设计得简短,一目了然,有吸引力,能吸住学生眼球,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是名词性物主代词。因为学生在运用当中,最易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弄混淆。那在复习准备时,必须先将第二单元学习过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进行复习。然后才能导入第三单元的重点:名词性物主代词。

通过实物演示,复习准备:T: Is this your ruler?S: No, it isn’t.借用一男孩的尺子,并指着他问:Is this his ruler?就这样,换一学生再问,直到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及用法都回忆起来。问完过后,得再来一总结:my, your, his, her, its, our, their这些词叫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它们的后面要加名词。这样复习过后,能起到

两个好处:第一,学生再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时,学生就会正确地感知它们各自的用法,而不会一团糟了。第二,学生的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对接下来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Presentation呈现,感知 设置合适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正确感知语言,习得语言。

我们还以新教材七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为例。刚才已带领学生复习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准备。那接下来就要继续用实物,把学生引向名词性物主代词。借用一个男孩的尺子,然后指着他问:Is this his ruler? = Is this ruler his?Tell students they have the same meaning. When students answer: Yes, it is. Help them answer like this: Yes, it is his. 学生会在his后加上ruler,先肯定他们的答案,然后告诉他们,还可以说Yes, it is his,因为his等于his ruler。然后换个学生,对这个代词进行练习。等到这个代词学会了,再换hers,mine, yours.由于是进行实物,现场演示,所以学生学得很开心。一轮过后,再进行综合训练,把这些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都揉到一起,再进行练习,直到大部分会了为止。

三、Practice操练,体验:学生在上一步的presentation中,正确领会了新知,等到他们在老师在不断变换人称后,错误越来越少时,这时,教师就应放手来让学生去实战演习了!让他们模访老师,创设真实语境,在小组合作中去完成操练,体验。因为在学习小组中,都有“小老师”,他们学习新知快,接受能力强,他们在小组中充当着主持人,老师的角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学慢生。在

这种组内合作中,获得了双赢----优生更优,学慢生也有机会去动口说,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Production运用、生成。这个部分的学习就转到书本上。让学生把刚才现场直播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整合。这就要通过书本上的设计来完成书面作业,也是从口语到笔头的转变。

五、Progress巩固、提高通过小结或精当的练习设计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让老师当堂反馈到信息:学生学得怎么样,下一步该怎么处理知识缺陷。以第三单元为例,我们的习题是这样的:

1 这块像皮是你的吗?不是我的,它是他的。

2 那只钢笔是他的吗?不是他的,它是她的。

3 这些书是她的吗?不是她的,它们是我的。

有了这个精当的练习,就能促使学生从开头的学习都要处处留心,样样用心,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老师的这份堂堂清作业。不然,学生只是唱歌式的不求结果的热闹,活跃,效果可就差远了。试验后,你会发现,原来,注意,用心学习的结果真的很令人吃惊!其实,学习,也很简单快乐----只要过程中,我们师生都用心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