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大全)

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大全)

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篇: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寒假在移动的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的。

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在中国移动的实践报告

寒假在移动的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的社会实践时候我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在我刚上大专的是时候,我就计划着合适到社会上实习呢,不过这个愿望不会等太久,很快就快实现了,我已经比不急待了。

我已经做好的心理准备了,那就是实习的时候一定是很累的,要吃很多在学校吃不到的苦,[莲山~课件 ]但是我既然能从高中那样艰苦的学习中杀出重围,考上理想的学校,那在实习中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结束我的实习生活的时候,不是因为我怕苦怕累,而是盼着见我的朋友,见我的同学,盼着向他们述说我那刻骨铭心的实习经历,而今天我终于可以一个人静静的坐下来诉说我的那些酸甜苦辣的经历了。

寒风刺骨,而中国移动沟通100依然是那么温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激起了我要在寒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是否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与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对自己不足做出正确的更改!

那天终于来了,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姐为我介绍的,我来到了“市东沟通100服务厅”从此我的实习工作就拉开了序幕。姐为我介绍了移动的其他工作人员后就带我讲解了部分注意事项以及机器的基本操作就离开了,我也开始对服务厅的工作流程进行思考以及提出质疑!第一天转眼间就过去了,薛经理最后留给我的一句话“生,明天你上B班(12点到六点)”当一般人听了都会很高兴,而我却闷闷不乐,因为我知道B班就意昧着老板看不起你......唉!

第二天,我带有一丝冷淡的面孔开始工作,看着来往的顾客,自己却帮不了,心里很难受,其实我不能怪薛经理的安排,的确是我的工作能力太差,帮不了大家,而且给大家带来了不小麻烦——有客户问我业务的办理与开通,我却像个哑巴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们。只能用可怜的目光寻找帮手.....(我很害怕,害怕被其他同事话我帮倒忙)不过,这次我的想法是错的。薛经理下班对我讲:路是你选的,不要被别人影响了。比你更崎岖的路我也走过。我的身体突然很暖,很暖,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就从寒风中走去。

三、四....七、八天,我已经基本掌握移动的工作要领!正遇上新年的到来,部分的员工都休息了,我也要负责公司的一些必要工作——每天的存货统计!刚开始时,碧碧教会我,如何对数据,以及整理存货表等等。天真的我过于自信,以为这么简单的工作一定没问题。但我错了,自信的我为公司、同事带来不小麻烦(数据统计错误,耽误了大家的下班时间)。薛:错了才知道....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的,离我的实习结束还有四天!我有点依依不舍。但最后的四天都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帮一位全球通客户办理预存话费送话费,却用了列一种存钱方式。客户当着很多人说我服务差,我很后悔不问清楚。很快经理就知道了,帮我把客户的业务处理完,对我说:不要在意!

要离开了,我很不舍得你们。虽然是短短的14天,但你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好想同你们说句:多谢!

2011年1月25号到2月6号的社会实践告一段落。我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不能用简单的几个数字能体现出来。总之,我有成长了!

第二篇:暑期在移动公司的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暑假我在黄平移动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实习期间我努力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处。

经过几轮面试,我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到黄平移动工作,刚开始进去的时候我对工作流程一点也不懂,那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后来跟着那些哥哥姐姐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工作是用电脑来操作,以前上网就只知道玩游戏,现在发现自己对电脑一窍不通,连一些基本操作都不会,也不知道电脑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所有的手机号码都可以在电脑上查到,而且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和业务开通情况都非常清楚的可以知道,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我很庆幸自己暑假能在黄平移动度过。

这个短暂而开心的一个多月,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过度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避免我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

这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高中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 ,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经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和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底理解的,所以基础的实务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目前就业形势下所反映的拥有实践的工作经验的竞争力要远远大于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中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用我们的实际动手操作再真正理解和学习我们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和实习的真正目的。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是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更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也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杨森

xx年7月22日

第三篇:在移动的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到了,以前自己总是呆在家里或是和朋友亲人出去旅行,今年的暑假我报名来到了移动公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顺利地通过面试并简单地培训后,我们于7月26日正式上岗实践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人们推广3g新业务,并介绍销售g3手机,同时发展当地的企业建站和旺铺通用户。

我们兴县团队由四个成员组成,人数比较少,但我们经过合理的部署后,开始了我们的宣传和实践工作。我们每天在广场人多的地方搭建宣传展棚,发送宣传资料,介绍销售g3手机,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刚开始的两个礼拜就提前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后来,我们又去了各个移动营业厅,帮助公司的员工推广宽带以及新业务。收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很多好评。

在实习期间,移动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在服务行为规范、为人处世、协作沟通等方面一直对我影响深刻。具体的关注包括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甚至细致到行走、坐姿、眼神、语速、用词等等,直到实习接近尾声,我才发觉这些日子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

一个月的实践时间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实践的各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及感想,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对我们成长经历的影响。这次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实践人:刘文娟

XX年8月19日

第四篇: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蒋效愚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第1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其间,奥林匹克运动由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古希腊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民族感情的作用,成为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1894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先生主持召开了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国际奥委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现代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够成为影响广泛的国际运动,与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与灵魂,是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结合点。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以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格言、口号、徽记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在历届奥运会的实践活动中,并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运动宗旨。在人类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将自己的目标与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体育运动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使自身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奥林匹克运动主张“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倡导通过体育运动使人“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的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还提倡弘扬体育运动道德,鼓励并支持大众体育,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些倡导及实践,符合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倡导平等和尊重、友谊和团结的价值取向。4年一届的奥运会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差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团结的载体。国际奥委会205个成员组成了比联合国更为壮观的国际大家庭,聚集在象征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五环旗下,共同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倡导对人的尊重,反对种族、宗教、性别以及任何意识形态的歧视。国际奥委会率先举起了反对某些国家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大旗。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层在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立场鲜明、态度积极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反对种族歧视委员会等,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反对民族压迫、种族歧视的正义事业。奥林匹克运动还强调体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保证妇女能平等参与。在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正式承认女子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权利。国际奥委会还致力于在各种国家的和国际的体育管理机构中为妇女创造平等工作机会。自1996年起,国际奥委会组织召开了3次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对提倡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奥林匹克运动还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给予特别关怀。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正式规定承办国奥运会组委会要同时承担残奥会的组织举办任务。

第三,主张不断进取、公平竞争以及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的有机统一。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在竞争中,通过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奥林匹克最

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的就是这种竞争精神,而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同时,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为优胜者升国旗、奏国歌等,增强人们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而通过在奥运会上向人们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各国家运动员出类拔萃的身体能力和精神风貌,通过在闭幕式上所有运动员牵手而行、亲如手足的场面,又使人们感到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引导教育人们尊敬其他国家和民族,从而培养人们关爱世界的博大情怀。长期以来,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有机统一的奥林匹克人文精神,一直激励着各国运动员及民众为祖国争光,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第四,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之一是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奥林匹克宪章》指出,“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在现代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中,奥林匹克运动曾多次超越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矛盾,为发展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第16届和17届奥运会分别解决了东、西德国歌和会旗问题;第18届东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发出了和平、友谊、消灭战争的呼吁。国际奥委会还提出在奥运会期间实行休战。2007年10月,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这是联大连续八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另外,国际奥委会、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等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中的成员,积极为战乱、受灾地区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支持和物质援助。这些努力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的目标相一致,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使它在开展一切相关活动中始终把人文关怀置于首位。比如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奥运村的首次修建结束了运动员在赛场附近旅馆住宿的历史;同时,规定运动员按名次登上相应高低的台阶,一反过去授奖人站在台上而获奖运动员反而在台下的做法。再比如,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首次将奥运村设为住宅区和国际区两个部分,分别为各国各地区代表团的驻地和活动娱乐场所,两个区域设施齐全,并设有宗教中心,为运动员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方便。近些年来,为更加深入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国际奥委会对每一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并通过与承办城市签署《主办城市合同》等文件,在组织竞赛、场馆设施、生态环境、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确保为运动员和所有奥运参与者提供优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比如,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运会开幕式前两星期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林匹克村”。另外,在餐饮、医疗、交通等各方面,也都有严格要求。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起源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包含着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反映了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契合点。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来到中国。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殷切希望。在7年多的奥运筹办实践中,我们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使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13亿中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弘扬,不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力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凝聚了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文奥运”的理念显示出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举办奥运会得到了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出人文奥运所具有的全民参与特点。早在申办奥运时,我国就曾创下了96%这一奥运史上最高的民众支持率。筹办以来,广大群众对奥运的支持热情持续高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是由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近10亿元建设的。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服务

工作的志愿者达到113万人。火炬接力传递活动把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民心因奥运而凝聚,精神为奥运而振奋。由此形成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展示和提升了国家及民族形象。高度重视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加深与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内涵。筹办奥运以来,我们以文化为载体,先后发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主题口号等主要标志。这些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奥林匹克传统的巧妙结合。特别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火炬传递,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的奥运会开幕式,更是集中体现了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价值观,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树立了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筹办工作中,我们坚持人民参与奥运、奥运造福人民的原则。筹办以来,北京在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使千百万居民直接受益。在场馆的布局和功能上,我们既满足奥运会竞赛的要求,也考虑赛后群众开展娱乐健身活动的需要。在城市规划方面,结合举办奥运会实际需要而重新修订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髓。从2003年1月起实施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提倡“人文奥运”理念,就是要更为广泛地普及奥运知识,传播奥运精神。筹办以来,我们始终把开展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北京奥组委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在全国40万所中小学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目前,在全国设立的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北京市210所中小学开展的“同心结”国际交流活动,以及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

——提高了北京奥运会及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为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奥运会组织工作人文内核的重要方面。我们提出了“遵守惯例、标准统

一、尊重个性、注重细节”的服务原则,并通过举办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全会、国际体育大会等各种国际会议的机会,深入了解各国奥运会参与者的需求,细化服务内容,调整和完善服务方案。现在,无论是在安全祥和氛围的营造,“善待媒体”方针的落实,还是在奥运竞赛、住宿、交通、餐饮、医疗等方面,我们为运动员和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的高效、便捷、优质服务,正随着奥运赛事的进行而不断体现出来。广大志愿者的微笑,市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更是把北京奥运会以及中国人民的人文风采展现在各国宾客面前。

目前,北京奥运会各项赛事正在紧张、激烈、有序地进行着。在这世界瞩目中国和北京的时刻,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为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目标,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

第五篇:马克思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部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从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走进了大学课堂,使正在实施的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工作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该教材进入课堂以后,

师生们反映很好,认为这是一部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好教材。笔者读了这部教材,觉得它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切实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的总结。《概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每一个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理论创新、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论述,突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对待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涉及中央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内容、重要政策措施、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重要理论观点的评价和表述,《概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党的重要文献为依据,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实事求是,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

第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涵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诸多基本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历史跨度也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来由“九八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承担,现在合并为一门新的课程。新编的《概论》不是原来两本教材的简单汇总,而是在原来教材基本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汲取党的十六大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通过有机整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而且重点突出,在内容和体例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概论》全书分为十五章:第一章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并分别阐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新成果,脉络清晰,简洁明了;第二章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重要特征;第

三、四章分别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第五至十五章,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毛泽东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科学界定和系统阐发、后来中央领导集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归纳成十一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和分析,每一章都融汇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相关问题的思想精华和精辟论断。这样的逻辑结构,既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又能鲜明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我们党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应时代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不同于一般知识性读物,它融科学体系和价值体系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了突出教材的理论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概论》编写者经过反复斟酌,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上,集中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上,集中到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发展创新上,而且在阐述各项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时,密切联系现实,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用真理的逻辑去征服人,用客观的事实去说服人。例如:关于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等问题,《概论》将侧重点放在“为什么”上,通过理论的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对照,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总结,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辨重大的政治是非和理论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理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第四,阐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根据新的形势,研究新的情况和问题,总结新的经验,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还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这些新的理论概括和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对此,《概论》或列专章,或列专节,或在有关章节中,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概论》这部凝聚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智慧的精品教材,不仅适合于大学生使用,而且对于广大干部、青年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也是很有益处的。今后,该书将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汲取新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各方面的意见,在再版中精益求精。 (作者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