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全)

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全)

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第一篇: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一、 成立了方盛生产力促进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和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企业的。

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第一篇:科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一、 成立了方盛生产力促进中心。

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和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企业的设备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家转变经营理念,推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 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镇领导与区科委领导积极帮助企业增加创新渠道,现我镇已经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该院已经意向同意和我镇展开多方面合作,包括让我镇作为该学院的实习基地、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和技术、提供设计家具新产品等。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引进专业设计公司,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我镇产业区内重点发展沙发家具企业的特色,引进专业的设计公司,帮助企业挖掘出科技创新点,设计研发沙发图片、样板,减少企业独自聘用设计人员的费用,增强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四、 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等项目。

我镇在推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政策形势宣讲员、企业发展服务员的作用。向企业讲解专利申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政策,帮助企业整理相关材料,指导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同时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小巨人等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二篇:关于推动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度暴露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短板,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依靠低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外销模式遭遇了重创。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重重障碍,也使中国的产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中国必须要改变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保障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一、当前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就增长速度来说,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则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就就业比重来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

二、

三、一型基础上,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到2012年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7%;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4.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5.1%。这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在发达国家,GDP构成情况一般如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还很大。

随着近年来,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崛起、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下,义乌传统产业整体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义乌经济再发展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以贸易集群和专业市场为特色的义乌经济发展迅速, 2012年的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已突破一万美元。商贸业是义乌经济的主体,而传统产业又占相当高的比重。当前,义乌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其中,饰品、玩具、纺织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全国前列。

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主要依靠传统的小商品手工制造业为载体发展而成,这个庞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促进了义乌粗放型传统产品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义乌工业企业热衷于引进先进设备来加工服装、袜子、内衣、拉链、塑料制品、玩具、小电器、小五金或饰品等日用轻工产品。

义乌发展模式为全国集贸市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社会资源逐步紧缺,依靠廉价人力资源的优势将逐步消失,土地资源紧缺,原材料大幅度涨价,耗能物品涨价和交通运输费用提高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再发展。

1、国内外发展环境迫使义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当前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国际竞争的影响也蔓延至国内市场,这迫使义乌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具体而言,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日益深化,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并且低碳经济将加快发展,这对义乌对外贸易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直接影响了义乌对外贸易的进程。以出口为主的义乌企业也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国际市场的压力从客观上要求义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

场需求萎缩,也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出现变化。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可能会加速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将普遍实现小康,更多的居民群体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过渡。以服装消费为例,居民消费总体上将从满足生活需要向重视服装质量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随着消费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化,一般品牌服装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中高档品牌服装比重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生产成本却大幅度上升。如义乌纺织产业的综合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都出现上升趋势。

2、经济发展阶段表明义乌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发展模式开始从依赖要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管理转变;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也开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义乌人均GDP已达到一万美元,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从经济基础来看,义乌长期高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在大量廉价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通过商品形式出口到国外的同时,却留下了更多的污染,这严重制约了义乌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义乌现实的经济基础来看,义乌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3、义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传统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推进城市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义乌传统产业在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技术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

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导致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制造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大幅度弱化。以义乌纺织产业为例:企业结构方面,以中小型非国有企业为主,上市的大型企业很少;以加工生产为主,大多数不具备自有品牌。市场结构方面,以出口为主,出口市场又以欧美日为主;在国内市场,纺织品服装以进入专业市场为主,难以进入高端专卖市场和时尚百货市场。产品结构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需进一步开发;义乌纺织以袜类和装饰类产品为主,产业用纺织品需进一步发展。二是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过度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三是产业集群仍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目前大部分仍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义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反过来成为制造业提升发展的障碍和制约。

三、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来看,如上所述具有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两大路径,且产业内升级的路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象来看,涉及到产业、企业、市场等各个方面。因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拓宽思路,从多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下面提出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路。

1、加快义乌传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实现传统产业从价

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传统产业的发展促成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商贸业是义乌传统的支柱产业,社会就业的重点行业,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义乌的支柱产业。但是,义乌商贸业目前仍然以低层次加工、低附加值为主要特征, 2007年以来一系列不利因素,如国际市场需求衰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国内市场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环境成本提高等等,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危机重重,全球性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出口的困难。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迫使以价格竞争力为主要手段的义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贸易市场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也经历着转型和升级,其中设备更新、技术革新、工艺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30年努力,义乌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等产业升级硬件方面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相对而言,在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等产业升级软件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在新产品研制、关键技术攻克、营销渠道建设、品牌运营与名牌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管理、营销、品牌等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义乌传统产业在工艺升级方面进行得比较成功,在产品升级方面还需要付出大量努力,也是义乌能否在面临产业转移的压力下,继续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的关键。因此,必须在产品升级尤其是功能升级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便实现义乌传统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第一,强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提高产业分工水平,构建合理的竞争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营销渠道,创建品牌,设计创新以获得独特性或垄断性来

提高价格话语权。树立区域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产生附加值,打响区域品牌。

第三,大力强化社会责任。企业自身需要转变观念,从长远利益出发,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主动实施;行业要加强自律,倡导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

2、加快义乌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生态、高效、持续发展。

义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主要是依靠资源的消耗获得的。义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非常贫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占有资源偏少状况更为加剧。同时,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废旧品回收率等都较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与能源消耗的不断提升,使义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并且,义乌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水质污染方面,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水域的富氧化,近年来太湖蓝藻的年年爆发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明例。很显然,如果仍然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三高方式来实现今后的快速经济增长,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狭小。因此,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滥用、浪费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有效引导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变。

义乌传统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框架应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构建,即产业生态化的微观基础——应该大力推广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化的中观结构——应该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环境友好型第三产业;产业生态化的宏观视野——应该向全社会倡导生态化与节约型社会。但是,目前义乌产业生态化转型存在企业

实施清洁生产动力缺乏、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障碍重重、静脉产业(包括工业废弃物、生活(消费)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产业及最终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化的长远目标与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冲突显著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阻碍义乌产业生态化转型的三大难点尚未突破,即产业生态化转型缺乏动力机制、面临技术瓶颈、缺少产业基础。

因此,加快义乌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必须采取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制定和完善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法律体系。应在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义乌的实际制定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

第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应建立绿色财政政策,通过对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等有利于资源优化利用和物质循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术改造资金安排,以及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等方式引导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和对生态产业项目的转移支付,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投资和建设。税费政策方面,通过设置特殊税种、减免纳税以及确定不同税率等政策,使环境效益内部化,促使企业向生态化的运行模式转变。投资政策方面,按照产业生态化的原则确定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投资主体,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环保科技开发和环保产业的投入。

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利率杠杆的使用和信贷的优先发放,对相关的资源循环、生态技术等项目实施信贷优惠政策,使资金向有利于资源优化利用、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方向倾斜。价格政策方面,应以较高的资源价格和合理的资源价格比价结构来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阻止资源的加速消耗。一方面,应完善资源价格体系,另一方面,优化

产品价格体系,通过在产品价格中加入环境价值要素,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产品的需求量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达到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目的。交易政策方面,完善和推动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或排污权交易制度。

产业政策方面,将各个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重要参考,鼓励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将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政策方面,要大力开发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利用生态化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最后,改变发展评价标准,构建绿色评价体系,以“绿色”评价体系取代GDP指标,将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的消耗计算入总成本,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环境的代价。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培育企业的生态意识和技术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营造有利于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社会氛围。

3、加快产学研密切合作,为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义乌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多年位居全省前茅,能取得目前的成就,除了市场取向改革的先发优势之外,也与科技创新分不开;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产学研密切合作。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殃及义乌实体经济,如何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把它当成传统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显得尤为急迫。而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义乌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星期日工程师开

始,到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持续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松散到紧密,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源源不断地向民营企业转移和输送,支撑了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腾飞。进入21世纪以来,义乌产学研合作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主要表现为合作方式趋于多样化,合作成效日益明显,合作主体更加突出,合作环境不断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对义乌产学研合作绩效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产学研合作关系,其权重达到了0.4774;其次是外部环境,权重为0.2565;再次是组织形式和项目特征,权重分别为0.1378和0.1283。

根据上述对产学研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义乌应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从企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入手,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着力构建公益化、均等化、社会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形成“载体(义乌科技创新载体)+平台(若干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新架构。

义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产学研合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为产学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建议财政设立“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或“科技帮扶企业转型促调”专项资金,以鼓励产学研紧密合作,支持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降低企业的成果转化风险,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措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应尽快出台促进技术转移的法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推行专家奖金与技术转化成果推广的收入挂钩制度。

三是营造政策环境,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引导。应根据实际,

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跟踪、检查相关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并适时对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

四是完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应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要致力于引导产学研合作各方建立起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共享合作创新利益。

五是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跟踪考核评估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面向企业,提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逐步改变现行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把项目绩效、成果及专利的转化率、转移转化及推广应用收益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标。

六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把握创新载体、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各主体之间的流动速度和效率。

4、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单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义乌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属于外向型经济体系。因此,加快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加快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义乌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年来,义乌外向型企业面临着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升跌、人民币升值预期、劳动力成本刚性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使外向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外向型企业应如何摆脱困境,实现成功转型成为当前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调查外向型企业的相关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发现,义乌外向型企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初级生命周期阶段。并

且研究发现:(1)改革开放30年来经营环境变迁对义乌外向型企业经营影响依次是产业发展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出口鼓励政策,其次是生产成本;(2)目前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次是生产成本上升、内外贸易摩擦和高劳动力成本;(3)在外向型企业内部转型方面的贡献率依次是知识创新能力、产品通路能力和弹性应变能力;“走出去”方面的贡献率依次是网络营销能力、合作博弈能力和海外布局能力;核心竞争力升级方面的贡献率依次是技术创新升级、价值链升级和成本优势升级;转型升级策略方面贡献率较大的依次是细分市场低成本优势、差异化战略集中优势。

根据上述所得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重塑产业政策,推动外向型企业脱离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型态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并以国际营销为主体的全球化营运型态转变。

第二,建构一贯化的生产体系及快速反应的国际营销通路,同时设置海外据点,收集并分析市场产品及技术信息;上游强化新材料的研发,中下游业者应重视产品的设计,通过品牌测试标准,使产品在全球市场领域中成为领先的国际化大企业。

第三,继续保持低成本优势,结合国际产、销优势,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并采取市场细分策略,以主导并掌握该行业衍生的市场商机。

第四,企业结盟,在海外成立大型展示及行销中心,强化义乌外向型企业在国际市场各特色产品于不同价位位阶的竞争力;配合国外自由贸易区设置,中下游业者结盟,策略性投资或外移生产设备,争取国外优惠措施,生产并销售利基产品,并可搭配国内接单、海外出货的国际运筹模式进行;与国际品牌、通路商、大买家结盟,提供长期具竞争力的产品,并成为大品牌商指定的长期采购伙伴。

第五,评估设置海外据点,甄选当地业务代表、代理商,以强化

供样、营销服务及快速反应等能力;建构并加强网络平台功能,以评估市场及外向型企业自身竞争条件,同时规划参观展,以争取海外市场商机。

5、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专业市场在促进民营企业和块状经济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专业市场也暴露出各种问题。首先,专业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数量型消费群体和中小企业,但进入20世纪末以来,居民消费偏好已从单纯数量型向质量型消费转变,居民购买商品从单纯价格优先转向质量、价格综合考虑,而现今专业市场经营的商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缺乏名牌商品支持;其次,“小企业集群”型专业市场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假设条件,完全竞争的结果使企业趋向零利润,因此,企业总是力图避开这种状态,办法之一是企业制造差别化,当“差别化”程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一部分企业扭亏无望逐渐退出市场,另一部分企业则利润增加,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不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经营,主动参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交易会,试图在更广阔的市场上构筑分销渠道;再次,信息技术创造的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改变了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买卖双方在网上借助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完成商品交易的主要过程,企业、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开放式连接以降低空间成本,但义乌多数传统专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落后;等等。上述各种问题,既限制专业市场进一步发展空间,也对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生制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促进专业市场国际化、信息化、连锁化和物流要素集

成化发展。专业市场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外向度高且向高端市场发展,外贸经营方式多元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市场业态。要促进专业市场形成外贸流通公司、本地生产企业、“三资”企业三驾马车并进的自营外贸出口体系,构建国内外贸公司入场经营、外商直接采购与代理订单采购、经营户代理出口、外贸委托采购的国内供货与国外销售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外贸出口新格局。鼓励走外贸型和投资型的国际化路子,前者利用专业市场交易平台,不出国门开展对外贸易,后者直接“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创办分市场。专业市场信息化即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尽快实现功能转型及升级,其中特别要注意实现从产品集散地向产品和信息集散中心的转变,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有机结合,实体经营户向e经营户转变,现场交易向网上交易发展。专业市场连锁化就是要达到集约经营、拓展市场的目的,朝规范化连锁配送方向发展。物流要素集成化就是要整合所有物流要素,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内耗、提高物流效能、创造物流增值。

第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信用市场战略。品牌是一个市场继续发展壮大的关键,专业市场要提高品牌意识和理念,今后要提高交易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走品牌经营之路。要积极引进品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企业到市场开设专营专卖店,引导经营大户做名牌企业的经销商或代理商,开辟名牌产品经营区,严格规范管理,提升售后服务,注册市场品牌,提高市场品牌知名度。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维护市场良好声誉,加强商品质量监督与管理,提高售后服务水平,设立消费者投诉联络站,构筑全方位安全控防体系,对经营户中的违规行为登记备案,并依据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处罚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保护合法商户利益。

第三,大力促进专业市场功能创新。一是积极鼓励多层次的专业市场重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寻找合理降低交易费用的新途径;二

是构筑统

一、规范和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专业市场信息集聚和传递功能创新,实现专业市场信息共享;三是促进专业市场向会展中心、科技中心、进出口贸易代理中心转换,增强义乌专业市场的多种功能。

第四,积极加强政府规划和调控。一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提升市场质量,强化监督机制;二是扩大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发展要素市场,构建统

一、高效的市场体系;三是制订硬件与软性的标准化,促进义乌专业市场规范化发展;四是联合高等院校积极培养专业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专业市场人才队伍。

第三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会议讲话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书记深入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行调研,并召开了“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同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同志陪同调研。副省长孙同志参加座谈会。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航军转民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基地、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中航凯阳项目、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栗书记来到企业生产车间和项目建设工地,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生产经营和下步发展思路等情况介绍,详细了解航空航天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现状。他指出,我省航空航天工业长期以来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今后,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继续抓好军品生产,高质量地完成军品生产任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系统集成、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大力开拓民品市场,向技术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中国铝业分公司,栗书记希望企业依托科技力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铝锭能够就地加工,变“锭”为“品”,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作出更大贡献。在铝镁设计研究院,栗书记称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很强,勉励企业再接再厉,依托专利技术,拓展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在中烟有限责任公司,栗书记要求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单箱利税率,发展中高端品牌烟,增加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在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栗书记希望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更加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

栗书记十分关心高科技、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在考察了振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大厦创新企业孵化器朗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卓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龙膳香坊食品有限公司后,栗书记要求这些企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只要有条件就要千方百计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下午,栗书记在市召开了省、市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听取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和一些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后,栗书记着重就提升省会的科技实力发表了讲话。

栗书记强调,振兴工业经济,加快市发展,必须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实力,在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科技资源的同时,努力培育壮大新的科技力量。当前,全国各地都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导力量来抓。市一定要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发展,重新审视、系统谋划高新区发展方向,用几年时间,把市高新区快速打造成为能够大规模吸引各种发展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要素的平台和工业振兴的龙头,成为市和全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市知识最为密集、高新产业最为集中、人居和创业环境最好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打造一个能够吸引、集聚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团队入驻的科技创新园区,使科技创新成为推进高新区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最关键的是加速产业聚集,大幅度提高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产值利税率。

栗书记强调,省和市都要努力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要素支撑。在认真组织实施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同时,抓紧研究今后几年如何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要以市场为主导,加快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要帮助企业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搭建好创新平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我省煤、铝、磷、电子、制药、特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立若干个产学研联盟或产业联盟,并努力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发展真正转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

栗书记强调,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尽管我省的科技实力还较薄弱,要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很艰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未来经济的强弱。正因为我们的科技实力相对偏弱,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竭力加强,如果现在不做,将来我们会更加被动。全省上下一定要不气馁、不灰心,加大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实力,为推动工业经济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省直有关部门和市政府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范文网【】

第四篇: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灵武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

围绕特色产业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灵武县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

宁夏灵武市委副书记、市长 陈淑惠

灵武是银川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面积4109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其中回族占51%。灵武,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商品粮基地、羊绒产业基地、矿产示范城市和自治区沿黄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城市。

“十一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4号)精神,以科技兴市为宗旨,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以科学管理理念统筹科技工作。建立了市委决策部署、政府组织实施、人大监督落实、部门齐抓共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全市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落实、同推进。在市委全委会、政府全体会及各种综合性会议上,定期分析灵武市重大科技项目投资建设情况,集中会办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点科技项目,分别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产达效。强化考核机制,把科技进步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目标中进行考核,并与各级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切实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压力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他们抓科技、争项目、出实招、促发展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市人大、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调研科技工作,加大了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是以优质服务环境造就发展硬实力。市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意见》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将产业政策转化为科技资源和动力,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技术与人才明确了方向,助推了经济与技术、产业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设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科技服务中心,支持30多个科技中介参与服务指导,组织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普及推广与运用。在2009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增加科技部门的编制,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24人,充实壮大了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

三是以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我市积极制定激励政策,逐年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0年,科技投入3500万元,今年将超过4000万元,占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6%以上,并每年以0.1个百分点递增,投入在宁夏各县(市)中居首位。设立羊绒产业发展基金、科技特派员贷款担保基金等多项专项基金,财政投入带动了企业和社会融资,全社会每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亿元,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加大科技研发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企业创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研发的新成果、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给予5—200万元的奖励资金;对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200万元;对获得宁夏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0万元。同时,对连片种植的灵武长枣、设施农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园区,按规模分别给予不等的补贴。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切实激发了个人与团体的创新热情。

二、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增强

一是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吸纳、严格遴选科技人员和致富能手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了具有191人的四支队伍三个梯队三级技术传播链条,四支队伍分别由市直各部门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大学生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科技特派员、专家级科技特派员组成,三个技术传播链依次是专家主要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市级科技特派员重点示范推广农村适用技术、乡土人才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负责传授基础性科普知识。兴办创业园14个、创业示范基地38个、服务站28个、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个,科技园区成为人才的聚集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地,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创业群体支撑、一个环节一个特派员引领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采取政府搭桥、企业出资、科研单位出力的方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市54家规模以上企业先后与西安工程科技大学、宁夏大学等15家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成立了灵武羊绒、灵武长枣等多家产学研基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毛绒纺织专家姚穆先生等专家教授加盟,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羊绒、优质粮食、长枣、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成了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是以创建专业科研阵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先后培育组建了宁夏羊绒研究院、宁夏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山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一批新的攻关项目、创新产品正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羊绒产业方面,研制开发的宽幅式羊绒联合分梳机、46毫米精品白绒条等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灵武也由此获得了“中国(灵武)国际精品羊绒之都”的美誉。在长枣产业方面,制定并颁布了《鲜灵武长枣》等三个技术规程,制定出台了6个地方标准指导农民科技种枣,切实提升灵武长枣的品质,灵武获得了“中国长枣之乡”的地理名称。启动羊产业提质增效培训工程,制定舍饲育肥羊生产、自繁自养等技术流程,培育科技示范户、专业户350户,清真食品生产与加工成为了我市又一新型产业。

三、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加速成果转化,科技增产致富成效明显

一是以健全科技信息网络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我市挖掘和整合农村科技资源,在宁夏率先建成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网络,建成科技信息站点140个,覆盖了全市行政村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了4个专家人才库,汇聚了105名专家为农民全方位地提供咨询服务,每周开展一期“农家及时雨”专家在线视频讲座,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推广“企业+科技人员+基地”的运行模式,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技术能手捆绑集成,集中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10项,直接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以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科普基地及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营造爱科学、学科技、重技能的科普新风尚。将科普工作与市委、政府组织的“五送两带”、“面对面、心贴心”、“包村结对”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持久开展科普赶集、科技进社区、进校园等社会性科普宣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普及专业技能,每年累计培训在岗职工1万多人次;大力普及优新技术,累计培训2万人次;大力普及实用技术,共培训农民8万人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50余项。

三是依靠科技成果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商标的培育力度。自2008年以来,我们共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件、宁夏著名商标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集体商标6件,我市商标注册数达234件,灵武也成为了宁夏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数量最多的县(市),2010年我市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市。商标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名优产品的美誉度与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迅速壮大,羊绒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精品羊绒加工集散基地;创造性地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构建以羊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煤电化接续产业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9家发展到57家、产值过亿元的由11家发展到23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建立以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灵武长枣、羊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6家,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建立。

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200元和760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第139位、西部百强第15位。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 “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 “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称号,成为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

四、继往开来,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国科农发[2011]309号)精神,继续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在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尝试新探索;继续推进县域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非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力点和支撑点;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医疗健康及城镇化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科技公共服务能力有新提高;继续加大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人才开发工作上取得新进展。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将组织实施“386”科技创新工程,健全三个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八个科技专项,建立六个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聚集地,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不断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果。

第五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同仁:

大家下午好!

江苏苏源辉普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以“科技铸造精诚,创新成就未来;信念凝聚团队,品质赢取客户”为企业精神,专注于“绿色环保型有机溶剂、新型农药、医药中间体、食品级保健品原料、人用及兽用原料药和功能性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2015年,在园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我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与盐城师范学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公司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

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技改和新产品研发的力度,仅2015年公司技改投入就达到1300多万元,全面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对传统工艺路线实现改造升级,将间歇式生产改为连续化生产,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合成转换率、避免了“跑、冒、滴、漏”,降低原辅材料的消耗,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创造出多项国内领先科研成果,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盐城市科技发明专利银奖。

在废水和废气处理方面,公司通过引进新型废水处理技术,采用智能五联氧化加生物工艺进行处理;引进新型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多效吸收和低温等离子切割净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同时利用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对副产物、母液回收循环利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通过上述技术创新,2015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企业依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企业销售收入达1.4亿元,利税36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0%和200%。

“辉煌代表过去,创新才有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2016年,我们将以“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固科技创新的基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公司将通过股份制改造,把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作为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量化成一定的股份,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公司继续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我们将以“科技铸造精诚,创新成就未来”为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努力开创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局面。目前,我公司正在筹划省前瞻性产品项目、省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星火项目的申报。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也将完成从传统的精细化工行业向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品(符合国家政策的新兽药产品和动物保健)行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园区的关怀下,我们公司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也将会为阜宁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