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

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

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美丽农村建。

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主要情况。

X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问题、目标和效果导向,基本做到垃圾清了,厕所改了,水沟净了,乡村美了,打造了一批“六有”美丽乡村新亮点,农村人居环境取得明显改善。

(一)坚持聚焦民生,高位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强化了保障措施,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新安江流域水体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突出全要素谋划、全覆盖保洁、全链条监管、全流域治理,实施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重点推进新安江流域等水域保洁服务,开展了覆盖水陆空的立体环卫作业,并积极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营方式,引进中环洁公司负责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扫、转运等日常处理,祁门等X个区县中心转运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覆盖全市乡村常驻人口X万人,保洁范围涵盖X个乡镇X个行政村(自然村)以及X条河流。同时,建成运行全国首个市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X%。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改厕。

全市累计完成改厕X户,其中自然村改厕X户,中心村改厕X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X%。

三是有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建成乡镇政府驻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X个,X个已建成和在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四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

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X.X亿元。发挥财政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X.X亿元,有力保障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农民主体,鼓励引导农民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突出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地位。强化政策引导,利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户主会等形式,将各级政府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措施及意义、目的、内容、成果宣传到位,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远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增强其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去年以来,累计组织干群X.X万人次参与整治,收回侵占村集体土地X.X万平方米,献计献策近X余条,主动让出土地X多块、捐款近X万元、捐物X余件、投工投劳近X万余次,不仅拉近提升了农民群众参与度,而且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基层干部威望。

强化民主决策,通过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后实施。强化富民增收,积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力争每个农民在建设发展中受益,将农民群众的力量凝聚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探索创新,建设具有X特色的美丽新乡村。

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突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建设农民生态宜居美丽幸福家园。

一是“百千工程”成效显著。

去年以来,坚持“以清开局、以拆破局、以整提升”,突出问题导向、示范引领,通过召开户主会、引导村民投工投劳+适当务工补贴等形式,采取分三阶段、分重点评估验收的办法,完成XX个自然村环境整治,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X个、重点示范村X个,《X市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做法由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批示在全省宣传推广。

二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立足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围绕扩面提升、干群共建、乡村活化、投入绩效、美丽经济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X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新路径。目前全市X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完成整治,建成和在建省级中心村X个、市县级中心村X个,X区、X区、X区、X、X县先后获得“X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黟县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成功典型。

二、存在问题(一)污水项目效益仍需加强。

部分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施工不标准,接户率不高,有的接户率不到X%;部分管网存在错接、漏接现象,改厕与污水治理项目衔接不畅,有的设施损害后未得到及时维护,终端运转不正常等,影响整体工作水平。同时,X省级中心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后期若不加快进度,将影响整体验收工作。

(二)垃圾保洁水平仍需提高。

虽然中环洁公司接手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后,在硬件方面投入较大,效果较好,但也存在差距,一是保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地区保洁队伍保洁标准不高,支巷和河道垃圾清扫不到位,有的乡镇不得不另外派人进行二次清扫。

二是清扫转运不够及时。

垃圾运输车辆调度分配不够合理,部分偏远地区垃圾转运较慢,存在垃圾堆放现象,特别是节假日垃圾堆放量大。

三是保洁队伍力量不足。

有的乡镇反映,中环洁公司运营后,对原来的保洁员队伍进行了缩减,比如,王村X有保洁员X人,后期留用的仅有X人,造成了保洁力量不足。

(三)资金保障力度仍需加大。

全域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较重,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乡镇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存在一定资金缺口。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市财政增收压力突显,市、县、乡镇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四)改厕工程进度仍需加快。

一方面,今年前期由于受疫情、改厕排查整改等因素影响,全市整体新改厕进度较慢,其中,X区由于依托亚行污水处理项目,推行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招投标和施工,但因该项目因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导致改厕进度偏慢,目前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于X%,距离一类地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X%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乡镇对改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前期改厕过程中存在一些施工质量不达标、改厕后未及时竣工验收等问题,目前已按照省里要求正在整改。

三、工作建议。

一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全市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要抓好问题排查整改,坚持问题、目标、效果导向,因村施策,健全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综合村庄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条件,充分发掘乡土风情、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徽文化、地域特色,统筹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新亮点。

要切实抓好以“五清一改”、农村“三大革命”为重点的自然村整治,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X.X万户以上改厕任务目标,X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X%以上、其他区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左右。要持续递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要提升村庄规划设计水平,突出地方特色,以农村环境改善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要统筹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PPP项目运行经验,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合作方式和内容,督促项目运营公司提升保洁质量,优化力量分配,扩大覆盖范围,最大化发挥社会购买服务的效益。要落实乡村在垃圾保洁工作中的属地管理责任和作用,既要厘清项目运营公司和乡镇工作职责范围,也要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不断优化保洁队伍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垃圾保洁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调动乡村参与垃圾保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继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无人机巡视巡查智慧环卫系统,设置二维码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偏远山区和水域的管理和质量。要完善垃圾处理链条,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确保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不断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三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足村民主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

要强化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要结合X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设施管护,不断改善乡村环境卫生面貌,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和促进村民不断养成文明卫生健康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宜居村庄。要制定村规民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创建,让村民与市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第二篇: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199号

案由: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近两年,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在各市县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不少县镇都设有试点村,有的已分批次申报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很多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园、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也相继完善。

一、基本情况

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广东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认真研究部署,不少地方建立了示范区、镇,在村道、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通讯影视光网化工程等方面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各项督查工作。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较好地处理了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形成了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局面。广东省积极探索、创新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坚持了规划先行理念,挖掘、传承和弘扬了岭南文化,开拓了投入筹措渠道,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部分村镇如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朗头村等将农业资源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发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走农旅结合之路,举办油菜花节、芋头节、古村落旅游等,不仅为乡村旅游聚集了人气,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搭建了平台,而且还提升了农业品牌价值,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格局。

(一)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乱倒垃圾、随地放养鸡鸭等家禽,水塘发臭、蚊蝇滋生。部分乡村的道路、街巷、村民房前屋后,甚至田间、沟渠,脏乱现象十分普遍,环境卫生较差。在部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水源、土壤和空气等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二)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不足。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很多项目出现重复建设景观雷同的情况,不少村镇各自为政,多以一村一事为主,缺乏与整体布局相协调的规划。村镇各自为政发展不仅规模做不大,而且景区建设雷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三)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特色突出不够,岭南生态、山水、宜居村落特色不浓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没有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建设档次不高,主题不鲜明,文化主题挖掘不够,流于形式,千篇一律,旅游文化发展硬件基础较差。

(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很多项目没有投资建设主体。

部分村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大,负担重,并未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挂钩。部分村完全依靠上级拨款,使得部分项目工作开展缓慢,建设、管理质量参差。乡村游专业村、赏花游特色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用地指标制约,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农家乐经营能力有限。条条框框多,审批手续复杂的局面,也很难吸引企业积极投资。

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充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发展脱节。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足,文化欠缺新意。各地乡村主题文化挖掘不够,岭南乡村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品牌缺失。 办法: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建立村级卫生保洁制度,建立专门环卫队伍,制定相关卫生保洁标准,做到乡村环境卫生有专门经费、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在农村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农户自觉分类、村级集中收集、镇(街)每天定时清运;在距离农户合理范围设置无污染、无臭味的垃圾桶,以方便村民投放。加快建设环保设施,治理水源、土壤、空气污染,同时实施农村改水、农户改厕等惠民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恢复绿水青山。

二、政府科学规划,将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将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纳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对产业发展目标、布局、产品、措施做全面科学规划,防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无序发展。建立齐抓共管机制,部门协作,尤其是农业、旅游、林业部门在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方面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领导小组,汇集农业、文化、旅游、宣传等多部门,在工作中形成各部门之间有效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

三、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文化

利用农村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来发展赏花旅游、生态节,突出一区一主题,一村一品牌,让景色各不同。结合乡村文化、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活动,做到月月有节,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强力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以绿色生态为基调,开发鱼类水产品、生态水果,纯净无污染绿色蔬菜,以农家风情、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装饰品、纪念品,以及特色花卉盆景等为主的旅游商品。与现代农业产业结合,打造休闲旅游专业村,如与蔬菜产业结合、与水产结合,农产品加工等,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带,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彩、四季可游。

四、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

政府应该从过去的“政府主导、行业配合,农民受惠”转变为“政府引导、行业主管、企业主体、农民受益”。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建设等,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加大力度引进企业投资,让农民自己主动拿出土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建立以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农业旅游点、农家乐、休闲农庄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专业村为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改革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增加项目创意策划,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呈现出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新功能。

五、严格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活动

规范乡村旅游和从业人员,评比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借鉴武汉市东湖区石榴红村建设经验,农民可通过资源出让、入股、就业、自主经营农家乐等培植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乡村休闲游专业村特色村,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养殖、农家乐生活污水通过生态的方法进行处理等,推动乡村休闲游走健康、有序发展道路。对市政设施、污水处理、电力、道路、合格进入星级农家乐进行奖励补助。

六、建立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度

建立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策,完善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及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做出行政决定,限定破坏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对已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第三篇:建设绿色村庄 打造美丽和谐新农村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村民们以科技发展蔬果和畜牧业生产,2011年全年经济总收入达44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收入的84﹪,第二第三产业分别站9﹪和7﹪。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进一步富裕起来,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建设绿色村庄”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利用“四旁”(村旁、宅旁、渠旁、路旁),乔灌结合种植。全村绿化率达40%,村庄绿化覆盖率20.5%,呈现出一个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道整洁,环境优美、村庄与周围环境协调,村民富裕、村集体强大的新农村。

二、 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1、制度健全、管护到位。为做好村内的绿化工作,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制度确保绿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保证村内所栽树木的成活率,村委聘请专职护林员两名经常给所栽树木修剪、除草、浇水,并与村内涉及农户签订了树木管护协议。

2、规划科学、绿化达标。在村内三条主街道及村委会前的文体活动广场种植绿化树木27800余株,主要树种有香花槐、胶东卫矛、华洋球,公共场所绿荫覆盖,人均公共绿地达7.6平方米。同时对环村林带,渠旁,路旁进行立体式的景观栽植,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村庄绿化、突出重点。为进一步保护环境,村委会 1

投资100万元,重点对村庄内进行道路绿化、农民房前屋后进行景观式栽植。经过多年的努力,村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庄内绿化覆盖率达到20.5%。

三、主要做法

绿化是人们生理、心理的健康需要,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本村实际,扎实地开展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组织,科学规划

建立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副村长为副组长,其他两委成员为成员的“林业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根据规划建设项目要求,分项落实到各成员具体抓好实施,建立项目落实分工负责制,切实把“林业生态村”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人员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运用林学、美学、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划定绿化面积,对周边村集体生态林、通道绿色走廊、河堤绿化、居住区绿地等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规划,着重体现生态特色、讲究科学性和个性化特征。一是在村委会前设立公共绿地;二是村民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枣树、柿子等适宜种植品种;三是充分利用路旁、宅旁和河道防洪留用地上进行绿化。使村庄形成一种“先见绿,后见村”的绿色景观。

2、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绿化意识

加强“林业生态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加强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村民群众树立绿化意识,加

强环境保护意识。把绿化示范村建设与“百千工程”、小康文明村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动员全村社会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自筹资金,齐心协力搞好“林业生态村”建设,积极发动村民参加义务植树劳动,在房前屋后、村头村尾进行植树,发动全村村民参加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9%。

3、因地制宜,加强绿化建设

一是科学合理开发荒地。目前全村发展林木面积一千多亩,全村森林覆盖率达40%,村两委将继续加强林业管理,巩固生态公益林,力争更好的发展。二是对村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渠道进行了防渗整治,选用四季常青品种种植。整村的绿化建设做到乔、灌、草等合理配置,新村建成宜绿化地段的绿化率达100%。

4、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

村两委专门成立了村庄绿化管理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并且制定了村庄绿化管理办法,及时对村前村后的绿化地进行整理,对花草树木进行修剪、施肥、浇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将村庄绿化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之中,倡导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村群众的公共行为准则,建立健全护林公约,对破坏村庄绿化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及时给予教育处罚。

5、加大投入,鼓励群众庭院绿化

村两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为村民提供绿化苗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庭院绿化的积极性,实现了广大村民利益与责任的完美统一。

第四篇: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大渔村调查

唐 琨

1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苏南在城市化的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山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本文结合昆山市大渔村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平地起新城”的新颖模式、全面奔小康和注重环境建设等特点,分析了农村建设在行业深度与广度发展、规划中的现实与未来以及教育中政府计划与投入三方面的矛盾与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深度与广度有序反展、生活环境改造不能取代生产发展、教育投入城乡兼顾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

一、调研简介

2008年8月23日,我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组”,来到家乡近郊的大渔村。大渔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城北,村前有一条红祺路直通市中心。该村由以前的三邻村、大渔村、斜泾村合并而成。占地面积原先达3.5平方公里,由于近来大学园区建设征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村里常住人口约280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在2006年到2007 年之间,该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村” 、“江苏省卫生村” 。全镇22个行政村中,大渔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排名中上游。

调查过程中,大渔村的新农村新景象让人印象深刻。进村的交通状况很好,马路宽阔平整,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来往自如。整个村的生态自然环境良好,一派新农村的社区新面貌。

此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村长访谈的形式展开。村妇女主任为我们联系好村民并引路到各户人家,十户村民都很配合我们的问卷调查。沿途我们拍摄了大渔新村的风景以及农民的新居,收获了所需的图片资料,调研访查活动顺利告罄。

二、调研分析

(一)大渔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

第一、从农民到市民的过渡,这是整个昆山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首先实现农民的职业城镇化,比如:到企业就职、发展工商业、服务业等。目前政府已经减免了大渔村的农业税,农民不忙农活了,没有税务负担,成为了“市级农民”。

第二、不是让农民远离家园涌入别的城市完成身份转变,而是无中生有,“让

2农民就地‘市民化’。”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过渡,是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

“平地起新城”的发展模式,即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农村聚居特征和自然外貌特征,不是弘扬以农业为重的建设格局,而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重,宣传增加农民物业收入(即财产性、投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从人的就地转变开始的发展模式。大渔村放弃了农业主线,以租赁服务业为主,这一大胆的尝试收效显著。村沿江码1

2作者简介:唐琨,1988年1月,女,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注释: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06页。

- 1 -

头堆货场以及厂房租赁所获收入一年达200万元,足够维持村里大小事务的日常开支。村民积极将以前居住而未拆除的平房出租。农民在向市民“就地转换”中确实享受到了实惠。

第三、大渔村不满足于农民“非农化”之后的温饱水平,而是缔造了占绝大多数的小康家庭。这不仅是为了响应昆山市政府号召的坚持走“两个率先”先进道路,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理想做出的不懈努力。

第四、始终注重环保,发展生态。大渔村前年和去年分别获得了荣誉称号,为了荣誉的传承,为了突出投资环境的生态优势,也为了村民优美的居住环境,村组织不断投入,聘用专人做生态环保工作,每年一次的复查以及镇政府不定期的暗查,在村里不放松环卫工作的努力下都顺利通过。

(二)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困境

1、行业发展深度与广度的矛盾。同一类行业有细分,如果深度挖掘,可能发现潜在的经济增长因素。行业发展也不应忽视多样性,即广度要求。发展不同类别民营企业,鼓励不同行业发展既可以吸收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财富,又可以调动村民积极性。跨行跨业可以转移单一类别投资,减轻对单一类别行业的依赖,以免一旦该行业整体不景气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行业多样了投资自然分散化,对于同一类有望打造为农村特色品牌的企业,深度拓展势必造成影响,不利于扩大生产,而且转移行业领域也不一定能带来可观回报,存在风险。

大渔村全村基本靠租赁业、民办企业寥寥无几,租赁行业形式又过于单一和集中,深度广度都有欠缺。房屋、厂房租赁服务业近期内发展前景被看好,不意味永远是康庄大道。该村的租赁业依赖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外来投资,然而一个地方毕竟容纳度有限,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发生变数,那么该村将会陷入经济来源的僵局,而且长此以往只能稳定收入来源,无法创造新的收入。

2、规划中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村容整洁集中居住与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的矛盾。”3这其实是生活与生产的矛盾。如果只追求居住环境的改善,忽视影响生活改善的根本途径和渠道,即生产,那么势必会造成停滞不前的困境。

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大渔村新农村建设显著的成绩,尤其是村容整洁适宜居住投资,但是并没有看到生产发展的亮点。因为该村确实缺少可圈可点的民办企业实例。本来该村民办企业就少,再加之都基本固定了收入来源的思维模式,近期难有突破。

3、教育中政府规划与投入的矛盾。以前,“中国农村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教育负担不公平。”4即使绝对负担数值一样,农民的相对负担总是过重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全免,解决了农民的心头之患。但是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城里的学校建校起步早,发展好,软件硬件设施都齐全,教出来的学生普遍升学率高且成绩较好。乡镇的学校建校起步晚,发展不如城里,设施水平跟上了,师资力量又不够,教学水平仍有一定差异。好的师资力量容易集聚在好学校,政府宁愿在好的学校投入更多锦上添花,以促进升学率的稳步攀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战略是倡导文化教育趋同的,但事实上难以实现。许多农村区域的家庭想送子女到城里好的学校念书不得不交跨区赞助费,这一直以来是城乡教育不公平发展的困境。

大渔村里的小孩被寄于厚望,有能力的都想上好学校。附近没有好的中学,3

4 注释: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辑,第89页。 注释: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24页。

- 2 -

大多孩子都要到城区就读,赞助费自然就少不了。大多学校的跨区赞助费指向不在招收户籍范围内的学生,城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烦恼。能够在所在区上到理想学校的实在是相当幸运,这部分都是城里人。而农村里的学生则注定要背负额外的负担,不存在城里人的这种侥幸。另外由于政府投入失衡,注定了他们不能享受到在家附近上学的便利,上学要跑很远,只能住宿不能像走读生那样享受家的温暖。相对与城里的孩子,他们仍然遭遇了城乡教育的负担不公平。

(三)思考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结合大渔村的实际总结建议如下:

第一、针对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问题,我们不应该片面的追求其中任何一方面,要跟据不同村的自然禀赋、发展历史以及经济特点做出有侧重性的选择,争取达到深度与广度平衡状态。首先,政府应当给予关注并正确引导,政府统计局掌握了农村历年发展的全方位数据,有研究和决策的优先权,因而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其次,努力培养创新的理念与技术。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农村发展走入穷途末路与不思改革,不求变化的保守和惰性有关。

具体分析,大渔村由于已走惯了租赁业的道路,一下子大改行容易造成民心不安。因此可以先深度拓展租赁业务,以求革新。除了房屋厂房出租外,租赁还可以涉及建筑器材,陆陆续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宅都有翻新重建需求,建筑器材自然有用武之地。还可以涉及农业机械租赁服务,有闲置不用但仍有使用寿命的农业机械,用于出租既可以有持续回报,又不浪费资源。在深度探索到一定程度后,村民经历了经济观念上的更新,再慢慢铺就广度,向其它行业延伸。

第二、针对农村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问题,我们依然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能盲目地搞村容整洁,过分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生产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信在昆山市委“两个率先,环保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走出一条生产与生活交相辉映的和谐发展道路。

大渔村目前的情况是,比较偏向生活问题解决,淡化了生产问题的重要性。解决症结自然就是不能忽视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村委宣传,鼓励村民开始新的致富旅程。增强民办企业的实力,不求多而要求精,借鉴像昆山市千灯镇大唐村以生态为重点、发展民办企业造福一方的成功经验,比较相似点与差异点,做出合理的生产发展计划,力争打造如同华西村村办企业一样的明星企业。

第三、针对教育计划与投入的问题,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政府短期内不可能在乡镇建成新校舍来分散城市学校教育的压力。由于人口数量控制工作到位,目前学生总数规模有减少的趋势,校舍容纳度和规模都符合要求,没有增加新校舍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村干部可以通过代表大会及时反映民众的声音,希望政府能够适当增加乡村相对落后学校的投入比例,以缓解城乡不平衡的现状,实现实质公平。其次,学校如果能够适当降低农村学生跨区赞助费,尤其是对农村优秀的学生降低赞助费,一方面有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农民子女教育负担减轻起到实质性作用。

对于大渔村全面奔小康“市级村民”来讲,教育费用完全是承担得起的,只不过子女因为地域关系要多缴费总觉得不平,这也是人之常情。那么学校应当努力改善住宿条件学习环境,为这些大老远跑来读书的跨学区农村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以减少心理落差,这是短期的办法。从长远来看,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渐渐融入城市,那么自然而然,教育体系 - 3 -

也会随之完善起来,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发展。

四、农户家庭案例:全社长笑看农村城镇化巨变

访问对象是大渔村村委会全福元社长家。全福元原为玉山镇三邻村社长,主管田地事务,后三邻村并入大渔村,全社长仍然担任社长一职,主管综合事务。

(一)改革开放30年,生活水平翻天覆地之变化

全社长说二十年前家里住的是四间房的平房,跟其他村民住得差不多。谈不上舒适的小居,也挡风遮雨伴他迈出了青春年少。现在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新居。全社长所在的大渔新村,是一个拥有500家住户的联排式别墅小区。虽然是各家建各家的房子,但是在整体规划、统一设计下,小区看上去相当整齐。全社长一家三口搬到别墅式小楼房中,居住空间宽敞舒适多了。调查过程拍摄的图片中,灰色墙砖金色门牌号,漂亮的小洋楼就是全社长家。这间楼房毛胚造价15万左右,加上装修费用约莫40万。家里的家电从彩色电视机、DVD到联网电脑、立体音响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住有小楼房,行有私家车,和城里人差不多。

谈起收入,社长回忆起那时候家里还是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一年到头种田忙活。收入分配一部分上交集体,一部分归自己。因为是以生产队的形式集结劳作的,每个人都责任重大,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机会微乎其微,队里批准很艰难,到了之后实行承包责任制才相对自由很多。那时人均耕地2亩多一点,一亩地一年赚个300来元钱算是很好的。除了种粮食蔬菜外,那时村里也兴养殖鱼虾。农产品算是种类丰富的,但是农民真正可以自己享用的却不多,辛辛苦苦劳作的成果,自己舍不得吃,总想着多换些钱养家。饭桌上基本是素菜,难得有个大荤就觉着特别幸福。总体来说生活水平比较艰苦。社长说自己读高中的时候一年的生活费200多,过得相当拮据。当时家里两个男孩,生长发育时期食量大,米耗得快,粮食紧张些的时候不得不问邻居借点米来,温饱问题这一燃眉之急也就凑合解决。后来全社长高中毕业的时候到工厂里做员工一年赚个七八百,辗转又到村里的校舍教了两年书,到了89年当社长,工资长到了2400元/年。一年忙下来赚的钱,扣除生活开支,基本上没什么结余。现在则大不同了,家里没有人务农了,靠租赁投资赚的那些钱足以维持家里的正常开销,全社长家每年不仅收入抵减支出后有结余,物质方面也相当的充裕。不用农忙了,精神文化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看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家里还有个乒乓球桌,他和家人经常摩拳擦掌一决高下,生活由此绚丽多姿。

(二)生活有了保障,过日子不发愁

生活保障水平提高是让全社长觉得很可喜的一件事。以前保障方面可谓一片空白:没有社保、没有合作组织;出事了,完全风险自担,依靠亲朋相助。当时医疗费用普遍较低,遇上了大病,往往束手无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每人每月350元;对于丧失劳动力的农民,每人每月也有350元的救济金。现在,村民在村里卫生服务社看小毛小病基本不用出钱。家里的老人一般一个月可以从村里拿到400到500元的养老金。另外,近年来因为大学园区建设征用了大渔村广大百姓的土地,政府十分重视全面实施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征用责任田、自留田、口粮田分别按照每年每亩400、800、1200元的标准由镇政府支付失地农民。”5 社长笑言生活明显宽裕起来,余下的钱有存银行的,也有买商业保险加固保障的。全社长买商业保险去年一年花了4200元。所有日常开销、子女教育费用等等,家里完全承担得起,5 注释:昆山市人才学会编,《今日昆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8页。

- 4 -

而且绰绰有余。有保障,日子过得踏实安心了许多。

(三)村前小路的故事

全社长童年的记忆至今仍然清晰地印在脑海里,特别是村前的小路。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村里的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那条不足五米宽的土路是村里人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那时交通基本靠两只脚。如果家里要到镇上去,有时可能划着小船沿河前行,少数人骑自行车,但毕竟还是走得多。村里没有中学,全社长所上的昆山中学在镇上,每周一他都要沿着这条路上学,每周六又沿着这条路返回,一年徒步走很多个来回。一到下雨天,土路变得泥泞难走。对于干农活的大人们来说,坑洼狭窄的路面增加了劳作的难度。赶上雨季,雨水冲刷后,小路更加泥泞不堪,出入极不方便。全社长就如广大村民一样特别希望有条像样的路。过了些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东一家西一家地凑钱,齐心协力铺就了砂石路,村民别提多高兴了。一晃30年过去了,村前的路目睹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身也由砂石路更新换代变为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进村调查就是沿着这条路进来的,公交车一直开过来,十分方便,站牌就在居委会附近。现在即使下雨也没有太大影响了,村里部分居民可以开私车到镇上,还有方便的公共交通。村前路上的痕迹已由大片车轮印替代以往的大片脚印,标志着大渔村的交通乃至各方面的建设正加速迈向现代化与城镇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全社长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农民的孩子,他从艰苦中走来,有过苦有过累有过渴望有过烦恼,一切源于经济的不发达。但是作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华夏第一镇玉山镇中大渔村的一员,他又是幸福的,不仅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切实体会到了这一变化带来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昆山市人才学会编,《今日昆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 傅治平、文丽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 朱有志、胡正扬,《中国乡村发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辑。

4. 汝信,《城市化 苏南现代化的新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 张卉春,《玉山经济发展“逆势走高” 》,《昆山日报》,2008年8月21日第194期。

6. 成春到,《农村发展租赁业有前途》,《农家之友》,2001年11月。- 5 -

第五篇: 集中整治村容村貌 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xx乡xx村访惠聚活动推进会汇报材料

(xx年x月xx日)

自我村工作组开展访惠聚活动以来,始终坚持按照地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坚持把整治村容村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密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坚持因地制宜定目标。按照市委、乡党委的安排,针对前一阶段集中走访过程中对村容村貌现状的切身感受,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支部组织、群众参与、工作组配合、乡党委监督的整治原则和让群众参与、换群众满意的整治目标,坚持以农户房前屋后、墙角院落为重点,以乡村道路两侧、林带水渠为辐射,从最基本、最基础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抓起,力争做到以四小换一大:即小投入、小修缮、小平整、小清理,大改观。由于目标贴近实际,措施简便易行,深受群众欢迎,确保了整个活动顺利开展,扎实推进。

二、抓住重点工程树标杆。我们把村阵地建设作为改善村容村貌、争取群众满意的重点工程,在乡党委的重视、关心、支持下,推进实施了村阵地美化、村民服务中心绿化、住村工作队周转住房选址等设施。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协调下,目前住村工作组周转房前期选址工作正有序开展。

三、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从4月份起,我们就有序开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工作。坚持把入户走访、宣传动员群众作为第一步的工作,在登门走访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了解群众对提高生活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的意见建议等,宣传改善村容村貌的实际意义,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在全村范围内逐门逐户平整房前屋后、清理墙角院落乱堆乱放等问题,同时,集中力量对村中心区域内8公里水渠的淤泥进行了清理,对辖区内的主要道路两侧的林带间的杂草进行了清理。针对1小队道路窄、尘土厚、路面不平,村民出行、运输不便的问题,村党支部通过一事一议,通过和电力部门协商,移走电线杆7根,拓宽村级道理700米,方便农民群众的出行。

四、注重示范带动抓推进。在村容村貌集中整治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村委会院落中间的杂草杂物进行了清理,花草树木进行修剪,对村委会房前屋后进行了平整。坚持村干部带头,村党员示范,率先对自家房前屋后不平整的地方进行平整,对墙角院落乱堆乱放的杂草、木料、柴木进行清理,7名村干部率先按照目标要求完成了自家周围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看,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此外,坚持工作组积极跟进,强化服务,帮助7户缺少劳动力和孤寡老人的家庭平整房前屋后,清理乱堆乱放杂物,院内铺设砖块。

五、强化工作合力求实效。充分发挥工作组、村党支部、警务室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逐门逐户、逐条道路清查重点区域,查看落实情况,对落实有困难、或思想上不理解接受、行动上不支持配合的农户,坚持一道上门做工作,一起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共同动手搞好整治工作。对劝说无效、拒不清理乱堆乱放杂物的农户,坚决给予了教育,直至妥善解决。目前,全村基本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村容村貌整体了有较大改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住村工作以来,虽然我们积极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与其他村相比,我们仍然有许多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推进会为动力,进一步扎实做好访惠聚6+3,确保整个活动取得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