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集锦)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集锦)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一篇: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000字)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第一课 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第一篇: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000

字)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

字] 字字 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

学教教学

案案

(5000[1000案

)

]

科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二篇: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013-2014第一学期——潘忠萍

一、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4、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之间的联系。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从研究校园里的生物开始,着力研究动物、植物各自的关系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结合我们人类自己,一起开展了生物之间的多样性探究。

五、 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教学进

第一周第一单元第

1、2课

第二周第

3、4课

第三周第

5、6课

第四周第

7、8课

第五周第二单元第

1、2课

第六周第

3、4课

第七周第

5、6课

第八周第

7、8课

第九周第三单元 第

1、2课

第十周第

3、4课

第十一周第

5、6课

第十二周第

7、8课

第十三周第四单元第

1、2课

第十四周第

3、4课

第十五周第

5、6课

第十六周第

7、8课

第十七周复习

3 度

第三篇: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我们常用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力点。

2、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3、能够持续认真地参与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

教学难点: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教学用具:空油漆桶、铁片、尺子、玻璃瓶及开瓶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各自准备的油漆桶等,尝试打开桶盖,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描述变化过程:盖子一端上翘,铁片各部分三个点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画于黑板上,并出示杠杆机械的概念。

二、打开一瓶饮料

仔细观察开瓶器的结构,注意观察开瓶的变化过程。

学生描述:瓶盖一半凸陷处为支点。

请学生尝试画出开瓶器这种杠杆的三点。

比较铁片、开瓶器这二种杠杆的异同。

三、找找身边的杠杆

说说应用过程,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

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新授

1、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4、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

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2)

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实验操作:

(1) 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

帜就能长那么高。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三、游戏体验。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我的自行车

一、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二、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产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2、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工”型、槽型、“T”字型、“L”型,直角型等)。

3、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教学难点: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

教学用具:瓦楞纸、小刀、厚纸、金属泊、测试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找拱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体结构中存在的拱形结构,加深对生物体的认识。

3、培养学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4、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用具: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塑料安全帽、贝壳、几个相同的拱形、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

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四、

小结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2、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巩固学过的形状结构知识。

2、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比较、分类、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承受压力大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

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设计程序,能制定设计方案,会画设计草图。

2、培养动手能力,发展表述和评价能力。

3、实际运用形状和结构的知识,能发现设计和制作中的问题及改进。

4、培养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表述能力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动手能力及改进设计的能力。

教学用具:各种桥的图片,统一的纸,吸管材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2、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让我们热起来

1、

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2、

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

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 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

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 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四、课堂小结

哪杯水温度高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2、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3、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

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

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

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

小组议论方案。

5、

实验并记录。

6、

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

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思考延伸

1、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2、

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3、

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热在气体中的传递。

1、

2、

3、

4、 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

热是怎样传递的

三、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 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

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

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1、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2、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

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重点:经历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师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某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某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加热引起的变化

1、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阅读相关材料。

四、燃烧需要的条件

1、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3、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 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二、 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

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

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

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

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

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

水的灭火原理

1、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 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试一试,结果怎样?

4、 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 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

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

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

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 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 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

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

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

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

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

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

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把火熄灭

8、

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火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2、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活动过程;

3、能够用已有的关于热的认识解释各个时期用火的原理。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两块打火石,打火机,关于人类用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火的历史:

远古时候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取火的?请同学准备好的资料互相交流。

1、 古代人的护火故事。

2、 古代人应用火的一些故事及作用。

3、 现代人对火的依赖事例。

三、取火的试验:

为什么钻木和敲击火石能取火?能不能当场试验? 打火机又是怎样打火的?

四、生活中的火:

除了上堂课同学猜测的各种着火场景外,生活中还会发生怎样的着火场景?你曾听到过什么样的火灾?你有经历过吗?

五、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该怎么办?

请学生模拟表演,其它同学作评委,得出一些防护的基本常识。

第四单元

能量

4-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认识能量有哪些形式,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的能量;

2.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准备: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 教学活动:

1.引入 2.认识哪里有能量

a)谈话:

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物体动起来。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它们都有一种“力量”能使物体动起来,我们就说它们具有能量。能量也可以简称能。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汽油具有的能量叫化学变化,使人体保持体温、能够运动,食物也具有能量。

b)讨论:

光、热、声音是能量吗?

c)根据学生的讨论,介绍激光打孔、切割材料的机器,做下面的实验。 i.分组做“热能使橡皮塞冲出去”的实验。 ii.讨论橡皮塞是靠什么能量冲出去的。

iii.分组做“声音能使水溅起来”的实验。

让学生留意观察,用手捋线发声后,有什么现象,讨论是什么能量使水珠四溅的。 d)小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烧中。 3.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a)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b)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c)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d)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会描述能量的转化。了解能量转化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3.培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瓶、粗线、筷子、小刀、松香。 教学设计: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你们知道我们用得最多,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能是什么吗?

2.研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1)提问:你们家里有哪些用电的东西,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2)探讨:

家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它们把输入的电能变成了其他形式的能输出来(举电灯的例子)。我们现在用填表的形式来分析一下各种家用电器输出什么能量,能为我们做什么。

3)分组讨论,填表。

4)全班交流。

5)拓展到家庭以外的设备,如电车、电影、电动门等的能量转化。老师适时播放影像资料。

6)小结:

3.讨论电能是怎么来的

1)提问:电的来源有哪些?哪些能量转化器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分组交流,把交流的内容整理成表。

3)全班交流。根据情况,老师适时播放相关影像资料。

4)小结:

4.能量的互相转化。

1)提问:只有电能才与其他能量转化吗?除了电能,你们还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可

4-2能量的转化

以互相转化?

2)分组实验: 用手用力捋绳子,体会手的感觉;反复弯折金属丝,摸弯折处的温度;快速地在纸上擦橡皮,马上用手背感觉橡皮摩擦处的。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4)谈话:我们来做一个玩具,它可以发出像青蛙一样的叫声。

5)学生动手制作,实验。

6)提问:“蛙声筒”是怎样的一个能量转化器?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你们还能制作什么能量转化器?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4-3电和磁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制作电磁铁,使学生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会制作简易的电磁铁并判断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 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磁针、大铁钉、大头针。 教学设计: 1.引入 2.“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

1)你们想做奥斯特做的这个实验吗?我想你们也会有重大的发现。

2)老师示范实验方法,告诉只能通电很短时间,讲解这样做的原因。要求学生观察:接通电流时,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后,有什么现象?

3)分组实验。

4)研讨:

接通电流时,有什么现象?断开电流后,有什么现象?根据过去的经验,怎样做才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现在小磁针发生偏转,这说明什么?

5)小结: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后磁性消失。 3.作一个电磁铁

i.科学家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后,继续研究并制作出了电磁铁。现在我们也来做一个电磁铁。

ii.讲解制作方法,提醒不要把电磁铁线圈长时间接在电路中。

iii.学生制作电磁铁。试试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

iv.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提出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4.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1)磁铁有南北极,那么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分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材料?

3)汇报设计的方法。

4)分组实验,寻找自制电磁铁的南北极。

5)汇报交流:电磁铁有南北极吗?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6)提问:你们的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为什么各组会不同呢?可能和什么因素在关?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的,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池;铁芯;形状不同的铁芯,绝缘导线;大头针或回形针。 教学设计: 1.引入

2.做出假设

a)要想造出磁力很大的电磁铁,就要知道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总是应当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

b)分组讨论,进行假设: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根据什么理由这样假设?

c)汇报建立的假设,并把影响电磁铁的因素板书出来。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a)讨论:要检验这些假设,需要什么材料?怎样设计实验?需要变化的条件是哪一个?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是哪些?

b)汇报讨论结果,同学们和老师进行质疑。根据材料和条件,确定用实验检验的假设,去掉暂不研究的假设。

c)对研究的问题按小组分工。

d)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a)科学交流会:

分研究课题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记录下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同研究课题的组可以进行补充。

b)提问:

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要制作一个磁力强的电磁铁,可以怎样做?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c)教师小结

现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众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大家一起分析问题、制订方案、分工研究,最后汇集成果,共享成果。没有分工合作,是难以在短时间内 完成大的研究任务的。

利用今天共同研究出的方法,你们可以制作出一个磁力更强的电磁铁了,课后比一比,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最强。

4-4电磁铁的磁力

4-5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冰融化、水蒸气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一个能量传递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根据科学事实进行解释的能力。

3.巩固用温度计进行定量观测的技能。

教学准备:烧杯、塑料试管、温度计、纱布、盐、深色饮料罐、温水、冷水、冰(冰最好能取来冰柜内的雪花,加入盐后的降温现象非常明显,当然,也得有一定量的冰块准备好,最好能分成小块的供其他几个实验,以节省实验的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教学设计:(先设计实验,然后实验课后再进行讨论思考) 1.引入

2.明确实验目的

a)谁知道水的三态存在着哪些变化?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变化?

b)如实验1,在烧杯中加入冰后会怎样?如何用实验知道热量是怎样传递的?出示温度计,请孩子思考实验过程。出示表格:

实验前的温度实验后的温度实验现象结论

往水中加冰

水:

吸热

c)看实验2,请学生自由说说实验目标及实验过程,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实验前的温度实验后的温度实验现象结论

往水中加冰

水:

吸热

包纱布后的温度计

水蒸气:

3.讨论实验3的相关内容。

a)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设计实验?应当测量的数据是哪些?猜测实验的现象会有哪些?

b)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实验中用到的盐和冰粉的量为1:3,注意缩短实验时间。

c)按小组分工各司其职。

d)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此实验环境最低温度会降低到零下20摄氏度。)

实验前的温度实验后的温度实验现象结论

往水中加冰

水:

吸热

包纱布后的温度计

水蒸气:

冰中加盐

试管中的水

铁罐外的水蒸气

水蒸气

4.汇报交流,共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

5.讨论思考相关水的三态变化与热的传递的内容。

4-6永不停步的旅行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不,了解水循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体会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处在永恒运动之中。

3.会做自然界水循环模拟实验,加深对模拟实验的认识。

教学准备:大烧杯、三角架、石棉网、干净的沙子、塑料薄膜、橡皮筋、冰块。 教学设计: 1.引入

2.研讨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

a)观察课文插图:图中有哪些物体和现象?箭头表示什么?说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运动的? b)看来水中自然界的运动挺复杂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在自然界的运动,先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自然界哪些地方有水?

水是靠什么到天空中去的? 海洋上空的云又是怎样到陆地上来的? 天上的雨、雪降落到地上又怎样了? 是什么能量使水不断地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呢? 我们假定一个起点——海洋,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跟着水去“旅行”一番。看看水在自然界到底是怎么运动的,是什么能量使它运动的。

c)分组讨论。学生汇报:有条理地讲述水在自然界的旅行,其它同学适当补充。

d)能用文字和箭头记下水这位旅行家的足迹吗?学生交流设计的图示,然后全班补充、完善。

3.模拟自然界水的循环运动

谈话:我们已做过不少模拟实验,可不可以建立一个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科学模型呢?

介绍实验装置——说明装置作用。

演示模拟实验,研讨:观察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这与自然界中什么现象相似?

实验中什么相当于陆地和海洋?什么相当于太阳给予的热?什么相当于高空中冷的环境?

4.讨论水的循环给我们带来什么?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自然界没有了水的循环运动,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教学目标:

1.分析、认识煤的成因,了解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知道它们所蕴含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的太阳能。

2.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认识能源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用来发电、开动汽车、火车、烧饭取暖等。你们知道怎样得到它们吗?它们为什么会埋藏在地下?是怎样形成的?

二.分析煤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a)在研究煤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些信息,你能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哪些新的发现?

4-7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木质纹理的煤。

2、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3、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4、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繁茂。(老师出示挂图:煤层中的植物化石,夹在岩层中的煤层,2-3亿年前地球上生长着茂密森林的情景等。) 你们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吗?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证据,加上我们的想象,描述一下煤形成的过程。

b)小组讨论,汇报。

c)谈话: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这是他们的推测(出示煤形成过程示意图和教材上的文字资料,学生阅读和讨论)。说说科学家们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d)小结:科学研究中,常常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合理想象来建立假设。在没有新的证据推翻这个假设时,这个假设就被大家所公认。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也是这样研究的。现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煤是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变化形成的。

三.认识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简单讲解:根据不少证据推测,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动植物,主要是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经过复杂变化形成的。目前,煤、石油、天然气已成为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他们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

2、讨论: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交流:说出理由。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转化、储存的关系。

4、小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自己的身体上,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远古的动植物埋藏在地

下变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所以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最终还是来自于太阳。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亿万年前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四.寻找新的能源

1、谈话:现在我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哪些?它们会不会用完呢?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哪些可能再生,哪些不可以再生?

2、讨论并填写表格。

3、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新能源的信息?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吗?清洁吗?

4、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不可再生的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节约能源。我们还要努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原子能,让人类有一个更好的能量世界。

第四篇: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案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一、认识横梁和柱子:

呈现一个用A4纸做成的凳子(凳子用纸棒,登面用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

生1:凳子 生2:用纸做的凳子

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它由哪几部分构成呢? 生:凳子面和凳子腿(最多找三位同学回答)

师: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结构,们把这些平放的材料称为横梁,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板书:柱子 横梁) 观看PPT,你能说出这些建筑物共的共同特点吗? 生:都有横梁和柱子。

师:老师的手里有一包垫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这个纸板凳的上面能支撑起一包垫圈的重量吗?

生:能。(或不能)

师:实验出真知,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一个一个地放垫圈,

经过实验,无法支撑一包垫圈重量。 师:谁来描述一下板凳怎么样了? 生:被压扁了、被压坏了、被压垮了。

师:也就是说横梁被压弯了,弯曲了。(板书横梁 柱子 弯曲)那么回忆刚才板凳被压弯的情况,说一说是哪一部分先垮掉的呢?

生:上面的纸板。(师翻译成:横梁)

师:相比于纸凳子的面,凳子的四条腿容易被压垮吗? 生:不容易。

1 大家再来看这两张图片:

师:从这些建筑物的断裂情况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柱子好好的,都是横梁断裂。

师:所以说,横梁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

(板书:横梁 比 柱子 更容易 弯曲 和断裂)

师:如果你是工程师,想要对这个纸凳子加固,你会先加固那一部分呢? 生:横梁

师:因为凳子是纸做的,我们就把它叫做“纸梁”吧。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帮助纸梁一抗弯曲。(板书:抵抗弯曲(大标题))

2

二、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一)猜测

师:哪些因素会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呢? 生:材料、宽度、厚度、跨度(长度)„„

(不用板书,只让学生说„„)

师:看来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纸梁的宽度和厚度对纸梁抗弯曲能力影响。 (板书:宽度、厚度)

(二)实验设计 实验1. 师:既然我们认为宽度会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那么你们打算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想法呢?小组讨论一分钟。 师:停!时间到,都商量好了吗?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是如何设计实验的?其它小组仔细听,看哪个小组听的最认真。来,你们组先说吧。

生:用不同宽度的纸梁,先把纸梁架起来,再往上放重物,看一看它能承受多重的重量。 师:这个实验中,你需要用到什么呢? 生:纸梁、桥墩、重物。

师:我们用纸片当做纸梁、书本当做桥墩,垫圈当做重物,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纸梁的宽度。

师:那我们就用一倍宽、两倍宽、三倍宽的纸梁,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我来回更换纸张的厚度可以吗? 生:不可以,不变的条件有:跨度、厚度。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跨度要相同,那么,我们统一将桥墩的宽度定为7厘米,可以吗?

3 生:可以。

师:也就是说,除了改变纸梁的厚度,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我们在实验的时候,有哪些细节是我们要注意的呢?

生:放垫圈的时候要轻拿轻放、要填写实验记录单放垫圈的时候,要放在中间。 师:看来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孩子,为了让大家的实验操作更加准确,老师有一些建议需要给大家提示一下。请看大屏幕,有哪些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呢?你吧。 生:读注意事项。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请开始你们的实验吧,请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三)动手探究

(四)汇报分析

师:时间到,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纸梁越宽,放的垫片越多。

师:其它小组呢?(最少找三组)是不是也和它们的数据相似? 生:是的。

师:那我们可以说:宽度增加,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就增加。(板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 ) 实验2.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它宽度有关,那么厚度与它的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你们又打算怎样设计实验呢? 生:用不同厚度的纸张进行实验。

师:你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改变厚度,其他都不变。

师:刚才的实验要求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每个小组的组长上来领取不同厚度的纸张,开始实验,并填写好你们的实验记录单。 生开始实验

师:时间到,通过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厚度越厚,放的垫圈越多。

师:也就是说,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就增加,对吗?(板书:厚度增加 抗弯曲能

4 力增强) 比较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现在有两张记录单,对吗? 生:是的。

师:比较两次的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生:宽度和厚度都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师:还有什么规律?要想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哪种方法效果更加显著? 生:增加厚度。

师:那我们可以说,厚度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提高。

结束:

师: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你是工程师,想要加固桥梁,你会怎么做呢?说明的的理由。

生:增加厚度,效果显著。

师:确实,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桥梁的抗弯曲能力,但同时,是不是也会增加材料的消耗呢? 生:会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增加厚度,或宽度的情况下,提高桥梁的抗弯曲能力呢?回去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做研究。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第五篇:六年级第一学期科教版科学复习知识

教科版天井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 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2、杠杆的特点:

(1)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如:修枝剪、撬棍、开啤酒瓶的启子)。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费力。(如:钓鱼竿、火钳等)。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跷跷板、天平等)。

3、轮轴 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如:汽车方向盘、门把手、水龙头开关、辘轳等)。

要点:大的为轮,小的为轴,轴提起重物。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不变时,轮越大越省力;轮不变时,轴越小越省力。

4、滑轮 边缘有槽,能绕上绳线,并能围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5、固定在重物附近,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省力二分之一);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连系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段,则拉力就为原拉力的几分之一。

7、斜面 像斜坡、斜搭的木板、引桥等一端在高处另一端在低处的装置就叫做斜面。

特点: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且斜面越长坡度越平缓就越省力;斜面越短坡度越陡省力就越少。

教科版天井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题

1、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有关。

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同一个物体不同形状时抗弯曲能力不同。

如把薄纸板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受到压力时会产生外推力,拱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的推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4、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结构最稳固,不易变形。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多用三角形结构。

教科版天井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1、丹麦科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3、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4、 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6、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

磁力大。

7、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8、 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电动机工作的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有机械能。燃料、食物、化学物质中储存的是化学能。

10、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能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11、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12、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13、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变成的;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4、水能、风能、化学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源于太阳。

15、新能源有地热、风能、水能、原子能、直接利用的太阳能、沼气能源等。

教科版天井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1、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3、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4、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例

如: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例如: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

5、像蚂蚁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

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6、动物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昆虫是动物中

种类最多的,达100多万种。

7、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生物的形

态结构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

8、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

象,即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9、从38亿年前,地球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人类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0、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就是运用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着生物家族的一个个成员。

1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1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的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13、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人类赋予的权利。生物的生存权利就是生物对维持其生命及生存条件拥有的权利。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