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栓塞对门静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主要原因为肝硬化。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占居首位[1]。PHT的并发症如脾功能亢进等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随着医疗硬件设备的完善, 近年来新兴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临床各个领域, 它是一种微创技术, 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疗效确切等特点。介入治疗也为脾功能亢进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我院采用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取得一定疗效。
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行PSE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98例, 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第10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男59例, 女39例。19~69 (平均41.6) 岁。乙型肝炎肝硬化72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 乙丙混合型肝炎肝硬化16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5例, B级42例, C级1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做骨髓穿刺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全部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其中经胃镜检查证实均有食管静脉曲张14例有红色征。术前门静脉内径1.4~1.8 (1.56±0.14) cm。
2 手术方法
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术, 穿刺成功后, 置入5.0F的鞘管, 通过鞘管送入5.0F的Cobra或RS导管, 选择性脾动脉造影, 显示脾动脉增粗、迂曲、分支增多;实质期脾脏染色, 体积增大;造影后将导管送至脾动脉远端, 超过胰腺动脉分支。用庆大霉素浸泡后的明胶海绵颗粒 (1mm×1mm×1mm) 作为栓塞剂, 混入造影剂在电视监视下缓慢栓塞。根据病因及脾功能亢进程度确定预期的栓塞程度, 如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时为50%~60%。
3 结果 (表1)
脾脏大小术后0.5~1个月脾脏体积增大, 2个月后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 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以后继续有所缩小, 5个月后趋于稳定, 但仍未达到正常范围 (表2) 。
门静脉内径术后1个月开始逐渐变小, 2个月后明显变小, 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3个月后部分患者接近正常, 并达稳定, 术后测试门静脉压力较术前降低19%~24%左右, 术前曾有过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 术后出血机率及出血倾向明显降低。可见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明显改善, 红色征消失。
4 讨论
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是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 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表现脾脏肿大, 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功能相对亢进, 其发病机制为脾大时, 血细胞过分潴留脾脏内, 使其破坏增加, 还有脾脏可能产生某些体液, 能抑制骨髓造血或加重血细胞破坏[2~4]。血象假如明显下降, 对病情不利。如白细胞明显下降易导致感染, 血小板下降明显易引起出血。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 脾切除后使白细胞吞噬作用下降, lg M减少, 对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 易产生严重感染。PSE保留了部分脾组织, 使其免疫功能得以保存, 又抑制亢进脾功能, 从而达到与切脾相似效果, 并具有创伤小, 疗效确切、安全易操作、费用较低廉等优点, 适用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目前已有取代外科手术趋势。本组资料显示PSE后门本静脉内径明显变小, 从而降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但仍有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与脾栓塞以后腹腔血流迅速重新分配和脾栓塞过程中用激素有关。这与以往不一, 另外文献报道PSE并发症较多, 但本组资料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 (x-±s) 表示, 用SPSS 11.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摘要: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 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我院98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 观察术前及术后脾脏大小变化、门静脉内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 脾脏3个月后明显缩小, 门静脉内径不同程度缩小,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SE治疗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参考文献
[1] 第10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学术会议.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56~62.
[2] Spigos DG.Partials plenic emboliez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spenism[J].AJR, 1979, 132:777~778.
[3] 朱晓玲, 刘瑞雪, 佟晗.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5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10:980~982.
[4] 章有光, 郭义豪.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8, 14:55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