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通用)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通用)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篇:陵县民族工。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关于海陵区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 泰州市海陵区民宗局 2009年5月

海陵区全区面积203.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1万人,常住少数民族584人,分回、满、蒙古等29族别;随着我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我区外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日渐增多,主要来源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年流动人口近1000人,族别构成复杂,其中以回、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为主。全区现有清真网点30多处。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积极支持下,区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进我区民族团结发展,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解决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难、重大问题。区民宗局围绕工作重点,健全信息网络,建立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新体制,加强街道民宗助理、社区民宗信息员建设,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与信访、公安、国保等部门联系,互通情况,化解矛盾。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我区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员构成情况,按照不同省份、地区明确少数民族召集人,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第一时间了解少数民族情况,遇到突发事件,通过他们做好各自老乡们的工作。

2、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力度。2007年,区民宗局开展了民族工作进社区工作,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社区多次举办汉民与少数民族群众、学生一起的联谊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社区的生活氛围。城东街道春晖社区、试采社区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为民族工作示范社区。二是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困难开展帮扶。区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困难户的帮扶,针对生活困难且因病、灾等加重经济负担的少数民族家庭,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根本保证。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我们都举办少数民族法制培训班,请少数民族群众来听法律讲座,宣传《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江苏省清真食品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他们依法开展活动。二是支持伊斯兰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我局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过开斋节等宗教节日费用,保证他们在泰能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丧葬习俗,我区提供专门的回民公墓。三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针对少数民族在我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认真办理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为少数民族考生办理加分审核等手续,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子女上学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教育局以及相关学校联系对接,均得到圆满解决。在对清真网点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清真餐饮店经营证照不全,管理中时有矛盾发生,在加强对清真餐饮业主宣传教育的同时,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优惠为他们办好相关手续,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经营、放心经营。四是培育民族经济健康成长。在泰州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对泰州市主城区唯一一家清真馆的易地扩大规模重新营业争取了5万元三产扶持引导资金,解决了清真食品供应点建设问题。[Page]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区民宗局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印成传单,到市中心进行发放,向广大市民宣传民族政策。区各街道、社区精心组织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元宵联谊会,近期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区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我区先后妥善处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主要特点

我区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1、小聚居,大分散。城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城东地区,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较多,其他各个街道也都有少数民族群众分布;

2、民族成分较多,其中回族占绝大部分,其他民族较少;

3、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小;

4、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三、存在问题

我区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虽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们对清真餐饮店政策扶持,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协调,减免相关费用为他们办好各类证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饮店未领取营业证照,处于非法经营状态;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现象,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我区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应点虽然经过政府资金扶持,但由于经营理念陈旧,生产经营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对企业发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难度加大;随着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的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得不到本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外来经商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也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不同省别、族别的少数民族人员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矛盾也时有发生。

3、民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清真食品行业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行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一些发展,但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生活风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服务的意思。

2、全面推广民族工作进社区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优秀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设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经营“110”,对清真网点科学引导,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加强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教育培训,推广清真标志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现象;加大对重点清真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清真企业的亏损状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经营理念更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二是帮扶“110”,对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流动少数民族经营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开展帮扶。三是突发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领域不稳定因素的基础上,以民族召集人为工作抓手,大力开展民族领域维护稳定工作。一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有关部门沟通,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保证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1 陵县民族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陵县县委 陵县人民政府 (2009 年9 月20 日)

一、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陵县辖9 镇3 乡1 个经济开发区,404 个社区(村)(其中新 建社区 335 个,保留村庄 69 个),总人口57.89 万,有回、白、 满、蒙等28 个少数民族,共2.98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4%, 其中回族人口2.91 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03%,主要分布在糜镇、 滋镇等11 个乡镇的35 个社区(村),占全县总社区(村)数的8.7%, 其中纯回民社区6 个,是全市第一回民大县,全省第二回民大县。

二、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把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2008 年全县少数民族人均纯收入6130 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多 512 元,高出 9.1 个百分点。 出台了关于 发展民族经济的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领办、创办民族企业。 加大县、乡投入 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帮助民族村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使少数民族村庄优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黄河水、通有线电视、 通自来水“四个村村通”。 实行了县乡领导干 部帮扶少数民族贫困户、部门和民品企业帮扶少数民族落后村制 度,几年来,先后为少数民族群众协调扶持资金1000 多万元,帮 助 200 多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充分发挥 少数民族群众在畜牧养殖、宰杀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大对畜牧养 2 殖、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培植力度,糜镇张寨、李寺、辛集、 义渡乡果园等社区(村),90%以上的群众从事牛羊养殖、宰杀、 购销业,户均年收入近10 万元,培育起了张寨专业批发市场,年 交易牛羊皮 150 万张、牛羊肉 1.5 万吨,成为北京、天津重要的 牛羊肉供应基地,年交易额达到2 亿元。全县共培植起12 个特色 民族经济专业社区(村),占34.3 %。 对 少数民族大户在用电、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资金、技术、 信息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支持,先后扶持回族青年李跃胜、马占军、 冯忠军、杨延龙等创办了民族企业,全县民族企业达到90 家,其 中规模以上企业28 家,固定资产2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12 家,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银海物资贸易、苗宝种业、鸿泰工贸、兴豪 皮业 4 家,苗宝种业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最大的棉花良种加工企 业。

三、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情况 近年来,我县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县共有副 科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25 人,其中县级2 人,正科级7 人。 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 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会议,提出了年度目标任务,制定 了组织部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三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 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例会制度。 有计划 地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培训班、中青班等,2007 以来 县委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21 期,并组织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 进行考察学习。 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县乡交 流和乡镇间交流,少数民族干部原糜镇派出所指导员赵玉明被破 格提拔为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郑家寨镇党委副书记冯永军被提 3 拔为团县委书记。同时注意选派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乡镇担 任领导工作,全县13 个乡镇中,有6 个乡镇党委、政府班子配有 少数民族干部。 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 如糜镇、滋镇、宋家镇等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力量,糜镇 党委书记、滋镇镇长、宋家镇人大主席、副书记都由少数民族干 部担任,对工作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四、民族团结情况 我们把保持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形成了 各民族团结相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采用电台、电视台、《陵县报》等多种形式, 宣传民族政策,并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 动,使“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 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 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深入人心。 特别是加强了对干部的民族政策教育,把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全县 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增强了各级干部的民族政策观念与执行民族 政策的能力。 每年在全县开 展民族政策法规落实周活动,并组织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 民族宗教局、组织部和纪检委等部门,对各重点乡镇、民族村进 行专项督导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平等等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 落实,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在教育、劳动、选举以及日常生活中违 反民族政策的现象。 县里成立 了分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工作协调领导 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少数民族人口占 30%以上的 40 个民族村庄,全部建立了民族团结促进会,有力地促进了民族 4 团结。 在重点回民村庄建立便民诉讼联 络点,以联络点为中心,在周边村庄设立以村委会调解委员和清 真寺阿訇为主的联络员,建成了全县便民诉讼网络,及时有效地 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把矛盾纠纷解 决在了基层,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2008 年,我县6 个 乡(镇)、村分获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乡(镇)村”荣誉称 号,其中糜镇被省民委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乡(镇)”。 先后投入 300 多万元改善民族 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初中 阶段教育完成率达98%。投资600 多万元,为全县80%的民族村庄 修建了文体活动场所,配置了较为齐全的文体器材。李寺社区文 化大院的京剧团常年为四邻八乡的群众演出精彩节目,深受广大 群众欢迎;陈辇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已经连续 8 年举办“民族团结 进步杯”篮球邀请赛,邀请各族群众参加比赛、观看。优先对糜 镇、宋家镇、陵城镇、郑家寨镇和滋镇等民族重点乡镇的卫生院 进行改造和扩建,优先在各民族村庄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改善 了民族群众的就医条件。

建宁街道关于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区民宗局关于开展我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的 通知,建宁街道精心组织对少数民族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 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建宁街道地处麒麟城西北片,辖区少数民族人口263 人, 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89 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4%, 流动少数民族人口 174 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66%,流动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

二、调研情况 (一)基本特点 辖区少数民族多为流动少数民族,呈现人少、面广、大 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街道的民族格局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民族散 居化趋势明显;二是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增多,多数少数 民族为外来务工经商者;三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扩 大;四是民族意识逐渐增强;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 的宗教意识时有凸显。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量增加,文化的交流,导致民族工 作和民族关系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 尊重民族风俗,出现伤害民族感情问题;二是清真食品管理 问题;三是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正当权利容易被忽视 问题;四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五是有的少 数民族把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一般问题民族化、宗教化; 六是部分少数民族法制观念、公民意识淡薄。 (三)意见及建议

1、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少、面广、大分散、小集中,少 数民族的一些特殊情况易被忽视。因此,在积极争取各级党 委、政府的支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 要性的同时,还应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党民族政策的宣传 教育,在工作中注重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真正落到 实处,使少数民族在就业、参军、升学等方面享有优惠条件。

2、加强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针对外来少数 民族经商的人数逐步增多,同时涉及民族方面的问题也在逐 步增多的实际,民族事务部门、公安、旅游、工商、税务、 民政、市场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引导,在对他们加 强管理的同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优惠政 策和服务,使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大力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 少数民族生活在各个社区中,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促进 民族团结,保持辖区内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习俗为指导,建 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多办 好事、实事,推进城市少数民族与社会各界的协调发展。 新和县农机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 自检自查报告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社会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团结、经济 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中央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适 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多年来,我局民 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能坚持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精心维 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 系得到了日益巩固和发展。经对我局2010 年以来的民族团结和 社会稳定工作进行自查发现:我局在促进全局的民族团结、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坚强的 组织保证 长期以来,农机局始终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 治任务和工作来抓。我们以 “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抓手, 不失时机地全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切实加强对农机局民 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 组,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艾合买提吾守同志为组长,局长刘伟同 志和副局长居来提同志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 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案, 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

二、强化学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夯实做好民族团 结工作的思想基础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有关民 族团结和稳定工作会议精神,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辅导 讲课、带头讨论发言、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 二是组织全体干部集中学。2010 年农机局采取交流研讨、 观看电教片、个人自学等方式,组织全体组工干部深入学习要继 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集中学习,本着讲求实效、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集中学和自学的方式认真学习《民 族团结教育条例》、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 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自治 区党委宣传部编写的《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读本、《马 克思主义“五观”教育50 题》、《新疆发展稳定六题》、《自治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内容;同时联系实际,选学县委下发 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文件、领导讲话以及各类学习 资料。采取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理论教 育与实践教育、学习先进典型与弘扬先进精神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落实学习制度、考勤制度,使全体职工干部 进一步认清“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坚定维护新疆稳定、维护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民汉干部结对学。2010 年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局机关加大“双语”学习力度,成立“双语”培训夜校, 深入开展“结对帮学”活动,利用工作实践和业务时间进行互帮 互学,相互提高,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基础。 四是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个一”宣传活动。在 2010 年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中,为形成人人关心民族团结、人 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痛恨民族分裂、人人自觉抵御民族分裂主 义渗透的良好局面,农机局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个一”宣 传活动。即:开展一次感谢党恩党员宣誓活动、举办一次支付谈 感受活动、召开一次主题座谈会、进行一次走访宣传活动。为我 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开展“三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筑牢各民族之间的 血肉联系 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2010 年我局大力开 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一是扎实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根据 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组织15 名干部在三下乡期间到对口 扶贫村扎实开展“三讲”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各族干部群众收看 电视、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大宣讲教育力度。 二是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局机关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结合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 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深入乡村、社区、居民群众家中开展走访, 与基层群众谈心交心,全面了解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 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基层群众的实际困 难,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困难,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三是 广泛开展“大帮扶”活动。农机局把为民解忧、为群众办实事办 好事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给对口 扶贫村42 户农户接通自来水、同时帮助扶贫村的10 户农户免费 赠送价值5250 元的鸡苗,帮助其脱贫。冬季来临之际,农机局 分两次投入11000 元的资金,为家属楼修理暖气管道,保障了家 属楼冬季取暖。

四、以“第28 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系列活动 今年五月是自治区第28 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农机局按照自 治区确定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做到以月 促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集中学习培训、演讲比赛、开 展知识竞赛活动、联谊会等多种活动形式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 育月活动,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运用群众喜 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加强“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 主义“五观”学习教育,努力营造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氛围。通过广泛扎实深入的宣传教育,进一 步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毫不动摇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切实提高全社会维护 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活动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全力倡导民族团结新风尚 在局机关、站所、扶贫村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主 题实践活动。开展结对子活动,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7.5”事件以 来,中央、自治区党委、地区关于维护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一 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帮互助、共同进 步”的原则,坚持把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作为重点贯策活动始终, 大力组织开展形势多样的相互走访慰问、互帮互助活动,争创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支部、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活动,着力 增强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感情,消弥民族隔阂 和民族关系创伤,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相互支持、相互谅解,营造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光荣, 损害民族团结、破坏祖国统一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确保“三个 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开花结果,代代发扬。

六、存在问题 农机局虽然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 初步成效,但与县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期盼还 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的 办法和举措还不够;对退休职工、家属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还需 进一步加强等。二是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应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常抓 不懈,但由于经费紧缺,给此项工作的大力开展带来不便,加之 乡村群众的迷信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政策易出难执行,长期坚持 难落实,一些干部职工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上存在侥幸心 理,没有端正好态度,致使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说服力。 总之,我局这几年的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一 定成绩,但我们将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努力下去,对于我们 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一定积极改进,争取今年的工作更上一台 阶。 新和县农机局 2011 年6 月27 日 杭州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不多,但常住的少数民族就有42个。世居杭州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和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大多是改革开放后因工作、经商或婚嫁而落户杭州。今年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后,为尽快熟悉、掌握民宗侨工作有关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工委组成课题组,就民族方面基础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辖8个区、2个县、3 个县级市,市区常住人口为870万人。杭州现有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3.5万,42个少数民族,其中城区少数民族人口有9.2万人,郊区县(市)有4.3万人。(见表1)流动的外来创业务工少数民族人口15.97万人,占在杭务工人员的4.7%,囊括了除门巴族外的54个少数民族。其中,最多的是苗族达47073人,其次是土家族26093人,位居第三位的是侗族24055人,注册登记的回族6425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未予登记。

表1 杭州区、县(市)少数民族人口 单位:人、% 地 区 常 住 人 口 少 数 民 族 小 计 比 重 杭州市 8700374 135084 1.55 上城区 344594 2237 0.65 下城区 526096 3093 0.59 江干区 688050 4479 0.65 拱墅区 551874 3092 0.56 西湖区 790009 8385 1.06 滨江区 319027 5183 1.62 萧山区 1511290 34333 2.27 余杭区 1170290 13940 1.19 开发区 310733 5444 1.75 名胜区 30008 293 0.98 桐庐县 406450 13012 3.20 淳安县 336843 1197 0.36 建德市 430750 4925 1.14 富阳市 717694 24380 3.40 临安市 566665 11091 1.96 杭州少数民族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一)从发展情况看,少数民族人口增速明显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速。从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由13383人增加到135084人,增长达9.1倍。2000年~2010年,10年间,杭州总人口从6878722人增加到8700374人,增长率26.5%;少数民族人口从44966人增加到135084人,增长2倍(见表2),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二)从居住状况看,具有“散”、“杂”、“广”的特点。“散”和“广”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除了世居杭州的畲族、回族、满族等少数几个民族,其它众多的少数民族成分居住分散于十三个区、县(市),生活、学习和工作已经融入杭州的大环境之中。在杭畲族人口相对集中在桐庐、建德、临安、富阳、淳安五县(市),他们大多居住在地处偏远的丘陵地带,杭州少数民族唯一以乡(镇)为区域聚居的就是位于桐庐的峨山畲族乡。“杂”主要表现在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来源于西部,例如新疆的回族,贵州的苗族、侗族,云南的傣族。构成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杭州有54个,人数较多的为苗族、土家族、侗族、回族、畲族等。

(三)从年龄构成看,以青壮年为主。在杭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数处于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人生阶段。据统计分析,居住在杭州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集中在18至55周岁之间,占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3%,而18周岁以下的只占12%,55周岁以上的更少,仅占5%。(见表3) (四)从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以上的较少。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左右。因受地域和教育程度的限制,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思想观念保守,常因文化习俗、文化差异碰撞而导致冲突,且不知求助法律,喜欢用“族规”、“民族习惯”来处理矛盾纠纷。除了民族成份栏与众不同外,几乎所有的民族均未保留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也不再延续自身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语言、服饰等渐趋汉化。

(五)从就业状况看,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苗族、土家族、侗族、壮族、布依族为主的中西南少数民族同胞,主要在杭城的企业一线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以回族、撒拉族为主的西北少数民族同胞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以开设拉面店等清真小餐饮为生。到目前为止,杭州已开设清真小餐饮多达千家,仅主城区就有7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此外,还有少部分来自藏区的藏族和和维吾尔族同胞,则以地摊和沿街贩卖的形式兜售藏药、玉器,销售葡萄干或者从事烤羊肉串等,流动性极强。

二、杭州民族工作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巩固和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近年来,下城区天水街道、杭师大附中党总支书记骆爱香等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团结进步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一)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健全民族工作体系。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加强组织建设是搞好民族工作的前提。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组织建设,明确领导,增设机构,落实经费。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根据工作实际,建立民族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各区县参照建立民族工作体制,健全了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基层民族工作网络。二是注重社团建设。配强民族团结促进会和少数民族联谊会等社团领导班子,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探索工作方法。设立社区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推进民族工作进基层。支持各区、县(市)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探索符合实际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进“一区一品”和“一县一品”的创建活动。其中下城区的民族工作活动别具新颖,启动“六个一”工程,即一馆--社区少数民族馆、一团--下城区少数民族艺术团、一周--民族宗教法制周、一墙--民族团结进步墙、一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街和一节--全国首个社区少数民族节。

(二)妥善处理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城市,妥善处理民族纠纷,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一是坚持属地管理,构建服务平台。社区设立24小时少数民族服务维权热线,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社区还设立少数民族人员之家,搭建服务平台,合理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就业、法律援助、学生上学等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加强部门合作,实行齐抓共管。一方面注重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出地民族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市民宗局加强与信访、公安、城管、工商、民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协调,互通信息,齐抓共管。三是利用民族代表,发挥疏导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信教群众心目中的独特作用,协助做好信教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杜绝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共同发展。一是财政资金扶持,突出经济发展。自1998年起,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040万元用于发展民族乡村经济。通过政府的适度输血和民族乡村的自我造血,杭州民族乡村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11年,13个少数民族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其中临安太湖源众社畲族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4380元,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建德市少数民族村年均收入也创了新高。二是明确服务方向,推进整体发展。依托“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创建活动”,加强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领导,加大对民族乡村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开拓视野、转变理念,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经过三年的创建,杭州已有13个少数民族村跨入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行列。三是落实帮扶政策,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少数民族子女中高考加分制度,每年对20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给予经济补助,保障少数民族子女就学。采取灵活机动政策,特事特办,帮助少数民族人员创业、经商、就业。

(四)加强民族文化挖掘,促进和谐民族关系。2010年,杭州首次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50万元/年,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弘扬,展示少数民族的风采,增进各民族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民族和睦。如创建畲乡文化馆、社区民族崇廉文化屋和畲族家园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载体,夯实了民族文化活动阵地;组建少数民艺术团及项目特定的舞龙灯表演队、腰鼓队、武术队,每逢节庆期间举办表演活动,收到群众的欢迎;“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从2009年至今已举办3届,成为一项畲族风情浓郁和影响日益扩大的节庆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民俗民风展示,不断增强民族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营造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三、存在主要问题

杭州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民族工作十分复杂,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民族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比,当前城市民族管理还存在管理缺失问题。一方面,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来少数民族来杭创业、就业,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民族管理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城市社区建设、旧城改造、教育、就业、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使城市民族管理工作出现了缺失现象。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着“四个不适应”,即思想认识不适应、基层基础不适应、能力素质不适应、工作作风不适应。比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以往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难以为继;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一些以往比较常用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在信息化背景下,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有待提高。少数部门对涉及民族因素的事情,往往绕着走、躲着走,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理诉求缺乏适当的表达渠道。

(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杭州民族工作突出表现为集中管理,即过分依赖民族工作部门的作用,而民族工作涉及的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民族工作部门除了担负宣传民族法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城市稳定等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推动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任。但是,限于当前民族工作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配置,使其在实际管理中只能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而无法成为具体民族事务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另一方面,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在形式上把与民族工作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但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民族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目前,多数成员单位在其工作制度、规定等方式没有明确民族工作管理的具体职责;各成员单位之间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体系等,民族工作管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从民族法规政策来看,城市民族工作还未形成民族法规体系和框架。一是法律效力不高。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单行条例,在法律效力上低于法律、法规。二是行政法规滞后。比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1993年发布实施的,已使用近20年,在内容和措施上有明显局限性,难以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有关城市民族问题时也缺乏足够的依据。三是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不完善。杭州市对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没有进行专门的规范,民族工作开展缺乏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城市民族问题更多的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当前比较突出的是在城市建设改造中涉及到聚居少数民族群众的拆迁和宗教场所迁移问题,有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特殊性,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纠纷;城区之间处理矛盾纠纷或者补偿时标准不一,处置常显被动。由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滞后,处理起来难度加大。

(四)机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民族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人员队伍配备数量较少。杭州大部分区、县(市)的民族工作部门和宗教部门合二为一,且核定的编制数大都在3人以下,个别城区甚至只有1个编制数,执法主体不成立。另一方面,队伍存在年龄文化偏大偏低现象。对年轻工作人员选拔培养不够,致使队伍建设发展缓慢,工作开展缺乏活力和创新。二是人员培养选拔工作未形成机制。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比例小、职位低、分布不合理,关系少数民族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关键部门缺乏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许多涉及少数民族的重要工作得不到这些关键部门的支持。

四、几点工作建议

针对杭州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充分汲取外省、市民族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建议: (一)加强联动,形成民族工作整体合力。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民族工作对保持杭州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现实意义,切实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强力推进。相关部门要转变认识,加强民族工作调研,积极学习周边及其他省市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工作的有关政策,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二是理顺关系,整合工作力量。一方面,变民族工作由民族工作部门单打独奏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宗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听取情况汇报,安排部署民族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基层组织,强化由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工作管理领导小组职能;完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统战和综治干部、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争取和依靠辖区内单位做好民族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落实属地管理,“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区、街道将民族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综合考核。 (二)夯实基础,保障民族工作健康发展。一是顺应形势,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少数民族工作,法规是依据,也是基本保障。杭州市少数民族工作尚存不到位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适合杭州实际的法律规范,亟待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与国家及省里的法律法规配套,增强可操作性。由此建议由政府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一个加强杭州市少数民族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进行界定和规范,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在少数民族人口管理服务方面的职责、少数民族的权利及其义务、相关处罚范围及程序。二是广泛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将民族工作理论、法规教育纳入党校干部培训和市、区、乡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知识、政策宣传,引导居民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服从管理,增强广大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解决民族问题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三是重心下移,推进社区民族工作。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人口集中、条件较好地社区作为民族工作社区试点单位,建立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少数民族居民活动小组为支撑、以社区居民小组民族工作联络员为基础,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反映灵敏的工作网络。

(三)优化服务,促进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要统筹兼顾,推进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把民族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加大帮扶力度。政府保障民族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少数民族专项资金项目库,对科技、农技、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脱贫创汇项目实行资金倾斜,重点扶持。另一方面要激发自身潜能。民族乡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自我造血功能,提高经济发展后劲,缩小与其他乡村的经济差距。其次,要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进一步加快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和包装一批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精品路线,内涵观光旅游、民族风情展演、民俗互动体验等多项活动,依托旅游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再次,要把民族民俗文化的繁荣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要以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因势利导,将党的方针政策入情入理地宣传到群众中,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要搭建平台,提高基层民族服务水平。建立少数民族基层服务的政务平台,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或“社区工作站”中设立民族服务窗口;设立维护民族权益热线平台,主要是利用社区电话咨询平台,在社区中设立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完善管理和联络平台,在少数民族较多的社区设立少数民族联络站或联谊会,搭建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平台。

(四)加强培养,充实基层民族工作力量。一是着力建设区、县(市)工作机构。针对县一级民族工作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按照机构单设、人员单配、编制单列、具有执法主体资格“三单一主”要求,加强县级民族执法主体建设,争取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解决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机构、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二是加强队伍的教育培养。针对城市中少数民族工作人才的纯自然生长状态,为适应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培养任用工作,要制定少数民族工作队伍培养规划,加强城市少数民族工作队伍的梯队和后备队伍建设。要注意在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各级综合、计划、经济管理部门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工作人员与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在服务民族工作、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民族政策宣传和民族友谊,密切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同时,要重视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会、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利,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在各级人大、政协的比例,保障各民族的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

第二篇: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

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

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

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

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

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

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民

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

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

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

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

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

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

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

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

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

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

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

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

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

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

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

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

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

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

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

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

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

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

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

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

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

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

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

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

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

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

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

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

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

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

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

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

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

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

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

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

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

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黄陵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向莅临我县对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进行评估验收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几年来对我县创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陵县因县城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而得名。全县辖6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村委会,3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县域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万亩,人均2.8亩,平均海拔1251.1米。县城背靠青翠桥山,面临碧波沮水,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规划行政区域范围面积105.6平方公里,建成区4.2平方公里,城区辖4个居民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8个城郊村,县城人口3.6万余人。2007年6月荣获省级旅游强县称号,2009年4月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黄陵县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共有林地264万亩,草场433亩,森林覆盖率达70%,为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绿化面积7763亩,完成历年造林补植面积21776亩、育苗116亩、产苗107万株;全民义务植树111万株。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形成

- 1

入7891元,农民现金收入2553元。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功能和内涵的重要体现,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县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实施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城区“四山”绿化、沮河综合治理、老城区仿古改造、西区开发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旅游强县、市级双拥模范县等综合性工程,使县城基础设施条件和整个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黄陵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民族圣地、祭祀之乡、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顺应民意,提出了举全县之力用三年时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省级园林县城的标准,坚持“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科学建绿、社会监督”的方针,按照“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建管并举、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经过不懈努力,达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构件已经具备,主要指标基本达标。截至目前,我县建成区范围内绿地总面积达到139.44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3.2%,绿化覆盖面积164.2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平方米,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我们有幸迎来了省建设厅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下面,我就黄陵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作如下汇报:

- 3

臵、重要时段打出宣传字幕,开辟宣传专栏,设立了创园动态、新闻追踪等专题栏目,组织系列专题报道,反映创园动态,大造创园声势。对绿化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部门和单位及时采访报道,推广典型做法,对个别工作进展慢、任务落实差的单位进行新闻曝光。全县共制作大型宣传喷绘20余块,刷写标语100多条,县电视台、广播台开辟了滚动宣传标语100条,悬挂横幅280余条,张贴墙体宣传画300余张,发放创园宣传单2000张,市县两级媒体编发创园稿件15篇,《黄陵通讯》编发创园专刊1期,编发简报21期。通过全方位、多层次、轰炸式宣传,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绿化意识和文明素质,营造了人人支持、全民参与创园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是因地制宜定规划。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绿化发展蓝图,提高县城绿化质量和水平,我县依据新的城镇规划,以黄陵县城“中华民族祖陵圣地,历史文化名城,融祭祀、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城市”的城市性质为出发点,按照人与自然相互融合、“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山水之中”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和模式,聘请了延安规划设计院专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编制了《黄陵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以旧城片区为重点,包括老城区、轩辕街区、下城、河西区、张寨区、陵东区,确定了“一

- 5

市景观规划设计院,对全县20条道路,15块公共绿地(广场)、6处滑坡地段、83个庭院、28个居住小区的绿化区域制定了详尽的单位、庭院绿化实施方案,对环境防护绿化、公共绿地绿化、道路街区绿化、背街小巷绿化和城中村绿化逐一下达了绿化任务,明确了不同层次和区段的创建标准,做到了任务详尽,标准清楚,目标明确,操作可行,为建设舒适、温馨的县城环境,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是严格督查促实施。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黄陵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工作考核奖惩办法》、《黄陵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督查工作方案》,把创园工作纳入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重点工作督查督办范畴,采取包干督办,巡回督查、召开现场观摩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及督办函、“销号”制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敲警钟、亮黄牌。县创园办效能督查组建立了督查督办制度,制定了考评办法和细则,将县城111个庭院单位、小区的庭院绿化任务分段划片,先后抽调12名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采取专人蹲点包抓单位、小区绿化的措施,深入创园第一线督促检查。创建期间,共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35份,编印督查通报5期。通过开展多个层面的督查工作,有力推动了创园进程。

二、以人为本,彰显特色,高标准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 7

区”创建的基本条件。加大技术支持和服务力度,2007年以来,组织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区所有单位、小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对具有绿化潜力的111个单位、小区,因地制宜制定了绿化改造方案,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2008年,建成县级园林单位7个、县级园林小区1个;2009年建成县级园林单位15个、市级园林单位3个、市级园林小区1个;2010年建成县级园林单位20个、县级园林小区13个、市级园林单位4个。目前,全县园林式单位达到42个,其中市级7个;园林式小区14个,其中,市级1个;城区“园林式单位、居住区”达到50%以上。

二是实施公共绿地工程,增加城市绿化景观。按照“建设公园,开发绿地,凸显特色,打造亮点”的思路,采取规划扩绿、垂直挂绿、拆墙还绿、留地造绿、筑路配绿等综合性措施,不断增强绿化的景观性,巧妙运用园林手法,不断提高绿化率。投资1000余万元在县城20条主次干道、15块公共绿地栽植栾树、红叶李、白玉兰、樱花等名贵树种5000余株,栽植常绿植物4000余株;对6处裸露山崖实施了垂直绿化。投资200万元沿轩辕大道建设绿化带1.8公里,新增公共绿地1万平方米;建成商业大街、轩辕大道、公孙路、北街、中心街、高阳路、土德路等7条主街道绿化特色林荫路网络。新增中心广场、政府门前、文体广

- 9

族圣地,祭祀之乡”的城市主题;将桥山广场、文体广场、人大广场定位为集居民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城市公园,作为体现黄陵本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将沮河堤岸绿色长廊、沮河水上景观工程、县城周边“四山”绿化定位为集休闲、观光、旅游、交通和防洪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三、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狠抓城市整体功能提升。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要求城市的绿化的生态,还要求城市 的整体功能。我们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逐年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使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一是城市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按照“控制建设东区、仿古改造城区、拓展开发西区”的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目标,从打造形象,健全设施,改善交通、优化环境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加快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建设工程相继建成,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我县城区呈依山傍水、四山环绕布局,地形狭长,道路绿化用地有限,拓展空间难度较大,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主动地想办法,采取多种措施破解道路绿化难题,努力打造路畅景美、生态和谐的道路绿化景观。近年来,我县先后投入资金5亿多元,新建、改建、扩建城市街道、铺设人行道,建设城市广场、景点,增设公厕、垃圾台、果皮箱等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轩辕大道、黄

- 11

治理,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5天左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

三是城市亮化美化工程亮点纷呈。按照“绿一片,亮一片”的亮化思路,突出城市艺术和人文特色,近年来,累计投资810多万元相继实施了城区、中心广场、文体广场、黄帝陵山门、印台山山体等亮化工程,新增改造3街11路,增设路灯400盏。目前,城区道路共有路灯720盏,城区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9%。其中,点亮后的印台山山体,犹如黄帝御印,依山生辉,蔚为壮观,逐步实现了由照明向塑造人文形象和照明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成为黄陵夜景工程中的经典之作。

四是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日益成型。按照公交优先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不断改善公共交通条件。目前,新增交通路线2条,公交车10辆,改造建设仿古公交站点10个,路名牌28个,公交车辆增至24辆,出租车增至80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6.6辆,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城区公共交通档次和品味。

五是“四山”绿化工程成绩斐然。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山 川秀美工程为契机,依托黄帝陵景区,调整规划,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搞好城区周边“四山”大环境绿化,实施城区外围山体绿化工程,使黄陵县城周围“四山”与桥山景致相适应。该工程

- 13

的全民植树绿化活动。2007年以来,“我为黄陵种棵树”活动达到22.4万人次,栽植各类树木111万株,义务植树成活率、保存率、尽责率分别达到95.3%、91%、90%,共有14个单位认建(养)绿地15块,收到了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七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卓有成效。深入开展了七个专项整 治。一是整治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城市不文明现象;二是整治乱设摊点、占道经营,取缔了不合规范的早市、夜市、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三是整治城镇违章建设,强制拆除了虎尾 隧道等处的违章建筑;四是整治户外广告、乱贴乱画等有碍市容观瞻的行为,对主干道两侧的户外广告和商业牌匾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更新规范,设臵了固定的户外广告宣传栏;五是整治交通秩序,加强道路巡查,严管重罚乱停乱放行为,完善了道路交通标识,划定临时停车位346个,确保城区交通安全畅通,秩序良好;六是整治建筑用地,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保持工地建 筑材料堆放整洁,及时外运建筑垃圾,工地食堂、厕所及工人休息室干净整洁;七是整治环境卫生,落实沿街单位、门店、居民门前“四包两禁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签订“四包两禁止”责任书2650份。

八是城市人文景观保护措施得力。正确处理文化古迹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加强对历史名城、自然风貌、文物遗迹及其

- 15

一是严格落实绿化法规。认真贯彻中省市有关园林绿化方面的政策法规,先后制定出台了《黄陵县城市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黄陵县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实施办法》、《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标准》和《园林绿化施工验收标准》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使黄陵在园林绿化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绿化工作无法 可依的被动局面正在逐步扭转,不断向法制化轨道迈进。同时,成立了黄陵县园林绿化管护处,园林处为正科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设主任1名,由县城管局局长兼任,专职副主任2名,编制6人,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比较完善的办公设施,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资金投入到位。

二是广辟绿化投资渠道。在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通过庭院绿化由责任单位自筹、公共绿化部分政府承担、居住小区绿化适当补贴的办法,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经营的投资管理体制,为城市绿化聚集了更多资金。

三是构建绿化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绿化管理体系,坚持小机构、大服务,充分发挥园林职能部门统领与协调作用,将园林绿化管理的重心向社区、责任单位、居住小区倾斜,建立健全了县、街道、村(社区、单位)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解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县、街、小区齐抓

- 17

第四篇:茶陵县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茶陵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9月10日

“十二五”以来,我县的项目建设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缓解群众看病难就医贵为立足点,紧紧围绕 “打造茶陵升级版、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发展定位,精心组织、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以来,我县共争取到投资项目110个,其中县级项目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4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91个。截止目前,已竣工项目107个,在建项目3个,完成投资35701万元,完成建筑面积 89773㎡。

(一) 已竣工项目

1、茶陵县中医院建设项目。为2011年中央投资项目,中央和省投资2025万元,地方投资1000万元,银行贷款2975万元,占地35.5亩,包括住院大楼、门诊大楼、医技楼以及附属用房等,2011年动工,2014年9月竣工,完成建筑面积36000余㎡,实际完成总投资1.998亿元,开放病床500张。建成后,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

—1—

2、茶陵县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为2011年中央投资项目,新建一栋保健临床综合大楼,中央和省投资700万元,地方投资1000万元,2012年4月启动,2015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17610㎡,实际完成投资7500万元,共开放床位200张。

3、茶陵县急救中心建设项目。为2011年中央投资项目,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160万元,2011年开工,2012年竣工,建筑面积650㎡,实际完成投资260万元。

4、火田卫生院住院楼建设。为2013年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价16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30万元,2013年开工,2014年竣工,建筑面积1457㎡,实际完成投资167万元。

5、平水卫生院住院楼建设。为2013年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价1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2013年开工,2014年竣工,建筑面积1256㎡,实际完成投资153万元。

6、界首卫生院住院楼建设。为2014年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价22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30万元。2014年开工,2014年完工,建筑面积2138㎡,实际完成投资293万元。

7、下东卫生院住院楼建设。为2013年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价22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2013年开工,2014年完工,建筑面积2044㎡,实际完成投资228万元。

—2—

8、腰陂中心卫生院医技楼建设。为2014年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价12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2014年开工,2015年完工,建筑面积869㎡,实际完成投资165万元。

9、湖口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项目。该项目为2012年投资项目,由湖口中心卫生院和浣溪卫生院2个项目合并而成。由于茶陵县行政区调整,浣溪镇并入湖口镇,经向市发改局、县人民政府、县发改局申请并同意,浣溪镇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并入湖口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招标价228万元,实际投资约2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0万元,县自筹5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该项目建筑面积2044㎡,2015年开工,2017年10月完工。

10、秩堂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为2015年中央投资项目,项目预算价16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70万元,建筑面积1115㎡,2016年12月开工,2018年5月完工。

11、高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项目。为2015年中央投资项目,项目预算价160万,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60万元,建筑面积900㎡,2015年开工。2016年完工。

12、八团卫生院周转宿舍项目。为2015年中央投资项目,预算20万元,完成投资2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2015年开工,当年完工。

13、严塘中心卫生院周转宿舍项目。为2014年中央投资项

—3—

目,预算20万元,完成投资2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2014年开工,当年完工。

14、湖口中心卫生院周转宿舍项目。为2014年中央投资项目,预算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0万元,地方投资18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该项目建筑面积1100㎡,2015年开工,2017年完工

15、虎踞卫生院周转宿舍项目。为2014年中央投资项目,预算20万元,完成投资2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2016年开工,当年完工。

16、村卫生室建设项目。2014-2015年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合计91个,其中新建项目89个,改造项目2个,2014年动工,2015年全部完工,实际完成投资455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建筑面积5460㎡。

(二)在建项目

1、茶陵县人民医院住院楼扩建项目。在原址上新建2栋10层框架式结构的住院大楼,占地面积为4271.8㎡。为2014年投资项目,规划投资52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950万元,地方配套325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并建立专账,严格按要求管理。该项目建筑面积15168.33㎡,是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民生工程之一。2015年7月31日动工,预计今年底完工。

2、茶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为2016年

—4—

中央投资项目,规划投资75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70万元,单位自筹28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并建立专账,严格按要求管理。该项目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2016年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及外装已经完工,因政策原因停工中,已完成项目总投资80%,预计年底完工。

3、马江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为2015年投资项目,预算评审价18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地方投资7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并建立专账,严格按规定进行拨付。该项目建筑面积1600㎡,2016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已经完工,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预10月份完工。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抓好中央投资建设项目作为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加快卫计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网络。成立了以卫计局局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安排部署具体工作和资金落实问题。同时,对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明确“一名卫计局领导专管,一个工作班子专抓,一名专业项目工程质量监管员,一套考核管理办法”,从而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责任的良好组织领导格局。

2、加强协调,落实项目。在国家逐步加大基层卫生事业投

—5—

入的大好形势下,我局把中央投资建设项目的争资引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吃透上级精神,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针对性地开展项目争取工作。把中央投资建设的争取关键放在定好向、备好项、汇好报上,安排了专人专职分管,加强与省、市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全面推进我县投资项目争取工作。

3、加强监管,落实质量。项目建设单位均建立了专帐,对项目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中央资金和配套资金拨到县卫计局后,按项目建设实际进度拨付到各项目单位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防止挪作他用。并对所有项目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标工作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同时,我局专门确定了一名土木建筑工程师为技术负责人,各个项目从基础建设到楼层布局及各个关键部位的施工必须通过技术负责人的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施工,否则不予施工。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合格。项目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跟踪管理,对现场施工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对已竣工的项目,由我局牵头,住建、财政、设计、监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验收组,进行竣工验收,完成一个验收一个,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直至合格为止。

三、问题和困惑

1、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我县医疗卫生单位项目建设

—6—

中央及省级投资金额少,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县财政投入的能力有限,加之各单位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缺口高达3.8亿元(其中:人民医院1.8亿元,中医院1.2亿元,妇幼保健院0.6亿元,乡镇卫生院0.2亿元),大投入同时也影响了各单位自身的造血功能,发展后劲缺乏有力支撑。

2、中央投入项目建设资金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院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中央对医疗卫生单位建设资金的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模式,加大投资力度使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能发挥百分之百的作用,保证将来50年内不落伍、不重复建设。

3、附属设施建设无资金支持。中央对医疗机构附属设施没有项目和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放射防护、电力保障、饮水、医疗废水无公害处理等附属设施的配套严重缺乏,靠单位自有资金不能满足附属配套设施的建设。

4、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手续繁杂费用高。建设项目手续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往往需要办理十几项手续,严重影响项目申报,特别是环评等手续办理复杂,且周期长。同时,在办理各项手续中费用高,占到项目资金的5%-10%,费用的列支又无相应渠道,开支难。

5、乡镇卫生院办证难。由于乡镇卫生院是历史占地,为了

—7—

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经过简易程序后便开工建设,致使近几年的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办理了国土、房产、消防等证件,财政经费不能下拨,影响乡镇卫生院正常发展。

五、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给予资金倾。由于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国家级片区扶贫攻坚县,经济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偏小,财政负担重、压力大。有限的项目建设投入,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上级部门在资金、项目上多给予倾斜扶持,以促进我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有续发展。二是支持乡镇卫生院重点科室建设。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妇产科、儿科等重点科室的建设扶持力度,促进乡镇卫生院平衡发展。三是加大公立医院化债力度。针对公立医院的债务问题,建议对公立医院的项目建设进行化债,解决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后顾之忧。四是允许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费用列支。将所有投资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的费用全部列入中央资金开支,确保各个项目有序推进。

2、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建议由市级出台相关简化审批基础设施建设流程的政策制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所有投资项目只收办证手续费,其他费用全免,畅通投资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助推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3、增设附属设施投入。在投资项目里面增设附属设施建设

—8—

项目和投资,使每个单位的项目不仅仅在基础设施上能够得到改造,在附属设施上也能够充分利用中央投资资金,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齐建设、齐到位,助推单位发展。

—9—

第五篇:黄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黄陵县人民政府 (2012年6月7日)

尊敬的吴主席、各位领导:

时值初夏,吴主席在百忙之中到黄陵调研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市政协对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在此,我代表中共黄陵县委、黄陵县人民政府对吴主席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黄陵县的基本情况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辖7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社区服务中心。黄陵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27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2600万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四大煤田之一,是陕西重要的煤炭能源化工基地;黄陵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果园面积20万亩,年产27万吨以上,是全国绿色苹果示范基地和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出口基地之一。黄陵人文景观独特,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黄陵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3.6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15.94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收入8.27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3亿元,增长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4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7723元,增长26%。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在延安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位列“陕西省十强县”,2009年起,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截至今年5月底,完成生产总值33.1亿元,占年计划94.1亿元的35.2%,同比增长11.2%;全县财政收入完成9.7亿元,占年计划17.2亿元的56.4%,同比增长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占年计划8.9亿元的60.7%,同比增长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00元,占计划9113元的45%,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951元,占年计划24249元的41%,同比增长35%,基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二、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近来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积极调整结构,扩张总量,加大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支持和保护力度,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总量快速增加、领域不断拓宽、结构逐步优化、贡献继续增大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5057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7104人,完成增加值17.92亿元,占同期全县GDP的21.43%。店头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完成增加值32亿元。今年截止5月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占年计划的45%,较上年同期增长20%,店头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完成增加值19.4亿元。

(一)完善规划创新机制,发展合力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了《黄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黄陵县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起由主管县长为第一召集人,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工作机制,形成了发展合力。

(二)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相继成立了黄陵万谷小额贷款公司和万谷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扩充财政担保资金额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设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同时做好省、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申报工作,近年来共争取省、市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三是建立了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定期开展优惠政策宣传活动,确定了企业环境评价代表,在行政执法部门推行了行政效率公示和评议制度,开展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四是加强信息统计和预警监测工作,健全信息统计台账,强化对重点企业和两个园区的运行监测,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诚信企业发展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组织企业代表参加西洽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加强企业技术交流,展示现代企业良好形象,延安西物瑞星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黄陵圣轩食品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创建成为市级和县级诚信企业。2011年,黄陵县天然气公司、轩辕圣地酒业有限公司、华辕有限责任公司、兴隆养殖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发展良好,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860万元,完成增加值1944万元,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继续发挥着骨干和排头兵作用。

(四)结构调整初具成效,产业门类呈现多元化。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农副产品加工、贮运、种植养殖、施工建材、科教文卫、旅游服务、餐饮娱乐及其它社会服务业领域转移,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中高科技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企业的份额不断提高,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宽领域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

(五)三大园区全面建成,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三大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小企业最活跃的投资热土和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属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54家,其中规模以上38家,国内最大的煤矸石电厂—西峪煤矸石电厂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10万吨合成氨、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完成各项前期工作。上翟庄高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05公顷,基础设施配套已基本到位,为中小科技产业企业入驻园区创造了条件,延安西物瑞星光电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轩辕酒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亮点,防洪、桥梁、酒罐安装等工程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

(六)非公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贡献逐年加大。

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仅有23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2011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5057户,占全县GDP的21.43%,五年时间增加了9.53个百分点。在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等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煤炭开采与加工业、建材施工业及旅游三产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和店头、隆坊等重点镇的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和谐黄陵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养了董江源、吴海杰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致富思源,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开展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扶贫帮困、接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慈善活动,推动了黄陵慈善事业的深入开展。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贡献有待加大。目前,全县中小企业产值仅占全县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低于全国50%、全省45%的平均水平。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年GDP的20.5%,2011年为21.43%,只增加了0.93个百分点。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大多集中在原煤开采、房地产开发、果品原始收储等方面,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名优品牌产品和带动能力强产业集群。三是非公经济发展布局有待协调。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店头和城区,县域内其他乡镇的非公有经济发展的份额很小。二产领域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较大,增速较快,一产和三产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开拓进取的理念和精神,管理粗放,技术不新,设备简陋,人才、信息、管理水平不高,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上,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忽略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今年是我县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的重要时期,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活动为契机,结合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总结经验,加大力度,促进全民创业,培育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规模、结构、效益上实现新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抓龙头企业,扩张规模总量。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参与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中拓宽空间,实现快速发展。重点围绕曹家峪和白石焦化项目,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配套协作型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生产加工企业。围绕黄帝陵旅游产业,加快黄帝文化园区建设,大力实施新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及交通商贸、餐饮住宿、文化中介等服务业。

二是抓全民创业,激活发展动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倡导全民创业,鼓励个人兴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动员和引导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工人等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残疾人自立创业,支持个体工商户二次创业、民营企业扩张创业,形成全民创业浓厚氛围。

三是抓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各项服务功能,吸引民营企业入驻园区。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中,曹家峪焦化项目今年全面投产达效;白石焦化项目年内完成焦炉等主体工程;60万吨高温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全年要完成投资2.5亿元;10万吨合成氨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协助黄陵矿业公司尽快争取双龙西峪煤矸石电厂“路条”,力争年内建成运行。上翟庄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玻璃微珠4000吨,产值8000万元。今年是轩辕酒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实施主题酒店、文化广场、酒工艺展示区等工程,生产轩辕酒800吨,实现销售额1.28亿元。

四是抓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县上每年将从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总额中提取一定的资金,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同时完善资金使用监督办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商业银行、信用联社、小额贷款公司将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项目,加快制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是抓企业管理,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重点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进行培训,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培训班,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统计、市场营销、安全生产、计算机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组织、财务、人力资源、生产流程管理等制度,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