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集锦)

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集锦)

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第一篇: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起着特殊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现代行政法治视野中的诸多地方行政改革创新经验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

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

第一篇: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起着特殊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现代行政法治视野中的诸多地方行政改革创新经验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在行政改革深化和行政法制转型的进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出地方政府机关推动行政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改革的许多地方经验就是一个缩影,能够看出许多进路、问题和成因;必须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背景因素、基本趋势、基本路向和工作重点,在科学发展观、行政民主观和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理念的指引下,由过去的集权行政、粗放行政、人治行政、管理行政,逐步转向民主行政、科学行政、法治行政、服务行政,稳健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为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纲要》实施7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依法行政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各级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纲要》实施力度,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3.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4.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任职前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注重对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5.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要举办2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各级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举办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班,要把依法行政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6.突出政府立法重点。要按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和竞争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与制度建设。重点加强有关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方面的立法。对社会高度关注、实践急需、条件相对成熟的立法项目,要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攻关,尽早出台。7.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政府立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切实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政府立法中的作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按要求及时回复意见。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坚决克服政府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加强行政法规、规章解释工作。8.加强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9.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和国务院各部门要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各类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制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公开征求意见,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未经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不得发布施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逐步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10.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严格执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规定,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要重点加强对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者影响其合法权益,搞地方或行业保护等内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布、情况通报和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备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研究办理。对违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报请有权机关依法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布。备案监督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布通过备案审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

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11.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人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重大决策要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12.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臵预案。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13.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机关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五、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14.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参与民事活动,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15.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臵与疏导结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机制,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完善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的机制,切实解决执法经费与罚没收入挂钩问题。16.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都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执法。加强程序制度建设,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要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样情形同等处理。行政执法机关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要适当适度,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损害。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执法职权、机构、岗位、人员和责任,并向社会公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加强执法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结果要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17.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臵、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全部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的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情况都要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准确、具体。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依法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依法应当保密的,要切实做好保密工作。18.推进办事公开。要把公开透明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拓宽办事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要规范和监督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重点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内容,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19.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要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推行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对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七、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20.自觉接受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21.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要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22.严格行政问责。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八、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2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要把行政调解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完善行政调解制度,科学界定调解范围,规范调解程序。对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要主动进行调解。认真实施人民调解法,积极指导、支持和保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有效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24.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初发阶段和行政程序中。畅通复议申请渠道,简化申请手续,方便当事人提出申请。对依法不属于复议范围的事项,要认真做好解释、告知工作。加强对复议受理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办理复议案件要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注重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调解、和解达不成协议的,要及时依法公正作出复议决定,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行政机关要严格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对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工作,进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建立健全适应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25.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完善行政应诉制度,积极配合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活动,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要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对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26.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都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本地区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指导、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27.强化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行政首长要对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将依法行政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政府部门每年要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28.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使法制机构的规格、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要加大对法制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重视提拔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法制干部。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当好政府或者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29.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实施普法活动,特别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二篇: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2

第三课 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框 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时代新形势下政府运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认识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2、能力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和案例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权力与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重要意义。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站了解我国政府的一些具体职能;

2、教师通过报刊杂志准备案例和相关链接,并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报道一(新华网消息):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并到居民小区慰问群众。一位市民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报道二:(人民日报)温家宝总理最感动和痛心的事:

他说:“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我这三年的工作,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

教师:看了上述两则报道,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教师: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它值得我们深思,它反映了我们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反映了一个真正的现代政府的正确定位: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法治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政府及公职人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要求政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多种途径。要求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要求政府要坚持作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政府权威。

(一)建设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板书)

1、依法行政的含义(板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为什么要建设法治政府(板书)

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板书)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链接1:法制政府建设进程

当我们与别人的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

当我们对政府机关的某个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链接2:六项禁令(书本)

(二)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板书) 案例:

某派出所地派出所民警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追到某农民的菜地与逃犯展开了斗争,将农民的蔬菜毁坏许多。

教师:派出所民警要不要赔偿农民损失,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事后,该派出所民警按市场价格对毁坏的蔬菜给予了全部的赔偿。说明政府行使权力必须和完善责任想统一。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而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坚持权力挂钩。

1.政府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板书) (1)有权必有责.行使权力时要承担责任; (2)用权受监督,行使权力时,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 (3)侵权要赔偿,如果经过法定程序证明政府权力的行使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那就应该按照法律的规定给予赔偿 (4)违法须追究

2、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板书) 教师:怎样保障政府运作的规范和高效 学生:略

教师: 要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

(三)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在全面履行职责的同时,要更加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时事链接:

关注民生,是今年两会最大的热点。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环境污染,都成为媒体关注、百姓关心、总理揪心的焦点。记者们问了又问,代表委员议了又议,总书记、总理谈了又谈。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举国关切的话题,是因为,如果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将极大地降低每一位中国百姓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们的幸福感,降低人们坚定改革的信念。

从总理最痛心的事中,人们看到了中央领导对民生的关切。让所有人共享改革的成果,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现实利益,是指导改革的重要思想。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等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显得更加紧迫。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工作。” 就业、社保、医疗、安全、教育„„解决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难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两会的热点议题与往年有很大变化,“国企改革”、“民营经济”、“贸易摩擦”等议题,渐渐让位于“农民”、“教育”、“卫生”等话题。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民声”在总理的报告中都有了回音:中央财政安排2975亿元支持三农,新增2182亿义务教育经费,安排30亿用于煤矿综合治理,投入200亿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作为开局之年的这第一份“菜单”,公众似乎更加有理由期待“十一五”能够给中国带来一场“民生盛宴”。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作为服务政府,该怎样做好为人民服务? 学生:略

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关心群众。

建设服务政府,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公共决策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提高办事的效率 回顾:

“门难进,脸难看,盖个图章把气叹;话难听,事难办,批个项目腿跑短”

说到行政审批,人们最头疼的就是“翻不完的门坎,盖不完的章”,开办一个批发市场要112个章;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要80多个章;办一个养鸡场竟要270多个章„„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审批行为失范,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如(1)开设热线电话

(2)设立信访部门(3)发展电子政务(4)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等。 辅助材料: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课后讨论活动:

在你看来,“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如想更多地了解我国政府,可点击http:///(中国政府网)

对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师生互动给予及时表扬,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以及课堂交流发言进行客观评价,评定等第,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记录。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主要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交流,了解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当是人民的政府,是法治的、负责任的、有高度服务意识的政府,这既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我们人民政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10

报警电话 12358 价格投诉电话

第三篇: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建设

摘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服务型政府必须依法服务、依法治理,必须以法治作为其基石和保障。只有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不断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才能提高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法治治理水平,真正建成法治、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法治;职责;监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66-02

“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素,一个有效运转起来的法治体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对规则、程序、法律至上、司法公正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日益迫切,这实际上体现出对法治强烈的现实需求和积极呼唤。”[1]对于处在转型期与变革期的中国来说,对法治的选择是不可替代的选择。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服务型政府除了是有竞争力、负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合理分权的政府以外,更是法治的政府。只有利用法治来建设服务型政府,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能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更加积极、健康、高效地运转。从法治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其实质就是探寻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现代法治精神的引领,必须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而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公共服务主体资格必须合法;公共服务程序必须合法;公共服务内容及其价值不能脱离法治的精神;公共服务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把公民本位作为其依法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意识会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对政府人员的法治教育,必须提高各级公务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首先,政府及政府人员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将法律作为其开展行政活动的最高准则;一切行政行为都要在法律授权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任何违反法律和超越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追究,严格遵守法未授权不可为,政府法外无权力的原则。其次,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仅要在行政服务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来办理事务的人员,更要在执法过程中一视同仁,摒弃分亲疏、贵贱的不良思想。再次,要树立权责统一的理念。有权力便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权力是有制约的,并不是无限大的,必须将权力制约在制度的笼子里,防止部分领导个人权力及私欲的无限膨胀。最后,要树立依法服务的行政理念。提供公共服务仍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要将法治理念贯穿到政府的具体服务中去,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各级政府人员的法治理念与思维方式。

二、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社会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以党的政策变化为开端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因此,我国政府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加快服务型政府的法治进程。

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政府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相统一,也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成败的关键。但在现阶段,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还是个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事关国家和政府的大事,往往以党委的决策取代人大的决定权,使人大的最高决定权虚置。因此,必须从党和政府两方面出发,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首先,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和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而不应当有超出这一范围的特权。其次,推进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关键是要法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职权范围。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法律应明确规定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范围和界限,使党的各项工作都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再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权;另一方面,当党有越权的事情发生时,政府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最终实现党政职权分开,党政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三、依法明确政府的职权范围

服务型政府法治化建设不仅要更新政府的服务理念,更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变革。只有理念与制度相互促进,服务型政府的依法治理才有可能实现。制度的变革可从政府的职能、权力和责任的规范等层面上去进行。一定程度上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依法规范政府职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为基本前提。因为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如果政府的职权不受限制,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权力滥用,导致政府功能的异化。因此,依法规范政府职权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依法规范政府职权,一是需要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法治的基础上对政府及市场职责和权力范围进行重新配置。目前,我国政府在履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越位现象普遍,公共服务配置的公平性缺失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的职能也不断变革和完善,但也应该看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完全放开市场机制应有的范围和作用,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预不仅制约了市场机制在社会服务中应发挥的作用,而且使得政府职能未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建立法治政府,必须不断地放开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二是需要合理定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独立性和自组织能力十分虚弱,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组织的规模、能力及独立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社会组织的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其对于地方政府的依赖性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必须合理配置政府的职权,积极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强化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加强社会组织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参与、监督和制约作用。

四、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法治政府,还必须促进中央与地方、上下级行政关系的法治化。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央掌握的资源和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其有限的资源、财政及政治权力,其发展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存在着一些利益博弈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促进中央与地方事权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必须通过法治的途径,用法律明晰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权范围。“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划分和行使上的关系,关键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权范围,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保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赋予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权限,并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2]界定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权范围,首先,必须合理配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自职能。凡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相关职能应有中央政府来承担,如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调节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地方政府除了要坚持中央政府的总体方针政策外,更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及一些优势资源,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加强本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其次,建立地方政府的利益表达与平衡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利益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必须建立地方利益的表达和平衡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加强均权化的推进,维护地区的稳定。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

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3]在现实政治生态中,由于行政权力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等特点,极易造成权力的违法和滥用,因此,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建设服务型法治政府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行政监督体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行政监督机制还不完备,存在着一些弊端,这直接影响了行政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从而致使公共利益的实现受阻。

第四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100

 1.行政审批主要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的( )控制方式。(单选题3分)分

得分:3o o o o A.事前

B.事中

C.事后

D.整个过程

 2.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上( )经济社会的发展。(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紧随

B.平行于

C.领先于

D.滞后于

 3.行政主体行使审批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职责,体现了行政审批权的( )原则。(单选题3分)分:3分

得o o o o

 A.权责一致

B.合法行政

C.独立自主

D.预防为主

4.我国政府要妥善处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要发挥(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创新

B.督查

C.法治

D.法制  5.按照国务院要求,能取消的职能就要尽量取消而不放下,因为( )的最终目标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 A.冗政集权

B.简政放权

C.冗政放权

D.简政集权

6.为破除部门利益的“一亩三分地”,增强工作主动性,国务院将加大( )推动力度,更多借用社会力量促进改革。(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 A.从外到内

B.从内到外

C.自下而上

D.自上而下

7.《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在( ),标志着行政审批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1998年 o o o o

 B.2000年

C.2004年

D.2014年

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 )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微观事务

B.宏观事务

C.经济事务

D.行政事务

 9.根据宪法,( )是实施审批制度改革的主体。(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 A.地方政府

B.国务院

C.企业

D.社会组织

10.法无授权不可为,我国应编制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财力清单

B.权利清单

C.权力清单

D.负面清单

 11.国务院采取减少( ),以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 A.达标、评比项目

B.表彰、评估项目

C.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D.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12.下列各项中,对2013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意见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A.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 o o o o

 B.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C.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市县政府负责

D.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

13.我国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行政审批广泛地运用于行政管理的各种领域,这项制度对于( )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A.保障公共安全 o o o B.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社会发展

 14.下列各项中,对我国2001年以来行政审批项目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分

得分:4o o o o A.不断取消

B.不断增加

C.不断下放

D.不断集中

 15.下列各项中,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 A.是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B.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C.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

D.是防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16.为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公信力,2014年国务院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引入( )方法。(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o o o A.第三方评估

B.社会评价

C.自我评价

D.相互评价

 17.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中提到要( )。(多选题4分)分:4分

得o o A.严格设定标准

B.规范设定审查程序 o o

 C.加强监督

D.增加非行政许可审批

18.在强调政府对市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还要注重行政体系内部中央向地方放权,向地方放权主要是在( )。(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o o o A.项目投资审批权

B.生产经营活动审批权

C.财权

D.监管权

 19.下列各项中,对我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 A.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B.降低了依法行政水平

C.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D.促进了机关反腐倡廉

20.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看,政策基本落实,积极效果正在显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 )。(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o o o

 A.行政审批不规范

B.非行政许可审批存在“灰色地带”

C.中介机构评估效率低

D.部门和地方协调不够

21.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2.我国各级政府应准确有序协调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 正确

错误

23.按国务院“对凡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的要求, 继续减少前置审批或将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 正确

错误

24.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要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 正确

错误

25.要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 正确

错误

26.一些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使个人就业创业和企业创新受到繁多的“证书”的拖累。(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7.我国将现行的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8.我国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为实缴登记制。(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9.我国要出台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指导文件,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 正确

错误

30.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繁化程序,限时办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同标准许可”、“无差异审批”。(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第五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97分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具体选项!

1(单选题).(4 分) 行政主体行使审批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职责,体现了行政审批权的(C)原则。

A. 独立自主 B. 预防为主 C. 权责一致 D. 合法行政

2(单选题).(4 分) 为破除部门利益的“一亩三分地”,增强工作主动性,国务院将加大(B)推动力度, 更多借用社会力量促进改革。

A. 从内到外 B. 自上而下 C. 从外到内 D. 自下而上

3(单选题).(4 分) 法无授权不可为,我国应编制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地方各 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B)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A. 权利清单 B. 权力清单 C. 负面清单 D. 财力清单

4(单选题).(4 分)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上(D)经济社会的发展。 A. 平行于 B. 领先于 C. 紧随 D. 滞后于

5(单选题).(4 分) 我国政府要妥善处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要发挥(A)对政府职能 转变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A. 法治 B. 法制 C. 督查 D. 创新

6(单选题).(4 分) 按照国务院要求,能取消的职能就要尽量取消而不放下,因为(B)的最终目标是要 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

A. 简政集权 B. 简政放权 C. 冗政集权 D. 冗政放权

7(单选题).(4 分) 行政审批主要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的(C)控制方式。 A. 事中 B. 整个过程 C. 事前 D. 事后

8(单选题).(4 分)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在(B),标志着行政审批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的轨道。

A. 1998 年 B. 2004 年 C. 2000 年 D. 2014 年

9(单选题).(4 分) 根据宪法,(A)是实施审批制度改革的主体。 A. 国务院 B. 企业 C. 地方政府 D. 社会组织

10(单选题).(4 分)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B)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 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A. 经济事务B. 微观事务 C. 行政事务 D. 宏观事务

11(多选题).(3 分)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 2001 年以来行政审批项目描述正确的是(BD)。 A. 不断集中 B. 不断取消 C. 不断增加 D. 不断下放

12(多选题).(3 分) 在强调政府对市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还要注重行政体系内部中央向地方放权,向 地方放权主要是在(BCD)。 A. 监管权 B. 财权 C. 生产经营活动审批权 D. 项目投资审批权

13(多选题).(3 分) 下列各项中,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ABC)。 A. 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 B. 是防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C. 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D. 是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14(多选题).(3 分) 国务院采取减少(ABCD),以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

A. 表彰、评估项目 B. 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C. 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D. 达标、评比项目

15(多选题).(3 分)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ACD)。

A. 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B. 降低了依法行政水平 C. 促进了机关反腐倡廉 D. 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16(多选题).(3 分) 2013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中提到要(ABD)。

A. 规范设定审查程序 B. 加强监督 C. 增加非行政许可审批 D. 严格设定标准

17(多选题).(3 分) 为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公信力,2014 年国务院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引入(BC)方法。 A. 自我评价 B. 社会评价 C. 第三方评估 D. 相互评价

18(多选题).(3 分) 我国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行政审批广泛地运用于行政管理的各种领域, 这项制度对于(ABCD)发挥了重要作用。

A.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 促进经济发展 C. 促进社会发展 D. 保障公共安全

19(多选题).(3 分) 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看,政策基本落实,积极效果正在显现,但也存在 一些问题,包括(ABCD)。

A. 行政审批不规范 B. 部门和地方协调不够 C. 中介机构评估效率低 D. 非行政许可审批存在“灰色地带”

20(多选题).(3 分) 下列各项中, 对 2013 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意见描述正确 的是(ABCD)。

A. 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 B. 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 C. 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市县政府负责 D.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1(判断题).(3 分) 我国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为实缴登记制。(×)

22(判断题).(3 分) 我国各级政府应准确有序协调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3(判断题).(3 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 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24(判断题).(3 分) 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繁化程序,限时办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同标 准许可”、“无差异审批”。 (×) 25(判断题).(3 分) 我国将现行的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26(判断题).(3 分) 要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 度。(√)

27(判断题).(3 分) 我国要出台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指导文件,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 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

28(判断题).(3 分) 一些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 依据不足,使个人就业创业和企业创新受到繁多的“证书”的拖累。(√)

29(判断题).(3 分) 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要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 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30(判断题).(3 分) 按国务院“对凡可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的要 求, 继续减少前置审批或将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