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精选)

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精选)

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第一篇: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对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汪成为------------------作者简介汪成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核心组成员、国家。

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

第一篇:21世纪初力学发展趋势

对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汪成为

------------------

作者简介

汪成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国家863

高技术计划核心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自1957年开始一 直从事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计 算机、大型软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及预研课题的研究。先后担任国家86 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S863核心组成员等。曾获多项 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已出版《面向对象的分析 、设计和应用》、《灵境技术的理论、实现和应用》等专著,并发表论文百余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说明了什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但其中仍有规律可循,"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总结历史,我们可从中发现规律,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让我们先看看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正如图1所示,从1712年人类发明 了蒸汽机,到1831年人们首次利用电力,这段时间相当漫长。但是,在这之后,电并没有发 挥出很大的作用,而使它真正发挥作用是1882年第一个电站和网建立以后,也就是说,电网 的建立才使将电力送到远处成为可能,才能让所有要用电的地方都能用上电。因此,到19 30年时,全美国80%的工厂和家庭享受到了电带来的光明和动力,相比之下,1882年到1930 年,这个过程并不长。而从蒸汽机发明算起,已经历了220年左右。

再来看看计算机的发展。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有1万多 个电子管,每秒钟只有10个脉冲。同样,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要基于网络,从最 近几年计算机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网络起了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据估计,到2000年 全球上网人数将达到10亿人。从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到10亿人上网浏览,仅仅经历了50多年 。图1要说明的就是网的重要性,正像电站和电网的建立对电的使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 作用一样,在计算机的发展中,Internet同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有些作用目前人们 可能还估计不到。

为了纪念ENIAC发明50周年,世界上有人画了一棵树,叫"计算机技术发展树",树根是 ENIAC,然后逐渐向上发展。那么,在计算机的发展中,哪些技术是常青树,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而哪些技术当初提出来时虽然很兴奋,但过不久就衰竭枯萎了?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从 中发现规律。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技术,关键的问题是要有人使用。我们称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 法叫方法空间,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叫认知空间。目前,这两个空间是非常不匹 配的。凡是有助于减小这两个空间之间隔阂的技术就很有生命力,而看上去很花哨,实质 上并不能帮助减小隔阂的技术,其生命力就不会很强。

人思考问题是并行的、多维的、开放的、归纳演绎的,但计算机并非如此,它是串行

的、单维的、封闭的、预定程序的。因此,近30年来,人们努力用大规模并行处理(M)解决 并行和串行之间的矛盾,用多媒体(M)解决多维和单维之间的矛盾,用开放系统(O)解决开 放和封闭之间的矛盾,用面向对象技术(O)解决归纳演绎和预定程序之间的矛盾。尤其重 要的是,网络计算(N)的出现使开放系统和面向对象技术真正有了扎根的土地。以上的MM OON正是最近几年生命力很强的技术,它们有助于解决人的认知空间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

方法空间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小人和机器之间的隔阂。

今明两年各国在计算机领域的竞争焦点

根据计算机的发展规律,我们预计,今明两年计算机领域的竞争焦点有以下几方面:

1. 面向个人、主动服务

改变过去的"人围着机器转"为"机器围着人转",尽量使计算机能够了解每个特定用户 的特定需求;不是让用户去查找和收集信息,而是能够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主动"推销"信 息,例如Push技术、Data Mining技术。

2. 面向对象、开发群体

坚持面向对象的认识规律,尽可能使人们认识问题的认知空间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 法空间一致起来;开发能够让用户群体协同工作的集成软件,如框架结构、构件等。

3. 网际协同、网内合作

实现在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无缝隙连接,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相差很远;实现 网络内各结点的合作共事,真正实现高效的分布计算和资源共享,不仅能够共享和交换数 据,而且能够共享和交换应用、甚至交换感受(Feeling)。从最初我们在网上共享和交换 文本文件,发展到交换多媒体信息、交换场景,现在我们不仅要交换这些声图文信息,还要 交换感受。最近,我在计算机市场上已见到能传送触觉和振动的鼠标,使用它已经可以"感 受"了。

@@1307300.JPG;图1@@

4. 多维信息、智能处理

实现人机交互的多模式接口,以及信息处理的声图文一体化,从2D、3D向虚拟现实(V irtual Reality)过渡;使信息处理更好、更巧、更善解人意,从单纯的"计算"向"计算+算 计+通信"(甚至还能"+文娱+家政+...")发展。

5. 资源共享、安全可靠

不仅重视对信息处理资源的积累和共享,更应重视在各行各业中开发信息资源,实现

开放的资源积累与共享;保证资源在积累和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 提供最大限度的开放与共享。

以上五点基于"凡是有助于解决人的认知空间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方法空间之间的隔 阂的技术,都是生命力很强的技术"这一观点。

另外,还有几项技术是最近两年应着重解决的热点技术:

* 在大量的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的分布处理的广域网环境中,如何保证所有节点上时 域和空域的一致性。

* 虚拟现实中的虚实结合,使"虚物实化,实物虚化"。

* 主动服务,善解人意。如果将信息社会比喻为人体,我个人认为,芯片相当于细胞,

计算机相当于大脑,网络相当于神经,AI技术相当于营养,安全技术相当于免疫,而人体最 重要的是血液,信息资源就相当于血液。目前,我们恰恰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不重视,因此, 面向个人主动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像财会软件、翻译软件等应考虑如何做到使用 户满意,也就是善解人意。

对21世纪初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

1. 介绍几种资料

客观地讲,美国目前在信息技术方面发展得较快,也比较健康。下面的资料值得一读

(1) 从1996年开始,由美国学术界ACM、CRA、NSF、MIT、ONR 等组织邀请了325人、 分22个专题对"发展战略研究"进行研讨,1997年修改后发表了第一稿,之后将不断修改发 表。

(2) 1998年8月,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PITAC)给美国总统的中期报告,这是

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

* 美国经济生产力的50%得益于科学和技术创新。

· 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1/3得益于信息技术与产业。

* 美国政府对信息技术投资不足,重眼前,轻长远。

* 美国要采取措施,以确保在信息时代的领导地位。

建议在信息领域优先发展的技术有:

软件 高可靠、方便使用的软件。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 通信技术、网络安全、下一代Internet。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快速数据交互和高速计算,提高软件性能。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教育和培训。

(3) 1999年1月24日,美国人提出了"21世纪的信息技术——为了美国未来的大胆投资 计划",即IT2。其中的内容有:经美国总统批准的2000年预算中对信息领域的投资增加了 28%;建议的重点是软件、人机交互和信息管理、可剪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高端计算。高 端计算包括:提高超级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创建计算栅格(Computational Grid)、革命化 的计算。在该报告中谈到:

和谐的人机环境 在人机界面方面,使计算机能说会讲,并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同时,还 能准确地实时翻译,以及更容易使用;在信息与知识获取方面,要成为智能浏览器,能随心 所欲地在Internet上浏览,并在海量数据的信息中进行检索、归纳及摘要。

促进科学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

"无孔不入"的网络 网络的增长应很快,不只是连上千万台计算机,而是要连接千亿台 设备。

新的软件开发方式 软件开发方法应该完全更新。开发复杂的软件系统应使其更加可 靠,效率更高,更易维护。

比现有机器快上千倍的计算机。

(4) 美国的High End Computing and Computation(HECC)在21世纪的研究重点。内 容包括:研究的关键点和研发领域;HECC的目标;HECC研发实例。

另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40年来计算机科学计算的瓶颈问题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70年代的瓶颈是处理器的速度;80年代的瓶颈是存储容量;90年代的瓶颈是网络带宽;今 后可能妨碍计算机发展的将是海量存储,包括海量信息的检索、应用等。

2. 后20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继续发展MMOON的基础上,要突破以下关键技术(AKV),逐步构建和谐的人机环境: @@1307301.JPG;图2@@

* 海量信息存储与处理(Archive Storage and Processing);

* 知识处理(Knowledge Processing);

* 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Visualized Computing & Virtual Reality)。

只有做好了MMOON,才能做到AKV,才有望在后20年实现和谐的人机环境。如图2所示。 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

1. 软件产业中技术兴衰的规律

(1) 简单者兴,复杂者衰

五代机的计划未达到目标,日本又在搞六代机,我估计这个目标也难达到。但是,智能

化的增值应用却倍受关注,比如模糊洗衣机、傻瓜相机,其实将其解剖后,你会发现其中并 没有什么,而恰恰是我们认为没有什么的这些东西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布式操作系统现在还没有优秀的商品,但主流操作系统+分布式计算环境却广泛被 用户所接受。

(2) 开放者兴,封闭者衰

想独家垄断的恰恰不能成功,而开放的、可以共享的技术倒是越做越好,最好的例子

就是自由软件Linux。同样,遵循开放技术的企业也受到用户的青睐,而迅速发展,如IBM经 过调整,由技术封闭走向遵循开放技术,而再现活力。

(3) 自然者兴,强制者衰

图形用户界面等人机交互技术冷落并淘汰了刻板的字符命令;ISO的强制标准没被认 账,相反,TCP/IP、HTTP等自然形成的标准却为人们广泛接受。

2. 对当今软件产业的形成具有全局影响的转折点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软件产业有几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其技术动因是开放的个人 计算平台(例如PC和个人工作站)的出现,产生了格局的变化。其中:

产业格局的变化 计算机制造商,如IBM、DEC等,垄断软件产业的局面被打破;独立软 件厂商,如Microsoft、Oracle等,成为软件产业的主体;

主流产品形态的变化 由面向特定计算机系统厂家的软件变为面向开放的个人计算平 台的软件;

传播方式的变化 由依赖计算机系统传播变为通过许可证发行传播;

利润来源的变化 由内含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间接利润变为通过大量出售拷贝获得直接 利润。

3. 可能对今后软件产业的发展产生全局影响的转折点

在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全球化的开放的网络计算基础设施的形成、软件构件技术的 成熟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产生以下变化:

产业格局的变化 依靠结点操作系统平台主宰的软件产业的格局被打破,软件产业由 今天生产及销售有价的知识拷贝变成生产及销售原始的知识创新和服务;

主流产品形态的变化 由面向开放的个人计算平台的软件变为存在于网络的、为全社 会共享的虚拟计算环境中的软件构件;

软件传播方式的变化 由通过许可证发行拷贝变成通过网络把原始构件传播给数字化 设备(包括计算机);

利润来源的变化 由大量发行拷贝获得利润变为通过吸引大量有偿使(引)用创新性的 软件构件获得利润。

以上所说的是对21世纪初计算机发展的一些预测和遐想,任何人都无法让事情按照预 见去发展,但我们应该遵照事情的发展规律去预测,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

(本文根据汪成为院士在北京计算机学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整理 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第二篇:论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信息技术对生活的渗透也可以说无处不及。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也必将继续飞速发展,从20世纪末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硬件方面,比如微电子及生物计算机方面会有巨大潜力。物联网的出现也将引领一次新的革命浪潮。在软的方面来说,互联网将更加趋向于平台化和开放化,未来无线网络会逐渐成为主流,其速度及质量将会有革命性的进步。总之,信息技术将会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关键字:互联网;平台化;物联网;web2.0;微电子

信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不同于其他实体,也不同于能量。信息可以传播,可以被分享,但信息却不会在这些过程中减少,它只会变的越来越丰富。因此信息的本质便是分享与传播,而非禁锢。

虽说信息是人类诞生之日便以存在,但信息技术被人们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却是近百年来的事了,其最重要的开创事件便是1946年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硬件基础。而后使信息技术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便是1969年原本为美国国防部所开发的Internet技术被推向民间。正式Internet技术的推广给了信息技术灵魂,使之在日后大放异彩。随后网络技术在半个世纪内发展突飞猛进。伴随着带来的是硬件如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正如著名的摩根定理所预测的半导体元器件规模将每18个月翻一番那样。

其实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单的在互联网这个范畴之内了,它已经拓展到生物,物理,环境科学,纳米技术,能源系统等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没有那个产业是不需要信息技术的。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最活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

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历史及现在,现在主要谈一下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主要几个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将朝着平台化发展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从web1.0时代走向web2.0,以及未来的web3.0。互联网最初的发展模式即web1.0时代,其内容的的主导者是专业的网络公司,各种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专业人员,比如新闻主要来源于记者。这一类模式的代表比如新浪、网易、搜狐,国外的AOL、Yahoo等,其内容来自职业编辑。web1.0的盈利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点击率为基础 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受众群众的基础,决定了盈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色彩。

另外各门户网站还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新浪以新闻+广告为主,网易拓展游戏,搜狐延伸门户矩阵,各家以主营作为突破口,以兼营作为补充点,形成拳头加肉 掌的发展方式。

而从03年发展起来的web2.0却迅速的壮大起来,仿佛一夜间爆发了。其实这是网络的必然趋势。首先明确一下web2.0.,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 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 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目前典型的web2.0网站有twitter、Facebook、维基百科、以及著名的Google AdSense系统、个人博客,国内的有新浪微博、豆瓣网以及论坛等。这些网站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已经变成他们的用户,双方已经变成了一种合作关系,这些网站从内容的提供转变成一个人们分享的平台。因此其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及多元化,也更是实时话,比如Google的实时搜索和twitter可以得到几秒钟前的消息。

在《Google将带来什么》这本书中就从各个方面阐释了Google的发展。正式Google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才使人们在此基础上更容易的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Google也从中获得巨大发展。

可见互联网的信息必将更加开放,而能为此提供基础的公司也将更将成功。

二、微电子及光电子技术将朝更加集成化和高效能化发展

当代计算机都是建立在微电子学基础上的。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将进入“后光刻时代”。作为微电子的代表,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片上系统日益完善。集成系统将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纳米技术的推动下,微电子的发展将朝下面方向发展:(1)效率更高。纳米技术能制造更节能、更便宜的微处理器,使计算机效率提高百万倍,可生产出更高效率的宽带网,海量存贮器,集传感、数据处理、通讯为一 体的智能器件。(2)体积更小。纳米计算机可缩小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已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了跳蚤大小的机器人,该项技术使用了微电脑,机器人具 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该机器人还能在绝对危险或人类所不能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用它可以完成核反应堆内的故障处理,此项技术也可用于原子的运送 及原子的重新排列。(3)功能更奇。可把装有飞机驾驶程序的纳米芯片植入人体体内,通过细胞接受信息,不用培训你就能驾驶飞机。

预计本世纪应用电子自旋、核自旋、光子技术和生物芯片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要问世,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用于传感认识和思维加工。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 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

总之,微电子和光电子将向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发展。

三、网络向高级化、高速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属于信息传输技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技术的日趋发达,通信网络的发展也必须紧跟其发展。而大容量存储器,大型数据的传输必然要求网络向高速化及智能化发展。其总趋势是各种数据的融合。

未来网络发展具体有以下趋势: 1.无线网络的普及

众所周知,目前无线网络的发展还很滞后,例如我国的GSM网络,语音通话的传输速率只有22.5kbps。而GPRS技术也只有56~115kbps的速度。对于目前的3G网络速度也不够稳定,种种因素导致目前的移动应用不够丰富,移动网络的普及率不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网络将会不断向3G,4G发展以及更新的技术。

2.能量的扩充

网络的出现,使信息资源真正成为了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资源。计算机联网,特别是1994年因特网商业化以来,因特网带来的网络革命的冲击使世人 震惊。用美国人的话来形容:变革之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因特网造就的电子空间正成为世界各国继陆地、海洋、天空之 后争先抢占的“新边疆”,因为,谁在电子空间占有优势,谁就会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获得丰硕经济利益,美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的确,网络技术的 应用,使计算机的能量实现了无限扩充,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因为,一个设计优良的网络能够把联机的累积力量植入每个单机;一部微机所联系的网络越 大,它的用处越多,力量也越强;上网工作时,不是在使用个人的计算机,而是在使用一台能量无限扩充的庞大计算机。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发展是要将分布在地 球各个角落宽带多媒体业务无缝地连接起来,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用任何一种接入方式,访问全球任何一个数据库和网络。同时可以和任何用户保持任何方式的 通信交流。另外,网络将超越地球引入太阳系甚至更远的空间。

3.功能的完善

传统网络由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局限,在网络安全、规模、性能、提供的业务能力方面都存在缺陷,未来的网络必将朝着更大、更快、更及时、更安全、更方便的方 向发展。

目前,随着网络上计算机数目的增加,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在目前的IPV4协议下,现有地址中的70%已分配光,明显制约着互联网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现在使用的IP地址有43亿个,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 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000万多一点,由于IP地址不足,许多国家只有采用地址共享、拔号上网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严重制约了 这些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与现在的网络相比,下一代互联网将逐渐放弃IPV4,启用IPV6地址协议,下一代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网络地址近乎无限,每 人可以拥有1600万个IP地址,几乎可以给你家庭中的每一个可能的东西分配一个自己的IP地址,每个用户的汽车、洗衣机、电话、冰箱等IP地址,在全球 互联网上都是唯一的,让数字化生活变成现实。

网络将更加注重安全问题,目前的网络由于最初的设计等种种因素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对于下一代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其主要的考量指标之一。

四、物联网的异军突起

首先来说一下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 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 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将会是未来的一颗新星,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 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在如此诱人的前景下,已经有国家和公司对此加大了投资力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建设。根据IBM的规划,“智慧地球”计划将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 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其核心思想便是把各种实物的信息数据通过一个普遍的传感器网络汇集起来,然后通过数据的处理及调控从而实现物体的“智慧化”。

在物联网这个范畴内走在最前列的就是“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也称“电网2.0”。其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可以互动。在我们目前的电网系统下,对于电能的使用都是一种被动模式,是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分配的,不能达到电能的最优利用。另外电力系统的故障也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采用在“智能电网”的系统将会节约30%的电力,智能电网可以优化网络资源的调动,节省不必要浪费,同时它也是一个可以自愈的系统,可以抵抗更多的自然灾害及破坏。

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玉兵.《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008.7 [2] 《科学新闻》 (2008年 9月 第1期 观察思考) [3]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第三篇: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本站推荐]

21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大发展的世纪,也是教育理念发生急剧的转变和变革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过的新特点。

21世纪教育的特点

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还仍然是紧密围绕着尖端科技、知识精英和国家实力等展开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少数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识,而是取决于全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题。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呼吁:“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一项集体的行动承诺,目的是保证为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各国政府有义务确保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并长期保持下去。要有效地履行这一责任,不仅需要各国国内开展广泛的合作,而且需要与地区和国际机构合作。重申全民教育的目的是:所有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接受教育的人权,这种教育应能真正地和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基本学习需求并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潜力与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善生活和改造社会。此外,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在各类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等。由此可见,全民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声音和全球的共识。

终身教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人们不再是从学校毕业就可以受益终身。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是人们的职业不断变动的时代,学校里的学习无法满足知识变动、社会变动和职业变动的需要,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体制之内,教育应回归其根本,即人的社会生活。

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提出来“迈向学习型社会”。1990年泰国宗迪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理念与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相关的和一致的。学习型社会从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理想逐渐转变成了各国的实践和现实。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有的国家把学校建设成社区的学习中心,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并开展一些校外学习计划。有些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社会各部门的人们共同结成各种终身学习的组织。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岗培训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电脑终端的利用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网络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国际化是每一个教育机构要面对的工作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通过推动教育国际化进行教育服务输出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争夺国际优秀人才,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扩大它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都在积极开拓和争夺国际教育市场,教育服务出口收入在对外贸易和国家总税收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通过鼓励教育国际化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为其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融入国际体系作准备。

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特别是像数据库、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内容和获取信息来源、学习的组织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方面都越来越国际化。无论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参与,国际化已经成为每一个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所面对和从事的工作。 21世纪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也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例如能源危机、人口压力、粮食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族歧视、***暴力、毒品泛滥„„等等,这些都是伴随工业现代化进程而来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实际上已演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危机。面对这类危机,并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上述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种能力并不是平等、并列的,正如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所指出的,其中有一种是作为基础来强调的能力,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其余三种能力则是学会共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要与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从小培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的精神。众所周知,“人与人相处之道“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二、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这是因为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能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这就是21世纪对新型人材需求的特点。

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论文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论文关键词 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论文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884,论文页数 7~12页2002年2002月论文网 http:///paper_59734771/ 本文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方面简明阐述了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据此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相应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2)07-0007-12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认识到了教育在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21世纪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谁掌握了在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个道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将对21世纪初世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趋势作一简要阐述,并对我国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迎接新世纪挑战为主题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而发展中国家自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在扩大教育机会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基础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消除文盲、减缓人口压力、促进环境保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赢得广泛的承认而成为全球携手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基础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积极的进展。在新世纪,健全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教育和培训的基石,是任何国家提高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基本趋势:

1、继续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

这仍然是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直至当前,全球仍有8.85亿文盲,1.3亿校外失学儿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107页)。因此,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被触及到的处境不利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必然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国际上已有的经验表明,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教育需要,只有扩大教育手段、实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切合被服务群体的特殊教育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从广义上说,基础教育是人人有能

3 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基础,是人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只有“量体裁衣”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2、提高教育质量和相关性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必须树立新的质量观念,即基础教育数量上的增加必须与质量上的提高并肩作战,教育质量不限于正规学校是衡量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或其他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教育和教学是否切合学习者的需要、是否保证学有所用、是否具有相关性与针对性都是衡量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基础教育的效益要比效率更加受到重视。这意味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地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或在毕业之后无法为本社区服务的教育浪费现象将逐渐减少。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功能等做法将普遍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将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简化沉重的学科内容,注重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兼顾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方面,知识的快速增长使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传播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教育有责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如何在不增加课程负担的前提下,保证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在不损失课程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下,保证课程对当前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作出积极反应;如何在保证内容连贯性和重点突出的前提下,保证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如何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定义核心课程并保证所定义的那些基本能力能够确实有效地运用于日后的成人生活;所有这些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和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提高教师质量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其中特别强调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认为互联网介入教育带来了教学方式从“教学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如果在教育实践这一环节上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技术,给教育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教育过程中充满信心地使用新技术,信息技术是不能真正有益于教育的。只有教师对新技术表现出兴趣和应有的批判精神,才能引导学生在如潮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和取舍,不囫囵吞枣。因此,加强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是师资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的高级官员奥德内斯认为,虽然20世纪造就了一代在计算机和知识开发领域里的专家,而这些专家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能、对多样化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方面却不那么完美。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教育在倡导人类和平共处方面存在缺陷,如何加强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其变革急剧加速的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成为民族、社区、个人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上可以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没有适当的高等教育,均不可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新世纪,尽管全球各地区及各国面临的挑战往往很不相同,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将形成下面一些基本趋势:

1、高等教育将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

在未来的新世纪,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将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趋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目标等,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

4 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等教育的这种普及可能有别于中等教育的普及,也不是让所有的人都以不间断学习的方式直接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都能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但这是分散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中进行的。

2、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针对性

高等教育的社会针对性,主要指高等教育的整个体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它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派生的研究与服务,以及高等教育与最广泛意义上的职业界的联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其它程度和形式的教育的相互作用等。在未来的新世纪,面对变革世界的国际、地区和国家各级所引发的挑战,高等教育必将更有效地调动其全部资源,必将扩展其功能,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人类、为整个社会服务。为此,高等教育将努力行使以下主要使命:(1)高等教育将继续其以往的传统的基本使命,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智力创作和知识创新,以保存、扩展、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其文化和伦理使命。高等教育应保持和体现文化特性,促进文化价值的传播和创造,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2)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为人类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将通过其研究工作、教学和培训计划以及合作活动,利用其知识资源,从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指明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预测和服务。高等教育将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地区和地方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满足经济与文化生活的需求。

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

在新世纪,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是真正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领域,被融入全面的全民终身教育计划和广阔的终生学习结构之中。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将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校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其期限、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技术,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人员等。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捷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必将从全民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变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应当为每个公民获得高级技能、培养、知识和信息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机会。

4、高等教育将为提高其自身质量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职能及活动,包括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的质量,课程的质量,以及作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必然结果的学习质量,还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基础设施及学术环境的质量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意味着提高高等教育的各种职能,以及参与其活动的所有人员的质量。

高等教育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知识的进步、发展、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改革。为此,在未来的新世纪,高等教育必将适时地修订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和计划,必将加强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必将根据信息与交流的迅速发展,采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和评估手段。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其质量与针对性,才能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

5、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是教学与科技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人员的高度流动上,即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教学、科研、生活和交流的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数目将不断增加。除了个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之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还体现为跨国科研、国际合作等将得到加强。由于知识与研究本身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

5 的深化、发展与传播愈将通过国际学术界的集体努力来实现。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而科研上的国际合作必将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能作出贡献。此外,高等教育的日益国际化还表现在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频繁合作,以及伙伴与网络关系。

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近些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和各部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将显现以下发展趋势:

1、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高等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建立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机会,大力扭转中等职业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进一步拓展出口,解决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问题,允许中等教育学生报考高等院校。

2、发展综合高中,推迟分流时间,提高学生普通教育水平,兼顾升学和就业

高中阶段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是由各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各国高中阶段大致有四种办学模式:普高职高和综合高中并举、普高和职高二分制(含双元制模式)、普高占主导和综合高中占主导。在高中阶段办学以综合高中为主流形式的国家都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综合高中主要是解决好高中学生特别是职业定向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综合高中的特点是:分班不分校,一所综合高中一般分为普通班和职业班,两班学生都在同一所学校就学,不再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所有学生在第一学年都学习相同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定向性课从第二年开设,形成高二分流,比初中后分流推迟了一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教育水平;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处理好职业班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班学生的毕业出路是面向就业,兼顾升学,允许职业班学生直接或经过补习后报考高等院校,增强职业班的吸引力。

3、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改革的重点为: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1)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的需要。(2)加强环保教育和外语教学。环境保护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日益关注职业教育中的环保问题,设置与环保有关的专业,开设环保科目,在课程中增加环境教育模块。(3)以能力为本位。在职业教育中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4)培养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的《1999年就业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三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5)教育新技术的运用。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使教育经历着一场深刻革命,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生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需要。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发展技术辅助学习(Technology-Based Learning,简称TBL)。

4、发展全民技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概念后,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发展全民职业教育概念,作为大会的6个议题之一。按照大会的《建议书》,全民职业教育概念是指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习者的需要,努力发展面向边缘群体的职业教

6 育,增加妇女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转变观念,鼓励男性进入以女性为主导的培训和职业领域,培养男女职业教育教师,积极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

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要拓宽覆盖面,特别是要面向边缘群体、妇女群体和残疾人群体。边缘群体指失业者、过早离校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边远地区人口、农村贫民、土著居民、城市贫民、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但不具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劳工、从事有害工作的童工、难民、移民和经历武装冲突的退伍军人。《建议书》指出:技术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能面对新的挑战和发挥他们社会生产性成员作用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是实现社会聚合、整合和自尊的有效工具。《建议书》还指出,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措施,增加投入,实现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男女职业教育机会均等,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企业参与。

四、世界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成为新世纪构建成人教育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发展将显现出如下趋势:

1、成人教育将面向所有社会群体

21世纪的种种挑战,需要男女平等、公正地参与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以每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世界走向可持续和公正的发展。必须树立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成人教育不仅要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握有权威的社会精英阶层,而且更要面向社会边缘人群和文盲人口。成人教育的新观念是建立一个全纳型的学习社会。因此,以下人群也将成为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失学青少年、下岗转岗人员、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移民、在押犯人。

2、成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在21世纪,成人教育被赋予更广泛的任务。成人教育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补偿教育(含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它们将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21世纪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样性的,它对培养有知识的胸襟开阔的公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扫盲、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都可以做出巨大贡献。

3、参与成人教育的机构和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举办,形成一种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社区间的合作关系。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发挥自己的不同优势,多渠道地吸收社会资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未来学校、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都将成为成人教育的场所,高等教育也会对成人更加开放。利用因特网将成为成人学习的重要形式。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一、21 世纪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新世纪必将对人才市场提出新的需求,会引起人才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的新变化。基于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判断,21 世纪对下列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兴旺:

1.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目前在发达国家已到30%,未来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升。相应地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多,其中特别是对可能在下世纪引起革命性变革的生命科学学者和信息技术专家的需求将更趋强劲。

2.生态环境人才

两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人口剧增、耕地减少、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发表了《21 世纪议程》以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中国政府于1994 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国各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因此,下世纪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与可

7 持续发展相关的人口问题研究与计划生育工作者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

3.绿色食品人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空前热衷,研究与开发、生产和营销这类食品的人才便会受到欢迎。

4.金融人才

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其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筹资融资方式日新月异。可以说,没有金融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经济的繁荣;不懂金融知识,也就不能理解现代经济。特别是本世纪末墨西哥、东亚、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为全世界敲起了警钟。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注意经济安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必然涉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新世纪里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5.复合型人才

如前所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及经济与技术的交叉、生产与营销的融合,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工程师与经济师、经理与律师、教师与专家、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将逐渐合二而一,至少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而且趋向“一肩双挑”。

6.战略人才

战略人才是一种宏观决策人才,他们不是专门家,而是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谋略家”。随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流的范围日益广阔,对决策的速度和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就越需要专门的战略人才。不论各级政府,还是各类企业都需要这类智囊型的人才。国外有的大企业,目前除了有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之外,还有“策划师”,也反映了对战略人才的需求。

值得重视的是,下世纪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如果说20世纪是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世纪,那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对下世纪的就业者来说,将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各种工作岗位上对高级专门人才,如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律师的需求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知识含量的增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的复杂化,社会对老年人才的需求也将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长期人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与信息以及各种关系网,将越来越被视为重要的资产。所以,已经离开原有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才将会重新受到社会重视。当然,也说明老年人接受再教育将日益成为必要。

二、21 世纪教育的若干新特征

(一)教育内容向未来教育、综合教育和东方文化倾斜

1.未来分析预测知识的教育会多于对历史知识的教育

美国未来学家席科尼希说过:“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

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到下个世纪,人们将认识到并在教育内容上逐渐体现出:研究和了解未来比研究和了解历史更重要。

2.对综合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的教育将迅速增加

知识过于专门,过于狭窄,就接近没有知识,所以未来教育的内容,将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知识。当然许多专门知识还会发展并且仍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3.对东方文化的教育将大为增加

新世纪里文化潮流的第一个特点是东方文化的崛起。我国著名比较文化学者季羡林强调:“21 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是继承西方文化在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光辉灿烂的业绩,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融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长,把全人类的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过去我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丰厚的东方文化,否定多于肯定,抛弃

8 多于弘扬,当今西方文化在中国长驱直入,与此关系甚大。21 世纪,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东方文化将成为我们的主体文化,当然我们不会也不应该排斥优秀的西方文化。

(二)教育对象全民化

千百年来,教育的对象只是青少年。“人过三十不学艺”、“青年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论已经提出,实践中也在推行,但从整体上看,还远没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当然,即使在久远的未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还将是受教育,但教育的对象决不仅仅是青少年,教育的对象将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有青少年,有中年,有老年。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全过程都要接受教育。进一步说,就是教育对象将走向全民化。

(三)教育主体多元化

如果说,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就是教育的主体。千百年来,教育主体就是学校,好像除了学校就没有别的教育机构,这在未来的教育将会得到改变。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行,除了专门的学校继续发挥教育职能外,家庭和企业、机关及一切社会团体,都将具有教育职能。也就是说,教育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合二而一。这样,人们在脱离了青少年时期的专门学习阶段后,将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经受知识更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多元化的教育主体也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

(四)教育层次将显著提升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规定:“到2000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左右。”而1994年,我国两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已达515.1万人,2000年,本专科在校生已大大突破这一数额。尽管如此,我国在校本专科生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和的比例到1994年仅为1.49%, ,仍然十分低微,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更低至0.43%。在校研究生数1994年达到12.97万人,占各级普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0.069%,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略高于万分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水平对于过去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就;但对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是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新世纪里,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还将继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即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增长的速度还会高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增长速度。

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状况,未必适合我国情况。据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经济起飞初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提高;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毛入学率就进入一个相对稳定阶段,并呈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高教适龄人口数同步增长的现象。我认为,出现在日本、意大利、墨西哥等国的这一现象,不一定反映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更多地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即经济在起飞阶段高速增长后就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一个高速增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并由此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但是,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的,教育还要为整个社会进步服务,特别是教育还要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所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其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于上述各国。

(五)教育手段将高科技化

依靠教室、实验室、黑板、粉笔以及教师口授、学生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曾经培育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以及将军和工程师。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效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里,教育手段将逐渐高科技化。

据有关材料介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形式——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系统出现了。它是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同学生对话;学生在学习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多种信息的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变革,教材将不再是印刷体的书本,而是融文字、声音、数字、图形、图像等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它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修改教材、变动教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技术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供学生浏览。学生能通过输入的指令来选择和加工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交互网络,可以使现代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实现课程多样化、课程综合化、课程软件化、课程积木化和课程模块化。

多媒体技术有可能使教育由以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而继续教育可能完全走向家庭。这样,教育也就可以超越空间,实现远程教育。以往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内才可能得到的图书资料,都可通过“电子借阅系统”在家中得到。可见,在新世纪的一定阶段上,学生无需进入学校大门就能按计划学习多种课程。

(六)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将接近普遍化

有三种原因将使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大量增加:一是日益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二是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将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从事兼职工作;三是教师收入的增加也有赖于兼职。

(七)教育体制将变政府包办为公民合办

今日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局面,同官方(政府)办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官方包办教育并不是完全有利无弊的事情,其不利的方面将日益显露:第一,政府包办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潜力,从而不利于教育的大发展。第二,政府包办教育就不能不强调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甚至教学组织的统一,这样就容易扼杀教育的生机,不利于教育的革新和发展。第三,政府包办教育必然加大财政负担,妨碍其他需要财政支持的事业的发展。所以,对政府办教育的体制,不能固定化。事实上,它只适合于经济不够发达、初中教育尚未普及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旦经济发达了,初中教育已经普及了,而整个教育事业还需要大发展的时期,就应该打破政府包办教育、一律是公立学校的格局,应大力发展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以广辟财源、充分挖掘多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事业大发展。

发展民办教育而又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全世界都还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所以,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实行公立与私立学校并举体制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对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以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八)在发展教育产业浪潮中,学校不应变成企业

目前发展教育产业的呼声甚高,主要是主张高等教育或一部分大专院校按产业经营要求办学,即学生交费入学,学校经费由学校自筹,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应向学校支付相应费用。在推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将进入学校,等价交换和竞争机制将通行于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因为教育部门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普通的商品,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不仅负有经济上的责任,更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校培养人同工厂生产商品不同,它不是供人消费,而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所以,学校在任何时候都不同于企业,校长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企业家。

第四篇: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据预测,今后3至5年内世界GDP增长率将会保持在3%至4%之间。根据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年增长率的基本关系推测,未来3至5年内,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应在6%左右。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认为,亚洲经济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抵御经济放缓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将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良好,在消除“9·11”事件的影响后将会走强。

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海运业将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在世界贸易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

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将导致成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等适箱货源的增加,使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航运需求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运力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运输、液化气和化学品运输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蒸汽机的产生,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建造一直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方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在它产生不久即投入到造船、建港及国际航运之中,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船舶中得到应用。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于安全、防止海洋污染更加关注以及船舶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等因素,决定了21世纪船舶技术将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快速化及防污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服务”,从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

航运业竞争将愈演愈烈,参与竞争的企业不仅包括班轮公司,也包括中间代理商、内陆运输企业等。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其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技术上要具备领先地位。

中国航运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给中国航运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政

治、经济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改善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使中国港口和航运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中国航运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航运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运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船舶运力结构将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航运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船舶结构逐步优化,船舶艘数由37万多艘降到26万艘,船舶载重吨位由3000多万吨增加到5000万载重吨,从事国际贸易运输的船队发展到3700多万载重吨。一些国际航运公司进行了优化重组,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加入我国船队,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20大班轮中名列第7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主力船队。

港口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国际航运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沿海港口建设,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已有2000余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达130多个,每年接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2400多艘船舶。江海主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780多个。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吞吐量近22亿多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近6亿吨。我国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初步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满足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港口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在世纪之初展开。

集装箱运输将大力发展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速度,2000年突破2500万标准箱。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班轮航线有300条,每月3000多个航班。我国大陆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TEU。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运输集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巨大。

21世纪中国航运政策的调整方向明确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港口作为物质的集散地,在发展物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围绕港口和国际航运,各地建立了配套的集装箱中转货运站场,港口集疏运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逐步完善,把港口城市建设成为物流中心的条件基本成熟。我们鼓励中外航运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尽早参与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第五篇: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

主讲人简介:胡乃武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及经济学分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教代会副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等职务。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所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总编等职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1978年到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大大高于世界3.2%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7年起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那么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成就,世界银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时间就取得其他国家用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那么,21世纪初,比如2010年,2020年乃至于2030年,我们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呢?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十五”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要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即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2%。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作的预测,2000年到201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5%;2010年到203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6.5%,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由现在居世界第七位上升到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日;到203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20年的高增长的基础上,在21世纪初还能不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在21世纪初继续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从必要方面来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每年没有4%的增长速度,就不可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每年没有2%的增长速度,就难以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每年没有1~2%的增长速度,就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把这三方面的需要加总起来,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需要有7%左右。从可能方面来说,21世纪初,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根据国际经验,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具体的说,21世纪初,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国际经济前景看好。

这就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美国在90年代已经保持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4%左右),21世纪初,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是靠高科技支撑的,所以仍然有较强的发展后劲。据预测,2002年以后,日本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欧盟的经济增长也将逐渐加快,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

2.5%至4%左右。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加入WTO,从1998年至2010年, 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将比不加入WTO提高0.5个到1个百分点。

第二,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从1998年起,提出了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的方针,而是长期方针。我国之所以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方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扩大内需为主,符合我国国情;二是,以扩大内需为主,可以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加入WTO之后,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四是,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经济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所以,要加快经济发展,就要扩大内需。

要扩大内需,就应当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在21世纪初,我们仍然具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1999年,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8%,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1999年,中央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2%,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水平。

第三,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所以应当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通过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是“十五”计划时期的主线,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结构经济就难以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句话: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城镇化水平。

所谓加强第一产业,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产品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能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需要相适应,同整个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如何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主要是两条:一是要工业反哺农业;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我们之所以要“提高第二产业”,是因为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1995年至1998年,工业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高达76.3%。据预测,在21世纪初,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大致保持在75-80%,仍然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所谓提高第二产业,包括三层含义:一要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振兴装备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有一个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整个GDP中比重只有32.8%,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21世纪初,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左右,那么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应快于GDP的增长,即保持在10%左右是恰当的。

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社会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要经过几十年乃至整个21世纪的艰苦奋斗。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三是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五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国际经验。

第五,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上,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刚刚结束的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是空前的。20世纪初,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500-600亿元,到20世纪末的1999年,全世界GDP为30万亿美元,增长了50到60倍。20世纪初,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到1999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万美元,增长了近100倍。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发展呢?决定性的因素是科技进步,现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到80%,而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只有32.8%,到2030年将上升到50%左右。

第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1世纪初,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有以下五个产业,这就是住宅业、旅游业、汽车工业、教育、建筑业。

21世纪初,我国的消费结构将由“吃、穿、用”为主转向“住、行”为主,这就使住宅业、建筑业、汽车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经验也表明,当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时,正处于住宅高消费阶段。我国现在人均GDP仅为850美元,所以在21世纪初将是我国住宅消费的高涨时期。住宅业有很强的产业相关性,可以带动建筑、建材、化工、装饰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仅次于住宅、食品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涉及的行业广、辐射面宽、渗透力强。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投入1元,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会增加4.3元;旅游业部门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全社会就可以增加5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近一倍。同时,旅游业创汇能力强。1996年,法国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3.3%,日本1996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0%,我国1996年国际旅游收入也达102亿美元。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是世界上唯一的零部件超过一万个、年产量达到几千万辆、保有量达数亿的产品。据测算,工业发展国家在经济增长阶段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达2-4,我国的汽车收入弹性系数

1.94。到2010年,我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500万-650万辆,到那时我国汽车需求量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汽车保有量将达4000万-5000万辆。教育也是21世纪初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从1929-1959年之间,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和贡献率达20%,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指出,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9期第22页),日本在1955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高达2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当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教育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高达20%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率一倍以上。在我国居民储蓄中,为子女上大学的储蓄额占到整个储蓄总额的44%。

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产出总量来看,还是从产业关联度来看,都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发展速度。1980至1998年,我国建筑业的产值增长率高达19.6%,快于GDP增长一倍以上。建筑业同样有比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建材、冶金、化工、轻工、电子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七,大力发展小型企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小型企业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世界潮流。近二十年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扶植小企业的政策体系。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企业的状况如何。

中小型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发展中小型企业。美国在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9年的高增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美国从80年代以来放松了管制,使大企业失去垄断地位,大量中小企业参与了竞争,从而增强了整个经济的活力。台湾经济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了很强的抵抗力,靠的就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小企业的素质和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职工下岗在很多地方大量存在,但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充分的浙江、福建就很少有这种情况,也说明中小企业的活力。 第八,通过保持国内高的国内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率高达40%左右,投资率高达36%,这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初,我国仍能通过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九,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马克思说过,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由于投入生产的资金量的增加;一是由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据预测,21世纪初,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第十,通过深入改革、扩大开放来促进经济增长。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制度变革仍然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但距离改革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国有企业还没能从制度层面解决其“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的问题;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开始,金融机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所有这些体制性障碍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21世纪初,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通过制度变革来促进经济增长。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